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1
(一)不断丰富组织形式。2015年,学校响应所在地五莲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号召,主动牵手五莲县内知名企业,成立了县科技合作促进会。依托促进会,学校与企业有效对接,逐步开展系统、全面的“双创”工作,以推动校企共同完善“双创”孵化机制与“双创”培训体系。学校还汇聚校企优秀资源,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动产教整合。在“培育一批新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一批现有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改造,培养一批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实现创业孵化、产学研联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新突破”的目标指导下,促进会先后与韩国现代、海尔集团等50余家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二)不断推进基地建设。学校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将人社、农业、民政、安监等十多个部门的行业企业培训引入学校,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技能提升、下岗职工再就业、安全及特种作业人员、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技术等10余个培训基地。学校积极争引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争取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资金200万元,建设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并被评为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成为区域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已经有92家小微企业入驻,日照金果模具有限公司、日照银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日照凯越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实现规模生产。
二、建设“双创”育人体系
(一)培养“双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影响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培养上,学校的举措有:一、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二、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导师,形成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三、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一线增长实践经验,到企业开展兼职活动,提升“双创”意识,保证“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教师先后申报并完成10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项目,参与企业技术革新12项、技术研发7项,为企业提出技改建议35条,为艾沛克斯(山东)工具有限公司改进的装配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近2倍。(二)开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及山东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的部署要求,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校全面完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专业教育为模块,进一步优化建立专业群;分专业设置“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把“双创”教育的目标、内涵、要求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将“双创”课程与实训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学校已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6个,专业课程标准73个,开发创业实训教材36本,初步形成了教学目标互通、教学资源互补、教学内容互融,分段递进、多维互动、产教融合式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独具特色的“双创”课程。。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掌握基本的电商基础常识和电商运营原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春季学期起,全校所有班级增开了《电子商务》基础课校本课程。学校还以“职业生涯规划”“开学第一课”“专业认知课”为契机,使“双创”教育深入学生心中,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入学后,在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还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意愿拟定专业规划和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规划,通过选课、教师讲解、导师引导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业认知水平。(三)建设“双创”型实训室。学校打破原有实训室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以学校“双创理念”为引领,以教师“双创教育”为抓手,以学生“双创培养”为目标,将98个实训室以“项目+双创实训室”的方式重新命名。如,3D打印实训室改为3D打印工程技术创业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改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改为虚拟现实(VR)创新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改为智慧物联网创业实训室。在“双创”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框架,构建以生产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车间课堂”,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实训室,把生产现场或生产流程、操作过程展现在实训课堂;通过“实景”展现,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初期便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四)赛事助推“双创”活动。自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既锤炼了技能,又赢得了荣誉,成为高校争相录取、企业高薪招聘的“香饽饽”,具备了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同学们在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016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得本科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2017年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1个。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学生自主研发的汽车MP3多媒体播放器、中性笔自动生产线等多个研发项目获得成功。2013级学生李军贤、王一汀、王洋、韩朋辰4名同学在专业教师赵振铎的指导下研发的“电动助老购物车”,不但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还成为很多企业争相投资的项目。
三、“双创”培训促进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2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及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通过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的130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有近八成的受访院校出台了多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有超过40%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参与到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4]。2016年确实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年,但调研显示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的介入程度有限,政府与高校依然是主要倡导者与执行者,如何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植根土壤与实践空间,循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调研同时也发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无法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教材配套率不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改变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状况,需要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汇成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另外努力在现有专业彼此间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政、产、学、研之间的充分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让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双轮驱动成为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当然,这种由以往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向不确定性的问题导向教育培养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好的课程设计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二者合理地进行衔接,有效地将学生引向创新创业之路。
三、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集创新创业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因此,学校应强调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的综合优势,严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大胆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界限,尝试探索不同学科交融,产生推动社会创新的创业想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塑造青年创新创业人格,这种思维、意识训练和精神、能力塑造是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的探索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高校就是这一氛围的最好土壤,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尝试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学校大氛围的打造。首先,在教育体制上应增加对好奇心、想象力、与众不同和知难而上精神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造福人类的认知,应该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奇思妙想,保护和培养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心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知难而上的精神品格。其次,应加强对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心智模式的引导与熏陶。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像乔布斯创造“苹果”,他对人类的需要、对人们自己也讲不清楚的潜在需求,有过人的感知。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长期被忽视,这不仅阻碍了我们对于经济现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也使得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简洁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都是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它们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心智模式虽然在学校很难讲授,但是学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同好奇心和想象力类似,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教育尽力创造条件,形成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萌发,自己“悟”出这些思维习惯。另外,要营造崇敬科学的教育氛围。创新的出现要有一个全社会的氛围,要有一批乐于去发现科学本身乐趣和意义的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崇尚科学的引导很少,年轻人对明星的崇拜者要比科学家的多。这点我们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创新强国存在巨大差距,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追求科学的氛围覆盖校园内外、大学之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资本市场。虽说精神的塑造短期无法完成,但却要及时开始。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必须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技术,借由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支撑,条件和政策为保障,细化实施方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互联网思维是恐慌式膜拜[J].企业观察家,2015(7):60-63.
[2]许小年.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J].企业观察家,2016(11):18-19.
[3]张维迎.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5(8):1-2.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会计学;创新创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0日
一、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导向
会计学专业在调整办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的基础上,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着力点,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衔接。立足于学校优势与学科特色,重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并吸收融合本专业领域中外优秀成果,会计学专业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并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深入探索。
在此阶段,通过调查、考察、研讨等方式,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改革方案,在专业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突出“应用性”特色,特别是突出其中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基于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特点,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二、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结合
会计学专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首先,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结合,采用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三阶段教学培养模式,每一阶段穿插若干专业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训,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催化创新创业思路,为灵活创新创业的途径及方法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学分制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不断线,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学分要求,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和实践类教学环节,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其不能代替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但是推动实践教学,却可以推动老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转变,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为创新创业提供可能,因此应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实践化教学模式探索的平台。在加强与学生互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注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精确的阅读和获取有效知识的能力,跨界寻求合作的能力,等等。
最后,全面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以专业岗位为准绳,筛选有效培养创业能力的课程,集中授课,模块授课,将创新创业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注重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
三、建设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
按照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继续坚持打破原有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文、管、经、商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整合。会计学专业要开设“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等基础类必修课程,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以及专业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其他实践类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群。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实践教学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大一学生通过校内外认知实习,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兴趣;大二开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技术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开始校内实训的训练,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四开始到实习基地实际训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逐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充实与完善教学资源
(一)充实教材资源
1、与知名出版社合作,优选教材。
2、推进自编教材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发展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一级教师的授课经验,继续鼓励课程负责人在授课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市场发展方向,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要形成一套适合本学院学生特色的、适应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创新创业化的 “会计学专业实训教程”系列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兼职教师的经验、引入企业实际业务,力争达到高仿真化。
3、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有助于学生实现线上课后的自主学习。学习时间、地点均比较灵活。大连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相对起步较晚,内容较少,且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以及某一门创业课程,因此还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在开发过程中应本着开放、共享的指导思想,包括学校间共享、专业间的共享等。
(二)实践资源的完善
1、完善实验室实训条件,增强实验室功能。继续完善现有实验室、增强实验室功能,继续增加购买软件的经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训练学生从CFO的角度去全面关注企业决策、财务管理、筹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实务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教改的精髓。借助平台软件的仿真实训,学生能够在“实战”演练中增强对审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审计过程的了解,熟悉审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的运用,为将来从事审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是训练学生实践创业的一项质量工程。会计学专业老师应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项目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项目团队。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可以通过成立教学公司或教学工厂,与校外会计事务所等公司的合作等方式,引进企业真实业务,包括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记账、税务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委托项目,并自负盈亏,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经营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三)充分利用平台基地
1、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范围。在原有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进入相应的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转变,与企业长期合作,创建企业订单班,扩大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建立并利用好“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业型城市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城市或地区相继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或孵化园区。会计学专业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孵化基地(园区)开展专业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合作,将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专业教育实践和创业教育实践的更高平台。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承担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学和创业实践活动:第一,整周实训。创业孵化基地尽管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岗位设置相对比较齐全,利用创业企业中众多的工作岗位,真实的职业氛围,可承担会计、审计等单门课程的整周实训;第二,创业实战。基于学院和基地遴选的优秀创业项目可直接进入基地开展创业孵化与实战训练;第三,顶岗实习。基于基地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每年可集中安排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基地进行集中顶岗实习。
五、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优化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但具备较高的财会理论修养,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引进、培养、选拔等多种手段使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在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等方面的结构逐步合理化。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
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吸引财经类实务工作中的优秀人才,实行“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制”,建立“创业导师专家库”、请企业专家和创业导师进课堂,承担实践实习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形成校内与校外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一)校企联合,优化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从企业吸收既有一定学术背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到校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还可以邀请政府人员、风险投资家、法律人士以及孵化管理者来校做兼职教师,让学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动态的、开放的做法,完善了会计学专业教师的结构,使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专职教师队伍重点负责基础教学和实践管理工作,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管理;兼职队伍重点解决实践教学的难题,同时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学习的基地。充分利用学院教师和企业技能人才的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多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课程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设计等。
(二)继续引进海外留学的优秀人员和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海外留学的优秀人员,主要通过留学人员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并学习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带动校内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特别是具有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或执业资格的校外人员,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利用他们在实践中对现在教育模式的反思,反馈于教学改革之中,并通过他们丰富的实务经验,带动青年教师完善实务经验,聘请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深入学生创新创业课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
(三)建立校内外交流机制,促进校内外教师交流。会计学专业建立定期邀请校外名师、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理论素养的培训机制,并支持和鼓励教师利用各种平台和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研讨会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加强交流,获得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创新创业与管理的真正体验,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说服力。
(四)青年教师的后续培养。继续实行“以老带新”的办法,分派具有讲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培养人。分批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观摩学习,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大力提倡现有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研修、出国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学历层次;重视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行培训。
主要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双创背景;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0-02
引言
通过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高达820多万人,但是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足200万人,这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制约性。所以很多高校把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比较侧重于理论论述和宏观指导,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创业教育问题上,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入手点,从学生创业的角度来探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民办大学的教育,使得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与国有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民办高校没有沉重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所以在培训双创人才过程中能轻装上阵,而且相关的体制制度也比较灵活,对遇到的问题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民办教学属于自主经营,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强的紧迫感,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是当今社会人才比较稀缺的专业,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民办教学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经济盈利,保证民办高校能正常地发展和运行。所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比较重视社会的需求,设立的专业能与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所以,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更好经验。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国有高校的学生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具有双创教育所需要的多方面的潜质。所以说,民办高校能够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1]。
(二)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劣势
民办高校与国有高校相比,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实践学习要高于理论知识占的比例,比较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习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民办高校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二、双创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代替了人的工作,使得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基础下,国家鼓励提倡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也开始走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但是民办高校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虽然民办高校经常提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限制的因素太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2]。本文在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曾翻看了大量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几乎没有看到创新创业向的方案,在高校课程安排上也鲜有创新创业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创新创业当作企业教学的补充课程而已,虽然有的民办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大多都停留在口头上,比较零散,通过报告、讲座、创业大赛的形式要宣传创新创业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讲座费时费力,笔者曾调查过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他们口中得知,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创新创业教学只是象征性地开展过3―5次而已,而且没有相关的教材,更加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体制。
(二)虽然积极参与,但缺少正确的认识
很多高校毕业生当被问及,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创业时,98%的学生都会回答创业。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非常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参与到各种创业组织、创业大赛中,但是没有对创新创业有本质的认知,没有丝毫的创业经验,而很多学生存在比较强的盲目性,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艰辛,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还不够成熟,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遇到的问题[3]。
(三)创业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停留在听说、观看的阶段,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觉得自己能创业成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创业的想法比较理想化,但是没有体会到创业成功背后曾经的辛苦和失败,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创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感到痛苦和茫然,失去了创业的信息。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际经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和体制都不完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把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是解决目前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比如:在民办高校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思维,或者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教育模块,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创业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将来创业道路上更加顺利。同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成绩录入毕业总成绩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二)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班级
民办高校要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分析,将毕业以后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成立创业精英班级,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创业相关事项的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能力和创业实战技能。也可以把民办高校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引入社会各界的资源,提高创业班级创业实战的能力。同时,要在高校内部成立具有实体化的创业学院,通过“辅助+双专业+双学位”的形式培养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4]。
(三)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创业训练项目
从2012年开始很多著名高校就开始落实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在创业训练计划书中要明确这三方面的具体落实步骤,从而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运行结果来看,落实创业训练项目对提高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最有时间创业,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最辉煌的年龄段,所以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国有高校,不但要培养和塑造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要尽力营造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以便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龙.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37-39.
[2] 宋丽娟,蒋荣.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5):42-46.
[3]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校长说”首坛实录[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54-57.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6
《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是由吴玉琼和傅新征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3月出版的教材类书籍。该书共由七个项目以及八个附录组成。项目一和项目二介绍了关于食品专业的市场调查以及相关调研报告;项目三介绍了食品专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加工过程;项目四介绍了新产品的品质检验与评价方式;项目五介绍了新产品标准的制定方式;项目六指出了新产品HACCP的制定过程以及制定方式;项目七介绍了新产品的试销方式。由此可知,该书从项目一至项目七介绍了食品类新产品从开发到设计、再到最终面向市场的全过程。附录一介绍了调研报告格式以及排版要求;附录二、附录三陈列了两份与食品专业密切相关的调查报告;附录四介绍了在2016年进行的食品标签调研报告;附录五、附录六分别介绍了关于黑豆营养荞麦饼干以及苦荞风味碧根果的生产工艺研究;附录七分析了烘烤类糕点(面包)的危害以及对关键点的控制;附录八展示了2016级学生创新实验课程现场。结合《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书,将育人教育渗透进食品专业双创意识和能力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第一,在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思政知识内容。首先,食品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寻找食品专业创新创业知识与思政知识之间的契合点。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读食品专业双创教育课堂知识内容,以此找到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知识之间的交叉点,并借此实现对思政知识的传播。例如,教师在讲解新产品品质检验与评价部分时应想学生重点强调,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是顺利完成新产品品质检测与评价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则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忘记初心、,由此造成食品检测不合格的问题。其次,学校要为食品专业学生开设更多的思想政治选修课。学校应当变革现有的以专业课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为食品专业开设更多的思想政治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食品专业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科学安排思政教育的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以此在促进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二,以问题为核心导向,激发内源动力。首先,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教育。一直以来,我国思政教育都采取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这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知晓何种行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正确行为,但这种教育方式太过片面,不利于学生形成对错误行为的“免疫效果”,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以身犯险。因此,学校要注重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教育,以此切实落实将育人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用食品行业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教学案例,以此帮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明确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以食品行业存在的反面案例为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切实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创新创业水平来说尤为重要。其次,积极发展线上新兴思政教育平台。将育人教育渗透进专业双创教育并非只有课堂教育这一种形式,学校应积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思维的限制,借助当下最新技术手段构建育人教育平台,以更好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线上教育平台,并在线上平台中开拓专门的课程思政教育板块,以此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食品专业双创教育与育人教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