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对我国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兴国政策的号召,各大高校要逐步开展金融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人才培养内部结构。本文针对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策略

现阶段我国教育逐步面向大众化,已经由传统的精英化趋势逐步转变为大众化趋势,这也是对社会人才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基础上,各大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尤其对于金融学而言,只有顺应发展趋势,才能够逐步提高金融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毕业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真正运用于日后的实践过程中,然后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学逐步走向微观化、实证化、系统化,因此其成果也日益成为经济学主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成为了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对于金融学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能够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其形式较为丰富,整体比较抽象,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专业化、多学科等发展趋势进行完美融合,这样才能够优化金融学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将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从而逐步优化我国金融学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与当地的政府、相关企业等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联系,从而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二)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大院校应该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和宗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学习、素质等结构,从而将各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培养知识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应用实践水平较高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金融学(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的特点和能力,优化整个理论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师资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够将我国升级为人才强国,从而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金融学而言,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案例教学模式,它属于金融学专业课讲解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学生对于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金融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可以广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

金融学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对于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相关教师要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化知识,多读书、多研究、多钻研,努力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组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学习,积极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养,充分调动金融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认识到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学教学的目标。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在金融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等方法和途径,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提高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总之,要想创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党和政府、各大高校以及相关金融学教师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金融学应用人才,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真正发挥其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战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文莉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课程设置

1.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职业外语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商务英语和贸易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展的步伐,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

2.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应根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合理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等专业类商务英语课程。同时,依据国际国内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将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设《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金融》等基础课的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或高校专家以具体案例形式,开设一系列讲座,重点传授商务英语实践中所须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课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得切身实践经验,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提高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可能性。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商务模拟实训。为适应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工作适应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加强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利用高科技和网络资源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训,组建仿真模拟公司,明确工作章程、流程及各部门职责分工,让学生轮流担任进出口商、商务,公司老板、秘书、部门经理等角色,对不同角色进行实践训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加强学生商务技能训练,如询、极盘、完单、包装、标记信函等的撰写。

2.培养学生创业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创业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外贸行业专家学者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估、指导,分析创业设计可行性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客观有效的参照体系。

3.加强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公司、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商务流程和商品产出环节,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等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或外贸公司顶岗实训,身临其境开展业务,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专业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积累经验。三、创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1.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人才实用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创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除掌握商务理论外,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如各种进出口单证、外销合同等的制作;在模拟商务谈判中,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实训评价的效果评价体系,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协作与组织策划等能力。

2.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就业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等,进一步检测学生商务技能,促进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成为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技能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600多家。面对学习者众多而教师匮乏,部分教师语言功底强但商务知识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当前我国急需高水平且能熟练运用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便成为商务教学的主要任务。

2.加强师资商务技能培训。除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教师商务理论、外贸操作技能及行业知识培训,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商务课程,参加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所开设的寒暑假讲座培训等。

3.加强师资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就业为主导,商务技能为特色开展教学,善于运用鲜活具体商务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确立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将商务英语教学与英语商务教学相结合,采用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边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与共事合作的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商务英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3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同其它高等教育类型一样,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也面临着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因素的多重挑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层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1、5"要素进行了构建和研究,最后对该模式的实现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划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人才类型不同,其担负的任务也不同: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任务是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在这个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将具有专向培养潜质的“毛坯”,培养成具有社会特质的“产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从业品格塑造、专门知识构建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层次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较高的从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由不同类型的院校来完成,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培养,因此又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本科”和“应用型”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其它类型人才在人才品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人才品格: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自信、进取、诚实、守信、较强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专业意识、科学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身心素质。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应的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实验、制图、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层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它具体涵盖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学科(或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又可将其分为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人才培养模式。

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国家或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国际范围来看,主要有通才模式(以美英为代表),专才模式(以法德为代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通专结合的模式。根据我国国情,上述三种模式都有其采纳的合理性,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少数名牌大学由于其生源质量高,办学条件好,毕业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比例较高,应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专才培养模式应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可采纳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为实现其人才培养规格所采取的培养方式。由于人才培养规格涉及到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心理和体魄诸方面,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其中不同规格人才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被关注较多的主要原因。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微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其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上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人才培养模式又必须主动适应和服从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以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规定。国际上公认人才质量应包括知识、能力和品格三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归纳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目标是“基础扎实、口径适中”,能力方面的规格是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素质方面的规格是综合素质高,具备执业的社会道德标准。由此,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口径适中、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

(二)培养方案:为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执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能力分析,分别确定各专业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两大教学体系并行、融合、交叉,并把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在知识的构建上还要注意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

(三)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为专业教学服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应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针对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同时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间转换。②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比例,确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应该高于学术型本科人才,而一定数量的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是保证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的比例。③提高核心(主干)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应该适当提高实验课时比例,而且理论课、实验课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关联,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大二次开发性质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作为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实验,应该作为一个模块课程加以系统设计,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④引入跨学科类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工程教育为例,应该引入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树立大工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

(四)教学模式: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社科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比如:工科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可以广泛将现实生产中的方法、技术引入现场教学,即课堂与实验室(实习基地)合二为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法等文科课程,可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撰写应用性的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法律等课程,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模拟课堂进行模拟教学;结合项目教学,可以在所有专业的专业教学阶段广泛开展模拟现实生产情景的仿真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为了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完善其保障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重理论,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这种教育思想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反映。某些政策导向,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认识不统一,分类指导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导致了高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建立起准确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才能切实地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科学、准确定位,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区域性特色

科学、准确的定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区域性”包含两种语境:其一,地理概念语境,即地区、地方;其二,专业概念语境,即相关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区域性”同时含概这两种语境。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人才特点及专业优势,决定了这类院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特色鲜明。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以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三)强化教师的实践背景,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当的学术理论水平,而且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考核的完善的用人机制。①人才引进。在学校招聘的新教师中,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应当把这种经历视为与学历、职称同等重要。学校还应从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型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②人才培养。目前,不少学校都出台了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应当同时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③人才考核。应该尽快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师考评机制,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各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学产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学产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企业技术实习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学产研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能力;再次,要加强在实验室建设中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缩小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所用仪器设备的差距,寻求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最后,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作用,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高校应首先树立积极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设立专门的学产研合作教育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型科技合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服务。

(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保障,为此:①建立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②结合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③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④建立教师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⑤加强跨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术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学术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⑥完善对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真正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实施,避免操作过程的弱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办学特色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们普遍认同了我国最需要的还是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从今年5月15日《光明日报》刊登《高等教育酝酿大变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到6月教育部新闻会的明确表态“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不难看到,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变革已迫在眉睫。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需要教学的一体化设计

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型人才相比更加突出了人才的社会属性,即更加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壁垒,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已势在必行。通过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良好融合,平衡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教育的育人性;正确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使项目教学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强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授课内容,提高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在尊重原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的基础上,结合育人性、实践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需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倡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等多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导学生融入教学过程,并配合两个或多个从设计到实现的经验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而现行常见的陈述式、推理式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特点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实践教学开放性的特点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组织难度和不确定性,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评判绝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还有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甚至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这一点亟需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4.需要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视野

应用型人才与社会联系紧密,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需要加快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步伐,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需更接近国际标准。同时,中外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使之成为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有力保障。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

国家政策上要鼓励和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应与产业有机结合,这一点在美国和欧洲都较容易实现:美国本身就有“威斯康星”理念作基础,正是“赠地学院”将“服务社会”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职能;而欧洲,以法国、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早已开始了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反观我国,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认识不足;产业界对借助高校力量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预测,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热衷于模仿和引进,开展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可见,双方落后的思想观念已不能适应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下定决心打破定势,制定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对接的相关政策。

2.现行制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

现行制度要敢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相比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上主张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上主张体验式;师资的知识结构上要求产学研结合;学业评价方式上要求发展性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标准符合国际化。诸多变化使原有的教学经费使用制度无法满足额度不断增长、范围日益扩大、情况更加复杂的实践教学要求;传统的师资评聘和培养制度已很难适应师资结构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复杂化的趋势;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的增加,呼唤相应的劳动保障制度等。这就需要财政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等积极作出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相配套的变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可持续性。

3.学校办学定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目前,很多高校限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一致;培养目标与应有的培养方式不配套;培养方案的制定单位与人才使用单位不呼应;知识传授预期与能力培养效果不吻合;人才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要求不相符等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全新的人才培养大纲统领一体化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工程实践环境的创建,营造体验式教学环境,实现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4.企业发展理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面向产业为主。由于企业运作遵循市场化规律,有很强的功利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了可能享有国家政策的优惠外,合作高校对其技术创新的支持、企业自身人才储备的需求、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学生的劳动力成本等均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行业、企业及其领导者自身有远见卓识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作支撑,主动将企业的短期利益与中长期的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将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视为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正确评价高校的技术支持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关系;深刻认识产品创新投入对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意义;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与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的关联以及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对企业树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作用等。

5.社会评判人才的标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在我国,自有科举制度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就限定了学习的方式和目标,导致社会对人才的评判十分局限。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转变的内在阻力。因此,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亟待建立。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可持续的有效途径

1. 以国家级项目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办学

通常国家级教育改革立项标志着此类研究在国内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学校致力于在优势学科专业上办出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在近年形成突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9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2门国家级精品饰品公开课。上述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带动和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奥运会,学校一举完成五个系列的服装设计,包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奥运会和残奥会系列制服、火炬接力系列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系列服装、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礼仪青花瓷系列服装、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入场式服装等,得到了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和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赞扬。2010年世博会,学校教师作品“寻找香格里拉”在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展出,2012年广州亚运会“行云流水”系列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南京青奥会成功完成了官方制服与火炬传递服装设计方案,获得国际奥委会、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及制服赞助品牌商的高度赞扬和认可。上述荣誉的取得,有力促进了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确立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以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纺织服装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坚持“优势为本、特色发展、改革创新、示范推进”的原则,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发展,发挥优势、强化特色,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坚持“艺工融合、培养兴趣、强化过程、鼓励创新、提高能力”的实践教学工作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水平教学队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28个,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品牌专业3个,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良好局面。

3.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提出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三平台、四环节、三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三平台,四环节,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即让学生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三个平台,完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种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创新基地,以及400多个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雄厚基础。

4.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为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程”,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多方调研基础上,成立了“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任务,为全校教师提供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助平台。目前,“中心”招募了20 名志愿者,已经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且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工作需要,发展中心的志愿者群策群力,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配合学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了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课堂演讲艺术”的学术沙龙,举办了“有效教学与教学艺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教师着装的神韵风采”等讲座,组织了“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学采风―神圣之旅”等主题午餐会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教师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5.以设立各类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致力于教学改革,每年学校划拨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各类立项:年均40项左右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年均160项左右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年均45项左右的学科竞赛项目;年均23项左右的教材建设立项。此外,每三年平均十五门左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每三年10个教学改革团队项目。正是有了积极、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的牢固基础,学校近年来屡获北京市级奖项:4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9部北京市级精品教材;4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5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4项。

综上所述,学校经历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着力塑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 胡志刚,任胜兵,吴斌.构建基于CDIO 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5] 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段庆茹,阚连宝,吴国忠.CDIO 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7] 邵广军,吕平,王娟.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5).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教学改革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时,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划分类型[1]。教育部曾多次举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思想。我国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均已开始转变观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一转变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趋势[2]。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培养目标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也已经迫在眉捷。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地方性省属本科院校,在黑龙江省“高教强省”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的经验。

1国内计算机本科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与新方法已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3],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情况,教学内容和方法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些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脱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教育机制同市场脱轨,专业特色不突出。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研究滞后。3)师资建设严重滞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暇做科研项目,导致没有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4)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和国内许多高校一样,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多年来形成的既定教学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同样存在以上诸多弊端。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前景暗淡。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的人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针对2008年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电子信息类人才已经是多年来国内最紧缺的人才之一,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网络游戏等,电子商务、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哈尔滨师范大学适时制定了“强校规划”,将我院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学院。这一定位符合国家大量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形势,符合哈尔滨师范大学这一地方性院校的发展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IT行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院目前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3.1指导思想

我院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为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确立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鉴印度软件培养体系中的“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的教育观念,引入了工程化思想,提出了“面向工程实践,以应用为纲,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教育思想。经过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理论知识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工程训练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分类培养、综合发展和开放式办学7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3.2应用型人才按需分类培养目标

学生的最终去向是企业,所以人才培养目标要按“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强”的要求制定,且必须符合企业需求。我院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将分不同专业方向分别制定具体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尽可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出实时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院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已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软件方向)等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另外,我们必须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研究及创新能力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另外,该专业负责向社会输送计算机专业师资及面向全国高校输送研究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方向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方向上侧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游戏软件方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能力,熟悉数字媒体产业背景及其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数字媒体系统实现和维护方面的工程实用型人才;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媒体研究领域输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研究型人才。

各专业方向具体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软件人才,包括软件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项目经理、质量经理、需求分析师、开发工程师、应用软件工程师、系统软件工程师、网络与计算机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等。

学院在培养目标上把工程化能力与基础理论和专业能力并重,既强调与企业的结合,又强调能够引领产业的发展;既强调工程应用能力,又强调创新能力,为不同特质的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3学生能力素质分解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合理分解,即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学习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7个方面,如表1所示。

我院在制定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及每个教学实践环节时,都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各种不同能力素质,并尽可能做到能力素质培养均衡分布。这样,既能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分类培养,也能做到学生德、智、体、美、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6

1.1服务贸易市场人才需求增加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和竞争的热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396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4.7%,居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第三位,其中服务出口位列世界第五,服务进口位列世界第二,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正发生着明显变化,从过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为主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这些趋势和现状都传递着一个讯息,一批既熟悉理论知识又能及时掌握新兴贸易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将大有可为。

1.2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相融合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之一。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国际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以虚拟的信息网络为载体,而非通过传统的交换或当面交流的形式才得以实现。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时效性,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要求从业者既能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又能快速运用电子商务作为交易的媒介。为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当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模式化,专业培养趋同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定位准确,更要特色化。目前多数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认真考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并未充分调研地方人才市场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结构,没能积极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规避其中的不足,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对外经贸行业的现实需要,造成全国各地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趋同化。

2.2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虽然多数本科高校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我国当前主流教学观念认为,本科应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专科才需要强调实践能力训练。此教学观念直接导致众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协调,看似掌握了所有专业知识,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却无所适从。受客观条件所限,多数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与市场、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外经贸企业工作的经历,不了解外经贸行业的第一线动态,国际贸易实务经验的不足又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依据,只能依托书本的案例分析进行实践应用教学,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其有限。

2.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所学课程类型与欧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包括理论知识性的基础课程与实践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与发达国家在理念上还存在差距。发达国家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尤其重视国际前沿知识,在掌握基础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下必须洞悉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法律、环境、偏好等多方面因素。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被压缩,导致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没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应用能力不能得到良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障[3]。

2.5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项目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本科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然而,多数外经贸企业更关注企业的短期经济收益,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即使高校对校企合作工作高度重视,但政府的相应配套政策尚不完善,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教师会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开展校企合作、应用型课程开发及相关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未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真正融为一体,普遍缺乏边学习边接受市场挑战、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3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保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3.1制定专业培养计划高校要首先制定详实、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过程指明方向,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取决于其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质量如何。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详实了解地方的教育、经济、法律、市场等现状,成立专门的工作室进行信息搜集工作,专门负责外部信息的搜集、预测与分析,帮助决策层做出决策。

3.2完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基于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市场需求、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三者统一的角度设计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身心调节能力。

3.3强化专业培养实践环节企业的用人观已从传统的“有后劲”的“储备型”向“上手快”和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也要从单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具有较强的岗位专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应用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可从实用型和特色型两个方向入手构建,前者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后者可以使高校教学体系在业内持续获得竞争力。

3.4优化专业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外语技能、专业技能、沟通与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职业素质和能力。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上述能力与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当今高校教师大多是硕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缺乏行业及企业的工作背景,理论水平高但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既掌握深厚的学科知识,又拥有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因此,建设由具有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学教师组成的应用型教学团队,走师资队伍多样化、多元化之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