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1

关键词:班级日常管理 小学生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0-01

诚信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品质,也是生活中的一种践行。在传统的小学诚信教育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种知识填鸭难以真正的引起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也十分不理想。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当从其日常生活方面入手。而班级的日常管理与小学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联系,因此,应将其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班级日常管理重要任务。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诚信教育。班级日常管理要求班主任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帮助小学生遵守相应的规范。而在这两项规范和守则当中,明确要求了小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因此,诚信教育是班级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在《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也明确将品德指导列入到了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因此,班主任应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帮助小学生对已获得的诚信知识进行巩固,养成诚信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外,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当中,指出了班主任应当负责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班主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和谐、品格健全、素质全面等方面的发展。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小学生品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诚信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应当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对诚信产生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2.1生活化原则

一直以来,教育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当严格遵循生活化的原则。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作为基础,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当中营造出诚实守信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生成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

2.2渗透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当中,有一些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进行体现的,人们将这种课程叫做隐形课程[1]。隐形课程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向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使小学生始终处在诚信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格产生着影响。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2.3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诚信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根据不同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小学生在年龄、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3.1优化班级诚信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对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制度规范环境加以重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以使其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3.2树立诚信的榜样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对榜样进行崇拜和模仿[3]。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法,为小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主动的对榜样的诚信品质和行为进行模仿,以提高小学生的诚信水平。

3.3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当中,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班主任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帮助小学生不断的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塑造小学生的诚信情感,最终将其转化为诚信的行为。

4 结语

在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基础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正处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对此,班主任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小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小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浩栋.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2

一、学校德育工作论

学校德育工作论是当今学校德育管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偏见,德育工作论强调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思想是把德育视为学校的一种日常工作。德育工作论的思想由来已久,即便是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仍有相当的市场,对当今学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具体管理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德育工作论在我国真正出现是改革开放以后, 从1988 年开始,学校德育工作化的倾向逐渐显现,“德育工作”的字眼开始频频出现。1988 年的“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被改名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同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其后学校普遍设置德育处或政教处。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划拨专项德育工作经费、建立学校德育基地等措施使得德育是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的观念更加具体化。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德育工作论都具有明显的弊端。从理论上看,德育工作论错把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内容的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划分逻辑框架当做学校分工的依据。从德育实践层面看,德育工作论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妨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出现越加强“德育工作”,这项“工作”就越难做的局面。

事实上,学校的教育工作很难进行“切豆腐”式的划分,学校没有一项工作是单独的智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它们都是以育人为旨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人为地将它们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许多教师也就自然地滋生出这样的心态:既然我是学科教师,那么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情。这种论调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也淡化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角色职责。

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中,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通常采取支付班主任津贴的办法。这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更强化了班主任是专业德育工作者的意识,而没有这方面待遇的科任教师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也就更有了“不受其禄,不当其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旁观者心理。另外,从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本人德育效果的影响上看,管理者物质刺激的初衷也远没有达到,而班主任津贴的“负效应”更是让管理者始料不及。在学校管理中这种“津贴怪圈”并非个别现象: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越来越严格,班主任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教师越来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职称晋升成了当班主任的主要动力。由此,在许多学校的德育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的管理悖论:学校在班主任津贴上的投入越多,班主任与普通教师的教育合力就愈小,甚至出现班主任津贴的投入量和学校德育实效成反比的尴尬境况。

因此,在学校德育管理中我们必须改变德育工作论的错误观念,重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全员德育机制,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发挥教师团队的育人作用,建设班级教师集体,建立班级教师集体德育责任制。减少或取消班主任津贴,形成“人人有责任意识,人人有尽责绩效”的德育管理局面。尝试进行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的管理创新,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近几年,一些地区和学校推出导师制的管理方式,不仅强化了班主任以外的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育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整合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打破教务处与政教处的分工壁垒,实现教导合一。笔者在深入中小学调研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在工作目标还是在工作内容上,教务处与政教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和抵牾。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加强对全校德育的领导和协调,特别加强对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

转变教育主管部门的德育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已经形成了对基层学校严格的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由来已久。这种教育观念和工作方法也助长了德育工作意识,同时,也导致了学校德育“检查来了一阵风,检查过后老样子”的形式主义。因此,要采取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方法,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而不是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

二、日常管理取代论

所谓日常管理取代论就是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强调行为准则和日常规范的制定,以日常行为的管理取代系统的德育过程。学校的行为规范包括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规范等。教育性是学校行为规范的本质特点,作为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管理也必须以育人为目标。但是,近年来,学校的规范管理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因规范的增多而改善,甚至出现了规范越多、失范现象越重的“怪圈”。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但从学校德育管理这个视角去考量,这种现象与管理者对行为规范本身的错误理解和不当使用不无关系。

首先,日常管理取代论曲解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学生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依靠外在的传授和灌输完成的,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1]

任何外在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内部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道德教育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确立发展的目标,自行确立行动的方案,自主体验活动的过程,自我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才能使德育成为外在价值引导与内在自主建构的统一。学生通过两个层面的自我评价来完成这个自主建构的过程: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独立对自己的言行作出评价;第二个层次是学生在综合同伴、教师、家长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再一次作出自我评价。

其次,日常管理取代论忽视了德育的个体。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制定行为规范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许多规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行为规范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管住”学生。在行

为规范的执行中,学校也往往以是否符合特定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和规制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行为符合某些特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这些规章制度与学生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背离了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的初衷。

无疑,科学的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认为,德育内容除了日常的行为规范以外,还包括伦理道德、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等更高层次的内容。把德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混为一谈,从逻辑上是不周延的,从德育内容的构成看,也失之偏颇。德育的目的是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目的的实现仅仅靠行为规范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必须进行一系列变革。

从观念上彻底摈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道德灌输有悖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容易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拒斥与逆反心理。德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调动学生对德育活动过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才能使学校的德育过程成为外在价值引领与学生自我价值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实现德育过程从他律到自律的实质性转变。

在德育的实施途径上倡导体验教育,创建道德体验空间。“教学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在打冷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学校德育。德育只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实现道德移情,进而改变道德行为。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道德情感体验的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

重视隐性课程,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隐性课程是与学校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的德育课程资源。学校要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道德细节入手,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团队活动替代论

以团队活动替代学校德育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团队活动本身具有活化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的优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团队活动是以反对课堂中封闭的、枯燥的、灌输式的德育的面目而出现的,所以,相当多的人都对这种做法持肯定的态度,甚至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模式加以推广。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团队活动表面的活动效果和活动特征,深入分析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德育管理手段和途径的合理性,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缺陷和负面作用。

一方面,以团队活动取代德育过程无益于系统的德育课程学习。团队活动替代论误区的实质是混淆了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界限。在德育过程中,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活动课程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零散性与随意性。所以,在学校德育管理的实践中,用团队活动取代系统的德育过程尽管会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取得较好的德育实效,但从长远的、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团队活动替代论将破坏德育过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另一方面,团队活动替代论也容易导致德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调查显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而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0.87%。[2]

由此可见,转变团队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消极印象,提高学校团队活动的实效性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团队活动的计划性。必须树立团队活动是学校德育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注重活动设计,避免活动的随意性。活动要有周密的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和具体执行方案。教师要做好团队活动的准备工作,加强学生对活动背景性知识的了解。

加强活动的整体性管理。团委和大队委与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工作的内容要实现整合,把团队活动纳入到整个学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中,加强德育校长对学校团队活动的宏观管理,加强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注重对活动的总结与提升。避免以团队活动取代学校正常的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增强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深化内心体验,提升活动课的境界与价值。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3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依据,遵循学校实际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切实转变观念,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在明确新课程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德育实践的新路。

一、建“文化特色墙”,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文化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他们在来源于生活的文化中耳濡目染。

以我校为例,走进哪个教室,教室布置都焕然一新,墙壁上布置有伟人画像、名人名言、《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等。以各班后面的黑板报为阵地,围绕学校德育活动主题,定期由学生更换内容,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异彩纷呈。

二、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我校一直严格执行学校德育日常管理,督促少先队做好值周工作,坚持逐日检查,每周一评制度,评出先进班级,促使各班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有力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我们深知播下行动,收获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宜早不宜迟。因此,本学期我们加大力度从学生的用膳习惯抓起。学生懂得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能够从自身做起,消除坏习惯,让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好行为常驻自己的身边,伴随自己茁壮成长。

三、让读书成为师生成长的习惯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奠基工程。因此学校应把养成教育做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工作。

1 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

要把养成教育做好,学校应建立校园、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多年来,我们始终重视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能力,达到家校联手共同育人的目的。一是搞好家长培训工作。如教学开放日,我们明确要求各班有90%以上的家长参加,毕业典礼,我们也要求每个班要有一定比例的家长参加,除组织召开全校性的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外,我们还召开如中考前家长会,毕业前家长会,对家长提出要求,进行培训。我们曾约请过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为全校的家长就如何辅导教育孩子学习做过讲座,约请过进修学校德育办领导对全校的家长进行专题辅导。二是向家长发放家教知识材料。每学期都精心选编一些家教知识方面的材料,通过学生向家长发放,把最先进的家教观念和理念通过这种途径灌输给家长,以此来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

我们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2009年开始,每年秋季开学我们都组织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军训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进行队列训练外,还有学唱军歌,整理内务,徒步拉练等,这些活动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既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此外,每年我们都在社区、夕阳红敬老院,翰章广场等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2 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矗”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依据《中学生守则》、《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出学校的一日常规以及纪律卫生评比标准或文明班极评比办法等系列制度。在学校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学校应制定《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养成教育实施条例》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领导、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为落实好这些制度,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都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政教处负责日常管理,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政教主任和两个政教干事有明确的分工,每天早晨、课间、中午、下午放学后轮流值班,随时检查学生的纪律卫生情况,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值周制度,在班级抽取部分值周生,在课间和自习时间对班级进行监督检查,政教主任和政教干事以及值周生检查的结果每天要在行事板上公布。

3 建立榜样教育的激励机制

在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仍是一种运用相当普遍的方法或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的关键,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近年来的德育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榜样的再造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政教处对班级纪律卫生情况进行日公布,周小结,月总结,学校每月根据这些结果,每个学年评比出两个文明行为示范班级,每个班评出五名行为习惯示范生,利用间操时间对评比结果予以公布,班级发流动红旗和奖金,学生颁发证书。为了促进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学校间操质量,学校每学期还要评选出自主管理优秀班级和间操优秀班级。对班主任、班级和学生都要进行表彰,颁发奖金、奖状和证书。这些评比已经形成制度,让师生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干有动力。

4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管理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工作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我们除了严格按要求参加市里的班主任培训外,每星期至少要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有时要两、三次,开始时,班主任不太适应,在班级里坐惯了,不爱出来,有时开会出勤不好,后来由于严格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习惯,班主任例会从未有文齐武不齐的现象。班主任例会主要是针对当前工作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让班主任牢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紧跟学校的要求,明确重点工作,让班级工作能够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重大活动前,如运动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我们对班主任要进行单独辅导,向班主任传授做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并提出具体要求。确保活动时的组织纪律性。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让班主任针对一年来管理班级的收获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班主任工作抓实了,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呈现一个良好的局面。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5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育 用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81-01

1 德育教育之用心构建良好的和谐校园

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有一个适宜德育教育发展土壤和环境,而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的构建,正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良好基础。而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建立,需要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从学校的领导方面,应该对学校的德育教育环境起到一个带头和统筹全局的作用。应将德育教育工作用“心”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安排中来,而不是仅仅去计较升学率等客观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领导只有将德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并长抓不懈,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刮起良好的德育工作之风。

(2)从在校的教师方面,教师是学校和学生们联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对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从教师的层面出发,应首先做一个很好的执行者,贯彻并认真实施学校领导制定好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德育思想和方向性的内容要深入理解和领悟,充分发挥连接学校领导和同学们之间的桥梁作用,真正把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到自己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从而把这种德育的工作之风带给自己的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这种体贴入微的管理之“心” 。

教师们在做好执行者层面上,还应该做一个很好的用“心”者。用心去加强自己的德育学习,让自己在带给学生们德育教育之前,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洗礼。然后就是用心去关心自己的学生们,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他们做得不好和做的值得表扬的方面,通过这种批评和教育,让学生们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到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努力的方面和目标。

(3)从在校的学生方面,同学们应该积极的响应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规定和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来,让自己成为学校德育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并且响应学校的德育工作,积极的树立健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

2 德育教育之用心管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和践行者,就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他们的德育思想认识水平和德育教育的用心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成败,也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否真正用“心”的关键因素。教室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排头兵,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高低,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德育的强烈意识。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德育优先意识和全方位意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并把课堂内外都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场所。经常性的抓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培训工作,组织编写适合中职类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采取集体备课、集体交流的方式,准备好每一节德育课,让学生快乐接受、快乐转变、潜移默化地让每一节德育课成为学生的人生课。

培养教师的爱心观念,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强调教师“以爱心作前提,责任心作基础”的教育思想。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其次才是他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考量。教育是需要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的目的育人育才,让学生从师爱中学会用同样的真诚善良之心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长大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班主任作为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是更加亲近学生,也是更加了解学生的群体,因此他们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也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需要做到三个“用心”:首先,要有“爱心”,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无论多调皮,教师都应该理解并加以引导。要把调皮视作活泼,就能够感到他们的可爱之处,也会拉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要有“诚心”,当他们犯了错误、有了缺点时,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正缺点,语重心长地和他们平等交谈,即使批评也要摆事实讲道理。再次,要有“耐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处理学生的事宜,要有耐心和恒心,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不能轻易放弃对他们的教导和关怀,要耐心地不断变换方式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增加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进取心。要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 德育教育之用心管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

德育教育之用心管理的重点,应该就是通过不断的努力,走进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对班级和学校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和依靠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开始做寄宿的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会让他们有很多的不适应和不习惯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休息和生活有更多细致的关心。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和互相监督的关系,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拼努力,在日常生活上也要有比较。老师对学生们的生活或者是心理上的波动,也要有更加用心的关注,及时的给他们开导,让他们能够更加阳光的生活和学习。

提倡学生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校活动的组织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组织学生在学校积极开展并参与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来拓展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些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营造和谐、健康、人文、进步的校园环境,把校园人文环境当作德育建设的一种隐形投资,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用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箴言警句、礼仪常规、学生优秀作品展等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浩繁的育人工程。而一个人的德育教育工作,又是一个人成就的第一考量要素。中职管理中确实需要管理者用“心”去管,用“心”去体验学生的处境,以“我为人人”的姿态深入到学生心灵,钻研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内心的苦恼,让管理者真正成为学生促膝交流的知己,真正成为学生倾吐心声的对象,最终用“心”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

参考文献

[1] 陈玉.浅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学校德育日常管理范文6

一、中职班主任的工作难点

1.受到学生素质的困扰

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也是其他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工作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导致中职教育逐渐降低入学门槛,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通常都是中学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几个很难管教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甚至还会违反校规、上课顶撞教师,这些都加大了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

2.德育工作无法有效协调家庭教育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三观。但只依靠中职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中职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家庭中脱离,因此,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这也有没有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原因。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但是中职学生的家长不够重视德育教育,甚至向学生灌输错误的观念,导致德育工作更加艰难。

3.教师队伍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中职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教师结构也不够科学。从年龄层次看,中职教职人员中中年人比较少,大多都是年轻人;从知识体系看,缺乏师范专业的教师,而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比较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出现问题,工作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只是做到了上传下达。班主任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二、中职班主任工作难点对策

1.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中职班级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的素质比较差,因此,需要狠抓班级班风建设。班主任要选任班干部,建立具体的班规,开展班风建设。班主任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选出那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建立班委会和宿管会。班主任要对班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在班中的角色,通过互相协作,大家一起对班级进行管理。班主任要结合校规校级,以本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和班干部一起制定班规,并且建立检查制度,建立具体的监督体系。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特殊的管理手段,突破管理障碍。班主任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课余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帮助学困生,鼓励学生融入班集体中。利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回归集体生活。

2.经常联系学生家长

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力。班主任可以利用电话和短信,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家长形成关心学生的习惯,当家长没有回复班主任的短信时,班主任可以主动询问家长,使家长有效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随时将学生的成长变化与家长分享,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对策。这样,家长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约束,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在班级活动和校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促使家长重视道德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3.强化培训系统

学校要对不同专业的班主任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在思想方面,班主任要熟知党的政策和方针,使中职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有效增强。班主任要注意掌握中职教育管理方法。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使班主任适应当今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在管理上,学校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年轻班主任的发展,帮助他们总结工作经验。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