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1
关键词:抗逆力;经验学习法;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of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s,teachers’resilience have descended widely.Dur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resilience,special concerns need to be given to teachers’sense of competence, sense of belongingness and sense of optimism.In this essay,the author expounds the theory concerning teachers’resilience, and also records the process of how to train teachers’resilience.
Key word:resilience;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method;sense of competence; sense of belongingness;sense of optimism
教师专业化问题是新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首先应关注教育者的丰富与完善。“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1]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既要着眼于对教师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的提升,也要强调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
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培养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重要元素
教师的心理抗逆能力包含众多元素,具体来讲由内在和外在的保护因素组成。 [2]内在的保护因素包括正面的个人形象、效能感、乐观的性格、幽默感、利他信念、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外在的保护因素则包括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及社区维持良好的关系的归属感。以上两种保护因素皆能帮助教师对抗及面对社会逆境。
在对教师抗逆力的培训中,首先应关注效能感(sense of competence)的建立,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的订立,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等。效能感建立的过程不能停留在理念的灌输阶段,一定要兼顾知识、经历、转化三个层次,并着重强调经验学习法。可以尝试透过小组交流和生活中的模拟,将在培训中学习到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仅使教师可以面对模拟的逆境,同时也可以掌握知识和技巧,能够面对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种种逆境。
其次,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抗逆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支持系统──家庭、朋友、同事、学校、小组的辅导者等。失去抗逆力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与社会支持系统失去联系才导致他们对教育失去信心。笔者在大量的个案中发现,很多教师往往是在和家庭关系疏离、和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疏离、和社区的关系疏离之后,才对教育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因此教师抗逆力培养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建立他们的归属感,归属感可以让教师知道身边仍有关怀自己的人,永远支持自己,永不放弃,给予自己参与的机会,就算一个人掉入困境和谷底,只要仍然有归属感,就不会走上绝望的道路。
最后是乐观感(sense of optimism)的重建。乐观感薄弱的人容易消极、悲观,陷入抑郁的状态中。陷入抑郁状态的人容易自我膨胀,对家庭、社区、国家的归属感下降,最终失去更高的人生目标。重建乐观感是培育抗逆力的重要一环,拥有乐观感的人,将不再认为逆境中没有出路,不再认为自己的明天完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或“命中注定”,会将逆境看成是暂时的、个别的和外在的,能够乐观和正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乐观感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抗逆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探索过程
教师心理抗逆力的形成受个人素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教师生活的家庭系统,教师工作的教育系统等都需要为教师抗逆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有些教师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辅导和帮助,促进教师心理抗逆能力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地尝试和探索。近年来笔者曾参与和主持一系列关于教师心理成长的培训,其中许多内容涉及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升教师心理抗逆力的培训通常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单位,依托社会的专业力量,即社会工作团体,来辅导实施。培训通常会利用“经验学习法”①来组织整个过程,即整个培训需要教师本人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荀子·儒效篇》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之于行而止矣。”先哲们主张有效的学习从经验而来,著名教育家杜威对这种学习模式加以整理,即:“经验+反省=学习”。 [3]
(一)教师归属感的培养途径
在培训的过程中,归属感的建立尤为重要。归属感包括教师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对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心理归属情感。归属感属于外在保护因素,教师如果可以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建立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关系,就会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可以坦然地面对,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培养教师归属感的具体途径是教师团队的建立和凝练。在培训中,培训者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让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而每个活动的完成均需要小组成员的精诚合作和一致努力。团队凝练的任务是打破存在于教师间的坚冰,让他们能够以真我面对彼此,并成为相互支持的伙伴。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能靠培训者去说教,而必须使教师在活动中去体验。在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些活动的难度超出了教师个体的能力范围,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才可以完成;在有些活动中,每个教师个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其他教师的协助支持,在个体目标实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谢团队的鼓励和支持。在培训中,教师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更加信任自己的团队,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所在团队的安全和温暖,而这种安全和温暖正是他们战胜逆境的力量源泉。
然而事情并非到此就结束,教师在自己的团队形成归属感之后,培训者可以适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活动中,你经历的事件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在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对你未来工作的影响是什么?教师的反思使他们不仅找到了前进的力量,而且找到了影响学生的途径和技巧。
(二)教师效能感建立的途径
教师效能感的建立涉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形象等众多层面,所以培训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选取其中的几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
在培训中,笔者曾带领教师们做一个称为“接纳真我”的活动。培训者给每个教师发五张红纸和五张白纸,让其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五个优点,而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五个缺点。接到指令后,许多教师沉默了。在活动中,教师在用心地完成习作的同时,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接下来培训者将教师每两人分为一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要求当说到优点时对方应给予鼓励,当说到缺点时,对方需要为谈话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即建议对方如何在缺点中发现自身的潜能,并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活动过后,教师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在心中树立了良好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更相信自己可以面对生活中种种逆境和挑战。
在移情于学生的教育环节,教师也感受颇深。有的教师曾这样回应道:“我一直认为脾气急燥是我的一个缺点,而同伴的回应则告诉我,‘许多脾气急燥的人对事业、对他人充满热情,同时脾气急的人对事物的反映能力很强,并希望我努力去发挥脾气急燥背后的优势和潜能,并以此去克服其负面影响 ’。同伴的回应让我受益很大,它除了让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以外,也对我如何教育学生有很大启发,以前我从来没有试图从学生的缺点出发去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了如何去引导我的学生。”
〈案例二〉
在培训中,笔者还曾经带领教师们做过一个叫做“原生家庭”的习作(见表1)。在习作中,要求教师回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18岁以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人,然后写出对于这三个人物,最欣赏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欣赏他们的是什么。填完后培训者又引导教师写出通过以上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们又一次陷入了深思,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延伸到遥远的青少年时代,仔细地去搜索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回忆起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在之后的分享环节,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原来现在的我和与当初对我影响最大的亲人是如此的相像,我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缺点,我简直就是他们的影子啊!”发现了这些,教师们异常地高兴和兴奋,他们找到了自己所有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更客观地了解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表1 原生家庭
找到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培训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个习作,身为教师的你对未来的教育过程有哪些设想呢?教师们反映强烈,纷纷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原生家庭的习作让我看到了成人世界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我明白了,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学生需要成长,教师同样需要成长,想让学生成长,教师必须首先成长。”在这些回应中,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在这样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案例三〉
“另类镜子”(见表2)的考验让教师对自己的发现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在“另类镜子”的习作纸上,培训者请教师写出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年龄和姓名,然后在纸下侧的左边写出这个孩子的优势、长处和有利条件,数目不受限制。而在纸的右边写出这个孩子的缺点、困难和不利处境,只允许写出四项。写完后培训教师发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们纷纷说对孩子缺点项目的描写太少了。接着培训者会进一步发问: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接收到更多的是左边的(优点)信息,还是右边的(缺点)信息?教师们回答:当然是右边的信息。接着培训者继续问: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经常接收的是左边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他们经常接收的是右边的信息又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时此刻教师们都积极地回应说,强调正面的信息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
表2 另类镜子
其实培训者的用意是鼓励教师能够多运用正面的思维教育学生,将心比心。虽然教师懂得了这个道理,但是明白、认同是一回事,是否会应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教师本身大多不是在赞赏的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从来都是处于忧患的意识与文化中。自幼长辈们都爱把我们互相比较,总是指出我们的不足去激励我们改进,以期学有成就。而对我们的优点则要谦虚,不要张扬。受这样的教育影响,教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自己,放过他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培训者的任务是需要让教师明白,我们的自我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如此经年累月地积累下来,当中有父母的教育,个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旁人的评价,社会的标准,朋友的影响,等等。既然是从小受熏陶,要想改变谈何容易?心中虽然明白教育学生的要素是什么,然而教师拥有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会轻易地将这些要素忘得一干二净。
培训者在培训中一步一步引领教师们明白,抛弃旧的观念从而接受新的观念,是一项需要反复进行的清洗过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自省能力,留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遣词用句,甚至说话的态度、语气、情绪反应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思自己言行举止背后的想法和观念。假如你发现内心藏着许多挑剔,何不逐步放下这些责备和批评,善待自己,培养正面乐观的取向,更积极地去鼓励学生。其实教师的抗逆力来自教师的体会和个人修养,与教师的性格、习惯、信念有很大关系。教师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一点,立志改变自己,多一些忍耐和谅解,慢慢坚持下去,就能够使自己日益变得丰富、完善和快乐,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向丰富、完善和快乐。
(三)教师乐观感的重建
教师乐观感的培养贯穿在教师效能感和归属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乐观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教师本人和周围群体对他的积极评价。培训者根据教师的能力状况确定游戏成功的标准,以确保每个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既充满挑战,需要努力付出,同时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标,获得肯定的自我内心评价。通常情况下,教师抗逆心理素质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历奇体验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理体验,在培训者和同伴们的鼓励下,教师会勇敢地去实现艰难的目标,当教师通过努力的付出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超越后,其心中收获的喜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教师的语言里,在教师轻松的表情里,培训者看到的是教师因自信而变得更加乐观。
其实教师的自信和乐观同样来源于与他们与周围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需有意识地构建一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小组环境,以帮助教师之间形成信任与支持的良好关系。比如在培训的最后阶段,培训者通常会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活动的名称是“背上优点和祝福”,即给每位教师的后背上贴上一张大纸,然后请教师相互写出对方的优点和你对他的祝福。对此活动教师们感觉既新鲜又兴奋,同时也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待到书写完毕,拿下同伴们对自己的优点评价和祝福时,往往会非常激动和兴奋,有的教师说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快乐经历,他们会细细地品味同伴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并说同伴的鼓励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和自信,相信这些会帮助自己战胜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的艰难和阻力。
抗逆力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压力的理论工具。我国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因此运用抗逆力的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记录的就是其中的尝试和探索。然而笔者参与的大多数教师培训只是临时性或短期的,在这些培训中,教师的压力得到了暂时的减轻和释放,然而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师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如何将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长期的教师培训制度相结合是另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课题。
①外文曾这样引述经验学习法的内涵:“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2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
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3
为期一周的培训,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4
辩论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目前针对干部培训的研究工作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尤其是心理学课堂要实现心理的解压和宣泄,再获得克服职业倦怠的积极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还处于比较混乱的摸索期,最主要的是普通的心理调适方法对于干部培训的目标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略显苍白,因此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用通过课堂辩论的组织和实施,实现心理的理智回归和获得积极情绪的效果。
1.以辩论式教学体现干部培训的新精神
内部培训的参训学员是具有相当社会阅历和经验的成人,有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更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辩论教学的组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创设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平等对话平台,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以辩论式教学提高参训学员的人文素养
辩论式教学使学员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辩论使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整合后被激活。让生命的光辉在课堂中闪烁,在此意义上培养的人才的特质是积极乐观、敢于挑战困难,应变能力强的、自信的心理健康人才。
3.以辩论式教学为平台提升税务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辩论式教学中技巧地设计敏感以及税务干部普遍关心的话题。参训学员辩论中透析出问题的本质,从而释放平衡了内心压力。根据美国的霍桑实验,通过倾述意见和建议进行宣泄本身就会提高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履职效能。
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墨子《小取篇》有一段关于“辩”的概括论述。提出了“辩”的目标与任务,第一通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说明“辩”解决认识和现实问题。第二通过“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情,论求群言之比,”指明“辩”的任务要求及完成任务时所应达到的水平。并提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述故,以类取,以类予”的“辩”的方法,最后,以“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说明辩的态度,要求辩者要有自觉的精神,要多多要求自己。墨子的理论清晰地为辩论的目标、意义、方法和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研究原则
(1)提供平等机会原则
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场”中,教师与学员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打破参训干部在社会角色中心理对行为控制的影响,促进学员可以尽快放下已有的社会角色定位,从意识上实现从干部到学员的转变,从而从心理上产生学员之间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都有充分表现自身情感、意志、能力的参与机会。
(2)多边互动原则
辩论课堂教学在活动关系网上营造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边互动格局。通过观点的正方、反方的对抗设置,分设正方队、反方队,分别设置各四名主辩手和助理辩手,还设多名评委点评辩方观点的环节,因此,课堂活动中每个学员都有角色,都有担当,实现多边互动全员参与的热烈场面。
(3)循序渐进原则
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也应符合人对技能掌握的规律,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干部心理培训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基本上每次课的学员年龄、性别、层次、教学目标都不同,其可变性本身就对教师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何况把辩论赛这种对抗成分特别高的内容再加到实践教学中,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但这种应对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要有循序渐进的心理准备,才能实现课堂驾驭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构建与操作
1.引导学员获得辩题的原则与途径
按照墨子的理论,辩题必须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实际意义,或宣泄、或明是非、或得真理,因此辩题是否能够引发热议是关键,根据实践辩题的选择应该遵循切合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知识和增进社会热点认识的教育性原则;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的可辨性原则;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的公平性原则;适用于培训对象接受能力的适宜性原则。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教师与主办方联系围绕培训目标而定。二是让学员自主出题,围绕学员关心的热点确立题目。三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自行出题。
2.辩论式教学的活动形式的实际操作
辩论式教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一种逐步探索,循序渐进的态度实施着,目前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目标:了解学员的参与热情。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学员的需要,积累课堂即兴组织辩论式教学的组织经验,积累学员感兴趣的辩题。
效果的总结与分析:由于注重了辩论式教学实施的时机,学员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激发了发言动机,出现了热烈参与的场面。辩论话题与学员的工作联系紧密,感触颇深,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实现了教学目标,积累了良好的教学组织经验。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目标:尝试组织形式对辩论效果的影响。加强辩题的对立性,让辩论更有对抗性,提升学员体验合作学习的效果。
效果的总结与分析:更加规范的组织模式,鼓动了学员的参与热情,学员积极参与并表现出认真对待的态度。带班的领导普遍比较重视在辩论中干部的应变能力和辩驳能力的表现。也突显出来部分辩手敏捷的思绪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辩题的对抗性深挖出问题的本质,实现了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力量和效果。体验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组织的协调配合与力量的巨大。
四、研究成效
辩论式教学培养了参训学员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升华并深化了课题。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员的参训积极性。最主要的是让学员在课堂上理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课堂上能够从心理上得到理智的宣泄和释放。实现了参训学员参训方式的转变,创建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的辩论式教学模式,推进了心理学科的教学改革,望对同类培训教学课堂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5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 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 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 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 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的心理培训范文6
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讲解理论为主要内容,虽然能使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由于缺少心理辅导的实践机会,当面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时很多心理委员不知从何下手。
心理委员培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意识的启发和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不但增强了他们学习心理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敏锐性,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较快地适应了岗位职责,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培训效果,选择的案例应当既适合培训的需要,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选择培训心理委员的案例,一定要围绕我国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展开,因为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越贴近现实的案例就越有价值,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的开展。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式要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案例内容的选择
案例内容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为主,如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压力问题、自卑、抑郁、焦虑等。还要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辅导要遵守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故所引用的案例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必须要加以调整。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集体参与的原则。培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心理委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
1.阅读、分析案例。让心理委员仔细阅读所选取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委员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以咨询者的角色和地位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来访者的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在确定运用哪种心理辅导理论解决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以能够促进来访者成长为目的。
2.小组讨论。把心理委员分成5~8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就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所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发表见解。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顺序逐一发表各自高见,可将几个有关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3.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在培训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集体讨论有效地开展, 培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心理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心理委员概括出来。培训教师还要依据培训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例中反映的心理委员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4.总结评述。搞好总结评述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总结评述使心理委员对学习成果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提升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心理委员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的效果
(一)调动了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张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去策划分析,这就促使心理委员必须主动地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如《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理论,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过程,促使心理委员思考、消化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心理知识,并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融合,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理论和操作方法。
(二)培养了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心理委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的利用,这些都促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如提出假设的解决方案主要运用发散思维,论证方案是否成立主要运用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法;选择最适当的方案主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评价,确定对目标实现的利弊,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因此说,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培训也就是对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三)增强了心理委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中,案例的解决没有统一、权威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案例为全体心理委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开拓心理委员思路,启发其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快了心理委员对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时,由于经常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扮演教师或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角色,使他们逐渐能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方法、恰当的提问技巧和共情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注意调整自己的辅导行为,消除自己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这样,在模拟解决和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中,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心理委员较快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打下了基础。
(五)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危机预警的敏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