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规律

学前教育规律范文1

[关键词] 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 “迁移”规律

在田径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会了短跑技术就便于跳远技术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学习了三级跳远技术对掌握跨栏跑的栏间节奏有帮助。这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迁移”。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称为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称为负迁移或干挠。比如短跑对跳远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一种正迁移,而短跑与长距离跑,从运动形式上看似乎完全一样,但这只是在动作结构上有相同之处,而这两种运动在神经过程特征上,在植物性反应方面以及在神经与肌肉之间的机能联系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如果很好地掌握了其中一种技能,则另一种运动成绩反而可能降低,另外,短跑属极限强度运动,要求提高无氧供能能力,而长距离跑则是以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为主。假如短跑运动员过多地进行长跑训练,就会对无氧供能能力产生抑制作用,这就是一种负迁移现象。因此,不管在训练,还是在教学中,我们都应把两者的练习分开,以免相互干挠。寻找和利用迁移规律,就会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一、迁移现象的产生是复杂的生理过程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形成动作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也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达到技能的运动动力定型,而迁移之所以能产生,这是因为在新刺激物的作用下,激活了与新刺激物有联系或相似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这样,原有的排列组合被改组,开始新联系的建立,从而使已有的神经联系得到扩大和有新的发展,继而又开始新的动力定型的建立。

二、教材组合是实现迁移的基础

田径运动包括走、跑、跳跃以及投掷等项目,其中有周期性(走、跑)、非周期性(投掷)和混合练习(跳跃)之分,它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着的统一体。为了在田径教学中涌现大量的正迁移,应首先合理安排教材体系。有了科学的教材结构,就能使学生避免因跳越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步子而走弯路。因此,就需要寻找项目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共同要素”。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转移的内容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体育运动技能以跑、跳、投等基本运动为基础,以各种运动技能为顶点,形成所谓构造,这种构造的纵断面是技能系统的一面,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就是所谓“纵的转移”。纵的转移主要研究学过的某种运动技能如何向更复杂的更特殊的运动技能转移。相反,横的转移则是研究基本的运动技能或竞技运动技能等相互之间的特殊联系,特别是研究通过学习某种运动技能而得到的能力如何向同种的或类似的学习转移。在这里,“纵”和“横”的所有方面可以说是研究运动技能迁移的核心概念。田径项日的纵向联系如中跑――短跑――障碍跑――长跑等项目,横向联系如短跑――三级跳远――跨拦――铅球等项口。项目的“纵”“横”之间都存在着迁移也存在着干挠,不能认为运动形式的相同,就能产生正迁移,应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内在的联系。如推铅球、掷铁饼、掷标枪三种技能,从运动形式上看,动作的主要阶段即最后用力大体一样,但它们参与运动的肌群、肌肉的紧张程度以及用力时机还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且由于投掷器械的形状不同,视觉的跟踪条件也不同,它们只在素质方而有迁移因素,而在技术上相互并没有多大影响。

因此,应深入研究、分析、观察技能间在什么地方有何种相似以及在学习的哪一个阶段有何种相似,有时在动作的某一阶段有知觉的类似,在其它阶段又有运动的类似,应该认为在动作的主要部分基本相同时,“正迁移才”才有可能。以前,我的教材组合一般是采用一个单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再进行另一个单项的教学。比如,在进行推铅球教材的教学时,就是把原地投掷、侧向滑步投掷、背向滑步投掷、旋转投掷这些技术全部完成后再进行新的单项学习,这样的顺序只是考虑了项目间的纵向联系,而缺乏横向沟通。根据学生田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协调性较差的情况,我对田径教材顺序进行了这样的组合排列:中跑(途中跑、站立式起跑技术)――短跑(途中跑、加速跑技术)――跳远(蹲跑式全程技术)――竞走――铅球(原地、侧向滑步投掷技术)――短跑(起跑、终点跑及撞线技术)――跳远(挺身式技术)――跳高(跨越式、背越式技术)――长跑等,这种安排既考虑了项目的纵、横联系,又具有“温故知新”之利。在教材顺序的安排上,应该是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并且还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时数、新旧教材搭配以及季节、场地、器材等情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间都存在直接正迁移,有时是起着间接迁移,合理地安排教材体系,其目的在于把负迁移降到最低点。

三、迁移的条件准备

学前教育规律范文2

【关键词】学前儿童;活动语言;规律探索;教育体会

学前儿童处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从而保证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的活动语言教育认识不够充分,在教育的过程中会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孩子们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需要教育人员对学前儿童的活动语言教育规律进行科学的认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学前儿童活动语言教育规律认识

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尤其是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更具有比较好的接受能力,在对其进行活动语言教育时需要教育人员遵循一定的规律,从而保证孩子们的学习质量。早期教育可以造就人才,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充分发挥孩子们语言学习的潜力,让他们在相应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如果教育人员不能够科学地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发掘他们的语言学习潜力。教育科学曾经指出,儿童的学习潜能遵循一种递减规律:生下来的孩子具有百分之百的潜在能力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如果一出生就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能够发挥孩子们百分之百的学习潜力。所以在对学前儿童活动语言进行教育时,要尽量遵循相关的教育规律,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的学习,掌握语言技巧。

儿童生下来就带有惊人的学习潜力,在对其进行语言教育时应该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潜力,让他们能够掌握相应的语言技巧。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了解周围的环境,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对儿童进行语言教学时不应该先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让他们用耳朵去听,用思维去理解,用嘴巴去学习,跟着别人进行语言的重复性学习,直观地去感受语言的形态。儿童一岁到五岁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间段,要想保证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质量,就应该要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质量。

二、内外部语言教育规律认识

学前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时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语言的学习。在进行语言教育时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去学习语言、认识语言。比如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家长就可以为他们讲一些故事,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语言的认识,对学习语言产生兴趣。在孩子们刚会说话时,家长要积极鼓励他们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让他们动嘴去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家长还要学会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前,我国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听故事是孩子们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他们早期语言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学前时期是掌握词汇、学习语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所接触的语言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往单纯的语言输入式学习逐渐转向外部输出式学习,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完整地向别人进行事件的描述。并且受到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也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逐渐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增强自身对语言的敏感性,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方法体会

1.创造良好环境――让孩子置身和谐 家长和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应该要为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语言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比如家长要积极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开口说话。还可以让他们记忆一些古诗词,提升他们的动口能力,敢于和外界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而教师在教学时要和孩子们进行语言交流,以游戏的形式来和孩子们沟通,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说话。

2.探索启发教学――给孩子正确引导 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知识教育时,要重视孩子们语言学习兴趣的建立,这样才能够保证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探索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去发现语言学习的乐趣,并且在探索中不断学习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掌握更多语言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学前儿童活动语言教育规律进行探讨,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教育规律的认识。孩子们语言的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在进行教育时应该为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潜能,增强他们对语言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和外界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因此只有掌握相应的语言教育规律,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孩子们语言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勤慧.《用语言获得理论指导学前语言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2(20):99-100

学前教育规律范文3

关键词:物理 概念 实验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学生对实验教学有着天然的兴趣,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1、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3、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1、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一系列的实验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是生动的、有趣的。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得认真地学好物理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物理实验可以启迪智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设想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完成实验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但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是有好处的。

3、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自然科学不只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蕴含的美。一方面,可用观察、实验的手段来展示自然、实验现象的形态美;另一方面,实验装置稳定协调,操作的灵活,规范,现象的利索,有趣,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赏心悦目、舒坦的感觉。通过实验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4、物理实验可以磨练学生意志

学前教育规律范文4

关键词: 体育技能迁移教学 规律 总结 应用

体育技能迁移是一种体育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体育技能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的获得产生的影响。根据体育技能迁移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两种技能学习之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技能学习之间产生相互干扰、相互阻碍的副作用。体育技能迁移是人类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探讨和研究迁移现象并将迁移规律主动应用于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值得学界进行深入研究。

一、体育技能迁移规律的研究与学说

对迁移现象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人们关注。1901年E.L.桑代克(E.L.Thorndike)和R.S.武德沃斯(R.S.Woodworth)提出了一种迁移理论:“共同因素说”。这种理论认为,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包括刺激物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两种任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正迁移。反之,在两种任务之间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明确何为“要素”,如何对其进行测量。

贾德(C.H.Judd)的“概括化迁移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知识经验达到概括化的水平,就可能把这种经验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这种学说的中心是把在一种情境下的经验加以概括,并把这种概括而成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其他情境,就会产生正迁移。赫德里克森(G.Hedrickson)等进一步指出,概括和迁移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即“关系的迁移理论”。该理论强调,对情境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这里的“顿悟”是指把两个情境突然联系起来的意识。当一种情境下出现的(或理解到的)一种关系类型适用于另一种情境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实际上,这种理论还是强调了某种概括化的作用,只是它更强调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上述三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种体育技能间产生正迁移的原因,只是前一种是狭义的迁移理论,后两种是广义的迁移理论。狭义的迁移是指只迁移到相类似的活动之中;广义的迁移是指一种练习可以迁移到好几种活动中去,它往往在发现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它比前者更有价值。

在结构上有中等相类似的两种体育技能,由于在动作的方向、速度或用力上有所不同,使人在相差点上发生了矛盾或出现了错觉,会产生相互干扰。在细节部分相同,而重要的动作环节上有所不同的两种动作技能,也会彼此产生干扰。

美国的特维伊(Turvey)对负迁移的解释是:当两种协调结构(即肌肉活动的特殊模式)中同样有结构指令(决定着使用哪些肌肉群),却有不同的韵律指令(决定各种肌肉群动作的比例不同)时,会产生负迁移现象。奥斯古德(C.E.Osgood)的解释是,先后两种情境的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应相反时,最容易产生负迁移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1987年Cormier & Hagman提出迁移研究的巨大分歧甚至有时相互矛盾,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技术和运动任务所致。同时,Schmidt在1987年认为以往的研究至少表明两点:第一,迁移基本上是正迁移,并且迁移的数量相当少,除非运动任务几乎完全相同;第二,迁移的数量取决于两任务间的相似性。

二、体育技能迁移教学规律的总结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育技能迁移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出现负迁移现象。所以,对以上体育技能迁移规律的研究与学说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就能得到体育技能迁移教学的普遍规律。

1.加强对学生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的教学。

一个人理解了某个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就能用它来指导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或把这些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运用到许多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去。

2.教师主动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迁移教学规律的运用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要靠教师教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讲明,不同的动作技能中所具有的类似的一般动作模式。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还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两种动作技能中容易相互干扰的那一部分。

3.合理安排两种动作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

如果同时学习的两种动作技能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的程度,这两种动作技能就容易发生相互干扰。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动作技能之后,再学习另一种动作技能,两者才更容易发生正迁移,不容易相互干扰,因为只有巩固且清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迁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各种动作技能的教学时间,使前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至少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开始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

4.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由于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辨别、理解当前新学习的动作技能,因此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水平越高,体育技能间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提高对动作技能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的水平。

三、体育技能迁移教学规律的实践与应用

1.充分利用正迁移加速体育技能的形成。

当学习几种体育技能时,如果这几种技能的基本环节相同或者相似,原先学会的体育技能就可以促进新的体育技能的形成;新的体育技能的形成反过来有助于原有体育技能的巩固和完善。这种体育技能之间的良好影响在体育训练中经常出现,如在体操教学中,如果学生掌握了双杠屈身上,学习单杠翻身上就比较容易;在技巧教学中,学会了头手倒立,再学习手倒立就快得多;掌握了蛙泳技术后,立泳一练就会;学生掌握了山羊分腿法腾越的技能以后,就能促进纵箱分腿腾越技能的掌握;会打乒乓球的人比较容易学练打羽毛球。

2.努力避免负迁移,以利于动力定型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时有发生,先学会的体育技能会妨碍干扰新技能的形成,新体育技能的形成反过来也会破坏原有的体育技能巩固和提高,互相技能妨碍、干扰甚至破坏运动技能的形成,阻碍体育水平的提高。如学会了打篮球、排球后,再学习踢足球,学员往往习惯用手或手臂接足球而形成违例动作,反过来当学会踢足球后,再学习打篮球或排球,往往距离身体较远的低球,不是积极移动救球,而是用脚踢球。所以,在体育技能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要努力创造条件避免负迁移现象的发生,以利于学生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

3.全面分析体育技能之间造成相互影响的原因。

在体育技能教学实践中,认知技能间相互影响规律的最佳途径有实践总结和技术结构分析两种方法。在分析技术结构时不但要从两种不同的动作结构本身分析,还要从神经与肌肉之间的机能联系进行分析。如短跑和长跑、短距离游泳和长距离游泳,虽然技能本身之间基本环节和附属环节完全相同,本应产生正迁移,可实际情况是不但不产生正迁移反而产生负迁移。这就是因为在植物神经机能反应和神经与肌肉之间的机能联系等生理过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

4.充分考虑正负迁移效应,优化体育技能教学顺序。

在进行体育技能或制订训练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技能间的正负效应影响,努力优化教学顺序,力求产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如编排技能学习顺序时,要充分注意前一动作对后一动作的迁移影响。这就要把基本环节相同且能产生正迁移一类的技能编排成一组进行练习,把那些主要环节不同,而附属环节相同并互相干扰影响的技能分开教学,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干扰。对有干扰的技能,要有意识地安排抗干扰诱导练习,减少技能间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宏宇等.运动技能学的迁移研究与练习法的分类[J].体育学刊,2001,8(4):103-108.

[2]阳亚雄,肖素华.利用“迁移”理论进行体育教学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1,8(3):15-16.

[3]张忠海.注重学生知识迁移提高数学教学效果[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2):61-63.

学前教育规律范文5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前教育规律范文6

摘 要 本文从田径教学和田径训练两个层面思考田径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规律,阐述了迁移规律与之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力求为田径教学和训练提供一些自己的浅见拙知。

关键词 田径教学 田径训练 迁移规律

一、田径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的途径

第一,教师要重视田径理论的教学。传统田径教学大纲中习惯于将技术教学和动作教学放在理论教学前边,有的教师甚至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动作技术知识,完全忽略了技术理论教学。学生一部分认知结构是可以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直接获得的,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重心。学生对某项知识、原理的掌握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技能形成的快慢和迁移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在技术动作教导之前先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动作技术的来源和原理以及可以运用到其中的迁移资源,这样实际教学中迁移规律的教学效果才能展现出来,教学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科学地安排田径技术教学顺序。教师要对教材中各项田径动作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进行梳理,从而合理地进行教学顺序的规划。为了在田径教学中避免感染因素、有效地促进运动技术的迁移,教师的教学顺序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倒繁、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同时学习两项新运动技能的现象,将技能之间相互干扰的可能性将至最低。举例来说,如果教师在跳远动作教学中同时开展挺身式和蹲踞式动作教学,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困扰和迷惑,因为虽然二者在起跳技术和助跑动作上是一致的,但是对腾空高度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挺身式跳远要求起跳之后伸直并下方摆动腿,蹲踞式跳远则要求在起跳后形成双腿形成腾空步,维持身体平衡和重心。如果教师同时教导这两个技术动作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互相干扰,这种类似的工作关系教学应该留出较长的时间间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安排了短跑技术教学之后进行跳远技术的教学,跳远的助跑教学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短跑技术形成的经验达到技术迁移的目的;另外,在教导不同的推铅球技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然后再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学生可以将已经掌握的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中,以更加快速和高效的效率掌握新的技术动作和技能。

第三,有效地运用分解教学法。田径教学中分解法和完整法的选择是经常涉及的,完整法在教学中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运用到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分解法则是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有意识应用过程。分解法可以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划分为几个简单的动作,使得学习的难度大大的降低。比如说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整个跳高动作划分为弧线助跑、踏跳、背躬过杆和落地等几个不同的动作,通过辅助动作的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渐渐地将动作整合为一套整体的跳高动作,并在完整跳高中将上述分解动作中掌握的技术迁移进去。但是教师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田径动作教学都适合分解教学法的,有些项目整体动作要求迅速完成,或者分解的辅助项目教学时间不宜间隔太长,这样教师就需要按照动作的自然停顿对整体动作进行分割,从而达到良好的技术迁移效果。

二、田径训练中运用迁移规律的思考

首先,要对训练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地运用迁移规律的前提建立在教师对田径训练课的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只有教师安排的训练内容能够有效地实现技能和素质的迁移,田径实训课才是有效的。比如说跳远技能和撑杆跳技能的训练根据这一理念就可以作为相互衔接的项目开展训练,因为二者在起跳时具有高度相似性,发展其中一个项目就可以促进另外一个项目的发展。

第二,要培养学生明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学生只有明确了动作技术概念才能掌握运动技能,在掌握了各个项目的动作技术概念之后,学生才能在思想和意识对各个项目的细节动作有清晰的认识,在训练中才能有意识地将相似性的动作运用到迁移规律之中去,从而提升运动训练的效果和效率。比如说投掷项目可以划分为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平衡四个阶段的动作,助跑动作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最后用力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上下肢的配合使得器械出手瞬间的速度达到最优。所以各个投掷项目的训练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两个动作的训练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两个阶段的本质区别,在训练的时候有意识地将投掷各个项目的训练安排在不同的课堂中,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的现象。

第三,要注重各个项目之间素质的迁移。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素质迁移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要点和重点。教师可以在训练课上为学生安排以素质迁移为目标的训练项目组合,在综合考虑各个训练项目在素质上的相互关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比如说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之间相互干扰、力量素质和协调素质相互干扰等等。教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长跑以训练耐力为主,短跑以训练速度为主,教师不可将之放在同一类型训练项目中进行训练。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各个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以及不同素质在训练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例如100m的速度素|可以迁移到跳远的助跑训练中加以利用,因此应该先进行100m项目的训练再进行跳远项目的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