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的压迫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的压迫感范文1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准则
第一,主角原则。在利用开放式教学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这就是所谓的“主角原则”。实际上,它囊括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我们都知道,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能力,但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去积极锻炼,久而久之这种主体性就会消退。因此,只有老师在课堂上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按照学生的发展特征以及其对接受知识的能力程度去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才会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对知识的追求度。第二,相互合作原则。所谓的“相互合作”就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一起合作学习。由于开放性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才能使得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才能够“集中智慧”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开放式教学”中的相互合作原则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才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达到提升知识的目的。第三,开放性原则。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纳“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灵活巧妙地掌握学习方法。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采用多种渠道来获得知识。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努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老师要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过去陈旧落后的学习观念来控制他们对正确答案的追求,如果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答案,老师也要相对应地进行鼓励,不能将答案锁定,更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实行
1.开放式教学的多元化
当前,学生们接触的都是新课标内容,所以需要学生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积极地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面去分析:第一,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所以要根据教学经验决定教学方法。在创建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核心。第二,运用探索教学方法。从开放式教学来看,老师自始至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领”的作用,而教学的主角则是学生。所以,老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的特征,去按照学习的目的及方式来创造相适应的组织教学工作,老师要积极地去聆听学生们的建议和内心的想法。
2.设置开放式习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放式习题”主要是针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开放式习题本身就具有“开放、多向”的特点,这种类型的习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能够将原来枯燥老套的学习模式转成为“探索”和“创造”,对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开放式习题,可以使得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中的“再生知识”,极大帮助小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比如说,组织班级同学去春游,全班人数为56,如果坐公车需要一人3元,而团体则是10人20元,需要学生给出最佳的买票方式。那么,学生会思考:每个人自己买则是3乘以56等于168元,而经过算团体票之后肯定发现团体要便宜很多。
3.引导学习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会自己学习。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它是属于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实际上,老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要让学生自己积极独立思考,去获取知识。也可以这样认为,数学不是老师手把手教会的,而是在老师不断的引领下,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学会的。所以,老师开放式的教学始终穿插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才能够体会到开放式教学是没有压迫感的,才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
小学数学的压迫感范文2
一、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是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提问的内容远远在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外,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提问的内容过于浅易,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那么问题也是无效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1)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是为了实现哪一个目标的。比如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课堂的内容,这一种铺垫式提问旨在将学生的视线从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上转移到新的知识点上。因此,这一类问题的设计要能让学生一眼便辨别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问题简单但对新的知识点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教师喜欢利用提问的方式,顺承一节课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间隔,这种承上启下的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比较自然地过渡,减少思维的跳跃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化学习过的知识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强化记忆。这一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提问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目的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2)明确提问的对象。学生自然是教师问题的对象,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上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性的设计问题。对于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比如“你认为0是偶数吗?”;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强调对其的启发性,比如“在相遇问题中,除了用工程问题来解答,还有其他的什么方法吗?”。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有效地解决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不同的问题。
二、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都表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会给他们带来紧迫感和压迫感。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一说要提问,教室里就鸦雀无声,学生在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叫到自己。通过调查发现,这主要归咎于两大原因:首先,教师提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其次,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嘲讽。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还要重视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不断调整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较自由和放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因为解题或者学习的过程都是被学生的思想所左右,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其也有帮助。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要给予纠正,纠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用语,不要出现“这题你都不会?”“榆木脑袋”等用语,可以婉转些,如“这个思想比较独特,但是不全面”“回答的有意思”等用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问题设计贴近生活”。
(1)问题设计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更要注意这一点。贴近生活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即使回答不出,也不会手足无措,至少可以凭借生活经验,有解题的方向。
(2)教师要端正提问的态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要端正态度,对于回答错误和回答不了的学生要进行循循善诱,指明解题的方向,加强引导,适时鼓励,切不可采取冷眼相对或批评的态度,否则学生极易受这种恶劣态度的影响,下一次不敢回答甚至拒绝回答。教师在提问题时必须要诚恳、亲切,从而缓解学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切忌摆出一副“非要回答出来不可”的表情,否则会加深学生的恐惧心理,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负担,甚至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阴影。当教师以企盼、热情等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生身上时,学生会被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染,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敢于思考、勇于思索,在数学的道路上便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基础,甚至发挥主体性,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