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1
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
息烽要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依托已经起步的循环经济,以磷煤化工为龙头,以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一是延伸产业链。以磷化工产业延伸、磷煤化工耦合联动、铝及铝的深加工为重点,全力建设磷煤化工、医药食品、新材料和新型建材四条产业链,重点建设30万吨合成氨及新能源开发、10万吨黄磷扩能生产等重点项目。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和生产流程再造,加大对现有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力度,坚决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三是推进工业废弃物的规模化综合利用。抓好全息石膏砌块、新型耐水石膏砖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的基础上,力争磷煤化工基地五年内实现固体废弃物零排放。四是建好生态工业基地。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抓好“一城两基地”的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促进产业耦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集约利用公用工程体系。五是抓好环境保护。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要求,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大粉尘、烟尘、细颗粒物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六是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按照“草、畜、沼、果、水、路”六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发展链式农业,有效回收利用、循环使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推行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味美等企业为龙头,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延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
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说天下泉,半落黔中鸣”。绿水青山,是贵阳,也是息烽最大的比较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就是要通过市场手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是加快资源开发。全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乌江峡景区开发,积极引资开发西望山,加大息烽温泉、多缤洞、团圆山“陨石坑”等旅游资源的推介力度,深入开发息烽烙画、苗族刺绣、阳朗辣子鸡等特色旅游产品,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二是实施全面带动。多层次发展休闲娱乐文化业,加快发展中介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商贸零售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三是夯实生态基础。加大小桥河等水源地保护和息烽河整治力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石漠化治理,深入开展以“森林抢救、森林维权、森林再造、森林管护、森林志愿者”五大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森林保卫战”,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2
【关键词】中国 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a.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b.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c.推进生态民主建设。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3.生态文化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a.树立生态文化意识。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b.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c.强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在认真发掘、弘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
d.正确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繁荣文化事业的关系。在发展文化事业中强化生态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凸显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播中注入生态内容,在文化场所设计和建设中融人生态理念。
4.生态社会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建设。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3
生态文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那种只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指标性的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在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为了能够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我们应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我们还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建设一个能够使人们的基本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的制度文明;应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
第二,坚持公平原则。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是生态文明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则是公平问题的核心。实现当代^之间的公平是确保公平原则得以实现的关键。
第三,整体原则。整体原则不仅强调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还展示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环境危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在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协调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第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在进行结构调整时,要突出两个内容,一是加快信息化进程,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路子。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的新路子,使环境保护事业获得坚实的经济保障。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4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大同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淡漠、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洪涝、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那么,如何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促进大同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当前,要在树立理念、转变方式、推进治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体系等方面做文章,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为大同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为万物之灵。水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大同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全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着力推动用水方式转变
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推进完成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考核指标,加快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建设,进一步严格水资源的管理。重点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快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严格限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动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要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重点用水监控,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尤其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节水项目;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及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要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面,我市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7.3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44%。但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生态安全,采取更坚决、更强有力的措施,依法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水土资源,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要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四荒”拍卖治理,突出抓好京津风沙源、首都水资源水保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同时,要抓紧编制全市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地下水监测和关井压采以及引黄水的配置等工作,大力推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按期完成468眼井的关闭任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是推进工作的最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着力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招投标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二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明确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真正做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三要深化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四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水利建设基金等投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大力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五、不断加快民生水利发展
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继续抓好防洪减灾项目建设,加快中小河流的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提高全市防汛预警预报能力。“十二五”时期要全面解决规划内3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状况;要把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大力创新农田水利建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推进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尤其要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工程,不断增加水浇地面积,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抓紧修复河湖水系生态,绿化美化河岸湖岸,积极推进城市周边河道治理工程,努力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六、努力构建法制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5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公布“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获得高度重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位于突出的战略位置.准确认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对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归纳,认为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特征是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疆;农村环境;表现特征;生态文明;对策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长远目标而采取的一切积极和优良的行为与成果的综合,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性表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的战略位置[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2−4]:中国要强、要美、要富,农业必须要强、要美、要富.所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新疆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农村人口占全新疆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大.农村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原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近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使城市中工业污染也开始向农村延伸,形成新的环境问题.降低农业生产产量、加重自然灾害,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5],抑制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脚步.所以农村环境问题已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对象[6,7].
1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特征
农村环境指的是以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综合的、以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乡村区域.农村环境问题指的是农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伴生的破坏、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经过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相关数据分析,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3大特征.
1.1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人居包含许多指标,这里仅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居民饮用水安全包括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备有安全管理条件、有能力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居民饮用水安全是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8,9].(1)部分饮用水水质安全未达标相关数据表明,新疆还有部分农村人口生活饮用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008年至2012年新疆乡村饮用水安全达标人数以快于新疆农村人口增长的速率在增加.饮用水安全达标人数所占比例持续增大,成绩显著.但还有163.8万人在使用水质安全未达标的水.(2)已达标用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监测条件限制,部分区域农村饮用水难以实施常规监测,水质保证率低;洪水季节时地表水源地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进行有效治理,随意排放,可能会造成饮用水源地的污染.
1.2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三废”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的农村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1.2.1乡镇企业“三废”对土地资源的污染逐渐严重(1)污(废)水污染土地新疆地域辽阔,乡镇工矿企业较为分散,企业规模小,有些地处偏僻区域的企业,难以监管,存在污染物随意排放现象.污(废)水直接排入农业渠及河道,致使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受到污染.(2)固体废物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统计数据[10]表明,2013年新疆固体废物贮存量为0.4亿吨,倾倒丢弃量为26.5万吨,量最多的是尾矿,前者占全区工业企业贮存量的59.0%,后者占全区工业企业的78.2%.这些废物的归宿还是农村.固体废物堆放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可能污染土壤,对土地资源带来重大的生态风险.(3)畜禽养殖固体废物污染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村分布有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如若养殖场畜禽粪便未经卫生处理直接排放,环境风险较大[11].2008年至2014年新疆牲畜存栏数增加到了4763.46万(见图1),粪便量增幅同样巨大,处理不好,将导致水、大气、土壤等环境问题.
1.2.2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威胁加剧新疆是使用农用地膜大省之一,由于多种因素,全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到10%,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如在棉花主要产区,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可达到16.88kg/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至5倍[12].近年来,新疆农药使用量呈现增长趋势(见图2),2013年达到了2.13万吨.化肥、农药对新疆耕地的影响必须要得到重视.
1.2.3生活垃圾占用、污染土地资源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收运和处置系统,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占用大量土地.按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约为0.86kg[1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4]中乡村人口相关数据估算出新疆农村垃圾产生量(图3),2010年到2013年新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直线增长趋势,2014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而垃圾生产量下降.但是2014年垃圾平均每天产生量是1.066万吨,从数量来看还是挺多的.
1.3生态文化发展滞后环境意识薄弱与生态文化发展滞后,致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程度低.1.3.1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农村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卫生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旱厕卫生问题严重;环境卫生设施不健全、秸秆处置、禽畜粪便利用等缺乏,使农村环境卫生恶化.在我们调研的某市某村农民的厕所都是旱厕,在春夏秋季散发臭气,粪池满时就运到村子周围的荒地或洪水沟里倒掉.
1.3.2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废弃物处理不当是造成多种健康危害和疾病的根源[15].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燃烧、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13]、养殖场气体污染、露天烤串、预热馕坑、冬季煤炭燃烧取暖等是大气环境恶化的原因.
2新疆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系统有待完善,部分相关规定在自治区层面的实施细则有待落实.与农村环境相关的各部门(农、畜牧、环保)之间的协调工作存在问题,推脱责任,环境管理、监测、监督方面存在漏洞[13].
2.2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条件缺乏农村居民缺乏有效的反映通道,是现在农村环境的不利现状[16,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18]中指出,截止2010年底新疆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站323个,占乡镇的40%.
2.3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较慢、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新疆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环保人员、执法人员难以直接深入到乡间地头,环境监管困难.调查发现在某市某村每两个街头放一个大型的垃圾桶,收取一定的处理费,但是垃圾桶作用不大.新疆以农业为主,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农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不够,大多数农民在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环境污染损害以后,不知道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19].
3新疆农村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3.1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状态针对农村生态人居现状,积极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改善生态人居状态.规范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排查饮用水源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实施细则,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工作,提升村民法律意识、环境意识.
3.2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完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站制度,积极推进乡镇环境管理组织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落实乡镇企业“三废”处理、处置要求,细化畜禽养殖及其粪便管理办法,规范农用地膜回收与利用工作,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
3.3多种形式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积极提升农民环境意识县级政府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阵地,多方位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定期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方式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村民小组进家入户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进展.鼓励村民义务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等等.利用传统节假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传统聚会(巴扎、麦西来普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植入村民生产生活中.中小学校安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教育,开设环境类课程,通过“小手带大手”活动,提升家长(农民)的环境意识.
4结论
1.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为:生态人居状态整体需要改善,部分村镇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
2.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新疆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条件缺乏,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较慢、农民环境意识薄弱;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范文6
根据环境审计的定义和目标来看,环境审计的内容可以分为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三方面。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是否合法合规;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是否合法;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是否合法合规。环境财务审计重点应当关注对企业环境报告完整性、公允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的效率性;环境资源成本和社会效益比是否达标等;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效益性;环保投资和建设项目的效益性等。
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审计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审计署《2008 至 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并于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环境审计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面临着气候变暖、能源逐渐枯竭、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对构建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应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审计类型之一的环境审计,尤其是政府环境审计,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低碳型、节约型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实现生态文明是环境审计的目标。环境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杠杆、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环境审计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发生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通知并纠正,以有效的防止危害环境行为的发生,这一目标正是为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努力。
3.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是时展的需要。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刻不容缓。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审计模式不仅成为经济形势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报告精神的需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
1.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应当将原有的环境审计的内容进行拓展。首先,环境合规性审计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对环保法规、资源环境政策以及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环保工程、低碳标准的执行情况等。其次,在环境财务审计中加强企业排污费核定和污染物减排核算办法的审查。再其次,还应当注重对“绿色资金”进行审计,比如,检查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分析评价资源环保资金的使用绩效,促进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最后,重点检查资源环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果,揭示和查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资产流失等问题,并重点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情况,对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情况,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情况等开展审计。
2.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组织模式。为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职能,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其组织模式包括合作或联合审计模式、责任链审计模式、主体多元化审计模式三种。(1)合作或联合审计模式。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及联动性等特征,建设生态文明仅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要通过区域间的交流与协作才能完成。通过区域合作模式,可以实现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联合审计,或同级审计机关在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平行合作审计,目的是加强环境审计的协调和指导,增强环境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区域性。(2)责任链审计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科技,不仅与资金有关,而且受到人、政策以及企业自身因素的多重影响,因此传统的从资金链出发的环境审计已不再适用。责任链审计模式将资金链延伸至责任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环境影响,并对各因素进行审计,有利于扩大环境审计的覆盖面,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果。(3)主体多元化审计模式。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实务起步较晚,因此对于环境审计的主体并不明确,这就导致审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分工不明确,无法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审计的目的。因此,首先应该划分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各自的职能,确定国家审计的主体地位,同时带动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在环境审计方面的发展。在主体多元化模式中,国家审计应当关注环境政策、环境责任的履行及专项资金的合规性、有效性;内部审计关注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遵循情况;民间审计应关注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以及环境的成本效益的鉴证。
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程序。在环境审计开展的过程中,特别是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如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应当采用全过程审计。这要求审计人员在被审计项目结束后的合适的时点上,再重新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补充审计,与传统审计比较而言,环境审计依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与其不同的是由于环境审计体现为全过程审计,因此应该增加补充审计阶段。
在准备阶段,需确定与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的审计范围、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在实施阶段,要充分收集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污染物排放和防治等方面的数据,并通过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等措施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在报告阶段,对被审计项目的审计信息进行汇总,撰写相关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在补充审计阶段,应检查被审计项目相关环保政策的落实情况,从而为今后环境审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借鉴和数据支持。
4.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方法。目前,环境审计沿用了常规的审计方法,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审计人员还应该将环境知识与传统的审计知识结合起来,将传统审计方法和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寻找到合理的环境审计方法。目前推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②资产价值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绿色效益的计量。③人力资本法。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④恢复费用法。适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⑤在线监测法。如在耕地保护、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中,利用GPS系统进行查证。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的途径
1.加强立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目前,环境审计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持,必然影响环境审计的权威性,而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落实,才能保证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因此,今后应该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来明确我国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职责和权限,为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2.培养专业人员,提高审计质量。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未全面涉及过资源环境审计,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的培训;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熟悉资源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相关专业的人才,以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聘请环境专家作为顾问或参与审计,通过与专家的相互交流,达到提高环境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3.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环境审计还涉及财政、投资等专业审计方面,因此,要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合理整合审计资源,通过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环境审计项目,最大限度提高审计效率。比如,财政审计要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情况。投资审计要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