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孩子的方式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教育;度;过度;培养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哪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在实施赏识教育时,给予必要的批评;在实施快乐教育时,给于适当的挫折;在增强自信心时,教育孩子多一点谦和;在适应挑战中,让孩子多一点包容。教育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应该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就是教育领域所要研究的“度”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教育的“度”的内涵

所谓“度”,有多种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教育领域的“度”指的是教育孩子完善或完整的状态有多远,也就是怎样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尺度。“度”是教育的关键,教育孩子要把握“度”。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求知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关注的核心目标。[1]教育专家提醒:教育的关键是要讲究“度”。那么,到底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二、父母在教育实践中违背“度”的内涵的行为及后果

(一)过度干预——让孩子备感压抑

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做家长的干涉;孩子长大点后交异性朋友,家长也进行干涉等。这种干涉,一方面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过度的关爱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人际关系中的成长。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

父母过多的干预,会引起孩子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最后物极必反。据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被儿子雇凶杀害的悲剧值得警惕。[2]

(二)过度的保护——让孩子成了“低能儿”

过度保护导致:一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与同龄人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二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及生理上的冲突,心理冲突表现在家长们经常会直觉地感受到——这个孩子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谈话,见着陌生人害羞等。

(三)过度批评——孩子只会丧失自信

孩子有过错,家长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对孩子太过严厉,处处批评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容易自卑。这样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二是孩子前进没有动力;三是孩子容易与家长顶撞;四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过度的批评,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此,家长们切忌要掌握好批评的“度”,切勿过度批评打击孩子自信心和导致其它不利的后果。

(四)过度禁止——禁止孩子玩

科学的休息,更加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玩,在假期、周末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培训班,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五)过度纵容——让孩子误入歧途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们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中国有句古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的要批评,要把所犯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绝后患。

三、导致上述违反教育“度”的原因

以往家庭,大多数人都吃过苦,他们小时候,物质缺乏,条件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他们小时候没有满足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有些家长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甚至还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言,对孩子过分严厉,这使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暴力倾向极为严重。上述种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违背科学教育的“度”内涵。[3][4]

四、怎样正确把握好教育的“度”

(一)给孩子一些独立自由的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偏偏有很多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甚至对孩子的独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惧,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限制孩子太多,关注孩子太多,限制孩子的独立和自由,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5]

(二)不要做孩子的“保护神”

关爱孩子,特别是在安全、健康等方面,既是父母等家长爱的体现,也是父母的责任之所在。

但是,父母或家人的特意关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所以,在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多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墨初先生在他的《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成为自立自强的人。[6]

(三)教育批评要有“度”

1.批评适可而止。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总是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哪样都好。对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打骂孩子,对孩子进行批评。殊不知,不当的批评,不仅影响孩子的心情,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适当的批评和表扬,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2.注意批评的场合,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批评孩子要讲究场合。家长在教育批评孩子时,要处处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捕捉适当的场合,吃饭时不批评,当着众人的面不批评,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此外,作为父母,要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子女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教子需要行之有度。关爱而不溺爱、放松而不纵容、批评而不严苛、尊重而不侮辱,都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需要权衡和把握的内容。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方法和经验,正确把握好教育方式的“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个性意愿,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3.

[3] 吉诺特(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09.

[4] 和月英 许肖辉.把孩子培养成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9.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2

进行游戏,寓教于乐

l.做游戏的有心人。每做一个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在别人看来,是家长和孩子在其乐融融地玩,在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也是沉醉在游戏之中,其乐无穷,不知道做某个游戏可以学到什么。而父母心里应清楚做游戏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例如,教孩子倒数10—1。我运用了“火箭发射”这个游戏。在孩子已能牢靠而又熟练地顺数1—50的基础上,针对孩子对电视新闻中播放的火箭发射比较感兴趣的情况,我提出要与孩子做火箭发射的游戏。孩子当然非常高兴。于是,我们一起动手用积木制作“火箭”,准备“发射”。在“发射”前,我给孩子讲了火箭的作用,火箭发射的程序。火箭发射前要倒数10。所以我要孩子在“火箭”“发射”前,也要倒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要求孩子先倒数5—1,孩子很乐意,并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我逐渐将倒数的数增加至10—1。

孩子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以至于在不到4岁时就能倒数20—1了。

2.做游戏的协调者。孩子爱做游戏。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戏就能做得到。因为有的游戏用现成的玩具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为孩子另外准备一些游戏用的材料。这些材料除可以购买外,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游戏,如凳子、椅子、被子、锅碗瓢盆等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游戏,就是孩子在两岁左右,一次逛街回来,他非要做“卖鳝鱼”的游戏。而且还要给他准备纸条(当鳝鱼)、钉子、两根小板凳、小盆、小刀(玩具塑料刀)。准备完后,他就真的卖起鳝鱼来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用小刀划钉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纸条(鳝鱼),凳子下面的小盆用来装划好的鳝鱼。孩子做得很投入,津津有味,持续时间不下半个小时。显然,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后,孩子几乎每次外出活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关他见过的感兴趣的游戏,家长自然就是一阵忙碌。但可喜的是,孩子专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这对于他以后专注于正规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3.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一般来讲,孩子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重复多次,比如搭积木(可拆装的积木),可以由简单搭到非常复杂,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搭,到自己独立搭,而且搭出家长都难以想象的形状来。但是,有时孩子也对某种游戏很快产生厌倦。这样,就需要家长变换游戏的方式,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进行。就是同一种类的游戏,也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识字游戏,就有讲故事、学识字,卡片法识字(卡片上有字,还有人、物、花鸟的图画),生活中识字(将字与生活中的实物对照)等等形式。

4.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家长怀着饱满的情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泼有趣的游戏。孩子对游戏有兴趣,教育效果才会好。为了让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家长应多说说鼓励的话。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兴致就会更高,头脑会更灵活。家长的鼓励,还能培养孩子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自信,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3

 

·    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看了<<体坛周报>>2005年6月6日的报道,感到很心痛!不是因为中国青年足球队2:0输给美国队,而是队员们对德国籍教练的安排有意见:“让我们收回来打,但怎么收回来却没说。卢琳和陈涛往什么位置收?中前卫怎么补都没布置?有球了怎么打?打哪个点?这些都不说……”这是典型的在“事事都先要告知: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长辈只给他们一个大的原则,而不明确地规定他们“必须做什么?务必怎么做?”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乱了方寸。解除束缚,反而不自在;有了自由,反而恐慌。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何来探索?何来创造?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探索精神,也就没有创造精神。因此,在很多时候,即使家长明知是错误的,也要鼓励孩子探索。)

 

·    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

(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这是失败的价值。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失败。失败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失败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不敢面对失败,就无法去创造。因此,孩子需要失败;家长应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    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任何一点纰漏

(完美主义往往无意识地扼杀着创造性。即使成年人的创造过程也是漫长的,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善;孩子的创造,更可能包含着无数的幼稚和天真,家长的完美主义会把孩子的创造扼杀在摇篮里。)

 

·    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

(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爱好去改造孩子;许多孩子也有意无意地把父母当成自己克隆的偶像。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是没有出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    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误

(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怕孩子越轨,总是怕孩子犯错误,到处设置障碍,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使得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    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声音

(家长的惟我独尊,是孩子独立思考的天敌。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孩子也不可能有创造性。)

 

·    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孩子的大胆想象,很多时候可能是无边无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孩子的想象力。)

 

·    容不得孩子的固执

(有主见的孩子,常常都可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目标,就可能“墙头草”般地随风倒。固执不一定是贬义词。许多时候,固执就是执着。)

 

·    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

(许多家长爱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家庭教育中,自以为是个“伯乐”,把自己的“赏识” 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不良教育;改善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保护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

2.过分“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结果必然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孩子的适应性变差,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见,犹豫不决。

3.严厉“惩罚式”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慌等不良个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

1.无师自通的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无需要别人帮助,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生而育女,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点。

2.重智商、轻德育的误区

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做家长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3.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明显不够。

4.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

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智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否则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当然,家庭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例如,“听话”教育的误区,分数教育的误区,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的误区,等等。

三、改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家长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家长应该学习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学会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

2.家长要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孩子才会通过正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自己的创造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获得金钱地位就行,如果这样教养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

家长要摆正智力教育与做人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孩子的智力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家长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心态采取方法,帮助孩子对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选择。

3.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陶冶孩子的情操,预防和减少孩子的心身疾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家长在对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关系的问题上要树立一个新观念,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的危害不亚于疾病,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4.家长要身体力行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智传给孩子,并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习惯。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父母的动作、表情、语言习惯将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父母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良好语言、行为和习惯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要像重视孩子学习成绩那样,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5

江苏南通一家长来信咨询: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和老公经常为孩子的教育发生争执。例如,孩子一次小测验考得不理想,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波动以及出错原因,而他爸爸更看重的是分数,总是对孩子打骂一顿。我很痛苦,不知道怎样才能与老公形成教育的合力?

答:1、夫妻彼此多倾听多沟通

夫妻双方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在夫妻关系中,当你能满足对方内心的渴望,对方才能满足你的期待。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老公对于培养孩子的期待和渴望,之后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感受。特别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公,避免无谓的冲突。从夫妻彼此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着手,进而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

2、家庭教育有分工有合作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性别角色、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母亲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独立自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大。父母可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家庭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在教育孩子时,尽量扬长避短,做到优势互补,并且能给对方教育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都在关心他。并且,父母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调整角色分工,达到家庭教育最优化。

3、父母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上文提到你老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用打骂的方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建议你多支持、陪伴老公参加家长课堂,学习教育规律,多向他介绍成功的教育实例。父母如果能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规律去教育孩子,设定孩子的发展目标,不从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这样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育孩子。

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办?

山西太原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6岁,对学习不感兴趣。幼儿园老师教的小故事,同班小朋友很多都能复述了,他照着读还会卡。我想教他几个拼音,一个声母反复教了好几遍,隔天再问,他又忘了。我该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答:1、观察孩子的学习特点

你的孩子才6岁,故事不会讲,拼音忘记,这都是正常的。家长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记忆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视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听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则是体验式记忆突出。家长要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寻找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人、事、物、场所,来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的时候,教给他记住路标的文字,或者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记住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记忆最深刻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样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不光能读故事,还能给妈妈讲故事呢。”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愿意去学习。

3、增加学习的乐趣

学前儿童的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并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往往是今天学会了,明天就忘了。对于学前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以拼音为例,可以把拼音编成儿歌,或者把拼音形象化,把字母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记忆等。

4、以平常心看待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批评;方法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孩子正处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什么都想尝试,而且对真假、善恶分辨能力还很弱的时期,所以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在孩子犯错后怎样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因此,在教育孩子上,作为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谨慎地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

一、在教育中不能滥用批评

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指导孩子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批评孩子是必要的,但在言语、态度以及方式方法上都要谨慎,千万不可“太随便”,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难堪,产生自卫和反抗的心理。在教育中不妥的“批评”表现形式很多,现略举几例供同行借鉴。

1.任凭不良情绪向孩子发泄式的批评

某种原因引起自己的情绪不好时,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常常会想到要使孩子以后不要像我这样“事事不顺”,就要对孩子严加管教。在这样的情绪下,看到孩子做的少有点不中意的地方就会大声嚷嚷:“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你不‘怎样怎样’,以后就会‘怎样怎样’……”。没有考虑到用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同时孩子也会被“感染”,当孩子的情绪不良时也会拿自己的小伙伴当作出气筒,甚至向老师和家长发泄。因孩子的表现或多或少都带有老师和家长的“原形”。一个好的老师(或家长)在自己受到挫折心情不畅时,应该冷静、理智地对待孩子,孩子是无辜的,不能把孩子当出气筒。

2.贴标签、翻旧账式的批评

比如,因少数孩子总是不擅长做数学应用题,老师就随口说孩子笨,还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或者在某方面做得不好,就永远无法摆脱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既然摆不脱,再努力改进又有何用,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专和老师对着干。谁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谁都会犯错误,不要因为一次错误或某方面不善长就给一个孩子“判死刑”。要客观的对待孩子的弱项或错误,不要偏激。批评让其清楚地看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并且向他传授攻克弱项的方法以及应达到的目标,让其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尝到攻克弱项或改正错误取得进步的甜头,以增强其弥补不足或改正错误的信心。如果孩子已付出了努力、尝试去改过,就算不能立即生效,老师(或父母)的也不必气馁,可以从旁鼓励,告诉孩子他的努力不会白费。

3.不分时候和地点的批评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重选择适合的时间和地点,在大庭广众或当着亲友面前批评孩子实在会使孩子太难堪了,就算出发点是良善的,所指出的地方是合理的,但在这种情形下无论谁都无法接受。孩子当时心里所产生的反感和愤怒使他们无法客观地去检讨自己的错误,更不可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时孩子觉得有些批评是和合理的,但在众目睽睽下太不给情面了,为了保持自尊心,他们不得不强词夺理,提出很多理由来辩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孩子双方都很难下台,结果当然是非常尴尬的。这样的批评孩子的结果当然也是事与愿违。老师在批评孩子是希望他们能改过。为了收到理想的效果,作为老师的就要不仅注意自己在批评孩子时的态度和语气,同时,更应该注意时间和地点。

4.批评应当及时和适度

孩子(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直至犯错误,都是由平时一点一滴开始累积的,他们做了一件事后往往很快就会忘记了。因此,在孩子萌发不良行为―在错误出现之前时,就应该及时地进行纠正。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应该趁热打铁,否则就会错过纠正行为的最佳时机,即使是适当的批评也起不到应有的最佳效果。另外,批评孩子切忌“喋喋不休”,重复念叨多了反而会使孩子的“耳朵长茧子”,适度的批评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5.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

老师或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证实、孩子没有承认错误的情况下草率地批评孩子,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损于老师或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批评时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心服口服,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老师或家长一定要讲究方法。当孩子经常不接受你的批评时,作为老师或家长是否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

总之,滥用批评的结果是没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负作用。我们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批评孩子,批评与否,孩子的老师或家长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二、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

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批评的目的有二,一是教育本人,二是即教育本人又叫班上同学引以为戒―俗话说“杀鸡骇猴”。目的不同,采用的批评方式也应不同,其一,多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其二,在班上或在全校的大会上公开实事――“对事不对人”的批评,或者指名道姓的批评。

选择什么样的批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以下的几点是主要的:①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要考虑孩子的心里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批评,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做到以情感人;②要讲究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能缩小,批评要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尤其公开的批评,否者会给幼小心灵造成太大的伤害,对孩子的以后成长是非常不利的。③要注意批评的立场,因此批评学生时要考虑批评的角度,不能从教师的角度横加指责,不能从影响班级的声誉加以批评,这样受批评的学生容易反感。而应该站在受批评学生的角度,考虑受批评学生的思想、学习、未来以及其他学生对其的看法来批评,或者是从其父母的角度,要为父母考虑,为父母争气,消除父母对其的担心提出批评,小孩就容易接受。牢记: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批评时时处处都落实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出发点上。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孩子的家长或教师,只要齐心协力,勤于钻研,讲究教育的艺术,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