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灵导师
2009年至今,笔者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自己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成长。从刚开始没有经验、只有热情到获得市级先进班集体、市骨干班主任,反思班主任工作,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即摸索班级的常规管理阶段、策划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阶段和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阶段。
一、摸索班级的常规管理
2009年9月开始担任班主任,虽没有经验,但有工作热情和激情。学校是准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对常规工作抓得很紧。每个年级有学生寝室内务、晨跑、教室卫生和自修纪律等评比。在常规管理工作中有过不少困惑,可以说2009年到2012年这三年中一直在摸索常规管理工作。
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常规管理是一个班级所有工作的根基,是班级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对一个新班主任或者刚组建的班级来说,常规管理是班级的“开路”工作和奠基工程。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第一周与第一月是常规管理的关键期。在工作中不断尝试和改进常规管理方式,我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常规管理模式和做法,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认识:
第一,班主任要狠抓常规管理,要认识到常规管理工作是班级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第二,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第三,要有分工合理的班干部组织结构和有责任感的干部队伍;第四,班级要有严格、简要且易执行的班级法律;第五,班级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第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校组织的集体性常规活动;第七,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班会课,每周都要有主题班会。
在摸索常规工作的过程中,在自己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下,班级常规工作紧紧有条,在学校常规评分中基本上处于同层次班级中的前三名,而学生成绩在同层次班级中基本稳定在第一名。自己也因此多次荣获“校优秀班主任”称号,2012年高考中班级上线率100%,全班48人中有35人成绩上本科线,本科率达73%,均为学校同层次班级第一。
二、策划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团结的意志,可以攻破顽石。如果一个班集体是团结的,那么这个班级必然是一个优秀的班级。集体主义精神或者说团结意识的养成有赖于集体的实践活动。集体活动除学校组织活动外,还包括学生在校外的体验或实践活动。
在头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集体活动我们班与别的班一样,团支书组织学生去社区、公园捡垃圾、打扫卫生等。有一次活动后我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这样回答“其实这样的活动在初中就有,没有多大的意义,说是去捡垃圾,不能提高我们的眼界,也未必能提高别人的意识,很难有深刻的感触……”有什么活动能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养能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节约意识,学生加入了班级的“爱心银行”,每周都有节约记录。我带领学生从2011年到2016年坚持参与爱心活动,让我意识到爱心活动不仅让学生养成了少吃零食、节约的习惯,还塑造了学生高尚的助人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和正能量的人。“爱心结对”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班级的常规工作,而且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助人意识。“爱心结对”活动是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载体,同时也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我在这个阶段,所带班级2012年荣获“市直先进团支部”,2014年获“市优秀班集体”称号,2015年高考中班级43人有18人上重点,本科率100%。我自己也在2012年荣获市直优秀团干部,2015年9月荣获“温州市骨干班主任”称号。
三、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反思自己的工作,我认为,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才是班主任工作的真正成功,也是做班主任的最大幸福。“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爱心。关爱学生需要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遇见问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训斥。
行走在成为学生心灵导师的路上,我能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戴。近7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经历了三个阶段,也让我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是无止境的,常规工作还需自己探索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方式,策划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还需要更深刻、更深入,而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一如既往,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2
现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育一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及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创新,增强教学常规管理这一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进而引导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升,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阶段的重要命题。
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引导和制约两种功能,具有前瞻性、规范性、指向性、可控性、特色性等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向的内容:
1.
教学常规工作任务性管理制度
它包含:教育思想的管理,表现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教学过程的管理,表现为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督查、评价;教研活动的管理,表现为通过开展说课、授公开课、评课、教师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2.
教学常规工作时段性管理制度
它包含:期初的管理,重在计划;期中的管理,重在落实;期末的管理,重在总结。
3.
教学常规工作结构性管理制度
它包含:对教师教学的常规管理,表现为备课、上课、实验实习、复习、作业批改、辅导答疑、考核等常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常规管理,表现为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常规要求;对管理者的常规管理,包括课堂常规、教务行政常规等要求。
4.
教学常规工作程序性管理制度
依据教学常规工作实施的过程,教学常规工作程序性管理制度应包含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阶段性考核等五大环节的基本规范。
三、现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仍大量保留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并没有按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进行根本性的设计和改革,具体表现如下:
1.
刚性化管理――“章”本位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量化评分、量化考核、量化管理。教师和学生没有了一点自主性,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俨然成了程序化管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是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实际上许多问题和环节都流于形式,领导忙于考核,教师疲于应付,到头来反而使得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更有甚者,有些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过于笼统、抽象,或脱离实际,根本无法操作监管,使得制度成为摆设,没法执行。
2.
标准化管理模式――“管”本位
“人因个性而存在,人因个性而美丽”,教师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用既定的、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妨碍了教师个性特质的发挥与作用,造成有的教师因工作不能发挥特长而彷徨不前,也有的教师虽工作有创新而得不到承认,变得消极。
3.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习惯”本位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尚停留在习惯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忽视甚至完全放弃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对当前的产业行业变化、学生特征变化、课程改革理念、教学前沿手段、教师诉求等漠不关心,造成教学常规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学管理的绩效不见提升。
4.
学研管理制度――“功利”本位
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对新理念的学习浅尝辄止,意识不到理论将为行动指明方向的重要性;对教科研项目,重申报、轻研究,重证书、轻成果,重程序、轻鉴定,造成了整个学术氛围的浮躁与功利。
四、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院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创新,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为学校学习型组织形成提供环境,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来指导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剔除一些落后的、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规定和要求,改善不合理、不完善的规范和做法,最终形成新的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师生成长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1.
以学校为本
高职院校应以校为本,变行政管理为校本管理,所谓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是基于校情和针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实施的管理;校本管理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常规管理必须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向根据校情而实施的校本管理,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进行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2.
以课程为本
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真正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课程管理是教学常规管理的核心内容,课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要突出课程设置的管理。近年来,中国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加剧,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加强课程设置的制度化管理,做好课程的开设、退出和升级的机制建设,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变化的及时对接,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性。
(2)要加强课程开发的制度安排。人才质量的提升有赖于课程质量的提升,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际状况,设置好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的科目和时间节点,建设好一批专业核心课程,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的质量建设与提升,进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3)要构建好学习型组织。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单凭个体教师的力量,受个体的精力、专业视野、知识层次、技能水平等的限制,是很难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的,只有集合同行、企业骨干等的力量,才能建设出质量较高的课程,故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创新中,应构建好学习型组织,共同学习、研讨与工作;当然,在教科研工作中,也需要构建好学习型组织。
(4)要体现评价理念的转变。首先,要改变教师评价的单元评价做法,真正引入教师、学生、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其次,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审视,观察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提高;再次,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上,要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素质的发展,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还应设立鼓励特长生脱颖而出的评比制,使特长生有展示才华的舞台。
3.
以师生为本
高职院校应以师生为本,变物化管理为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是一种有利于师生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强调的是开发与促进,强调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高职院校教学常规管理从物化管理走向人本管理,是管理方式的转变,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1)要转变传统管理职能。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三本”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实施人本管理,即:“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2)应体现师生参与的思想。人本管理的落脚点是师生对学校决策的可信度,学校主要的决定和决策应更多地吸收有关师生的决策或参与,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使师生产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使他们从习惯了服从的管理规范中走出来,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3)要适时调整激励策略。以教师为本,需要教学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信仰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获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使教学工作成为教师的内部需要,并在工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4)要促进人的主动发展。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管理者过分强调规范、统一和模式化,过多干涉了教师的自主抉择权,从而使教师处于被动、服从和依赖的地位。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自主抉择权,让教师专业自主、工作自主,得到主动发展;在对学生的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挖掘学生潜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4.
以开放为本
高职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应做好开放式办学。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对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行业企业技术变革和管理转型;构建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实现人员、技术、设备、场所等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建设前瞻性遴选机制,积极跟踪政策热点、经济热点、技术热点等问题,促进专业、课程的提升或转型;同时,建设对外服务机制,积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五、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策略
1.
抓住出发点、切入点和着眼点
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教学常规管理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切入点,是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由施教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着眼点,就是促成师生的自主管理,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教师的自主发展、激励学生的自我管理。
2.
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3
教学常规管理;人本管理;校本管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许多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如,强调规范化而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因素,注重所谓的 “创新”而忽视了常规管理的落实,管理思想落后,过分量化,唯分是命,形式主义,管理过程僵化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更要人性化、校本化,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既包括“以教师为本”,也包括“以学生为本”。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在课堂中师生形成共同体,共同成长、发展、进步。
1. “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是指对教师的人本管理,体现在对教师及其劳动的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对教师生活质量的关心等。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虽然教学管理者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已广为接受,但在实际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当查阅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时,大量量化数字、条条框框、惩罚性措施等跃入眼帘。例会上通报批评的是教案、作业、听课记录不规范的教师,所带班级考试成绩排名最后的教师,升旗、开会迟到的教师。对教师的人本管理,即尊重教师人格,信任教师人品,关注教师的需求,关心教师的生活,倾听教师的意见与建议,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肯定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就是把管理对象当作“人”,把人和事的管理和谐统一,避免规章制度中一些死的条条框框把“活”的人限制“死”;给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倡导个性化教案;信任教师,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常规管理,参与本校政策、规章制度、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教师工作中出现错误,要主动耐心地倾听教师解释,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了之;为教师构建发挥潜力和特长的平台,实现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带动学生、学校的大发展。
2.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简言之,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首先,教育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弃部分学生,要承认、容许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类学生:(1)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2)学困生;(3)犯过错误的学生;(4)性格孤僻被孤立的学生;(5)有身体缺陷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因此,教学常规管理中要注意教师教学目标、作业层次性,同时更要关注全体,尊重个体,以实现个体生命的最大发展、最大价值为己任。其次,除学习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情感体验、身体成长、品德习性、兴趣培养等。教学管理要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收获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管理过程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变被动的、静态的学习为主动的、动态的、生成的学习。
二、确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校本管理,即以校为本的管理,指“以学校为本体,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校本管理在管理形态上表现为内控管理,在方式上是民主管理,在目标上是个性化多元化管理,在本质上是自主管理。
1. 校本管理是自主化的管理。即学校拥有一定的自,其本质是管理权力的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在校本管理理念下,学校有权利决定课程(下转131页)(上接132页)安排、教材的选择、师生的管理等等,这样才有利于学校实现功能管理到效能管理的转变。
2. 校本管理是人本化的管理。学校管理的要素包括人、财、物、时、空、信息等,但在这诸多要素里“人”才是管理的核心,因而校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为中心,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改革浪潮中的新星——南宁三十七中施校长曾说过:千方百计的为教职工谋福利是学校领导的重要工作。此外,还要注重提高主体人的素质。人的才能、智力、思想等素质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主要内容。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而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练的过程,要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满足当前的需要,更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对教师的培养,学校管理者都要关注可持续性发展,以满足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需求,今天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 校本管理是个性化的管理。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要努力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道路。自己是什么样的学校?走什么样的道路?以校情为基础,完成个性化的校本培训,开展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管理一个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管理。由此可见,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对教学乃至一个学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思想管理,学校教学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加强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引领、理念塑造、文化构建,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人,尊重学校实际情况,把人本管理与校本管理相结合,走特色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胡东芳.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巍.构建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新理念[J].科教文汇,2008(8).
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4
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管理是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学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的诸多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作为校长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我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具体实践中,便是学校管理人员以普通教师的身份深入到教师群体中。(1)以人格为示范,学校管理人员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专业发展中身先士卒,成为学科的带头人。(2)以制度为保障,规范行为,凝聚人心,保障学校持续发展。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骨干教师评比中,牢固树立制度第一的原则,以制度维系公平公正。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宜兴市优秀家长学校、宜兴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等。
二、注重教师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来说,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1)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培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2)在教师评价机制中注重对师德、师风的评价,通过正面宣传、表彰先进、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3)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工作的使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尤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老教师传帮带的方式,组织开展新教师的上岗考核;对于敢于创新、教法新颖、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学校还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巨资创建摄录播教室,让更多的教师有条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常规管理,打造高效课堂
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教学常规是常规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使教育教学管理有的放矢,我校有四个举措:(1)加强集体备课;(2)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3)是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4)是规范作业布置,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要求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常规管理 措施
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入厕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得以顺利开展。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幼儿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班级日常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级常规,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让幼儿在音乐中建立行为常规
在自由操作的活动中让教师最烦恼的是整理物品,如何让幼儿快速整理又能快速地安静集中讲评呢?我们可以使用让幼儿听音乐的方法,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播放一段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后就知道要马上开始整理和集中,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 “喊”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当幼儿在体育活动或者是餐后活动、午睡后,我们都可以使用比较柔和的音乐,幼儿听到后也会很自觉的休息了。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
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时,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地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整齐的叠好,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们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折叠毛巾,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自觉地折毛巾。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幼儿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的是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会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三)做个“勤”老师能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
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经常性地对幼儿进行行为练习,也能促进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形成。幼儿年龄小,虽然已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是毕竟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较好地遵守规则,时常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安全的隐患。为此,教师就要勤字当头了,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当发现幼儿不能按要求来完成时,可以反复地练习、督促,直至幼儿能遵守相应的规则为止。
(四)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例如在盥洗常规中,我要求幼儿按顺序认真地把手洗干净,使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依次盥洗,不大声吵闹,不玩水,随手关水龙头。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幼儿都能遵守,可他们只是躲避老师的一双眼睛,老师不看他们的时候又是另一副模样,有幼儿洗手时故意捏住水龙头,水喷出来洒在小朋友身上他们还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且在工作中要求“全” “活” “异”“新”,将班级的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经验,教师与教师密切地配合,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张斌著,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2]《教育学原理》叶立群,福建教育出版社
常规管理的核心范文6
1.1一般资料
我院药房自2014年4月起实施精细化管理,2014年2月~2014年3月为常规管理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为精细化管理阶段。两个阶段的药房工作人员、资料获取方式、门诊患者例数等方面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2014年2月~2014年3月实施常规药房管理,2014年4月~2014年5月实施精细化药房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精细化质量管理。药品管理应严格遵循三级审查制度,即药品从药库进入药房时应进行初查,药品上架后应进行复查,审方给药阶段应进行终查。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及国家法规进行麻醉类、精神类及毒性药品的管理。此外,每日应有专职人员核对药房贵重药品,并填写检查记录,一旦发现药品数目、种类、批号不符,应及时报告。
(2)精细化后台管理。确保药品实物数与计算机库存数统一,根据计算机系统提示生成药品申领单,以达到省力、省时、合理、精确的目的。此外,有效期管理属药品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每月应对药房库存药品进行一次彻底检查,有效期6个月以内的药品应贴上提醒标志,并进行登记。
(3)精细化环境管理。设置拆零专柜、特殊药品专柜、贵重药品专柜等,按要求对药品物品进行分类。清理药房非必需物品,以达到高效利用药房空间的目的。靠近窗口位置摆放临床常用药物;及时清理药房废弃物(如外包装等),及时将多余货架、设备搬离工作区域,及时处理账单、处方,确保工作台始终处于整洁、干净状态。
(4)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对于工作负责认真,差错极少或者无差错,待人接物热情积极者,应给予表扬或奖励;对于责任感缺失、工作态度不认真者,应给予批评或惩罚;以达到提高药房人员工作积极性,减少差错事件发生率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应重视药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以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提高药房整体工作效率。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及实施常规管理阶段药房差错事件(如药名差错、剂型差错、数量差错等)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系统,两个阶段差错事件发生率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出现药名差错2例(占0.31%),剂型差错2例(占0.31%),数量差错3例(占0.47%),差错事件发生率为1.10%(7/636);实施常规管理阶段出现药名差错5例(占0.90%),剂型差错8例(占1.45%),数量差错8例(占1.45%),差错事件发生率为3.80%(21/553);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差错事件发生率更低,χ2=9.356,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药房属医院窗口单位,其服务质量的优劣与医院声誉及形象密切相关。然而,常规药房管理存在很多弊端,如环节复杂、药品信息流通不顺畅、缺乏科学管理体系等,极易导致差错事件发生率增加、工作效率减低。现今,随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药品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药品数量繁多、种类繁杂,加之,药房空间及人员相对有限,常规药房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提升药房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已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源自日本(20世纪50年代),它是在细化社会分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集约化的管理模式。相关报道指出,精细化管理模式对提高组织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均有重要意义。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精细管理、精细操作为基本特征,以持续质量改进为管理核心。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逐步完善药房工作制度、规范药房工作流程、精简多余步骤、避免资源浪费、满足患者需求、提高药房工作质量、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院药房自2014年4月起实施精细化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差错事件发生率为1.10%(7/636),明显低于常规管理阶段3.80%(21/553)(P<0.01),结果与相关文献一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