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摄影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摄影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摄影技术

高级摄影技术范文1

关键词:EDA技术应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A

一、EDA技术应用课程目标与定位

作为EDA技术应用课程设计,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电子EDA设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能解决生产与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未来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1、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有: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能根据设计产品要求选择CPLD/FPGA器件;会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软件,能进行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的设计输入、编译、编译、纠错、仿真、适配、下载和测试;掌握VHDL硬件描述语言,能进行数字电子电路功能描述;掌握现代EDA技术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片上系统的设计。能力目标有:培养独立或凭借外部因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制订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项目评估能力;培养自我学习、收集和检索信息、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素质目标为:培养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培养质量意识。

2、课程定位:掌握EDA技术,是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走向国际的基本技能。开展《EDA技术与应用》教学,适应电子系统日趋数字化、复杂化和大规模集成化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EDA技术是所有技能中的重要技能,是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

二、EDA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在教学内容选取依据上三注重:一是注重实践、实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一开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自主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注重速成和学习效率,以项目实践引导的切入,对硬件描述语言现象与规则的使用同时说明,从而降低HDL语言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系统性、完整性与独立性相结合。

2、教学具体内容安排:EDA技术认知,FPGA与CPLD结构原理学习,Verilog设计入门,EDA工具应用,Verilog设计深入,LPM模块调用,系统设计优化,状态机设计,状态机设计,Verilog语言规则。

三、EDA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材编写: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工作项目要求,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不同内容相对应的电路模块的测量、操作、维修演示,加深学生对典型的音响电路设备的认识。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VHDL语言教学模式和流程,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语言与EDA工程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数;教学中以电子线路设计为基点,从实例的介绍中引出VHDL语句语法内容。在典型示例的说明中,自然地给出完整的VHDL描述,同时给出其综合后的RTL电路图及表现该电路系统功能的时序波形图。通过一些简单、直观、典型的实例,将VHDL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有效地掌握VHDL的主干内容,并付诸设计实践。

3、教学方法:根据EDA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由浅入深、自主创新等开放类实验项目。各实验除给出详细的实验目的、原理、思考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外,每个实验还包括多个实验项层次,即:第一实验层次是与该课内容相关的验证性实验、第二实验层次是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能做进一步的自主发挥、第三实验层次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创新性质的实验;综合相关因素,优化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与适应人才市场专业需求相结合、和校外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相结合;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优化实验方法的同时,有效克服教学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不断将教学效果推向更好的新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4、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计算机上机教学,应选用网络计算机教室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逐步加深对EDA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掌握掌握常用EDA工具的使用方法、FPGA的开发技术以及VHDL语言的编程方法。通过安排典型电路实例的实际,综合地应用理论知识学习和对实际电路的认识,达到对电子EDA设计技术的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注重应用EDA教学软件、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高级摄影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8646(2015)12-0106-02

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与就业方向不一致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证明自己。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有的学生需要磨合一段时间,而有的学生则需要磨合很长时间,但企业希望找到能够为自身出谋划策的高新技术人才,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培养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再加上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毕业,使得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1.2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不明确

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很多,但由于每一个岗位对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结构都有要求,再加上计算机知识及技能体系的庞大,如果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和技能是不现实的,而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去设置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很迅速,而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相对于老教师而言,知识经验比较缺乏,高学历的教师数量正逐年下降,专业教师队伍不太稳定。因此,专业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不能朝计算机应用的某一个职业方向纵深发展。也正因如此,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办法深入学习。

1.4忽略行业性和区域性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行业与不同区域计算机的应用方向及深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现阶段各大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都属于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比较侧重于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但相对比较传统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关注到行业与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些区域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法探讨

2.1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a.以岗位需求为基本依据,注重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要先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所面临的岗位群,着重分析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技术技巧以及工作规范,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必备能力,并根据这一能力形成规范,保证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

b.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中须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差异,要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学习,这样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

c.创建动态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发生变化,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变化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这一情况,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个以平台为基准,以职业方向为发展趋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再去学习对应岗位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内容。

2.2创建师资队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欠缺实践经验,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已经习惯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而现阶段所需的模块化教学则要求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就是将工程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实战环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少讲理论,多给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长处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优先配置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确保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希望这种尝试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明小波,叶健华,韩礼国.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3-4.

高级摄影技术范文3

关键词:三维设计技术、电力企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力工厂设计中也良好的运用了这一点。一些软件公司正逐渐的完善能够满足电力工厂设计的设计系统,三维设计系统的广泛运用打破了曾经的二维平面设计的设计理念,真正的把工程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设计,由于其设计的各方面的优越性已普遍运用在我国的电力企业工厂设计中,与国外相比,目前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能更好的运用这一技术提高电力工厂的质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的目标。

一、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三维工程设计系统是从三维管道设计演变而来的,在管道的设计上有很强大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该系统是数据库和现实中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事物,它具有多专业协同设计功能,通过数据库的共享,建立专业工厂设计平台,实现工厂设计的专业化、智能化,如此从三维设计系统可以看出该系统设计是经过一定时间发展演变出来的,它特有的专业性从根本设计上就已经加强了电力工厂的质量。

二、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的优势

(一)统一的设计平台。三维工厂设计技术不再是平面上的布置一些需要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而是真正的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能让人在设计时一眼看出设计的效果,其中各个部分的设计人员能够直观的看出自己的设计和别人的设计是否能有机的结合,设计过程中对各设计部分可以进行全面的沟通进行再设计,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转变其中的一些设计,力求达到“力与美”的设计水准。

(二)设计中的无碰撞。曾经的二维平面设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沟通、设计图纸的局限性等,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设计中各设计相互碰撞,对前期的各项工作带来重大的损失。三维立体工程设计则有效的防止出现这种问题,运用模块间碰撞检查,能有效的设计出无碰撞的工厂,这不仅使施工工期得到了缩短,还有效的解决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施工文件的完整性。在三维建模中,系统会根据设计步骤自动的生成平面设计图、设施轴测图、设施设备材料总表与材料报表等关键的设计文件,不仅保证在设计中的文件完整性和高效性,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因人为疏忽造成设计中的损失。

(四)设计成品统一性。在工厂设计之前,工厂项目设计负责人就可以定义数据库中的参数,用以限定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对元部件的规格,这样限定后设计出来的成品在标准上会更加趋近于设计的要求,同时也对材料的采购更加准确容易,减少了工作量。

(五)设计优化。在详细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控制,减少设计中数据输入输出与汇总的数据量,从根本上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原因导致的损失,也因为系统模块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运行,极大的减少了因兼容产生的问题。

(六)设计模式能与国际设计相连。三维设计是电力工程进行投标、招标的资本之一,也是设计部门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提高设计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等。这种设计模式不但能在设计中体现出它的各方面优势,还能与国际接轨。

从以上的优势可以看出三维工厂设计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能被项目设计人员进行全面的监控,不管是从设计方法上、设计流程上还是对于材料的控制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使得设计更符合各项标准,使得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也从本质上对建筑质量有了根本的保障。

三、三维工程设计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早在十年前,三维工厂设计系统PDMS成功引进和运用,都列为了电力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项目。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外的比较成熟的三维软件平台建立适合中国发展的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电力企业设施设备和配套元部件等数据库、开发电力工厂设计的子程序、编译设计中的相关流程、制定设计制度、手册和检测程序等。在三维设计技术上采用的各类专业的软件,制定各部分的设计出图方案,在三维设计流程上运用的是适合当前的设计流程和校验方案,开发多种接口以满足不同环境设计的需求。

为了体现具有我国特色的三维工厂设计平台中的协同设计,加强管道、电气、土建和设备控制技术等运用,同时也着重关注非管道专业对三维工厂设计技术的配合应用。因为三维工厂设计软件确实从管道设计系统演变而来的,所以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电气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才能使其运用到三维工程设计当中来。

四、三维设计对中国发展趋势的设想

三维工厂设计系统和二维平面设计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更生动形象,设计方法更直观,这是对电力工厂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的一次重要改革,建立一个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理念,解决目前在电力设计中所遇问题。总体来说,利用国外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建设我国电力企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对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进行改革。新的设计理念中设计人员按层次进行不同的模块设计,这是体现三维设计系统中对于设计方面的各种优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设计人员资源,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

(二)调整电力工厂设计中的专业分工,减少交叉设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效率。

(三)开发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设计环节,提高效率。

(四)组织人员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更具有可行性、柔软性和可伸展性。

五、结论

本文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和二维平面设计对比出三维设计的各种优点,面对如今电力设施设备高速的发展趋势,三维工厂设计无疑能满足如今的高速发展的需求,它的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不仅能提高电力工厂的质量,更能加快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日益膨胀的今天,三维设计是我国的电力部门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推动器,使我国的电力水平朝着国际水平接近,把我国的电力工业进一步的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雪峰.关于三维模型技术在电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国际电力,2002,(04):31-34.

[2]贾震江,刘宇穗.协同、三维设计技术在数字化电厂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建设,2011,(04):83-86.

[3]郄鑫,齐立忠,胡君慧.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11):23-26.

高级摄影技术范文4

1.1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缺陷

现阶段,锡矿选矿机械设备所使用的维修模式,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计划式预期检修方法,这种模式很难满足现阶段矿业设备维修实际要求,并且也不符合社会经济要求,所以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改进,就成为现阶段锡矿企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1.2管理技术及基础设施的不足

现阶段就我国大部分矿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都比较落后,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监测技术都不能得到大范围应用,而结构相对精密且复杂的机械设备,一旦出现隐患和故障,是很难从表面上直接看出来的。

1.3相关人员缺少设备检修的意识

由于负责设备检修的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是特别强,以及人员分流或者是转岗等问题的存在,致使维修人员流动性较大,很难有人能够长时间负责机械设备维修。此外,维修人员自身专业水平技能的不足,就不能对机械设备规章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还有一部分维修人员过度的重视维修结果,对于故障产生的原因等都不是特别了解,更别说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解了,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都增加了矿业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几率。

2维修矿业机械设备的方案

2.1加大对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水平

想要设备维修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就要提升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按照员工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并且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进而让维修人员能够良好的掌握维修知识,提升维修人员对设备故障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真正将维修工作落实到实处

按照锡矿选矿的实际需求,以及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设备维修方案,同时,维修人员还要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周期以及相应观信息等,都要很好了解和掌握。在机械设备维修期间,维修人员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按照机械设备的维修方案对其进行维修。此外,锡矿企业还要提升自身内部各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从而达到机械设备稳定运行、生产的目的。

2.3完善和改进设备维修模式

现阶段,针对矿业机械设备生产故障的维修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互换修理,另外一种是单机修理。然而在实际的设备维修过程中,单机修理的使用范围并没有互换修理应用的范围广泛,因此在实际设备维修期间,互换修理方式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将机械设备中故障区域内的零件全部拆下,然后,进行科学的修理,不仅能够对替换下来的零件进行修复,还能节约了一定的维修成本。使用这种维修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机械设备维修时所花费的时间,提升机械设备的完整率,进而保证机械设备能够长时间的运行和生产。

3锡矿机械设备的保养方案

3.1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

首先,对于新引进的选矿设备浮选机来说,在最初使用的几个月,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其次,检查人员必须要对浮选机的操作、运转状态非常的了解。再次,为了保证其选矿设备故障零件的及时更换,就要备份一套完整的设备零件。根据故障情况的不同,进而确定已破损零件的储备量。第四,还要对浮选机的操作人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选矿设备的运行状况。第五,在浮选机进行工作时,要将油箱盖进行相应的密封,防治异物进入油箱,对设备造成影响。最后,在选矿设备进行开机运转时,一定要和上下工序进行确认以后方可启动机器。

3.2机械设备的一级保养

所谓设备的一级保养,就是由基层工人来完成对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由专业人员在一旁进行协助完成。而这一部分养护工作,就是对设备的部分区域进行查看和拆卸,并对其进行清理,完成对管道油路的疏通工作。同时,还要及时更换滤油器等部件,其保养时间通常在1-2个小时左右,在保养工作结束以后,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存档,为以后的设备保养提供参考。

3.3机械设备二级保养

二级保养工作的开展是以维修人员为主,然后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处理,更换或修复破损零件,并对机械内部进行清洗、增添油,从而保证机械设备能够良好的运行,达到实际生产需求。一般情况下,二级保养所花费的时间在1-3个小时以内,保养完成后也要对其进行记录、建档。

4结论

高级摄影技术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创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31-02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单纯的依靠课本的讲解,学生并不能深刻全面的理解其中的多重内涵,这就造成学生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缺失,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地运用知识。然而情境教学的引入使课堂富有了情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对情境的思考、分析中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思考和实践中获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更新观念,理解情境教学的意义

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课本中的数学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然而高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个体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深入的领悟数学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理解,以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情境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增加交流、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学生在分析、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创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学生对这样的操作很是兴奋,纷纷的画出不同的椭圆形,从中体会到了椭圆带来的美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椭圆的感性认识来指导学生的思考:根据图形中点的轨迹,想一想怎么来定义椭圆?学生的兴致逐步加深,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到了“|MF1|+|MF2|=常数”这样的结论,从而顺利的理解和掌握了椭圆的定义。通过学生自制的椭圆模型,深刻的体验了椭圆的形成过程,在其中领悟了数学带来的对称之美,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问题创建,建立数学的开放探究。问题能够直接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实现对新知的融入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创建问题情境,利用开放式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例如在学习有关“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时,教师就可以创建问题情境:某杂志的定价是2.5元,销售量为8万本。经过市场调查,如果定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要减少2000本。如果将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么来保证销售的总收入仍然不低于20万元?问题的建立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在充分的独立思考以后,开始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建立了解决问题的子问题:怎么根据定价x求出销售的总收入?经过学生的共同商讨,反复验证,最终得到了销售的总收入为:8-×0.2x万元,从而实现了对核心问题的解决。再结合“销售总额不低于20万元”的条件,顺利的得到了不等式:8-×0.2x≥20(x∈N*),最终解决了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建立,学生将一个问题拆分成为了多个小问题,进行了开放式的探究,在降低学生思考难度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相互之间的思维交流,提高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总之,高中数学的教学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建立三维目标。情境教学能够始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建立优秀的平台。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探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不断的灵活化、多元化,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霞.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造及提问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6,(05).

[2]徐艳艳.问题情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07).

高级摄影技术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绿色技术;应用

在当前的提倡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社会中,建筑工程要求做到人、自然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发展要求。不仅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同时要确保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密集、人均土地占有率相对较低,高层建筑具有它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晚,高层建筑设计作为城市空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随着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在建筑设计现阶段的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对绿色策略的引用,许多建筑师都在以各种方法尝试着将“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

一、高层建筑低碳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下,人们面临着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土地越来越珍贵,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设计中对节能、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化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缺情况下,因为高层建筑占地更少,可以节省更多空间进行绿化,并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高层建筑在城市的标志性和象征性使人们对它难以忘怀,它的作用是其它建筑形式无法取代的。高层建筑设计中是将节省地面资源和室外环境相统一,做到能源与节能的统一利用,节水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高层建筑在实现土地高密度开发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建设绿色超高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高层建筑体形庞大,容积率过高,相邻建筑互相遮挡,不通透,形成大面积阴影区,从而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市中心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除此之外,设计者往往贪大求高,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立面形式和使用功能上,而往往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节能意识淡薄,造成高能耗、低效益,影响建筑使用效率,浪费巨大。因此,高层建筑的低碳节能设计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

二、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所提供的条件,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采取相应的建筑技术和措施,创造出符合生态规律的建筑形态,从而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办公或居住的建筑模式。

(1)运用自然体系设计理念

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自然体系,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工环境。阳光和空气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在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可利用现代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风压与热压及二者结合等多种途径实现。

(2)舒适化的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的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关注建筑功能的舒适性,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成为建筑智能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设计思维。健康舒适的环境概念是指优良的空气质量、温湿度、视线、声音环境,避免对于人体有伤害的辐射、电波、气体。

(3)自我调节的设计理念

高层建筑应当具备自我调节和组织能力以利于自身整体功能的完善。这种自调节一方面是指建筑具有调节自身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又应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尽量减少自身污染物的排放,包括污水、废气、噪音等。

三、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是充分利用环境和资源所提供的条件,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采取相应的建筑技术和措施,创造出符合生态规律的建筑形态,在节能、低碳的趋势下,建设绿色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超高层建筑绿色生态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与普通绿色建筑有较多不同之处。

(1)空间组织

高层建筑代表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城市化发展中具有着代表性和象征性,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于造型和空间组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设计中要本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尽量少的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从而减少光污染.减少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并与周围现有建筑相协调,整体形成有韵律感的错落关系,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彩的市界面。

(2)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高耸挺拔,对结构设计是个不小的挑战,地震作用是决定选择其结构体系的关键。根据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不规则性,确定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合理性能目标,采用弹性、弹塑性的方法进行公析,对结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加强措施。结构体系为全现浇钢筋砼结构体系,主楼平面呈切边三角形,利用楼、电梯间墙体形成内筒。

(3)建筑生态化

人类的建筑活动自古以来就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涉及生态问题,人类文明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建筑创作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建筑结构形态对自然界的模仿不仅蕴含着高超的技术含量,而且还体现出极富张力的美学特性,采用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结构是最佳的结构形式。

(4)建筑节能

绿色生态型办公建筑的形体应该是有利节能的。建筑师熟悉建筑形体系数与能量损失的关系。球体的形体系数最小,其次是圆柱体,再次是方柱体。形体系数是影响建筑热量得失的重要因素,建筑形体系数越大,传热损失就越大。较小的形体系数不但有利节能,还意味着潜在的围护结构建材的节约和优化。

(5)“表皮”设计

“建筑表皮”是指具有改变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功能的建筑护结构,作为内外空间的转换介质,通过室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对物理环境因子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和转换等作用,包括外墙、屋面和底层架空的楼板以及与其共同作用改变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的附属构件,如遮阳设施、表面绿化等。传统的建筑设计多关注表皮的装饰功能、视野以及表面视觉机理等的建筑学因素。而具有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也会同时关注表皮的控制和支撑功能:关注太阳辐射热、自然光、风、人的生理舒适度、烟雾和有机化合物气体的污染等要素。位置上起到遮阳作用。

高层建筑的特点为大容量高密度,这是高层建筑在满足节地、高效率以后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问题,集约式的聚居模式必然在某些方面会降低其使用的舒适性。因此,具有持久性意义的超高层建筑必定建立在整体性基础上,促进环境优化,注重效益和效率,关心能源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启发进步的美学。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是建筑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设计方向,建立屋顶绿化、室内绿化在内的立体多层次绿化体系,从能源、材料等方面研究生态原则的运用,使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继红,范宏武,孙桦.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之路——思考与实践[A]. 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 2010

[2]孙大明,田慧峰,周志仁.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探讨[A]. 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