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研修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研修实践范文1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培训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省市县都有相应的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材,如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的“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班主任培训”,培训效果相当之好。然而就目前来看,这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班主任培训还是没有做到全覆盖,尤其是农村中小学。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现状怎样呢?本文认为,一般农村初中在聘任班主任和对现任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学校都会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具体的培训。所谓的“校本培训”,通常采用这几种方式:①组织班主任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②学校德育处每周定期不定期的对班主任进行会议指导;③青蓝工程,青蓝结对指导;④学校对班主任的指标考评。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的信息来看,尽管学校都会对班主任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校本培训往往缺乏系统理论思想的指导,专业性不是很强,具有随意性、不规范性等特点。
作为农村初中学校教育者,笔者深感焦急,形势之紧迫,唯有一试才可甘心。恰逢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这给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充分理解和应用这一政策,开创义务教育的新局面,进行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实践与研究。
二、我校初中班主任的现状
我校班主任的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青年人多,对班主任工作充满激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与学生的年龄悬殊也不大,与学生沟通起来较容易,也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缺点是他们工作年限多为2~5年,虽然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但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遇到复杂的问题处理不够冷静,容易急躁,缺乏系统的班主任理论和经验指导。另外,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初中,位置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来源较复杂,学生家庭情况也千差万别,特别是大量的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较多,而且在问题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这些因素也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难度,这些都给我校年轻的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些都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研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探索呢?
三、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探索
我们认为的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就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农村初级中学自己发起、组织和规划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提高班主任专业素质、教研能力和促进班级管理和保证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目标,由学校自编班主任培训教材,以教学研究、专题讲座和自修领悟等活动为载体,以系列课程的形式来培训在职班主任的一种校内研修形式。具体来讲“校本研修课程化”就是学校的校本研修按照课程的特点,来设计、组织、实施、评估等,与学校教师的短期培训、专题培训、临时培训、随机培训、零散培训等培训形式相对,是一种具有相对的长远目标、长远规划和发展周期并且配有一套相应的课程教材的校本研修形式。
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探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校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提升我校年轻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班主任育德能力校本培训课程――《班主任培训研修校本课程》。课程摘要如下:
1.课程目标
(1)提升更新我校班主任的专业理念,提高新时期师德建设水平,拓宽知识储备、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
(2)为我校青年骨干班主任的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树立先进典型,使他们能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2.研修对象
班主任。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深化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增强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提升班主任的专业道德。
培训课程分三大板块:
(1)理论板块
通识提高内容:班主任管理典型案例研究、相关论文写作指导等。
德育专业内容:优秀班集体的创建、学生典型案例的研究。
专题研究内容:结合我校的班主任实际,本次培训围绕班级常规管理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优秀班集体的创建、班级常规德育的开展,青年骨干班主任的培养等。
(2)活动板块
城头中学班主任论坛、城头中学班主任QQ群、城头中学班主任blog群讨论交流版块等。
(3)实践板块
班主任青蓝工程、树立身边先进典型、“我的班主故事”、撰写德育论文等。
4.课程时间
2013年9月~2015年9月。
5.培训课程管理
(1)成立班主任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2)建立培训相关的制度:建立相关的学习制度、管理制度和建立考核制度。
6.课程培训实施方式
(1)专家引领,主要为请市县有关专家到校讲座,安排优秀班主任进行经验介绍等。
(2)实践活动,重点是“树立身边先进典型”的活动、班主任青蓝工程等。
(3)班主任论坛,途径为交流研讨、观点碰撞(现场、QQ群、学校博客群)、案例分析等。
四、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实践,我们认为反思性学习已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与方式。
因为我们每个班主任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阅历等不同,要实现年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要为不同风格的班主任搭建不同的平台。结合我校班主任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我们学校主要开展了“展示自我”演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两项班主任校本培训活动。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展示自我”演讲,班主任反思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我们学校采取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单周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包括组织班主任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相关的报刊杂志,有时也邀请市县相关专家来开讲座等。双周组织班主任进行“展示自我”演讲,也有主题教育课观摩,还有外出向兄弟学校学习活动。其中班主任“展示自我”演讲已经成为我校班主任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培训活动。
(二)主题教育课,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在我校,开展主题教育已不是新名词。学校曾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率先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我们学校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全校班主任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班会课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我校这些年轻班主任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获得校领导和全体班主任的好评。
(三)班主任博客教育叙事研究,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因为每个班主任的个人基础不同,经历不同,担任班主任的年限也不同,要实现每个班主任的自我发展,就要为具有不同诉求的班主任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分享实践智慧的平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班主任博客教育叙事研究。
1.构建网络交流平台,营造良好专业发展氛围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我校的“城头中学教育博客(Blog)群”,为白天忙于教学和班级事务管理的班主任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在“城头中学教育博客(Blog)群”上反思一天的班主任生活已经成为我校班主任一种生活状态。我们学校也出台很多激励性的措施鼓励我们的班主任将自己的教育反思、心得体会发表在“城头中学教育网志(Blog)”上。我们的班主任在坚持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爱思考了,也会思考了。他们对班级管理的认识,在每天的教育叙事中逐渐得到深化。另外,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班主任利用我校的博客平台,还可以交流教育学生、班级管理方面的心得,使不同的思想观点得到碰撞,发出智慧的光芒,从而为我校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研修活动,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为了引领班主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我们还在“城头中学教育博客群(blog)”提供有关叙事研究的文章,便于班主任学习。同时,我们学校每星期都在我校教育博客日志上提供一个班级管理过程中热点问题在教育网志上,供班主任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然后班主任例会上进行总结,达成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我们也要求班主任将“展示自我”演讲稿在“教育网志(Blog)”的“实践反思”专题中,让那些在班主任“展示自我”演讲后来不及发表评论的老师自由评论。班主任在这样个体学习和群体交流中,认识和觉悟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我校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3.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让我们更了解班主任的所思所想
校本研修实践范文2
一、立足差距抓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校本研修首先是学习的研修。由于同一区域或同一学校内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及素质基础不尽相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及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针对部分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难以将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层面上来分析的问题,应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分析能力。对于新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熟悉教材,掌握教法,然后以理解新课标、新理念为中心,逐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则应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发挥他们的优势,以点带面,同时以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来鞭策、督促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以自我反思为切入点,提升教师内涵发展
校本研修又是反思实践的研修。反思是要求教师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的超越自我的活动。教师的成长必须培植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通过反思,一是可以促使教师在行动上摆脱机械被动地实施课程的行为,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设计自己“如何教”。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师通过对其过去经验、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重塑教学思想,从而真正理解、内化学校办学理念及新课改思想。
学校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发现问题,形成有意义反思。校本研修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教师的反思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诠释,以及解决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它体现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第二,聚焦课堂,开展反思实践。课堂是教学行为发生的主阵地,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录像录音、片断回放、重点整理等方式,记录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第三,全校交流,深化反思研究。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将每一轮反思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交流,让教师了解教学反思的外显行为流程和内在认知流程,从而在更广的面上和更深的层次上推进反思性教学研究。
三、专业引领,造就教育行家
校本研修实践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21-03
为了在高校全面落实发展观,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上,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措施的实施并非偶然,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高校过于注重教师作为个体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而护士了教学团队的建设。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门类的不断综合,再加上广泛引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繁杂,不是单单依靠某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任务,而是要充分地依靠群众和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互相信任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同时还能够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进一步落实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现存的问题
1.认识误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教学团队的功能和内涵认识较为模糊。例如有的学校将其视为行政机构,在团队建设中就过于重视权利和层级的分配;有的学校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组织,于是在建设中就缺少了明确统一的目标管理措施。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远远达不到原有的预期。
2.缺乏团队精神和带头人。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大多是独自面对着特定的教育情境,相对孤立封闭,教师之间彼此隔离防范,缺少协同合作的氛围和气息。个别教师性格清高,面对着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是碍于知识分子的情面不愿意向别人请教,更谈不上合作研究了。也正是这种团队意识的缺乏,在教学中很难产生重大成果。另外,一个团队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带头人,而在一些新建地方院校中仍存在缺乏团队带头人的现象,甚至在有的院校依据着科研成果选的带头人不能带头的现象。还有的带头人缺少奉献精神,觉得指导其他青年教师浪费时间,不如多发表几篇文章,导致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缺乏了传、帮、带的过程,自主发展困难较大,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导致团队松散。
3.重申报,轻建设。只有通过了申报评选程序的教育团队才能够获得立项。一旦获得了省级或者是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项目申请,不仅学校可以赢得荣誉,还能够能到可观的建设经费,因此,不少兴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申报项目有很大的积极性,想方设法积极立项。但在获得批准之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往往大打折扣,形成了积极申报草草建设的尴尬境地。
4.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师在职称晋升上缺少一定的自,只能依照刚性的晋升标准准备必要的科研成果。学校为了提升自身“实力”,全力扶持教师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较难引进和留住高职称的人才,学校对教学和科研这二者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明显失衡,使得科研突出但教学效果一般的教师占据优势,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甚感不公。这种制度也导致了教师攀升了科研的积极性而降低了教学的兴趣,教学团队也失去了对教师的吸引力。
5.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只有有了人力、财力、物力及团队文化的强有力支持,教学团队才能够健康有效运行。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教学团队重视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支撑,团队的活动无法展开,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尚未形成教学改革中的合作机制。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也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缺少监管制度,导致资金很难运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理论
1.“教学团队”概念。团队本是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指的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所组成的共同体,利用成员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信息、资源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之后逐渐引申出很多的团队,例如销售团队、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指的是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们为了完成共同教学、建设目标而组成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负责带头,有着合理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沟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定期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教研与经验交流工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教学团队建设内容。教学团队建设内容框架可从内部环境、支持环境和教学建设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选拔和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院校团队带头人应是本学科中拥有较深学术造诣以及创造性学术思想的专家,致力于本学科建设,在教学一线坚持授课,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贯彻“质量工程”理念,将所有团员的共同愿望作为团队建设的总目标,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其次是团队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将研究所、教研室、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作为建设单位,把相关的系列课程和专业作为建设平台,形成一个知识和职称、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团队结构。最后是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团队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对话和备课以及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沟通,实现整个团队当中经验和资源的共享与增值。
3.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构建,应遵循着以下三项原则来实施。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设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激励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团队,并充分地发挥出其优势,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工程”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知识与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交流、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实现资源整合。在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过程中,应鼓励跨学科、跨学校的方式来建设团队,同时辅以多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1.教学理念。所选择的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要想整体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就需要选择既能体现本专业的最高水平同时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作为支撑。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质量,继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用先进理念来指导教学改革。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容易形成自身的专业之见,缺少教学长远规划和改革创新思路,依赖于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改革深化的动力。所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也是一次变革教学理念的过程,需要团队做到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改革,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教学。有了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团队的研究水平肯定是一流的。
2.教学突破口。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要重视团队建设,还要选择好教学突破口,这是涉及教学团队发展方向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前沿性的教学问题中还欠缺全面深入的把握,在这类院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学术价值的且适合教学的教学团队;其次就是要根据新建院校培养人才重心下移的特点,在选择教学突破口时重点着眼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现实,力争培养极具学科特色和带动学科发展的教学团队。既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为应用型,那么,就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使其成为极具特色的教学突破口。
3.高水平管理。建设专业的学科教学团队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且需要较多的人员和较长的周期及较宽的工作面。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一方面是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同时还要肩负着培养优秀管理人才的重任。所以说,高水平的管理对于建设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要将管理影响教学建设的意识和目的贯彻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在团队管理的机制和模式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特殊性。管理工作在协调教学机制的运行、教学人员的流动、教学绩效工作的考核与认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团队建设者要对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如果将整个团队比作是一部机器的话,那么要想维持机器的良好运转,管理就是不可或缺的剂。而随着院校规模扩大化和职能多样化的发展,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教学团队的管理问题也愈加地突出。同时能够保障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的就是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因此,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就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
4.明确目标与任务。团队目标在教学团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目标反映出来团队的存在理由、活动界限、团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功能和地位等等。只有在有了共同的目标之后,教学团队成员才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断交流互动,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实现团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个团队建设水平。在这期间,团队管理者还要观察了解成员个体间的要求和期望,适时设置共同目标以引导和激励成员的集体意识。
5.评价机制。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对教师职称和考核工作由第一责任人决定而其他合作者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的情况,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师之间的合作。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构建一种利于团结成员共同合作的机制鼓励和促进团队建设的发展。这一机制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要求,高校应将团队和个人的业绩进行双向考核且均作为参评依据,将团队业绩和力量作为评价机制的重要导向。这一评价机制与传统机制不同,原有的评价机制只是单纯地看重个人的绩效业绩,而这一新型评价机制同时侧重个人和团队二项业绩的绩效,以此来引导成员尽量追求团队力量和绩效的最大化。在评价机制的操作过程中,学校除了奖励教师个人的业绩之外,还要采用基于整个教学团队绩效的奖励和评价方式。由过去的重视个人业绩考核转向团队整体业绩考核,由过去重视过程管理转向现在的重视目标管理,由过去重视年度业绩考核转向重视团队间的业绩考核。宗旨是鼓励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激励教师们共同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团队凝聚力。在评价的方法上,要设法消除教师之间的不恰当的竞争,要促进教师真实地表现自己、主动地接纳别人、积极地帮助他人,以实现教师间的真正的合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关系着区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质量工程”背景下,院校不仅要更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理论,同时还要在实践路径等方面积极构建符合团队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并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其能够促进和鼓励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04).
[2]陈新刚.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2).
[3]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05).
[4]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N].鲁东大学学报,2008,(02).
[5]黄玉飞.对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2).
[6]杨涛,王兴林,童文胜.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72);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Z051)
校本研修实践范文4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麻江县;有效性管理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一种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以下简称“网络校本研修”)。各地学者、 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教师纷纷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均从培训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价角度开展研究,涉及培训管理研究的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就本县2015年网络校本研修有效性管理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三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1.W络校本研修的“两个”融合
1.1网络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送教下乡”的融合
网络研修借助培训机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研修资源的学习、典型疑难问题的研析、各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和教研活动、个人自主研讨活动等。校本研修主要是学校各类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联片研修主要是片区、跨片区研修活动和片区、跨片区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主要是县内优秀骨干教师送培送教到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师培训。
三者要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共同实施。网络研修的任务为驱动校本研修及个人研修提供引导与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研修成果共享、核心问题提出,通过专家指导与引导,学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类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体现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共同进行。
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在网络校本研修基础上实施,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活动是整合培训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联片研修的成果对整合培训形成促动。
1.2专家引领资源、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优质资源的融合
网络校本研修,由六大核心研修主题引领,分别为:修师德(必修)、明理念(选修)、 懂学科(选修))、学技术(必修)、会应用(必修)、比成效(选修)。其中,3次为网络校本同步研修(学校学科教研小组借助“校本研修”下的小组协作空间在线磨课系统,开展基于校本研修的在线同步“磨课”活动),1次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主题四),1次为应用成果评比活动(主题八),校本研修专家实地指导两次(依据各省研修开展情况确定)。
三部分研修资源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多种研修资源为片区、学校及学员个人的多型研修及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参考;片区、学校及网络研修活动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逐渐纳入共享,供学员进一步学习。
2.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管理
2.1行政线的组织管理
2015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43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使权力,转达下达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研修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为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和以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活动设计、指导工作,并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做好参训教师的过程监管和评价考核。学校负责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参训教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
2.2业务线的技术指导
业务线的落实比较复杂,既依靠国家开放大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指导,又依靠县级培训团队工作坊和研修小组磨课指导。县级培训团队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业务管理人员(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其侧重“网下”,协助“网上”,即“网上”专家通过视频指导;“网下”开展基于“磨课”范式的网络校本同步研修,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单位,围绕“会应用”开展三轮基于“磨课”范式的混合式课例研修。研修组长是校本研修活动的直接策划、落实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县级指导者(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教师、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县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等)其侧重“网上”,参与“网下”,即“网上”根据《周工作计划》,学员在指导专家和辅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与班级为主题的学科工作坊主题研修;“网下”,组织专家实地指导。辅导教师选择磨课成果组织区域工作坊主题研讨,分享经验,指导问题,并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为行政线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咨询,为业务线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服务。
3.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评价
网络校本研修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联系,却又环境迥异。线上学习发生在县域的学科工作坊的、学校研修组织的虚拟环境下,由平台自动评价;线下研修发生在本校、本片区的真实环境下,由县校评价。
本县“网络校本研修”四类角色的考核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辅导教师、校级管理员、研修小组长的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所辖学员线上学习情况(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参与活动、提交磨课量化记录、研修总结、优质资源等),占权重50%;二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包括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和提交资源数及简报等),占权重50%。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双线”管理与评价,并做到两个融合,才能有效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才能消除培训者倦怠情绪,才能增加培训者成就感,有效调动培训者工作和学习动力,使县域内逐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校本研修实践范文5
我市中小学校本研修试点工作已基本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13所试点学校全部被省教厅确认为省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为了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研修机制,使我市校本研修工作得到健康和有序的发展,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实际,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
1、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由学校组织实施,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2、校本研修以校为本,通过学校组织各种研修活动,营造学校的研修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3、校本研修坚持从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校本研修的工作目标
1、加强校本研修理论研究,在推进校本研修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关机制,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教师校本研修体系。
2、全市所有学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逐步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创设自主研修和专业引领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校本研修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3、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现代教师角色理念,全市所有教师人人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在研修中不断修正教育教学中的不良行为,提高专业水平和素养,促进自我发展,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教研水平的学科骨干教师,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能力。
4、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加强校际间联动,建构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专家学者、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甚至全市范围内的教育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校本研修工作均衡发展。
三、校本研修的内容和形式
1、校本研修应以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内容,着重抓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研修、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研修、新课程教学素养的研修、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研修和教师综合素养的研修。
2、校本研修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各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根据不同研修主题、不同研修阶段、不同学科和学校教师队伍的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努力探索出有本校特色的研修形式。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时,要引导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自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或者咨询、请教专家作为引领,研究制订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修正,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与完善。目前,可供参考的研修活动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课堂观摩、自修反思、沙龙研讨、专题讲座、师徒结对、校际合作、网络交流、主题研讨、情境体验、专题辩论、课题研究、考察交流等。
四、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
1、*市教育局成立*市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员、继教中心人员、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组成。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全市校本研修规划,指导、督促、参与和评估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筹措校本研修经费。
2、各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县(市、区)校本研修总体规划,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学校指导研修工作,初步评价本区域内各校校本研修工作,确认教师校本研修学时。
3、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安排校本研修经费。
4、成立“*市校本研修专家组”,负责制定具体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研究分析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动态,总结推广学校开展研修活动的好经验,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各县(市、区)校本研修骨干和带头人。
5、*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市校本研修工作的项目执行机构,负责研修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建立校本研修网站、收集资料、聘请专家等。
6、建立校本研修激励机制,将校本研修活动与教师业务考核、职务晋升挂钩,表彰校本研修先进单位和个人。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市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全市校本研修的研讨、评价和表彰。各校要安排好校本研修活动经费,确保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
7、建立校本研修学时管理系统,对按要求完成校本研修计划的教师,每年录入校本研修20学时(本周期内录入学时上限为40学时)。
五、校本研修的实施步骤
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周期安排,我市第一轮校本研修工作自*年开始至2012年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试点工作阶段(*.3—2009.1)
1、在全市经过推荐,确定13所学校为试点学校。
2、举办校本研修工作高级研修班,聘请专家从理论层面给予引领。
3、赴上海浦东区考察学习校本研修活动的经验。
4、举办试点学校间的研讨交流活动。
5、以校为本的研修实践与探索。
6、校本研修试点工作成果展示活动。
7、总结推广试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准备阶段(2009.3—2009.6)
1、成立市、县(市、区)、校三个层次的组织管理机构。
2、成立“*市校本研修专家组”,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各校制定校本研修制度,形成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校本研修工作管理、职责分工、学习要求和研修质量考评等内容。
3、各校要根据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要求,并组织教师学习校本研修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指导教师根据自我发展要求,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
4、举办学校学科教研骨干培训班,培养校本研修骨干力量。
5、完成学校向上一层校本研修组织管理机构的校本研修活动或研修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9.9—2011.7)
1、各校将制定的校本研修方案的内容细化为工作计划,分步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活动,并根据教师个人的研修计划,建立教师校本研修档案,及时收集整理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教师研修成果、书面总结等档案资料。
2、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学科骨干教师和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引领校本研修工作扎实推进。
3、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围绕研修主题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4、各级教研部门和各类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研究,加强研修过程的专业引领,深入学校指导研修活动。
5、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校际联系,有目的地开展区域研修协作活动。在各校取得阶段性研修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校进行校本研修活动的现场交流和示范观摩。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阶段(2011.9—2012.7)
1、学校对研修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材料及典型个案材料上缴上一级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初评,并确认教师校本研修学时。
校本研修实践范文6
1 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相结合
有效校本研修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要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二是要满足教师发展需要,能让教师积极参与,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若只考虑学校的发展需要,不关注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而只关注教师的发展需要,不关注学校发展需要,学校整体效能就可能被破坏。因此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时,必须同时关注教师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双赢发展。课题组对校本研修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是从教师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视学校的需要和教师的需要,着眼于本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作为研修内容。
2 大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课题组通过采用大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日常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日常化。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切实梳理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大课题,集中学校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进行研究。目的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同时鼓励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总结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和途径,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
3 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既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又促进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校本研修应坚持师生互动成长的发展理念,校本研修的受益主体是教师,而受益客体是广大学生和学校自身。校本研修的主题是旨"以校为本",在主题的确定上,主题来源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主题视学校的需要和教师的需要而定,着眼于本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其价值取向以"效果和过程"为本。关注结果强调其实效性,强调其对教育教学的改进功能,达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关注过程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教师在研修中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校本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4 开展集体研修活动与个体研修相结合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进修的真正主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它源于学校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在学校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修和进行教学研究。课题组采取通识性、共性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研修活动,学科专业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内容则由教研组分散组织和教师个人自主研修,学校加强督导与考评。这样把共性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既有学校统一要求,又有各教研组和教师自我需要,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5 课堂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教学应该是校本研修的首选对象,课堂教学又是首选中的首选。之所以把课堂教学作为校本研修的首选对象,是因为它几乎是教师生活的全部。只有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才能真正体现校本研修的本意,才能使研究真正成为教师的日常生活。
课堂教学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研究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研究的形式:以课为载体,重视非正式课题研究;研究的成果: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跟进、研究,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使教师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得到专业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发展、学校发展。
学校要提升办学层次,必须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融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为一体的最佳形式,既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来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充分利用专家丰富、系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准确及时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选准研究的切入点,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把握住教育的热点,解决研究中的难点,充分挖掘研究的亮点,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利用专家培训课题组人员,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教师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既是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又是实践理论、创新理论的过程。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在某一方面得到实践和理性层面双向提升,使教师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某一方面的专家。
6 自我实践反思研究与同伴互助交流研究相结合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修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实践反思已成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课题组推行三种形式的实践反思制度: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 "同课异构"集体反思。二是以预约课的形式进行"课例分析与解剖"反思研究。三是教师在每次上课后必须写出教学反思,教务处将其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
实践反思强调教师的主体悟性,与此同时还应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从反思中学习,同伴的支持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所学校中的教师都处在一个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因此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伴互助研修,是教师同伴间在课程实施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如学校公开课的课前互助研讨、课中分析研讨、课后的比较研讨。
7 理论提升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可划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开展有效校本研修的保证之一。课题组主要通过"两个结合"来提升教师理论水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意味着只有活动才能形成实践性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活动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过滤和改造着进入教师视野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反思对话,通过反思对话,教师可以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到相关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课题组主要采用了"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堂观察与分析"等实践反思对话途径。
8 专家引领与自主研究相结合
教师由于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见惯不怪,习以为常,因此,特别需要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课题组通过邀请专家到校给教师做学术报告,使教师接受较为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文化科学知识,形成更为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外,更请专家走进课堂,进行"实作指导",提高专业支持的实效性。这样的"实践指导"着眼点聚集于学科,聚集于学生,使研究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本意回归,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避免了同层级横向支援中出现的"萝卜烧萝卜"的现象,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如果在研修活动中获得的想法,不能付诸于行动,没有成功地实施,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也就大为减弱。因此教师要将形成的新方案、新设想,通过自己的建构思考后,用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解决问题的设想,边设计、边实践、边观察、边改进。即应进一步进行自主研究,这个过程既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又是研修一体化的过程,它是改进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是教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可操作化的途径,能达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效果。如课题组对"学案导学"、"四种基本课型"的全力推进实施。
9 示范引路与教学评优相结合
课题组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一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结对指导青年教师;二是按照校本研修活动的整体安排,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均承担相应的教研任务,每学期必须上一次示范课或研究课;三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必须带头进行教学研究,成为课题研究的带头人或骨干,四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必须主持教学论坛或教学沙龙。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学校每学年均要举行课堂教学大赛,并推荐参加区、市级"赛课"活动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校本研修网)
[2] [苏联]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严永晃主编,《普通学校教师管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