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轨道交通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轨道交通教学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1

【关键词】轨道交通 仿真实验 辅助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3-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立,许多城市相继修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极大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就需要大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输入[1]。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都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重要专业特色课程。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专门知识,具备初步从事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和分析评价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课程内容包括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发展概括、系统组成、线网规划、客流预测、线网方案综合评价、线路设计、车站规划设计理论原理等。

由于该课程的专业性强、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涉及概念、原理庞杂繁多,仅仅依靠电子教案通过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演示和课堂讲解是不够的,学生仍然难以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缺乏将各个知识点和原理融会贯通的契机。为此,考虑将轨道交

通流仿真实验引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转变学生被动接收专业知识的局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构建

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主要构建在VISUM软件基础上。VISUM软件是宏观交通规划软件,能够把各种交通方式的供应情况通过网络模型表达出来,反映交通设施的时间、空间结构特性[2],能够较好的模拟轨道交通流运动状态,再现轨道交通运行特征,使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感性认知体验。

仿真实验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模块,一是城市轨道交通流的需求模型,二是轨道交通流线网模型,三是轨道交通流需求影响模型。在VISUM软件中建立这三个模型后,输入不同参数,能获得不同的仿真结果,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比较,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考虑不同参数对应结果的异同,从而理解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原理中各个概念的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二、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拓展

在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中考虑设置5项学生能够参与的拓展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管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各个仿真实验环节。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辅导讲解作用,在规划实验方案、实施目标、预期效果、模型建立、论证分析、数据分析、检验、因素研究等方面引导学生钻研思考和独立探索,这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5项拓展内容涵盖需求模型建立、线网模型建立、影响模型建立、轨道交通流分配运算分析和换乘条件下轨道交通流分配运算分析。

1.建立需求模型

需要对所研究的交通小区的现状和规划时期内的基础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建立轨道需求模型。

2.建立线网模型

需要对所研究的交通小区范围内轨道线网和道路网络进行调查分析,理清不同方式交通网络的相互联系和差异,建立轨道线网模型。

3.建立影响模型

需求对不同方式交通网络的交通需求分担率进行研究分析,将轨道交通需求从总交通需求中剥离出来,然后分配到轨道线网上。根据交通规划的内容,可以使用重力模型[3]对轨道交通需求在线网中进行分配,建立轨道交通需求的影响模型。

4.轨道交通流分配运算分析

使用最短路径模型对轨道交通流进行分配运输,考虑用户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将超过轨道线网容量的过剩客流分配到次短路径上。

5.换乘条件下轨道交通流分配运算分析

考虑不同换乘条件下,换乘客流对轨道交通流分配的影响。

三、结束语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可以通过将概念、理论知识与仿真软件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展现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和运营状态,能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官认知,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达到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岳璐.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企业导报,2012(5):188-189.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 教师导师 同伴导师

[作者简介]任丽丽(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育人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13JY008)、2014年度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C03-0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44-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就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才成长教育进行着积极探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专业教育、自主发展三方面类似于红、绿、蓝三基色成色原理,若协调得当,就会实现学生在校时学有所成,在职业岗位上能人尽其才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消极在学、恐惧就业等现象。因此,对大学生应及早介入学业规划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内涵

20世纪初,张恒亮先生提出了以求学决策与学业管理为两大要素的学业规划理论体系。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在大学教育期间对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期间的实际现状,包括自身性格能力特点、所学专业发展概况、社会客观需要、自己未来人生追求、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正确构建大学阶段新的期望空间,尽力融合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对自身的学业路线及其实现途径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在大学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针对相应计划进行优化的学业管理,争取以最小的求学成本获得大学阶段性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两大要素中,求学决策是指大学生在针对本科的下一阶段――就业或者读研――所涉及的发展方向、拓展领域而对目前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学业管理是指大学生在利用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下,对自身日常学习的具体计划与安排,以及通过实践行动逐步实现阶段性的学业目标。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规划的精神和能力。第一,规划理念薄弱。中学阶段,由于父母的管制和被窄化成“3+X”的单一高考目标让学生的规划流于形式。填报高考志愿是学生进一步求学决策的关键,但大多考生和家长并没有从生涯规划角度宏观地把握高考志愿,只是单凭高考成绩决策报哪所大学,平行志愿中往往出现工学类、理学类、管理类、医学类、综合类等完全不同类别的专业,并非是理性规划化下的一个具体的事业(职业)目标。规划理念的薄弱使得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意识,不能对学业路线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不能高效管理学习活动。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盲目随性的发展往往会陷入毕业就失业的个人发展困境。

第二,决策能力欠缺。大学生应该立足于所就读的院校专业,结合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自己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从而选择不同的学业管理模式,管理好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确保自己完成学业时储备充足的就业能量。中小学时学习很刻苦,但上了大学反而不学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脱离了家长和中学教师的管制后,大学期间在学业规划、专业教育、自主发展几方面需要自己做主协调时,由于缺乏评价证据的能力,难以在价值观、兴趣、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也不会对社会的实际现状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不能及时、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学业路线及其实现途径,从而出现大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的松懈现象。

第三,行动策略缺乏。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业行动基本由学校教师统筹管理,导致上了大学后的学生在学业管理上不懂得如何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如何随时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业管理策略。大学生求学决策定位后如果缺乏高质量的学业管理能力,不能步入所要修读学业的正轨,就会出现“常立志”而不能“立常志”的现象,会大大降低学业规划的实效。

2.学业规划教育师资存在薄弱点。学业规划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并没有被纳入培养方案,且无专职教师,而兼职教师在各自本职工作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下,如果兼职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全部工作会略显精力不充沛。此外,兼职教师还存在着其本职工作内容与学生在学业规划中直面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容、其成长经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顺应时代的有关问题并不趋同等问题。熟悉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影响弱化于张扬的个性,教师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式的说教往往不起作用。学业规划教育中师资存在诸多薄弱点,不但要由专职的学业规划指导教师(以下简称为“教师导师”)担任学业规划教育工作,而且要考虑学生对学业规划教育的接受性。

三、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中实行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模式

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是一种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在求学决策方面由教师导师进行认知导学,构建不同发展模块,帮助学生决策在适合自身的模块内进行学业管理;不同模块中,由同伴导师针对本模块的学业管理进行帮带式导学,能有效解决上述学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导师在求学决策方面进行模块式导学。第一,认知教育。首先,教师导师就学校学籍管理文件、专业培养方案等共性问题对新入校的学生团体进行导学,解读专业特色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校对专业人才不同的培养模式等,让学生充分认知所在高校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其次,指导学生调查研究社会职业现状和社会发展前景,引入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相关性分析教育,如一对一的相关关系、一对多的相关关系等,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对将来有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介入性感知。最后再通过讲座、测试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探索。通过教师导师的认知教育导学,进一步提高大学新生评价证据、综合分析能力,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求学决策做好充分的信息和能力储备。

第二,决策教育。由教师导师根据专业和将来职业的相关性帮助学生规划几个发展模块,如考研模块可细分为本专业考研模块、跨专业考研模块,本科就业模块根据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关性规划出相应模块,对于一些专业学习有困难或更适合学习其他专业的同学,积极引导其进行转专业或辅修的学业规划。教师导师对规划模块分别进行决策分析讲座,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对社会的实际现状进行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激励学生及早进行求学决策。想考研的学生,必须加强有关课程学习的难度和力度,并扩大知识面,这部分学生就会主动选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助于考研的模式学习,如课程教学的分层快班、优秀生培养计划等;本科就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结合相应发展模块的就业特点思考在何时、何地、如何为将来的本科就业储备能量,如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辅修相关专业的双学位,多参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相关活动,如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学科或职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深入社会的见习、实习活动等。大学生在教师的导学帮助下及时进行求学决策,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学业路线,有助于其在学业上按规划进行自主管理。

2.同伴导师在学业管理方面进行帮带式导学。本文提出的同伴导师帮带式导学是指在高年级选拔培养出一批先知先觉的优秀学生,如考上研的或已找到工作,作为导师的助手,带动低年级不知不觉的弱势学生一起分享知识观念及学业管理技能的教育形式,如右表所示。

第一,同伴教育可接受性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分别研究证明,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问题相同,不但彼此在心理上容易沟通,而且接受者更容易接受信息并促使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发生改变。同伴导师与低年级学生有着相同的大学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和观念,与存在代沟的教师导师的说教相比,感同身受的同伴教育可接受性更强。同伴导师积极的示范暗示,会对初入大学的新生群体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激励他们及时审视自我,激发其内在潜能,借助同伴导师的言传身教迅速丰富自己。同伴导师帮带式导学避免了强行施加,推动学生积极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同伴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性。继续读研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辅导低年级学生,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大学四年储备竞争能力的“得与失”的感悟、面试经历及对社会就业信息的反馈等对低年级学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鸟随凤凰飞翔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在同伴导师的帮带下,每个模块中的低年级学生及时借鉴同伴导师的成功经验并认真审视自己的现状,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在“自知”的基础上实现“自制”,尽量避免因“无知”而“无为”或因“后知”而“后悔”。

3.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相辅相成,保障了学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同伴教育是在教师导师监管下借助各个发展模块中优秀学生的优势力量去帮扶相应模块中的低年级弱势群体。不同团队的教师导师和同伴导师需相互交流经验,统一共识,可以采取模块内有组织地交流或个人沟通的方式。同伴导师力量的补充,不但能帮助到所有低年级学生,而且减轻了教师导学工作的压力,有效弥补了目前普通高校学业管理规划教育中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业规划工作的实效。低年级的同学能找到优秀的“前辈”求助,高年级同学好的经验能及时发扬光大,如此良性循环,保障了学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心有所想,劲有所用,学有所成,业有所就。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3

关键词:道路交通;规划;安全

学校道路交通是师生通行的载体,随着机动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校园的交通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校园道路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做好校园道路交通规划,确保师生道路通行安全。

1 学校校园道路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停车位严重不足

学校现有地上机动车停车位450个,地下机动车停车位170个,而学校办理机动车证2000个,远远超过停车位数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2 机动车乱停车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机动车停车位不足,车主停车有选择就近道路上停放车辆,将机动车停放道路两侧,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并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1.3 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道路混合交通通行现象严重

学校校园面积小,人员出入在2万人以上,造成人员密度大,加之道路较窄,出现人行道非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占用,因而造成人车混行现象。

1.4 功能区交通划分不明确

学校划分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公共生活区和文体活动区等四个功能区,但区域之间无明显界限,其余各区对于交通功能的设定并不明确。

1.5 车辆停放不规范,专用停车区域不足

非机动车依然是学生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现有非机动车数量庞大,分布教学楼、科研楼及学生公寓楼前,专用区域不足导致乱停放车辆。

1.6 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学校道路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导向箭头、减速带、人行横道线、反光镜、护栏、网格线及档车器等。学校道路交通设施不规范。

2 道路交通规划

2.1 校园道路交通的设计

校园道路交通应以人为本,机动车行驶时应主动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考虑现有机动车停车位的需求,确保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的原则进行设计。应道路交通三位一体,首先,道路交通通行,考虑行人道路、非机动车道路、机动车道路畅通。其次,道路交通功能,考虑道路交通组织、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新增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区、标志、标线、档车柱、人行线、减速带、反光镜、护栏等交通设施设置合理性。再次,通过对道路交通管理,对道路疏导,确保道路畅通,以及道路交通设施完好有效。

2.2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

目前,学校校园道路主干路为机动车单向通行,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人行道路被非机动车占用,非机动道路被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路被非机动车、行人、机动车共用的混合道路通行现象。针对校园道路交通组织,应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园道路交通组织的通行能力。

(1)静态交通组织。停车位的不足和车辆随意停放是学校道路交通规划待解决的问题,在道路交通规划中,要注重考虑车辆停放问题。

(2)动态交通组织。学校动态交通组织规划时,依据学校的不同区域划定车辆限行区、车辆禁停区,避免车辆穿行。

2.3 校园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优化

(1)校园道路分为主干路,主路是指校园主要道路,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禁止车辆停放;干路是指校园环路。道路采用黄色虚线为中心线,分为双向车道行驶,道路两侧为白实线。

(2)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是指划定高峰时段,为学生上下课及食堂用餐时间段。这段时间,通常是校园道路交通混乱的时间,应限制机动车在该时间道路通行。

(3)新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在不打破校园道路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利用绿化带,以草地砖方式,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区,使校园绿化带和道路交通有机的结合起来。

2.4 规范道路交通设施

(1)机动车停车位划定。在校园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合理的开发新的停车空间,适应停车需求,是解决混合道路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带空间,以草地砖的方式规划车位。

(2)非机动车停车位划定。合理的开发新的停车空间,适应停车需求,是解决混合道路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带空间,以草地砖方式在学生公寓楼下设露天停车场地,将现有非机动车疏导入内停放。

(3)道路设置标志及标线。校园道路宽度为6米,适宜将道路设置为主干路,道路中心线划黄色虚线,虚线宽度15公分,长度为2、5米,道路路口前划导向标识,宽度30公分,长3米,大约多少30个;道路路口处划人行横道线,宽度45公分,间隔80公分,长3米,机动车行驶人行道时,应减速行驶,避让行人。校园道路标志设置在校大门处及各路口处,分为5块标志牌,禁止机动车停车标志、禁止鸣笛标志、限速标志每小时15公里、机动车主动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及禁止摩托车进入校园标志。

(4)道路设置减速带及反光镜。在校园机动车行驶速度规定,每小时15公里,主要目地是让大家减速慢行,避免速度过快发生交通事故,给行人及非机动车安全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道路安装减速带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安装的具置是弯道或路口处,用以强制车辆减速从而保证行车安全。反光镜应安装在车辆行驶视线不佳的地点,为便于驾驶员与行人通过反光镜起到相互提示作用。

(5)道路设置档车柱及护栏。在禁止机动车通行区域,在校园无机动车区域安装档车柱,防止机动车进入此区域;在校门口处安装护栏,使进入车辆及行人各行其道。

2.5 规划注重灵活性

学校道路交通规划要求现实性的同时,又要有灵活性,要留有发展的空间,采取分期规划,与学校规划同步进行。

2.6 道路交通管理

根据校园道路交通管理规定,安排工作人员对道路车辆进行疏导,按照学校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机动车道路交通违规行为,进行书面告知以及手机提示。同时,对交通设施定期进行维护,确保完好有效。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4

一、交通规划课程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敏锐、客观、批判性地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品质。[3][4]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该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学习知识与充分发展智力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3][4]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问题和案例常被用于启发学生思考以探求真理。问题驱动是学习和研究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基于问题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有利于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目标,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4]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项目最早倡导问题驱动学习法。[5]该方法是一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针对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虽有大量专业知识却缺乏临床应用能力的缺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尝试解决问题。[6]后来,这种教学策略逐步被推广到商学、教育学、建筑、法律、工程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8]交通规划具有宏观、抽象、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等特点,适合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交通规划课程应用案例主导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事件的陈述或故事的有意截取,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常作为一种工具对学生进行说服和教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有学问的长者,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9]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的交通规划课堂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般是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体系给学生讲解基本原理、模型和方法等。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4]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安排课外大作业,并要求课堂汇报,然而,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任课教师对于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运用还不够自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述事例不够生动、形象,所介绍的案例比较少。另一方面,一些工程实践案例过于复杂,不适合也很难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采用案例主导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为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具备从事相关设计和研究的能力,笔者提出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教学思路。针对核心知识点,利用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弱化庞杂的理论模型和算法。借助交通规划软件,让学生模仿示范案例自己制作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通过实际操作与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具体的模型与算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核心知识点 

笔者查阅国内外有关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教材、专著和文献等资料,梳理交通规划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类,并绘制核心知识点结构图。例如,图1为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式,包括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阶段的内涵示意图。 (二)启发式问题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启发式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对问题感兴趣,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这样的启发式问题可能来自现实需求或理论需要,包括知识衔接性问题和现实需求性问题。 

知识衔接性问题即衔接已有知识点与未知知识点的那些问题。一方面,在每堂课开始介绍知识点之前,教师可提出与先修课内容或上一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并顺理成章地接受本堂课所要介绍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每堂课讲解知识点之后,提出与下一堂课內容或后续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本堂课所授知识点的作用和价值,并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启发式问题使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已有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入本堂课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出下次课将讲授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开始介绍“绪论”之前,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你熟悉交通吗?”“你经常遇到什么样的交通问题?”“你怎样理解交通?”“你认为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更有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他们回答问题之后做出总结并顺利地引出交通规划在解决交通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当解释交通规划含义时,首先可以问学生“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然后再给出交通和规划的科学定义,最后可以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开始应该科学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职业和生活”。使用问题驱动法在知识点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树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现实需求性问题即由实际交通规划需求所产生的统计、预测、评估、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对交通现象的解释或描述,也可能来源于科研实践中碰到的困难或解决方案等。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寒暑假回家时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你更喜欢哪种交通方式?为什么?”“你认为未来哪种交通方式的发展空间较大?为什么?”当介绍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时,可以提问:“北京市的道路网是什么形式的?有什么特点?”“大连市的道路网又是怎样的形式?为什么不能构建成北京的那种路网形式?”通过这些问题驱使学生理解现实需求与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和思路。 

(三)主导式案例 

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对该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使用交通规划软件编制虚拟案例,通过虚拟案例增强学生对理论模型和算法的理解与运用。例如,采用一个虚拟案例解释出行生成预测过程中的P-A平衡(即产生量-吸引量平衡)问题。通过该案例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出行生成预测中存在的P-A不平衡问题以及进行P-A平衡的算法。借助专业软件设计的这种虚拟案例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公式、算法的含义和本质,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专业软件,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和使用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介绍交通规划软件中的已有案例或来自工程实践的交通规划案例,通过这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问题及其实际来源,从实际问题中感受理论发展的需要和必要性,以及交通规划理论对工程实践或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例如,图2显示了使用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实现某区域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步骤。通过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需求、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无论是虚拟案例还是实际案例,都可以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以及正确的做法。例如,在TRANSCAD软件使用过程中,初学者经常由于操作不精确导致所划小区个数与设想不符。教师可以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案例所揭示问题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内容设计及实践检验 

将核心知识点、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融入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通过启发式问题或主导式案例的引入突出交通规划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经过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形成以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为特色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通过教学实践,对新教学方案进行直接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指的是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考核成绩。间接检验指的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参加各类相关科技竞赛或科研训练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移植能力。 

四、结语 

为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课题组提出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首先,梳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其次,设计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然后,以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为特色制作交通规划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和完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案。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适用于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特点的交通规划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生动活泼地表达观点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综上,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邵春福.交通规划[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汤天培,徐勋倩,王钰明.任务驱动法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3(6):78-82. 

[3] 赵彦如.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26):240. 

[4] 付冬梅.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现[J].大学教育, 2014(4):1-3. 

[5] Neville AJ. Problem?鄄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J]. 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Kuwait University, 2009(1):1-9. 

[6] Barrows H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6(68):3-12. 

[7] Gasser KW. Five ideas for 21st century math classrooms [J].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2011(3):108-116.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5

——《关爱生命,安全出行》警示片观后感

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五(2)班成芳

最近,区区交警大队来我校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我看了道路安全警示片《关爱生命,安全出行》非常震惊,感受颇深。

片中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交通事故。我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肇事驾驶员的责任,他们有的超载,有的酒后驾车,有的疲劳驾车,还有的超速行驶;另一个就是一些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责任了,他们交通安全意识淡漠,无视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不按规定行走或骑车。

片子一开头,就出现了这么两组骇人的镜头:

一名中年男子横过车水马龙的机动车道时,不走人行道,被快速行驶的汽车撞得飞起来,整个人在空中旋转两圈后跌落地面,当场死亡。

一位骑自行车的青年男子穿过繁忙的十字路口时,既不下车推行,也不走斑马线,让飞驰而来的货车当场碾成肉酱,鲜血顷刻间染红了街头路面,车祸现场惨不忍睹……

这些都是安装在马路和十字路口的电子监控仪拍摄记录的真实场面。

透过上述血淋淋的镜头,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在我们的显示生活中,在我们丹徒城乡道路上,不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不遵循各行其道的规则,乱穿马路者不乏其人。他们常常不是大摇大摆地穿过马路,就是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跑或猛拐,俨然一副“我是行人我怕谁”的架势,往往令驾驶员措手不及。更有甚者,他们中有的人还振振有词地说:“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不是提倡保护弱者吗?机动车敢撞我,等着赔偿吧!”这些人的所言所为确实令人担忧,他们虽然比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肇事所造成的后果轻微得多,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弱者”多了,也就直接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的正常秩序。从长远来看,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多了,将是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

遗憾的是我们有的同学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他们不懂得遵守交通法规,往往成为一起起车祸的受害者,这是很可悲的。通过观看这部警示片,我希望所有的行人和骑车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倡导文明交通行为,尽量减少一幕幕悲剧的发生,让我们的生命之旅畅通无阻。

轨道交通教学范文6

【论文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对相关轨道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按照重庆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至2013年,建成1、2、3、6号线共197公里的运营网络,日运量达150万人次,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架,完成“畅通重庆”建设任务。至2020年,建成“六线一环”364公里轨道线网和60个重要换乘枢纽,日运量达600万人次,成为主城区客运交通骨干。2020年后,建成“九线一环”513公里线路和270座车站的轨道交通网络,日运量达800万人次,成为都市区客运交通骨干。对相关中职学校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因此,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信号专业教学已远不能适应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中职学校都是从各铁路局剥离出来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实训设备的建设都是按各铁路局的要求来进行的。而这些中职学校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也沿袭铁路信号专业的固有模式,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和铁路信号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毕竟不能等同。特别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其中涉及现代通信、数字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同时包括大量的新型信号设备。 

2.中职学校原有的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已严重滞后 

中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是说,为相应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能够维护好信号设备、处理好设备故障、保障好信号设备正常运用,进而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高技能人才。就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能力,达到相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尤为重要。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招生持续升温,许多家长及学生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有良好的就业期望,但就学生本身而言,基础知识较薄弱,这就给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4.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教材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来源于各铁路局,加上信号专业本身专业性较强,造成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师资较薄弱,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快速发展的步伐。另外,中职学校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选用的教材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中职学校资金有限,用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实习的经费不足,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未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培训 

由于信号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信号专业基础理论、安全规章及标准作业程序的强化培训。对此可以借鉴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应基础知识、安全规章及作业程序。由于信号设备维护质量的好坏及维护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和效率,有时甚至关系到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铁路信号系统经过了几十年的运用,实践证明,它的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都是完全可靠的。事实上,轨道交通信号的基础理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沿袭了铁路信号专业的相关要求。 

2.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坚持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统一 

鉴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如果仍照搬铁路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可以同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听取他们对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课程设置的种类及难易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职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这些学生平时可能还比较关注相应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也比较关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说,动机和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能较好地解决需求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 

3.教材的合理选用 

信号专业毕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材基本和国内的大专院校一致,由于中职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差,学习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完全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把握信号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比如,现代通信﹑数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总之,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4.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大多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完成该项目的整个活动过程,以便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而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信号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故障的处理等应贯穿于整个信号专业的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5.改革现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 

鉴于中职生的特点,对于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要尽量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应采用分阶段、分比重的方式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可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分数等。总之,在做到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应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力提升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力量 

由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信号专业的师资都较薄弱,急需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教师本身的需要,更是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学生的需要。培训的方式要灵活,既不能因为培训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不能因此放弃专业培训。比如,对于刚进校的或年轻专业教师可采取外出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担任专业课较多的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相应的培训。 

7.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随着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设备的日新月异。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要紧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伐,开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中职学校的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全满足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所需的实训设备,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促使我们和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和企业建立共有的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也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员工培训或提供培训场地等。另外,开展校企合作后,学校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用工意向等方面的信息,这对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学校、企业、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三 结论 

现有的中职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要想培养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信号专业教育教学各环节必须紧密配合,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中职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弄清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丕涛、袁志新.职业中专学校教改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2]焦桐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