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1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之情

学前儿童不明白爱国的深刻道理, 必须根据其年龄和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并开展熏陶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一是要巧妙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学期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 在环境中创设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 可以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灵熏陶。比如, 可以在幼儿园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祖国和家乡的巨幅地图, 也可以张贴祖国的名胜古迹图片, 还可以张贴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 这样让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 可以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热情; 二是要利用祖国传统节日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 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得到耳濡目染的爱国教育。

二、培育学前儿童的敬业之心

从小进行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 增强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安排他们打扫班级地面、桌面、书柜的卫生, 自主取放、整理班级内的图书和玩具,并定期进行评比, 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也可以带领孩子组成各种劳动兴趣小组,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逐渐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工厂、企业、养殖场等劳动场所参观, 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艰辛与光荣, 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意识; 二是要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训练孩子独自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吃饭等, 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还要要求家长安排孩子适当参与洗碗、打扫卫生、择菜等家务劳动, 并及时通过家长会进行沟通、交流, 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既能够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其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更能够使其明白劳动的伟大与光荣, 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三、陶冶学前儿童的诚信之德

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诚实守信品德, 使其在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陪伴下健康成长。一是要为学前儿童营造诚信氛围。良好的品德始于良好的习惯。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讲诚信的良好环境, 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浸润和熏陶, 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教育冶长廊、布置诚信教育冶宣传橱窗、开辟诚信教育冶专栏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 以及蕴含诚信内容的儿歌、古诗文等, 使整个幼儿园形成人人知诚信冶人人讲诚信冶的良好氛围, 从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的良好品德。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前儿童的诚信动力。在家园共育活动中, 教师和家长要发挥榜样的力量, 从言行举止和思想品质上, 为孩子们树立起诚实、正直、守信、充满爱心的榜样, 使孩子们得到诚信的正面熏陶, 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将诚信落实到日常生活言行中。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2

论文摘要:新课标中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替了传统大纲中的“思想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意义、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探讨。.?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改造公报中明确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要加强道德教育。”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中学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在承担学校社会科学人文教育方面,历史是一门核心科目。它承担着培养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保障人的学力,发展人的智慧的特殊使命。但就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堂上呈现的单调的知识灌输,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缺乏理想和激情,只注意“人事”不关注“人心”。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以致于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显然历史课的尴尬境地的造成在于历史的教育功能的弱化,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在三维目标中,它努力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将思想教育发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以培养健全的学生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为己任。这一基本理念犹如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广大一线教师纷纷开始尝试课堂改革。但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知识素养构成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制约,课堂改革往往流于表面,课改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有意识的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问题。?

3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途径?

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也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是喜忧参半。既有比较活跃和开放的一面,又有受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的一面。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入手。?

(1)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但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因素,加上考试内容本身又极度缺少思想情感等内容,且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被列入选修课,这无疑影响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因此,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察,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的考察,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

(2)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花大工夫学习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完善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3)课堂情景教学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融合的过程,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教师更多地利用历史课程本身软件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借鉴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提到创建情景的几种途径:“①联系生活展现情景;②运用实物演示情景;③借助图画再现情景;④播放音乐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体验情景;⑥锤炼语言描绘情景;⑦结合实际优化情景。”?

(4)同时还要注意其它方面的配合:①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保持“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情景的美妙。②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图片、资料等塑造美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④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一个稳定、健康、美好、和谐的社会迈进。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尝试、探索和领悟吧!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着,成功就不在遥远!?

参考文献?

[1]?著.史学论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247.?

[2]?美国日本的学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11).?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提升,价值观是人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名利权力,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语文学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包含多种人文色彩,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像,阅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然而在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引发了很多教育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忽视学生价值观和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提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但是,由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法因材施教,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价值观教育。

2、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要实施价值观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德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职业素质并不高,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只注重形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非常不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

3、教学形式单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化,忽视了对学生的读写结合教育。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内容,进一步开展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这同时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价值。首先,教师要合理优化语文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材内容,根据文章表现形式找准教育的切入点,体现出阅读课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教学精髓,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阅读课文的意义,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意识到学生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要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确保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促进了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提升。最后,在高中语文阅读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身的应变能力、教学风格和成长经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出教学内容和自身的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价值观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有直接影响,为了高效开展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渐的受到影响,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养有很高要求,尤其是运用教材事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切入点,因为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学生会产生迷茫、困惑的现象,这时便需要教师通过正面的事例去引导学生,化解学生心中的迷惑,促进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开始转变。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时,体现出诗人李白对自由的向往,通过正面的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自身的道德底线,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外事例培养学生,如在学习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文章时,文章讲解的是动物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在为人处事中知道知恩图报,别人对自己的好要记得回报,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恩情,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无私奉献,我们要懂得回报父母。通过正面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通过反面教材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反面思想是不能有的,如在学习守财奴文章时,文章真实的展现出贪婪、执迷的反面思想,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加强读写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生价值观教育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进而构建完整的学生价值观体系。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是促进教学的最佳方式,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第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思维很活跃,将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受、看法和观点,通过过写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也随之提升,积极促进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更多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知识,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写下来,进一步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升华。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的智者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转变。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有利条件,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强体质,获得体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而教师则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全体学生都统一到他所设计的“套中”,其结果事与愿违。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工作失败、师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下降。这样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体育教师中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配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一种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它不仅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且是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可以参与其中。或欣赏、或娱乐、或竞技,找到适合自己的地位而受益。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一定的程序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和学生的是非观、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涵,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拼搏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体育是竞争。竞争中难免又失败,有挫折。但这种阻力可以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就体育而言,成功、胜利是暂时的,而失败和挫折是永恒的。它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不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的环境,同时通过表演、测试、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其间学生或许会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直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的进程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帮助,并鼓励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是学生产生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团队意识

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团队意识。在运动实践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都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胜了,大家分享;团队失利了,大家承担,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学生为集体而战的奉献品质。

五、要注意课外因素的作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倡,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力争做“强民”,而不作“弱民”的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中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性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注重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重绝对评价,更要重视相对性评价。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时不但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评价中,体现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进行评价,要建立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的思想。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因而他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把握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同学的体育个性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由于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因此,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方法。如从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以更科学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科学的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的教诲,他们青春亮丽、活泼开朗,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无私的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李靖珍;《浅谈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0年第2期;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5

论文摘要:对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解读不仅可以整体把握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还能发现存在的一些时代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对策,并展望其发展的前景。

整体把握学校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对教育内容进行解读。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教育理解为观念和知识的贮存也是合理的,没有一定的内容作基础,任何价值学习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应该根据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合理选定教育的内容,并依据时代特征对教育内容进行展望。

一、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解读

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十大方面。这些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然而在内容安排上却有失偏颇,忽视了层次性,急于求成,甚至出现内容序列的“倒金字塔”现象。例如,在小学阶段要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在大学阶段却教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导致了学校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目中无人”,甚至出现了理想高尚,却行为失范的伦理道德悖论。最常见的是不按照人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选择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强行灌输,这十分不利于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因此,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价值观理论应用到实际行动上,达到知行统一。

此外,我国当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冲突,主要体现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长期不变,排斥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甚至对于流行于青少年生活中的那些已具较大影响力的价值观视而不见。在现时代国际化背景中,大量存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甚至于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服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二、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内容缺乏灵活性。教育内容要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内容的选择依据目标而定。目前,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特征是从政治化向生活化的转变,这就决定了教育内容也存在同样的转变过程。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和制度等因素,使学校经历着长期不变的教育模式,这对以更新和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讲无疑是一种制约,反映在教育内容中就更为明显。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生同外界交往变得越来越便利,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相伴的是学生客观需要的日益多样化。主体意识增强与主体需要多样性造成了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较单一,并不是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接触的价值观选择和安排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政治价值观只是诸多价值观中的一种,过于强调政治价值观势必使价值观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

3.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然而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并没有对社会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作出及时的反映,造成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比如,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协调、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等,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在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强调不够,造成了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多元化现实的矛盾。此时,学生会觉得这种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问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消弱了学生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对策与展望

1.强调“接受”理念下的内容设计。无论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何发生变化,学生对课堂上传播的价值观念只有两种结果,即要么“接受”,要么“背离”。当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学生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相近或相符时,更容易引发师生间的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接受”的学习氛围;反之,会形成一种“背离”的学习场景。所以,在以后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当中,应当将教育内容与当代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价值观相结合,鼓励教师努力营造“接受”的学习氛围。

2.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将教育内容融入各种具体的课程当中,以便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传授内容的实用性与生活性。如在某中学,学生们要求学习一门为期一学期的“参与行政管理”类的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得到相应的诸如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育界的热议,同时也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们的认可。

3.扎根生活,放眼未来。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载体,是青少年实现个性的舞台,它应成为社会风尚、道德伦理、自我风采的集中体现,也应扎根于个人生活,迎合个人兴趣,这将是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在内容选择上的努力方向。源自生活的价值观才是最为真实的价值观,是贴近学生主体意识的价值观,也是教育无法回避的使然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教育主体的青少年将自身的主体意识带入课堂,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展现自我的人格,都离不开扎根于生活,放眼于未来的价值观,这些将成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8.

[2]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33.

学前教育的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价值观;渗透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价值与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在于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又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失败的豁达开朗的性格。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又能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1.利用室内课和讲评总结时的榜样作用进行渗透

榜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方法。例如,利用体育明星与身边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为现代化建设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利用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内容的教育。

2.根据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可以通过观看国家队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合作是体育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在“提速火车”、“二人三足走”等游戏和比赛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鼓励并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利用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比如,上课前的检查出勤,能培养学生的习惯教育和纪律意识;通过服装要求使学生懂得运动安全的重要性;通过请假制度培养学生遵守制度,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和进行热爱劳动、为集体服务的品德教育。这样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常规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利益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有利于良好的学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对培育时代精神有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视角的品德教育。器械体操能使学生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树立不畏艰辛、勇敢顽强、迎难而上互的精神;通过球类、田径、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集体协作、互相关心、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教育;通过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提高审美能力等。

5.利用组织教法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体育教学中选择科学、灵活、合理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教学中还要把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合理的渗透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牢牢打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思想渗透基础,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中如果进行德育渗透》 钱琼.

[2]《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awangcb.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