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管理的概念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广西;高中课改;生物;样本学校;教研管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37

2012年是新课改在广西全面实施的开始,由于广西自身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发展的限制,必须在借鉴优秀省份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课改实施细则,指导课改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有:

首先要构建生物教学组织领导机构。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个严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全校的生物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管理的作用。所以,在各项工作开始之前,要建立起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生物教师组成的组织机构。

其次要通过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展队伍建设、课时安排、课程开设、设备改善、制定教研制度等工作。

一、通过与新课程的全面接轨,初步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上的矛盾,努力实现自我转型

新教材的变化固然很好但教师却在仓促间不太适应,学校和生物教师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实现自我转型。

1. 教师储备,积极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1)教师储备,力量充足

学校领导要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加大聘用生物教师的力度。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学校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放手让一些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从高三走到高一,大力改善高一、高二教师的资源配备,增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教师队伍。

(2)积极培训,迎接课改

各种培训可以包括:①校外培训:各种外出学习等;②校内培训:各种组内公开课、校级赛课等;③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集体备课、学习。

2. 集体备课,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

集体备课是高一到高三三个备课组的统一思想,备课组要始终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共同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每一章的重难点都安排专人负责攻关。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入库,逐步加强设备完善

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借助黑板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构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研组应该要注意通过各备课组资料的收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资源。如果学校教室全部配备电子白板,这对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会更有利。

4. 成果交流,课题引领,扩大教学成果

教师们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各种交流研讨活动,集众家之所长,争取最快速度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研组应该还要注意用课题引领教学,用课题引领课改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文字资料积累习惯,并形成论文扩大教学成果。比如钦州二中生物教研组就负责有自治区B类课题“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为例”,同时与课改相关的市级立项课题还有2个。

二、通过完善教学课时安排,初步解决课时安排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总体的教学计划。

1. 制定总体教学计划,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课时的开设可参考如下:高一上学期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 》的第一至五章,课时为2节/周;高一下学期内容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时3节/周;高二上学期内容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和选修模块(选修3),课时为4节/周;高二下学期内容为选修模块(选修3)选修模块(选修1待定),课时为4节/周;高三全面复习。

2. 新旧教材分析,提出积极的解决对策,实现高效课堂。

(1)新旧教材研究分析,找到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标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要在教学中实际落实。

(2)提高课堂效率,完善课堂探究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①提高课堂的效率。②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③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课前学案、课堂教学和课后测评形成综合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要努力通过编写导学案的校本课程,并在努力编写和构建概念图,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高中生物的资源库。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钦州二中早在2012年初就组织全校老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编写,目前完成导学案(必修1、2、3和选修3)和概念图的构建。

(4)有条件的教研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教学的优势,积极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形式,同时结合黑板设计板书构建概念图,用概念图板书贯穿教学的知识点。

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电子白板,让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兴趣,黑板板书设计、概念图的构建与白板教学的结合,也较有效的找到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点。教师们还应该积极收集各备课组每个学期的各种资料,想逐步建立起学校生物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源,并通过学校网络操作平台,实现资源网络共享。

三、要注意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指明教师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1.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还存在旧教材的痕迹,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希望教师们利用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总结归纳,继续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不断摸索、改进,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要用课题引领教学,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精雕细琢每一节高效课堂,构建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系统。

2. 新课程改革对生物实验室的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不断的完善,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以钦州二中为例,学校目前具有生物实验室办公室1间,材料器具室1间,学生操作实验室2间,选修实验室1间(尚在建设中)。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室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正在建设的科技馆中规划了98平米的生物模具室。

3. 要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新的评价体系,并逐步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接轨,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机制。要根据学情、校情,通过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性课题评价、探究活动评价、课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纸笔考试、学生总结自评、教师总结评价)两大类,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的生物综合评价体系。

比如钦州二中目前正在尝试用五个课堂评价表去评价组内的每一节公开课,并根据校实际情况对该评价机制进行改进,这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听评课的效率。南宁九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重在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其他学校评价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课程理论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用新课改的理念教学,培养出具有生物素养的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2

新《课程标准》指出: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参与教学课程、与同学直接进行相互合作交流。这说明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善。

二、对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几点看法

教师需要领悟新课程的精神所在,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清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现代化。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的精神和自我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从而培养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小舞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限制教师实现教育初衷和改善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是教师们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行方式。这个关键点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范围”。学生理解到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反,对教学事业将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如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与伙伴高效率地沟通、交流学习上的种种问题、寻求方法时有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只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读题、思考、解题的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方法便把“自我独立培养”变成了毫无保留式的“复制”。在过去的教学课程中,总是教师在黑板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他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写出演算步骤,每一题、每一个思维模式都跟教师一模一样。可是我们要的不是第二个“教师”,而是完整的“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虽然一致化,错误率低,但是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提供一个让学生懂得掌握学习时机、善于发现学习启发点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起到良好的的奠基作用。所以借此次课程改革的机会,身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卯足劲,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自我思考的空间得到延伸,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使其今后在生活和事业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三、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比较独立地掌握关于数学课程的精髓,学习到数学知识和初步了解解题思维便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步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允许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发展空间,并且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数学基础打得更加扎实,让数学对学生产生一种“魔幻”的吸引力。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和魅力的平台,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彼此进行交流,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效果,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有一堂课中涉及到“比例”的相关概念。为了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之中,我特意在教课前的一个课间活动时间,带学生到篮球场中,对篮球场的长、宽以及中场线的位置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的统计测量,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参考各自的测量数据,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纸,将自己测量的数据和图纸的数据一一标明,并进行相除来验算。这样一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例”的概念,并将其牢记于心。

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是主打模式。因为太过于专注课程教学的容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程度没有加以重视,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被广大教学群体——学生所接受。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等都是影响学习效率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心态,从被动学习的模式变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上的自我魅力,打造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氛围。

独生子女是现代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大多性格上存在差异,也很少能够互相让步。此时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小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让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展现。小组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它能够让学生自己体会“团体”这个概念,既保证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发展,也协调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使之学会彼此尊重。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业能力;高素质人才

对于不同的课程观念,是人们对于多种教学主张的看法,人们在不同观念中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结果与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这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着阻碍课程改革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出适应于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现代高职院校课程观念的提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于课程的解释是“课程学业的进程”,也就是教师所需要教授的课业内容与教学大纲进度的总和。教育学家石伟平先生对于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定义是“能够实现师生教学计划的教育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理论与操作技能基础的总和,是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总体的安排。我们教学中,课程是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完成学生的学业,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点与终点站。曾经姜大源先生说过,“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必然与课程改革相关联。”其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联,并且以载体的角色出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入学要选择专业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接触的是每一门具体的课程,这是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第三,它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建构的奠定者,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课程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岗位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让自身得到发展。

反观当前课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课程甚至已经难以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有着巨大的矛盾。为此,许多教育专家针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多种看法,虽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核心,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比如以西方国家为例,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培养出主动性,而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国的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了人文主义的学习课程,认为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培养与引导,通过课程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只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扩充。由于学习是一件主观性的事情,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课程需要以学生兴趣相联系,通过课程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与态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现代的课程观念,教育学家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教学任务与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课程设置不只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灌输,而是给予学生能够主观学习的机会,并且是课程资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我们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将当前的理论成果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素质与操作技能的提升,进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每个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课改方式与模式,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起步较晚,因此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协调性较差。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表现出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一些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兴趣不高。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实践的时候,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因而减少了一些选修课程的比例,学生在选择方面较窄,缺乏主动权,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授课方式上,学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础靠前,专业靠后的授课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实践的课程,这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松散,内容脱节。

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去考虑社会需求,让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升级转变来的,因此在教学计划与内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简单转变内容继续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机械类的专业就将中专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科目合并转变为新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与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对技能的需求,难以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闹出了笑话。

第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只有少数人曾经在生产一线从业过,而大部分教师也是高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在课程教授的内容中缺乏与生产一线的信息内容,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实践得出结论传授给学生,也无法将企业最新的信息与工作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课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讨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课程。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说教学的基本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原则就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岗位需求相挂钩。首先,职位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成果验收的职能。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都是靠学生就业来进行验收,对于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有着反馈性的作用。其次,就业导向能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有着准确的定位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围绕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第三,就业能够对高职课程改革有着调整优化的效果。如果课程改革成功,就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如果改革失败就会影响就业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就业状况来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四,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够引领课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课程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改革中应当针对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其次,优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注重课程主体改革的多元化。我们对课程转变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开发主体,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企业的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机构,能够让专家定期来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课程建设之中。在另一方面,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立体化,对专门的职业进行剖析,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实现课程的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就业适应性。

第三,坚持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将理论过于偏重,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学校由于认识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视理论的教授,因此我们对于理论教学的度需要重新进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意见中,认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只有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分寸,多与少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果理论所占比例较多,则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操作能力较差;如果理论较为贫乏,则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坚持理论适度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整。在当前的课程观念中,需要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顺应市场岗位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让学生能通过考试,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教师都认真备课,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多地被灌输专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需要的,在当前的新型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是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使得教师难以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学校也要及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准与要求。

在另一方面,学生的角色也有所变换,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班级进行学习,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但是他们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岗位,因此要不断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上要增强自己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在西方国家,教师重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扩充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引导与提供教学材料。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OBE;导游实务;课程考核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W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本文在《导游实务》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达成度评价上提出一些看法:

一、应当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评分标准,科学、合理考核学习成果

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考核方式(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中,应当既有定性的考核(如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也有定量的考核(如作业、案列分析等),最关键的是,考核内容必须细化,评分标准必须明确,才能科学、合理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下针对作业、案例分析、集体调研报告分别进行细化分析:

1.作业:应当针对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各种作业的题型,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本文对《导游实务》课程的作业提出如下评分标准:首先对于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占不同的权重---作业完成进度权重0.1、基本概念掌握权重0.3、解决问题方案的正确性权重0.4、是否能够提出解决方案权重0.2。

在作业完成进度考核内容中,按以下四种方式打分:提前完成-90-100分、按时完成-75-89分、延迟完成-60-75分、补交-60分以下;在基本概念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中,同样按四种方式打分:80%以上概念清晰-90-100分、60%以上概念清晰-75-89分、40%以上概念清晰-60-75分、40%以下概念清晰-60分以下;解决问题方案的正确性中,方案能够解决80%以上的问题-90-100分、方案能够解决60%以上的问题-75-89分、方案能够解决40%以上的问题-60-75分、不能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60分以下;在是否能够提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考核内容中,能够基于不同原理提出多种不同解决方案,且比较有效-90-100分、只能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比较有效-75-89分、能够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案,但有效性不足-60-75分、不能提出解决方案-60分以下。

2.案例分析:应当围绕课程学习目标,设计案例分析问题,以系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师生交流。本文对《导游实务》课程的案例分析提出以下评分标准:与作业一样,对于不同的考核项目分占不同的权重---资料查阅情况(权重0.2)、参与团队讨论情况(权重0.2)、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权重0.4)、表达能力(权重0.2)。

在资料查阅情况考核内容中,按以下四种方式打分:查阅内容涉及80%以上知识点-90-100分、查阅内容涉及60%以上知识点-75-89分、查阅内容涉及40%以上知识点-60-75分、查阅内容涉及40%以下知识点-60分以下;参与团队讨论情况:每次都参加-90-100分、参加2/3以上-75-89分、参加1/3以上-60-75分、参加1/3以下-60分以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情况:能运用80%以上的知识点-90-100分、能运用60%以上的知识点-75-89分、能运用40%以上的知识点-60-75分、能运用40%以下的知识点-60分以下;表达能力: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90-100分、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表达技巧和条理-75-89分、表述不清晰,缺乏条理-60-75分、不能表达个人观点-60分以下。

3.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学生团队精神的定性评价,对于学生团队精神的评价,本文首先提出定性评价及其对应的等级评价:很好-A、满意-B、有待改进-C、不满意-D。

然后提出对于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学生表现的考核内容---与其他班级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独立完成团队分派的工作、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

最后对于学生的具体表现分别进行评分:在与其他班级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方面,能积极主动开展合作-很好-A、能经常开展合作-满意-B、能开展合作,但很少-有待改进-C、拒绝合作-不满意-D;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方面,能承担角色的所有任务并主动帮助他人-很好-A、能执行角色任务-满意-B、执行的角色与分派的角色不一致-有待改进-C、不能执行团队分派的角色-不满意-D;独立完成团队分派的工作方面,独立工作,无需提醒-很好-A、稍加提醒,即能独立开展工作-满意-B、需要提醒才能开展工作-有待改进-C、总是依赖别人开展工作-不满意-D;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方面,坚持倾听并适当回应他人的问题-很好-A、多数时间在倾听-满意-B、大部分时间个人在讲,很少允许别人发言-有待改进-C、个人滔滔不绝不允许别人讲话-不满意-D。

二、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推动课程持续改进

基于OBE理念的《导游实务》课程考核体系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对课程不间断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问题后进行纠偏,以保证学习成果的达成,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所以所谓课程达成度评价,就是利用本课程的各类考核资料,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逐条评价。

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必须做到:

1.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即如前述,必须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指标点的达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2.取得有统计意义的足够样本。根据本课程学生数量的多少,抽取具有统计意义(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的足够样本数量,要求样本中的各个档次成绩的数量比例基本均等(建议样本数不低于总数的50%)。

3.有合理的评价依据。在对某门课程开始评价之前,由学校教务处指定专人(外系教师)对该课程的评价依据,即教学大纲、课件、考核结果(作业、案例分析、实践实训、调研报告、考试等)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4.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定性(等级)或定量(分数)考核数据,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课程分目标和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数据库;选课系统;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也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使高校管理更高校、更科学,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网上选课系统。教务系统的数据量也不断的上涨,校园数字化建设不断的发展,学生选课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从而有效处理网上选课的管理工作,实现师对网上选课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高管理校率。

一、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选课系统能够对教师、学生和课程信息的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学生的选课和课程成绩的管理等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学生网上选课,网上查看课程成绩的可能;在该系统中使得教师、学生和课程这三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

选课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开发,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息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以及课程管理,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站功能结构图

二、数据库概念设计

数据库设计主要是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概念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概念设计得到的概念模型是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描述,不依赖于具体的硬件环境和DBMS,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概念结构中,此结构能表达用户的要求。概念设计阶段,一般使用语义数据模型描述概念模型。通常是使用E-R模型图作为概念设计的描述工具进行设计。使用PowerDesigner设计E-R模型图就可以得到数据库的CDM(概念数据模型)图,图2是选课系统的CDM图。

图2 选课系统数据库CDM图

其中,学生实体的属性为:学号、姓名等,学号为主码;教师实体的属性为:工号、姓名等,工号为主码;课程实体属性为: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和学分等,课程编号为主码。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别为:学生实体和课程实体是多对多的关系,教师实体和课程实体是多对多的关系,学生实体和教师实体通过课程建立关系的,因此不需要直接建立关系。

数据库概念设计完成后进行逻辑设计,逻辑设计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可以使用PowerDesigner的“Generate Physical Data Model”工具将CDM图转换成PDM图(即逻辑设计图)。

三、数据库实施与维护

选课系统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即利用PDM生成的SQL脚本在DBMS中执行,可以得到数据库的框架结构。

数据库的维护包括内容有:数据库管理:提供库存查询信息。

数据库管理员能够提供学生、教师和课程基本信息;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教师编辑课程和学生选课操作;成绩管理:成绩的查看、修改以及统计。

用户管理:用户基本资料查看,用户的添加和删除。

四、结束语

网上书店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图书电子商务的业务活动而展开的,一个好的网上书店数据库设计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步骤逐步深入,也为更好的设计网上书店网站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章曙光.数据库原理的案例导向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2).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6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2]。自2013年起,全国已开展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本课程内容作品曾先后参加两次比赛,比赛中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与现有的大纲体系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概述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方向的成组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有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航空物流展开,本课程虽然是普通高校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在本学校的物流学科中属于非特色类课程,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总是觉得将来从事民航领域工作用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少。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相处,同学之间具备了较高的相互熟悉度,讨论开展相对较快,较容易得出基本问题的答案。

 

因此,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民航特有课程提供支撑为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突出重点,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36个学时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启兰主编的《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11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六个模块:

 

模块一:企业物流的战略与组织。主要分析企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理解企业物流战略的含义、地位、目标、内容和框架。重点理解延迟战略、运输集中、预期性与反应性战略。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建立物流组织结构的原则、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企业中的物流组织的设置,了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模块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了解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供应物流管理的理念。重点理解供应计划管理,采购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供应商选择。

 

模块三:企业生产物流原理、计划与控制。主要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生产类型。重点理解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运用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生产物流系统。重点理解MRP、MRPⅡ和ERP的基本原理、理解JIT系统的结构体系、TOC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并了解柔性制造系统中的物流系统、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模块四: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销售物流的功能、组织与管理等。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销售物流。

 

模块五:企业库存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企业物流活动中的库存控制理论与技术。理解库存管理思想、库存控制目标、库存控制模型。重点掌握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控制系统、ABC分类法、零库存的概念,实施环节及运作形式。

 

模块六:企业物流绩效、标杆与质量管理。主要分析企业物流绩效指标、标杆管理以及通过变革改善企业物流绩效等。

 

四、微课在《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一般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分为新授类、习题类、问题解决类、复习类、思想方法类等[4]。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本课程教学最有用的当属新授类和复习类小型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前序课程部分知识遗忘,影响课程内容消化吸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同时部分新授内容,对于已经做好自学的部分同学,再在课上进行相当长时间讲解,占用过多时间,将逐步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6个模块,梳理出可进行微课教学制作的点如表1所示:

 

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质量评价一般从教学态度、教辅材料、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5]。其中,教辅材料和教学内容是最容易完善的两个方面,并能直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可见,以微课视频丰富教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