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秦婷(197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师。(陕西 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BZ38)、西安邮电大学校教该项目(项目编号:JGC201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47-02

2010年6月我国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

“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打造“双师型”教师,而且“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力量。

一、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保障。如何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卓越计划”特点,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企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共建的培养模式是关键。各高校要依托企业去聘请不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会教书会育人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汇集企业实践经验,加以提炼渗入教学内容中,并承担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等,或担任相关专业学生的联合导师,完成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从而组建一支不但稳定而且又善于教学和育人的高素质企业教师团队。

2.校内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校内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相关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习、工作经历而言,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可能性较大。这种现实情况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工程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我国具有高学历的较多高校教师偏重理论研究,严重缺乏实际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致使他们在新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工程实践阶段无法独立指导学生,具体表现为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及新动向缺乏了解。[2]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理论研究与实际使用严重脱节。所以,高校应采用充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加快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坚持派遣部分教师到基地直接参与企业一线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工程中得到锻炼。这样,教师不但在实践中将抽象、深奥、难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且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中,将技术理论产业化,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所培养选拔的“双师型”教师不但能够加强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起到关键性的保障。这些教师结合自身在教学和实践中的经验,协助教务部门制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编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因此,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不但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能力和业务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有利于实现产学研教的结合及实现校企的“共赢”。

通过两个教师队伍的共建在新时期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二、教师制度建设

没有制度保障就没有数量和质量的保障。[3]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其质量的先决条件,而教师制度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制度建设同样应从企业建设与校内建设两个方面进行。

1.企业教师制度建设

企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支以企业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主的稳定的企业教师队伍。建立企业合理的授课培训制度、兼职聘任制度和激励机制是企业教师制度建设的关键。

(1)授课培训制度。担任授课任务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授课技能培训。企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的是技术的应用、操作,所以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是对学生的授课要求和企业对用户的培训还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企业教师授课技能还有待培训。具体培训应由高校教务部门组织校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教师进行。通过校内专业授课的培训提高企业教师的语言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学规范,接受教学制度的制约,使实践教学具有科学性、启发性。通过专业教师的培训,使企业教师体会、感悟教学的特点与不同,从而提高授课技能。

(2)兼职聘任制度。高校要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以便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聘任中,坚持兼职教师聘期应该与高校学制相一致的原则,这样不但能够较好地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内的实践教学任务,而且使教学具有良好的完整性。

(3)考核激励制度。实行多种考核评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较高、效果明显并取得学生好评的企业教师应在企业年度考核中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激励政策上,采取企业优秀教师优先职务、优先晋升技术级职称、优先外出培训及深造、优先获得资质认证等一系列优先措施,并且企业对企业教师在企业内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有效地激励教师培养爱岗、敬业、创新的精神。同时,高校根据企业教师实际授课工作量,按照校内酬金标准发放课时酬金,为开发课程的教师提供经费上的资助。

通过以上制度的保障不但能够加强企业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而且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关注,使兼职教师有归属感,从而能更加全力地投入到学生的培养中。

2.校内教师制度建设

依照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校内的教师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师工程化的培养工作。为保障校内教师的建设,保障制度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培训、兼职制度。各高校的校内教师必须接受派遣,深入到企业进行培训与兼职,为期一至两年。通过一两年的岗位培训最终获取企业认证资质。持证上岗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

激励制度。通过培训与兼职,成绩优秀的校内教师可以获得企业颁发的资质证书。对于参加企业培训与兼职的校内教师,在培训与兼职期间,校内相关部门应适当减免其在校内的教学工作量,采用培训和兼职同绩效进行置换的方式进行年度考核,从而有效激励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培训与兼职在自愿、主动的情形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使培训与兼职常规化、制度化。校内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将具备企业工程经历作为评定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并且将评审的侧重点从科研、发表文章等理论性较强的条件向应用、创新、发明等方面倾斜,以此引导和鼓励教师参加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活动。在同等情况下,参与的教师享有职称评审优先权、进修深造优先权和年终评优优先权等。

人的潜力是极大的,如何去发现和挖掘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好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全面推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轻松的、和谐的竞争环境,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为参与的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因此,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不但可以有效保障校内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可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三、结论

总之,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和教育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给予政策、保障措施上的扶持和保障,那么不但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新型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高教[2011]1号)[Z].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执业药师;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17-02

专业人才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作为药学院来说,必须结合社会需求,依据人才成长规律,潜心研究,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执业药师作为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对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公众安全有效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及药品疗效评价等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执业药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执业药师制度出台较晚,在执业药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和实践困惑。因此,作为药学院,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执业药师建设进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当前我国执业药师人才队伍的基本概况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是一种职业准入控制,是国际通行的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工作的药学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和条件的法律规定。1994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同时,根据工作需要,1994年至2004年,每年还选拔相当数量的从业药师,当然,从业药师的选拔考试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2013年的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到2015年12月31日止,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可是,我国执业药师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为此,2015年11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了《关于现有从业药师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从业药师可执业到2020年12月31日,这有利于在一定时期内缓解执业药师的供需矛盾。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认证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我国先后有65万人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其中,注册执业药师257 633人,每万人口注册执业药师1.9人。按地区分布而言,注册的执业药师东部地区为133 550人、中部地区为703 70人、西部地区为53 713人,分别占注册总数51.8%、27.3%、20.9%,一半以上在东部地区;按注册执业药师的工作领域而言,执业于药品生产、药品批发、药品零售企业及医疗机构的执业药师人数分别为2 982人、33 350人、218 497人、2 804人,大部分分布于药品批发与零售领域。

二、我国执业药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执业药师人才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1994年,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1999年,有关部门重新修订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这些管理法规对执业药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执业药师法却迟迟没有出台,现行的法规法律效力层次不高,执业药师的权利、职责、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界定不到位,使得执业药师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执业药师的具体工作岗位职责、权利、待遇等方面问题得不到落实。对执业药师队伍的扩大缺乏积极、动态的需求导向和有力的需求拉动,执业药师人才队伍发展实际需求疲软无力,极大地挫伤了执业药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执业药师注册执业率不高。

2. 执业药师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且地区分布失衡

执业药师制度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执业药师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与实际工作需求相比,我国执业药师特别是注册执业药师的缺口仍然很大。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认证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底,全国注册执业药师总数比2014年增加91 129人;执业药师注册率比2014年增加2.4%;全国每万人注册执业药师数比2014年底增长58.3%,达到每万人注册执业药师1.9人。这个增长速度很客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比如,早在2001年,日本、法国、美国分别是平均517人、909人、1 200人拥有一名执业药师。就地区分布来说,我国一半以上的注册执业药师集中在东部地区。

3. 执业药师准入门槛低

一个行业准入门槛的高低直接关乎该领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加强对药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控制,保证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的安全用药,我国实行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但研究《执业药师资格认定暂行制度》中关于报考人员的条件要求发现,在学历上,我国执业药师报考学历从中专到博士,跨度大,层次多,水平良莠不齐;在社会实践上,对较低层次的报考者对于实践年限的要求更高,而具有较高学历者则更注重理论方面,侧重点的不同也导致从业水平的差异;在报考专业上,我国在规定中并没有明确相关专业的界定,只有在《执业药师资格制度问答》中解释相关专业是指化学专业、生物学专业和医学专业,在操作中容易出现把关程度的严密不均。在执业药师考试内容上,对药学基础理论知识重视有余,对临床实践重视不足。

4.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效果欠佳

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要求每名执业药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至少要获得15个学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一般具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执业药师协会组织,而执业药师协会的工作人员少,也没有固定的培训场地、师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考核环节薄弱,导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很难保障。多数参加培训的人员,目的不在于学习新知,而是获得培训学分证明,这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我国执业药师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1. 健全执业药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英国早在1815年就颁布了药师法。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各州都相继颁布了《州药房法》,明确只有通过国家统一资格考试合格并经注册的执业药师才能在药房相关岗位上执业,美国药房理事会全国联合会制定颁布了《标准州药房法》,提出了统一的标准。日本也于1898年颁布了《药剂师法》。我国医药分业比较晚,实施执业药师制度二十多年来,尚没有颁布适合我国国情的《执业药师法》,更谈不上完善的法律体系了,对执业药师的管理还处于行政管理的阶段。为适应执业药师队伍建设需要,我国要尽早出台执业药师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执业药师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保障执业药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药师真正参与疾病的临床治疗,发挥其在医药卫生事业中应有的地位,提升执业药师在临床和社会的认可度,提高报考执业药师的积极性和执业药师的注册率。同时,要积极发挥执业药师协会等行业性群众团体和组织的作用,搭建执业药师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执业药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建设,推动我国执业药师事业发展。

2. 积极发展高等药学教育

我国执业药师人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普遍偏低,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执业药师的职能发挥,影响了执业药师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阻碍了执业药师人才队伍建设进程。高等药学教育作为执业药师考试的后备力量来源和执业药师专业技术的有力支撑,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面向患者指导用药所需要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见习实习,深入社会药店、医院药房、企业车间,丰富专业经历。二是增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高等教育都是具有职业性的,高等药学教育要把《执业药师考试大纲》引入课堂,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掌握,为学生通过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同时,也可以有计划地尝试开展从业药师转型培训,通过一定的资格水平考试,将一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药师转为执业药师,这样,既畅通了从业药师的专业发展通道,让他们专业发展有方向,人生路上有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有利于解决当前执业药师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

3. 优化执业药师的地区分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执业药师地区分布不平衡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用药服务水平。针对我国执业药师东、中、西部地区地域间分布失衡的问题,至少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定向培养。在中西部执业药师特别紧缺的省份,定向选拔一部分优秀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高等药学院校进修深造,进行强化训练,充实到本地区执业药师队伍之中。二是引导执业药师合理流动。收入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基础。国家可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执业药师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合理流动。例如,运用经济杠杆,采取发放地区特殊津贴或岗位津贴的办法,提高中西部地区注册执业药师的收入水平,给予中西部地区注册执业药师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中西部地区现有执业药师的劳动所得和工作满意度,而且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的注册执业药师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使执业药师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4. 完善执业药师报名考试制度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

在执业药师报名考试方面,要适度提高对报考人员的专业限制和学历要求,尽可能避免报考者专业“相关”而实际能力“不相关”的问题;增加对报考者专业用药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规定报考人员必须有相应的实习经历,高学历者也不例外。执业药师考试内容,应充分反映执业药师的职能取向,根据不同的执业领域设计有差异性的考试科目。对于已经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要切实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稳定的执业药师培训师资库,避免培训时临时决定的现象;要加强培训教材建设,根据医药科技发展和用药实践,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有时效性的教材,让受训人员感觉继续教育培训“应急”“解渴”;要根据执业药师的工作领域和执业性质不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增强培训的职业性和岗位契合度;要创新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形式,通过理论讲述、执业药师沙龙活动、用药典型案例剖析、工作经验分享会等多种方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亲和力;要完善培训效果监测手段,提高培训的约束力。要严格执行《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对理应注销注册资格的,要及时注销其执照。要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执业药师协会自身建设,提高其履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职能的创造性和基本能力,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媛,张凯丽.中美执业药师准入制度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队伍 建设创新型人才 培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16-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必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012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主席曾经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任务。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丰厚土壤和有力保障,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纵观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都在为谋取长期的发展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而加紧实施着人才发展的战略,如美国在2004年就已启动“国家创新启动计划”,德国推出“通过教育起飞”计划,日本也不断地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与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距,其中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关键因素。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主导力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教育界称之为“钱学森之问”的深刻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亦应该审视和反思如何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

有人说: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必然要依托创新型的教育,创新型的教育则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终端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拥有一支能胜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大学教师是很多人在日后的工作中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领路人,大学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创新型高等人才培养的成果。《教育规划纲要》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章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可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创新型的人才即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创造能力、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这类人才往往具有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还有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绝非容易之事,这就必然需要有一支无论知识、理论和观念都有实力接受学生挑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突破和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前提和基础,只有注重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才能担负起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三、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曾经在中国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中国大学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培养大量适应新模式的教师,这是最大的难题。基于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新型教育理念的树立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受到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严重束缚,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观念的落后、教育模式的单一和陈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广大的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以全新的教育思想为引领,将学生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的能力,开发创新的精神。

(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新时期创新型的人才必然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熏陶。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学术创新精神,才能在学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用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创新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养

学生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多半来自教师的培养和传授,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广博的创新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还要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在科学的前沿领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才能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经验,才能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个性,多层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四)以学科为基础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的培养

在高等学校中,教师对学科的忠诚和学术的追求几乎要大于对学校的忠诚,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元素,以学科为基础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高校要以重点学科为平台,引进和培养能站在学科前沿的、具有学术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带领一支学术的梯队,打造一门或几门优势的学科,创出学校的品牌专业,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的高等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一流教师队伍 英语拔尖人才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许德华(1967-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吉林 白城 1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英语拔尖人才环境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79-02

目前,高等教育已趋于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已趋于饱和化,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前移到了高校之间、专业之间。对于普通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来说,就业竞争就是院校与院校之间的专业竞争,专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普通高师院校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现有人才的培养目标达到拔尖人才的水平,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一、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一流的教师。要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对于普通高师院校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有学者对武汉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关于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要求与实际差距最大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是师德修养。重点院校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之相比,普通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会更多。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普通高师院校中,由于扩招,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专业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教学理论薄弱,教学观念多年不变;同时,教科研意识淡薄,即使搞科研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够明确;教师主动学习、完善自我的意识不强;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只顾花大价钱引进人才,但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结果往往是“请来女婿,气走儿子”,没能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使人才在高校之间频繁地无序流动,给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高校培训经费的问题,各校的培训体制不健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经费及时间上的支持,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好多年,除了学历深造以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以外形式的学习,出国深造更是寥寥无几,这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在教师结构建设上,学历层次虽然逐年在提高,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更富有活力,然而有研究表明,学历程度和学生满意度是不成正比的。鉴于以上种种情况,英语专业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确是摆在普通高师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大课题。

二、一流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达到效果的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确保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准备的完善以及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对教材的准备程度。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如能结合集体备课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对课程再度学习、研究与设计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当教学被视为一种合力的效应时,集体备课备受人们青睐,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有利于群体智慧的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英语备课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优化英语集体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可解决教师在个体备课中遇到的理解上的偏差问题以及某些习惯上的发音错误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持续提高,教师还要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动机和行为, 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学会到会学和乐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方式很多,可派教师等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及教育科研研讨会等,还可聘请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作报告。这样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丰富了,教师会自觉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业务素质。教师的教科研活动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学校、学生和教师,教师为解决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研究,这会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参加教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教师加深认识现代教育本质观、价值观以及学生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教科研活动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科研活动能使教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与教科研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您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对于高校来说,没有科研,就无学术水平可言,高校就无活力,在国内外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必须吸引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活动,使教师能够体验到科研成功的喜悦,正确认识科研工作对教学、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到“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各院校都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改进和提高课件的质量,增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率,使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课程都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娴熟,多媒体技术和语音实验室的功能还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教育中处于有利位置。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客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才能使多媒体技术成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技术平台。

(四)协调好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

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术会议、听课、访学、留学。(1)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的培训活动。参加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据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提高方面,63%的教师认为校外培训优于校内培训,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2)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外语界的学术会议,能增强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时代感,了解国内外外语界同仁们的教学和科研状况,接触和了解到本专业前沿知识。(3)组织教师到同类院校或重点院校去听课或访学活动。通过听名师的课、有特色的课等,教师会慢慢积累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水到渠成。国内的访学活动是借鉴国外访问学者制度,依据我国国情设立的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同时,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的职后继续教育形式,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这种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就地培养或交流培养。(4)依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引进一批在学术上具有一定造诣的高水平人才和有效利用外教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增进校际、国际交流和搭建语音语调标准化的平台,促进一流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海外兼职教授队伍和一流的外籍全职专任教师队伍。还可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使他们成为英语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从而为提高一流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办法,有利于推动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达到一流的教师水平。

2.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时俱进。英语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挑战。英语教学的环境、内容、方法、要求,甚至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外部环境因素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和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意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高师院校应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和科研上的竞赛活动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提高的动力,这是加强教师人力资源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使教师始终保持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英语教师也要不断进取,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以及对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从而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一流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事关普通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普通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点,无论定位是什么,其中拔尖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在竞争中求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而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所以一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普通高校发展的必然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和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把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和高师院校的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建立更科学的可持续性的教师发展模式,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关桓达.大学教师形象期望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蒋华林.全球化背景下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大学:学术版,2011(1).

[3]郭玉玲.简论学校教育科研的作用与意义[J].教学与管理,2002(11).

[4]陈鹏.国内访问学者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1).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5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当前外语教育教学的新方向。但是由于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是建立起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其并不适用于当今“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外语教学教育应当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培养更高水平的综合性外语人才。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力量、改革课程教学设计以及采用多形式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校内校外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进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多方面学习当中,强化学习内容和创新学习方法,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一带一路;语言需求;外语人才培养

我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国策。“一带一路”更多的是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其相互之间的交流都需要通过语言作为媒介。面对当今剧烈变化的国际形式,其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高度,实施“一带一路”,能够有效拓宽外语教育的广度,同时也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白市场。

1“一带一路”战略产生的背景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进行《弘扬人民友谊,公平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中,认为为促进欧亚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共同繁荣,各国之间发展和联系更为紧密,创新出不同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国印尼关系新篇章:携手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的演讲当中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建设,同时大力支持抽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着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强烈愿望,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也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一带一路”基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延伸而来,也是得名于丝绸之路,同时也是多元化的一种合作机制。通过“一带一路”和沿线国家之间开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机制进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造福各国人民。通过发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重点是人文交流,目的是为有效突出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更加鲜活的机制体制。对于沿线国家,应当开展多方的务实合作,形成灵活的活动机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为中国营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力推动全球的经济增长。

2“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在目前存在很多问题,有经济过剩的现象,因此,当前我国将自己的改革重心转移到了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开展的“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丝绸之路,途径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如此多的国家,如果只依靠单一的英语这一种语言互相交流沟通,并不能够有效满足“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实施下,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对韩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小语种的需求也会增加。“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因此语言种类也很多,不断刮起学习小语种的高峰。特别是我国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增添了小语种的课程,也为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外语人才的储备。“一带一路”涉及的领域众多,其中包含的有经济贸易、旅游、科技、文化、金融、建设、运输等各个行业。“一带一路”将会涉及到更多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因此,需要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来发展交通运输业、国际贸易、能源制造等方面,只有通过语言的沟通,才能够了解他国的文化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够懂得语言,也对新的知识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合作领域,培养专业化的技能人才,确保服务更加的流畅,知识衔接也更加紧密。发展全方位的运用,也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潮流,为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英语是一门强制性的外语教育,很多学生只学会了英语这一门外语,也导致了学生对其他语言的忽视。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的有英语专业,但是一些小语种,特别是较为冷门的小语种,却很少有开办,导致当前单一的英语人才偏多,应用型的外语人才以及小语种的人才缺失。而目前,很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就业率低下,甚至有些专业已经亮起红灯。如果中国需要派人去“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工作,那么将有很少的人能够适应这份工作,因为语言不通,不能和当地人沟通交流,也无法开展工作。由于受到小语种教育的学生也无法胜任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国家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成本。我国很多高校只开设了20种左右的语言,但是“一带一路”沿线有200个国家,因此很多语言在中国市场是空白的,有限的小语种专业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2)由于“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很多,语言复杂,现在我国的教育大都是以英语为主,主要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学习,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灌输的思维模式,导致英语教育在学习当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学习其他种类的语言,会受到交叉影响,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完善,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际社会需求型的人才相差较远。(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越来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的人才,以及懂得政治经济、全球文化事业和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由于许多人才受到自身学习语言单一性的限制,不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受到自身约束以及人才机制的制约,复合型的人才紧缺。“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员来填充和完善,同时这些人才也需要掌握当地的语言和民俗。然而就目前我国而言,拥有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4培养外语人才的途径

在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大困难在于寻求多方面专业性的教师。由于我国专业的语言教师大都在所属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仍旧缺乏专业技能,当前我国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是教师专业性的欠缺。因此,需要加强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还应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高校任教,这样才能够将学生所学和社会所需结合起来,学校也可以通过委派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1加强复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当聘请拥有丰富经验的外语专业人才,想要培养出高水平和复合型的人才,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其次,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专业型的骨干教师,和普通的高校教师,相较而言,领域内的复合型人才,大都拥有很强的实践经验,还能够为校内的英语教师提供专业的英语培训。培养专业型的教师,不应当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应当更好的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正确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教授学生。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如将外语学院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旅游学院等相互结合,对相关的教师进行集中性的培训,更能有效实现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身份的转变,同时学校还可以采取选拔的方式,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语言技能的教师,派他们外出学习,进而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

4.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梯度教学

为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和发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职业发展需求,外语人才不再仅仅局限于拥有熟练的外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知识。很多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都是四年制,但是有专家认为,并不需要花费4年时间学习外语,外语只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只有当它和具体的学科之间相互结合并且运用,才能够凸显出价值,创造价值。因此,建议高等院校可以采用分段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语言,后两年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将语言融入到金融、国际贸易、法律、旅游等各个行业当中,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乐趣选取不同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择其所需,爱其所选,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将语言和实际运用的知识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地位,进而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4.3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把语言和专业技能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把英语作为专业学习的载体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确保英语更具有实用性和价值性。这样英语方能和社会实践二者相结合,有效实现语言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英语建立起和其他领域的连接,能够为外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新型学习方案,也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研究人才。

4.4开展校外或者国际交流合作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这也给校外合作和国际间的交流提供了资源。学校内部之间可以共享教育资源,进而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合作,能够将外语和相关的专业相互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高校之间还可以相互合作,在资源方面以及优势专业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建立起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学校还可以推广双学位机制,鼓励学生学习英语专业或者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第二专业,这样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校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4.5鼓励多语种学习

“一带一路”沿途涉及200多个国家,仅仅依靠一门英语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小语种直接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因此,培养专业的小语种人才,成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任务。根据这一政策,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以及广东外国语学院陆续开展了“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小语种专业。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确保语言不再成为发展当中的困扰,促使语言专业拥有更加强烈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也有多种小语种的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实践证明,多语种教学模式更能够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发展。

4.6增强实际训练

针对理工科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的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于理工科大都不了解,因此也不能够深入学习理工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学校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开设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口译联系,增强学生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和外语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互派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后,国家对外开放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外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北、上、广等地区对外语教学实施深度改革,以培养小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为首要措施,大力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但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持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闫丽俐.论“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2]陆娟.“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 药物化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161-02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我国高等药学院校中肩负着中华民族药业发展的重任,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反映着高等药学院校的现实,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药业的未来。它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两个学科,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在人类防病治病的生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天然药物化学既阐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又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方法、结构鉴定及结构优化,以寻找新型先导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及中药质量研究的重要手段;而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和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化学药物性质、探索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两者均是以化学药物为研究对象,为药学领域尤其是新药研究领域中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重要学科。从学科的进展中,可以看出增强药物化学学科建设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生物医学背景下培养高质量药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应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优秀药学人才。

1 药物化学学科的进展及其培养目标

药物化学学科在众多医药高校中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内最早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之一。纵观药学学科的发展,自上世纪40年代末国内药学就形成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药剂学及药理学四个二级学科,与药学相关的化学更早就已经形成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二级学科。当时无论是药学的四个二级学科还是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都只局限在本学科圈内完善各自的理论、方法及体系,形成早期药学学科经纬分明的学科群环境,这种学科群环境分离于医学和生物学之外。上世纪50年代,药学的四个二级学科及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都积极关注医学和生物学进展,都希望利用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创造本学科的前沿,导致了药学学科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随后,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使病理、生理现象与药物分子的依赖关系明朗化,从药物分子的结构式既可以解读它的化学性质,又可以解读它的生物学性质,包括药物化学学科在内的药学四个二级学科形成的前沿方向存在广泛联系,这些联系最终表现为二级学科的前沿方向之间出现交叉点,药学二级学科的界线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上模糊化,药学二级学科的界线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上更加模糊、广泛交叉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医学和生物学进步同样引起化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出现了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和物理药学,生物学作为桥梁使化学学科之间的界线模糊化,特别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内源性标志物测定方向广泛交叉,并于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化学生物学时代。如今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针对相同的医学问题做着各自的事情,特别是在细胞化学领域广泛交叉下,学科界线更加模糊。

可见由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计算机模拟设计及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和技术向药物化学中渗透,使药物化学学科取得诸多方面的进展。这些进展深刻地影响着药物化学的自身行为,制约着药物化学专业的目标,现代药物化学已与大多数人熟悉的经典药物化学有本质区别,已由传统的“化学”向“化学+生物学”到“化学+生物学+医学”的模式转变并已经被同仁广泛认同且产生积极的影响,把握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增强药物化学学科建设,调整药物化学学科教育目标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可回避。

2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进展及培养目标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天然药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19世纪初,化学家们对已确定的大量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按照生源、药理活性或结构进行分类,并不断地揭示出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如甲戊二羟的结构单元为萜类共有的生物合成材料,生物碱的前体是莽草酸和α-氨基酸等,即生活细胞合成天然化合物的奥秘被逐渐揭示。20世纪在“药味”浓郁的药学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以色谱技术如柱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谱学技术(如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试验(如高通量筛选等)普遍开展为主要特点。有专家[1]预言,21世纪将是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传统药物实验化、定性和定量化再评价研究;研究生药基源化学成分以开发新的药用资源,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寻找创新药物研究的候选化合物、发展新的天然药物筛选模型及作用机制探讨;设计合理的活性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和仿生合成及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有效性/毒性;从分子水平探讨生物进化;充分利用天然手性化合物资源,大力开展手性药物研究。在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方面,成熟的药学院校中有相对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念,并随着国内外大药学学科变化动态适当修正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研究生在这种随学科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大药学学科理论熏陶下,对学科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动态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待开展科学研究时更敏锐的科研思路和更有能力开展相关性实验研究,这应归为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增专业普遍化、招生规模超常化、培养目标模糊化、课程设置随意化和经济利益主导化的办学行为给药学教育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2],致使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笔者认为药物化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应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鉴于笔者主要从事天然活性成分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下面从偏向于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药物化学研究生理论教学方面,在原有教学成果基础上,提一些个人看法,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优秀的高层次药学人才。

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研究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上好这一课程,对培养天然药化研究生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它囊括了多学科交叉内容。这门课是在天然药物化学基础上开设的,重点介绍天然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新动向,拓宽天然化合物类型,如海洋生物及低等植物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3-4]等,更深入地阐明其结构的波谱及光谱特征,使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除加强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外,还应丰富相关课程内容,如在高等仪器分析教学中增加如太赫兹时域光谱[5]之类的新方法、新技术;增加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相关内容,如如生物转化技术[6]、药物动力学[7]、分子生药学[8]、转化医学[9]、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中药复方研究方法、天然产物活性筛选新技术和中药质量控制等药学研究成果。

3 小结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带头学科,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在人类防治疾病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药学教学模式已在药学院校中被广泛认同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增药学专业的师生对这种办学模式并不太熟悉,不能很好地在药物化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认识药物化学学科在高等药学教育和民族药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加强新增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等途径可以实现使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参考文献]

[1] 杨秀伟.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性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1):9-11.

[2] 王威威,崔国辉,赵明,等.以医学进展为依托发展药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J].药学教育,2005,21(3):1-4.

[3] 冯洁,杨秀伟.长松萝中新的二苯骈呋喃和蒽醌[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52-853.

[4] 冯洁,杨秀伟,苏思多,等.长松萝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6):708-711.

[5] 刘囡,徐开俊,周建平,等.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8,32(9):398-406.

[6] Li Fei,Yang Xiuwei. Biotransformation of myrislignan by rat liver microsomes in vitro [J]. Phytochemistry,2008,69:765-771.

[7] 杨秀伟,徐嵬.中药化学成分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9-26.

[8]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09,39(12):110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