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法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法细则

建筑法细则范文1

湖北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整版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我省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71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在我省境内从事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装修装饰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以及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施工,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当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的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发证机关)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可以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市、州、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限额进行调整,并报省厅建管处备案。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可以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

文化教育工程项目必须全部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三条 按照上条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一律不得开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应该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限额以下的工程项目,规避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招标工程以招标的标的为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最小单位,非招标工程以批准立项文件中的规模和投资作为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最小单位。

第四条 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文件。

(一)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的立项批准手续;

(二)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的用地批准手续;

(三)在城市规划区的建筑工程已经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项目报建手续齐备;

(五)施工现场已经基本具备施工条件;

(六)按规定应招标工程已取得中标通知书和依法签订的施工承发包合同。非招标工程依法签订的承发包合同;

(七)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且施工图设计文件已按规定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认定的审查机构的审查,审查合格取得(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书);

(八)按规定应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已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按规定应委托监理的已委托监理,按规定应分别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的已签订质量责任书;

(九)建设资金已落实。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不得少于工程合同价款的80%;建设工期超过一年的,年度计划资金到位不得少于80%,其余部分资金来源必须落实。建设单位应当提供金融机构出具的资金证明,有条件的可以实行付款保函或者其他第三方担保;

(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五条 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向发证机块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

(二)建设单位持加盖单位及法定代表人印鉴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并附本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证明文件,向发证机关提出申请。

(三)发证机关在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和所附证明文件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市(州)城区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县(市)城镇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颁发施工许可证;对于证明文件不全或者失效的,建设单位应在30日内补全。审批时限可以自证明文件补齐全后作相应顺延;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施工许可证的编号程。

施工许可证编号的方法是:前6位为发证机关所在地区的编码,此编码与居民身份证的编码相同;第7—14位为工程报建(登记)的日期,15—16位为同日报建(登记)的序号;17—18位为专业分类代码。

同一工程的施工许可证编号与施工许可证申请表的编号一致。由发证机关填写。

专业分类代码:01.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02.冶金有色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3.煤炭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4.石油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5.化学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6.电力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7.建筑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8.森林工业建筑安装工程;09.轻纺工业建筑安装工程;10.水利建筑工程;11.铁路建筑工程;12.公路建筑工程;13.港口建筑主程;14.航空航天建筑安装工程;15.邮电通信电子设备安装工程;16.热力及燃气建筑安装工程;17.给水排水工程;18.市政桥梁工程;19.其他工程。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领取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工。因故不能按期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十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并书面报告说明理由;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三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者延期满半年的,施工许可证自行废止。

第八条 在建的建筑工程因故中止施工一年以内的工程恢复施工前,建设单位必须报发证机关核验施工许可证,中止施工一年以上的工程恢复施工,建设单位必须重新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恢复施工时,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发生变更的,应重新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第九条 对于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分解后擅自施工的,由有管辖权的发证机关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按程序补办施工许可证,并按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给予行政、经济处罚。

第十条 负责颁发施工许可证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条件的建筑工程颁发施工许可证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责成本单位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由该部门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凡违反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的,按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十二条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按建设部制定的格式,由省建设厅统一印制,其他任何单位不得仿制或翻印。

施工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每项工程的施工许可证为正本一份,由建设单位持有,副本若干份,分别由建设、施工等与工程有经济责任的相应单位持有。

复印的施工许可证无效。

第十三条 本实话细则由省建设厅负责解释;本实话细则适用于其他专业建筑工程。

第十四条 本实话细则自之日起施行。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是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维护建设单位按照城市规划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国家于1999年12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当依照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可以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限额进行调整,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未取得该许可证而占用土地的,其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无效。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1999年12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制度,此前,全国各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管理制度,但名称及管理方式缺乏统一指导,如开工报告、开工证等。

建筑法细则范文2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出现了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以人为本,以最小的物力获得最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建筑来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破坏环境。“生态建筑”已成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理念,并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生态建筑的设计可以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体系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应该受到行业的关注 。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取自然之所长,避自然之所短,以建筑技巧使建筑融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使自然更宜人居。虽然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起来却极难。比如,在我国的北方,冬天极寒,零下二十几度是常有的天气,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充分体现生态建筑的内涵,那就是要使建筑具有避寒的特性,外墙就要加保温层,这样不但冬天不冷,夏天还不会太热,此外还可以安装“LOW-E”玻璃,将房间里的热量反射回去。在使用地热时,地砖就可以选择会“呼吸”的砖。这些都是生态建筑设计必备的基本技巧。生态建筑可以划分为绿色建筑、生物建筑、自治建筑。最好的生态建筑应该是可以使得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这三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共生、互相和谐,三者之间既能融为一体,又能独立分割。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一、生态建筑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素。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应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诸如周边建筑群及交通、通讯、学校状况和其他生活设施的协调配置等因素。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1、以人为本,科学设计。人本主义原则是生态设计的最首要的原则,因为即使不是生态建筑,也是要给人居住的,如果不宜居,那么就失去了建筑的最基本的意义。所以生态建筑也不例外,宜居是最关键的原则。因此,生态设计师必须从温度、采光、通风、湿度、噪声污染等多方面为即将居住于其中的人考虑。在噪声方面可以采用墙壁间的空心砖隔层减少居民之间的噪声,采用磁性节能保温门减少传统的老式防盗门开关的巨大声响。采用降噪玻璃降低户外噪音对居民的干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是可以将节能降耗与舒适性的提高集于一个建筑物之内的。

2、整体设计原则。生态建筑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建筑,生态建筑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而是可以与自然互动,与人类互动的建筑。生态建筑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生态建筑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其内部进行微调整。生态建筑设计师们必须从整体入手,从整个环境的角度设计生态环境的整体架构。根据其所在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统一考虑,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其次,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问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化生态建筑的功能性,还要注重生态建筑的继承历史的特点。首先,尽可能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环保技术和材料是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建筑设计中应积极采用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其次,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5、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6、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 R ”原则。

7、乡土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三、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的设计。生态建筑在建设立项和整体规划时首先要重视选址,设计师应从本地的具体地域环境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建筑整体设计应该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去除传统的与自然相对立的、破坏自然的建筑观,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协调。

2、灵活的立面设计。建筑立面不仅是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同时还应满足许多其它功能,因此立面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种要求。首先,在外墙设计时,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

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但可以满足室内环境的需求,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空调能耗。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若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少于3—4m/s),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较浅(一般少于14m为宜),才可以形成穿堂风。

4、加强建筑智能设计,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也得到重视,例如把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型计算机、环境监控等技术与生态建筑相结合,设计出会呼吸的玻璃幕墙、智能采光窗、室内自动调湿、调温装置等,从而为人们提供低能耗、高效能的居住空间。其次,在构建生态建筑时,应选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根据区域性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生物能等。

结语: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有他独有的设计原则,充分了解设计原则,并严格遵守原则进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生态建筑作为2l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强调建筑设计与生态相结合,丰富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是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建筑法细则范文3

【关键词】 原则;建筑设计;运用

绪论

当下建筑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环保建筑绿色趋势的出现,为建筑空间增色许多,建筑设计被绿色抹上了一层亮彩。各式各样的环保建筑绿色设计思路给建筑设计带去了绚烂多彩的一面,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建筑绿色材料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建筑绿色材料带给建筑设计不同的新奇感,所以,正确把握建筑设计运用极为关键,能够给建筑设计带来不一样的感觉。[1]

1.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现状与疑问

就我国目前的建筑绿色设计而言,由于我国针对绿色建筑技术设计的经验较少,绿色建筑设计在硬件和软件配备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目前,我国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机制的建设过于偏向针对相关实施过程的指导,导致了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技术评价系统可靠性比较低。除此之外,建筑绿色评价机制过于侧重于针对建筑外观设计、节能系统设计的绿色性,但是却忽视了针对建筑物整体经济性的考虑,难以实现建筑物整体绿色效应的最大化。目前,我国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大约占到了全国总能耗的45%,围护结构材料缺少保温性,保温效果差,建筑物热损耗大,所以说,我国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不容乐观。最后,由于绿色建筑设计因为范围广,非常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重影响了建筑绿色设计在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1、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绿色的需求

如果说,建筑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用性,那么在当今的环境下,它就失去了功能性的所在,因为如果没有绿色性、环保性的需求和存在,建筑的存在毫无意义而言,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着它特定的用途和意义的,在这种用途和意义上再进行建筑绿色设计的运用,则会更加彰显建筑的魅力和它的实际用途。[4]

2.2、便于现场施工和日后维护

建筑的绿色设计无论是建筑物的建设过程材料的运用还是颜色的选取都是各式各样的,在进行绿色建筑施工运用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施工性能以及日后维护起来方便容易。而一系列建筑绿色材料的融入也正是考虑了这两方面的便利性。

2.3、树立安全环保的意识

安全环保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各个国家都在提倡安全环保,实现零污染建筑空间的各种设计均要尊重原生态,从绿色理念出发,设计、制造环保性能的符合建筑空间需求的建筑绿色材料,设计绿色的餐饮空间,使得人人向绿色靠拢,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2.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基于目前建筑绿色材料的不断新颖化,它发展的空间也愈发的突出,建筑设计的绿色材料种类也越来越多。[5]建筑绿色设计原则的以人为本指的是让建筑绿色材料的设计与人处于建筑空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是指建筑绿色材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按照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进行的一系列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建筑设计这一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

2.5保护性原则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倡对原有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和适当改造的设计理念。建筑建设范围内原有树木宜保留、利用,如因特殊需要在非正常移栽期移植,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成活;特别是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可使其成为建筑周围环境中的亮点之一。

3.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3.1节约化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

建筑绿色性配置上将节约化作为设计主题,突出节约的同时注重与人性化设计的结合,保持整个建筑设计的简洁大方,突出低成本建设。所到之处的建筑设计均能够看出节约化的因素,符合绿色性的需求。但是建筑物设计的节约不是目的,节约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人性化,由此达到节约化与人性化的相结合。一个好的、成功的建筑设计配置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建筑本身的特色和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增加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为居民创造建筑设计景观气息的同时,传递出节约化与人性化的实际目的。

3.2绿色化核心地位的展现

当下,世界呼吁绿色,提倡人人向绿色靠拢,对于建筑绿色设计来说,其在运用绿色设计的同时力求做到符合绿色理念,让绿色空间蔓延开来,让人感受到绿色环保理念,处处感受到绿意的存在,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成片、成群的绿色配置带给世界的生态性是不言而喻的。

结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对于自己所在的居住环境要求也日益提高,现代建筑设计也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大多数人的眼球,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展现自我、突出自我品味的首选。但是如今这个各国元素融合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对绿色元素在建筑物设计的运用要求也不相同,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对绿色元素有较深的理解、分析,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实际运用的方案,为自身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书琴,刘启建. 对绿色住宅设计的能量聚集问题的思考[J]. 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李晶颖. 生态住宅绿色设计浅析[J]. 山西建筑,2006,(23).

[3]徐慧宁. 浅谈现代家居“绿色设计”[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付庆向,吴健. 家庭装修应倡导“绿色设计”[J]. 福建建筑,2004,(3).

[5]周玮. 住宅装修中的绿色理念[J]. 住宅科技,2002,(12).

[6]王淑华,秦安华. 居住区宅旁绿地设计浅议[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9).

[7]谢绮云,张晓梅. 光大花园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范例[J]. 南方建筑,2006,(5).

[8]宗小平. 关于住宅装修室内绿色设计研究的探讨[J]. 福建建筑,2007,(8).

[9]王,林武生,张传经. 绿色保障千万家――保障性住宅绿色设计思路[J]. 建设科技,2011,(10).

[10]童斌. 绿色设计在住宅中的应用[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5).

[11]王欣欣. 新农村住宅的绿色设计[J]. 建设科技,2007,(21).

[12]彭敏,万莉. 过渡地区新农村住宅绿色设计思维[J]. 江西建材,2008,(3).

建筑法细则范文4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法;分类;特征;细部;做法选择

工程现场中不透水层形成的施工技术,全部都可以称之为防水工法。长期以来防水作业方法都是在现场以熔融沥青贴合数片油毡的工法作为代表性的工法。由于只要能够满足前述条件,就会被称作防水工法的原因,随着高合成分子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各种方式的防水。此外,有根据材料的特性在底层面的上方渗透几毫米的防水材料,称作"渗透防水";也有和涂膜防水互相配合的被称为"涂抹防水"的材料。本书着重就防水工程中以材料性能设防来叙述防水工程具体工法的应用。

1 沥青防水(热工法)

这是以熔融的沥青把数片柏油油毛毡重叠在一起而形成防水层的工法。

这种工法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并不具有良好的耐候性或延展性能,然而数层重叠达到某种厚度之后,就能够获得预期的防水性能。由于建筑物的预制化往往会使底层建筑的稳定性不良,因此,各个厂商都要为提高油毛毡的延展性能而努力。如果充分地认识加诸于屋顶楼板上的各种施工因素后,再仔细考虑防水层的作法及构成,就能够得到适当的防水层,这就是沥青防水的优点。此外,由于熔融的沥青保持了水密性与接合性,冷却之后就能够重叠施工,很少受到施工时气温的左右,能够迅速地形成防水层。它的缺点是熔融沥青时有发生火灾和污染空气的危害,作业人员的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解决的措施是提高油毛毡的性能,在施工中减少片数。

2 沥青防水(冷工法)

沥青防水冷工法能够克服沥青防水热工法的缺点。这种防水冷工法有以下几种作法:

2.1 以沥青底油或溶剂型的沥青泥浆贴合油毛毡的工法这种工法有3 ~4种。它与热工法一样使用弹性油毛毡或具有同样性质的油毛毡来提高防水层的性能,其缺点是溶剂易产生膨胀浮起。

2.2 在油毛毡的两面或多面事先贴上橡胶沥青粘着层(减压层),以底油作为媒介或以沥青泥浆作为辅助材料将之贴合的方法。该种做法是使用聚乙烯醇或聚丙烯类的合成纤维不织布或以织布为蕊材的油毛毡,这种材料对于底层结构物移动的抵抗力优越,而且施工性也良好。通常都是依赖于底油来贴合,没有膨胀浮起的顾虑。

2.3 事先在合成树脂胶片的片面,涂上厚厚的一层橡胶沥青粘着层,以底油为媒介将之贴合的工法该种做法是使用较厚的橡胶沥青作为减压层,若以聚乙烯胶片作为主要材料时,就成了接近于薄片的防水工法。虽然它的性能也接近于薄片防水,然而由于它是合成树脂,所以延展性能较差。为了提高耐候性,必须增加防水层的设置,但对于覆膜厚度会造成不安全。

2.4 乳剂或溶剂类的沥青涂抹工法

在上述工法中插入玻璃纤维当作辅强材料的作法,这是涂抹沥青而形成防水覆膜的工法,在特征上近似于涂膜防水。

2.5 喷射橡胶沥青的工法

这也是接近于涂膜防水的工法,此材料的产成品从涂抹到成膜所需的时间只需几分钟,能够轻易地形成垂直面的防水层。此外,由于它能够简便地制造出相当厚的覆膜,因此提高了这种工法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其被直接放置时就会构成此材料耐候性上的不安全挥发,保护层必须用优秀种类的顶层表面处理。

3 薄片防水(高合成分子与防水片防水)

随着高合成分子化学防水领域的产品与技术飞跃发展,出现了薄片防水。当然,这是为了改良沥青防水热工法的缺点发展而成的。

即便是薄片防水,其中一部分防水片的原料,也要从沥青类材料中求得,并且以熔融沥青来贴合这种材料,或者用沥青冷工法之类的施工方法。因此,使得这种工法与其他工法之间又变得不明确了。薄片防水有以下几种方法:

3.1 以溶剂类的接合剂去贴合以加硫橡胶、非加硫橡胶或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防水片的工法目前,这种工法被称作薄片防水的标准工法。在施工现场中,分为在底层与防水片两面都涂以接合剂类的方式以及在防水片的一面或防水底层面事先涂以接合剂类的方式等几种工法,其间都有一些差异,然而这些都是以厚度1 ~2m的薄片防水片来形成防水层的施工方法。

所以,防水片的耐久性与防水片相互之间的接合主要支配着防水性能上的优劣程度。由于这种缘故,必须选择抗热性、抗紫外线性或能够抵抗环境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等涉及到屋顶环境因素的防水片。

3.2 在前述的防水片的底层接合面旁边,事先贴上厚1mm以上的橡胶类粘着层,并且以底油类为媒介加以贴合的工法。

此工法虽然和前项的工法相同,然而粘着层厚且水密性的依存度也高。由于防水片相互之间都由相同的粘着层接合在一起,产生错缝时就会有漏水。因此,在长期性方面,选用符合尺寸及安定性良好的防水片甚为重要(使用橡胶沥青作为粘着层,这就是"沥青防水冷工法"之中所述及的防水片〉。这种工法的缺点几乎和前项相同。

3.3 以熔融沥青去贴合加硫、非加硫或橡胶沥青防水片的工法

此工法和薄片防水一样,分为使用一片防水片构成防水层的工法和重叠柏油油毛毡如弹性油毛毡的工法。前者的场合,仍然是属于保留薄片防水施工上与性能上之缺点的工法;而后者也同样地保留了熔融沥青使用上的缺点,然而防水层的性能却明显地提髙。

4 涂膜防水

欲以涂抹材料去形成防水的构想是属于最为原始的,因为涂抹天然沥青或灰泥的工法,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使用着。如今,一般所谓的涂膜防水工法,乃是指涂抹合成树脂或合成橡胶形成覆膜的工法。

氯丁二烯之类的溶剂、丙烯类的乳剂以及聚亚胺脂之类的二成分反应硬化型的涂膜材料等,若能够以液状材料的状态涂抹之后形成覆膜时,就能够当作防水材料来使用。所以,过去的20年出现了十种含有这些主要成分的材料,然而其中一些由于在耐久性等防水性能上呈现出缺点而遭到自然淘汰,最后逐渐确立成为一种工法,即以聚亚胺脂为主要成分的防水材料与工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复杂的收头处理部分,发挥无缝的效果,以及无需高度熟练的施工技巧即能使用。缺点是施工时的温湿度会左右到覆膜的物理性质,不易得到均匀的厚度以及容易形成针眼等。若与合成纤维或塑胶发泡体组合时,由于工法上的改良,就能够提高其可靠性。尤其是其与发泡塑胶薄片的接合,显著地提升了涂脂防水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建筑法细则范文5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 经济法 理论构建 反思

经济法经管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定义,旨在从法律体系的构建中来针对经济问题而开设的法的理论和制度。经济法从确立以来,在法律体系构建中一直处于争论的焦点,先是与民商法的“纠葛”,再与行政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的“交错”,面对法学界对于规范社会经济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来说,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什么?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社会保障法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为此,从经济法的独立性来探究经济法理论,并从经济法的本质入手,来分析其概念和内涵。

一、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和确立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现代经济法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从干预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本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对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是没有经济法的,而对于市场经济的初期也是不可能产生经济法的。借助于制度经济学派对社会财富与法律关系的理论阐述,对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由于社会财富相对匮乏,而对于维护官僚机构的运行成本又相对庞大,对于所谓法律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暴力强制来实现。也就是说,对于统治者来说,依靠国家暴力来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从而满足其统治要求。再加上自然经济下的自给自足经济现状,本质是反对国家干预的,而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干预主要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分配上,这种基于小农经济下的统治力量,一直被统治者奉为立国之本而加以维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萌芽将自然经济一一击溃,并动摇了统治者的经济局限性。为了实现对自身阶级的有效统治,视商品经济为洪水猛兽,“以刑制商”逐步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随着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对经济的干预还未介入商品生产阶段,因而并未体现出国家管理社会生产的职能。而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来自自然经济日益崩溃而商品经济青黄不接的制约,另一方面对旧势力的反抗与对旧生产方式的影响,对于以暴力统治为特征的国家干预,其实质依然是掠夺社会财富,而并未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当社会生产条件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时,资产阶级以实行“重商”政策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国家作为维护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仲裁员”,这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必要需要从调整经济关系中来顺应市场价值规律,从而为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前提。

(二)经济法是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之法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非效率性和非公平性,迫切需要从克服自身缺陷中来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状态。而对于市场出现的失灵问题,国家从对市场的干预控制中,如何摆脱低效、甚至负效的危险,如因急功近利而制定的违反市场规律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不能有效改善经济问题,相反会加重社会经济综合症。由此可见,对于现代意义的经济法,不仅要从干预国家经济,还要从干预行为上来进行规范。现代经济法作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综合”,是在市场基础上来发挥其管理和控制职能,它不是西方垄断经济时期的国家之手,也不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之手,而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国家干预过度问题的综合。

(三)经济法是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法”

现代经济法从确保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的有效干预,并从确保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自由和平等,从而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其涵义主要有:一是从社会整体利益的组成来看,不仅包括国家利益,还包括地方、集体积个人利益,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进一步将社会利益延伸至全球范围内;二是从社会整体利益的时代性来看,不仅包括当代社会利益,还包括发展中的后代社会,从而构成动态的社会利益;三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来明确社会整体利益,坚持经济上的公平与公正,并从市场主体机会均等和经济平等中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机平衡。

二、对经济法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保障市场秩序的明确

(一)民法“调整对象”理论对经济法的不适性

从传统法理学来看,对于法律部门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又要兼顾法律调整的方法。“所谓法律调整的对象,也就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凡调整同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构成同一法律部门”。法律关系所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而生活关系又是复杂的,以部门划分为标准的社会关系是不确定的。为此,法理学界从调整对象的理论研究出发,运用法律调整的方法来进行枚举例证,如对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来说,可以以刑罚制裁的方式来处理社会关系,而不能适用“国家用刑法制裁的手段来惩罚犯罪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由于调整对象是虚拟的,而调整方法是清晰和实在的,由此而引申出“要形成一个法律部门,此种社会关系的质的特性必须达到需要特种法律调整方法的程度”。显然,经济法从调整对象上是不具备独立性的,也没有独立的调整方法,而所谓的经济法所具有的“弹性的”、“间接性的”、“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的调整方法是难以成立的。

(二)以“主体-行为-责任”模式来构建经济法理论体系

在涉及多类关系、多方主体、多种行为的调整系统中,经济法从实质上是平衡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社会公益法。而对于处于多重关系中的任一主体,其实施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尽相同,同样受到多重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对于个人来说,其社会角色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约束从而构成了权利义务关系,而在经济法领域内,既有公法因素又有私法因素,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招标投标法》等都不是按照传统法律关系结构,而是以主体、行为和责任作为其基本要素来进行设计的,从而确立了以“主体-行为-责任”为模式的经济法构建理论体系。

三、结语

“主体-行为-责任”结构理论体系,从主体定位、资格确定,以及框架体系的设定上,综合多重关系来完成对实体法、程序法的定位,以凸显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法律责任的立法分工和协调。

参考文献:

建筑法细则范文6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对称;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在美学理论中,对称是一种形式美,也是自然界中运用最多的美学法则之一。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对称结构,可以给人一种均衡、稳定的心理暗示。建筑中其实有很多都是运用对称的形式,比如柱、梁等构件,其截面大部分都是对称形式。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对称结构的很好的运用。

1对称美法则在实体结构中的运用

实体结构主要包括墙体、拱和坝体等,它们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大约为同一量级。埃及金字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其底座呈方形,整体为一个对称的方锥体型,这种体型不仅外形庄严、雄伟、稳重,同周围沙漠浑然一体,和谐一致,并且其安全系数也是所有结构形态中最高的,它们历经数千年沧桑,仍不倒塌,不变形,完好无损,这些都归功于这种有利的对称结构。

如果说棱锥体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建筑结构形态,那么安全系数最低的应该是倒锥体的建筑了,所以倒锥体建筑尤其要讲求对称。基本每个城市都有水塔,由于水箱要高出建筑物,所以必须有结构将水箱支撑起来,所以水塔大多呈现“T”字型,这种结构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天平的感觉。倘若水塔不是呈对称的结构,则水箱的重心与圆柱体基座的重心肯定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在设计过程中为保证水塔不至于失稳,则相应地要对地基和上部结构做许多加固处理,可见,保证建筑结构的对称对于提高其稳定性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拱是一种有利于实现力的均衡的结构造型,在建筑中应用也较为广泛。如浙江杭州利群大厦的入口大厅的正立面,显得很有层次感,它是三个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渐退椭圆弧拱的叠加,拱的有利结构能减小梁的体积,和白玻合在一起,加大了建筑物的采光面积:这种对称的形式还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引领人们的视线顺着中轴线进入其内。

2对张英法则在杼件结构中的运用

依照空间观点,杆件结构可以分为空间杆件结构和平面杆件结构两类,它包括各种杆件所组成的如桁架、框架和网架等支撑体系。空间杆件结构多是辐射对称的,而平面杆件结构多是左右对称的形式。

2.1平面杆件结构

平面杆件结构是指结构的所有杆件的轴线及其荷载作用里都位于某一平面内的结构。桁架中各杆件在节点荷载作用下,它们的内力主要是轴向力,而弯矩和剪力则很小,基本可以忽略。桁架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很广泛,尤其是在大跨度结构中,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主体结构都是桁架结构。在轴向受拉或者轴向受压的杆件中,为使得杆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均匀,并且使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应对称排列桁架上的杆件。

2.2空间杆件结构

空间杆件结构与平面杆件结构不同的是其所有杆件的轴线不在同~平面内。如著名的香港汇丰银行,其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充分暴露钢柱和桁架,由八组参差的组合柱贯穿始终,底部完全敞开,上面33层分五组从组合柱上由斜向悬吊结构悬挂下来,每组从下到上由八个结构层递减到四个结构层。建筑设计兼具适用性和人性化,在技术、功能与空间各方面都有惊人的协调,结构呈现也对称的格局,顺应结构规律,合理利用材料,兼顾到建筑的人性和美感,即使大厦的外立面没有另加装饰,整个建筑也具有鲜活的特色艾菲尔铁塔是现代艺术在建筑领域的一个完美表现,其最著名的设计思路是防范强风吹袭的对称钢筋设计,艺术性极高,已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网架结构是由杆件和节点按一定规律组成的,秆件在荷载作用下承受轴向压力或拉力。因为跨度很大,对构件的受力要求均匀,故工程上常用圆形的这种呈辐射对称的空间网架形式,并且将网架和板壳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屋盖。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是我国的08奥运会“鸟巢”体育场,最大跨度达到343米,椭圆形平面,多面体网架结构,4.2万吨钢材交错搭建在一起,每一根钢架的受力都很均匀,完美地体现了自然美与科学美。

3对称美法则在薄壁结构中的运用

薄壁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短,受力均匀,造型美观多样,用材经济,可有效覆盖较大空间,已成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空间结构形式。网壳结构的跨度越来越大,厚度相对越来越薄,重量也越来越轻,但结构稳定性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而对称的结构体型正是相对最为稳定的形式。

3.1壳体结构

壳体是具有曲面外形的薄壁,通过对称中心轴可分为同向弯曲曲面和反向弯曲曲面。建筑上用到的壳体形式有圆柱形壳体、双曲抛物萄壳体、拿形壳体、鞍形壳体、椭圆穹顶和圆屋顶等。1960年由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就是一种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其屋顶是采用棱形槽板拼接而成的网格穹隆形薄壳,共用去厚度只有25毫米的1620块棱形槽板。各槽板之间的空隙放上钢筋,槽板上面浇上一层4O毫米的钢筋混凝土,以加强穹拱的整体性。斜柱呈叉形,顺着拱的力线方阿将荷载传递到环形基础上去。为防止产生不利的弯矩,穹顶的外缘皱被折成波形,这样还可加大窗子的高度,结构呈辐射对称,极富结构力度,结构与建筑紧密地融为一体,取得了优美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示了技术美学的巨大魅力。

3.2薄膜结构

薄膜结构是由多种高强薄膜材料及加强构件通过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它能够在建筑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并能承受一定的外荷载作用。膜结构可分为充气膜结构和张拉膜结构两种。充气膜结构是通过不断从室内充气,在室内外形成一个压力差,使屋盖膜布受到向上的浮力,从而实现较大的跨度。这种结构安装、充气、拆卸、搬运均比较方便。被人们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是一个天蓝色的六方体充气膜结构,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射入室内。虽然水立方是一个立方形体,但墙体的水分子贴膜是由一块块彼此相互咬合的六边形材料组成,每块贴膜受到气体的压力都呈显出弧状,这样荷载分布更加均匀。张拉膜结构通过钢架支承或钢索张拉成型,这种形式造型优美,灵活多变,施工简易、速度快。它通过边界条件给膜材施加一定的预张应力,可通过其周边与锚固索连接的受拉柱,将来自薄膜的荷载传到地面。膜表面必须保持双曲面(鞍形面),以免局部膜单元在风荷载作用下造成速度和加速响应较大,产生较明显的气弹反应和动力失稳现象,破坏结构。

悬索结构构件主要承受拉力,在强风引力作用下容易丧失稳定性,所以结构的对称性非常重要。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中的法国馆,屋盖是两个拼贴的菱形双曲抛物线面的悬索结构,形如飞蝶:美国馆的屋盏是对称的圆形双层悬索结构,中间留有空间,形如自行车轮。

结语

建筑结构形式上的创新并非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是要做到优美的结构形体与合理的受力性能相一致、新颖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功能要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结构形式。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合理地融合对称性与空间艺术形式,使结构本身既顺应力学规律,又富有美学表现力,最终达到适用、安全、经济和美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宝银,建筑结构美的规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