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繁荣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坚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中心城区发展,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的理念,推动组团城市和主城区融合,形成主副协调、功能明确、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省会新市区;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理念,以县城规划建设为重点,完善县城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原则,开放规划市场,聚集规划力量,应用先进理念,实现规划设计全覆盖、标准导则全覆盖、政策法规全覆盖,力争使我市规划体系达到省内第一、国内领先。
三、工作任务
(一)都市区部分主要规划任务共85项(组团城市规划编制纳入市级规划编制体系)
1.全面完成重点规划编制
1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编制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2重点地区规划。包括新区规划(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起步区修建性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古城风貌提升规划、河风光带规划、新客站及周边区域规划提升、旧客站及周边区域规划提升、省行政中心区规划提升、东南节点区规划、东部新区规划提升、正定机场周边区域规划、植物园区域开发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含控规)等城市重点区域的规划。
3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完善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编制主街主路城市设计二环路及沿线区域城市设计、大街城市设计提升(含中央生态景观带)清真文化商业街城市设计、街滨水休闲带城市设计、大道城市设计、故城遗址公园详细规划、毗卢寺公园详细规划、组团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组团城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4城市专项规划。全面完成城市综合类、市政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设施类、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包括市雕塑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供电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水系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含便民市场)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城市消防规划、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城市殡葬设施规划、城市地名规划、旅游规划、生态体系规划、危险品管理规划、历史遗存、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宗教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现代服务业体系规划(含专业市场)物流体系规划、组团城市产业布局规划、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5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和《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编制覆盖市中心城区和组团城市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规,并完成审批和备案工作。
6规划研究。编制城市北跨动力研究、中心商业商务区功能定位研究、都市区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研究、东北工业区改造研究,为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依据。
2.健全技术指标体系
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
2城市专项设计导则。编制城市建筑外观设计导则、城市既有建筑整治导则、城市广告牌匾设置导则、城市家具设置导则、城市雕塑规划设计导则、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导则、城市色彩控制导则、城市导引标识导则、道路绿化导则、节约建设用地标准、新民居建设导则等导则。
3市容市貌整治导则。编制道路环境整治导则、居住区环境整治导则(含单位)组团城市城乡环境整治导则。
3.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制定技术规定。按照《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城市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技术规定(含五线管理)规划条件管理办法、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2完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市规划管理制度手册、制定都市区规划管理制度和县(市)区规划成果审查管理规定、规划成果验收、存档、发放制度、组团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二)各县(市)矿区主要规划任务各8项
1.城区总体规划完善。按照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各县总体规划,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供热工程、电信工程、燃气工程、环境卫生设施、绿地系统(含水系)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防灾等规划内容。
2.城市设计。编制各县城的总体城市设计和重要区域、节点城市设计。
3.专项规划、控规、镇规划。完成县(市)区全域范围产业布局规划、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控规全覆盖、所有建制镇总体规划。
4.城乡环境整治导则和规划管理制度手册。编制城乡环境整治导则,为城镇和村庄容貌整治提出控制原则,明确整治提升目标;制定规划管理制度手册,进一步规范各县规划管理制度,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实施步骤
(一)规划编制准备阶段,成立指挥部和各编制组、专家组、工作组,所有人员抽调到位、集中办公。拟订规划编制任务书、选定规划设计单位、签订规划设计合同、搜集基础资料以及踏勘现场。
(二)规划编制阶段,完成规划大纲编制、审查和规划方案编制。
(三)规划方案公示、审查与提升阶段,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对规划方案进行公示,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此基础上,根据专家及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和社会各界反馈意见,对规划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规划成果。
(四)规划成果审批与公布阶段,完成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公布,同时对全市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进行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指挥部,总指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同志担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担任。同时,指挥部下设8个规划编制组、4个工作组、4个专家组。各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重大问题由集体决策。编制组下设85个项目组。
各县(市)和矿区要参照市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统一组织本地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
(二)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例会制度、规划评审制度、规划报批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等工作制度,及时通报规划进展情况,保障各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展开。同时所有参加规划攻坚行动的工作人员、编制人员和专家要集中办公,集中精力,专心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各项规划任务。
(三)开放规划设计市场。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政策性的要求,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将规划设计项目推向市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重金聘请顶尖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攻坚行动,引进先进理念,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保证规划质量。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2
【关键词】城市更新,道路环境景观,地域特色,文化,生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city Shenyang .It proposed the Shenyyang overall concept to speed up the renovation of young street on both sides of the city. . But the road landscape is relatively lagging.The vehicle is still dominant, lack of pedestrian ca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for street landscape control requirements, integration, promotion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road landscape, to create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 can show the image of Shenyang city landmark landscape avenue.
Keywords: city renewal, road landscap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ecology
TU972+.12
1、金廊发展建设概况
金廊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了诸如华润置地、香港嘉里、恒基兆业、恒隆国际、新世界等知名企业投资建设。
2、金廊环境景观主要存在问题
2.1城市功能方面
目前,金廊主体即青年大街定位为城市主干道,多数时间承担的是城市快速路功能,这与现在及未来的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不相匹配。
2.2道路绿化景观方面
沿线的道路绿化仍延续作为城市快速路的防护绿化功能,与两侧城市建筑空间缺乏渗透、互动,缺少市民庇荫、停驻、休闲空间。
2.3街道设施方面:
街路现有设施多围绕公交候车亭附近分布,,数量少且多数破旧,和金廊现代、简约的城市风格不相匹配;
2.4交通通行方面:
现有交通体系仍是以机动车为主导,部分路段仍存在人及自行车混行。随着地铁二号线的通车运行,这使得路面的通行变得更为复杂,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3、金廊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
3.1设计总则
3.1.1总述
(1)本导则作为城市道路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规定,针对现状的实际问题对金廊沿线环境景观的主要内容和要素的规划与设计要提出控制要求,以引导道路景观向着舒适、安全、美观、有序并富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2)金廊作为沈阳市最重要景观道路应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发展历程、及时代特征,全面考虑道路环境景观中的各项要素,实现功能多元化、景观多样化、设施人性化,能够充分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景观大道的设计目标。
3.1.2整体框架控制
(1)城市开放空间、视线及节奏控制
结合北陵公园、北运河、市府广场、青年公园、科普公园、浑河滩地等开敞空间与紧密界面相互交替,相互衬托,以达到空间明确的市氛围。
控制视线通廊,并结合道路交叉、广场、水系、公园等开放空间,绿化体系也应统一中又富有各区域的景观特色,增强个性。
(2)景观分区
依据金廊两侧组团的城市功能及金廊绿化景观规划的要求,在形成统一的道路景观景观体系前提下,结合各功能组团突出各段的景观特色。
省政府段(泰山路—崇山路),道路景观整体以规则式为主,体现庄严、肃穆的风格特点,烘托历史风貌街区的特色。
省公安厅段(崇山路—长大铁路),作为历史风貌街区的延伸区域,在在规则式基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景观设施及色叶树木,烘托地区生活氛围。
市府广场段(长大铁路—中山路),并突出小尺度与精致性,体现简洁、明快、稳重、大方的办公环境特色。
市委段(中山路—十三纬路),道路景观布置树阵、花坛、露天茶座等休闲空间,突出商业氛围。
青年公园段(十三纬路—文萃路),结合青年公园、水系与展览馆广场绿化景观规划,注重开敞空间的营造与变化,并突出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
五里河段(文萃路—南二环路),整体以大尺度风格为主,烘托本区域城市入口的空间标志性。
3.2设计分则
3.2.1街路元素总体要求
(1)综合考虑步行空间景观环境及各类设施的布置,形成统一、协调的道路整体景观体系,结合不同区段可结合区段功能街路元素可适当变化,丰富街景;
(2)街路景观应体现季节、气候、景
观变迁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街道景观元素的色彩、风格、造型等方面与地方文化、历史文脉及城市发展相协调,体现自然、历史与现代感。
(3)应突出市政空间(红线内)的公共性,明确与项目开发单位各自用地空间,开发项目临街空间也应突出市民共用的特征。
(4)街路景观的精细性是地域文化内涵意义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街路各要素的精心塑造和设计,使道路景观跟丰富怡人、自然和谐,提升街路魅力。
3.2.2沿线绿化控制导则
(1)应从城市的整体出发,金廊沿线绿化景观要形成大气、壮丽的景观特征,构建统一、连续的城市景观绿廊,体现和展示沈阳的形象和个性,且具有时代感。
(2)植物种植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重点地段可加强点缀,通过各色花草与树种的搭配,营造层次丰富、对比协调的观赏性景观,并注重加强与两侧建筑的联系与渗透。
(3)对于地下管线埋深较浅区域,可结合花坛、树池等景观形式增加覆土深度,满足大树种植需求。
(4)全线绿化要体现生态性,注重立体绿化的打造,多配置对减少汽车尾气、噪音有利的树种,营造环境舒适的街道空间。
3.2.4沿线硬质铺装控制导则
(1)硬质铺装应采用不同的材质、色彩及图案使人们能清晰辨明各种不同的使用空间(自行车通行空间、人行交通空间、停留休息空间)和相应设施,对交通形成引导。
(2)应采用结实、耐磨且易透水的先进材料,注重材质的生态环保性能,使人和车辆能安全、有效、舒适地通行。
(3)充分考虑慢通的重要性,通过铺装的材质及色彩的变化使街路空间更具舒适性与趣味性,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2.5沿线街道家具控制导则
(1)街道家具应结合道路景观整体氛围进行统一设计,融合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体现金廊的 “现代、简约”的风格特点。
(2)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应根据人流量、使用频率、服务半径确定合理间距。
(3)色彩应统一采用中度色彩(宜采用灰色或驼黄色),色彩不应过多,避免形成杂乱的效果。
(4)材质的选择应注重生态环保性,同时注重街道家具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应适当体现沈阳作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语
道路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居民生活、文化、经济密切相关。道路环境景观具有复杂性,涉及我们在道路空间中视线所及的各种物体,即需要物质空间环境的需要,又依赖于各部门及规章制度的配合。本文试图从城市街路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入手,从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出发,对街路环境景观提出控制及指导性的规定,为道路景观的设计、审批及实施建设提供依据,提高城市道路环境景观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2、《城市街路、广场景观设计导则》 DB21/T1171-2000
3、[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宜萍,何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4、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5、王浩.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6、郭雅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吴志强.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
作者简介: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3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1.1定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刘宛,2000)。是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为主要对象,以对象的宜人性和性质性为目标,以人性化为原则,以系统方法为途径的一种用于相关规划设计及其行政管理领域的思维方式、设计法则以及专项规划设计。
1.2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制中,控规是总体规划目标与任务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修规及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在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控规在城市开发区强度和环境容量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但是,控规难以确保城市品质问题,即难以把握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系统优化问题,包括基于城市或片区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城市形体、城市文化、城市生态等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城市设计的价值在于城市整体性或系统优化,控规成果完全可以通过吸纳城市设计的成果来完善自己。
城市设计比控规更能够系统、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但是在国家法定的规划设计体系中没有城市设计,城市设计难以得到实施,如果将城市设计成果转换为法定的控规成果来进行实施,这应该是积极而有效地。
1.3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方法
从我国现行控规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工作性质来看,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性,控规需要拟定城市设计要点。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完善或优化先做的控规。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反馈到控规的方法是对影响城市品质的城市设计的刚性内容纳入控规,对控规成果中必要的内容进行修改,按照程序上报审批。
2 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
笔者作为一名参与温州民科基地控规中心区地块规划修改工作的规划管理者,结合该规划对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进行浅析。
城市发展是一个受到多元因素制约的过程,控规局部调整的产生,除了控规编制自身的技术原因之外,还涉及经济、社会、制度、现实发展状况等原因。根据需要,后开展的城市设计要对控规成果进行调整,主要目的是从优化城市品质角度对控规中缺乏系统或整体性的规划内容进得修正和添加。包括建设用地性质调整,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方面的建设用地的性质,主要干路的调整、影响城区整体空间形体特征的建筑控制指标。
2.1调整背景
随着温州的城市发展思路由沿江向滨海的转型,民科基地将成为城市东拓的战略先锋。
2010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民科基地进行重新提升定位,优化城市品质,明确提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温州大都市滨海新城核心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原《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原控规)中心区地块部分进行梳理,对土地利用开发和空间形态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编制了《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市设计)。为了落实城市设计的刚性内容,同时衔接民科基地及周边最新的建设动态,进行了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
2.2调整范围
控规局部调整区域位于原控规规划范围的中心即民科基地中心区,紧邻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纬十二路出口。规划范围由纬十路、经六路、纬十支路、经五路、纬十二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纬十一路和经五支路围合而成,用地面积232.12公顷。
2.3城市设计的重点
2.3.1定制功能体系
结合民营经济与城市需求构建中心区核心功能,作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引擎和整个民科基地的功能组织核心,地区的核心功能应首先考虑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市场的需求。
通过策划中心区的服务职能,使其顾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创新服务平台,同时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思考地区为周边生活片区提高服务补充,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减少或去除产业类用地。融合功能空间,从周边功能区域布局以及既有规划而言,地区承担着衔接金海湖南北两侧产业区的使命,但是既有的功能结构以及泄洪区的处理,并未实现南北两侧功能地区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功能结构上予以优化。体现土地价值,充分考虑基地内部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土地价值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并反馈到实际的功能布局之中。(见表1)
表1 功能体系分析表
2.3.2创造空间意向
根据原有控规和现状,强化“山一水一海”的空间特征(见图1),延续城市文脉。民科基地中心区主轴明确、山海相连、水网密布,以水脉作为地区独特景观风貌的要素,以水构建城市意向、组织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根据不同功能,创造独特的空间肌理和丰富的场所感受提供一个多元取向的城市空间,创造地区吸引力(见图2)。
图1 区域景观格局图2 城市空间
根据功能体系的分析和空间意向的构建,形成“一带、两心、一轴,铆合南北两片”的空间框架。“一带”是衔接南北向的产业发展轴,“两心”是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管理中心,“一轴”是依托金海湖公园构建基地东西向的自然轴。(见图3)
城市设计围绕金海湖公园组织各空间要素,强化“山―水―海”的城市空间廊道。确定金海湖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东西向主轴,利用经五路、线型城市绿地和林荫大道向两侧延伸,构建鱼骨状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基于土地利用,差异化设计各地块的建筑基底,营造鲜明的城市空间意向。深入设计街头绿地和内部公园,通过次级的开发空间,形成网络状的开放空间格局。(见图4)
图3 功能结构规划图 图4 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空间意向进行城市天际线设计,制定设计原则:突出城市绿谷:金海湖公园沿线布置较低层建筑,并逐渐向南北两侧抬高,形成城市绿谷的空间意向;城市地标性:文体标志性建筑沿沈海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并预留一定的空间,展示问题建筑和金海湖公园的全景;自然和人工天际线的融合:控制建筑高度,使得城市建设区天际线高度形成合理的比例,形成人工和自然融合对比的天际线系统;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相匹配,最大化土地价值:商务区建筑最高、商业区次高,居住的研发教育区较低。(见图5)
图5 城市天际线设计
2.3.3确定控制指标
综合上述土地功能、空间意向的分析,系统、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确定各功能区块控制指标。确定六类高度控制指标和开发强度,制定城市设计导则。(见图6、图7)
图6 建筑高度控制图 图7开发强度控制图
2.4衔接城市设计进行控规局部调整
2.4.1城市设计的衔接
城市设计对民科基地中心区内部的用地功能和开发控制提出了修改,主要内容有: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减少或去除产业类用地;确立“一带、两心、一轴,铆合南北两片”的功能结构;按城市中心区的标准增配公共服务设施;确定新的地块高度控制和开发强度。
2.4.2控规局部调整重点
控规局部调整以城市设计为依据,在原控规的基础上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衔接上位规划,落实“十二五”规划对民科基地中心区的最新定位;二是对接城市对土地开发和控制的修改;三是对接已有的规划调整和建设。
其中控规局部调整的重点是对接城市设计 对土地开发的控制的修改:调整土地利用,结合功能定位的转变,增加城市生活类用地,减少或去除生产类和市政设施类用地;增配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定位提升,提升了各类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和规模。地区医院、地区文化中心及体育中心、市民中心等按照城市组团进行配置,优化用地布局,以提升对整个地区的服务效率;深化调整地块控制,结合城市设计的工作深度,通过增加城市支路和绿带,对大地块进行分析,将原控规确定的33个地块细分为56个地块进行控制,同时,对原有土地的功能增加土地混合利用和兼容性的开发控制手段。将城市设计刚性内容纳入到控规局部调整强制性指标中,形成有效依据。
3 结语
在组织编制温州民科基地控规中心区地块规划修改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笔者认识到控规和城市设计是一项密不可分的工作,双方具有互补性。基于城市设计的控规局部调整方法,使两者相得益彰,对提高控规质量和城市设计有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五分册: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4
引言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与众不同,吸引人的地方,它一般源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或是城市发展的新元素。对于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以众多“第一”成为西安最强劲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高新区来说,它应该如何在大西安的自然、历史格局下,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城市形象、凸显城市特色,是本次城市设计的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有利于新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1认知思考
1.1项目认知
1.1.1区域环境(1)与水相畔,游山水。随着高新区骨架的拓展,连同昆明池遗址公园、洨河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区域将形成“一山屏卫,两河环抱”的生态格局。(2)与址相依,触人文。五大遗址环绕高新区,为创智新城的建设注入人文内涵。(3)与路相连,促协同。高新区将以高速铁路带动城际互通,以轨道交通促进版块协同,以道路联通提升区域活力。(4)与城相望,聚活力。高新区将依托老城,借力西咸,推进“产城融合”进程。高新区的区域发展条件可概括为: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底蕴丰厚的人文环境、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充满活力的经济引擎。1.1.2内部条件高新区位于西安主城区西南角,是西安市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面积为141.8km2。规划区内部资源条件具有以下四大优势:①河流纵横延展、田林绿地广布,生态基底良好;②作为以产业立区的高新,产业基础较强;③文物保护单位较多,文脉资源较丰富;④土地资源供给充足,空间开发价值潜力巨大。
1.2重点问题
本次城市设计旨在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特色。那么高新区该如何通过城市设计加快融入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提炼与强化高新区的城市特色?以及如何保证城市设计的具体管控与实施?以上几个思考将是指引我们展开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问题。
2工作思路
2.1思路一:传递
为解决高新区如何融入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问题,本次城市设计引入了传递的思路,将上位规划确定的各核心管控要素,由上到下依次传递到总体层面、片区层面及重点地段三个层级,同时由下到上反馈修正各级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上下联动,并进行深化落实。
2.2思路二:分类
针对高新区的城市特色问题,本次城市设计在总体层面下又划分了14个片区,并归纳为三大类型,分别为新城塑造类、旧区更新类以及功能复合类。针对各类型、各片区存在的重点问题展开城市设计研究,塑造各类型片区鲜明的城市特色。
2.3思路三:分层
本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片区以及重点地段三个层级。总体层面主要任务是总体框架搭建、宏观引导控制;片区层面主要任务是要素深入量化、片区特色塑造;重点地段主要任务是落实空间形态细化、管控落定空间。通过定性、定量、定形,将各核心管控要素层层落定,并结合“一图一表”,指导城市设计的具体管控与实施。
3规划内容
3.1总体层面
3.1.1总体艺术构架依据总体工作思路,首先承接上位规划《西安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核心要素,分别对轴线、风貌、节点、高度等空间要素进行落定。以构建城市特色为出发点,在承接上位核心要素基础上,对高新区的现状空间、历史空间、现代空间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一池两河,生态入城,两带联动,三核引领,四廊渗透,多片协同”的总体艺术构架,打造“创智高新,未来之城”的现代城市形象。3.1.2空间系统建构在明确城市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的前提下,将总体艺术构架中轴线、界面、节点、空间风貌、高度强度等系统进行空间落定,下面以高度强度体系为例:按照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城市空间形态等因素,确定规划区共分为四个开发强度控制区域,分别为一级控制区(高强度开发区)容积率>3.5;二级控制区(中高强度开发区)容积率2.5~3.5;三级控制区(中低强度开发区)容积率1.5~2.5;四级控制区(低强度开发区)容积率≤1.5。高度控制结合强度分区,综合考虑道路轴线、城市界面、开敞空间、标志性建筑等高度影响因子,确定规划区的高度控制共分为≤24m、24~60m、60~100m、>100m,四个等级。最终,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向下传递的内容形式就是通过一图一表,并继续向下传递。
3.2片区层面
3.2.1分区原则鉴于本次规划范围较大,在总体层面下,结合高新产业发展板块以及主要道路,划分了14各片区,分别为新城塑造类、旧区更新类以及功能复合类。新城塑造类,强调新区的构建与塑造,打造新的形象与标识;旧区更新类,强调提升与优化,恢复片区城市活力;功能复合类,强调梳理与植入,建立复合型的活力之城。3.2.2片区特色塑造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片区,以问题为特色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南三环片区为例,设计引入“活力塑造,为人营城”的理念,以“生态网络、多元功能、垂直城市”为策略,营造片区现代、时尚、多元、宜人的城市特色。结合针对具体问题的设计策略,融入节点、轴线、界面等城市设计核心要素,构建片区自身城市设计体系,并以“一图一表”落实管控。
3.3重点地段层面
3.3.1总体艺术构架沿用总体管控方法,分别对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构建出本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框架,“两轴推进、三核带动、多片协同”。3.3.2重点形态细化重点地段在对高度强度、轴线、风貌等空间要素分析基础上,突出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目标,重点对视线通廊、景观节点、地标建筑、建筑贴现率进行了详细研究。为加强管控,以完整功能为划分依据,在重点地段形成规划图则,分别对控制性和引导性要素进行管控,保障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其中控制类主要对针对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开发强度、建筑限高以及公共开敞空间等进行管控;引导类中分别对界面、视线通廊、建筑色彩、建筑组群等进行了详细的管控。
4特色提炼
4.1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凸显城市特色。本次城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分别对总体以及各分区层面的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从而在城市设计核心要素体系研究上有所侧重。
4.2层级传递
为实现编制的详尽、要素的传递、管理的便捷,本次城市设计提出以“传递”为核心的“三层级”工作思路,一级:总体层级承接市级管控要素;二级:片区层级搭建核心要素框架;三级:重点地段形成管控体系。
4.3板块分类
片区分类型研究,强化片区城市设计差异性。在片区层面,针对不同的区位、自然、产业等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划分为新城塑造、旧区更新和功能复合三大类,对每一类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此展开针对性的城市设计工作。
4.4图则管控
三级图则管控,提高可实施性。为有效衔接规划与管理,本次城市设计制定了分区设计导则、单元图则和地块图则三级管控图则体系,层层约束,逐级深入的管理手册,加强控制要素的具体落实,提高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5结语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5
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促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好城乡规划引导工程”规划编制任务。
(一)区域统筹规划
1、完成东部片区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整合、城南工业板块优化、经济开发区扩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经济开发区关系以及东部片区交通干线网络等问题。
2、会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县域功能分工(县城、县域门户镇、市级重点镇、沿海区镇一体化镇、重要节点镇等),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
3、深化研究陆海统筹规划。
(二)控规优化
将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城市设计成果、各类专项成果反馈到老城区、西南工业片区、新区三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法定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城市设计
1、完成西南工业区城市设计导则,解决县城工业片区城市界面、色彩、风格混乱的问题,提高工业片区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效果。
2、启动如等城市主要河流两侧规划控制和景观设计。
(四)专项规划
1、启动水系专项规划;
2、深化编制城市道路体系和公交、停车等专项规划;
3、在完成通信、电力、污水、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前提下,深化编制管网体系规划。
(五)重点专题板块研究
1、结合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沿城市河流建材堆场搬迁及物流布局规划;
2、完成殡葬服务综合区的选址和规划;
3、开展三号街区重点街道重要建筑细化设计、老城区交通水泥厂及周边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等。
二、品质提升,更美、更高。
1、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和“双低效应”的总体要求,强化城市水、绿特色,由围绕“道路”组织城市建设转变为围绕“水绿”组织城市建设。
2、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活配套功能和工业区生产配套功能。按照“分层、多点、适宜规模”的原则,合理布局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配套,重点服务好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客运中心四大中心等城市级配套建设。以40-60公顷为一个基本单元,按照“8+2”(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肉菜市场、环卫、教育、公交停车点、社区服务和一个规模水面、一个规模绿地)要求,落实社区级的基本生活功能配套。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独立划出地块,强制落实商业服务和基本生活配套功能。
3、进一步放开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市场,全面落实重要项目、重点区域建筑设计方案竞选,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
4、开展城市主干道、主河流、主节点和主要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会同住建等部门深化、细化东环(通洋高速接口与长江路段),长江路(东二环至苏223线段)道路景观设计和郊野公园、高尔夫球场改造设计。
5、按照“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要求,优化新开发地段建筑形态,确保梯度和通透。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密度,促进房地产产品多元化。
三、行政效能,更快、更好。
1、进一步转变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从管县城为主向管县域转变,从管项目为主向抓功能、形态、配套转变,从统一管理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
2、完善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阶段与供电、结构、消防、市政等其它专项审查的衔接,提高方案审批效率。
3、延伸规划信息化管理至各镇区,实现规划审批网上提交和初审。
4、坚决执行落实服务期限承诺制,试行开发项目主要指标核算和日照分析承诺制和中介化。
5、加强各镇区规划报建员队伍建设,加强规划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实现规划把关的前移。
6、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后对各区的规划指导和服务。通过促进规划编制,细化规划管控;通过技术引导,提高规划水平;通过制定各类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通过巡查监督,及时提醒纠正。
7、进一步探索涉海工程规划审批,促进陆海一体化审批机制的建立。
四、服务镇区,更多、更实。
1、牵头做好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推进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部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协助做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3、服务好双甸、新店、丰利、曹埠等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店、双甸、袁庄、马塘等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4、服务好各镇小城镇建设中八个一(一条示范街、一所公立医院、一个肉菜市场、一个规模小区、一个道路体系、一套环卫系统、一个特色工业园区、一个规模公园)重点项目的选址、改造和提升。
5、对各镇工业园区回头看,按照集约、特色、规模的要求,拓展平台空间。
6、积极探索农民集居点规划,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按照“镇郊型、老点拓展型、生产生活结合型、万亩良田集聚型”,探索农民集居点多模式规划建设,优化各镇集居点布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搬迁,重点做好、、、等四个镇美丽村庄试点。
五、批后管理,更紧、更严。
1、进一步强化规划批后管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权责明晰,全程监管”的原则,建立日常巡查、节点定验、不定期抽查、重点督察的多层次全过程动态批后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类项目验线阶段、基础主体阶段、规划核实阶段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
2、加强批后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定完善《县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听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
3、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对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单位规划诚信评价体系。
六、队伍建设,更精、更强。
1、加强局机关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优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配合重点镇区做好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镇区规划队伍紧缺现状。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范文6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策略研究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可建设用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未来城镇的发展应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需要建立在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下。
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而城镇化起源于人的自然聚集,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国务院总理曾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因而,在旧城更新中,应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关注“人”以及“人的活动”,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的感受,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塑造具有活力的场所,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日常活动的需求。
2城市更新
2.1城市更新的提出与演进
城市更新(City Renewal)一般是指针对城市环境较差、标准偏低、规划落后、经济衰退而进行的改造过程,较之以往单纯以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不但涵盖了旧城改造的全部内容,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添加新的内涵。
2.2城市有机更新
吴良镛院士主张城市有机更新应“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城市有机更新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即通过运用旧城区域结构与功能调整、环境治理改善、设施建设、形象重塑等手段,使城市保持发展活力,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3公共空间品质的塑造
3.1公共空间定义
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出发,可以将城市分解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内部的空间,即室内空间。另一种是由建筑物外界面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即开敞空间。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权属性质又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四类,其中公共空间是向所有城市居民开放,为公众共同使用的空间。
3.2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具有好品质
邹德慈院士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面提出三个发人深省的思考:为什么设计、为谁设计和设计“以何为本”。邹院士认为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该是为场所而设计,而不是为形象而设计,即应该“创造场所”而不是“创造形象”。为形象而设计的公共空间往往将视觉质量和审美观念置于支配地位,突出城市设计的结果特征,而忽视社会、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如豪斯曼巴黎改建规划)。而创造场所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念,核心思想是“社会使用”,尤其关注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公共空间的使用对象方面,毫无疑问,公共开敞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属于公共资产,理应为全体居民共享。城市空间的设计要力求满足均好性和可达性原则,通过提供遍及各处而形式多样的公共开敞空间,如街头绿地、街心公园、社区广场等,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服务,以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和谐。至于,设计该“以何为本”,现代城市中,汽车和快速路的出现缩短了时空距离,同时也将城市空间分割成零碎的片断。道路的通行能力被摆在第一位,广场也成为城市的“露天车库”,而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社会特质被忽略甚至摒弃了。城市空间呈现出现代主义“重物轻人”的倾向:宽大平直的马路,充斥着汽车;高楼入云,尺度超人,使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然而,这些公共空间一旦离开了人的使用,则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不是“车”的城市,而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扬・盖尔(J. Gehl)则从公共空间的品质方面提出了十二项评价标准,提倡要为使用者提供游览的条件、休憩的条件、逗留的条件、欣赏的条件、交流和聆听的条件、玩耍和体验的条件、享受良好气候的条件,并创造积极的感官体验和合适的尺度,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犯罪和暴力的影响、交通和事故的影响以及不愉官体验的影响。
3.3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灵感的来源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扩张和“摊大饼”式的规划日渐增多,城市的剩余空间正逐渐减小,如何规划好城市畸零空间和剩余空间是每个规划师应该思考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费城地方政府开始利用政府拨款和基金来修建被后人称为袖珍公园(porket park)或小型公园的街头空地,并很快被其它城市效仿。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相比,袖珍公园和小型公园的设计师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因为袖珍公园和小型公园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习惯和不同时间造访公园的使用者。每个袖珍公园周边的潜在使用群体、功能形态和房屋权属都是各不相同的,设计师必须懂得邻里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相比当今社会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些细微的城市设计改造不仅平实易操作,而且能真正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使其真正成为市民社区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北京大栅栏地区对胡同进行了改造,创建了胡同中的微公园。作为“领航员项目”之一,这种胡同中的微公园具有可推广性,成为该片区域有机更新的一部分。改造前,该地为一个可容纳3
辆车的停车场,原先设计的公共休憩空间被停放的机动车遮挡视线,无法提供良好的品质与舒适度的保障,鲜有使用的人。改造后,通过采用提供休憩座椅、增加绿化面积、设置遮阳装置、添加游戏设施、使用活动性桌椅以及设置隔离绿篱等措施,提高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增加了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4提升公共空间场所活力的策略
4.1宜人尺度
4.1.1空间尺度认知的规律
人类有关空间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不同空间规模对应着不同空间尺度,并具有不同空间认知方式。通常,尺度可分为绝对尺度、相对尺度、精度、粒度以及细节等。在设计过程中所操作的具体事物主要是物质材料、结构等等,而设计的主要对象却是空间,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可以通过七个方面去认知:图与底的关系,说明实体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抽象;实体,空间的限定和操作;实体,空间的加法和减法;空间的限定:围合、覆盖、设置、隆起和下沉,材质的变化;空间的尺度与界面,对空间限定的手法有所了解之后,抽象的空间如何为人所用,必须以人的尺度单位,考虑人身处其中的感受。
4.1.2街道宽高比
根据调查统计,最适宜步行的街道空间尺度应将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控制在1-2之间,因为过宽的街道不适宜人的穿越和空间围合感的塑造,而过高的建筑则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感。城市规划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将步行区域的D/H的比值控制在1-2之间,打造宜人的步行尺度。
4.1.3人性化空间尺度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应该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的空间尺度,在考虑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的同时,还应考虑到适宜人性的空间体量,避免过宽过高的街道与建筑形式的出现,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凯文・林奇(K. Lynch)认为12米的尺度让人感到亲切,24米的尺度让人感到宜人,而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的距离则是在25米。
4.2生活方式
4.2.1慢生活方式
慢生活方式代表了两层含义,一层是一种空间尺度,力图打造人性尺度的舒适慢行空间和宜人尺度的空间结构,摒弃现代各个城市大量的综合体模式;而另一层则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慢节奏提倡的不是懒,而是一种在适当时间放慢生活节奏的生活方式,这是由于当代人们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过大而产生的需求。同时应将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融合进来,给人们提供逗留和欣赏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的空间,放慢城市中高速高强度运转的生活节奏,创造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舒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4.2.2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一般是指采用步行、自行车作为出行手段的交通方式,一般速度都不会超过15Km/h,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慢行空间、慢行主体以及慢行行为三个部分,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等提供良好的保障。
4.3场所塑造
4.3.1高品质开敞空间
高品质开敞空间设计时,应同时兼顾功能与主题两方面,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群体在不同时间段的需求,合理设计每个开放空间的节点,满足不同群体。环线步行线路方面应强调移步换景,既能满足人们对不同类型景色的欣赏,又能尽可能多的将景色串联起来,同时充分考虑人性的需求,沿步行线路设置休憩座椅和节点性的休憩场所,使人们能够有地方逗留,有景色可看。空间材质上采用硬质铺装和软质铺装相结合的方式,硬质铺装可主要位于步行街和景观步道等地,软质铺装则穿插其间,同时通过绿化景观等细节方面的处理,打造不同微气候,使得冬日温暖、无风,夏日阴凉、通风。
4.4功能置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街区内部部分功能呈现出衰退的趋向,功能置换通过对街区整体的改造或局部的调整,使之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并最终融入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中。
5结语
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场所和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载体。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并不是形态上或体量上的宏伟与壮观,而是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增加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发生概率,吸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来使用,从而塑造空间上的活力。公共空间作为服务于人的载体,应从人的行为和感知的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和设计,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5]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9-12.
[7]彭智谋.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尺度研究[D].2007.
[8]刘源.现代城市有机更新的适应性理论及方法探析[D].2004.
[9]温日琨.城市有机更新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J].工业建筑,2009(3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