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的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研修的理念

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1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的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研修内容,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有关教师和教育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汤老师所论述的校本研修,特征如下:一是强调了研修主体和研修内容,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研修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修行动要基于校情,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二是强调了校本研修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即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三是指出了校本研修的综合性,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融为一体;四指出校本研修是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

我校在定位校本研修时,主要依学者汤立宏的观点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校本研修融入“弘美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之一。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及建设现状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弘美教育”是以“立仁弘美”为核心价值观,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理解的仅仅限于美,而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包含了教育的本|特征。

弘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处于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最高逻辑位置,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处于次级逻辑位置。

弘美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办学理念体系的载体,包含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具体可分作: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等。

(二)“弘美教育”建设现状

2015年,学校选择了从学校办学实践线索切入,在尊重和延续首都师大二附中的历史和传统,不断裂、不隔断、不偏离及符合学校发展事实和文化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访谈、调研,采用倒推法,提出了“弘美教育”这一核心词,进而对理论基础、基本内涵、表述形式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等。

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

1.根据文化建设方案所提供的框架,形成具体的可落实的操作方案或行动方案,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领域。

2.构建落实学校文化的行为抓手,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实践体系再到行为的落地。

包括: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仪式等等。

二、“弘美教育”中的校本研修

(一)开展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1.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体系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然后依照学校文化操作变量依此分解这个概念。在逻辑分解过程中,使用统一逻辑下的不同概念表述各个逻辑层级。“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由此而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立仁 弘美”,育人目标“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办学目标“立仁书院 弘美花园”,在这一具有和美的价值属性、结构化的功能属性、行动论的方法属性、自洽的逻辑属性的文化结构中,“立仁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源头,是实践所支撑的核心,是工作的出发点,育人目标则成了学校工作的作用点。

2.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所站角度不一表述多样,但基于“实际问题”成为了研修具有共性的出发点,“校本研修”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员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上述王祖琴版定义,强调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场所,教师及专业人员、学校领导的研修出发点为教育(改革)实践。

(二)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

1.校本研修主体

在诸多研究校本研修的论文中,强调了教师是研修的主体,而课程及课程的实施则是校本研修的聚焦点,但我们应该看到,从课程实施本身的角度看,课程实施既不是学生每一个人相互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独立进行的活动,更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也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因而,就课程一个方面看,校本研修的主体可有以下组合: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年级组,教师―教学干部,教师―德育干部,教师―校长等等。课程领域内,具体研修内容不同则组合方式不同。

2.校本研修的内容

将“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落实,需依据实践体系构建行为框架,上文论述,我校工作的重点确立为: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方面。这六个操作变量之间,及与理念体系的操作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具有自洽性,即逻辑自洽性,指概念、观点的前后一贯性和相容性,均在校本研修的范畴之内。

综上两点,我校将全员(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均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辅之以专业研究人员,以不同的组合形式,研修本领域或跨领域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都基于“立仁弘美”核心价值观,为教师的发展及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服务的原则。

(三)校本研修的技术路线

我校校本研修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首先,在确定研究问题和预期的研究目标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获得一些思路和启示。

其次,开始着手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测试。

随后,修正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再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描述现状,发现问题。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形成调研报告。

(四)校本研修的模式

1.研修模式建立的原则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以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研修手段,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在我校校本研修模式的确立上,需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弘美立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为育人目标服务。

(2)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本校作为研修的基本单位,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培育、本校教师及本校的发展为研修目的。

(3)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

(4)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2.教师校本研修的模式举隅

(1)接受―借鉴式校本研修。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促进教师与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整合,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修活动的组织应当注重帮助教师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和自主建构上。其具体做法有: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读书活动(研读优秀教育论著论文)、教学案例观摩研讨等。

(2)反思―探究式校本研修。主要特征是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修,有较大的自。其具体做法有:对教学活动分片断进行分析提炼的“微格研修”,以系列性课例为载体的“课例研修”,以教学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的“教学诊断研修”,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追忆评析的“案例反思研修”,以典型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历程剖析为主的“个案研修”等。

3.以“弘美课题群”为带动有机整合校本研究模式

2015年至今,已立项市级课题两项、首师大共同体课题两项:

区级课题17项,覆盖了15个教研组,18人次参与市级课题研究,113人次参与区级及共同体的课题研究,注重学科间的打通,注重关注学科的前沿信息。

以此组成了:

(1)以《“弘美教育”理念及践研究》为统领,《首师大二附中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一级课题。

(2)以首师大共同体课题《首师大二附中“弘美”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为示范引领的,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实践要素五个课题为主的二级课题。

(3)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政治学科核心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以首师大二附中为案例》为龙头的涉及具体学科的,聚焦具体学科问题的三级课题。

(4)校级课题、备课组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为四级课题,让研究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整合研修方式,及时校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状态,提高教师员工素养,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办学目标。

三、校本研修与“弘美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校本研修是实现“弘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实践方式

从本校教学教育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到以本校教师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选择研究程序,例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等,再到选择评价方法,每一环节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将理念落实落地。

(二)校本研修融入到“弘美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师文化部分以“魅力教师”来命名。魅力教师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学问,二是有品位,弘美教育的这两个词在教师身上投射出来。

在组织建设上:成立以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研修队伍,突出校长、领军人物的研修引领作用。加强市级、区级、校级课题立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明确时间节点和成果形式,要求提交合理规范的研究报告,争取发表。

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过程收集制度、结果评价制度。在引入首师大附中年度评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制定《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过程记载考核制度》、《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质量评估方案》。

四、校本研修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弘美教育”这一大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运用校本研修的策略,不断梳理和完善学校办学实践体系,从管理到课程到公共关系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能将育人目标落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保持和传承我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的一定优势,提升我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

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2

例如,最常见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是:选择一个主题、安排一个时间和地点、指派几位教师上课、发文通知、相关教师一起赶来听课、上课教师说课、教师代表点评,这样一个研修流程,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其实,教师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作为成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核心不是灌输给教师什么或替教师设计好路径,而是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应从培育舒展教师生命的环境文化、践行融入教师生活的行为文化、重塑提升教师发展的精神文化三方面,营造教师校本研修文化的生态场。

一、 培育研修环境文化,舒展教师生命成长的空间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教师所处的环境――校园就是一个无形的学习场。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外环境,使校园成为教师舒展生命的乐园。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环境文化,首先要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学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行为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要精心提炼、统筹设计,形成特色鲜明、清晰统一的学校理念形象,并把这些理念标识、师生作品固化为专栏,合理进行学校空间布局,使学校每一幢楼和每一条路都散发出优秀文化的气息。其次是丰厚优秀的人文环境。教师校本研修强调教师精神生活的自由伸展,学校应让教师具有自由研修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在运用教师校本研修的话语方式时,尽可能选用“信心改变自我、智慧成就学生”、“学生学好、教师首先要好学”等激励性话语,减少简单命令式语言,形成教师乐学善学的研修风尚。再次是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宽容舒适的人际关系,教师彼此能以开放的心态,沟通合作、相互支持的方式一起面对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研修问题,不断创新,形成平等和谐的研修心理文化。

二、 践行研修行为文化,融入教师日常的生活世界

教师校本研修文化应从“论道”走向“践行”,学校在创造教师成长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研修的文化行为。借助教师校本研修文化之力来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进步,有助于教师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首先,学校的教师校本研修制度要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认同。不能把研修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对教师学习的管理控制,学校应善于引导教师以研修学习来代替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对教师工作或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采用给教师推荐阅读、观看录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教师的学习进行文化引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研修的需求变化,加强与教师沟通,倾听教师的研修意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资源和积极参与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之星”、“学习型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研修潜能,使教师在研修中体会成长的乐趣。其次,要努力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可以利用“周主题论坛”、“学科沙龙”、“读书俱乐部”、“月研究会”等载体,为教师之间的对话反思、合作学习提供方便,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使研修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此同时,学校要随时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前沿信息和校外经验,邀请相关专家与成功人士为教师答疑解惑,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校本研修的品质。

三、 重塑研修精神文化,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3

关键词:校本研修;途径;方式

G627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究修炼,就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又注重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活动开展上想办法,用精细化的管理,打造校本研修特色。

一、立足校本,拓宽研修基本途径

(一)强化校本培训

1.领导重视。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校本研修则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推进器”。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带头落实,校本研修才能有效推进,不断深化,研修成果才有科学性、指导性、实效性。

2.专题培训。学校应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开展五类培训。一是以教育法规为主的师德培训。二是以组织教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为主的管理能力培训。三是以新课程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五是以教育教学课题创新研究为主的教育教学科研培训。

(二)夯实校本研究

1.观课议课。要在中心教研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三个层面上,以“课前议课确定主题和重点――课堂观察和初步分析――课后讨论与对话――反思与改进实践”为操作流程,深入开展听“三课”活动和赛教评优活动。

2.课题引领。要以校内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设计课题,以研究课(活动)作为展示平台,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课改实验成果。广泛开展“小课题、短周期、重实用”的专题研究。

(三)研发校本课程

我校校本n程开发与建设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和“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合格公民”的办学理念,着力开发并实施“吟诵诗文、艺术活动、”两类校本课程。通过实施校本课程,让师生积淀文化底蕴,内化传统美德,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内涵发展。

(四)细化校本管理

1.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氧吧”和“加油站”,使校本研修真正从“他律”走向“自律”,既要宣传动员,更要建章立制,既要跟踪指导,排忧解难,更要严格落实《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和《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制度在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工作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2.夯实常规。要把细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校本研修有机整合,积极探索教学常规管理的新路子。通过“中心教研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个人”这个教研网络定期开展活动,定期检查通报,使校本研修各项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3.科学评价。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鉴定、调节、监督、管理和教育功能。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评价小组,负责对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过程进行及时指导,负责对教师教科研成果进行审阅、把关、报送和奖励,负责对教师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各项指标情况进行督查考评。

二、紧扣要素,精选研修基本方式

(一)内化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引导教师交叉运用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三种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要求教师采用反思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记录、思考、积淀,从中筛选出亟待解决和自己应反思的焦点问题。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随后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行动研究。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导行、反思提高”的研修思路,运用“问题一一计划一一行动一一反思”的操作模式,鼓励教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和他人的智慧记录下来,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实践,积累基本经验,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能使教师汲取更多的知识、经验和力量。

1.“一课两上”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是同伴互助最好的方式。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在一起共同备课形成共同的教学设计印发给大家,然后每位教师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补充、修改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案的一种形式。

3.推门听课。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堂。构建简约式互助研讨的快捷平台,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4.创新评课。重视听、评课的环节和质量是夯实校本研修的基础,听而不评或者敷衍评课都达不到借鉴他人长处,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目的,必须创新评课形式并设法提高评课效果。

(三)强化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之一。专业引领者在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来观察教师的行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先进理论和经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

1.理论学习。系统学习专题研究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等基本知识,专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本知识,专题研究的案例分析等。

2.专家指导。学校除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和教育专著供教师学习外,还定期聘请校外教育教学专家到学校进行理论指导、教学现场指导以及专业咨询,更新教师观念,拓宽教师视野。

3.校长引导。校长定期开展教学讲座和报告,如专业发展之路讲座、教学改革规律探究、新课程理念介绍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

4.骨干示范。充分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送教到校,片、校赛教,上课点评,授课示范,经验分享等方式发挥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4

一、搭建支持体系

所谓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校本研修就是提供网络支持,通过专家的引导和学校一系列设计的互动式交流活动,让教师亲身参与,从而让教师内在和外在都得到成长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要使网络环境下为互动式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除了组织保障外,几个支持体系不可少:一是理念支持,这是行动的先导;二是制度支持,这是行动的保障;三是硬件支持,这是行动的条件。

理念引导。2009年4月初,学校作总动员,并通过各种会议、网络、校内刊物等,认真宣传学习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的意义及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动员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同时,学校邀请多位相关专家作了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重要性及如何实践专题报告,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教科研意义与方法的培训,进行即席交流。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使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学到了不少科研知识,为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奠定了基础。

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白云中学教师发展规划》、《白云中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校本研修制度》、《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科研管理要求》、《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奖励暂行办法》等。同时对校本研修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校本研修制度化,网上研修与面对面研修相结合,形式分两种。固定的:定时(每周星期四、五的下午)、定地点,分别开展文、理科老师的校本研修,并进行考勤。半固定的: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学校及科组的网上研修活动。2. 校本培训学分化。根据课程计划,将培训目标,教师完成研修任务的质与量,出勤率等量化为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分,而校本培训又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并将这一制度纳入到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去,学期结束时由教导处进行考核,并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分。

硬件支持。一是物质条件,包括设备、场地、器材等,为老师们配备电脑、安排研修场地等。二是培训师资:由本校教科研骨干和外请专家组成。三是网络档案管理与技术咨询,由教学处、电教科负责。

二、理清思路,确定方案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必须首先转变教师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让教师成为研修内容的决定者,让学校成为研修活动的建议者、组织者和条件保障者。使教师的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督促、自我总结和学校、学科的计划、实施、指导、调控、评价同步交错运作,让教师顺潮流而动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研修积极性,同时发挥学校的调控、指导作用,实现校本研修优质化。其次,网络研修必须与现实研修相结合,才能相互补充,拓展交流的空间,进行更广泛的互动交流,真正体现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学校校本研修的“规划和原则”,确定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实行“双轨式”运行机制,即学校教学处和各学科教研组在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中,教学处负责互动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包括专业引领(教育理论、科研方法讲座)、教学研讨、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观课评课等;各学科教研组既以科组或年级为单位进行专题研修或同伴互助等方式的实践研究,又指导教师个体通过个人职业发展的自主规划、成长记录以及反思交流以,来引领和促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研修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三、“双轨运行”,相得益彰

(1)教学处方面

专业引领。为教师们搭建一个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依靠本校科研力量,创办白云中学《教与研》科研小报,利用科研小报,介绍教育发展的潮流、趋势,校本研修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及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等;并利用小报宣传研究成果。开设教科研理论、方法专题讲座。每月确定1—2个学习专题,利用每周四、五的下午,分别对文、理科老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设计有问答的过程,实现专家与教师的互动,帮助教师解除校本研修中的困惑和畏难情绪,提升校本研修的科研含量。

个体规划与专业成长记录。广州市校本培训网专门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袋”。通过对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来对教师发展状况作出评价。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教学素材、与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等,让老师们在自主发展的同时,通过阅览他人的成长记录袋,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看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实现教师自身内驱力与外力的互动。

同伴互助——师徒结对、观课议课。“师徒结对”既是一种专业引领方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引领帮助),又是一种同伴互助的方式(新老师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给老教师以启示),是促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学校规定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拜师学艺。要求师傅拟订指导计划,随时向徒弟开课,听徒弟上课,言传身教,助其成长;要求徒弟拟订学习计划,主动向师傅请教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科疑难问题或教法问题,随时接受指导老师的检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撰写教研论文等。每学期师徒有书面总结与反思,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和经验交流,并举行表彰活动。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效果明显。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观”课前教研组有明确的“聚焦”方向,观课时有重点。“议”是围绕共同的话题,就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进行平等交流,着重思考“教”与“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效,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成长。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上一次公开课,我们还组织了“学生民主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实验课,组织老师观课、议课,让老师们在观课、议课中,分享成功的经验,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同伴互助实现新老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教研组方面

主要开展“问题——解决”式的专题研修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意在把日常教研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抓住“问题”这一关键,以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思辨提炼后形成研讨专题,然后围绕专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学校生物科组围绕“学案教学”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互动式课例的展示、反思、研究和讨论,研讨包括图表的有效性教学、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生物教学的合理进度和安排、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生物科组通过开展“学案教学”校本研修,提高了教师在“学案教学”方面的理论素养,编制了一套较为符合学情的学案,形成了初步的“学案教学”操作模式,教师的学案编写技巧、“学案教学”的掌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生物科的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5

关键词:校本研修;策略;模式

校本研修是使作为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学校,成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力,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地显现。

一、校本研修的目标

(1)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群体发展,提升整个教师队伍水平;使教师个体发展,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2)推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校为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校本研修的具体体现,对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实际意义;校本研修有助于校本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在此基础上更具有发展活力。

二、传统的教研活动的不足

传统的教研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是教研组组织,也有学校组织,或者是区县教育局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从活动主要方式来看,上课、听课、评课三步曲,此外有教学比武,也有参观学习等;从机制上看,内容实用,贴近实际,切合教师水平,也有现场体验,思想交流,易于模仿迁移,便于参与。教研活动应达成的目标是:为不同层次的老师提供合理结构的知识资源,并促进老师学会教学,形成教学专长;学会反思,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本领;学会积累,获得专业成长经验和个人教育智慧。因而,传统的教研活动凸现出诸多不足:重展示,轻研究,缺乏问题意识;重预设,轻生成,错失研究时机;重接受,轻参与,流于单向授递;重模仿,轻机制,关注表面处理;重“输血”,轻“造血”,忽略学会学习。要比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需不断开展校本研修。

三、校本研修的策略

(1)从整体改进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视野,推进校本研修,以朴素的方式和融入常态工作的思路,展开教学业务工作的组织变革的实践创新。

(2)从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的双重视野来推进校本研修,发挥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

(3)教师研修从改进教学过程做起。在“聚焦课堂”,经历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之后,倡导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度,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与专业素养。

(4)以教研活动与培训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策划的方法与技术,在教研系统与基层学校中推广教研案例的研究形式,构建“实践研修”模式。

四、校本研修的模式

(1)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反思与改进。校本研修最终要回归课堂,聚焦课堂,否则一切都是虚的、假的,那么有必要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并构建出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对教研组及教师的业务工作担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因而,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才能使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①在办学理念上对校本研修的重视程度;②包含现代教育技术在内的硬件投入是否增加;③是否营造浓厚的校本研修氛围;④是否创新教育教学思想;⑤是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

(2)基于组织策划的教研活动。策划的原则:①明确工作背景和参与教师的需求;②做活动规划要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每个环节都是有价值的活动;③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尊重真实的生成;④要营造对话交流氛围;⑤要达成研究共识,关注行为跟进。

(3)学以致用的教师学习与教师研究。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坚持“问题即课题”的教学研究原则,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校本研修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新课程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功能是强调展示成就与改进激励;评价的内容是突出综合素质,重视个体差异;评价的方法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评价操作中应尽量搜集到教师教学活动评价信息,以实现评价者与教师的协调发展。

校本研修的理念范文6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必然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迎接挑战,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但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却仍然困难重重、质量不高,集中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者能力不高,校本培训水平低、专业引领难以保证。“研”与“训”分离,加重了学校和教师负担,制约了教师培训质效。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及团队积极探索并实施“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运用现代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将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有机整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它以校本研修为主体,基于网络环境进行远程学习和资源服务、专业引领和交流研讨,通过远程学习和集中培训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师能力,通过校本研修跟踪教育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提升教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发展,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为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提供理性思考和经验借鉴。

二、“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目标与适用对象

笔者及团队本着“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师需求,基于教师发展,优化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和校本研修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念,通过模式的实施,逐步实现下列目标: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着眼新课程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根据培训需求、目标、对象和内容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内化感悟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以教师的校本实践为基础,实现研训一体化,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见上图)。

2.以模式建构理论为支撑,从培训模式各要素上整体系统构建“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现“远程”为主,向“校本”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探索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途径和方法,有效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三位一体”,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3.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支撑,分析当前“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结合本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实际,体现地域性特点和“本土化”特色。

4.增强教学研修活动的程序性、操作性,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研修活动的步骤和结构关系,深入研究和发现教学研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等。

几年来,笔者及团队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万名中小学学校教师进行的“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证明,本模式的适应对象为:

中小学校基本具备远程网络条件的、教师具备计算机运用和网络学习基本技能的、以广大农村教师为主体的市县(区)。

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省市教师培训院校。

三、“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成效

笔者及团队坚持研究与实践两方面紧密结合,用研究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研究。“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等。在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些核心概念,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模式建构理论、现代学习科学、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校本研修(培训、教研)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从不同的层面开展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产生的实践成效如下:

1.主要观点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以因特网为载体,通过广阔的虚拟空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

(2)“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保持了校本研修与教师日常学习和工作紧紧相融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校本研修插上了现代化翅膀,使校本研修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和形式。

(3)远程教育平台以互动式视频学习系统为主体,网上监控、考试系统为手段,集网上视频学习与网上讨论、交流、答疑、标记和批注等为一体,内嵌实时学习监控、作业考试等。通过这一协同式人性化的学习系统营造了全新的网络学习,提高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

(4)集中培训包括灵活多样的集中形式,采取讲座式、讨论式、互动式、仿真式等多种方式体会感悟内化知识与提高能力。

(5)立足校本,融培训于教师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中心、行动本位的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任务驱动、行为跟进的过程中,反思实践、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和专业化成长,教师培训必须与校本教研实现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整合,仅依靠一个方面发挥作用是收效甚微的。“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也不是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与教师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的,以教学研修活动为载体的,理论素养与行动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2.实施策略

(1)网上――网络课程学习与交互,优秀师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理论素养。

策略一:专题与聚焦,即根据当前教师培训专题,聚焦教师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策略二:专家与本土,即聘请全国一流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又突出本地骨干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

策略三:跟踪与互动。跟踪参训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问题指导,引导同伴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

策略四: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自主反思、合作互助),又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结果”(理念更新、行为变化)。

(2)网下――校本集中,内化与外化,任务驱动,行为跟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策略五:以“三心”为主体的全员参与。所谓“三心”,即校长领导为“核心”,骨干教师为“轴心”,全体教师为“重心”。“三心”是有效开展教学研修活动(载体)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

策略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问题培训。就是使教师教学研修活动,必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活动”的生命。

策略七:以任务驱动的程式化研训“链条”。这个“链条”,一要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步骤,环节具体化、“活动”程式化;二是要在每个环节明确“规定动作”(任务及要求),保障“活动”取得效果。

策略八: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空间”。这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手段,是校本教研的网上活动平台,又是学校和教师参与教学研修活动的全过程的“成长记录”和研修成果。

3.实践成效

通过几年来实践探索,“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越来越彰显了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1)网络远程学习的时空自由,校本研修的足不出户,极大地缓解了“工学矛盾”;与院校集中培训相比,参训教师大大节省了食宿和交通等费用的支出。

(2)网络培训平台支持下的“大校本”研修,使同伴互助基于县域范围,多层次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以及专家、名师在线指导,很好地解决了“低水平重复”问题。

(3)通过“远程”,由专家和名师提供的优质培训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的“本土化”研修资源,满足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使课程和资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指导性和适应性。

(4)以有组织的校本研修专题活动为载体,使校本研修聚焦问题、跟踪教学实践,在研修任务的驱动下,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5)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提升了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监控和评价等方面的功能,优化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

2004年至今,本县中小学教师12万多人次参加新课程全员岗位培训和“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有效学习内容”“有效学习指导”专题培训,以及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特色与创新突破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有效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研究价值,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力图克服院校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两张皮”的问题,整合了“校本”与“远程”,对接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方面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2.“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探索了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建设“本土化”校本研修资源、建设虚拟化的网络交流学习空间、建设县域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等)、新策略(县域“大校本”、以活动为载体、“研训一体化”)和新方法(远程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名师示范、网上协同备课和在线观课议课)等,是校本研修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

3.“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根据需求、目标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感悟知识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它以课外(远程)学习到课内(集中)内化再到课外实践(校本)外化为教育教学技能的现代学习方式,彻底变革了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的传统学习方式,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培训新路。

以农村教师为主体的无为县万名中小学教师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中,掌握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操作性强,实效性高,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对组织“大规模、高效益”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都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五、“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与社会影响

1.实施过程

2004年至今,我们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三次飞跃。为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4年开始探索教师远程培训,至2007年自建了包括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等远程教育平台,形成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远程培训模式。

2008年开始我们加大了校本研修研究力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主题活动实施校本研修。形成了“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2010年开始探索教师培训专业化,注重培训过程,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和监视培训等五个阶段规范性建设,强调培训过程的持续改进。形成了规范化、流程化、细节化、人性化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体系。

几年来,我们根据各年度培训主题,着力建设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一方面聘请檀传宝、伍新春、孔凡哲、王敏勤、王斌华等全国一流专家来无为县进行高端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又组织县内外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各学科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介绍教学经验,制作视频课程供参训教师网上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突出教师岗位实践,聚焦有效课堂教学,2008-2009年度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2009-2010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2011-2012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十佳能手”评比活动,2012-2013年度开展了“研课标说教材”评比活动,2013-2014年度开展了“学习设计”评比活动,研训一体、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模式特色日趋鲜明,培训效益日益提升。通过上述活动,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模式、孔凡哲的凝练教学艺术的方法,导学、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已在无为县许多学校的教师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施案例

如2013―2014学年度,我们采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全县八千多名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指导”全员培训,模式实践的过程如下:

培训准备:学习指导问题收集,课程资源建设,指导队伍建设(2013年7―8月)。

首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习指导问题调研分析,确认培训目标。

其次,把问题提交给专家,组织专家(重理论引领)和本地骨干教师(重实践示范),按需依标备课,解决突出问题,建设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资源。

最后,为落实跟进指导,建设一支包括培训者、教研员、骨干教师在内的远程网络学习和实践研修的助学团队。

培训实施:第一学期侧重理论学习,第二学期侧重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2013年9月―2014年5月)

第一学期,参训教师通过在线观看北师大伍新春教授、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和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培训教材阅读,提升学习指导理论素养,享受全国一流的高端理论培训课程。同时,我们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通过远程方式,按学段分学科介绍分析研究新课程下学习指导的方法和经验,分享实践智慧。

第二学期,首先,2014年3月初至4月初我们将参训教师按乡镇学科分成120个小班,组织120场次的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形式小班化集中培训,将远程学习文本阅读中专家讲授的理论内化为参训教师自己的理论知识,并进而将其“说出来”“做出来”。其次,2014年4月初至5月以开展有效学习指导专项备课活动为载体,把校本研修聚焦于学习设计与指导问题的解决和能力提升上。全县720多个备课组在实践研修指导团队的现场实时、远程非实时的跟踪指导下,在网上、网下的协同学习、交流研讨和行为跟进的过程中,按照“问题诊断个人初撰集体研讨修正设计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基本程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有效学习指导集体备课活动。

培训总结。(2014年6月―2014年12月)

首先,按照“个人――备课组(学校)――学区”进行反思与小结,学区在线《培训简报》,笔者所在学校再编辑《工作简报》。同时,我们开展以培训满意度为主的效果反馈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皆超过95%。

其次,我们通过组织进行“优秀学习设计”评选活动,引导各校、各备课组对集体备课专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扎实研究,“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促进经验提升。

最后,从各中心校(完职中)推选的266篇学习设计中遴选出27篇设计,进行反复的修改加工,拟辑为一册书正式出版。

3.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教师培训丛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9年11月、2012年3月正式出版了《集体备课活动荟萃》《有效课堂反思》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等三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研究2013年3月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12)、《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安徽省无为县的“远程+集中+校本”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9)和《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模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等几十篇研究文章在核心教育期刊上发表。

2007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在笔者所在学校召开全省师训科长会议暨全省继续教育现场会。2010年1月27日,教育部专家组来笔者所在学校调研教师培训情况,对“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安徽省教育厅在“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中,把“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作为基本模式在全省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