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1当前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未树立起明确的人生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意识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青少年是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得青少年未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2 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相互分离

纵观当前的青少年,普遍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更加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尽管整天号召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但是真正让参与到祖国的边疆地区建设的时候,就会望而却步,未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相互统一。

1.3 人生价值观判断多杂化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每一位青少年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从青少年自身来分析,他们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不管是价值的认识还是思维判断能力都不成熟,而且会随之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2.1 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理想的教育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曾对毕业生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仅有3%的学生制定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其他学生都是只有自己短期的小目标,甚至还有些学生没有目标,但是过去了5年后,那些具备远大理想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自己的一定成就,而那些没有长远规划的学生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步。显而易见,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很多家长就未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仅仅地要求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要考多少分、要考上哪所大学等,没有了远大理想,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动力。

2.2 教育的方法不恰当,将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获取,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一些家长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更加重视物质追求,忽视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认为理想也大多都是空洞的东西,这些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受社会消费观、金钱观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伴随着社会进步脚步不断加快,更加重视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倘若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变家庭教育方法,实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3.1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怀

从广泛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应该树立起一个总体的目标,即在教育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价值教育在,这样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追求更高的理想。

3.2 通过强化人生价值观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父母对于子女的价值观应该要付应有的责任,通过关注人生观的内容,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具有劳动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提倡劳动是道德的逻辑起点。当然,并不是要否定正常的索取,而是强调要做到奉献的双向性,保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3 注重方法上的技巧以及必要的利益引导

如果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扼杀天性方式的教育,必然会导致精神虐杀这样的现象,需要构建 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进行,例如鲁迅先生曾提到,“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是引导, 第三便是解放。” 此外需要留给青少年必要的个人空间,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正确利益的引导也是不可少的,既要承认他们的个人需求又要使其懂得人生价值确定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发扬集体精神。

3.4 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启蒙和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们家长的自身素质,建立民主科学的全新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家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关心他们的成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成人。在家庭教育中,要尽力做到感情上的不偏不倚,做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注意灵活多变,注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3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通过有效途径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国家的未来起着重要作用。而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耻感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耻”的本意是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耻感教育则是培养人们的耻感意识,以某些令人感到羞愧的事为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全社会确立起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耻感及耻感教育的基本认识

1.耻感的内涵分析

“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羞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羞愧心理,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省。耻辱,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生存状态,正处于屈辱的环境中。无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不管在哪种语境中,“耻”都是一种道德范畴。

不同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对耻感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心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耻是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觉察到自己无能时引发的情感,此时个体为避免遭受拒绝会产生躲藏起来的愿望。”现象学认为耻感是一种生理状态,行为主体在感到羞耻时,会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耸肩、面部僵硬、脸红等。伦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这是从耻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出发的。

2.耻感教育的理论支撑

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儒家思想的很多关于耻感教育的论述值得后人借鉴。《中庸》提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倡导人们拥有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品质。孟子指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知耻。道家同样重视耻感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人要知足常乐,要以贪婪为耻。

⑵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尽管西方文化更侧重于罪文化,即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做善行,但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耻感文化。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术》中全面系统的探讨过“羞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羞耻是一种道德判断,通过羞耻感来判断是非、善恶。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认为“: 只有面向‘耻感’这一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事件本身,并对耻感给予确实的阐明,伦理学才能在客观与历史语境中获得对道德起源及其本质的真正认识,并对人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把握。”

二、耻感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耻感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底线价值观教育

底线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价值观,就道德层次而言,属于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只有拥有底线价值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使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到多元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容易引起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思想、心理还未充分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会给他们带来选择困扰,容易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失去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耻感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使得青少年自己的心中有杆秤,能够衡量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

底线价值观正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能够理解与认同,因为青少年能够自主的意识到,这些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应该以做不到这些为耻。

2.青少年耻感意识淡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

当代青少年的耻感意识主流是正确的,他们能做到知耻明理,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在耻感问题上不容乐观,最典型的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爱国方面。漠视爱国这一理想信念,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懂得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认为爱国只是一句空话,太虚无缥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以爱国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漠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为是可耻的。

(2)在敬业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道德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对自己有害。“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情况来看,作为职业人不只是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在诚信方面。诚信危机在青少年当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考试作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本身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觉得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除了考试作弊还有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这些行为为耻,诚信作为自古就被重视的一种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

(4)在友善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人为善,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待人接物上态度不那么友善,在不同意见面前不能够和心平气和,青少年应该为这些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与人为善。

三、加强耻感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社会应承担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公共传媒

公共传媒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很多新鲜事物都是通过公共传媒传播的。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对新鲜事物有很大好奇心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但是在他们的耻感意识不强的前提下,并不能对新事物的好坏或是荣辱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公众传媒必须发挥其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青少年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得到耻感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过程中,就更能够感知做不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可耻的事,所以公共传媒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榜样作用,多传递能够加强青少年耻感教育的信息,以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耻感教育融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

在耻感教育过程中,责任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承担责任是每一个现实的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承担着或多或少的必要的责任,如学习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等,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正常运行。“在知耻教育中注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自觉认同并履行责任的公民,对他人负责,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青少年能够很好地接受责任教育,并能够在现实中做到这点,从责任意识出发,那么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就很容易做到。

3.家庭教育应在青少年耻感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最主要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都不利于青少年耻感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耻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家长应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增强耻感意识,“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自主性,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中。”青少年耻感意识增强,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总之,应充分发挥耻感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的耻感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认同,然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晶.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4.

[2]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46.

[3]王彦民.如何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J].邢台学院学报,2010(2):81.

[4]庞文娟.新形势下大学生知耻教育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34.

[5]纪莹莹.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2:21.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4

一、清晰定位

在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后,我们基本明确了博物馆应该在培养青少年 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上下功夫。那么博物馆教育到底应该居于怎样的地位呢?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在它的服务对象中,学生是占很大比例的。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起到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效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两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找准这一清晰的定位,博物馆教育就应始终围绕学校教育的才能更好的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二、目前弊端

近几年,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但是,依照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工作者而言尚没有更多的先例可循。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也还是个空白。所以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1、理念模糊,针对性弱化

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教育理念还未完全形成,理念的模糊造成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弱化。目前我国博物馆对为何开展、如何开展此类活动的基础研究较少,总体上还未改变展览、讲解代替教育的现象,未完全建立指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理念。[3]理念的不清晰会造成博物馆工作者在制定相应的措施时,大多采取了单一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具体效果可想而知。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一定的误区现在看来是普遍存在的了,无法提供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很难激发兴趣,自然就留不住青少年的脚步。

2、短、平、快的模式,形式单一

青少年在实际的参观中,博物馆文化大多是一种直接呈现式,根本没有机会去发挥他们的素质潜能,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处于短、平、快的相应节奏,流于形式的简单教育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预期的效果。

三、架构双向通道

博物馆要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加强同学校的协作,架构两者间的双向通道。

1、用调动架构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通道

(1)充分利用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核心,因此,充分利用陈列展览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其重要性。在展板的表现形式、内容的编排、语言的描述等方面考虑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心理,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兴趣。

(2)主动与青少年见面。博物馆更要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以老师和学生喜爱的形式向学校宣传、以独特鲜明的形象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而在校园文化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经常开展与学校的活动,以展览、辅导、文化精髓授课等形式深入学校,将博物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2、以参与架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通道

参与是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最大兴趣点。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是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说明让青少年参与并实践,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应尽量引入互动、体验内容,[4]博物馆要激发起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的整个参观有了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5]

(1)参与到布展中。博物馆不是静止的,也需要关注社会以及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适时对展览内容加以补充,引进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尤其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到展览中,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教育针对性。一段深入浅出的讲解词,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个和蔼可亲的讲解员可以使之产生对博物馆的亲切感,从而增强讲解的教育效果。[6]

(2)参与各类活动。博物馆应该开展各类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2015年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共同研发的新课程《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以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让讲解与青少年动手参与相结合,刻甲骨、铸金文、写小篆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完善机制,保障双向通道

不论是用调动架构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通道,还是以参与架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通道,后续的工作中都要注重完善、保障这种双向的通道。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5

关键词 当代青少年;价值体系;健康人格

作者简介 邢金萍,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质。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状况事关重大,教育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人格塑造。而“心理健康乃至健康人格塑造,最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去建构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1]。所谓“价值体系”是指人格发展中所构建起来的具有支配和调节人心理行为的价值观念,其实质就是人格构建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核心作用的部分,对主体人格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动力系统[1]。人格的形成与价值体系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我国当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堪忧的现象。与此相对应,从主流上来看,我国当代青少年在人格方面是好的,但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现了日益突出的人格缺陷。从价值体系构建的视域审视青少年人格缺陷,不仅可以为减少青少年人格缺陷提供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以为有效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提供新的认识视角。

一、价值体系错构是导致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是价值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如果所构建的价值体系,既能体现个体价值准则又能体现社会价值准则,且二者有机统一,那么该价值体系就可能成为人格社会化的推动力量,从而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如果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仅能反映个体价值准则,或个体价值准则与社会价值准则之间存在冲突,就会使人格发展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进而诱发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诚然,导致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原因极为复杂,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价值体系的错构。这种错构与我国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嬗变过程同步,与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的偏颇息息相关。

(一)价值取向的嬗变带来的青少年人格缺陷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2]。各种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时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由此带来青少年人格缺陷:思想混乱、精神迷惘、信仰偏失、行为不坚等。多元价值取向还使我国主导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中国传统的理想价值观正不断被现代功利价值观所消解。在青少年身上,一些“正性”的价值观念及人格特质,如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等正在被弱化;而一些“负性”的价值观念及人格特质,如自私自利、社会责任感淡漠、集体观念差等却在被强化。

2.价值取向的本位化

社会的迅速转型,使当代青少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价值取向日益显露。有调查显示,中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人拼搏”的高达75%以上,而认为“国家培养”“父母亲友帮助”的比例极小。这说明当代青少年本位化意识强烈,比较强调自我的力量,正在摆脱外力的依附关系。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长辈、亲友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的忽视,对国家、社会为其提供的发展条件的漠视。正因为如此,不少青少年出现了唯我独尊、夸大自我、不懂感恩等倾向。青少年价值取向本位化在学习、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社会态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他们较多考虑个人利益,较少考虑他人感受;较多考虑个人成败,较少考虑社会得失。

3.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我国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也非常明显。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实惠、过分关心自己的物质需求倾向。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中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是普遍以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主要依据的。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青少年变得功利,而功利价值观念一旦占据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冲淡他们对理想人格的努力追求,使他们人际关系庸俗化,爱心和友情趋于淡化。

4.价值取向的现世化

受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影响,当代青少年更加关注自己的眼下生活。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对100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的选项中,选择“轻松自在的生活”的占76.1%,而选择“理想信念”的仅占8.9%[3]。由此可见,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更加立足现实,关注眼前利益,不太喜欢远大理想;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注“小我”,忽视集体和社会;把自由、幸福、享乐视为理所当然,同时更加期望阖家安宁。关注当前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当代青少年过于追逐个人、眼前、物质、现实利益,那么,他们将会变得短视,将会因过于追求安逸而丧失斗志。试想,如此短视的一代怎能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如此“小我”的一代怎能担当起未来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大任?

(二)价值观教育的偏颇造成的青少年人格缺陷

1. 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

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过于强调为政治服务,严重脱离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过于偏重高层次的、理想的价值目标教育,忽略了低层次的、现实的基本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或使青少年从小习惯于说假话、说空话,形成双重人格;或使青少年产生心理抵触,价值观教育失效。另外,受应试教育及功利主义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说教轻实践,重科学轻人文在教育中凸显。这使得青少年情感、志趣和眼界狭隘,对课本以外的社会、伦理、生态、文化传统以及人类未来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关怀。

2. 价值观教育方法单一

与社会迅猛发展相比,当代我国价值观教育方法显然是落后的,在社会现实中仍更多地沿用着灌输式。这种机械的教育方法缺乏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关注学生的价值倾向、认知结构、心理需要等主体因素,难以使青少年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这种空洞的说教,触动青少年内心的体验少,给予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机会少,有效的践行更少,很难内化为青少年自己的价值观。当这样的价值观教育遭遇现实的时候,当不同的价值观出现冲突的时候,青少年就会无从抉择,价值观便会失去它应有的引导作用。

3.价值观教育路径失调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共存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中。青少年的价值观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样也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然而,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不是与学校完全一致的,不少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譬如家庭持有的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等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宣扬的比较理想化的、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相矛盾;学校教育中倡导的主导价值观与广播影视、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导致青少年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这种教育的不一致性,不仅削弱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而且使青少年出现心口不一、言行背离的不良人格。

二、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是塑造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的价值体系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意义

正确的价值体系是指促使自身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趋于一致的价值体系。正确的价值体系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础,对于青少年的认知态度、情绪体验和心理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1.正确的价值体系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合理认知态度

价值体系是带有认识倾向性的,它直接影响个体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正确的价值体系,可以使青少年以更开阔的眼界看待事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更加辩证地去对待生活中遇到问题,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寻求解决策略;主动选择与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相协调的参照标准,准确把握生活中更有价值的东西;提高整合社会各种因素的主体能力,自觉排斥和抵御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

2.正确的价值体系有助于青少年拥有积极情绪体验

价值体系暗含着情感因素,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才会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接纳什么,拒绝什么。正确的价值体系,可以激发青少年热情和朝气。个体越是热爱人生,对人生越具有执著的追求,他的生活就越充实,思想境界就会越高尚,情绪越稳定,意志越坚强。总之,拥有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心态健康向上,产生人格缺陷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3.正确的价值体系有助于青少年进行有效心理调控

正确的价值体系与自我调控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困扰、困难情景或严重挫折,并出现心理失衡。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调节器”,可以使青少年具有选择和整合的正能量,及时排解自我身心发展矛盾、心理发展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使心理获得协调和平衡,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心理等。

(二)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构建

1.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价值体系构建内容

任何国家、社会、时代都有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精神性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民族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进步价值观的融合[4]。作为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我国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方向。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良教育资源影响青少年,如天下为公、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勤劳节俭、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他们在面临多元价值选择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时代在变化,价值体系构建内容也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譬如自主、自立、竞争、风险、创新等观念也应纳入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畴。而且,价值体系的构建须将生活价值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通过有关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逊、爱、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忍让等基本生活价值训练,塑造青少年适宜的生活价值观。

价值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多丰富,价值体系的内涵就有多丰富。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涵盖青少年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所有人和事。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应把其他形形的价值观放在同一平台上,在比较中增强青少年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主导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2. 体现以人为本价值教育导向,创新价值体系构建方式

价值体系构建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体系构建方式的多样性。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包括灌输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等。国外的一些价值观教育方法,如两难故事法、角色扮演法、社会学习法、价值澄清法、自我教育法等,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要求教育者在适宜性、科学性、多样性的前提下,优化组合各种方法,使其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和吸收。

无论采用何种价值观教育方法,都应基于青少年的现实需要,从最切近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入手,重视引导他们参与其中的体验和思考;都应注意发挥教师情感能量的感染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离开情感层面,就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5]。

3. 做好各方教育资源的协调工作,整合价值体系构建路径

我国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构建面临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倘若系统内各因素的影响和谐统一,价值体系构建就积极有效,人格塑造的过程就顺利;倘若系统内各因素的影响不一,价值体系本身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人格塑造的过程就受阻。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建立,有效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极为重要。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作为价值取向影响的主要阵地,作为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学校应自觉承担更多的责任,成为整合三方教育资源的第一责任者。学校需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家校关系,将学校教育的正面性与家庭教育的情感性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内化;学校需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使所有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地为其发展服务。

在当代社会,影视媒体和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所以,在各方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影视媒体、网络文化的影响作用。影视媒体人应有起码的良知,使影视媒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健康的生活价值观的生力军;各方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并引导青少年进行自律教育,以减少低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不断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体系的构建[6]。正确的价值体系是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应把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人格教育的切入口和突破口,以期有效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曾天德.价值体系与人格教育关系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52-55.

[2]王敏.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12(3):125-126.

[3]董美乐.论当前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4-16.

[4]陶西平.教育必须坚持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J].中国教育学刊,2012(4):5.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6

[关键词] 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 现状 对策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经历着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研究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一、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价值观的形成因时、因人而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价值观的构建。作为个体的人,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上述合力影响的产物,随着人的成长、成熟而日益显性,并趋于稳定。同时这种稳定又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强化教育、自我调整等方式进行重塑的。个人的价值观一经确立,就会在一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个人价值判断和得失取舍。同一年龄层次、时代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人群,其价值观既有差异性,但更多的是趋同性,个体的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群体的趋同价值观则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因此,价值观的塑造对个体和社会而言十分重要。

二、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表现

(一)人生价值观日渐趋向多元化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他们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对于国家的政策、决定以及对于大事件的处理大部分学生持理解和赞同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务实的:他们有理想,有追求,要求进步,有竞争意识,对于人生态度和选择当代青少年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专业知识,他们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掌握本领,多学习一些技能以更好适应竞争和社会。但当代青少年就人生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在他们中间有相当的市场,并有泛滥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狭隘的个人主义现象严重,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事事只为自己着想,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拜金主义兴起,以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在青少年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现在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许多人将消费看成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对优良传统的淡漠、对价值偶像的认识错位,狂热的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而对“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则被抛至九霄云外。

(二)青少年的人生行为选择低于理性认识水平,言行脱节现象严重

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行为选择低于理性认识水平,言行脱节现象严重,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调查,90.4%的学生对雷锋事迹感到钦佩,但却仅有71%的学生表示要学习雷锋精神,还有51.4%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对考试作弊问题,仅有41.9%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27.3%的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偶尔作弊也无妨”;12%的学生说“看到别人作弊得高分,自己也想作弊”;更有40%的学生认为“不作弊太傻了”。造成当代青少年言行不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于德育方面比较重视道德规范和先进理念的灌输,而轻视行为训练和在现实中的践行。

三、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多样化

针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多样化。首先,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正面的价值观应该得到更好地灌输,但负面的价值观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在教育中回避社会上存在的消极价值观。让青少年认识多样性的价值观其实同培养他们的积极价值观并不矛盾。例如,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两者并不完全对立:个人在为集体做贡献时,也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会有益于社会。马克思指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怎样在这种多样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教育的方法必须多样性。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的传递,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价值观教育除了课堂上的讲述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多沟通,勤谈话,从实际生活入手,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形成。社会在宣传、理论、出版等方面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以正面的宣传为主,为当代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类网站要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载体,要运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等手段对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