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技术新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1

信息技术学科概念学习的三个层次

概念操作化学习方式是由浙江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余姚市长安小学校长许憬首先提出的。许校长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操作特点,综合概念学习过程,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概念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识别概念、操作概念和定义概念。以“文件”概念为例,三个层次分别为:(识别概念)正确区分文件、文件夹;(操作概念)文件的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创建快捷方式等;(定义概念)计算机文件概念、特征及性质等。

从知识特点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概念性知识一般以词或词组等呈现,如病毒、母版、超级链接、滤镜、蒙板、帧等。大多数概念既来源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借助于生活概念,引出信息技术特定概念。此外,还有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操作,如更改母版、创建超级链接、添加滤镜等。实践操作是补充、强化、丰富概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认知来看。加涅把概念分成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类。具体概念只能通过对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而定义性概念一般需要通过诸多范例的再提取、再归纳。许校长提出的识别概念、定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加涅提出的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是不谋而合的。学生获取具体概念一般停留在表面的、个例的层面,而只有通过相关具体概念的系列操作,才能实现由最初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逐渐细化、打散、深入,形成概念性知识的变换、简约、加工、提炼。这种由浅入深的顺序更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归纳定义性概念。概念操作化衔接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教学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概念操作化的实施策略

概念操作化学习方式下,概念是核心的,操作是辅助的;概念是静态的,操作是动态的;概念是抽象的,操作是具体的。下面谈谈具体实施策略。

1. 亲历过程 揭开神秘概念

信息技术学科或多或少地包含技术概念,这些概念或因实现难度或因操作难度而被教师刻意回避。学生对其的理解大多来自间接媒介(如书本、电视、网络等),直接感受几乎为零。如果能从虚拟角度实现这类“神秘”概念的操作,学生近距离切身感受一次,这样的操作魅力有多大!

例1:病毒操作不疯狂

教师用VB编制一个“计算机病毒”,将其程序图标改为PPT文件图标,并与病毒介绍PPT文件存储在同一个文件夹。课堂中,教师故意混淆发给学生查看。结果,学生机全部中招。

“哇、哇、哇……老师,我的电脑不行了!太可怕了!中病毒了!”课堂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亲眼目睹病毒在计算机上的肆虐:进程中的程序不断增多,计算机的CPU和内存资源被耗尽,计算机其他程序无法执行,等等。

教师让学生强行重启计算机。在重启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刚才的画面,讲一讲通过刚才的体验,计算机病毒带给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破坏性!”这是学生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

“还有呢?”

“会一个变成多个,会自身复制。”学生回忆着。

“我们回到发放之前的文件夹,你看,两个PPT文件是一模一样的,但再细看类型,一个是EXE文件,另一个才是PPT文件,这说明了什么?”

“计算机病毒具有伪装性!”

“也可以称为隐蔽性!”[1]

真正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需要了解病毒的一些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要么从字面上囫囵吞枣,要么由生物病毒的生活经验迁移理解,总之切身感受少之又少。加上计算机病毒本身的神秘感,使学生对其缺少正确的、全面的认识。通过实际遭遇病毒环节,学生自然而然地提炼了病毒特点:破坏性、传染性、隐蔽性,也知道了病毒的本质——计算机代码。

2. 游戏操作 化解枯燥概念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软件时,往往会有新的概念性知识出现,有些概念虽然算不上复杂,但零散、细小,采用先认识、再复习的传统方法,枯燥又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概念操作化方法,将口头说变成手中做,则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快速掌握概念。

例2:单元格,原来还能这么认识

教师下发“拼图游戏”文件,学生根据图形代号(如图1)完成指定操作:

图1

(1)将图形1移至A3单元格。

(2)将图形2移入A2内。

(3)合并单元格A1、B1、C1,将图形3移入合并后的单元格。

(4)将图形4移入B2内。

(5)合并单元格B3、C3,将图形5移入合并后的单元格。

(6)请在C2单元格内输入“请珍惜生命! ||”

(7)试着调整C列列宽,使它更像某种图形!

学生看到这些图形代码,心里一阵疑虑、一阵兴奋、一阵期待,最后究竟能拼成一个什么图案?操作化素材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

这些操作涵盖了认识单元格名称、移动单元格内容、合并单元格、调整列宽、在指定单元格输入内容等知识点。不难发现,认识单元格始终贯穿于操作之中。正确认识单元格是Excel后续学习的基础,几乎所有Excel操作都基于正确认识单元格。单元格认识是概念性知识,传统的认识单元格基本徘徊在选定单元格、说单元格名称的枯燥练习上,而本案例毫不费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乐此不疲地操作,最终达到强化认识单元格的效果。

3. 还原本真 破解抽象概念

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实物明明摆在眼前,但学生对于概念的某些属性、特点往往不那么容易捕捉到。这时我们尝试把概念本质进行解剖,一一深入,边操作,边解密。经过操作,学生更容易知晓概念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例3:矢量图为什么不失真

计算机中显示的图形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矢量图和位图。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都不会失真。学生对一个矢量图放大、放大、再放大,果然没有失真!通过这一操作,矢量图的特征一目了然。但如何验证这个特征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不少学生有点茫然。我鼓励学生尽力而为,并做了一些铺垫:“听说矢量图形借助直线和曲线来描述图形,基本元素有点、线、不规则封闭区域等。你能想象图片是由一些奇奇怪怪的、不规则封闭区域组成的吗?还是眼见为实吧。”点击“组合”—“取消组合”,转换为Microsoft Office图形对象,出现了一大堆对象!图片里的房顶、烟囱、墙面居然可以被选定(如图2)……“不妨把房顶‘掀’起来,墙面‘挪’出来。”“这些是自选图形!”“离秘密仅一步之遥了!”我提示学生试试“编辑顶点”。最后,秘密水落石出了!结合线型,猜测每个顶点之间的线段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绘制,所以缩放后不会失真。看着分离之后的对象,我们觉得矢量图很像数字油画。学生不由得感慨:画一幅矢量图太不容易了。当然,从中我们也知晓了矢量图的缺点——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效果。

放大后不失真,使用验证性操作,结果固然一目了然,但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岂不更好?单纯看矢量图形与数学公式之间的关系,这个操作显然超出了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能力,甚至超出了教师的能力。可是操作化不像概念可以点到而止,当我们一步一步操作,一步一步探寻,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寻找答案,已学会了一种全新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费海明.洞察技术 穿越理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2

【关键词】概念设计; 隔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

中途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念设计概述

概念是在头脑中形成的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将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而形成,概念设计是伴随设计的产生而产生的。如果仅仅按照规范和一般的抗震程序来进行设计,要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使用”的原则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空间及环境要求,优化选择结构的整体方案上。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建筑结构抗震方案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计算,尤其在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关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总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设计的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这种方法虽有一定误差,但它概念清楚、定性准确、手算简单快捷,能很快选择出最佳方案和确定主要构件的基本尺寸大小。

2 概念设计与结构计算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物随着人口的增加越建越密集,物资财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而且,我们的房子越做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如果发生地震灾害,对我们所造成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然而随着计算机在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有些设计人员越来越迷信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而不注重结构的整体分析,好象计算结果满足要求了,这个建筑物就安全了,如果不满足,就加大配筋和断面,结果梁越做越大,柱越做越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简单地加大单个构件往往改变了结构构件的内力分配,不能确保结构安全。

3 民用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思想

概括地说,一个有利于抗震的建筑,首先必须有一个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它的建筑结构应该具有尽可能规则的平立面; 结构体系具有合理而不间断的传力途径; 同时应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受到地震作用的时候构件能够共同工作,按设计的要求达到极限状态; 构件的破坏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必要的时候牺牲次要的结构来消耗地震能量,以保护主要结构,使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3.1 避开不利地质区域

我们都知道,万丈高楼从地起。建筑物能否有效地抵抗地震破坏,首先需要有一个坚实的地基基础,因此,我们在选择建筑场地的时候,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震除了直接造成结构破坏以外,还可能引起地表的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造成建筑物的间接破坏。一个好的建筑场地,不仅能使建筑物有效地抵抗地震的破坏,而且还能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3.2 协调结构与建筑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不是结构设计人员所能完全包办的,建筑设计师应具备一定的抗震知识。但由于专业分工不同,结构工程师往往会比建筑师更注重分析地震作用,所以,结构工程师应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协助建筑方案设计人员对建筑物平立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既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符合建筑设计的要求,又能使结构尽量规则,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

3.3 建筑平、立面外形选择

历次震害调查及力学分析表明,建筑平、立面外形尺寸突变处、质量分布突变处、竖向抗侧力构件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突变处、由于应力集中都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震害,而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偏离容易引起建筑物的扭转而产生比较严重的震害; 整体性差的建筑物,如抗侧力结构水平或竖向不连续、抗侧力构件错位,由于赘余度偏少或传力路线不顺畅,抗震性能就会大幅度降低。对于不规则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于严重不规则的方案,不应采用。

3.4 结构体系选择

建筑结构确定以后,还应该合理地选择结构体系。结构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结构体系。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应正确分析力的传递途径,合理的分配调整内力,加强容易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或构件的抗震能力,避免部分结构( 构件) 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抗震能量的能力,这样利用结构的变形消耗掉部分地震的能量,可以大大减轻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 宜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地震破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概念设计不同于简单的结构计算,不可能死套规范,但它对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会影响工程的造价和施工的难易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它。当然,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并不是结构计算就不重要,计算结果的满足是结构安全的保证。我们强调概念设计,是为了让建筑物能更合理、更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出更为安全的建筑。

4 建筑物抗震的新技术

4.1 隔震技术

在建筑结构中应用隔震技术是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它通过把隔震消能装置(如橡胶隔震垫) 安放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 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地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国内外大量的试验和工程实践证明,隔震体系一般可使结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下降60% 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减轻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性。隔震体系具有很大的垂直承载力(50~2000t)及很大的垂直压缩刚度,而其水平变形刚度较小(0.25~1.8 kN/mm),水平极限变位值较大(10~50cm),它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刚度,以抵抗风荷载和轻微地震,当强地震发生时,又能自由柔性滑动,而变形过大时,刚度回升,具有保护和限位作用,钢板夹层橡胶隔震垫具有较大的复位能力,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同时,它耐久性能好,一般使用寿命可在70年以上,远远超过一般民用建筑物50年使用寿命的要求。

4.2 消能减震技术

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技术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目前在日本、美国已有了一定数量的应用,并在震害中有较好的表现。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也以试点的方式在一些工程中应用了这些技术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给出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工程应用的指导性意见,标志着这些新技术已进入实用性阶段。

由于隔震和消能减震体系能使建筑上部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幅度降低,使上部结构构件和节点的断面、配筋减小,构造及施工简单,从而可节省造价。

5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抗震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运用概念设计方法,可以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案阶段就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从而使方案概念清晰和定性正确,避免在后期设计阶段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志奇.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J].中外建筑,2003(3):91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3

运用K形布置塔身横隔面的主要节间结构按照有关建筑规定的结构要求,若塔身的实际高度已经超出了4个主材料的节间,那么就必须建造横隔面。而塔身在建造横隔面的上下节间结构时,所采用的布置形式将会对塔身材料的使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较为常见的横隔面结构布置。

在对横截面进行建造时,其上下节间的主要结构应按照K形实施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力传递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和简洁度,大大减少了横隔材料与斜材材料的使用量。

在设计铁塔腿部隔面时,其以上第一个节间布置使用K形对铁塔腿部隔面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实施精密的计算以及不断的试验,方能证明铁塔腿部的受拉腿水平力小于受压腿,从而可导致受拉和受压这两个基础发生不同的位移,因此,铁塔腿部的受拉斜材受力小于受压斜材。

K形主要结构的节点板制造

在研究力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检验结果证明,因为铁塔本身斜材的末端部位在连接时已存在了不公正现象,所以斜材在受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会出现弯扭现象,以至于失去固有的稳定性,使得结构末端部位发生相对应的位移。

在上下结构中的K形材处于节点板的位置上,在受荷后出现弯扭变形的情况,以至于塔身的水平面产生位移。研究材料的各种外力可知,节点板处于内平面时,其刚度相对较大,而处于外平面时,则相应的会减小,所以为了预防建筑构建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末端部位移位而形成结构损毁,应适当加强节点板的外平面刚度。节点板的两侧做相应的高度卷边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增加节点板外平面的有效刚度,不仅可使材料用量得到降低还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选择主要组成部分的规格

处于输电线路中的铁塔,其主要构成部分大多数是运用两边相等的角钢亦或是钢管。对铁塔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可将铁塔设置成空间建筑桁架结构,主材料与斜材料则属于铁塔轴心的受力平衡杆。依照有关规定,轴心受力组成部分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强度的计算:N/An≤m•f(用①表示),在强度的计算公式中,N表示铁塔轴心的拉力;m表示组成部分的强度折减系数;An表示组成部分净截面的面积;f则表示有关钢材强度的设计值。

受压构成部分的稳定计算:N/(φ•A)≤mn•f(用②表示),在公式中φ表示铁塔轴心受压构成部分的稳定系数;A表示构成部分毛截面的具体面积;f则是压杆稳定性强度的折减系数。由公式①、公式②可以看出,构成部分的设计强度一般都和末端部位相连接的状况以及断面情况相关联,并非一定的数值,在相应状态下设计强度应该有所折减。在铁塔中,受压稳定后会掌控主要材料和斜材料,并且占据了大多数铁塔总重,所以,在公式②中的mn取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主要构成部分的正确选材以及铁塔的总重。关于计算mn的取值方式。

不同的材质区域划分条件可通过计算得出。根据区域划分条件的数值,构件材质的规格在相同的情况下,其强度等级相应的就会越高,其区域划分条件的取值相对会降低,也就是说材质具有越高的等级,材料强度对应的设计值就会受到其径厚比和宽厚比这两者明显的影响,而在铁塔中,其最为重要的受力构件大多数是使用高材质。由此可以看出,主要构件若具有高材质和较大受荷,那么在选择主要构件的规格中,应选择设计强度完好的规格,通过其截面,充分将构件具有的高强度性能发挥出来,以确保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

在铁塔主要构成部分中,其较常使用的角钢规格有部分属于宽度厚、肢厚小的规格,将其进行常规的对比,在通过实际的计算以及实践检验结果表明,发现对钢管组成部分来说,当径厚比≤50规格时,可科学的运用组成部分的截面特征,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力学性能。

观察研究铁塔组成部分的主要受力特征以及布置材料的情况,由于塔身和横担的主材料以及重要受力斜材等受力较大,可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对于铁塔的可靠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筑铁塔中一般会选择使用具有高材质、大截面的组成材料,因此,相对的材料使用量也会占据较高的铁塔总重比例。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强度上出现的折减问题,尽可能选用设计强度无法实施折减的规格并加以使用,同时运用组成部分的截面特点、将力学性能中的高强构件发挥出来,使结构得以安全运行,并取得作为经济的材料使用量。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更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上要切实的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一、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认识信息工具,了解或掌握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计算机教育则是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它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学生们会学到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单一的将信息技术教育当成计算机教育来教授,更不能简单的当成电脑培训。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一的只教给学生少量的、浅显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则是教给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去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并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质。在这样一个信息飞速发展、迅速传递的时代,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也就没有能够抓住快速传递的信息的能力,那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着眼课本,放眼未来,适当扩充相关教学内容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并不是把每个高中生都培养成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而是应该注重基础和实际应用,目标是使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为自我服务。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我们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能用到今天?可以说很少。如果我们不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眼前的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是相当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有一些新的软件可能会使用的人暂时还很少,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有根据规律自学的能力。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而是要着眼于课本,放眼于未来。着眼于课本,就是说教学仍然以课本为基本;而着眼于未来,则是在课本的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同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对一切信息的捕捉能力,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实用性的内容,并且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着重讲授,如计算机维护和维修,常见故障排除。对纯粹的理论方面的内容予以简明扼要的介绍。

三、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注重教学设计

任何东西、任何事都有它枯燥的一面,信息技术教育同样如此,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并不总是那样高。比如在刚开始的操作学习中,特别是键盘、鼠标的操作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在编程语言的学习中学生更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为枯燥乏味的内容添加吸引学生的东西,比如对操作练习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对编程部分可以通过有趣味、学生感兴趣的示例来讲解相应的语句、关键字。而这些的实现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甚至每一节课都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四、改变固有的教育评价标准

新课标评价机制要求既要关注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虽然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都将评价放在模式的最后环节,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评价在教学之后才进行,实际上评价从教学目标确定时已开始,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使师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促进老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新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在是额外附加的东西。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转变;以人为本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人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某些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过分注重“双基”,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在培养现代公民数学素养中的功能的发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在理论上更加与国际中学数学教育接轨,而且教学理念更先进、课程设计更科学、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大面积推进,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下面,我将多次赴济南、青岛、武汉等地参加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后的收获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五个转变,与同行们谈一谈,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祟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间题的意识和能力。叹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背景),合理创建问题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是一致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重视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用一连串问题来组织教学;利用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师生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又完善自己,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本着与学生合作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民主融拾的良好氛围,成为他们的朋友。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照顾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正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

三、“用活”教材内容的转变

现行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缺乏弹性,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少。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这样新课程标准就是一个“最低标准”,极富弹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包括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在内的,并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明确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并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接近实际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让学生投人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一般的,明确知识(概念性知识)以接受式学习为主,默会知识(方法性知识)应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多的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老师的评价,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到别人的长处,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德的绝好机会;再着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评价所得到的大量信息,适时改善和调整教学环节和过程。

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还能使数学教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肤浅认识,目的是领悟其实质,和同行们一起尽早适应新变化,以全新的姿态为新课改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新技术新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复数 概念教学 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1数系的发展过程

活动一:

(1)分别从数学史及学习数的过程回顾已学数的发展过程,同时体会数的发展和方程之间的联系。

(2)从数学史体会数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三次方程,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人们不断探索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16世纪,卡当给出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而,在用求根公式解三次方程时,卡当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进而得到让人觉得”荒唐”的结论。那么卡丹遇到了什么问题?

2复数概念的构建

2.1数与方程的关系

活动二:从活动1发现数的发展和方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求解方程:,,。

分析: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求解方程有两种方法:猜测验证法和公式法。在前两个方程求解中两种方法都得到相同的答案。然而,在第三个方程的求解中,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使用求根公式后方程o解,这个就是卡当得到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后遇到的致命问题。

活动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分析:结合《推理与证明》的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猜测1:两种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用猜测验证法得出的解一定是正确的, 排除猜测1)。

猜测2:使用求根公式时,出现了人为错误,如公式抄错、运算错误(经多次验证及复查,排除猜测2)。

猜测3:卡当所给出的求根公式有错(把求根公式带入三次方程后方程成立,排除猜测3)。

猜测4:推究方程从有解到无解的原因是出现了,由平方根中的数是非负的,进而使得方程无解。

卡当对问题的发现及解决。

在排除各种情况后,为求解方程,卡当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承认平方根中的数可以是负数。经运算,此时得到的解就和用猜测验证方法得到一样。

2.2平方根中的数可以是负数的的思考

活动四:从活动3可看到承认平方根中的数可以是负数势在必行。这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所冲突!我们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1)在以前的学习中,为什么平方根中的数不可以是负数?

(2)当平方根中的数可以是负数时,如,这样的数是实数吗?如果不是,它是什么呢?

分析:

(1)回归定义,就有,由实数的平方非负,有。

(2)由“,有”的否定是“,有”。因此,这样的数不是实数,而是存在于实数系之外的数。如。

2.3虚数单位的引入与纯虚数的构建

活动五:从活动4发现,这些数属于实数系之外。实数系之外有多少这样的数?

分析:类似于,还有,;,等大量的例子。可以发现,,即是这类属数的最基本单位。为写法便利,欧拉引入了符号来简单表示,此时,。所以,这些数均可简单写为,。

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从现实中找到实际事物表示这些数,所以人们认为它们是虚无缥缈的。因此,称i称为虚数单位,称,为纯虚数。

2.4虚数的构建

活动六:在活动5中,找到了实数系之外的一类数,纯虚数。除纯虚数外,还有其他属于实数系之外的数吗?

分析:我们继续从方程入手,在之前求解二次方程时,遇到

2.5复数系的构建以及数系扩充

活动七:现在我们所学的数大大的增多了,除实数外,还有纯虚数及非纯虚数。数学家通过方程对数系的扩充先告一段落。当然数系的扩充还没有终止,除实数、纯虚数及非纯虚数外,还有其他数,但这将在更高深的数学中学习。现在,我们先提供一个更大的数系来包含实数、纯虚数以及非纯虚数,这个数系就是复数系。

分析:我们把纯虚数以及非纯虚数称为虚数,虚数的形式是a+b(a,b,b≠0)。然后把虚数和实数统称为复数,复数的形式是a+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