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管理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业务管理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业务管理模式

业务管理模式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前言

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1]。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能有效的提高国家审计的监督能力,充分体现出审计功能,促进审计行业的科学发展,指导审计业务组织管理工作的展开。

一、分析审计信息和信息化条件下对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挑战

1.审计信息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给出信息化的定义和重要作用,信息化是一和技术进程也是社会的进程表现,它能促进生产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变革。我国对信息化的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推动社会类型的转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对审计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的效率,保障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即为信息化审计。审计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审计业务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制定审计计划,并组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整改等问题,审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采用信息化的管理[2]。其次是审计项目实施信息化。也就是在实施审计方案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会商,编制的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项目审计的实施过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最后是审计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文件传递、业绩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事务采用信息化管理。2.信息化对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挑战(1)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目前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还未建立完整,因此导致多数的审计机关在编制中长期审计计划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规范,造成年度审计计划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存在重复审计和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的作用。同时审计计划没有实行科学完善的动态管理,造成审计机关无法科学的对审计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无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审计划实施的动态管理,造成审计计划执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2)审计业务实施组织管理方面审计信息化条件下要求审计资源的整合,但是审计项目职能型组织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造成审计技术部门无法发挥其计算机审计技能,同时审计项目实施的方式无法满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造成审计行业无法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3)审计审理工作方面目前审计机关大多数采用的是现场审计结束后对审计的纸质审计资料审理的这种事后资料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较大的弊端。首先是没有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资料进行审理造成审理的时间滞后,同时审理的内容也不完善,无法立即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审计问题也无法及时处理,没有发挥出信息化条件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3]。(4)审计执行整改工作方面审计执行整改管理数据库没有建立完善,道州审计执行整改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

1.制定合理科学的审计计划面对多种多样的审计对象,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需求对审计对象进行划分,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同时对每个审计对象的频率和计划周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保障每个审计对象的计划能落实到实处[4]。计划制定后对审计计划进行全面分析,集合实例情况制定出后面的审计计划,将审计的周期无缝连接起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了审计计划的随意性。2.制定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仅仅是一种总体框架,而制定出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能丰富框架内容,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的增加编制审计计划等信息的途径,对信息的收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审计计划的编制能借鉴其他相关的优秀资源,为制定优秀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3.整合审计优质资源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审计的程序优化,整合各方面的审计优质资源,发挥出信息化的最大优势[5]。对审计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能促进审计资源的共享,同时能促进审计项目的开展,对审计项目的深入研究,以审计项目表现出来的特点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审计资源的共享。

三、结束语

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向信息化靠拢,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应用到审计业务组织管理中能有效的完善审计信息化发展,同时也能将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业务组织管理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国家审计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3-9.

[2]解鹏里,胡友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6-9.

[3]李叶刚.浅析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J].时代金融,2015,03:22.

[4]刘彬,梁博.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J/OL].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2015.2939.

业务管理模式范文2

[关键词]空间信息;信息服务;业务系统;运行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16-02

空间信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区域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涉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网络等技术在农、水、土、生态、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的业务化应用。区域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在新疆兵团的示范项目是根据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实际情况,在应用示范题材上,选取了农业、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业务领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虽然对地观测、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络传输等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空间信息综合应用业务运行系统仍未真正建立和得到实际应用,未能在区域与行业中发挥作用。原因在于面向业务运行的关键技术没有很好地集成,致使区域各部门之间难以很好地协作,真正实现信息共 享。

空间信息在农、水、土、生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运行系统的示范,是利用兵团特殊体制与管理一体化的特点,新疆地区有适合遥感等空间技术发挥的特殊自然环境(天高云淡,地域广阔)与兵团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通过利用现有地球观测数据(遥感)获取手段、集成已有数据与模型,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兵团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最终建立一个能业务化运行的、服务于兵团、各职能部门、农业师、农牧团场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在兵团内部各行业(农、水、土、生态与公共安全等)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1 兵团空间信息业务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的目标

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有机连接空间信息获取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型系统以及业务服务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主要服务于兵团各专业局委、师团职能部门。空间信息业务系统是在遵循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与标准以及各业务行业规范的前提下,以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作为主中心,各专业局委、师团已建或拟建的专业数据中心为分中心,通过网络共享机制,实现各数据的共享。

空间信息业务系统主要是依托原有的业务系统,集成、完善与开发系统所需软硬件环境,通过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生成相应的行业数据产品库,提供给兵团各部门、各行业进行使用,消除部门间的信息隔阂,综合与业务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决策,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

为有效实现可业务化运行的、服务于兵团、各职能部门、农业师、农牧团场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业务系统的运行管理,必须在现行兵团特殊体制与管理行政体系下,统筹规划、统一协调、上下配合、分工合作、协同作业,由兵团相应管理机构建设核心的数据交换与服务系统,提供空间信息的共享与服务;各业务部门按照自己的任务,建立和完善各自的空间数据分中心,维护各自的数据库、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提供共享与交换服务。对系统提供空间信息的共享与服务,由业务局委认可服务内容后并负责运行管理,以在兵团内部各行业(农、水、土、生态与公共安全等)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从农情信息、水资源利用、土地监测与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和公共安全等方面进行应用与示范,建立可业务化运行的兵团空间信息服务示范系统,其核心示范区选择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农业应用)和农十师垦区(公共安全与边防应急)。

2 兵团空间信息业务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的建立

2.1 总体架构(见下图)

2.2 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2.2.1 共享管理模式

为实现跨行业、跨部门动态空间数据的交换,实现各业务工作的自动流转,解决业务系统间的横向信息交互问题和兵团行政部门及垂直机构、行业或领域垂直机构的纵向信息交互问题,就需要考虑对原有业务系统在保护原有投资的情况下,根据各自系统的特点进行相应开发,建立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接入兵团空间信息系统主画面;对于将逐步建立的专用业务系统,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确保所需的每个专用业务系统都能够提供信息查询页面与兵团空间信息系统链接,使部门内网用户可以根据权限共享专用业务系统数据;而专用业务系统也可以根据空间信息网络与服务系统的信息充分利用专网资源。

2.2.2 产品生成模式

面向各业务部门的行业数据库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空间数据产品提供行业级别的共享服务,空间专题信息产品提供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的共享服务。其是在原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生成相应的行业空间数据产品库,提供给兵团各部门、各行业进行使用。空间专题信息产品是在得到各专业局委行业规范的认可下,由各专业局委制定业务部门,利用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供的空间数据,加工生产各业务空间专题信息产品,服务于各专业局委。

2.2.3 用户访问模式

依据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对空间信息分级分层授权,数据分级分层管理的访问机制,系统会将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行为进行控制,当各级各类用户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请求访问服务时,在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得到该业务的操作权限后,即可得到相应的服务许可。

2.2.4 综合服务模式

主要是服务于兵团各专业局委、师团职能部门,各数据分中心是经过授权许可的方式,通过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彼此之间的共享服务。

3 兵团空间信息业务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建立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内部(后台)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将选定的应用示范业务领域的所有业务系统(已有的和新开发的)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以空间信息资源服务为中心,具有数据标准规范化、应用服务专业化、结构设计标准化的特点,可以实现不同业务领域内外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以服务为中心的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多个系统节点的协同调度和工作,提供高分辨率的航空、卫星遥感数据,为农业、水利、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等部门提供服务,在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平台上,可为兵团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基础共享信息资源管理、空间信息应用技术提供服务。在这个平台上,可保证各专业局委和师团参加空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并通过接口方式直接支持专业局委系统和师团系统建设;各业务系统间相互独立,单独运行,且每一级节点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基础设备、工作制度等。

参考文献:

[1]万忠.广东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及其启示[J].情报学报,2006(25):167-171.

业务管理模式范文3

关键词:网络管理;仪器收发;应用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遍,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尤其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网络技术通过各种软件形成了覆盖各行各业的网络信息环境,表现出高度的网络化、智能化属性,这也要求企业应该增强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将其充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开发,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安全、快捷、可靠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性能,通过网络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得出需要的信息结果。对于计量技术机构而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因此技术机构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高效的检测效率以及优质的服务水平上。对于顾客而言,通过计量收发工作能够对机构的检验工作形成第一印象,而且计量收发工作在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具有的地位也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对于技术机构而言,应该将计量收发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予以关注。因此,计量技术机构需要保证其服务的优质性,即为顾客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而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是难以达成现代社会计量工作的发展需求的,因此应该增强网络技术在计量收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网络技术将计量收发管理工作中的登记接受、仪器查询与发放、以及证书发放等环节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仅能够提高计量收发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计量工作的专业水平。

一、计量仪器接收的管理模式

(一)仪器接收录入模式接收人员接收到仪器后,首先需要从外观对仪器进行检查,并且几率客户信息、仪器状态等基本内容,并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到网络管理系统中。所有的仪器在接收登记阶段都需要进行信息录入,将相关信息保存在数据库后,以便于后期的管理、核对。需要录入的主要信息包括送检仪器的单位信息,如送检单位名称、送检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等;器具信息主要包括: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制造厂家、设备编号、送检日期、器具状态、仪器数量、检定费用、完成工作时间、检定组别等。其它相关信息有:是否为送检/下厂、是否为强制检定、是否加急检定、是否修理等,顾客的特殊需求登记在备注里。信息录入的最后阶段需要接收人员对录入信息进行核对,在核对无误后对信息进行确认保存,系统会自动分配证书编号,该编号即为后续操作的主线。信息录入完成之后,接收人员需要将接收三联单分别发放给相关部门与用户。(二)接收维护模式当信息录入过程出现了失误时,通过该模式能够对信息进行修改,而且系统对于可修改的信息进行了限制,只是部分信息可以修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又能够减少系统漏洞。(三)仪器交接模式仪器接收员对送检的仪器进行检查、录入后,网络系统会向检定员发送信息,提示其领取仪器。检定员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仪器领取的申请,随后从接收员处领取仪器以及接收单,并通过计算机操作确认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计量仪器发放的管理模式

(一)仪器确认完成模式完成了送检仪器的检测工作之后,检定员需要将完检仪器与对应报告交送至仪器发放室,发放人员依据仪器证书编号从系统中查询相关信息,核实无误后进行确认。(二)仪器确认发放模式客户在缴纳了相关费用后持缴费票据以及接收单至仪器发放室领取仪器,负责仪器发放的人员对客户所持的票据进行核验,并且确认证书编号与仪器的一致性,审核无误后进行仪器发放工作,完成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确认。

三、仪器设备查询模式

用户可依据其需求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相关仪器的资料查询,而且查询方式也是十分多样化的,如输入相关字段进行查询:证书编号、器具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送检单位、送检日期、送检单位地址、电话、联系人、依据的技术文件、检定科室、检定组别、检定日期、有效日期、签发日期、检定员、核验员、授权签字人、检定证书类型、检定结论、单价、器具数量、检定费用、修理费用、出证日期、打印人、记录交接人、记录交接日期、收款日期、收款人、仪器接收人、确认仪器完成人、确认仪器发放人、证书担保人等等。依据客户设定的查询内容,操作人员可快速的从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为客户提供其所需信息。

四、网络管理模式的特点

网络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人员都设置了专门的用户名和密码,并且设置了等级不一的权限,这就规范了工作人员的系统操作,只能对其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进行操作。并且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如果设置条件不符合有关要求,则系统会给予警告或提示,以禁止操作继续进行。而且系统能够通过日志跟踪确定员工具体的系统进入时间、具体操作内容等。通过这种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够增强计量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推动了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计量仪器收发工作需是计量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而随着网络技术在计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计量收发工作发挥了“网络咨询员”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突出,信息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而满足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需求。对于计量收发工作而言,更是应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高效的计量收发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这也是计量收发工作一直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昕,田煜,刘纳.数字化网络在计量管理中的应用[J].计测技术,2014(02):50-53.

[2]胥蓓,徐晓光.计量业务管理网络系统在计量管理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2(12):15.

业务管理模式范文4

关键词: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063-02

针对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环境和传统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应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和Internet/Intranet方式构建,其总体模式是采用完全集中的方式,即整个系统集中在一个运行平台,将数据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应用程序存放在各应用服务器上,通过中间件运行容器,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后台核心业务采用Intranet基于浏览器技术的三层结构,对于一些Web应用,如有关查询与咨询服务、决策报表等,采用Internet基于B/S的方式。

1服务器系统构建

服务器系统是指应用系统所需的服务器集合,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事务处理服务器、工作流处理服务器)等。根据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性能、可靠性要求高的特性,服务器系统需由一个服务器群来配合完成各种服务。对服务器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应用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服务器系统的构建方案(见图1)。

(1)数据库服务器采用2台小型机以双机热备份方式运行,采用磁盘阵列进行数据存储,充分利用小型机运行效率高和安全的特点,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采用多台PC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进行各种事务处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3)采用完全集中方式,将系统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服务器群集中布置,客户端工作站通过各种信息通道与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实现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控制。其优点是方便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升级,提高数据和应用访问的安全性。

上述方案要求主机系统和网络通道有较高的可靠性。在主机容错技术、备份技术、集群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随着供电公司10M/100M光纤主干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覆盖各供电公司及其主要营业网点的城市环网已逐步形成,采用上述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系统的体系结构

2.1应用逻辑层次

一般来说,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应用逻辑上可分为应用表示、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3个层次。应用表示层实现客户交互和数据表示,其主要功能是向业务处理层请求调用核心服务处理,并显示处理结果。业务处理层主要实现核心业务逻辑服务,包括系统的校验、统计、分析及更新等功能组件。数据存储层负责管理数据资源,执行数据的更新和检索等功能。

2.2三层结构

三层结构克服了二层结构的缺陷,将业务处理逻辑从应用表示逻辑中剥离出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两端之间加入一层应用服务程序,这种程序称为位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在三层结构中,业务处理逻辑放在中间层服务器上,而不是客户端,从而将应用的业务逻辑与客户界面隔离开。且一般采用中间件来实现大部分业务逻辑,使得客户端程序的逻辑处理主要放在界面的组织工作上。当应用需求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中间层的构件即只在应用服务器上修改),而不需要修改成千上万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端的维护工作量和对维护人员的要求,简化了系统的开发、更新和升级工作,增强了系统应用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同时,所有客户端都通过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不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应用系统可借助它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应用中间件技术,可以实现不同节点间应用进程的关系管理、负载均衡的功能,还可以进行应用调度,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监控、流量控制等功能,从而构筑一个完整、可靠的应用系统运行环境。从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看,应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构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对于中间件平台的选型,笔者倾向于采用CORBA技术。目前流行的比较成熟的面向对象标准技术包括MS的DCOM/COM+,SUN的EJB和OMG的CORBADCOM是基于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可移植性和伸缩性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级要求;EJB是基于Java语言的,尚不能获得很高的执行效率;CORBA的强项是可以在多种平台上构筑系统,提供开放、灵活的分布式标准,是真正的面向对象技术。同时,由于CORBA可实现不同平台之间对象的通信及互操作,使得充分利用原有的软硬件资源成为可能。

4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过程。应用工作流平台,可以方便地定义创建)并管理工作流的执行,快速建立适合各种业务需要的计算机流程,而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机编程。通用的工作流平台产品一般采用通用框架、组件集成的方式,通过简单的图形化定制工具,实现灵活的定义、管理和监控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组件都用图形来表示,通过拖动组件并用连线把组件连接起来,就可以生成相应的业务流程。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通过建立工作流平台,使系统变得十分灵巧,应用方便。我们可以根据电力营销业务的实际,抽象出各种应用模板和业务、逻辑组件,并通过工作流平台来进行配置。当业务方式变化时,只要更改相应的部分组件,而不必对应用系统进行大面积的修改,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以适应电力营销业务变化频繁、实时性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贺春,昊战江,李鑫.基于数据仓库的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电力,2004,21(2).

[2] 瞿邦清,周平.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客户关系管理[J].营销管理,2001,3(5).

[3] 朱丽娜,袁艳芳.供电企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探析[J].青海电力,2006,25(3).

业务管理模式范文5

1.1物业管理主体严重错位。

物业管理在本质上是业主们实行的一种共同管理,物业的所有权归业主所有。但在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业主的主体地位和权力长期被漠视,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物业管理活动的实际主导者,《物业管理条例》更是直接确认了业主委托物业管理企业的单一物业管理方式。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在物业管理中主题角色的错位,客观上导致了社会上对物业管理的错误认识,限制了业主对物业管理方式行使自由决策权和选择权,也业主怠慢与行使共同管理物业的权力、不履行义务留下了制度上的缺口。

1.2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完全失灵。

在物业管理市场上,卖方显然是物业服务公司。由于物业服务的提供带有集体性,所以其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任何单一业主都不能决定其价格。换句话说,只有业主全体或代表业主全体的业主大会才是真正的买方。但在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上,作为真正买方的业主大会在大部分住宅区还没有成立,这就使得物业管理市场处于有卖无买,强卖强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业服务企业即使不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也能够生存和赚取暴利,导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整体上缺乏足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进步的动力,市场机制完全失灵,最终阻碍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1.3物业服务和政府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界限不清。

在现行的物业管理模式下,物业服务包含了大量的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使物业管理偏离了行业的核心价值。物业服务和政府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界限不清,一定程度上免除了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掩盖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由此导致了物业服务企业以管理者自居,忽略了保障住房使用安全、宜居和保值增值的物业管理核心价值。这不仅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带来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健康发展。

1.4现行物业管理制度基本失效。

近年来,物业管理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因物业管理引发的各种纠纷层出不穷,这些、暴力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住宅区的生活秩序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就在于现行物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的不适应。如若再不改革现行制度,再造物业管理模式,必将危及房屋的可持续管理。

2.我国物业管理模式的再造

我们认为,物业管理再造的中心在于发挥政府及其相关事业单位和业主大会的共同努力,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2.1指导方面。

在物业管理行业中,政府及其相关事业单位必须把握好指导职能。首先,政府应指定相应的行业规则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的具体职能,指导其正确运营;其次,对于物业服务企业的不当之处甚至违规操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指出,保障业利;最后,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物业服务企业的相关管理者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知识的丰富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知识理论储备,保障新的管理模式的实施。

2.2监督方面。

在新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出现过多问题,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业主大会的监督。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物业管理主体的权利落实监督。由前文可知,物业管理行业存在严重的主体错位问题,业主应有的物业所有权被物业服务企业所代替。由此,监督方需要保障业益,使的物业服务企业角色回归,成为物业服务的提供者,提高物业管理效率;第二,对物业管理服务进行监督。由前文,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物业服务和政府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的交叉部分,容易造成政府的缺位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越位。所以对物业管理服务的监督是面向两方面的,由此,业主的监督就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需要监督物业服务企业不会偏离原有服务宗旨,回归服务中心,保障服务于业主,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督政府履行自身承担的职责,共同创造良好的物业服务环境。第三,对物业服务企业日常工作的监督。任何行业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失误和差错,所以,为了保障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工作职能可以有效发挥,监督方应该不定时的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工作程序上的监督,使得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办事。

2.3管理方面。

在物业管理领域,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想保障物业管理模式的再造,就必须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无论是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具体的业务操作之上或是对应急事务的处理方式上,都要加强管理,保障物业管理依法实行,有规有矩。

3.结论

业务管理模式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企业集团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72-02

现代企业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依 据市场规律,降低成本支出,科学决策投资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如何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各种资源优势,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无疑成为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是财务管理弱化的直接表现。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入,企业自逐步扩大,在增强企业活力上的成效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忽视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必要调控和严格监督的倾向,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程序和操作不够规范,个别企业甚至存在账目混乱现象;有些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有章不循、执 行不严的现象。

2.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漏洞大。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车间式管理水平上,对投资决策管理重视不够,甚至出现管理盲点。部分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入,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固定资产比重上升快,在建工程较多,投资较大,甚至挤占营运资金,以至投入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

3.资金管理问题多。资金短缺是企业深感头痛的事,然而,实际上不少企业的资金不是缺在总量上,而是由于管理不善,致使资金循环不良。结算资产比重居高不下,只注重将产品推销出去,却不重视资金的回收,使应收账款越积越多,大量资金沉淀在结算环节,不良的投资使得回报率极低,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

4.费用管理不严。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用在非生产性开支上,有的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其主要问题则是,导致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明显上升。

5.成本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出现财经纪律松弛现象突出,营运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设备无人管,成本不核算,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或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问题以及虚盈实亏的问题。

二、加强多元化、集约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子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与管理模式大相径庭,而且彼此都为平等独立法人,如不加以适当集权,很容易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集团整体效益低下。针对这种业务多元化的情况,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总体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激发各子公司或业务部的积极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有利于对各子公司或业务部的业绩评价;有利于总体战略的执行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等。

1.强化集权,适度分权。总体来看,集约型的财务管理是集权前提下的分权体制,过度的集权与分权都会影响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企业实践来看,绝对集权和绝对分权是没有的,恰当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总部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子公司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集权与分权结合是以集团经营目的为核心,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总部,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它可以有效地将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

2.会计制度多元化,内部控制统一化。会计制度多元化的存在对集约型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集团内部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以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另外,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时也需要重点突出各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3.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实施财务委派制,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化。对各品牌企业的财务人员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和办公,组织业务学习和加强业务培训,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及资金管理员等。这种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事业部能及时掌握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4.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集团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需要设立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集团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目标的完成。一般来说,子公司的预算控制在于企业利润目标控制,也就是子公司对经营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整的一个过程。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经

1.更新思维,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现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并且这种考验将会持续下去。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以适应现代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求。如市场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与收益对等观念、信息理财观念、人才价值观念、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等等,只有树立一个有价值的财务管理思想新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创造企业最大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龙头作用。

2.建立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除国家规定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外,企业应当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金、银行存款、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资金的安全;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应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完善财务处理流程,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并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和财务行为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最大限度减少失误和损失。在强化财务管理过程中,作为企业负责人,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和遵守财务法规及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保证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3.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1)努力建立和保持最优资本结构,合理进行筹资。由于权益性资本不能抵税及其不可收回性,权益资本的成本要高于债务资本的成本。面对各种各样的筹资方法,中国企业应克服片面强调财务安全、过于依赖权益资本筹资的保守倾向和片面追求低成本、忽视财务风险而过度举债的倾向,调整好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综合权衡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化,达到最优资本结构。2)在财务成果分配活动中,建立恰当的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

4.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市场的多变性与不可准确预见性,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势必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境地。当前,由于风险加大,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因此,企业在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可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相关经济资料为依据,采用比例分析与数学模型等,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同时寻找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隐藏问题,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采取符合自身条件的对应措施,促进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新论[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中国会计学会.企业集团财务 管理专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周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初探[J].上海会计,2002,(1).

[4]林铭玲.建立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J].发展研究,2008,(12).

[5]李剑峰.浅谈集团化财务管理[J].中国商界,2009,(5).

[6]沈鏖战.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