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1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传统商业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 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 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 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 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 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2

在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法规层面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系统化的控制和引导手段。而总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控制与引导的目标使其成为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部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进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技术性文件和具体编制实践的阶段。在实施应用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合理程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使用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形成与具体应用。

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

2.1明确总体城市设计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凸显城市空间特色。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意图强调建立地区内的空间结构框架与设计引导。通过对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确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1。

总成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的塑造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众多环节之中。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与之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为城市宏观空间布局提供城市设计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为具体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层面提供宏观的控制和引导原则。这种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得以维系、延续与强化。而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在确立哪些城市设计要素能够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如何控制这些城市设计要素的问题是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工作的核心议题。

2.2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明确控制对象

⑴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在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中,应首先注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和统筹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结构在总体城市规划中,通过用地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开发容量等技术指标规定,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在具体空间范围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间范畴和几何形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以涵盖城市道路、自然环境、广场公园等各种形式的物理空间资源,同时也应该将城市形象、建筑风貌、等视觉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纳入其中。

⑵控制标准的建立,明确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开发、保护、特色建设的各项要求、以及城市各种资源与公共空间控制点之间质、量的关系。采用指标体系、管理措施以及设计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规化的技术手段来构成建设控制标准,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设当中。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形成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具体内容的技术规定。

⑶结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协调城市特色空间整体发展框架的合理建构。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公众共同的稳定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总体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结合城市意象理论、社会人文理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控的对象。

⑷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将所有的设计策略转化为管控措施(法规+导则),积极的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或自成体系,以规划管理的语言和工具来实现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导作用。因此应将管控的内容、要点、方法等各种元素统一整合,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这种工具,来形成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导。

3、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

3.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等级

从城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来看,框架是由整个地区环境内重要的城市设计要素组成的。内容多种多样,规模巨大,系统繁复。城市建设实践需从这些设计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设安排进行序列组织,具体行动。

从控制概念的构成来看,控制行为由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组成。对城市这个巨系统内的空间物质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多个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种系统要素)这三部分外,还应该突出对控制因子具体的控制机制的考虑,包含控制集合点,控制因子排列两个组成。

①控制集合点——城市整体的广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间实体的有限数量和主次之分,超过了这个标准,会导致面广体大,控制力度的减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要求了不同物质要素各自的有限数量和权重,模糊了这个标准,其间产生的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导致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点的控制目标混沌,同样使控制力度减弱(一身兼数职的尴尬)。控制机制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城市空间是这些控制因子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各种因子的机械叠加。

3.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由前面论述可知,城市总体设计确立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是一个层级式物质构成体系,需要建立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才能保证其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的控制指引。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导则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控制对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导则分类。结合城市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浅,设计导则被分为四类

⑴强制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政府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强制性导则针对的具体城市物质对象,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进行对应,主要依据以下一些要素: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空间与景观、城市形体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间等。

⑵说明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规划主管部分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

⑶建议性导则:这些内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执行。执行批准书必须提交给规划主管部门并得到批准。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时期;当代城市规划;思考

城市规划,就是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或者为城市未来的布局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为建设未来吗,美好城市所做的一切部署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旨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构建和描绘一幅美丽的蓝图。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城市管理三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与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一起,共同组成了城市管理。

一、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顾

从早期到现在,城市发展历史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引用“期”这个概念来对每一个阶段的城市发展进行概括,并针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作简要的论述。总体来说,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时段(或者5个时期):

(1)朦胧期

朦胧时期主要是指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所处时间大致在古希腊时期或者更前,在中国主要是夏朝、商朝以及周朝。朦胧时期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划观念受其所处时代和政治、风俗的影响,在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设计上都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奉行宗教思想的事实,且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设计具有着阐释学中的丰富的神秘主义。

(2)滥解期 [1]

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形态。其特征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设计思想和实用的规划准则,有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家,形态的可理解性加强。在中国,相当于晚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现。

(3)进化期

上述设计思想和理性实用准则在整个西方世界普及,发展趋向成熟。这一时段从中世纪中一直到19世纪,形态的决定论特征逐渐加强。在中国,相当于从秦代到唐宋这一时期。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的军事防御,统治阶段为了便于管制市民,将里坊内部设为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的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设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唐长安城就是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革新期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的城市形态观、形体观。形体的决定论成为主导设计思想,城市形态走向抽象,逐渐导致环境问题。在中国,从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而在西方,革新就更为突出,15-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梗桔,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到了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的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思潮。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

(5)多元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设计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设趋向小型化、环境人性化和决策公开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而在60年代以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变,直到今大,这种转变仍在继续发展。

二、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新观念

随着城市规划在几个世纪发展中不同元素的介入和添加,发展到今天,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变得更加饱满和丰富,并且所受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今天,就城市规划的全民意识来说,这回公民对其“规划”的概念已经不再模糊,这也总算没有枉费城市规划师、设计师以及相关人士的一番苦心,没有辜负其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付出和希望。就当今社会来说,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这二者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正式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最新阶段。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内容被注入了更新的设计观念和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中已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当今的城市规划所研究的问题较之以前更为广泛,添加了更多的社会因素以及城市结构进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居住人口过多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解决城市人口疏散来开展的,那时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过多的将经济这一动态因素考虑进去,而是重在对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环境等的建设。直到今天,在这个以信息和知识创造经济的时代,“经济”这一动态的活跃因素才被完全的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然而由于经济这一元素的活跃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城市规划对经济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刻和完善,比如对社会经济的定量分析等。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因素的注入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仍然为城市规划的结合带去了新的因素,使得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2]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而是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而是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三、结束语

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观念,我国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宏观方而看,针对城镇体系结构中,城市之间的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问题,规划在制定时能否充分考虑,并研究能促进这种“区域协作”切实可行的政策或途径。将生态城的基木观点融入城市规划,认识到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其中的一部分,规划应理解自然,与自然合谐。

参考文献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4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表示,这是创新集聚导向下的广州规划探索与实践路径。在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广州的未来城市图景渐显雏形。 “一江三带”的城市新格局

今年1月,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首提“珠江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概念。彭高峰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后广州城市发展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广州将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内外互联互通的战略支撑骨架。他说,珠江水域贯穿广州市全市域,以珠江两岸为纽带串联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知识城等多个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多点支撑的创新空间发展格局。

一方面,这构建起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集聚培育高端创新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打造出重点区段,展现城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文化。

彭高峰介绍,广州未来将重点打造珠江东段,营造珠江创新核心区: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共同组成30平方公里创新核心区,集世界级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会展商贸为一体,成为南中国经济最活跃、总量最大的地区,注重以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发展。

此外,珠江西段从西关到长堤,承载广州近现代历史和记忆,也将进一步深化规划研究,推进珠江人文脉络活化。

彭高峰在主题演讲中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作为一个成功的规划实践案例专章介绍。他说,琶洲将结合产业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创新空间优化。规划紧密结合产业特征,提升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的根植度,并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琶洲的具体设计特色体现在“两个加”与“两个高”:加大市政公建设施密度,道路密度增加46%,提高轨道站点密度,建设有轨电车系统,提升地区承载力和可达性;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特色营造,打造岭南特色骑楼商业大街,城水交融的开敞空间,多层次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实现高强度公共设施投入,构建步行空间体系、智能生态设施、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实现高效紧凑型城市街区,使地块布局更紧凑、尺度更宜人,集约节约用地和最大化利用江景资源。 以琶洲、南沙为新动力

在“一江三带”的城市新格局中,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南沙自贸区是广州未来发展的两大新动力。其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究竟该如何着力发展?本次大会也给广州带来了不少借鉴。

被视为“十三五”期间广州创新驱动的新亮点,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目前已成功吸引阿里巴巴、腾讯、唯品会等创新型标杆企业进驻。目前该区域正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设计,规划紧密结合产业特征,提升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的根植度,并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孙一民表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城市设计将是“紧凑的、精明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具体来说,每个街区地块的尺度是80米×120米左右,“是国内最小的街区网格,楼与楼之间的间隔要比珠江新城小得多。在传统岭南建筑中,密度也是很大的。而且作为南方地区,房屋离得近还可以相互遮阳。”

“广州中轴线的设计还可再完善。首先是提升步行可达性,中轴线应该是人行轴而不是车行轴,希望这方面能有所改善;其次是屋顶绿化效果需要在加强,原设计的广州东站停车场屋顶是可供人们活动的绿化花园,但现在上去的人很少。”美国HM建筑师事务所负责完成广州城市中轴线北段核心区设计,并和广州市规划院合作完成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规划。该所总经理杰斐利・赫勒对广州现有中轴线的看法,跟孙一民的观点不谋而合,似乎为琶洲的规划探出路径。

有着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身份的南沙,未来发展之路如何?7月23日,在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南沙发展论坛上,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南沙建言献策,看好南沙打造广州未来之城的前景。 图为琶洲――员村规划区整体乌瞰图。

目前,南沙新区总体上形成“一核四区”的城市功能结构。“一核”是指明珠湾综合服务区总面积约283平方公里。“四区”是指龙穴岛航运物流区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万顷沙新兴产业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大岗装备制造与环保产业区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庆盛汽车及现代服务业国际合作区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根据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南沙片区将充分发挥南沙新区地理中心、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与国际及港澳合作紧密的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专业服务等产业,建设以生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依赖港口的国际贸易,广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很大的市场。” 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表示,南沙新区更像上海的临港新城(芦潮自贸区+洋山港区),而不是浦东。认识这两者的差别很重要:前者是实际贸易和大物流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高端服务。“后者不会跑到前者那里去。不过,做好前者已很了不起。” 广州可试用“城市实验室”

怎样通过有意义的公众参与去优化城市政府的决策?参加会议的原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行动指导委员会主席、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顾问游建华的回答是:不妨试用“城市实验室”。

对于广州的城市治理,游建华一向给予高度评价,去年底更打出了90分。而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游建华建议:“政府部门还可以再大胆一点,灵活地运用一些新方法带动市民参与的热情。”

“一些国外城市的经验,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游建华以美国波士顿为例,当地为了带动年轻市民参与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策,在(Wechat微信)这个社交工具上发起调查,收集数据,年轻和精英群体被迅速地带动起来。他建议,广州可以此为借鉴,开拓更多带动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

游建华非常推介“城市实验室”的做法。纽约想将市中心的一条街道改为步行街,政府担心这个决策会引起市民的反感,尤其是街道两侧商户的反感,他们便悄悄做了一个实验。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5

关键词:智慧城市;文化空间;生产;异化

Abstract:For the urban cultural space, the hardware, software and wetware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The three a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space; they are arranged in a systematic space. The urban cultural space system of the future intelligent cities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 i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space” that is rich in connota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pace” and the “co-existence of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ity” form the cultural space life system of intelligent cities. The health operation and activ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ultural space life system of intelligent cities are indispensable from the core cells and factors and serve the later. The core cells and factors, i.e., city dwellers, are the driving force and protagonist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cultural space life system of intelligent cities, and the creator and experiencer of such space.

Key words:intelligent city;urban cultural space;generation;differenti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34(5)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虚,中无所有”;“间:两者的当中”(《辞海》)。空间通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存在各种功效与意义。各类空间都是为实现其时间维度上的现实功能或长远意义而存在的,无论其形态还是其功能,都不会是恒久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长,或发展,或变异。

而文化从来不是虚无的;文化必须寓于或体现于一定媒介或载体,这些载体或媒介如同容器或舟车一样,具有空间的特性、形式与变化趋势。城市文化空间更是如此,并且随着时间维的延伸或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 空间与城市文化空间

1.1 空间

空间分概念空间和现实空间,主观上的概念空间视觉化后为纯粹空间,客观的现实空间又分为自然空间和人造空间;空间也可分为自然空间、物理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虚拟空间等。

1.1.1 空间的虚实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功用;用和泥烧成的陶器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盛效用。开户造窗当中是空间所以可以人居,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与“间”的“有”与“无”或“虚”与“实”,实质上是“利”与“用”的道家思想,具有科学的辩证关系。

1.1.2 空间的分割

“空”与“间”本身就蕴含分割关系,即“间”的分割与“空”的共享。空间知觉发生在实体之间,是从空间内部观察,主要是视觉和运动觉(过程感、时间流),视觉感可通过设立、天覆、地载、竖断、夹持、合抱、围合等方式实现,运动觉可通过时间维下的动线等方式来体验,并由此产生各种有限的物理空间和无限的心理空间,以体现其空间的限定性、内外通透性、能进入内部的参与性等特征。

1.2 城市文化空间

城市文化空间的实质,首先是人的存在空间。从物理意义上讲,城市空间无论构筑得如何宏大完美,也只能算是城市的躯壳或容器,只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才能充满生命的光辉并具有高贵的灵魂与气场。历史上及现时代,有许多体格或容量巨大的城市,实则为发育不良的文化侏儒或精神虚脱。

城市空间的文化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空间内部进行文化的吸纳和灵魂的注入,文化的体现者或载体主要是各类文化人或符号;二是对空间外部进行文化的包装和品牌的打造。

空间,尤其人为的城市空间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或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甚至政治属性与烙印。

1.3 城市文化空间空间的沟通与交互

城市文化空间沟通的关键机能点——门与窗——这里特指城市文化空间出入或呈现的路径与穴道。

现实文化空间必须有门户与通道,否则文化空间的功能发挥将封闭无门。这种门户与通道不仅有传统物理意义上事关客流量的尺度大小,以及流通是否顺畅合理的动线设计,更有进入文化空间门槛的高低与制约机制,如与身分地位与经济实力及个人素质相关的各种人为措施,这直接关系到现实性或实体性文化空间的意义或效用发挥,乃至其存在价值的体现。

虚拟文化空间必须有窗口或界面,否则人与机的沟通互动将无从谈起,所以微软视窗不断改进升级,各类界面交互设计不断优化完善。

2 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的基本特点

城市文化空间在物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又呈现出现实物质性城市文化空间和虚拟非物质性城市文化空间两类。

2.1 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类型的传统构成描述

2.1.1 从社会功能或角色上分

①事业类文化空间(传统类:行政性影楼、会堂、展馆、院校……)

②产业类文化空间(新兴类:商业性开发区、创意园、游艺厅、沙龙画廊、影剧院线、游乐园……)

③民俗类文化空间(潜力类:农民画村、古代民居、社区文化、广场文艺……)

2.1.2 从空间体量或大小上分

①微观:如书籍报刊(单本的书刊其一经打开就是一个微型的文化空间或文化场)、画架书包、手机电脑等;

②中观:如书屋影院、教室校园、文化广场等;

③宏观: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无论城市是只“胀破的城市容器”,还是一部复杂机器,或是一个生命体系,并且当地球成为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时,城市也就变成了一个中观甚至微观的文化空间;宏观文化空间的范围会随着人类对外太空的不断探索和利用,而膨胀扩张至浩瀚的地外空间,营造深远的太空文化空间或文明场域。

2.1.3 从方位上分

①一般以基于地面上的为主;

②但随着城市土地的稀缺昂贵,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在向地下,如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地下人防等地下空间延伸;

③也有更多的文化现象或活动发生在城市的上空,如观光高塔,空中花园、飞机飞艇等。

2.2 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形态的生产演进状况解析

现时代,伴随都市化进程与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冲击,城市或都市文化空间的形态演化也在进行着,并发生着颠覆性的解构与异化。具体表现在:

2.2.1 现实物质性文化空间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私人文化现实空间的不断偏远、私密、分割和孤立,如在远离市区的山庄、创意基地、私家会所,还有悄然遍布于市中心区的高楼公寓、阁楼蜗居、小场演出等,此类空间虽然狭小,但相关文化效应尤其先锋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盛行强大;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广场剧院运动场馆或创意园区在空间上的不断夸张延伸,如大连星海广场,也有些园区此类空间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有的间隙性闹猛(多因节庆或政府行为所致),而大多长期空空旷旷,冷冷清清……成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在城市设计之初,对整个城市系统的功能定义定位、城市结构与形态的设计布局不合理,统筹不全面,结构或逻辑关系不科学;在具体的设计落实中,对人的关注与关爱设计不到位;在管理与运营尤其服务过程中,质量跟不上;在品牌策划与形象设计方面无新意,难以服众。

2.2.2 虚拟非物质性文化空间的无限膨胀与变异

一方面人们置身于孤立冷清现实分割空间,成为宅男宅女或SOHO一族;另一方面又沉迷于网上交互平台、QQ群落、魔兽世界等虚拟共享空间的亲密无间,抱团取暖,集体狂欢,贪婪或陶醉虚拟网络文化空间世界并肆意挥洒宣泄。虚拟非物质性文化空间无处不在,在其中将无所不能。

人类从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二次产业革命电气化时代,从E时代到未来三次产业革命的3D打印、云时代甚至U时代,技术形态上的虚实交互性将使城市文化空间形态与功能进行颠覆性的异化、转型与重组。

3 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的异化

现时代,无论现实物质性城市文化空间,还是虚拟非物质性城市文化空间都存在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异化现象。

异化或变异,原本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伴随遗传信息的突变和重组,后代表现出的不同于亲代的特征或表型,同时也指同一起源个体间的差异,包括遗传相同而环境不同的环境变异,或非遗传和环境相同而遗传不同的遗传变异。

关于“异化”的其它概念,如哲学和社会学的含义则更多。其最早来自德文Entfremdung的意译。意为转让、让渡、疏远、离间。“异化”一词在英语里是alienation,这个词条在牛津哲学词典有如下的解释:

“异化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异化(德语中作Entfremdung,有时被英译作Estrangement)的中心思想是某个事物被从另外一个事物中分离出来,或者对这另外的事物感到疏离:我是自我异化的,因为我不能理解或接受我自己;思想与现实相异化,因为它不能充分地反映现实;我与我欲望相异化,因为它们并不真的是我自己的欲望,而且像是某个外来的东西那样攻击我;我与我的劳动成果相异化,因为它们变成了商品;我也可能与我的社会相异化,因为我感到受控于它而非创造它的社会整体之一员。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向绝对的运动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自身是一个‘克服异化’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自我创造和自我意识,被分离并被虚假对象化的东西重获其完整性。与此相对,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黑格尔的绝对主义装饰被抛弃,这一概念被自我异化所代替。自我异化作为一种状况,将会被我们与自己的活动和产品的适当关系所带来的自我意识所克服。”(《牛津哲学词典》)

传统意义上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或异化:除自然造化的原生态空间系统——第一自然空间,即大自然空间系统外,还有自人类诞生演进直至现时代,所创造出的基于原生态空间又高于其的第二自然空间——即一系列功用不等、形态各异的人造空间的系统集成,自上世纪后半叶至今,又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第三自然空间时代——非物质数字虚拟空间时代,这是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意义上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异化深化的突出表现。

这种人为异化现象,极大地增进了原生态空间构成的内容,丰富了原生态空间形态的面貌,异化了原生态空间生长的规则,但在后期,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后,尤其第三次产业革命到来之际,人类所设计创造的功能形态各异的人工器物、装置系统和城市空间,极大地冲击了原生态空间发展进程的自然轨迹与天然走向,引发了原生态空间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更为深刻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异化观点:创造过程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的观点,特别是具体结合到工业革命后人类劳动这一突出的异化现象,与现代化机械大生产、城市化重量轻质高歌猛进以及重高科研发轻人文跟进的后果——严重工业污染现象、城市病集体爆发现象、尤其是城市病中城市失落失效空间的大量涌现,这是城市空间的消极异化现象。城市空间的消极异化现象基本表现为功能异化、形态异化、意象异化。

城市空间功能异化:创意园区变商城;楼盘变鬼城等;

城市空间形态异化:传统文化保护街区拆迁改建为现代高楼大厦;底特律变废都等;

城市空间意象异化:昔日的“央视裤衩”、浦东金融中心“军刀造型”到最近的“苏州秋裤”建筑造型等;

还有其他诸多的城市空间消极异化现象:

城市地上空间消极异化:导致雾霾压城,交通瘫痪;

城市地下空间消极异化:导致排水受阻,积水泛滥;

城市文化空间消极异化:创意园区内商铺林立,提篮叫卖;

城市虚拟空间消极异化:导致网络乱象,黑客丛生;

城市家居与交流空间消极异化:从大杂院、四合院的睦邻友好,到高楼林立、四面清壁咫尺天涯的胶囊牢笼,手机控、微博控带来的高科技孤独(THE LONGLY CROWD)心理压抑扭曲(自杀率激增——跳楼成为主选方式);

城市出行与交通空间消极异化:从结伴同行、公共交通到自驾上路、机器面具……结果将是城市的瓦解,情形如同法国政治家与作家托克威尔《美国的民主》中所描述的“只为自己而活着……”,其结果正如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描述的那样:人们的生活好似生活在胶囊里……成为孤独的人群。

因为种种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城市空间的诸多消极异化,而这种布局规划设计不合理,深层则是由物质经济利益驱动和精神文化审美伦理虚脱等导致。

这些消极异化空间,正如罗杰·特兰西克的《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中描述的:“城市规划设计者们积极为居民创造城市共享空间的同时也打破了城市原有的传统空间布局和肌理,迫使城市中出现大量的繁复无序,且功能价值低的反传统的失落空间,这些失效空间都促使城市公共空间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失去了原有的空间活力和功能价值。”

这是由所谓“管理、规划、设计或创新”的人类高级智力活动的失误或失败所产生的城市文化空间直接消极异化,并诱发整个第一自然生态空间的间接消极异化。

4 未来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趋势与原则

未来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本文认为有以下趋势或特点。

4.1 技术形态上的虚实交互性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申城、智慧上海(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空间、智慧公众、智慧、居住、智慧管理等六大坐标维度)等社会背景;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支持,如网上世博会,上海馆大微博墙,公众参与馆的交互设施;公共场所的以用户为中心的UI(用户界面)、UE(用户体验)等设计。

微观或中观上看,尤其在校园这样的实体性文化空间特区,正在发生实虚两种文化空间的此消彼长——此种情况尤其体现在中观与微观的实体性文化空间方面——如中小学生传统的书包,是一种典型的微观文化空间,近年来学子肩上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重,甚至不少变成拉杆式旅行箱,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有的学校已经试点用IPAD平板电脑取代书包,把所有科目的教材电子化存入,进行E教学或远程网络教育(效果喜忧参半),传统的实体书包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萎缩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同样,随着电子书报的兴起推广,传统的实体性书籍报刊和图书馆也将发生类似实体性文化空间向虚拟性文化空间的转移的现象。这是信息时代非物质社会城市文化空间的特有甚至是必然的异化现象。

4.2 生态系统上的天人合一性

人造文化空间(包括现实实体空间与网上虚拟空间)的自然生态性的绿色体现,人造文化空间运作时或生产与再生产时的低碳环保机制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体现。

4.3 空间布局上的雅俗(文商)共生性

矛盾与悖论空间特性(文化、还是产业商业为主?!)

文与商或雅与俗在城市宏观空间与微观空间上的互补性、共生性、寄生性——如买场超市、饭馆酒楼等商业空间内的文化设施与精神符号的附加点缀,主流文化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内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中性公共空间如机场、车站的文化氛围与商业气氛的交织、广场效应的营造等等。

4.4 文化生产上的时空恒久性

空间与时间上的可持续与可传承。大都市作为“磁石”——空间场效应之吸引力在时间维度上还将继续拉伸;大都市又是将要胀破的容器——空间布局的尺度把握与空间功能的合理性——包括文化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因为城市空间除了之际在当下服务于城市人外,其更多更大意义上是城市时间(岁月历史传承印痕刻画)的载体和雕刻品,这样就自然构成了城市的文化空间。

未来城市的文化空间,必然也是三“件”(体)——“硬件、软件、湿件“的三足鼎立、优势互补、交互联动、协同发展,加上罗杰·特兰西克所归纳的“图一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三者整合才有益于城市空间的系统科学设计。硬件是物质性物理性的传统文化空间以及新生文化空间(类似网吧、陶巴等、新媒体公社等)载体;软件是相关的电子信息文化产品所营造的虚拟半虚拟性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湿体则是植入人体内部或与人体联动的如生物芯片等而形成的人机合一的未来生物智慧型文化空间或栽体,这里特别提出,未来智能或智慧机器人所引发的新文化活动与文化空间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空间的积极异化现象,也将会在人类都市文化空间生产与异化中提供重要舞台、扮演重要角色。“硬件、软件、湿件”越来越呈现出:“软硬结合”、“干湿互动”、“虚实共生”的生长发展状态,软中有硬,硬中有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未来城市空间尤其文化空间若不被生产转化或消极异化为更多失落空间失效空间,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对空间功能的解析、整理、定义必须准确切合整体系统,空间再生产时空间功能可以功能丰富、功能提升,即功能积极或良性异化,但不可功能消极异化。功能积极异化和功能消极异化是两个概念:原有主功能基础上的功能附加或提升会让功能更强大合理,这是城市空间功能的积极或良性异化;但若背弃了原有主要功能而走向另一个对立消极功能,这就是性质的改变,就是功能的消极异化。

参考文献:

[1] [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美] 亚历山大·加文.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英] 理查德·海沃德.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李卫.建筑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5]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 郭长风.文化基因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6

1.1城市规划管理

从概念上来分析,城市的规划管理即根据城市中的相关资源进行综合的规划与管理,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进行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当前已有资源,并且充分研究其各种资源的协调以及一致性,最终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根据国家发展步调,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结合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前进步伐给予有效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为城市发展服务。另外,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城市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规划管理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城市规划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更好的调动现有的城市各类资源,并且从民生、民意角度更好的实现城市的有效前进,这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时更是有效实现城市全面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助推器。

1.2城市规划设计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考虑,其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与保障,其比规划管理更加科学,通过规划设计,能够将城市中的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且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设计方案,同时还能够对相关实施情况进行一定预测,从而更好的实现城市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整体性原则,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依托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且在确保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的考虑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另外,就是经济性原则,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的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将经济建设落到实处,才能最终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

2.1和谐性原则

人们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只有重视和谐,才能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挥城市作为人们生活载体的作用。

2.2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3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它们充分有效地利用,发挥这些要素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3.1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方向

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方向,也就是说可以在一定的建设区域内为城市设计提供前进的方向,从而保证土地和相应的建筑之间的管理能够做到统一。与此同时,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划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外观和内部功能设计等不同方面的建设都可以符合要求。

3.2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服务

城市规划与管理还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细化的一部分,所以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就是重视城市规划设计的宏观表达,但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具体措施,因此为了保证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节约成本,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服务之下开展相应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规划设计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效降低投资,保证建设成本更加节约的同时提升建筑效果。所以,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管理与规划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目的。

3.3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科学

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促进城市设计规划,使之变得更加科学,正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的,而且两者之间需要相互调整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上文说道,城市规划管理能够为城市设计提供最直接的指导作用,为了保证城市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手段的推动下,在正确的管理范围内,不断推动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城市规划需要的不仅是推动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指导,使城市设计与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而城市管理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保证未来城市建设设计能够更为合理,确保不同地区建设不同功能的城市组成部分。

3.4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管理内容相当复杂,所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以及理念指导城市设计逐渐趋于合理和科学,保证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布局都能够符合时代需求和人类生活需要。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随随便便完成的,严谨的管理与规划才能够保质保量,同时还应该有时代设计感,以使科技手段能够被很好地应用于城市建设,这样一来才可以建设出更具有现代风范的城市。城市规划管理具体的管理范围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所以相关部门对此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

3.5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团队素质的提升

城市的发展也是城市内部经济、文化、交通等的发展,那么城市建设的工作就需要满足这些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优秀的设计,能够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更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自身的设计能力进行提升,不断的弥补自身存在的缺点。城市内部规划设计人员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思想的创新和改造。设计人员需要不断的调节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设计基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需要我国对于城市建设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规划管控的认知。而且还要按照城市之间不同的发展特色进行其自身的特色发展,提升城市规划管控的质量,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城市发展的特色等,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合理地将城市规划的有利因素与之结合,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作者:王春萌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