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的表现

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资源环境生态县目标

1 前言

连江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傍福州城区、南扼闽江口、北接罗源湾;陆地东西长67.8 km,南北宽36.5 km,陆地总面积1193.1 km2(不含马祖列岛),境内山多、海阔、海岸线延绵曲折,沿海岛屿密布,浅海和滩涂资源丰富;连江县隶属福州市,全县行政建制22个乡(镇),256个行政村,人口61.19万人。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9.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3万元,三大产业构成为40:25:35,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4.23亿元。近年来县域经济取得长足进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连江县资源环境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生态县建设目标和重点,为连江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资源环境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2.1 优势条件分析

2.1.1区位优势

连江县城的宏观区位与微观区位均具有强大优势。宏观区位来看,连江地处闽东南经济繁荣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港口经济的市场区位优势。微观区位上,连江县城位于闽江口北岸,与福州马尾开发区靠近,东部的台湾海峡处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圈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道线的交汇中心,即将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交往最繁忙的海域之一。随着对台交往的不断扩大,发展对台的经贸合作和海运业务前景十分广阔,同时福州经济结构调整,第一、二产业布局逐步向周边转移,为连江县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1.2港口资源优势

连江县海岸线曲折绵长,达209.38km,拥有大小岛屿82个,岛岸线长达151.55 km,形成天然港湾47处,其中包含诸多天然的优良港湾。此外连江地处著名的“三湾两口”(黄岐湾、罗源湾、定海湾、闽江口、敖江口),县城正居于三湾两口的几何中心地带,与东岱、浦口组成敖江口“银三角”。县城东北部可门港具备开发现代港口经济的优越条件。主航道水位涨潮落差大、不积不淤、泥沙底锚张力好、锚泊地隐蔽安全及抢滩作业的优点,而且还具备大中型码头所需的离近的开阔地作业区良好条件,已经作为福州外港开发的理想口岸。

2.1.3海洋水产优势

连江是国内第二、全省第一水产大县。连江县海域面积广阔,其中近海面积约280 km2,加上地处沿海、半沿海的乡镇就达13个之多,长久以来连江人民精通水产养殖、捕捞等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水产业基础非常雄厚,在发展水产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2.1.4旅游资源优势

连江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连江史称温麻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留传下众多的人文遗产,如战国时期的山堂独木舟、三国孙吴时代的造船遗址“铁竹篙”、宋代的定海古城墙、清代的长门古炮台、近代的林森藏骨塔等。全县目前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透堡和定海分别被列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化名村。连江境内自然风景优美,山、海、江、岛、温泉资源兼而有之。海域内海岛、半岛为数不少。山地在县域占较大比重,且境内有青芝、长门、五虎、双龟、云居等著名旅游景点,发展森林旅游业前景广阔。连江地热丰富,温泉众多,可供开发温泉休闲旅游的资源较多。连江县在开发与发展海滨、度假、休闲、健身及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景观、果园观光等旅游方面前景十分广阔。

2.1.5人力资源优势

连江是我国著名侨乡,目前旅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达33.33万人,侨眷27多万人,归侨712人,海外侨汇每年达2.6亿美元。在台人员2100多人,与台湾血缘、经济、文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大量侨资回归故里,为连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此外连江籍旅外乡亲通过艰苦创业,逐渐在全国网吧、钢铁交易等行业取得统领性优势,现在他们一方面回乡捐资、投资、兴业,另一方面将部分在外所创收入回流家乡,有力地推动了县城商业、房产等市场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2.1.6经济基础优势

连江县域经济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提出“工业兴县、港口强县”的发展战略,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四大平台:连江经济开发区、可门经济开发区、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基地和贵安温泉旅游开发区;同时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迅速推进。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连江县经济将持续快速平稳发展。

2.2 劣势条件分析

2.2.1自然灾害频繁

连江县地处台风经常发生的地带,风、洪灾害频繁,主要有水灾、风灾、旱灾、雹灾。连江风灾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造成。水灾多由台风带来的过程雨和回南雨引起,加上海潮顶托,洪涝灾害尤为严重。其次旱灾、雹灾也时有发生。频繁的自然灾害将给城市综合发展带来较大负担,综合防灾方面任务艰巨,为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2.2.2区域竞争激烈

自海西经济区提出以来,福建省各地区都在努力寻求突破,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即便是在福州市内部,各县市区也都展开了产业竞争。在连江较有先天优势的港口发展方面,既面临着来自福建省内其它几大深水良港的竞争,更有来自罗源湾北岸、福清湾等相邻港口的竞争。这就要求连江必须在人员、资金、招商、宣传等各方面给予较大的投入,努力扩大市场,寻找具有竞争力的投资者,这对连江来说不仅是机遇,还充满挑战。

2.2.3土地资源不充足,城镇扩展空间狭小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闽江口黄金地段,境内多山,属海滨丘陵地带。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低于国家标准,未来不论是城镇建设开发还是产业经济发展,都将受到较大限制。

2.2.4城港空间关系疏离

可门作为县域最重要港口,与县城距离较远,需要良好的交通设施支撑发展,通过大投入来提升两地的交通联系,加上沿途地形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联系线路的开发成本。随着疏港公路的改造以及后期福温铁路可门港区专线、疏港高速公路等的建设,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较好解决,但仍需付出交通距离成本。

2.2.5旧城改造任务繁重

当前还有较大面积旧城区需要改善综合环境水平,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旧城交通、卫生等基本条件仍较差,而且街坊内部建筑布置混乱,建筑间距、日照、通风、采光不符合规范要求,生活质量差,与周边优美环境不相协调。

2.2.6水资源相对匮乏

连江县仍存在着时空、工程、水质性缺水问题。由于降雨量时空变幅大, 加上山区与敖江流域平原、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形成的反差, 使各乡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悬殊严重。据统计,全省除西北山区及敖江中上游沿岸的小沧等7个乡镇(占全县人口33.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500m3/人以上外,另有2/3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贫乏区。尤其是地处东部的黄岐半岛苔录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46.7m3/人,水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当地渔产品加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3生态县建设目标和重点

3.1 指导思想

根据连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生态文明,实现连江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把连江县建设成为经济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生活小康、社会文明的生态县。

3.2 总体目标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县建设,使连江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合理,形成以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各类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各项事业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3 阶段目标

3.3.1第一阶段(近期):2008年至2010年,建设启动阶段

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加快县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单位GDP资源消耗量降低,循环经济模式雏形形成,生态保育和恢复力度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建立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为生态县建设奠定基础。

3.3.2第二阶段(中期):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

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机制基本建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行政管理模式得到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成为连江县文化主体;有机、绿色食品成为农产品生产主导产业。生态县建设基本达标。

3.3.3第三阶段(远期):2010年至2020年,提高完善阶段

全面完成生态县建设规划,县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日趋和谐,初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把连江县建设成为生态型经济比较发达、人居环境舒适优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域。

3.4 生态县建设重点

根据连江生态县建设存在的差距,确定生态县建设的重点为:

3.4.1 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水资源和石材开采资源,努力提高全县经济实力,是当前连江生态县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

3.4.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通过流域综合整治、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不断提高退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

3.4.3加快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根据2020年实现全县80%的乡镇(街道)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街道)的考核标准并获得命名的目标,按照分期建设的原则,先在有基础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再逐步推广。

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3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经济统计能够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行准确科学反映,同时能够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经济建设中无法充分应用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要想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掌握,必须要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统计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建设背景;经济统计;运用

统计学作为处理问题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微观统计和宏观统计,其广泛应用在财政、金融保险业以及工农业中。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够为政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1]。

一、济统计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经济统计的运用研究力度还较为缺乏。为了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经济统计工作,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必须要积极配合,协作参与,确保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服务。一般而言,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因此要想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了解,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加以提高,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统计的运用要求较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充分有效发挥出经济统计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2]。随着发展的深入,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完善。一般数学方法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因此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要想及时发现经济问题,有效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中有效应用经济统计,从而为经济问题的决策与预测提供依据,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事项

(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涉及到数字问题内容以及数量信息。一般而言,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基础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其最早发展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研究出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该方法主要是一支出和收入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复式核算。当然该方法在平衡关系以及核算项目方面还存在不足。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发表,对核算项目以及平衡关系进行了阐述。1886年,澳大利亚的统计学家T•柯格兰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包括国民收入的生产、使用以及分配等问题。以往我国在对经济进行统计时,是以计划经济为依据,采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统计数据更为多样化和复杂性,所以该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得经济统计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经济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作用具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统计,因此要想确保收集整理的经济数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此外,采用定性分析的统计学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定性研究工作的顺利运行,必须要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统计学,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3]。二是能够为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的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为了有效分析相关数据,发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充分应用经济统计。三是能够有效保障经济学理论的完善程度以及真实性。一般研究得出的理论往往属于相对理论,其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检验经济学理论时,必须要利用经济数据,从而明确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统计又能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依据,因此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统计运用的意义一般来说,经济需要涉及较多的领域,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使得经济研究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也需要用到数据,在大量的信息中,只有细致深入地整理调查统计学中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需要数据的支撑,如果在经济研究无法充分合理运用统计学,将会严重阻碍经济研究的进展[4]。由于数据在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之必要,这样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就现阶段来看,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的研究力度还不够,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入分析研究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必须要有相关的经济数据加以支持。一般数据的完成主要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经济中的核心手段就是经济统计学,因此在研究经济发展形势时,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经济统计。尽管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力度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有关学者已经对其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因此基于经济建设的背景,经济统计将会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中,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16.

[2]林子欣.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4:66-67.

[3]姜谦.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的运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2:136.

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农村水利;经济薄弱;问题;对策

1农村水利经济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水利经济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推进,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尤其是水利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水利建设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收入偏低,不断拉大贫富差距,若不及时加以处理会引起。因此,大力促进薄弱地区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能不断提高农村水利建设水平,有效解决农村水利产业的薄弱问题,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农民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为农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增加农民的个人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1.2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水利经济的高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农村经济结构包含较为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农林牧等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还包括粮食及果蔬等种植结构。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发展情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社会的社会稳定程度。随着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将有效缓解农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矛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村水利经济薄弱表现

2.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农村水利经济薄弱表现的主要方面在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已取得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很多农村的水利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限已久,加之当年水利产业建设水平较为地下,水利建设规划不合理、配套设施不足以及设计不专业等问题的存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较差。由于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使农村水利设施的效益日益衰减、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严重退化。不仅如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失修,后期发展过程中又难以及时对其进行检修维护,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且缺乏专门人员进行管理。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失修,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水,不能及时灌溉土地,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水利经济建设投入不足

水利经济建设投入不足是农村水利经济薄弱的又一重要表现。首先,我国农村薄弱地区水利经济建设投入仍过分依赖政府支持,而政府资金投入的主要方面在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防洪工程、水利发电站的修建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水利经济建设资金投入难以产生有效的实用价值。其次,农村水利经济资金投入缺乏系统的标准和原则,在投入方向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影响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益,不利于水利经济充分发挥有效的价值。最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水利经济投入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持,资本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水平较弱,严重阻碍水利经济建设资金投入整体效益的发挥。

2.3水利经济相关管理机制落后

多年以来,我国农村水利经济建设和发展一直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并展开,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水利产业科学规范的管理水平较弱,水利经济相关管理机制比较落后。一方面,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划分不清楚,造成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归属权不明确,加之水利经济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责任主体缺位,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程度不足,限制了水利经济重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水利经济投入不足,缺乏充足的建设资金,部分水利设施在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工程建设质量较低;工程建设后的水利设施疏于管理且缺乏后期的监督,水利工程建设难以发挥其重要功能,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灌溉用水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大发展。

3农村水利经济的改善对策

3.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优劣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改善薄弱的农村水利经济建设现状,应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制定科学的水利工程制度和目标。其次,全面启动农村水利经济建设工程,在全面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地区的水库工程、防渗渠工程、灌溉工程等,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水平,为水利经济的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保证工程基础设施的质量,确保水利基础设施能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功能,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督,不断带动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3.2加大农村水利经济投资力度

为了一进步促进农村水利经济建设发展,应不断加大农村水利经济投资力度,具有较大的潜在投资需求,亟待逐步改善单一的资金投入机制。首先,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水利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在资金投入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防止资金滥用;要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要从途径上进行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的有机结合[2]。其次,要善于吸纳多样的社会资本,为投资者搭建宽松的平台,不断扩大水利经济建设资本的引资渠道,有效解决水利工程投入不足问题,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水利经济投入机制。最后,要保持水利经济资金投入的增长,中央和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应不断提高投入资金的整合力度,需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设农村水利工程,拉动农村水利经济不断发展。

3.3实行严格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水资源是农村水利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实行严格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将有效缓解农村薄弱的水利经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首先,要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从全局性战略高度出发,实行严格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及时做好工程建设规划,准确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次,为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有效发挥水利经济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建立水利工程监督机制,监督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实施效果,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保证工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全面促进水利经济发展,促使农村水利经济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国权,黄丽燕.关于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0):115-116.

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战略任务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2-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两者的辨证关系,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强军的统一性,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无法保障。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关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碍,牢牢把握两者的统一性,把思想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从经济效益这个意义上讲,国防建设是要花钱的。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军费消耗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和政治账,要充分认清国防建设的安全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主要是表现在国家和的捍卫、民族利益的保卫上。因此,不能仅用经济眼光看“物质消耗”,更要用安全的眼光看潜在的“威协消灭”。党的十对军队各项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可以说,国防和军队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决克服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等被动消极的等靠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投身到军革之中,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兼容性,努力提高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胡主席曾经强调,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触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因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挖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大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其生产任务是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在生产军品过程中,特别是在随着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防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拉动与之相关的民用经济产业的相应规模扩充。同时,国防工业消费增长能够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的增长。可以说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互补中发展。因而,加大国防科技力度并将其释放于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将有利于促进民用经济尤其是民用科技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相对性,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富国才能强军,这是国防建设发展基本规律。但是,富裕的国家,军队不一定强,也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变强了。

因而,富国和强军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富国是强军的物质保证,但绝不是唯一条件,强军还包括全民国防观念的提升,部队战斗精神的生成等软实力。当今世界,富国与强军并不是完全对等关系。一种是国富军又强,另一种是国富但军不强,还有一种是国不富但军强。可以说,富国与强军之间没有绝对联系,富国是强军的基础,是前提,但不能自然等同于强军,再富有的国家,如果不重视国防建设,不增强国防投入,国防不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所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统一,方法是统筹,关键是投入。国防不是军防,是全民的国防,如果仅有军队而无全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 ]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2]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的表现范文6

利用信息科技建立农村思想政治交流平台,进行实时的、可以互动的政治管理。信息科技化决定了信息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度,信息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渗透也是有目共睹的。农村精神建设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政治建设最新的消息收集,还可以将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进行统一播放,让人们在声画中切身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渐渐接受熏陶。另外,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家庭会议——即定期召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小会议,让大家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信息科技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即时的交流环境,对精神政治建设的任何意见都可以通过这个科技平台进行探讨,最终各个村民能够在这个以科技为支撑的思想政治交流平台上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新形势,在大家互相探讨分析中,就会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统一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等,极大地为农村管理做出贡献。借助于网络科技平台,老干部的一些讲话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也增加了受众范围。老干部都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素养,利用信息科技平台,在老干部的感化带动下,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就会顺利进行。

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2.1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自然村合并为万人村等大村庄,原有的小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等建筑设施也就不复存在。在现有的文化管理方面,很多农村采取的依然是建设一个新的、专门的文化图书室进行文化传播。但是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农村人口覆盖面从幼儿到老人,所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图书时是较为麻烦的,既要采购适宜成年人进行深度阅读的书籍报刊,还要兼顾未成年人的选择。相关的图书管理人员过一段时间就要走访图书市场,逐一对书籍报刊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采购,但是当下的书籍报刊通常具有快餐性质,不值得进行采购管理和长期阅读,季度缺少阅读价值。而且由于阅读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室内大小有限,很多民众都不选择走进阅读室内,这对阅读室是一种浪费。

2.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可以利用对电子阅览室进行这方面的弥补。电子阅览室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电子阅览室最大的好处就是现代化。多功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进行随时阅读。电子阅览室可以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上网查阅等服务,具有数量庞大的网上图书管理库,民众使用方便,快捷。上文提到,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库的调用和阅读。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上网人员的身份核查,进行有选择性的开放数据库,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阅读方面出现的不便。

3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3.1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是表现在城镇建设的速度飞快上,二是表现在经济引进项目增速上。在我国的城镇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问题渐渐显露——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一般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筑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以前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方式进行管理操作,难免会出现很多误差,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错误和误差等,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

另外,在引进项目日益增多的农村,关于经济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在项目管理的档案管理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经济项目档案管理分类较混乱——具体来说,农村引入的经济建设项目是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这就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事实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档案分类过于笼统,平常也没有专人对此进行专项管理,所以造成经济档案建设和管理粗暴简单的局面。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将经济方案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认真对待,对经济档案的管理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甚至所有的经济项目都是一样对待,没有重点关注对象,没有对经济档案的进一步更新管理等工作。

3.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利用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加强对在城镇经济建设的管理。上文提到,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旧有的方式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难免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误差。这就需要利用信息科技进行建设方面的测量。城镇信息系统会建立统一完整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了众多的农村建筑建设中所需要的文档、建筑详细档案、农村城镇地籍信息等。利用这个信息技术建造出来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地籍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对于一些建设开工,可以利用数据库去勘察、统计,实现农村地籍信息统一查询和统计。

另外,对农村经济管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统一整理。利用信息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相关经济建设数据的信息备份和及时的更新。在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会将各种经济引进项目的来源、所用经济数目、利用本农村的资源等都存档在库,而且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建设相关信息的更新和调整修改等等,使得这种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明明白白,进而可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