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成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律教育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律教育成效

纪律教育成效范文1

玉米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种历史。玉米的味道香甜,可以经过加工直接食用,还可以作为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其用途十分广泛。现阶段,我国使用的玉米品种大多是杂交种,能够有效地保证玉米的产量,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针对玉米杂交种中氮农学效率的含量对玉米杂交种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待于研究分析。鉴于此,现对玉米杂交种中的氮农学效率及构成因素予以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择现阶段我国培育并推广的集中玉米杂交种子。

1.2处理过程

对种子施用氮肥,在播种前施225.00kg高氮,玉米拔节前再施另一半高氮。还要注意在播种前要施一次低氮。

1.3种植安排

将试验区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大概为3~6行,每行15株。注意在播种前,要先对试验土地进行测试。在玉米的生长成熟期,可以对生物的总量、玉米的产籽量及每株玉米的吸氮量进行检测。使用过氧化氢与浓硫酸进行石灰化法消煮,测试其中的含氮量,可以在每个区域内随机选择10株,重复3次测验。

1.4分析方法

根据氮农学效率公式,可以使用产量除以施氮量得到结果,能够有效地计算出供氮量与施氮量之间的比例。其中,还包括玉米的吸氮量、土壤的含氮量及肥料中的含氮量。

2试验结果分析

2.1低氮条件下玉米氮效率的构成因素

通过试验分析,玉米的杂交种与氮吸收的效率能够达到0.65kg左右。不同品种的含氮量也不同,不同品种的变异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吸氮效率较高的可以达到1.20kg/hm2左右,但是吸收氮效率比较少的只有0.33kg/hm2左右,差异比较大。对低氮下玉米氮效率的通径分析发现,一个因素会影响其他因素。因此,对玉米的氮效率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保证了解其中每个因素的作用,以及对玉米的氮农学效率的影响,能够大大提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的直径通径系数能够达到0.945左右,氮吸收的相关系数一般能够达到0.790左右;而氮利用效率的间接通径系数能够达到-0.145左右,但利用效率直接通径的系数一般为0.620左右,其相关的系数一般都在0.388左右;氮吸收的效率间接通径系数能够达到-0.223左右。每个元素对氮吸收都有实际的影响,其中的利用效率和吸收效率能够起到直接决定结果的作用。

2.2高氮条件下玉米杂交种氮效率的构成因素

在高氮条件下,玉米杂交种的氮吸收效率会随着氮含量的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其中,吸氮量比较高的能达到0.78kg/hm2左右,而含氮量比较低的只能达到0.30kg/hm2左右。当施氮量不断增多,玉米的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其中的吸收效率会开始不断下降,能够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试验结果中,氮吸收效率直接通径的系数达到0.870左右,相关的系数达到0.680;氮利用的效率能够达到-0.201,氮利用效率也能够达到0.751左右,相关的系数在0.533左右;氮吸收效率间接通径的系数达到-0.233左右。

3结果讨论

玉米杂交种的高产量与施氮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氮量越高,部分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就越高,这部分玉米杂交种可以称之为氮高效品种,可以在种植过程中随着施氮量的不断增多而得到更多的产量。还有一部分玉米杂交种不需要高施氮量也能够得到很高的产量,则是受到低氮的胁迫而产生了氮效率基因的转型,导致差异的存在。因此,要认识到不同玉米杂交品种的不同属性,根据试验结果及土壤本身的养分对施氮量的高低做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施氮效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高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对于含氮量相似的品种,可以考虑土壤问题、种植的方式等来决定施氮量。

4结语

纪律教育成效范文2

    概率统计知识与方法是现代工程、信息、社会和经济研究运用的基本方法,在经济类院校的许多专业如统计、金融、数量经济、投资等专业中也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与方法。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生虽然系统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了一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分为几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注意加强数学实验课、数学建模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强调数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的、有趣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案例中学习概率统计知识,领会概率统计思想,掌握概率统计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看,这样的教学改革收效很好。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针对经管类学生特点,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数学与身边经济现象的结合。通过使用与经济问题相关的引例、例题、习题来剖析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经济问题。下面介绍两个教学案例。

    1.1.1案例1:古典概型的案例教学

    在以往古典概型一节的教学中,往往举一些取球、排队等陈旧的例子,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也不感兴趣。近几年,我国开始发行彩票,笔者就尝试用这个身边新出现的经济现象讲解古典概型,效果很好。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排列组合方法先计算彩票的各种买法中中奖概率的大小。比如,福彩35选7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足彩1;场比赛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而3D的中奖概率等于而石石。通过此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熟悉了排列组合各种算法的不同,而且在比较各种中奖概率大小与政府关于奖金设置方式的联系中真正体会到彩票中返奖率、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具体的数学依据的。笔者以彩票作为案例教学并不是提倡学生投机,而是希的建设,扩大建模课的普及范围丁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微机技术与数学软件结合进行数学实验,也是培养大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改革试验,数学教学应适当开设数学试验课。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适量介绍一些数学软件,并结合概率论介绍软件中与课程各章节有关的语句,介绍软件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使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基本运算的理解,并可以学会运用数学软件技术实现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纪律教育成效范文3

关键词:激趣;自信心;学习目标;检测与补救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读报刊杂志、阅读中外名著、看电视、听广播、课堂学习等多种途径习得。而适宜于学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堂语文学习。因此,研究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从教者的必要任务。“教无定法”,研究语文课的模式,不是要让语文课堂模式化、僵硬化,而是让它更生动活泼,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无论你采用何种模式,以下几个环节应合理安排。

一、激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顺利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趣,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二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自信,是进入具体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就感到自己能学会能学好的一种心态。在《有月亮的晚上》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课方式:美好的生活中包藏着美妙的故事。在你的学习历程中,曾有过哪些美丽动人的师生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讲了老师辅导功课,生病时老师送往医院等故事,声情并茂,整个课堂沉浸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我因势利导,“在有月亮的晚上,师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会发现文中的美丽故事。”我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用学生心中的故事点燃了自信的火花,将他们引向课文。

二、确立并认知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节课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既利于教学的方向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就感的达成。目标的设置,既要有教师的成分,也要有学生的成分。师生交流,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如果顺利完成目标,一节课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如《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目标设计。1、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2、充分领悟、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3、理解演讲辞相关知识。完成以上目标,课堂就有了效果。当然,设置目标时还要注意分层,不要轻易拔高。在同一节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朝着不同的目标努力,学生就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能见到效果,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突出“自学”,贯穿“指导”

仔细回味我们的课堂教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放而不能收。二是教师要统一口径。针对这些情况,欲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思维发展遇到的困境,要有的放矢地指导,自主学习才不至于落空。如《秋夜》一课,教师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多角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引导,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的教应是发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共性问题,指导他们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的过程。只要教,就要让学生的能力、思维有突破;只要教,就要让学生具备迁移能力,培养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是以“导”为主,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会了他们更新的方法,培养了更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大的发展。

四、实施当堂检测,当堂补救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更要注重当节课的检测与补救,做到“课时清”。针对每节课的学习,教师设置出检测题。学习训练结束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利用课上时间及时解决。我的每节课都有检测题,从基础开始,既有课内的,又扩展到课外,每节课都要落到实处。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做到“节节清”。

五、精心准备,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1. 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善用程序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程序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导,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备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及学习热情。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

3. 备教学环节。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过渡自然。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纪律教育成效范文4

关键词 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发展;要素;规律;台湾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5-0042-06

一、台湾地区科技校院四技教育及其课程发展内涵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推进与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大力推展密不可分。技职教育体系以配合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实用人才为宗旨,是台湾教育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高等技职教育层次又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所三个层次,举办专科层次以上高等技职教育的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统称为技专校院,举办本科层次以上高等技职教育的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统称为科技校院。其中,四技教育是本科四年制技职教育的称谓,相当于大陆的四年制应用性本科教育;二技教育是两年制技职教育的称谓,相当于大陆两年制专接本教育。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改制以及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2月,台湾地区有科技大学53校、技术学院25校、专科学校15校[1]。随着技专校院五专、二专以及二技教育办学规模锐减,四技教育成为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的主体,由科技校院的大学部实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持续。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教育部”相继推出系列计划、专案,以保证技职教育质量稳定提升。从“教学卓越计划”、“规划跨世纪技职一贯课程”到“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历次改革都绕不开课程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对应大陆教育中的课程开发。自197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课程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课程发展已经在各类型各层次教育中受到关注并组织实施。课程发展涉及目标、内容、活动、方法、资源、环境、评鉴、时间、人员、权力、程序等因素,课程发展环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及实施条件和环境、课程发展机制、课程评价等。符应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科系调整,以及依据业界需求设计实务导向课程并开发相应教材,是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台湾地区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发展的要素特征

(一)科系设置与培养目标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没有专业设置这一称谓,而代之以“科”、“系”、“所”等称谓,本科教育以“科系”或者“系科”称谓,研究生教育以“科所”称谓。台湾地区本科教育“系别”下分设方向,系别和方向类似大陆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技职教育科系设置依据有所不同:普通大学依据《大学法》以“学群”为单位,分为16个“学群”;科技校院则依据《大学法》和《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以“学群”为单位,分为工程技术、设计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海事技术、家政技术、医护保健技术、商业服务技术共8个“学群”[2]。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技校院科系设置采取“部分管制、部分授权”的管理方式,除部分特殊项目须先经“教育部”审查条件良好才可设置外,基本上授权校院自行依据市场需求设置科系,校院可在教育行政部门核给学制的招生总名额内,新增、关闭或调整系科名称及招生名额。相比普通大学校院,科技校院科系设置灵活化、应用性特征突出,四技教育科系设置与职业分工及就业市场对专门人才需求相符应,同时考虑学生需求、师资、设备、校舍等。由于对科技校院科系设置管理宽松灵活,使得其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变迁做出快速反应。近十余年来灵活设置的众多新科系和方向多投射在商业服务技术领域,跨领域复合行业以及新兴行业对应科系及方向已经超越了学群涵盖范畴。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进入依靠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的阶段,技职教育是符应高科技产业时代人力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发动机。台湾地区各层次技职教育定位、目标与功能有所区别,以四技教育为主的科技校院人才培养定位为师级高级人力资源,如技术师。综合分析若干校院四技科系培养目标,有如下共同特征:较强的科系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系统化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批判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职业伦理、通识教育涵养与社会责任,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二)课程分类与课程地图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分为“部”订课程、校订课程和院系所订课程三个层次。早期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课程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变迁及科技进步。1998年,为解决技职教育课程连贯与统整问题,“教育部”技职司推动“跨世纪技职体系一贯课程”改革,科技校院发展校本课程的空间增大。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推进,四技教育课程发展弹性化特征明显。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需要及高校学术自主的发展趋势,四技教育课程发展以学校本位为主,即学校本位课程发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即在衡量校院内、外部办学资源基础上,在法规授权范围内针对学生和区域发展需要,融入办学理念来发展课程,以实现校院教育目标及办学特色。在SBCD理念下,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少有“部”订课程,主要为校、院、系课程及跨系所课程,不同校院对课程模块有不同称谓。如:台北科技大学四技课程分为校订共同必修课程、校订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系所选修课程四类;云林科技大学四技课程分为校订共同必修课程(含通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进阶课程和专业素养养成课程四类。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是台湾地区科技校院四技课程发展要素之一,能够让学生了解系科和学程(包括学位学程和学分学程)课程规划与未来职业生涯选择之间的关联,以便学生能够结合课程路线进行自我生涯规划,认识并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而聚焦学习历程、拓展学习视野、改善学习成就并提升学习兴趣。课程地图一般由本科系、相关科系及通识教育中心共同架构设计,涵盖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升学及就业通道类别、证照考取等说明,用图形直观表示出来。

(三)“实务专题”课程

“实务专题”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课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科目课程模式,是实践教育在毕业环节的改革创新。科技校院四技教育“实务专题”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开设,课程性质为校内必修。

1.课程目标

“实务专题”课程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分工协作能力为目标,强化学生专业理论与实务训练结合,以专业技术实际应用开展实务制作,同时突出创意、思维和方法的自由发散,给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广阔空间,并协助培育学生职场态度与职场伦理,增进学生业界实务实习机会进而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实务专题”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与科技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兼有重要作用。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从通识教育角度看,可以培养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进取的人生观,以及人文精神、职业道德、批判思考能力的养成等。

2.课程内容

“实务专题”课程内容来自真实项目或业界实际问题。与其他科目课程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不同,“实务专题”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甚至没有成型的固化教材,教师指导学生的专题指导内容则依据专题开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定。实务专题实施过程中的座谈、参观和研讨均采用适宜互动的小班制授课方式。随着实务专题课程的推广,科技校院普遍重视教学设施与条件改进,方便师生互动及学生的专题研究。

3.课程教学

“实务专题”课程教学一般以3~5位同学为一组,由系科专职或产业兼职教师指导,通过完成一个具有创新性真实项目的专题作业或作品来实现,学生依据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以及个人兴趣,选取专题进行实务制作或撰写研究论文。“实务专题”课程开展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为保证“实务专题”课程质量,有校院系科明确规定小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4人或5人,教师指导不得超过3组。“实务专题”实施过程与产业界密切结合,讲座、参观、实习等各种活动开展贯穿实务专题的始终,并鼓励学生利用专题成果参与竞赛。“实务专题”课程一般为2~3个学期,由此分为实务专题(一)、实务专题(二)和实务专题(三)。相比毕业设计,“实务专题”课程学时充足,为学生扎实进行专题研究或实务制作提供了质量保障。

表1 台湾地区若干科技大学2012级四技教育实务专题课程教学安排

4.课程考核

“实务专题”课程考核方式多元而灵活,一般分为专题报告书和专题口试两部分。学生须在实务专题(一)阶段末期提交基于调研的专题设计方案,在实务专题(二)或(三)完成阶段提交最终成果并参加口试。系科成立由指导教师和业界教师5人以上组成的实务专题评审委员会,负责专题报告书审核和专题口试评定,委员会可视结果决定实务专题通过与否,或延期再口试或重修实务专题。“实务专题”课程成绩大致由指导教师成绩评定、实务专题口试评定和实务过程专题讨论评定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分值比例各校院不尽相同,但过程考核为各校院系科所侧重,规定学生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必须参加若干场次讨论并提交研讨报告。

5.制作竞赛

为鼓励科技校院学生从事专题研究,培养创新创意思维及提升研究能力与实务发展技能,展示校院实务专题课程优秀成果,自2002年起台湾地区“教育部”每年一届指导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主办全岛范围科技校院学生实务专题制作竞赛。专题制作竞赛作品来源于科技校院系科“实务专题”课程,由各校遴选优秀成果参加,竞赛以类群划分,类群反映台湾地区产业变化,各年竞赛类群数量及名称不尽相同,2011年为14个类群,2012年为16个类群。

(四)跨领域整合学程与“最后一哩”学程

开设跨领域整合学程。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重点变动要求科技校院人才培养必须与之相协调。2010年以来台湾岛内对技职教育建言不断,对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的呼声强烈,并提出岛内人力需求已非“T”型专一人才,而是“π”型双技能人才甚至是多技能人才。基于此,四技教育课程体系引入各类跨领域整合学程,鼓励学生修读以使未来升学及就业触角向多个方向延伸。跨领域整合学程有学位学程与学分学程之分:学位学程类似大陆“双学位”,修习课程合格可获得相关学位;学分学程则类似大陆“辅修专业”,修习课程合格计入成绩档案但不授予学位。跨领域整合学程还可分为另外两类:一类是多系科整合相关资源开设学程,如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相关系科在考虑产业人力市场趋势并分析产业人力需求后开设“工程信息科技跨领域”和“文教行政领导”学程,前者开设科系包括土木系、机械系、模具系、化学材料系、资工系、电子系、电机系,后者包括应外系、文法系、人资系、国企系及通识教育中心;另一类由单一科系开设,如台北科技大学电资学院为提升学生软件工程能力开设“软件工程”学程。

开设“最后一哩”学程(Last Mile)。“最后一哩”学程为台湾地区科技校院普遍开设的就业性质学程,以促进学生由学校到业界的顺利过渡。“最后一哩”学程设置目标是促进教育与产业密切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转入职场工作。“最后一哩”学程为四技教育必修学程,一般在最后学年开设,也有校院在大三开始开设。“最后一哩”学程不是简单增加工作体验,而是在工作体验的同时由业界企业家、专业经理人或技术专家主讲课程,并安排业界参访及实习课程,以便及早与业界亲密接触。学生修习学程完毕一般会通过统一资格检定或技术鉴定取得资格或技术证书,获得顺利进入职场的重要砝码[3]。为引进业界教学资源,校院在办理“最后一哩”学程过程中鼓励各系科与业界签订产学合作联盟,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场所[4]。

(五)通识教育课程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岛内经济型态和产业技术发生转变,技职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面临多次职业变迁和行业转换频度加快,使得台湾科技校院“终结性”教育越发不能适应。学界诸多研究者提出课程发展应走出过度工具理性,转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调适能力且能自我发展的人。在技职教育环境变迁的剧烈冲击下,科技校院开始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弥补狭隘的专才教育缺陷。四技教育通识课程体现“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理念,课程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且两者在课程体系中并行。显性课程以通识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等科目课程形式,基本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并占有相当的学时和学分比例;隐性课程不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而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基于通识课程发展需要,台湾地区科技校院普遍设有通识教育中心并成立有校院“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课程规划与检讨、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效评估。

图1 云林科技大学四技教育模块化通识课程及目标

资料来源:根据云林科技大学相关资料整理而成.http://yuntech.edu.tw/。

三、台湾地区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发展规律分析

(一)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共同支撑

四技教育课程发展理论基础多元,涉及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第一,关于哲学基础。“采取形式训练哲学的技职教育课程,会提高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的比率,采取实用哲学的技职教育课程,则会加重实务练习的成份。”[5] 四技教育课程发展彰显实用导向的价值观。在此理论指导下,有别于普通本科课程发展,四技课程发展采取首重技术实务前提下辅以必要学理的路径,从而把实务与理论相结合[6]。第二,关于社会学基础。四技教育课程发展兼顾社会与个人需求,一方面立足于社会需求关注经济发展,课程内涵契合社会规范和产业变迁,体现在科系、学程设置以及课程科目和教学单元设计上;另一方面摈弃课程发展的狭隘工具理性,注重个人发展和尊重个人选择,个人潜能以及生涯发展逐渐彰显[7]。第三,关于心理学基础。技职教育课程发展考虑学生心理、智力与生理条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深刻,这体现在实务专题课程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

(二)系科设立与调整——产业发展、人力推估与院校现况等多元考量

课程发展在系科设立和调整方面大致考量如下几点:第一,产业发展情形及未来趋势,包括产业结构及其对人力资源需求、产业结构变迁、岛内产业分布、不同地区产业特色;第二,与其他校院已有或相关系科人力培育现况进行纵向比较,以使不同校院相同或相关系科在各自定位中谋求特色发展而非盲目效仿,“教育部”支持各校院特色办学并鼓励系科课程发展将特色融入课程体系;第三,考虑校院现有资源支撑系科设立和调整的可行性,包括校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师资现况、图书和设备资源、办学场地、科系特色等;第四,考虑“教育部”技职体系课程规划,特别是近十余年来配合畅通技职教育升学管道开展的“技职体系一贯课程”改革;第五,根据人力需具备的工作能力架构课程内容,一直以来,技职教育课发展存在实务导向和职场导向两种提法,两者都指向满足业界技术人力所需工作能力培养,通过校院与业界合作共同提升人力需具备的工作能力[8]。

(三)课程发展的内容确定——校本为主与连贯统整相结合

第一,校本为主原则。台湾地区四技教育课程开设及内容由各校自行确定,“校本原则”体现为确立产业人力需求定位进行工作分析拟定必备能力产校合作开发课程建教合作实施课程这一过程;“校本原则”课程发展具体操作时重心降低在“系科本位”课程建设上,台湾“教育部”技职司先后了“校院本位系科课程发展手册”、“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标准作业程序”及“建立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机制参考原则及流程图”等,规范并鼓励校院落实系科本位课程;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评鉴补助引导校院系科开发优质课程。第二,连贯统整原则。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课程发展既注重上下连贯和横向统整,强调各级技职院校课程规范建构和课程标准拟定,以及各级技职院校课程衔接,再由校院科系权衡研拟具体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横向统整主要考虑知识、技能、情意领域的统整,课程科目之间的整合,专业课程与普通课程之间的联结,以及学校与职业市场之间的交流[9]。

(四)课程发展的决策机制——多方位参与

20世纪90年代,在技职一贯课程改革背景下台湾地区“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工业类、商业类、农业类、家事类、护理类、海事水产类共6个课程发展中心。这些课程发展中心分别设在岛内办学绩优的科技校院,承担课程咨询、研究、开发、实验、推广等职责,发挥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院之间课程发展的桥梁作用,重点关注中等技职教育和专科教育与本科以上层次技职教育课程的衔接。四技课程发展主体包括教师、校友、学界、业界等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在各环节中发挥不同作用。为使课程发展符合社会产业需求、学校整体发展以及学生个人潜能和生涯规划,校、院、系科皆设有课程发展决策机构,如:课程规划委员会,并聘请校外产业界代表、毕业校友、校外专家担任咨询委员,采取共同研讨方式拟定课程架构。系科课程发展决策机构大致由以下人员组成:课程发展专家、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委员、系科各组课程负责人、业界专家代表、校友代表,系主任召集成员共同进行课程发展各项研讨与各项目任务执行。

四、对大陆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发展的若干思考

立足于广义课程即课程体系发展的视角,本文对台湾地区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发展的要素和规律进行了特征性描述和提炼。研究表明,无论技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技职司,还是课程组织实施的主体科技校院,以及另一利益相关方业界,都在课程发展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承担相应责任;课程发展要素基本体现台湾四技教育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实务专题”、“跨领域学程”和“最后一哩”学程是台湾科技校院课程改革的亮点。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和教育传统。19世纪末期我国近代大学的创立为共同源头,之后历经不同路径的曲折发展,成就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后期直至21世纪的共同繁荣。台湾地区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已经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大陆总体上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地区也已经驶入普及化快车道。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是近20年来两岸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主旋律。在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下,大陆部分地方院校进行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台湾地区进行了科技校院四技教育课程改革,两岸进行的系列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有可资互相借鉴之处。

近十余年来,作为与传统本科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本科教育类型,大陆应用性本科教育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围绕应用性本科教育有不同称谓,如:“应用型本科”、“技术本科”、“高职本科”和“四年制高职”,这些称谓内涵所指特别是培养目标指向基本一致。应用性本科教育已经得到很多院校特别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院校的一致认同,这些院校将应用性作为其本科教育的首要特征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本科教育影响,这些院校课程发展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本科课程范型。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大陆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发展应着重进行以下改革:一是以高素质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包括课程结构和内容在内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统整,特别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适应产业需求;二是进行科目课程创新,同时融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三是建立科学的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发展决策机制,应用性本科教育诸利益相关方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合理承担任务和发挥职能,特别是产业界从专业设置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全程介入,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院校一定专业办学自前提下的宏观层面指导校本课程发展,这些是课程发展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与专科学校统计一览[EB/OL].台湾地区“教育部”技职司:http://tve.cyu.edu.tw/.统计截至2013年2月4日.

[2]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6(18):47-50.

[3]梁燕.台湾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课程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0(3):63-66.

[4]李红卫.台湾跨世纪技职教育一贯课程改革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4):34-37.

[5][7][9]杨金土,高林.台湾技职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纪律教育成效范文5

关键词:民办院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模块教学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00-02

当今,国际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过渡,民办院校承受较大的扩招压力,如何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这一类学校是否能生存下去。现在,民办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现状如下: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在逐年下降;民办院校的教学的侧重点是专业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能少则少;民办院校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的学习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目前,许多民办院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上做了许多尝试和改革,但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单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与专业知识严重脱节,两者没有达到有机的整合,使学生感觉学习的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无联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积极性。

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理工类、经管类专业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数学试卷中重要内容之一,该学科与生活实践和科学试验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许多新发展的前沿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可靠性理论、人工智能等)的基础。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进一步完善我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因此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进行三个模块的教学思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除此之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途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便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块教学的理论研究必须以专业需求和层次需求为出发点,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且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模块化处理,为了突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性、应用性、实用性、够用性,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延伸模块(创新和提高模块)。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特点和需求,又将每一个小的模块分成两个小的子模块,必掌握部分和提高部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1 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是最核心的部分。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的依据,它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必修的,主要有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民办院校自成立以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定位不适当,基本照搬公立学校一本和二本甚至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民办院校的特点,内容偏多偏深,理论复杂;大多数教材内容和教师授课一般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民办院校的教材还比较少。而我校在内容偏多偏深的问题上,实施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的改革,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注意化解理论的难度,并适时编写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该书为十二五规划教材,系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不影响课程体系完备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从直观、趣味性和易于理解的角度介绍概率论的基础知识。

而且我校针对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构建了民办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块教学资源库。包括:讲义、多媒体课件、小教学项目库、试题库、《数学史》《数学文化》、教学博客。研究出了一套适合民办院校学生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等,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并且研究出一套适合民办院校学生的经典的例题、习题,并兼顾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基础、培养目标和其它课程的匹配。

2 应用模块

初步设想,以点带面,以电商学院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实践基地,实施该课程建设,根据实施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电商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为实践载体进行成果的应用。将该成果进行总结和完善形成一套理论,并将成果推广到经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教学中。本模块与专业知识链接模块,实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因此,必须调查我校的电商、经济、管理院系等的一些专业所需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结合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现状,比较分析,形成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制定出了符合培养民办院校学生目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利用科学有效的调查与统计的方法做好相关专业课程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要求,收集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和建议,与相关的专业课程老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精选经典的教学内容。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全面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形成符合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体系。该模块由各专业课教师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的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体现专业性,也就是学会“用”。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

纪律教育成效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效率

一、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获取信息价值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抓准课堂中的教学契机,善于发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心理。

2.当学生对语文具有一定的兴趣后,学习也就主动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各种收集信息的渠道,例如,上网、看报纸、读书等,并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从而获取信息中的潜在价值,逐步转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

3.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将其中的优美词句、语段记下来,借此积累写作素材,进一步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营造探究氛围,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环境中,学生能够自主动手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学习,引导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成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在户外活动,开阔学习视野,通过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2.结合多样化探究,提升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疑问。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部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交流合作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问题时,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引导学生在探究过后,通过不同的解题方法,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由于课堂效率偏低,导致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不高,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日后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