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1
一、正确认识数学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该活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二)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从生活中体会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东西,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三、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段数学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难度比低年级大,与初中数学学习相比又较为简单,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注意,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基础知识与中等知识学习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加强小学数学高段教学需要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教好小学高段数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起重要作用,也对今后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要教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保证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课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分析,对疑难点进行勾画。
(2)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题型,探究解题过程,自己动手解答,养成既动脑也动手的好习惯。
(3)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看其是否存在走神的情况,否则不论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学生也完不成学习目标。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1)提问要抓住关键。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
(2)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3)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三、有效的练习设计
(1)练习主要应在课内进行,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在课内进行,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发现学生不够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证课内的练习时间,克服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时间少,主要靠课外练习、补缺的不良状况,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练习的效果不好,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易到难,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
(2)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时,让学生合作研究自己的自行车,体会周长、半径、大小齿轮的比构成比例的意义,提出有创意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自行车中,是前轮推后轮还是后轮推前轮?是大齿轮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推大齿轮?齿轮的大小和链条有什么关系?变速自行车后面那么多的齿轮有什么用?踏板转一圈,齿轮转几圈?轮胎转几圈?和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小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小学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运用农村生活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热爱学生并主动关心他们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二)化枯燥为有趣,减烦为简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在教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这一节,我采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三)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给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小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比例的性质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二)让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小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小学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正方形和正方体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图形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图形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函数图像和性质就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走进他们的生活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4
一、抓住本质巧复习
同年级有一位数学教师,新授课时的进度一直慢于同年级其他数学老师,但是进入总复习后,却后来居上,成为所有人中进度最快的教师。经过讨教经验,笔者才知道她在复习时,大胆对书中所要复习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二次备课。在复习时,凡历年考试不曾考到的知识点直接跳过,练习时相关习题直接删掉,所以教学进度立刻比其他人快了起来,并且遥遥领先。姑且不论这种复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无益处,仅就应付迫在眉睫的考试而言,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细细分析这种做法,发现正是因为该位老师从众多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了基本的考点、常见的考点,才能够删减得当,在复习时重点凸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正如同我们在教学时,若能抓住数学的本质,掌握小学数学的核心知识,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练习,那么不仅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而且教学效率也自然而然提升。
笔者在授课教学时,都会花费一定的时间钻研相关内容,解读数学本质,因而教学时心中有数,口中、手下也就有分寸,有把握。但是在总复习时要把小学六年所学的数学知识一网打尽,系统复习,对笔者而言,就有点捉襟见肘、黔驴技穷了。史宁中教授在《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一文中指出:“孩子小,一节课别讲太多,多了孩子弄不清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以为你讲的都重要。一节课无论如何,10分钟就可以讲完,顶多15分钟。老师一定要精而又精地想好这10分钟,在孩子们精力最集中的时候把内容都讲完。剩下的时间,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甚至玩都行。讲课千万别反复讲。还有,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提太多要求。旁枝末节要求多了,就抓不住本质了。”
可见,教学时唯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围绕数学的核心知识展开复习,方能事半功倍。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固然可以有所收益,但若不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组织教学的基础上,轻则会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劳民伤财,误人子弟。只有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才会有效果,延长学习时间才会有意义。我们总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数学的本质,没有抓住核心知识,拎出考点所致。具体表现为:怎么讲,总觉得还没有讲完,没有讲透,唯恐知识点遗漏;怎么练,总觉得还没有练到可以胸有成竹地应付考试的程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且这种焦灼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严重,越是临近考试越是严重。结果,自然就是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所影响,老师和学生都在一片焦灼不安中走向考试。
二、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和学生一样,也会出错。作为老师,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该如何处置呢?
山?A?阿莫纳什维利说:“应确立与儿童实事求是关系的原则,并应给儿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感到自己是与老师平等的伙伴,是老师的战友。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们感到需要老师,而老师,也不能没有孩子们。”
那么,老师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孩子们面前犯点错,又有何不可呢?家庭作业刚发下去,方静(化名)便跑来跟我说,我把她的作业改错了。具体题目如下:“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一定’‘可能’,或者‘不可能’。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我批改时,认为括号内应该填“一定”。方静分析说,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三角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5度,则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180-45)÷2=67.5度,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另一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5度,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80-45×2=90度,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括号内不能填“一定”,而应该填“可能”。
她分析得很清楚,甚至还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图形,写出了具体的算式,其他同学都看明白、听明白了。在事实和真理面前,我诚恳地向全班同学承认了我的错误,并主动改正。这种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的行为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即对待老师的批改和评判,我们应该持客观审慎的态度,先认真分析对错,再纠错,千万不能盲从,认为老师的批改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老师也和我们一样会犯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师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就像老师帮助我们一样。以此,我和学生们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关系和交往氛围,使孩子们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自由选择感,以及自己参加上课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独特感。
又有一次作业发下去以后,严彤(化名)提出质疑。具体题目如下:a/2的分数单位是(),a=()时,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小的素数。我在批改时,认为a=4时,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小的素数。事实却是a=2时,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小的素数。一开始,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与学生们“辩论”了几句,是学生们用清晰的讲解和分析、正确的解答说服了我,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过这几次事情以后,学生们变得“聪明”了,每每领到批改后的作业后,总不忘仔细检查,自己不能确定的问题还要与同学讨论,反复交流之后,才真正接受老师的批改意见。不再像从前一样,只要是老师的评判,一律同意,一律接受,毫不怀疑。现在,他们(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拿到作业订正之前,先思考、讨论、辨别正误的习惯。这种貌似对老师的不信任,其实却饱含着孩子们对自己的认真负责,以及一种勇于怀疑、善于质疑的精神。
有时,我会故意给学生们改错,在学生们的作业上留下“罪证”;有时,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凡对正确解答方法理解的同学总会据理力争,在他们据理力争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班同学也会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也和他们一样,是需要帮助的人。老师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老师。
有意出错也好,无意犯错也罢,学生们在这一次次的给老师查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勇于怀疑的意识,养成了善于怀疑的习惯,善于质疑的能力也在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5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经做过专门的阐述。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以《图形的变换》这节课为例,对照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经历旋转过程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得到较复杂的图形,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到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美感。然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出7个目标小点,分别是:1.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2.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
较复杂的图形;3.体会中心点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4.体会角度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5.体会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6.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然后,就可以根据细化的目标小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小点,可以选择4个素材,即:
这些素材对应的目标小点如下:
第一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第二个素材:体会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个素材: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第四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适用,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6
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07―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要跟紧脚步,与时俱进。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真正适应课程改革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足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一是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二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三是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四是善于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进而爱上数学。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再次,教师要适时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习环境、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体差异。若用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衡量有差异的学生,必定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有差异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熟悉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三、先做后说,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授的新知识,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结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与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
例如,教学“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题目如下):
例1100×5=5500 5×100=500
100×10=1000 10×100=1000
例27×200=5400 12×300=3600
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和例2中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以下规律: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四、增强竞争意识,营造进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