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1
摘 要 跆拳道运动在世界以及我国的迅猛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运动的艺术魅力与价值,符合世界体育的整体发展趋势与要求,是一项蕴含深厚底蕴的时尚运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跆拳道运动已经受到中学生的喜爱与推崇,成为一项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推广。跆拳道校本课程的构建,有助于将跆拳道运动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展现这一项运动的价值与内涵。
关键词 跆拳道 校本课程 初中学生 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将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身体素质。跆拳道走入校园,备受初中学生的推崇,成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对初中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跆拳道校本课实践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的促进
(一)德育素质的促进
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实现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跆拳道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以武礼、武德为根本,注重“学艺先学礼,习武必明德”理念核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一种尚武精神[1]。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在接受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自身品格形成联系,学习并感受跆拳道运动带来的价值观及精神品质。
(二)文化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以一项运动的形态进入到我国,之所以快速发展并得到推崇,根本原因是与我国的武术文化传统融合,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其中,展现出传统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因此,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应该注重教学方式中融入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拓展并丰富学生视野。
(三)身体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对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促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格生长。初中生正处于身体的成长时期,骨骼弹性较好但固性较差,肌肉细嫩容易疲劳。跆拳道运动的开展,能够有计划的锻炼小肌肉群与伸肌力量,促进骨骼与肌肉逐渐成长,使得学生必要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第二,促进心血管系统发展。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有助于改善心肌的营养状况,满足动静结合的基本要求,促进血液循环;第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跆拳道运动学生在完成运动促进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在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开展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准确引导有助于提高其注意力,增强自信心[2]。
二、初中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初中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能够优化该校本课程在中学校园中的开展与具体应用,持续发挥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的作用。凸显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价值,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全过程优化跆拳道校本课程,展现出其对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确定教学目标
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实践,目的是增强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素质教育的优势与价值。这就需要在跆拳道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需要将跆拳道教学进行分解,以便于不同动作适用于不同的学生,衡量技术动作的难度标准;其次,对跆拳道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教师应该融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保持高度一致,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可对目标的执行状况进行验证,即跆拳道校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及时优化与改进教学目标,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
(二)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以教学内容为基本目标,对整个校本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计划时段,以便于不同教学计划环境中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学计划制定,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时数认真完成并执行教学内容,一个阶段的跆拳道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例如,将整个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在一个教学阶段划分为12课时,其中跆拳道基础知识4课时,跆拳道技巧以及动作掌握4课时,跆拳道巩固练习为4课时。制定分步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三)优化教学步骤
跆拳道运动单论其动作本身,每一个动作都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独立的动作规格、攻防特点以及组合规律等。因此,在校本课程实践探索中,应该充分尊重特定的步骤与规律,以其为前提条件。教师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融合,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认真讲解,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跆拳道的各个动作。通常状况下,教学步骤为建立感性认知学习分解动作完成动作巩固运用[3]。优化后的教学步骤,剔除了影响要素,将跆拳道所能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价值充分展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施教学评价
跆拳道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开展,主要是一项以运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跆拳道自身具有一套完整的晋级评价方法。无论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适应的是哪一个教学阶段,都能够充分展现出其适应性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施教学评价,不仅仅能够为中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效果进行检验,更能够发挥出激励价值,帮助与引导学生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在接受跆拳道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雪峰,王卫平,张绿州.兰州市中小学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237-238.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2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办法
为了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我们需要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其办法为合理利用学生信息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合理利用考纲研究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合理利用其他学校的同专业信息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构建,合理利用教学拾零进行校本课标的构建。
合理利用学生信息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是指通过学生亲自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来使数学校本课程拥有极大的价值,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发展稳定,还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及时察觉教学漏洞、及时补救教学漏洞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都能起到作用。合理利用学生信息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最为核心的是学生信息,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态度,如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个别的,教师应该按照个别学生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教师应该按照广大学生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培训。第二,教师需要注意考纲要求以及课程标准,这是因为难与简单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附。从基础教学方面来说,现在的难题就是以后的简单题。第三,教师要建立教学目标,对于校本课程而言需要建立它的教学目标。
合理利用考纲研究进行校本课标的构建是指利用考纲、数学特点以及高考真题题库进行结合、分析,从而得出一些高考热点,这些高考热点统称为校本课程课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研修性充分被调动,还可以加强正常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稳固,同时还遵循了我国颁布的课程标准。合理利用考纲研究进行校本课标的构建最为核心的是考纲,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让学生对数学方法、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点以及试题的意义、方法、目的拥有正确的认知。第二,要注意让学生对考纲中的灵活运用、了解、掌握以及理解等拥有正确的理解。第三,注意分析出高考的特点,这是因为高考的题目涉及特点多,且题目灵活性大,但是高考出题的本质、主体以及思想永远都是不会变的。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计算等,两者的本质都是针对人的发展来进行教学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清世界、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观察周围以及追求理想。
通过上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得出校本课程具体的实施办法,主要有课堂片段法、辅导课片段法、课外小组研究法以及学校统筹安排法四种。课堂片段法的操作原理是在正常的数学教学中选用一小部分时间来对校本课程进行渗透,它的好处是既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还可以做到化整为零,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遵循适用性原则,也就是指授课的课程内容和校本课程内容必须能联系到一起,要做到息息相关,千万不可喧宾夺主。第二,要遵循即兴原则,也就是指校本课程内容必须生动、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第三,要遵循适量原则,也就是指校本课程内容必须做到不多不少,内容适中。
辅导课片段法是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少的时候,才能用这种办法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它的优点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科时间以及高中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辅导课片段法。使用的前提是学生以及学校领导同意了才能开始;第二,辅导课片段法。在使用时数学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普遍性,要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内容的要求;第三,进行辅导课片段法。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是自愿进行的。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DIS(数字化信息系统) 化学校本课程 实验
DIS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以数字化自主学习为核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下实践的一门崭新的校本课程,实施的是以数字化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活动主要在学校DIS实验室这一包括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互联网等设备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验的;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教师精心开发设计的数字化实验探究的学习资源;课程学习知识是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可以进行重构和创造的诸如实验数据、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一、DIS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背景
校本课程,相对于基础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灵活性、适应性、及时性。DIS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教与学的需要,是现代技术发展与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2009年9月,南菁高中新校区建成使用,学校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契机,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配备了三个DIS实验室,实现了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为DIS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了硬件保障。
二、DIS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新课程教学环境下,以校本课程形式开展DIS教学实践,其课程设计思路始终以学生需要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本。课程开发设计思路应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对DIS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能力。在这样的设计思路指引下开展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通过DIS化学实验探究,体验科学规律,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建立DIS化学校本课程备课组
建立DIS化学校本课程备课组是课程成功开设的保证。备课组由有志于数字化实验研究的DIS教学的教师组成,是化学教研组中的一个体现数字化特色的备课组。备课组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1、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验都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更何况DIS化学校本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开发的新校本课程。备课组以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依据制定DIS化学校本课程总教学目标。在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DIS传感器、相应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数据,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实验结论并学习撰写实验报告;学会简单实验故障的排除,进行初步实验误差分析;探索性实验中注重假设、猜想及DIS实验方案设计,学会独立操作分工协作,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共同进步。
2、研究DIS技术,开发全新化学实验。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过: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要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因此,实施DIS校本课程时要注重研究选择并整合校内外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克服无现成器材、资料等困难,运用创新的思维,开发新实验。
3、认真进行备课组活动。要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安排每学期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精心准备每项DIS化学实验,探讨实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课堂教学进行反馈与评价。每节课学生均需完成一份DIS化学实验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进行 评价,做好教学反思及资料积累。
四、选择课程生源
在学校众多的校本课程中,DIS化学校本课程属于理科拓展类课程,备课组将DIS化学校课程开发宗旨通过学校电视广播节目进行宣传,并以海报广告形式将课程内容、招生要求在校内展示。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之后备课组根据年级分班,每3-4位学生组成一个化学实验操作小组(使用一台计算机及一套DIS设备)。
五、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总课程表,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每周1-2课时,但在具体教学时间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如在进行河道水体污染等课题研究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去校外实地进行水体采样、pH值、浊度及溶氧量等数值的测定,教学时间则另行安排在课余或周末。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领导;中小学校长;功能和策略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生事物,中小学教师仍然苦于理论知识匮乏,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从课程领导角度来看,校长则是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和策略,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
校本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不同层次校本课程领导的有效实施,最终都落实到中小学校层次上来。校本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在学校层面上,主要的校本课程领导者是校长。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其中,决策职能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核心。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组织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营造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作用区域主要是课程和教学,被领导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发展是中小学校长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目标是达成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品质的提升。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校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决定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衔接;规划学校“最适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设计学校课程开发规划。
第二,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校本课程。为了使操作和交流变得简单,应将校本课程适度结构化。
第三,决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组织审定教师提出的校本课程内容和组织校本课程内容的原则、方式。组织课程的修订和改革。
第四,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在教学层面上,教师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中小学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最核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教学领导的主要任务有:①制定沟通目标:领导者会参考教师意见,制定符合学校特性的教学目标,就教学目标与学校成员进行沟通,依据目标规划教学计划,并能带动学校成员落实教学目标。②管理课程教学:领导者会确保各科教学正常进行,统合协调课程与教学事宜,均衡安排师资,保证教师的教学时间,并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活动。③视导评鉴教学:领导者会观察及评鉴教师的教学,协助教师改进教学,解决教师的教学困难,掌握整体教学的品质。④促进专业成长:领导者会鼓励教师进修,安排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有高度的期待,协助辅导新教师的教学。⑤督促学习进步:领导者对学生学习成效有高度期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奖励学生学习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⑥营造支持环境:领导者会建立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与家长及社区保持良好关系。[1]
第五,校本课程评价的组织与指导。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决定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指标、方式。校本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评价体系由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学校发展的评价组成。指导教师开展校本课程评价工作。
第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要求和策略。协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二、中小学校长有效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策略
(一)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的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校本课程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说来,长期规划通常10年以上;中期规划通常为2~7年;短期规划通常为1年。
中小学校长要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在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时,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
(二)再造与重组学校的组织结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
学校组织结构是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2]“课程改革不仅只是将一个课程元素代替另一个课程元素,这种新的元素也需要相符合的组织结构才能维持下去。不改变革新方案赖以生存的环境脉络,课程改革将是短命的。”[3]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专业人物;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专职人员;非专业的市民代表;学生。[4]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的组织形成一种合作、开放、多元的权力结构。
中小学校长要设计与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总务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等机构;组织学校领导成员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主任委员。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
(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没有理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盲目的实践。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段不容易逾越的“真空地带”,课程专家是引领第一线教师把校本课程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
中小学校长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研究,及时指导并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可创办校本课程开发网站,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素质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认同和是否积极投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思想,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水平。[5]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相比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6]加之,长期以来,教师的课程活动徘徊于“机械化的知识传播”状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受到压抑和损伤、甚至正在走向缺失。调查显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缺少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7]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通常要经历个人实验、交流观点、寻求信息、最低责任参与、主动参与、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六个阶段。[8]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9]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发展。因此,着力引导教师从低一阶段向高一级阶段迈进,增强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广泛发动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提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鼓励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高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校本课程人力资源领导的实现是通过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质量导向的工作环境来完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课程专家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
中小学校长一是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二是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高素质的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有: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本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若干学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三是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长期以往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六)把好校本课程内容质量关,引导教师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纲要》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个人或合作小组对任教的某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它是该门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指南。
中小学校长一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二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课程资源是否具备。未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定的《课程纲要》,不得组织课程实施。
(七)“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尝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八)评价与监控学生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质量监控和激励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
首先,中小学校长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本身、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其次,要定向,即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再次,要校正,即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施行为。最后,要努力把校本课程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
(九)重建学校文化,营造校本课程发展环境
加拿大学者富兰认为: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向的革新,而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10]课程领导最根本的目的是试图改造学校文化,形成一种合作分享的组织文化,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1]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可分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虽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一旦形成,也就反过来以隐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塑造和改变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大多数学校文化成为考试文化、应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像学校获得课程自主权那么简单,需要学校以异于以往的组织、运作、态度及知能来从事,这会波及各部门各人员的权责、利益、习性、互动方式及价值观,不只是一种文化的改造与重塑。[12]校本课程需要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从控制的课程文化转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那种把校本课程嵌入旧课程文化的做法,只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长应从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入手,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第一,营造校本课程的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师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会对校本课程的推行造成阻碍。因而校长要着力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反思,寻找校本课程发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专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二,营造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文化。重视营造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校本课程实施文化。
第三,营造校本课程的学生文化。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学生文化。“从小教育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进行探索和学习,无论事情做对做错都能对结果负责。”[13]
(十)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对话渠道,构建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和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支持难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而且涉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教育主体的教育意识,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操作与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由观念、制度、操作和物质四个层面构成。这四个功能各异而密切联系的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校长要着力建立学校—社区、学校—家长的对话、合作机制,争取社区、家长的支持,发展校本课程公共关系;广泛宣传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更新教职工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组织教职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导向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督评机制,引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教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和任务,自主制定开发计划,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碧娟.校长教学领导之理论与实施[M].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改革与转型──领导角色.师资培育.伙伴关系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C].2000.
[2]Fullan M(with Stiegelbauer 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al Change.New York:Th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ess,1991.169.
[3]欧用生,杨慧文.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两岸的观点[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84.
[4]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9.
[5]顾书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6]教师教育课程严重滞后改革时间表初步确定[N].新闻晨报,20051026.
[7]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8]Marsh C,Day C,Hannay L,McCutcheon 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Z].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57.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应用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10]Fullan,M(with Stiegelbauer,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 Chang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ss,1991.169.
[11]林一钢,何强.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依据;开发策略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
二、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国家课程由于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学校和教师根据科技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需求的变动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及兴趣需要,及时组织和实施新的课程内容。
2.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变化的加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英语校本教材。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依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3.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符合提高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进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就能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就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发的依据
1.社会发展依据: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英语素质目标。英语既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也是职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行业、企业越来越需要具备职业英语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英语已成为从业者满足特定职业发展要求的学习工具和必备技能。
2.主体心理依据:高职院校学习者的角色接受心理。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相对较低,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上薄弱,学习中往往存在着焦虑和畏难心理。不同于高职学生接受的公共英语教育,职业英语强调语言能力与工作环境的内在关联,职业英语的生活化、情境化形成的新鲜感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克服高职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挫折感、疏离感。作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职业英语凭借其所具有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学以致用等特性而赢得高职学生的青睐。
3.教育现实依据: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缺失。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仍然以公共英语为主体,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与职业英语的衔接和渗透存在着明显不足,教学条件、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尚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职业英语的种类和范围而言,我国职业英语所覆盖的范围集中在商贸、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能源、护理、电力和通讯等专业少有涉足,总体上还不能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在深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应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四、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拟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目标。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通过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同时利用母语和英语在专业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工作和交流。
2.组建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编写团队。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是教师。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各种决定,从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由教师提供意见和参与决定。掌握各种信息和资源,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3.制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阐述本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和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学习本课程的思路进行必要提示。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4.确定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结构及其特点。①课程内容结构。教材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科结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教给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使其广度和深度适中。②课程特点。前瞻性、实用性、职业性是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应突出职业导向,化整为零,以零归整,教材的选材和布局谋篇等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
5.加强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培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能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为数甚少,学校应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五、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校本课程是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而开发的一种新型课程类型。它的开发是开放、持续、动态的过程,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6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依托。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时,除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外,还要补充相应的拓展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研发编辑出的“二毛学校信息技术教与学电子读本”,采用了网页形式,不但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而且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对于地方课程,如北京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健康教育”,昌平区地方课程《爱我昌平》《走进昌平》等课程,我们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法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熏陶,品行得到培养提升。
第二个层面: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在深入发掘校本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挖掘教师的智慧潜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研发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促进师生快速地可持续发展。
开展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只有充分发动教师,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潜能,将校本教育资源按课程建设要素研发,才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了明确认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什么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国内外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前期我们的校本课程研发,主要着眼于课程要素的基本健全,课程内容的系统规范,课程理念的着力体现,而在内容表现形式等其他方面考虑不够。因而,存在着有的知识内容性强、训练内容单调、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除了邀请专家、领导对内容进行把关外,还加强了管理和指导,采取了分工负责、质量跟踪的管理方式,使其在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得到了优化。将教与学的内容融为一体,使之能成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资源,体现出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以评价促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开发、边完善,是我们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策略。我们除利用假期集中进行专题研讨外,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究,使其逐步完善。
自2006年开始,几年内,我们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三次修改,不断完善着研发出的六类近30门校本课程。
1.对课程的评价: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校本课程的研发授课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利用家长会,调查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及时总结、分析、研究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通过谈收获体会、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进行自评。教师依据每个学生学习情况、态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3.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与评价:教师要按学校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要妥善收存各种教学资料。每学年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且作为评优评先奖励的条件之一。
由于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评价的督促激励导向作用,推动了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顺利进行,同时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干部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2.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学生的进步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研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资源的研发和编辑出版,是课程建设的成果,更是学校珍贵的教育教学财富。
教育资源蕴藏在学校里,课程资源潜藏在教师中。学校领导要善于洞察他们的教育智慧,善于洞悉他们的教学潜能,充分发掘教师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做教师智慧潜能的发掘者,做校本教育资源的汇集者,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领路人,让教师的智慧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