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1
>> 从情态角度对布什总统演说的批评性分析 布什就职演讲中人际功能的批评性研究 广告话语的批评分析 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原型主义批评分析 走着瞧,瞧人生――对《走着瞧》的电影批评分析 对奥巴马就职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修辞批评分析 对教材两伊战争爆发原因的补充分析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父子统帅:布什们的战争 美国前总统布什退职演说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伊战争给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两次对伊战争的地缘政治之变 布什清华大学演讲的文体学解读 两伊:布什的“两难” 基于自然观视角的《老人与海》生态批评分析 奥巴马2011年国情咨文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于奥巴马竞选演讲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幻想主题修辞批评视角下的演讲语篇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OL].
[7]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述评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
[8]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当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
[10]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2
关键词: 奥巴马获胜演讲词 内容布局 过渡衔接 排比利用 第一人称和祈使语 口号的提出
美国总统演讲向来都是我们很好的英语学习材料。奥巴马于11月4日在其家乡芝加哥做了长达一万多字的获胜演讲,被誉为是最成功的总统演讲之一。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其成功的“巧妙”之处:
一、巧妙的篇幅布局和内容安排
这篇演讲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开门见山,创造气氛,表明这一时刻意义非凡。(二)回顾选举历程,感谢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们。(三)表达自己寻求变革的决心,呼吁所有美国人民共同努力,一起面对困难。(四)以106岁老人为例,讲述美国的百年荣辱,鼓励美国人民坚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五)引导民众去展望下一个百年后美国应有的改变,再次激励人们团结起来,让“美国梦”重放光芒。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统就职演说主要目的在于向听众宣传本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激起听众的热情,说服听众接受其政治主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在整个内容的安排上,始终强调“美国应该是什么样子,希望美国人民应该怎么做”,并且层层推进,令人鼓舞。
二、巧妙的过渡和衔接
在演讲中除了必须以恰当的模式谋篇布局之外,各段落和要点之间必须有自然的衔接。英语的语篇注重形合手段的使用,在演讲中尤其要选择使用恰当的、有效的衔接手段。以上五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非常自然流畅,恰到好处。例如: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America,we have come so far.We have seen so much.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So tonight,let us ask ourselves――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三、排比句的巧妙利用
排比句的利用可以说是此篇演讲的一大亮点。排比结构(parallelism)是英语演讲中最常使用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它以语法结构对称(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分词)来突出意义的常见修辞手法。因为排比句的使用可以使演讲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例如: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and organized,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
四、巧妙应用第一人称和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就是向听众进行直接的呼吁,激起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按照演讲人的意图办事。恰当地使用祈使句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引起共鸣,激起热情,鼓舞人心。例如: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as one people.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Let u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五、巧妙提出口号“Yes,we can.”
引用106岁老人的一生,来见证美国百年荣辱沧桑。但不管是在奴隶制时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二战期间,还是种族歧视事件中,美国人民都能在心痛中充满希望,在挣扎中取得进步,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胜利。连续六次以“Yes,we can.”这样的短句收尾,意义非常明确,有力地表达了奥巴马总统的想法和理由,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力量,掷地有声,聆听之下没有人能不受到感染,所以台下几万名观众同时高呼“Yes,we can.”,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如当年林肯的演讲“I have a dream”。
结语:
演讲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奥巴马的这次精采演讲无疑坚定了所有选民的信心,开了个好头,也为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奉献了一份学习研究英语演讲文体的第一手好资料。
参考文献:
[1]张文慧,康雷鸣.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词的语言特色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梁为祥.大学英语修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3
小黑屋里的神秘团队
在位于芝加哥的奥巴马竞选总部最北边,有一间很偏僻、没有窗户的房子,这就是奥巴马的数据专家团队办公地点。为了保密,团队成员极少亮相,在内部被称为“核代码”,大选揭晓前,奥巴马几位竞选顾问曾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但关于这个团队的采访内容,大选后才公开。
这个专家团队创建了一个巨大的系统,可以将来自民调专家、筹款人、选战一线员工、消费者数据库以及“摇摆州”选民社交媒体账户的各种数据聚合到一块,用一些特殊方法从筹款、宣传效果、选民意向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一个官员说,这里“每天晚上都在模拟6.6万次选举”。
2012年作为美国历史上最“烧钱”的一次选举,该专家团队曾提出10亿美元的募款目标,到去年8月,大家还都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夏天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资金募集的数额出现飞速增长。诀窍在哪里?数据专家团队通过分析,判断出哪些人会通过网络捐款,哪些人更倾向于传统汇款的方式,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他们甚至分析出,春天时奥巴马妻子的电子邮件能争取到更多的捐款,而拜登募捐活动在一些时段的效果不好。这个团队还了解到,影星乔治・克鲁尼在西海岸中年妇女中很受欢迎,她们愿意出钱和克鲁尼共进晚餐,让克鲁尼为奥巴马举办筹资聚会,一次筹得竞选资金1500万美元。该团队还发现,参与了“快速捐献”计划(该计划允许在网上或者通过短信重复捐钱,而无须重新输入信用卡信息)的人,捐出的资金是其他捐献者的4倍。于是该计划被推广,以各种方式加以激励,效果非常好。这些策略使奥巴马最终募集的资金大大超出10亿美元。
这个团队也为奥巴马改进宣传策略提供了依据。俄亥俄州历来是两党争夺的重要选区。除了传统的电视和广告宣传之外,奥巴马团队还利用大批志愿者对俄亥俄州居民登门拜访或者电话访谈,搜集到了近3万人的投票数据。这个数据被传回芝加哥的竞选基地,数据分析师们迅速在其中找出了可以争取的摇摆选民。他们不只是列出了这些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还找出了他们没有支持奥巴马的原因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很快,一封封针对他们所关心问题的电子邮件发出了,其中还有奥巴马在某一问题上的政策,关于这一问题的演讲提要,甚至还有奥巴马下次在当地的活动时间表和入场券。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充分满足了选民的知情需要,使原本倾向罗姆尼的俄亥俄州选民最终选择了奥巴马。
业内高手率领团队
奥巴马能打造出这支精英团队,是他用对了几个业内高手。首先就是他的竞选经理人梅斯纳。
1969年出生的梅斯纳,对竞选是个内行。他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专业,学生时代就尝试了竞选经理人职业,一直做到了今天。20多年来,他管理的竞选团队从未失败过,成为一个传奇。2008年之前,他曾任蒙大拿州参议员鲍库斯的高参,被誉为“鲍库斯的肌肉”。2008年大选时,他加入了奥巴马团队,带来了新的竞选思路。在他看来,如今的竞选已经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来了,想要获胜必须依赖高科技,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发现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竞选策略。这次选举中,罗姆尼团队也投入大量资金、到处做广告,反而引起了人们的厌倦心理。在选战中,选民并不喜欢被当做争夺的目标,也不想被自己并不关心的事情影响了生活。所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才非常重要。
其实,2008年选举时,奥巴马就开始采用数据分析技术。但当时的数据库过于庞杂,竞选团队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不能共享。这一次,梅斯纳建立了人数5倍于4年前的分析团队,聘请了众多技术精英,还多次向谷歌、苹果等高科技公司的高管请教数据分析和网络营销的经验。竞选团队一年半以前就建立了庞大精确的系统,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奥巴马的团队准确把握了选民的心理,宣传战的效果好得多。连传媒大亨默多克都对奥巴马的做法非常赞赏,他说:“罗姆尼如果不招募一些专业性的高技术人才,他很难打败奥巴马。”更有人说,奥巴马的胜利是掌握了现代政治的“尖端武器”。
这个团队的技术领军人物是首席科学家雷伊德・加尼。加尼在数据分析领域有丰富经验,最擅长对庞杂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他曾就职于著名的埃森哲咨询公司,为客户进行商业数据分析。他能用数据分析出超市里的顾客为什么会购买橙汁而不是柚子汁,为什么会购买某个品牌的橙汁。但当他被奥巴马看中时,竞选团队内很多人对他并不相信,觉得他的方法只适用于商业。但最后,他以实效征服了大家。一位竞选官员对加尼的贡献有形象的描述:“如果几百万人同时和你说话,你不可能都听清他们在说什么。加尼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帮我们弄清每个人都在说什么。”
34岁的哈珀・里德是竞选团队的首席技术官。他曾为一家服装公司建过一个设计网站,网站上会列出几种备选T恤的样式,由顾客投票给自己中意的款式,最后得票比较多的几种款式才会投入生产。这家公司的T恤一直相当热销,用里德的话说,他们把顾客变成了自己的职工。2011年,他加盟奥巴马竞选团队,为奥巴马建起一个面向平民的网站,用户要访问这个网站就需要输入自己的地址和邮编,或者用自己的“脸谱”账号进行登录。登录之后如果你在网站上写一段文字的话,系统会自动提取出可能和竞选相关的关键词,进而了解到每个登录网站的人的想法,以便对这些人进行争取。
数字总统科学治国
奥巴马在竞选中如此器重这个高技术团队并非是一时的灵感,而是他一贯崇尚的新技术治国做法的延续。白宫设有专门的首席数据官和科技官,由科技界精英领衔。第一任首席数据官昆德拉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对政府项目进行跟踪和审查,以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他主持创立的data.gov网站,集中政府搜集的大量数据,以促进政府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去年3月份,奥巴马政府又投资2亿美元启动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希望增强政府收集并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昆德拉的继任者瓦洛伊克尔长期在微软高层任职。梅斯纳本身就是白宫的副幕僚长,在完成了自己竞选经理人的使命之后,他很可能重回白宫。至于里德等一班技术性人才,或许将来会到政府的技术部门工作。
奥巴马与硅谷精英的关系也不错。2011年2月,他就曾邀12名硅谷精英共进晚餐,其中有苹果、甲骨文、谷歌等多家高技术企业高管。晚宴上,奥巴马和他们探讨了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问题。奥巴马和谷歌的关系更不一般。谷歌为奥巴马提供了巨额竞选资金。而据《华尔街日报》称,如果在美国使用谷歌的个性化工具搜索“伊朗”、“医疗改革”等关键词,有关奥巴马的信息会被首先显示出来。谷歌用户留下的各种显示个性特征的数据,也是政府非常看重的数据来源,如果进行分析,足可掌握民众所关注的热点。
奥巴马一直标榜要依靠信息技术和新的媒体平台,打造最透明、最亲民的一届政府。借助高科技手段,美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已经相当完善。比如电子报税系统,不仅能简化民众报税程序,政府还可以在申报的过程中获取纳税人的许多信息。在灾害预警、退伍军人安置等方面,奥巴马政府也通过高技术手段,搜集了众多的资料。而社交媒体是奥巴马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重要平台,高达2000万的粉丝数量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总统”。最近,一组名为“这个总统不太假”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人们疯传,照片生动展示了奥巴马白宫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白宫也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网站,让民众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投票,得票靠前的问题会优先得到答复。这都是奥巴马搜集民意的方法。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4
另一种是理性主义,即从经济的、功利的角度出发强调合理规划和使用资源对人类存续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不仅在哲学层面上是成立的,而且它早已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了,在工业化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严峻的负面问题的催逼下,环境问题成了威胁人类自身安危的紧迫的社会性挑战,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从《寂静的春天》到“气候变化”议题,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无需任何怀疑了。
沿着这一问题的逻辑,各国都把环保纳入了管理的范畴,成立监管机构并扶植和规范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在2012年7月公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定位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强调其“吸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始第二个任期的就职演讲中谈到,美国要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起到领导作用,缘由是不能把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技术拱手让给别的国家。可见,各国政府在该议题上的管理思路是相近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性主义”在上述的逻辑延伸中发生了语意转换,由此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理性主义”:一是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而进行环保,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源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的 “理性主义”;二是将环保视同为一种“产业”,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拉动点,并由此寻求产业发展和就业带动作用的“理性主义”。后者姑且可以称之为“市场主义的理性主义”。
一旦把环保纳入市场的逻辑,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被置换了。在市场的条件下,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再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占据首要位置的考量将是市场扩张和资本积累。与其他企业一样,环保企业在思考问题和制定策略的时候必然会放弃资源有限性的这一环保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代之以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预设。
另一个看似荒唐但不得不正视的逻辑是,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空间,而环保产业的市场便是污染,环保产业的扩展要求污染的扩张。一旦环保产业形成规模并有了自身的既得利益,那么它就将变成自己的理想的敌人—它不会以消除污染为目标,因为这等同于消灭自己;它甚至会有放任污染扩大化的冲动,因为这等同于市场的扩大。
想起一件往事。我曾偶遇一位环保领域的知名人士,并简单地交谈了几句。我说,你们开着越野车跑到河流的源头搞探测,排放量可不小啊。
她说,是啊,我们是个高能耗行业。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5
关键词:创造性 社会性 文化性 历史性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两种有众多不同点的语言和文化的碰撞,要恰到好处地实现信息传播和交际,有极大的难度,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再创造。本文试图浅析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中翻译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它与翻译的其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综合翻译的所有特性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过程,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翻译创造性之理论依据
2.1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也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多种表达方法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去再现原作的内容及风格、神态和意境。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包惠南,包昂,2004:9-13)
2.2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或文化传递的条件下,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实现对原文的高度忠实的一种翻译策略(张德鑫,1999)。
三.汉语文化词语英译
3.1社会性因素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体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思想、语言、行为无不深深打上其所处社会、时代的烙印,翻译家也不例外。翻译的过程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在原语与译语转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语言产生影响的一些社会因素。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因素孤立地进行语言转换。
3.1.1 教育程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文本也会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译者翻译时往往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变换不多,用词比较单一且重复使用,也没有创造性。相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译者用词规范,词汇量丰富,句式结构繁简运用得当,译文会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例如,在翻译中国《红楼梦》时,原著是文言文,若译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不能充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甚至有些内容看不懂,会对汉译英造成很大的困难。
3.1.2 不同场合对翻译的影响
无论口译还是笔译,在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场合,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随机应变。译者为了使语言交际活动顺利进行,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文体以适应讲话的场合和对象。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时使用的语体色彩,和他在家里与亲人交流时使用的语体色彩明显不同。此时,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分清场合,就职演讲时使用书面语,而与家人交流时使用口语,显而易见,进行翻译时应区别对待,进行恰当的翻译。
3.2 文化视角下的创造性思考
文化的差异为翻译制造障碍,在实际的文化词语翻译过程中,只有发现差异并正视差异,在的基础上,避其锋、投其好,才能超越差异。
3.2.1 词汇的不对应性
词汇的不对应性是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句或对应词汇。汉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英语里找不到确定对应词来表达。由于英语语言、英语词汇或英语文化中根本没有这类可对应或对等的词汇,如果我们要将这些词汇翻译成英语,只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来进行。比如,将“阴”译为yin、“阳”译为yang,这些词在英语中只好写成汉语拼音,再加上注释,此外别无他法。(张培基,2006:20-22)
3.2.2 词义的矛盾性
翻译的矛盾性是指,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词,其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这类词语数量不是很多,但在翻译实践中同样要给予重视。如从字面理解,汉语中“个人主义”的英语对应词应该是individualism,可实际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却有很大反差。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理解这个词,是“主张个人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从此角度理解,它可以被视为汉语“拼搏进取”的同义词,具有积极的褒义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理解“个人主义”,则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的信奉个人主义至上,贬义性非常强烈。
3.3 历史性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思考
3.3.1 文本阐释的历史性
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过程必定会受其“先有”、“先见”和“现设”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翻译过程。李雯野翻译《简・爱》时,中国正经历着,人们急需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风气,更迫切地找寻人类的平等,妇女的解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李先生更多从政治的角度来阐释原文。在《译序》中,李先生称简・爱为“反叛的要求解放的近代女性”(加达默尔,2004)。译文语言也激进,具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黄源深译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黄先生翻译《简・爱》则更多着眼于艺术阐释,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
3.3.2 翻译策略选择的历史性
不同时代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思想,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表现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历史性。李先生翻译《简・爱》时,正处于我国翻译在第三次翻译西学翻译之后的转折期,鲁迅、郭沫若等人的翻译思想深深影响着这个阶段的翻译实践活动。李先生深受鲁迅的影响,为忠实原文借鉴异国语言,译文风格主要采用了欧化汉语的语言特点和直译的翻译手法。黄先生认为,翻译要“谋求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统一”,即:译者“既要表达原作风格,又要具有自己独特风格”(黄源深,1992)。黄先生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翻译的创造性并不是没有根据和限度的乱译。译者在创造的同时应受到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与原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译者必须在另种规范所能容忍的限度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与宏观语境的协调,真正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规,使语文信息在不同语言文化世界得到再创造,实现应有的文学、文化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范例中,证明在翻译实践中,译本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并且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翻译的其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综合翻译的所有特性,翻译过程才能更好的被完成,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9-13.
[2]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洪汉鼎译. 真理与方法.[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4.
[3] 黄源深. 时代呼唤具有独特风格的翻译家[J]. 中国翻译.1999(2).
[4] 张德鑫.数里乾坤[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范文6
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隐性教育被定义为学校正常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思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衍生,在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教师无意识反应产生教育作用的影响因素是隐性课程,学会在教学场景中无意思获得的学习经验是隐性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传递给学生的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学生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等都是非学术性的隐性课程。
学生作为信息源的接收者在大学里耳濡目染,感知隐性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自己心理结构的形成。隐性课程无所不在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使隐性课程的设计应具备自然性和隐蔽性,并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地结合,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熏陶。
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体现
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的。因此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室风格的安排,师生关系的处理,校风的形成都涉及到隐性课程的开发。
首先,教材的选取不仅仅依据其体现了社会共同经验的筛选与社会价值观,还依据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社会观念,高尚情操与教育导向作用。教材除了提供语言材料以外,还向学生介绍了材料之后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融入到这些跨文化的交际中,这也是隐性课程的一种表现。
第二,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当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互动时,其实涉及到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潜移默化地教育等因素。学生在丰富巧妙地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培养了合作,协调等经验,也从其他参与者身上汲取了学习经验。
第三,师生关系中隐性课程。师生关系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人是从周围的人接触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也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从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并再次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形成新的选择和判断。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除了和同学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外,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自己的老师。教师不论从情绪,性格和工作态度,教学质量,还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都给学生带来了引导作用。一段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相信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向教与学的互补前进。
第四,教风与学风中的隐性课程。
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教风就涵盖了教师的灵魂,一个高尚的灵魂,便是高尚的教风,有了高尚的教风,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即隐性课程的目的。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学风有广义的学风和狭义的学风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开发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隐性课程的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设计良好的隐性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首先,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的课本教材是师生所共用的,教学中还可以加入各种电影,剧集,演讲,时事热评与公开课等充满德育和文化因素的材料。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充满了美国梦的实现,也充满了演讲者的激情,学生怎么会感受不到隐藏其中的大气和文化精神?
第二,合理布置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是有重要影响的,而教师是大多数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地方。试想学生在走进教室感受到了异国的情调,那么势必会更加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第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