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律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规律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规律原则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1

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应该不应该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问题,而是怎样构建这一体系。根据上面分析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笔者认为,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应由如下若干部分构成。

1.课堂教学管理学概述

简要叙述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等,从而使读者对课堂教学管理学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这一部分主要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讨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课堂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等。

3.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规律的特性、课堂教学管理规律体系等。

4.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应遵守的准则和要求。制定原则的依据之一是规律,因此,原则和规律是密切关联的。只不过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遵循规律办事,而不能创造规律;而原则则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既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又体现了管理经验的作用。探讨和制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有利于教师按准则和要求办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规范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是这部分内容所要重点探讨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应讨论制定原则的依据、制定原则的方法、贯彻原则的要求等。

5.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类型、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理论层次和逻辑关系来说,管理规律处于上位,管理原则处于次位,管理方法则处于下位。

6.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有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这一部分主要对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特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7.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作用、制定方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措施等。

8.课堂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气氛的内涵、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气氛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等。

9.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2

一、归纳原则在新课教学中的体现

所谓“态度决定成败”,要想提高教学绩效,首先必须迈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意识的第一步。新课教学要遵循归纳原则,因为它符合学生对一般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另外,就理论知识而言,教材上的学习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思想,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就一定能使学生从中发掘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高一阶段,学生最早需要接触的是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其中包括电子排布和电子数等知识。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难度稍有增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法,先以最早学习过的1-20号元素作为个体,相应画出其核外电子排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规律。这样能使学生从排布规律中发现知识要点,更快掌握其他行列元素的规律和元素半径变化规律。对学生而言,其不仅学会了从个体探究普遍的方法,而且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归纳原则,以便迎接未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挑战。

二、归纳原则在课堂小结中的体现

归纳原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而且对于教师开展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以使用归纳原则分析整节课的质量,从中发现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纠正错误,优化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小结,培养他们自我总结、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更快地理解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归纳能力;高中生的侧重点在于学会应用归纳原则并熟练掌握知识,只有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课堂小结中归纳的作用。

比如学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从生活或者教材中发掘与化学平衡相关的知识,然后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概括,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看到化学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能加深记忆,更快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探讨,分析化学平衡的标志是什么,将学生分成小组,使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一个小组中可能出现多种探究结果,学生能够根据同学的观点,检验自己结论的正误,并在综合性分析下得出物质平衡状态的表现特征:①反应混合物的各组分质量、物质的量和个体积分数仍然保持原来状态,不发生变化;②就气体混合物的反应而言,它的各组分浓度和各组分压保持不变;③对同一物质而言,其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这些规律都是学生经分析讨论之后得出的。

三、归纳原则在复习中的体现

高效教学离不开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首先,新课标是针对传统教学不足而确定的新的教学观,教师应认真研读,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系统复习时,一定要坚持生本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归纳原则。归纳的细节应该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因为只有学生最清楚自己哪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哪部分知识还没有掌握透彻,这些都必须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情况确定。复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找出知识内在规律及联系的一个过程,只有明白并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3

关键词: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简单、与实际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其主要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实验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实验都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大部分实验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从这个意义上讲,演示实验是学生最集中地获得物理现象的主要来源.

一、演示实验的主要作用

1.标准示范作用

成功完美的演示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素养.怎样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及如何编制实验步骤并按步骤进行操作,都要教师长期结合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引导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给学生做出示范,言传身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

2.兴趣激发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示实验则是创造理想物理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为学生学习提供系统的感性材料,创设出生动、直观的物理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3.辅助理解作用

定理、规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理想状态”(真空、光滑无摩擦等)下推导出来的.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演示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模拟出“理想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对众多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一个精彩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激发兴趣、促进思考、加深理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演示实验的设计原则

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不同,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操作和演示,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般都应遵循下列原则:

1.便于观察性原则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台上,借助于组装好的仪器和设备,分步骤地操作,将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实验.所以有利于学生观察是对演示实验最基本的要求.通常实验仪器要有足够的尺寸,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电信号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

2.简约明了性原则

结构复杂的演示装置不易操作,学生也不易观察,且耗费时间过长.在保证效果明显,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演示仪器越简单越好.演示时间要适度,演示实验应在几分钟内完成,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建立更加容易、规律的掌握更加便捷.

3.过程科学性原则

实验装置的科学性体现在装置简明,现象启发性强、合乎科学规律等方面.实验操作的科学性体现在操作的规范上.实验解释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演示实验现象能正确依据物理规律,做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解释.

4.紧扣课堂性原则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要紧扣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得出正确结论.

5.选材合理性原则

实验装置和器材选择是否恰当、适宜,将直接影响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依照实验的物理原理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条件得到满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自己教学的实验项目,并尽可能利用各种实验资源,用各种不同型号、规格的仪器做实验.鼓励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实验中, 同时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1]

三、演示实验的类型

1.直接演示法

直接演示法就是直接演示某一物理现象或规律的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实验都采用直接演示法,例如,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小车滑行演示实验.

2.对比演示法.对比演示法是利用对比的方法演示某一物理现象或规律.这种方法是在实验内容无法直接观察或演示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采用的演示方法.例如,针对大气压强的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

3.投影演示法.投影演示法是用投影透镜、显微镜、投影仪等将实验现象投射到屏幕上观察的方法.利用投影法可以将实验仪器和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将只能在水平面上进行的实验通过投影呈现在竖直的观察屏上,便于教学观察.例如,磁力线演示投影.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性;策略

音乐是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千变万化的旋律能够描述巍峨的山川,能够表达内心或悲伤或忧郁或喜悦或激动的情感。感受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可以让人们在音乐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享受到另一种美妙。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期,正需要音乐的陶冶,正需要从音乐中感受更多的美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驾驭音乐课堂的技能就显得很关键,小学音乐课堂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是否能够从小受音乐的熏陶,是否能够从小从音乐中感受快乐,这对今后的发展的也是相当关键。个人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是现在对师生关系的一般描述,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课堂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同样也只是起着引导、带领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这一原则来处理好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唱歌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其实不然,这种参与也只是在教师的支配下被动地参与,真正主动的参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参与,对课堂的各个环节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并且好的建议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真正愿意去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欣赏更美妙的音乐旋律。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册的《国旗,国旗真美丽》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孩子们唱歌之前让学生们说一说国旗是什么样的,国旗上的五角星代表着什么,还可以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心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伟大祖国的形象,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孩子们学唱歌会更有兴趣,唱出来的曲子也会更富有感情,这样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提问要遵循正确的原则

提问是任何一节课教师都要使用的教学手段,提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跟着教师的思维前进,还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但是提问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也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提,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的提问才会为课堂增光添彩,才会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小学音乐课堂同样如此,教师要通过一些提问环节来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思考,要用一些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几点提问原则。首先是适时性原则。一是说教师提问要抓住适当的时机,比如当学生的学习精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提一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来。二是指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要适中。对于教师的问题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只有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有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才会使教师的问题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也要适中,不能让几个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回答十分钟,也不能只让一个学生回答一分钟。只有遵循的这些提问原则才能使提问更有效,才能使音乐课堂更有效。

三、要根据音乐的规律来进行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事物的运行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进行,人类去认识一种事物也必须按照它的发展规律去摸索才会有所收获。教师教小学生学习音乐同样如此,也要遵循音乐的自身的内在规律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音乐都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比如音乐具有表演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只让学生学会某首歌曲的调子,还要教会学生用一些表情、动作来将音乐里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征表演出来,这样小学生会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就会对歌词表达的意境有更深的感触,就会与作词作曲者有更多的情感共鸣;音乐的调子还是有节奏的。音乐的调子是有规律可循的,高低起伏的音调是经过作曲者反复研究推敲而定的,而不是随心情而定的乐调;音乐的歌词是有韵律的,一首歌之所以唱起来朗朗上口,婉转动听,很多时候还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写的好,前后照应,韵律十足,这样才让唱歌的人内心舒畅。

四、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的客体,还有教学的对象,因此,音乐教学除了要遵循教学客体的规律外,还要遵循教学对象的规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对象理所当然是小学生,音乐教师们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小学生多进行观察,争取尽可能多地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这些特点成为自己教学策略的依据。例如,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性活泼好动,喜欢开放的户外活动好奇,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温度适中、阳光明媚的时候带学生在户外进行音乐学习,或面对着高山、或背对着河流、或躺在原野上,或依傍在花丛旁、或听者鸟语、或闻着草香,在这样美妙的户外环境下,小学生肯定能更愉悦、更轻松地感受音乐,接受音乐的熏陶。小学生生性好玩,不喜欢老老实实地拿着课本唱歌,不喜欢老老实实地听着教师弹钢琴,他们喜欢边玩边学,于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巧妙地添加一些游戏,比如说小组歌曲竞赛,比如说自行创作音乐,比如说给大家讲讲自己了解的音乐家及其有趣的故事等等,小学生们都喜欢这样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像这样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的音乐教学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五、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5

一、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替代的,完全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因此,教学并不是把所教的内容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而是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如探究、观察、调查、阅读等),这本身就是学习目标之一,学生按要求经历了这一过程,就完成了这个目标,有时并不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结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结论会因使用频率的减少而逐渐淡忘,但他们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却会在新学习过程中得到加强和深化,成为他们学习素质的组成部分。

二、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以理解概念为前提的原则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与思考”、经验事实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认识加工,思维整理,从而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突出科学探究,体现以揭示规律为重点的原则

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同物理概念相比,物理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客体的高层次认识的产物,是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物理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建立的基础和前提。物理规律不仅有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往往引导人们发现事物的未知属性,并形成新的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的自身结构来说,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构成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单元;从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运用“实验与探究”,探索物理规律;弄清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四、突出学科特点,体现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就能使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

五、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原则

在物理课程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条定律的发现,无不有赖于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同时实验又为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所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育功能也是丰富的,作用不容轻视。因为完成一个实验,是对学生的能力、心理、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在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包括克服困难、交流合作、预测实验结果、检验信息的科学性、反思和评价过程、总结和分析实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和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物理实验是自然现象在实验室中的重现,通过“观察与思考”和“实验与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6

【论文摘要】: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知识抽象,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学生最不易“接近”和“驾驭”的。贫困地区的学生处在偏僻的农村,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实验器材稀少,但高考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同一把尺子,那么,农村教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克服这些客观劣势,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就更加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和改革,应该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原则,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1 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的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牛顿第二规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建立)、理想法(质点、理想气体、光滑表面、轻绳、轻杆等模型的建立)、数学法(动能定理、动量定律、理想气体方程的推导)、等效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热功当量、交流电有效值)、科学想象法(牛顿第一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原子模型的建立)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3 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投影、微机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