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商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信息化商机

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1

四年来,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准备工作通知》印发,以及2013年初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在贵阳召开以来,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悉心指导下,我司会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统筹部署、大力推进,指导各地全面动员、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建成了电子学籍系统,并全国联网运行。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很多努力。这是“金教工程”的核心项目,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志工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全面建成。按照小金教工程“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体系架构,电子学籍系统已在32个省份进行了部署,8个对接省份已完成联调接入中央系统。从教育部到学校的五级应用系统已经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截至8月20日,已有近1.6亿学生信息入库。从6月起,学籍系统迎来第一个应用高峰期,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学籍系统初步经受住考验,各省已完成中小学生的升级和毕业,近期正在开展学生升学、跨省就学等工作。

二是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上位制度保障。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具体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条件和要求。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印发了实施细则或工作通知。在建设应用过程中,针对具体需求,我们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规范数据导出、使用和管理,研究制定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导出使用管理规则》,从制度层面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另外,还针对办理跨省转学、管理无学籍流动学生、做好升级毕业升学、自建系统对接等工作印发专门文件,逐项建立具体工作制度。

三是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为提高系统应用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建立了月报和通报制度,从2013年5月份开始,已经发出15期通报,在交流工作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工作,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应对系统运行和应用问题,我们建立了问题解决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籍管理员提供在线实时咨询服务。在学籍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在司内成功建立了调研、例会、培训、全司通报等制度,力争做到人人遵守,常年坚持,为学籍系统科学设计、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有效避免了“拍着脑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

四是应用队伍建立并不断壮大。各地普遍建立了应用队伍,形成了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网络。为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我们建立了培训与考核制度,并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先后组织了省级管理员培训班和6期地市级管理员培训班,累计培训1184人。培训既解读政策,又安排上机操作,还进行严格考试,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督促各地全面开展区县和学校管理员培训,将培训情况纳入月度通报。截至7月底,全国多数省份已经完成区县和学校级管理员培训工作。

五是转学等核心业务成效突出。学生毕业升级、招生注册、转学是系统的核心业务,也是推动系统应用的抓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点,各地顺利完成了毕业结业操作,电子学籍系统已于8月11日顺利完成全国非毕业年级学生统一升级。电子学籍系统高速便捷的特点,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广东至河南的一例跨省转学仅用12小时便全部完成。截至8月20日,系统共完成省内转学206万例,完成跨省转学22万例。同时,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核准,逐渐加快推进了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的步伐。

六是潜在综合效益不断涌现。电子学籍系统采集学生50多个字段个体信息,能够实时更新、动态为决策提供支持,有效解决了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层级多、耗时长、信息滞后等问题。上个月,国务院领导要了解分年级随迁子女数据,我们依靠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提供了详细数据,这在以往很难实现。各地运用电子学籍系统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贵州应用系统监测学生考勤,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北京利用系统分配生源,控制义务教育学生跨区无序流动;福建依据系统提供的名单配发免费教科书,节约了办学经费。

开拓的道路上永远镌刻奋斗者的足迹。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对所有参建单位,及与此有关的广大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各方技术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要充分认识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用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深化建设应用。

一是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电子学籍系统采集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涉及环节多,各地都下了很大功夫,绝大部分数据都已入库。但仍然存在少数学校漏填漏报、个别字段不全不准、问题学籍还未处理等情况。对接省份普遍存在数据项不完整、对接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数据质量,限制了学籍系统功能。

二是运行维护不够顺畅。电子学籍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各省的运行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全国系统的运行状态。当前,部分省份数据中心建设进度缓慢,缺乏必备硬件及管理人员。部分省份电子学籍系统出现系统运行较慢、向中央传输数据困难等情况,导致电子学籍系统运行不稳定。少数技术支持人员对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熟悉,难以支持电子学籍系统顺利运转。

三是学籍管理仍待规范。目前,还有近10个省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处在研究制定或征求意见阶段,本省学籍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地方在学籍管理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规范、不及时、处置随意等问题。个别地方不落实学籍管理政策,甚至不为学生建立学籍或把学籍作为转学条件,导致个别学生无学籍或学籍转接不顺利,引发家长到教育行政部门上访事件。

四是功能应用不够全面。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核心是为了总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就现有功能来讲,各地应用并不充分。控制班额、校额,控辍保学等重要功能还没有被普遍应用。就实施综合评价、服务就近入学等特色功能来讲,只有少数地方开始了探索。从总体上看,电子学籍系统还没有实现广泛应用、深入应用和全面应用,还不能成为教育决策的基本依据和主要依据。

因此,部署和推进全面建设应用工作是巩固当前建设成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电子学籍系统应用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的关键载体,不容退步,不容懈怠,不容错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全面应用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当前1-2年建设关键期,有针对性解决各地不同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和任务,明确机制和责任,锐意突破,狠抓落实,尽快赢得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三、电子学籍系统建设须抓住关键环节

一是抓紧提高数据质量。拥有高质量的数据是电子学籍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数据质量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各省份要对以学生身份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进行核查,确保数据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省份学籍进行、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督促其尽快核查处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要求和提示,认真对问题学籍进行逐一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同时,我部将利用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或国家基础人口信息库,对各省上传的学生数据进行核查,并向各省份反馈问题学籍清单。目前,我们要求各省份省内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原则上应于2014年7月底前完成,没有完成的要加紧进行。全部问题学籍处理工作结束后,我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此前,贵州省和广东省已经率先获得全国学籍号。为支持各地做好核查工作,教育部正在制定科学算法,设计有效模块,核查数据字段缺失情况,为各地查遗补漏提供参考。

二是充分用好电子学籍系统功能。为贯彻《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分级管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将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权限赋予了地方,各地要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明确办事的规矩和程序,利用电子学籍系统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和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延伸功能,服务决策和管理。要应用电子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提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在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快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公平。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提高关爱和服务水平。为招生入学提供支撑,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和办学行为。认真将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积极推进电子学籍系统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衔接;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逐步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电子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开发完善特色功能。我们始终坚持,各地采集的数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应该属于各地。教育部将逐步开放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支持各省份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特色功能。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尽早发挥效益。自建系统对接的8个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功能的模式上来。教育部将对各地特色需求功能开发工作及时跟进,总结肯定探索力度较大、功能成熟完善、应用效果明显省份的经验,并进行全国推广。还将对工作积极、有需求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省份给予技术支持。

四、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应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继续提高应用管理水平。应用好电子学籍系统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各级学籍管理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地要按照要求尽快完成区县和学校相关人员的系统应用培训,做到不漏一县、不漏一校、不漏一人。还要逐步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对于新增功能、新进人员都要培训到位,不留死角。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实现先培训、后上岗。要对现有学籍管理员定期培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学籍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要健全考评制度。构建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网络,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提高学籍管理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学籍系统是管理平台,是服务平台,是我们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窗口,服务做不好,学籍系统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既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又需要各项政策切实有效执行。建设电子学籍系统是为了更好服务,不能增加关卡和麻烦。各级学籍管理部门和学籍管理人员要深刻理解政策,厘清学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避免因政策把握不准做出错误处理,损害群众利益。

二是继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电子学籍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不同业务部门的配合,各省要由厅(委)领导牵头,“一盘棋”统筹考虑,指导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财务、教育信息化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应用电子学籍系统是行政工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门是应用主体,信息中心是技术服务主体,只有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加强沟通,才能用最好技术实现最佳应用。现在基础一司和教育部信息中心就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例会,坚持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坚持各项任务共同部署,坚持突况共同应对,这种各司其职、各用其长、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学籍系统的顺利建成和广泛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建议各省可以参照教育部的模式,或者结合实际形成本省的工作模式,让电子学籍系统真正服务于教育管理,让信息技术成为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继续提高运维保障能力。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建立保障电子学籍系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尽快落实电子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电子学籍系统运行情况。教育部将完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映和解决电子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四是继续争取各方广泛支持。电子学籍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带来了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给群众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群众不理解系统建立初衷,甚至有负面声音。各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籍政策宣传,详细解读核心政策,让家长了解关键业务。学校要做好服务,在政策范围内尽量满足家长需求,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在建设呼叫中心,初期在教育部里设20个坐席,在各省设2个坐席,接受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电话咨询,和大家一起为群众答疑解惑。要加强系统建设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学籍系统的建设历程、发展脉络、应用情况,为电子学籍系统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础教育一司的网站上已经开辟了“学籍系统建设”专栏,作为宣传学籍系统的长期阵地,介绍学籍管理制度、各地工作情况、推广优秀典型。各地要积极发现基层学籍管理、系统应用的先进做法,定期报告我司,在教育部官网上进行宣传。各地也要结合实际,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编辑:王晓明)

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2

随着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自动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的崛起,信息产业成 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先导产业,200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已超过30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意味着信息产业在中国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 ㄏ?规划》提出: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7%以上;网络规模 、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信息化的需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提高 ,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3%等。

“十五”期间,中国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中国信息化建设 的几个重点领域在于:第一,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第二,大力推动企 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三,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使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 断得到提高。

劳动密集型工业大本营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中国政府将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选择给相关 产业和企业带来了商机。传统产业中,纺织、服装、食品、皮革制品及建筑、建材等劳动密 集型产业更有利于就业。加入世贸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作为工业 化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也将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也将 受到政策的鼓励。有研究表明,未来1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的就业机会最多。

亚洲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今年访华期间指出,中国应该将发展的重 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一方面能提高各阶层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消除中国目前所 存在的贫困。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在中国目前资本仍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最符 合中国比较优势从而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环保产业大有可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作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 决策,环境保护也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了新型工业化概念,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3

关键词:东盟 物流信息 平台

2002年11月签订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决定到 2010 年建成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预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商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韦正球,2004)。

面对物流增长形成的巨大物流商机, 与东盟邻接或接近的中国各省份都想从中获益, 其中,广西、云南、广东间的“桥头堡”之争充分体现了这场物流竞争的重要和激烈。这些省份一方面在构建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另一方面正在建设一批对接中国和东盟市场的物流基地,拟成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可以说,目前,西部各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笔者发现物流信息化是真正制约区域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规划和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加速西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流建设中信息化的核心作用

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很好的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跟踪和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效率,使车辆利载、往返不空,这些都需要信息的通畅和及时提供,因此在物流网络建设中,必须把信息流赖以传输的信息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王景恒,2006)。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2年的报告中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五层模型,该模型是由传统的预测运输网络交通流的两层模型扩展而来的,各层由市场连接起来(图1)。如今,这个区域物流系统分层模型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运输系统,例如客运、水运和海运、电力运输。此模型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五层(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运输活动、信息活动、物流)关系,描述目前区域的物流结构和运作;制定标准和发展物流,为区域最重要的产业和供应链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本文则认为,在这个五层模型中,信息处于核心的地位,正是信息将物流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没有信息的作用,物流系统的各个部分就成了一盘散沙。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作用

(一)宏观层次

从宏观来说,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量的增长,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各国政府、物流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界均需要及时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其他国家相关的物流科技经济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该类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对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日趋增多,这大大增强了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开发建设网络环境下针对东盟的物流信息资源及数据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信息服务的国际通道和主要服务平台,将为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南部各省市区, 特别是云南、广西的对外经济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程度上转向东南亚,其在东南亚市场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份额中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因此,西部各省市区的工商企业及经营人员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有极大的需求,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中国、东南亚两大市场的交汇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交流合作的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将超越“就贸易而谈贸易”的传统概念, 将开拓合作空间, 开发中国和东盟之间巨大的发展潜能, 有助于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区内贸易总量, 使我国在开拓东盟各国市场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转贴于

通过网络环境下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推广,对建设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应用推广,将整合分散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机构和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和数据, 建成有权威性、有特色的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提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物流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科技领域和企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博弈论强调完全充分的信息。合作博弈是行动和信息的均衡, 在行动中, 每一参与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 能够正确预见对弈者的策略变化, 信息障碍或虚假信息都会导致合作的失败。为避免对东盟博弈政策的不一致,甚至出现有损相互利益的政策, 西部地区应建立起物流合作制度。首先, 应尽早确立两地内部信息相互公开的安排, 并使之制度化;在此基础上, 不断完善两省区政策法规,最终形成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作的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西部地区博弈的各方面进行了协作。

(二)微观层次

从微观来说,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其中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可以大大促进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解决现代物流的信息流瓶颈,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增强西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首先,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其次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再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最后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就可以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整合现有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基本特点为:通过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与各节点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实现衔接,安全快捷地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平台化操作,加强各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数据分析反馈功能,能够为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构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是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它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交易平台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并实现在线交易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在这个平台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一个服务产品丰富、商家云集、买卖频繁、跨区域、跨行业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统一的网络传输平台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计算机作业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其他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基础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便利企业;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利于建立规范并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将建设并运营“一个平台、三类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平台,以连接海国、国检、边检、海事局等口岸监管部门,码头、机场、拖车等运输作业单位,船代、货代、报关行等中介机构以及外经贸企业等。三大类物流信息系统即:“通关数据支持系统”、“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和“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另外,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物流企业,因此针对会员企业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提供快捷、实时的行业新闻、行业动态、行业科技发展信息及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形象展示广告、物流服务的详细介绍;为企业在平台上招商引资信息、项目招标投标等。为会员企业的供需信息进行交易的搜索、撮合和自助式采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西部地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同东盟国家之间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相联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面对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场物流竞争已经在与东盟邻接或者接近的西部地区之间展开。除了这种区域间的竞争外,区域内部的物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仅职能部门众多而且每个职能部门属下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产业相关单位,这大大降低了西部地区物流效率,不利于西部地区物流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玫宇.以博弈论分析广西、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东南亚纵横, 2004

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4

中小企业信息化趋势

近年来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接连出台,中小企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多的困难,如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能力较弱等共性问题凸出。在资金方面,中小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融资支持,但“融资瓶颈”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中小企业希望获得服务。为解决技术疑难问题,需要搭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高新、专利等方面的技术转化平台。在贸易方面,希望及时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寻求合作伙伴,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销售企业产品。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开展培训、职业能力等评价服务,开展高层次人力资源服务,组建专家人才库、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中小企业解决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在信息需求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以及技术查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服务,并需要通过宣传扩大企业知名度。

上述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仅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建设能力,上述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提升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在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水平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信息化手段已初现成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受到了中小企业的欢迎。

目前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现状主要如下:

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初具规模。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多以平台形式展现,典型的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各地方政府主办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部分企业建设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推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全国重点省市已逐步开展,总量已初具规模,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支持建设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重点培育5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带动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将基本覆盖全国80%以上的省(区、市)。

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当地的产业聚集程度、生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山东等地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较多。江苏百家省重点产业集群中1/3以上建立了平台,省重点平台中大约2/3开展了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广东省共建有263个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实现了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105个县(市、区)覆盖率达88%。

公共服务平台涵盖不同环节。以山东省为例,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信息咨询、培训等平台已有240多个,其中省级平台40个,市县级平台20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搭建起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工业培训、科技创业、质量检测、资金担保等功能,在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据统计,2007-2008年间,中央预算内资金共支持了128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总投资18.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41亿元;2008年已投入运营平台项目的营业收入为6.61亿元,其中服务收入4.2亿元,服务企业3.3万家;2012年投入2.3亿元支持85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解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服务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电子商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必促进市场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了中小企业一个和大企业同台竞技的舞台,相对中小企业的灵活定价和较低的管理成本,电子商务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中国电子商务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目前比较薄弱。所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将更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与服务。

中小企业人才普遍较为缺乏,尤其缺乏懂信息化、懂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由于激励机制、氛围等原因,中小企业较难留住专业和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流动性较大。这也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也成为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必须直面的问题。

中小企业信息化架构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可概括为“五横三纵”。其中,“五横”是指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以及用户展现层;“三纵”则包括信息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运维管理体系。

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和安全设备,它们共同构筑了本系统的硬件环境;信息资源层分门别类容纳了系统所需的各类数据,其中既包括系统本身产生的数据,也包括从各个渠道采集或与其他系统交互所获取的数据,是本系统的数据集散中心;应用支撑层包含各种标准化、模块化、可定制的组件和子系统,其中既有统计与计量分析这类通用中间件,也有本系统自行开发的专属中间件,两者共同为上层提供应用支撑服务。

应用服务层是“五横三纵”模型中最具系统业务特性的层次,它直接对应应用需求的具体实现,也就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业务所涵盖的各项应用功能;用户展现层主要负责以最适合的方式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本系统的应用服务。

信息安全体系定义了系统安全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控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基于“五横三纵”的系统模型,在各个层次中定义各层结构、模式、运作的标准与规范,同时还包括与各层交互相关的标准与规范;运维管理体系则主要负责系统交付、上线运行后方方面面的日常运营管理。

展现方式与用户类型密切相关。门户(包括移动门户)是平台的主要工作接口,平台运营商通过它完成本平台的日常管理、运营工作;中小企业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快捷地访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种应用(app、web),获取所需的信息,并通过即时通讯、电话等方式处理企业相关业务,使个人移动终端真正成为贴身的移动工作平台。

服务大厅屏幕、多媒体展厅、信息厅主要是以信息推送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基础信息。

同时,通过展示定制,还可以作为监管部门掌握统计分析情况的信息窗口。

呼叫中心一方面以热线的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咨询窗口。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平台与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交互的一个沟通渠道。

应用商店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而诞生的应用服务存储中心,也是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展示层,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登录访问系统。此外,用户通常还可通过注册获取会员资格,然后使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多种应用服务。

应用层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信息展示系统,各项应用均以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

1、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数据包括政策法规、企业、专家、设备资源、品牌、产品、项目、科技创新成果、质量标准等内容。

2、技术服务系统。技术服务子系统包括招投标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投融资管理、质量等功能,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招投标信息,技术评价、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信息化应用,投资融资信息,知识产权和质量检测等服务。

3、公共服务系统。公共服务子系统包括项目对接服务、法律事务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等功能,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

4、信息展示系统。提供中小企业相关政策信息导航,定期更新行业相关信息、产品和技术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展示企业品牌的平台。它还留有与商会、协会子平台或网站的信息接口。

应用支撑层构架于信息资源层和应用服务层之间,为多种应用服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处理等支撑服务。应用支撑服务包含知识库管理、视频会议中间件、安全管理系统、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及应用接口等内容,以封装库的形式面向平台现有以及未来的应用功能提供基础。

在传统组件模型的基础上,还可以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PaaS层,对现有各种应用基础资源进行整合,使应用支撑服务与信息资源相结合,向下利用IaaS层提供的服务能力,向上提供统一的开发标准、运行环境和组件平台。

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应用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和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搭建全新逻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应对的效率和应对能力,满足企业、公众的信息需求势在必行。依托平台服务,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成果转换、国际合作、人才交流等各项服务,以此提高企业和个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共同发展。

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建设了中小型企业网,满足自身的需求的同时,还通过共享资源和商业信息,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例如上海电信与上海中小型企业联合创办商务领航平台,通过在试验平台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同时还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该平台,自己公司的信息。中小型企业依托“信息化服务”栏目,汇集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资源,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范围,建立体验中心,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信息产品,展示企业信息技术的杰出成就,扩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视野,提供信息政策,专业在线咨询;外包服务企业信息化信息。通过该平台,减少了中小型企业信息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出如政府出资、企业改建、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联办等各种模式。目前,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大多建在产业集群,或面向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有力地支持着产业聚集区的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也从最初以技术服务为主逐步转变为将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加工、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与信息、咨询、培训、管理提升、市场开拓等综合服务有机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交钥匙”服务。如鞍山市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近两年已先后为当地的200多家企业提供了新产品开发、产品数字化设计和加工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和远程视频服务等多面的技术服务,累计增加企业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实现企业中心、产品中心、需求商机、供应商机、企业招聘、等功能。通过此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平台用户能够及时的了解和发现各种商机,而且也能够促进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广大的访问用户也能快捷的、直观的了解到对自己有用的企业及相关产品信息,为企业注册用户带来了更多的商机。比如企业中心模块提供了企业搜索功能,通过关键字进行企业搜索,还可以限制企业的所属行业和类型了减少搜索范围,提高搜索有效率。产品中心展示了一个产品列表,默认按照时间排序,可以通过此列表了解到产品的一些基本信息,使访问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得感兴趣的产品信息。通过供需商机模块可以获得平台用户的各种产品供求。

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以国际合作服务平台、科技政策咨询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及企业信息系统奠定基础,从而实现政府、公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联动,实现市政、企业、科技、人才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企业、公众提供最全面最新的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平台还将有效增强政企之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同时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共同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而增强信息化水平的经济发展速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最典型的是打造基于云计算机的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在平台的应用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节省硬件投资。通过虚拟化等技术使得IT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中小企业用户借助SaaS、PaaS、IaaS等服务建立数据中心,无需投入资金并可灵活满足业务变化的需要。二是SaaS。云计算托起SaaS,而SaaS可保持中小企业用户对云计算的粘性,所以SaaS服务是云计算当前最主要、最流行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总体分为四个层次:

最底层是云基础设施层IAAS,主要通过虚拟技术提供对所有设施的利用,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企业能够部署和运行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任意软件,无需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

其次是云平台层PAAS,提供了满足各种服务的核心框架,支撑着SAAS平台的核心应用。一方面平台运营商可以管理和维护各种SAAS应用,同时也可对中小企业开放技术标准。企业按照标准可开发出个性化应用并完成部署和调用。

然后是云服务层SAAS,通过提供包括企业管理、企业协同、辅助工具等多种SAAS应用、以及运营管理系统,实现运营商与SAAS服务提供商多赢的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基于SaaS的低成本的信息化应用,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门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提供各类服务的基本工作手段。

利用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计算和海量存储优势,通过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相关链接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问题剖析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参差不齐,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其中部分公共服务平台只是针对特定的行业或者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综合分析造成中国国内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公共服务信息化功能有待完善,多数平台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大多数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解决企业的技术、检验检测和信息咨询服务,而中小企业对于其他服务的需求也十分旺盛。一些服务机构由于无力承担过大的投资,只能滚动发展,先开展某一方面服务,待有了一定积累再扩充服务功能,这是造成平台功能单一的重要原因。

2)财税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服务时多数只收取成本费用,赢利水平普遍较低。平台存在税收负担过重问题,以进口设备税为例,中小企业进口设备,不属于自用,但同样要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自2009年1月1日起,对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配件、备件,恢复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3)部分平台面临经营困难。目前部分平台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5类,依次为:①提供免费服务或低于成本价的服务(41.98%),②机构创立时间运营能力不足(40.74%),③运营成本过高(27.16%),④服务订单不足(9. 88%),⑤负担过重(2.74%)。

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5

政府信息化对政府管理变革的影响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承担着大量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不仅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管理者和协调员的重要角色,而且其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大潮中日益凸现和变得重要。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拥有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获取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各类统计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等的快捷和透明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政府部门职能的监督需求日益强化。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相当强的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1、政府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施将从服务、管理、消费三个方面使政府的职能发生重要转变。在服务方面:电子政府通过对外宣传主页和管理系统使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政府服务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的上网使政府的服务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管理方面:政府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之一就是实现网上办公。政府通过网上的虚拟市场获得真实、全面、准确、及时的企业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加工,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帮助政府进行决策,来调节政府政策,再通过电子文件传送政策命令,实现其调控作用。在消费方面:电子政府利用互联网络政府采购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招标,完成采购过程,可以大量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并在网上实现政府采购的国际化。

2、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府信息化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应用工具,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政府工作人员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以前无法想象、无法实现的政府服务成为现实,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同时,政府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政府信息化使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拥有了统一的服务平台。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他不必关心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级政府的哪个部门,只要获取服务就可以了。这就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为公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此外,政府信息化使决策实施情况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政府机关可以将拟推行的重大举措放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决策后,政府机关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并据此完善或追踪决策。

3、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有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在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化为政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人大代表的背景资料、政府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重大工程的酝酿决策、大案要案的侦破、审判机关的判决等公众关心的信息,都能通过现代化的政府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到达公众手里。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公众的利益。政府信息化还可以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它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专用或有选择性地公开,可以防止信息被更改、掩盖,可以建立一套相对严格的制度,将权利交给机器,防止人为干预。实施政府信息化后,由于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所用时间也都可以被查出来,有利于领导的监督,并且把办事的规范归纳成标准的东西,人为因素被大大减少,降低了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

政府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以全球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功能的强化,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使得推行政府信息化显得更为必要。

1、政府信息化将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但在宏观上却必须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调控。

推行政府信息化后,网络将成为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首先,借助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政策管理中,因信息不畅常常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政府上网后,网络所蕴涵的巨大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府可以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引导市场竞争向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政府信息化通过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政府重要的发展战略。为了转向电子商务,中小企业需要负担得起的高速因特网接入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政府可以把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还可通过政府网站入口建立中小企业网站链接,树立中小企业的品牌形象,使这些小企业不仅得到本地居民的品牌认同,也得到辖区外的新客户和企业伙伴的接入。这有效地将本地中小企业和全球联结以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社会信息化商机范文6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包括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和金融电子化。

电子商务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依托。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而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既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其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平台。正如莫尔定律(信息经济的规律,它表明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的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翻)所揭示的那样,信息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要广泛实现网上实时交易,需要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带宽,对硬件和软件设施的要求都非常高。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是决定市场主体能否把握住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商机,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是决定市场主体能否在由电子商务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据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现在的运行过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设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

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电子化票据、电子化现金传递,把理想的“瞬间传递”变为现实,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银行服务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同时,金融信息化还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容。在网上,银行客户只需访问相应金融机构的网站就可以办理所需的各种业务:可以进行支付、转帐、存款、取款;可以买卖证券、期货、股票、外汇、基金等;可以修改密码、挂失存单和购买股票;可以查询帐户信息、交易明细帐、对帐单及各种金融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政府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动态、风险控制等各种金融信息。金融信息化既是电子商务的支撑点,也是金融业新的增长点。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科技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上网速度慢、收费高、网上中文信息量不足等已成为上网用户反映非常突出的问题。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取决于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如电话、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等。虽然我国电话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率近年来提高速度很快,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依然很大。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支持状况等四个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成信息能力指数,测算信息能力大小。对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的结果表明,美国的信息能力得了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第二,得69.97分;澳大利亚第三,得65.59分。而中国只得了6.17分,仅为美国的8.6%。与韩国的15.3%和巴西的40.2%都还有很大差距。较低的信息能力使我国电子商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该定律表明,任何一个企业要在本产业中保持领先地位,都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一些重大的信息工程建设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也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15000家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中,仅有约10%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手段;约有70%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信息手段或正积极向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仍有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除财务计算和打字外,很少运用网络技术获取或发送信息。广大中小型企业拥有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比率就更低了。更难令人乐观的是,许多拥有信息硬件设备的企业,往往把建立自己的.COM网站和通过互联网收取电子定单看作是电子商务的全部,而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硬件设施实现企业内部整个流程的信息化,以至许多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坐失了许多商机,效益非常低下。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

企业信息化对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十分引人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企业自谋发展,自负盈亏。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应当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应当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通过提升企业的信誉度,使企业能够通过向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满足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国家应当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出现网上银行,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从1997年6月开始建设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经过1997——1999年和1998——2001年两个相互交叉的阶段的建设,现在这个工程已有230个城市区域网络和314个城市信息处理中心。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政府债券簿记系统、电子联行系统、银行卡受信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同城结算系统、商业银行前台系统及与香港实时清算系统的连接。即使如此,我国银行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所需的实时电子化支付的要求,银行卡的普及率及使用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自从信息网络技术介入金融领域以来,人们一直就在为保证金融信息的安全而努力,发明了诸如防火墙、虚拟保险箱和种种加密技术,但是信用卡数据等金融信息被盗的事件却仍时有发生。实现金融信息网上传输时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和一致性等,仍然是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现在网络中的金融安全防护模式是,被攻击——保护——再被攻击——再加强保护。也就说,在金融信息被盗或遭到破坏以后,才有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为加强金融安全防护的可靠性,必须将其转变为有防范预见性的模式。(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各网络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其网络都是独立运行的,这使国际间电子商务的结算不断遇到麻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协商达成网上银行统一标准运行,是电子商务发展向金融信息化提出的又一道难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或发行债券,到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等办法已为较多企业所采用,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今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联想等信息通信企业股票的上市发行,市场在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并将最终成为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投资者也能通过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分享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商机和利润。除了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内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在通过资本运作筹集资金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和利用率。

我国作为WTO成员方,以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快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不失为明智之举。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除需要大量高层次专才外,还需要许多中低层次的人力资源。从长远来看,在我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大量从国外引进人力资源显然也是国力所不支持的。因此,解决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的教育产业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信息专业人力资源,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奇缺,大量的中低层次的信息专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尽如人意。不能不承认,这是国外软件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子商务方面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教育结构问题。

对信息产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短期培训,使其竞争上岗,也是一条可取的路径。但从长远来看,加强多层次、多领域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失调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

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部分解决电子商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劳动者和企业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其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二要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个人收入调节制度,使劳动者能为实现其人力资源最大化而合理流动,同时又不致导致两极分化;三要加快市场法制、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制度、户籍制度建设,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要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提高其服务质量,为劳动者合理流动疏通信息。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主体的产权尚有待明晰,市场行为有待规范;市场体系也还有待完善和健全;市场运行的规则、制度和法制建设更需要加强。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企业自筹资金,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融通资金,都需要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法制的建立健全。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政府强有力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可以促使这一进程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新晨

政府对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促进市场运行规则、制度的建设,能为企业通过市场融通资金、吞吐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能正确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流向;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工资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企业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专才。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提供周到的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