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1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面对日益增多的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1.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1 "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1.2 "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3 "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1.3.1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无法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极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扭曲,价值观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他们内心冷漠,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比其他孩子多。

1.3.2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性大,孤独感强烈,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生性敏感多疑等特征。主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缺少沟通对象、没有安全感、爷爷奶奶监管方式不当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交织所引起的。

1.4 "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1.5 "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2.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

2.1 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2.2 用爱激励孩子。"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2.3 强化政府作为。重视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我们应有这样一个认识: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他们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关心与关怀,而不应是被划为另类,受到歧视性的区别对待与关注。因此,政府在主导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有作为,把农村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将农村流动、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各级政府实施的儿童发展纲要的检测评估体系,使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实施纲要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重视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家庭温暖等引起的特殊心理,开设专门的心理、生理及安全教育课程,配备专业老师和专门的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价值实现的定位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2.4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育才观;家庭教育;理性;原则;磨炼;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6;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91-01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爱理解为提供好的物质,这样的想法是狭隘的。这样做的父母,会导致孩子缺乏奋斗精神,甚至会让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和责任感,等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就会遇到很多的困境。那么,怎么才算正确地爱孩子呢?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论述家庭教育怎样孕育出优秀的孩子,为国家培育出栋梁之材。

一、教育孩子要有原则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曾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教育孩子的原则,要掌握以下三点。第一,不迁就孩子。教育孩子要正直,善良,有远大理想。在实际的观察中不难发现,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比较“自私”的,通常会告诉孩子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就不要做。长时间的思想灌输,导致很多的孩子变得比较“小气”,在大是大非上最容易体现出弱点来。第二,不纵容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会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孩子帮助伙伴这件事情,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利益受到损害,要求孩子不去帮助周围的伙伴。这样的教育是非常错误的,容易导致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离,使得孩子将来可能误入歧途。第三,不代替孩子做决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通常家长会代替孩子做出选择。比如很多的兴趣班,并不是孩子感兴趣的,而是父母觉得孩子感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缺乏主见,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很多时候需要让孩子自己理性地做出选择。同时,要教育孩子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要负责任,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二、注意给孩子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社会化的人,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极普通平凡的事情当中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乐观向上,有生活情趣。谁为孩子代劳,谁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很多时候,农村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会比城市里的孩子强一些。因为在农村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很多父母在外奔波,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很多孩子就只能自己洗衣服做饭等,慢慢地就提高了生活能力。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给孩子磨炼的机会。比如在上学之前,要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吃早餐的时候让孩子参与洗碗。生活中的锻炼,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除了生活上,还要注意在情感上给孩子更多磨炼的机会。这里所说的磨炼,并不是让孩子经历感情上的挫折,而是要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能够在同龄人中获得更多的认可。比如要教育孩子和其他的伙伴团结互助,当伙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伸出援手。这样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相互帮助的快乐,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不将孩子同其他人比较

很多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同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经常对孩子说“看看人家怎么怎么样”或者“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做”之类的话。这样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很容易让孩子生活在其他人的阴影当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孩子由于心智不太成熟,很多时候会做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这时,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不能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通过其他方法让孩子改正。比如,孩子在考试的时候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就要帮助孩子寻找为什么会出错,而不是说“别人都做对了,怎么就你做错了”之类的话。第二,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很多时候,父母只看到别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于自己的孩子只看到缺点。总是生活在缺点当中的孩子,真的会被缺点淹没。当父母总是指出孩子缺点的时候,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自己身上本来就有这样的缺点。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的做事风格和行为都是错误的。第三,家长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原谅,用理解的心态去和孩子接触,这样会发现孩子就像太阳一样每天早上都会不一样。

四、学会赏识你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要时常有一种赏识孩子的心态。很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鼓励,但当孩子学会跑步、说一口流利的口语时,父母却都收起灿烂的笑容,习惯于批评。因此,要学会赏识你的孩子,要让你的孩子知道: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永远是一个“好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好孩子”的心态,从而朝着“好孩子”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和生命的延续,甚至是家族香火的繁衍和传承,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怎样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却是“无证驾驶”。很多父母对于错误的方式不自知,还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这非常危险。本文主要提出四点建议,希望更多的父母学会正确地去爱孩子,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3

本刊记者李文婷

虽然国内财商培训机构已经不少,但这些机构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给需求者的选择带来极大困惑。财商教育机构能否达到财商教育的效果?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选择一家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机构?为此,我们特地请教了优瑟营地商业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有着丰富的体验式商业教学经验的彭洁平老师。对于我们的种种疑问,听听她是如何为我们拨云见日,答疑解惑。

投资与理财:您觉得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参与财商训练营活动?

彭洁平:在我看来,5~6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商业智慧的训练。其实这并不只是一种训练,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无法回避的商业社会,如果忽略了对孩子商业智慧意识的培养,就会容易让他在将来与商业社会格格不入,在价值观、理念,甚至是技能上受挫。所以我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进行商业智慧的培养。

举个例子,比尔・盖茨夫妇每天出门前都会告诉他们的小孩,爸爸妈妈要去做非常有挑战的事情,但是我们非常享受。在我看来,这就是商业价值观的体现。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崇尚中庸之道、与人为善、不去争取,但现实是我们如今身处在商业社会的漩涡之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确的商业价值观应该是主动出击,创造价值,然后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投资与理财:有的专家认为,少儿财商教育完全可以由家庭教育完成,父母的言传身教远胜于教育机构的培训,过于有意识地进行财商教育会不会适得其反呢?

彭洁平:我认为家庭的财商教育非常重要。由于身处的年代环境不同,我们的父辈并没有具备良好的财商意识或商业智慧,无法通过自身教育我们。而我们这一代很少有少儿财商教育的意识,即便是有这样的意识,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怎么能教育孩子呢?

相比家庭财商教育,专业机构通过科学论证、系统梳理和认真实践,从三大方面入手,在孩子的财商教育方面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第一,对商业案例的展示和讲解。在MBA、EMBA教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家长不一定能讲清楚,但教育机构会在讲授的时候增加很多趣味性,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我认为,不光孩子需要在教育机构学习,就连家长都应该学习亲子的商业智慧教育。比如,很多家长不见得能说清楚星巴克的商业模式,而我们教育机构会告诉孩子,如果去设计一个可以进行标准复制的商业模式,即使一开始是亏钱的,最后还是会赚大钱。教给孩子这一点,其实就是告诉孩子不管学习、做人还是创业,刚开始要花时间和精力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这样后面的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教育机构可以设置小朋友感兴趣的形式来授课,而不是用家长的教和讲这么单调和枯燥。上次我们进行迷你商学院活动的时候,教给孩子们一款软件,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商业想法通过这个软件做成Flas片进行展示,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因为这个形式他们感兴趣,觉得有意思,既锻炼了商业思维,又乐在其中。

第三,教育机构会向孩子传输商业伦理和道德。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对比现代商业伦理道德要相对保守陈旧一些。具体现在,比如很多家长觉得去销售是耍嘴皮子的工作,是可耻的,其实销售是增加产品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积极主动地去表现自己、宣传自己,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家长不见得能对孩子清楚地讲明白这个概念。此外,商业社会中还需要遵守商业规则,比如,任何企业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反馈给社会。这些商业道德大多数家长没有经历过,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无法以正确的理念教育孩子。

投资与理财:大家都在说因材施教,您能说说财商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彭洁平:所有的教育,如果有条件,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家长能有财商教育的意识已经很难得了,而且比较系统的财商教育机构也不多。所以,因材施教更多地体现在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的兴趣制定合理的安排。我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目前中国孩子的财商差距非常大,有的孩子连借钱、还钱的概念都没有,有的孩子已经有投资股票的意识了,究其原因还是家庭差异比较大。所以家长要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而我们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很好地支持因材施教这一点,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设计和参与商业活动,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现状和对商业概念的理解,根据他们的表现情况,我们的老师再进行单一的指导,这样的体验教育的方式显然比单一传授知识的收效更高。

投资与理财:近年来,儿童财商教育已经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实践。专门从事财商教育,或者将财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教育机构不断增多,家长在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财商教育机构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4

一、相互沟通

夫妻双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矛盾很正常,因为彼此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那都希望孩子在家长的关注下能健康成长,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都是对孩子的爱。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目的一致,在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夫妻双方最好坐下来进行一下沟通,把彼此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交流,看谁的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谁的思想孩子最容易接受,就听谁的。在交流中,夫妻双方本着解决问题来沟通,在真诚交流中,不断完善彼此的想法,这样达成意见达成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放有实效。

二、多学善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搬出父辈对自己教育的老方法教育孩子,事事处处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更不可取。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孩子又处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所以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这种学习,一是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再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二是向书本学习,现在书店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比比皆是,作为家长应该经常到书店广泛浏览家教书籍,在理论上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践水平;三是向孩子学习。在现代社会,孩子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孩子懂得的知识是丰富的,多元的,甚至远远超过家长。因此,要想教育孩子,就得虚心向孩子学习,了解孩子所学、所想、所作所为,把握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才能想其所想,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在家长面前敢说想说愿说,家长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的家庭教育才会有效。否则,一味以家长架子凌驾于孩子智商,孩子心灵对家长闭塞,家长无论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买账,那样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多学之后,还要善于思考,要及时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得失,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家庭教育中成功的方面,进行总结提升,进而进一步学习释惑,这样就会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来不断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秘诀!还有,家长要不断充实孩子的书架上的内容。家长要想方设法增加孩子对图书的需要,满足孩子的读书需求。家长除按老师和孩子的要求不定期买书外,还要不定期买一些报纸杂志,这些杂志报纸与社会发展的每一天的紧密联系,有实效性和新闻性,可以让孩子知道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大事及社会百相。我们还特别注重周边资源的利用,家长也可以定期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如此以来,孩子阅读的内容和渠道多起来,这样孩子就会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系,将课内与课外融合起来,及时了解社会百态,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和死读书现象的发生。

三、在多元实践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因为家长总要渐渐变老,所以我认为必须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生活能力,让孩子在家庭中有所担当,给他树立一种家庭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让他学会各方面的能力,分担父母的负担,创造条件让他在实践中增强家庭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他多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生活,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道是艺多不压身。当家长的也不能照顾他一辈子,所以培养的生活能力是做家长的给予孩子的最好的财富。孩子学会了可能不用,但只要会,将来用着时孩子就不会感到为难。反正只要在孩子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家长就应该让他尝试让他学习。当他学会的时候,家长的心里就感受到一份踏实,一份喜悦。

四、勤于沟通,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应该说现在孩子的个性都比较鲜明,孩子做事有了自己的主见,尽管这些主见有时候很不成熟,但孩子有时候却比较固执。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往往感觉与孩子谈不到一块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一谈就崩的尴尬现象。所以,与孩子勤于沟通,进行思想的交流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孩子也有任性固执的r候,我认为不是原则问题,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比如我们认为天冷,应该多穿衣服,给他提出建议,他如果不听就算了,尊重他的选择,不强求。因为受冻一次他就会长一次经验,下次他就会考虑该不该接受家长的建议了。(当然我们家长的建议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原则性的问题,关系到是非问题,关系到正确与错误问题,关系到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我们家长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判断正误,坚决不能迁就孩子错误的行为。如果孩子对他人承诺了一件事情,就必须做到(当然要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承诺)。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要诚实守信,从小树立一言九鼎的意识,树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意识。当孩子在某方面与我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离时,我们家长坚决不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是通过交流,开启孩子被蒙蔽的心灵,把孩子引向正确的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当然勤于沟通还包括其他时间的沟通,多方面的沟通;更包括与老师与孩子伙伴的沟通了解,便于自己全面了解孩子,也便于家长及时引导帮助孩子。

当然教育孩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我们做的事情。我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艺术,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长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需要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伙伴、朋友,成为不令孩子厌烦的成长的引导者,才能与学校教育一致,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5

先来分析一下吉吉妈妈的行为,当她看到洗手间满地的积水,看到木地板上渗入的水,再加厨房里的活也没做,因为没有看管吉吉,反而引来了更大的麻烦。至于凶孩子的行为,我认为除了在该情境中产生的自然反应外,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家长潜意识中教育孩子的理念作怪,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家长的权威,才能使孩子不至于在成长道路上有更大的偏颇。家长的角色是随着孩子的出生自然而然确定的,往往更多关注孩子如何养,而不注重孩子如何教,即家长该用怎样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这是吉吉妈妈较少思考的,所以会由内心原始的理念说了算:凶孩子。继而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潜意识中的教育理念展露无疑,对待我家孩子要“凶”一点,家长如此的需求与对教师的期望值等同起来,教师能认同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面对这样教育的观念薄弱的家长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判定家长固有的价值观

家长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再加上平时缺少学习,导致家长群体的育儿理念严重滞后。家长在和教师交流育儿心得时,会带着脑海中原生态的观念,比如,对待孩子声音不响,态度不凶,是教育不了孩子的;也有另一个极端,孩子任何事都是要顺从他的,才能让他的个性发展得更好……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判断,判定家长在某件事上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这一判定对于家长思想的转变是个分水岭。教师要紧紧抓住家长育儿事例背后流露出来的育儿观,就像医生诊断一样,要能即刻开出一张“诊断书”来,所谓“早诊断早治疗”。那样才不至于让家长的思想一直左右教师行为,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客观、公正,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二、改变家长滞后的育儿观

要真正改变家长滞后的育儿观,我觉得必须让家长多阅读。书本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特征,里面列举的事例,分析的原因,会让家长结合自己的育儿实际引起共鸣,产生反思。而作为还没有真正接触过育儿书籍的家长或者较少接触育儿书籍的家长,需要教师根据家长在育儿实例中流露出来的理念有选择地为家长推荐,就像是医生的药方一样,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经常性地了解相关书籍的可读性。上述案例中我将为吉吉妈妈推荐《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三岁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大家可能会觉得,难道教师就不用和家长传递育儿观了吗?事实上,因为家长理念上的修正光靠教师的只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定量的自主阅读来积淀一些基本的理念,从而为接下来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做好准备,只有那样,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优化;条件接纳;孩子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父母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单纯地把自己想象成是教化者的角色,天天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一看到孩子有各种缺点,就不停地批评孩子,不停地说。时间一长他们就开始厌恶孩子。他们不能完全接纳孩子,只接纳孩子的优点。他的潜意识把孩子当做一个完人来“修理”,甚至还会认为爱会导致孩子任性,对于“无条件接纳孩子”更是认为天方夜谭。怎样使父母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让他们既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又能接纳有缺点的孩子,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逐渐成长为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就应更新家教观念,深入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想法,更多地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本文就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家庭教育观点作探讨。

一、家庭教育及其意义

(一)关于家庭教育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社会设置,即组织起来满足一个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丛)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性满足,经济合作,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来说,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本文采用广义的家庭概念。

什么是教育,从广义上说,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无论这种活动有否具体目的、有否组织、有否系统,都属于广义教育范畴。有了人类,就有了广义教育,人类最初也只有广义教育,而且至今广义教育仍对青少年儿童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起着重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广义教育的承担者越来越多,在外延上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

从狭义上说,是指教育者受社会委托,利用学校这一机构,借助教育内容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它主要指学校教育,但是并不限于学校教育,目前的函授教育、网络学校、刊授教育等也属于此类,而且教育的形式和类别也越来越多样化。

什么是家庭教育,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本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的侧重点是在狭义上使用家庭教育的概念,即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

(二)、优化家庭教育的时代意义

1、家庭教育是最具广泛性和基础性的教育。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3亿多个家庭。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未成年孩子的家长都担负着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当今,整个社会,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培养孩子成材成了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为优化家庭教育不断寻找着最佳的方法和途径,也创造了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和条件。

2、优化家庭教育意味着家庭环境的优化。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也包括良好的文化、心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等等家庭氛围。在“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出于教育孩子的需要,许多家长自觉地摈弃不良文化生活,82.0%的家长表示“有选择地让孩子看适合他的电视节目”;82.6%的家庭订了报刊、杂志,平均订3.8种,其中为孩子订2.6种;73.2%的家长表示在教育孩子上遇到难题时“夫妻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从而加强了夫妻间的沟通与配合等等。这无疑对家庭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优化家庭教育意味着家长自身素质的优化。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包含着终身教育的意义。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并在向孩子学习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说教,更多的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影响教育孩子。而且,要教育好孩子,一个基本前提是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身上那些作为家长所不具备的符合时代特征的闪光点。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再现自己的过程,是教育和检验自己人格的过程。因此,父母作为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应当“以身作则”,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这无疑促进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良性发展。“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显示:为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平均37.9%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后认真学过教育孩子的各类知识;65.2%的人喜欢从报刊书籍中获得有关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为了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65.5%的家长表示“如果做了错事,向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有的家长说:“在孩子面前我们很少抱怨社会,发牢骚,尽量表现出良好的心态,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当众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检点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也正是从一个侧面促进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优化家庭教育意味着教育事业的整体优化。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为了全面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必须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的新格局。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广泛性、针对性强、感染力强等特点。优化家庭教育,可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优化,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不仅是某一个家庭的孩子是否成材的问题,更关系例全民族的素质和我们国家的未来。

二、优化家庭教育的重要举措——无条件接纳孩子

(一)、为什么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无条件接纳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意味着: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让他们懂得无论他们的行为如何,无论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多么地失败,我们的爱永不离开.从理性上讲我们是爱孩子的。但90%以上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我们的家长事实上是两个角色的扮演者。第一个角色是孩子的生身父母,为人父母的职责就是供孩子的吃、穿、住、行,然后爱孩子,让孩子能够发育和成长。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第二角色是教化者,社会学中把他叫做人的社会化。由于我们是文明的社会,我们要担当着教育孩子的职责。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所有人类行为。他开始的时候是爬着行走的,我们一点点的教导他,引导他直立行走,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用手来抓着吃,我们又教他用筷子来吃。我们要教导他穿衣吃饭,怎样尊重人。在教育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主体工作是在家庭中来完成的。我们有太多的父母,当孩子上了小学和幼儿园以后他就忘了自己还有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在凭借习惯来担任着父母的角色,给孩子吃穿住,忘了给孩子爱。然后他单纯的担任教化者的角色。天天是不停地批评,不停地挑毛病。这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我们作为一个教化者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的教练,由你来教他踢足球。你必须要发现他哪里踢的好,哪里踢不好,由此来教他正确的踢法。我们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忘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他单纯的把自己想象成是教化者的角色。但他又不懂教育,天天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一看到孩子有各种缺点,然后他就不停的批评孩子,不停的说。时间一长他开始厌恶孩子。这一点我们是有调查为根据的。大约有50%以上的家长不完全接纳孩子,他们只接孩子的优点。他的潜意识把孩子当做一个完人来“修理”。他的逻辑推理是我看着你的缺点,讨厌你的缺点,批评你的缺点。最后你的缺点没有了,没有缺点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这是大多数人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方法。这是教育孩子最错误的方法,这是90%的家长的思路。

但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必须要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纳,他才能找到成长的动力。这个接纳的本身是无条件的。孩子即使是先天畸形,你也无条件的爱他,把他当成是心肝宝贝。我们大多数人是接纳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接纳孩子坏的一面。孩子身上有了顽劣行为,有了不良行为。我们就唠叨,然后我们通过唠叨去批评。最后把这个人否定的一无是处。我们找朋友时就会明白这一点。虽然有的人朋友很多,但他的朋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如果你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你就会理解。你虽然知道你的朋友有许多的缺点和毛病,但是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却不隔心,而是完全的接纳他。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去讨厌他,不去打骂他,把他整体的人接纳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想要教育出一个完人,所以对孩子不停的批评,挑他的毛病。然后表达自己厌恶的情绪,最后孩子在父母的辱骂声中慢慢变成一个懦夫。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的接纳,会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做为父母我们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不管孩子聪明还是愚笨,父母都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如果我们家长无条件爱孩子,就能够用信任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心中就会有幸福感,每天就会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学习,就会向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甚至比别的孩子发展的更好,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栋梁之才。

(二)、怎样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1、无条件接纳孩子给到孩子安全感与溺爱孩子的区别

溺爱都是有条件的,溺爱基本上都是在一方的要求下去做的。溺爱是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其实是溺爱者自己的需要)。例如,妈妈花了几个小时,用了许多名贵补品炖了一碗汤给孩子喝,但是孩子并不喜欢那种味道,不想喝,还不小心将汤打倒在地,妈妈既伤心又生气,便气愤的指责??????,而孩子说,谁让你炖的,我根本不喜欢喝。这样的例子很多,妈妈爸爸做完了给完了,孩子没感觉到,父母又很伤心、冤枉,因此说:如果你爱对方,就让对方感觉到,如果对方没有感觉到那就不是爱。所以,无条件接纳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2、如何无条件接纳孩子

第一、向孩子表达你无条件的爱。

孩子对爱特别是特别敏感的。孩子需要知道父母一直是爱他们的,不管他们在某一件事上是对还是错,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重要概念就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父母可能会表扬或批评某些具体的行为,但对孩子的爱却是毋庸置疑的。许多父母谈到这个概念时都会说:“我的孩子当然知道我爱他。”那么请问:“孩子是怎样知道的呢?”然后,再问孩子时,发现他们很难分清父母是生气还是不再爱他了。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表达这种无条件的爱。

(1)、在必要时应该指出对孩子某个行为的表扬和批评与对他的爱是不同的。尤其是对婴幼儿,要明确说出这种区别。比如,一个孩子打碎了一个古董花瓶,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不是对你生气,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因为这个花瓶已经跟着我很长时间了。”

(2)、要告诉孩子你爱他们,即便是有时他会忘记做一些事,也要告诉他,你的爱不是建立在他们的某些行动上。

爱是无条件的。而且仅仅因为他们是孩子而非其他原因,他们便拥有尊严与价值。

第二、接纳与尊重孩子

接纳与尊重孩子是一种心理品质,即家长相信孩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相信他自己是一个价值的人,并帮助孩子相信家长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要被改变,但是,他在家长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始终无条件的相信孩子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的尊重而后接纳不等同于家长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尊重和接纳孩子是指家长即使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但仍然给予孩子一个自由表达自己的空间,即使孩子还没有进步,但仍然给予孩子鼓励进步的力量。也意味着让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不轻易的下判断,不对孩子随意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只是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无我的聆听,给予孩子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家长对孩子不轻易下判断,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我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孩子未来的良性成长持积极的态度。

第三、帮助孩子接纳自己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后,他们就会感到很安全,慢慢地懂得了接纳自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长大,慢慢开始和外界相处,他们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不接纳自己”的情况,如自私地以自我为中心,只按照自己的感觉行事,不考虑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是否和谐;或者只喜欢听好的而不能听歹的,只看得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接受自己的缺点;再比如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活在不安的状况里,进而不喜欢自己,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作为家长,必须帮助孩子真正地学习接纳自己,这也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在帮助孩子学习接纳自己的过程中,家长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致产生不良后果。

(1)、让孩子明白大家都喜欢他

应该从小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肤色、外貌、个性特点,各有不同,你是其中的一种人,很正常,很好,孩子就能接纳自己。要经常和孩子谈论他的特点,反复强调他的优点,持续不断地告诉他,你很喜欢他,大家都很喜欢他,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是从别人对他的看法和态度中学来的。

(2)、孩子需要接纳自己,也要学会接纳他人

接纳自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习接受别人,不管别人的长相如何、个性如何、学习成绩如何,都要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大家都相互尊重,每个人才有尊严。

接纳自己也不是盲目自大,而是知道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喜欢自己的前提下才会努力改变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学会:我虽然有缺点,我还是很喜欢我自己;我虽然有时不能把事情做好,我还是很喜欢我自己;虽然有时候我会犯错,我还是很喜欢我自己;虽然我不完美,我还是很喜欢我自己。同样的,也要让孩子用同样的态度接纳别人、接纳社会、接纳周围的一切。孩子只有既学会接纳自己,又懂得接纳他人的同时,才可以真正地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做为父母在家庭教育时,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个性、规律,并且呵护他,引导他。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关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

主要参考资料:

1、《家庭》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和H.J.洛克在(1953)

2、《家庭教育学》赵忠心

3、《接纳孩子》小巫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