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1
一、企业挂牌新三板常见财务问题
(一)会计基础问题
1.财务独立问题。企业会计主体和财务核算范围不清,如控制人旗下多家公司之间未严格区分会计主体,造成资产混用,几套账相串;财务人员从事与岗位相冲突的职务等。
2.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问题。业务交易记录、授权、执行未有效分离,随意更改原始或记账凭证,造成原始凭证不完整,业务记录混乱或业务记录与会计记录无勾稽关系,账表不符等。
3.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用问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外还存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调节等问题。
4.基准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考虑。企业在股份制改造基准日账簿记录和报表列报的资产、负债不真实、不完整,主要表现为:货币资金与账面数不一致,存在公款私存,公司资金往来使用个人账户的情形;存货、固定资产等实际盘点数与账面数不一致;应收款项、负债函证数与账面数不一致等。
(二)公司出资问题
1.非货币出资的权属不清,估价不实。出资人以非货币资产进行出资,但无法证明其所有权。且出资人对非货币资产的评估值明显虚高;对公司自有资产重新评估后以评估增值部分进行增资;出资人以与公司经营不相关或不产生经营收益非货币资产出资。 2.抽逃出资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资产或资源。企业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D出,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利用关联关系将出资转出,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等。
3. 相互出资、循环出资。同一控制人控制下的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权,构成相互出资;或母子公司之间相互出资,形成出资循环,放大关联公司之间的资本金。(三)资产核算问题
1.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后续核算。如对部分资产变更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存在减值的资产未按会计准则充分计提减值准备,导致列报的资产账面价值失实;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回转处理等。
2.资产的法律手续存在瑕疵。如建设在租用的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无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和房屋产权证书,购置的机器设备未取得发票,应当登记公示的资产尚未完成过户手续等。
(四)公司收入与成本核算
收入确认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如以收款或开具发票为依据确认收入;对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随意延迟确认收入,跨期确认收入进行收益调节;对收入确认依据不充分的业务确认为收入,如对发出商品确认为销售收入等;收入会计政策的使用不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特征,如对提供劳务的业务不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按里程碑或结算进度确认完工百分比等。
二、企业挂牌新三板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1.严格遵循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账务处理。
(1)建立健全与公司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相适应内部控制制度,厘清会计核算的主体范围。对于历史上存在会计主体不清情形的,应重新审核实际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调整。(2)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逐项分析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不符合的,应当根据谨慎原则,在参考同行业可比较公司的情况进行调整,重新选用,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3)企业应在基准日后,配合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清点、函证,清产核资,确定资产和负债真实性、完整性;对于存在公款私存,资金往来使用个人账户情形的,应当停止使用个人账户,将存在个人账户的公司款项及时归还至公司账户。
2.对非货币出资准确估价,避免抽逃出资、循环出资等问题。
(1)非货币资产出资首先应当核实出资资产的权属,属于以公司的实物、固定资产作为股东财产进行验资出资的,应当对该部分出资进行减资处理,并追溯调整,以登记在出资人名下的无形资产,如确属于职务成果,应当对该部分出资进行减资,并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将该无形资产的权属变更到公司名下。其次应当由中介机构对非货币出资进行估价。(2)如果有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等方式抽逃出资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3)关联企业之间相互出资、循环出资虚增了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和注册资本,容易导致实际控制人混淆,应当通过减资、股权转让的方式溯本清源。相互出资和循环出资不会对企业的损益产生影响,因此在会计上只需对减资、股权转让行为进行会计处理即可,无需进行追溯调整。
3. 公司收入与成本核算
(1)对于以收款或开具发票为依据确认收入的,应当核实每笔业务是否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逐笔进行会计差错调整。(2)对于随意延迟确认收入,对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确认收入的,应逐笔核实并进行会计差错调整。(3)对于收入确认会计政策与企业业务不相符的,应重新选用会计政策,适用会计政策变更准则进行会计调整。
三、结束语
新三板具有直接融资的功能,计划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要充分结合新三板的特点和功能,加大力度进行企业财务管理,规范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并树立健康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管理,2011(09)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策
为规范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以教育部第27号令的形式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是新时期新阶段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献,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深化高校档案工作管理内涵建设,提高档案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在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办法》的精神和要求,2008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意见》,目前全省高校中已掀起了一股贯彻实施《办法》的。虽然同为高等学校,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方向、办学性质和学校规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贯彻实施《办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将《办法》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初步感到高职院校在贯彻实施《办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档案机构的设置问题
关于高校档案机构的设置、性质及其职责,《办法》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于档案机构的设置规定了两种形式,即档案馆和综合档案室。而且要求只要具备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或者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长度300延长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就应当设立档案馆。未设立档案馆的高校应当设立综合档案室。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理应按照《办法》的规定设立档案馆或综合档案馆。但一般高职院校都如同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均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成为高等学校的,所以在规格上比普通高校要略低一些,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教学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都与普通高校都有所差别。尤其在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上,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限制了档案工作人员工作创造性的发挥。档案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缘故,在短期内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大局影响不会很大,因此其重要性容易被忽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在贯彻落实《办法》中关于档案机构的设置问题上没能很好的得到解决。
(二)档案人员的配备问题
关于高校档案机构负责人的配备及应具备的条件、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编制及职数等,《办法》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档案机构负责人的条件也有具体要求,应当具备热心档案事业,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有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精神;年富力强,身体健康等条件。这为高等学校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非常有利于高等学校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者中大多毕业于非档案专业,有些人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档案的基本理论,也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只能起到简单的保管作用,不能真正做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选拔任用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档案机构负责人,可以说丝毫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管理人员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都相对局限,具备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人员本来就有限,所以要求档案机构负责人也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就显得比较苛刻,一般高职院校都难以企求。
(三)归档门类的确定问题
《办法》对高等学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包括党群类、行政类、学生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物类、外事类、财会类等若干门类,这是从全国高等学校的整体考虑而确定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广泛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主要从事高级技能教育,培养能独立处理工艺技术中的“疑难杂症”,能手脑并用有较高心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视野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很少承担科研任务、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外事往来。但目前高职院校还未能从实际出发,更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归档门类。
同时《办法》还指出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归档相关文件材料时,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归档制度。档案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编制页号或者件号,制作卷内目录等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档案学术研究缺失问题
《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档案工作的学术性要求,指出要将“编研、出版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列入了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同时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在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有关档案管理的选修课”。从目前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学术研究来看,对档案工作深入研究的力度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简单的把相关档案材料归档整理,没有很好的对档案资料和管理进行研究,没有进行相应的编研以及出版相应的档案史料。在没有系统的对档案工作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在《办法》中提及的开设有关的档案管理的选修课更是难以实施。
二、解决《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路径分析
(一)成立综合档案室来为学院保存和利用档案提供服务
高职院校档案机构作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之一,理所当然在规格上也比一般的普通高校的档案机构要略微简约一些。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学院并没有设置档案馆,而是设置综合档案室,隶属于院长办公室领导。同时明确规定,综合档案室作为学院保存和提供利用档案的专门机构,全面履行《办法》规定的高校档案机构应履行的九个方面管理职责。从运行状况和实际效果来看,采用综合档案室这一机构形式,更加适用于高职院校,完全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二)选配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增强档案开发技术力量
稳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提高其整体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只有选配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增强档案开发的技术力量。
笔者所在学院现共有教学、管理人员56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不足80人,仅占总数的1.4%,而且他们都在教学第一线。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他们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要从教学第一线抽调本来有限的高级人才到档案机构工作,显然有些不太现实。为此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选用一名具有馆员任职经历的同志担任综合档案室负责人,由于该同志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本院档案工作,具有较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完全适应工作需要,胜任综合档案室负责人这一职位。同时学院各系部均明确兼职档案员,负责做好各自所在系部文件材料的归档和移交。在选配兼职档案员时既考虑了人员素质,又考虑其业务水平。学院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业务培训。各种培训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加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稳定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三)准确进行归档分类,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由于高校各项活动的特殊性,其档案具有多样性、客观规律性、周期性等特点。因此应针对其各种特点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以及有效利用档案。
笔者所在学院在确定归档门类时,对《办法》规定的相关门类作了一些调整,省略了产品生产类,并将外事类归入行政类、科研类归入教学类。同时突出记录学院主要职能活动和历史面貌的党群类和行政类、涉及民生的人事类和学生类、体现学院学生培养水平的教学类,使得学院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四)加强档案工作学术研究,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蓬勃发展
档案管理的工作不仅在于各种文档的归档整理,还要求对档案工作进行一定量的学术研究。只有丰富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对档案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利用。
笔者所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学院积极组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业务水平以及加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学院出台各项政策鼓励档案工作人员申报研究课题,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研究平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推进档案工作的蓬勃发展。
三、小结
在贯彻实施《办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秉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来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发挥档案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由于实践比较有限,笔者将不断摸索,继续深化对贯彻实施《办法》的认识,逐步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规范的精神和要求与学院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学院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创建全国示范高职院校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2008年9月1日实行.
[2]张明香.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09,(8).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3
关键词:机械制图 问题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9-02
随着国家大众化教育的兴起,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中职院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中职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众多的职业教育教师积极投身于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探索实践当中,成效显著。在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中,结合西方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PBL、TBL、案例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法,教学方法改革此起彼伏。笔者仅就《机械制图》中PBL教学法的应用,谈谈中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其中的PBL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它是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英文简称。与其他模式,尤其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简称LBL)相比,PBL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1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内涵
1.1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LBL教学模式相比,PBL有以下特点:(1)更加重视能力培养;(2)更加重视综合知识的应用;(3)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通过建立小组,更加重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5)教学过程形成了“提问、假设、资料收集、分组讨论、总结”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巩固新课”旧的循环教学模式。
1.2 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根据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不难发现,PBL教学模式更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启迪学生智慧,激发职业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施过程大致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
2 PBL在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1 PBL教学的实施
在开展机械制图PBL教学之前,应进行思想动员,即先向学生讲解PBL教学法的内涵,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新式教学法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开展教学打下思想准备;其次,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组既要照顾整体水平均衡,又要有利于教学实施,一个班分为4~8组为宜;再次,分配问题,组织小组对分配的问题进行第一次小组会议。分配的问题来源广泛,既可是生活中的工程实践,也可是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工,指导全体学生开展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确定问题完成时限,形成小组内外比学赶超的氛围。第一阶段时间节点到达后,应引导每个小组召开第二次小组会议,让小组成员将每个人分工的工作研究进度和所涉及的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确定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对新生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实现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小组问题解决方法变得进一步明晰,进而提高学生自学探究的积极性。第二个阶段完成后,要组织召开第三次小组会议,主要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积极讨论,确定一个最优方案。这次会议上,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指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个问题教学积累经验教训。
2.2 教学效果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不能举一反三,W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不足,PBL教学法的引入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提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使平时积累的各种绘图技巧和读图方法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热情。在PBL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运用诸如电脑、PPT、教材、光盘、图书馆、摄像机、教具模型、文献检索系统、网络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加强,为下步进入工厂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给机械制图这一传统课程增添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4
一、PBL教学法在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实施中需要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硬件设施,以再现众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会计实践环节。为确保教学效果,学生不仅需要网络协助查阅文献资料,而且需要用网络多媒体展示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师生互动也需要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配合,如建立课程QQ群实现多人互动,将案例信息及问题解决方案发送到BBS上进行展示等,这些都需要高水准教学环境支撑,而对于网络硬件资源不足的西部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就增加了PBL教学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用、推广、普及的难度。
(二)学生参与“惰性”和畏难情绪突出实践表明,PBL教学法运用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分解、问题解决、方案确定、结果展示等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密切配合,西部民族高等院校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专业素质不高、学习上存在“等”、“靠”、“拖”不良习惯,碰到难度大的问题,容易出现等老师、靠同学的畏难情绪,这将大大削弱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三)专业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纯熟的教学方法、高超的实践能力,而西部民族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几乎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欠缺会计实践工作经历,高层次会计管理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种问题直接导致专业教师在会计实践性案例筛选上无法紧跟时代脚步、缺乏超前性,使PBL教学法失去了深层次挖掘和推广的基础。
二、提高PBL教学法在会计教学效果上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教育教学环境诚如前文所述,要确保PBL教学法在会计教学领域顺利实施就必须借助教学环境现代化,为此应不断改善西部民族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快校园网络、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室、会计专业模拟软件建设。不断加强同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的配合,适时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和地方会计处理工作流程,实现会计教学的高层次化、高仿真化。
(二)加强学生教育教学配合笔者在民族学院运用PBL教学法推进会计教学的实践显示,本科班学生配合程度显著高于专科班,毕业班学生配合程度明显高于非毕业班学生,实习实践过的班级学生配合程度明显高于未实习实践过班级学生,会计专业班级学生配合程度明显高于非会计专业班级学生。为此在会计教学中成功运用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配合意识与能力。
(三)科学设计PBL教学案例实践表明PBL教学法成功运用的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既体现会计教学内在规律,又体现西部民族高等院校实际,既体现会计实践发展需要,又有较高会计理论内涵的教学案例。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素质,加强教学案例改革,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效果评价等方面周密安排、科学筹划,设计出内容完整、体系缜密的会计PBL教学案例。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5
一、什么是问题化学习
问题化学习,就是通过系列问题来推动持续性学习的活动。它要求以学习者的问题发现与提出为开端,通过有层次、可扩展、图式化、可迁移的问题系统贯穿并优化学习过程,最终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与学习的有效迁移。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教学,其依据的首要原理是“三位一体问题观”,即“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强调把“学”置于“教”之前和之上,把“课堂教学”表述为“课堂学与教”,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在学科研讨时,聚焦“学生、学习和资源”三个要素――分析学生学情,研究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和障碍,讨论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资源开发与准备。在此基础上,再整合对“教师、教材和教法”的分析,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系统化设计。
二、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学”与“教”,真正体现并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课堂变革的共识与价值取向,在设计上遵循“碎片化、结构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1.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是指在设计“问题化学习”的教学方案时,教师思考和呈现的是基于特定目标达成,以“学生学”为线索,以“问题提出、问题演进、问题解决”为基本结构的“碎片化”的“循环”操作内容。其思考的逻辑起点是不同学生、不同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及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行动的最终“归宿”是支持每―位学生的学习,以实现学习目标的最有效与最普遍的达成。
在操作上,“碎片化”设计,除了教师需要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和工具,搜集学生学习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系统优化,建构基本的课堂活动框架,即明晰“教路”。其次,对问题系统要基于学习目标进行要素化解构,即针对一系列关联问题或一个个目标,设计基于不同学生、不同目标达成的多样而丰富的问题解决方案,即铺陈“学路”。
2.结构化
“结构化”,通常体现为“小结构”的构建和“中结构”的设计。所谓“小结构”,是指针对特定目标的一次学与教活动的基本流程。如上所述,即包括“问题提出、问题演进、问题解决”三个基本要素,并以此为基本线索。所谓“中结构”,是指为达成课时多个教学目标,基于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对多个“小结构”在活动时间、顺序、方式等方面进行链接或组织,从而形成课时层面的学与教的“结构”。
而“大结构”则体现为(单元)“学程”或(主题/专题)“学材”。它是指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主题和知识单元为单位的中观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学生借助“学程”或“学材”,可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估。
3.资源化
“资源化”,即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基于“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并最终体现为一个“资源包”。在这份资源包里,至少包括:“教路”的梳理;“学路”的设计,即“碎片化”的目标达成活动;各类支持学与教的资源、工具开发,如作为学习“支架”的学单、数字“微课”、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化”设计作为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以资源的丰富性来支持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三、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任务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提出有学科学习价值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聚焦课堂的核心问题。在问题化学习的起步阶段可以由教师进行课前预设,然后在课上抛出;到了发展或成熟阶段则可以通过学生的筛选或思考而得出。最后,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系列问题。通过实践,我们梳理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构问题系统的三个渐进阶段:一是教师引导阶段,即学生散点提问――教师组织形成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组织学习;二是学生初步尝试阶段,即学生散点提问――台作排序逻辑化――基于问题系统组织学习;三是学生自主构建阶段,即学生合作自问(连环问)――全班集体优化――自主解决问题。
2.实施的逻辑主线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施,让学生去推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结合各种“学单”,让课堂流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小组合作起来。对于课堂,我们提出三条观察、评价的标准,即“能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能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表达、表现的机会”。我们还提出了一条实践的逻辑主线,即“不管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单人单座还是小组围坐),不管针对怎样的知识类型或水平目标,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教’以‘学’为基础,‘学’以‘系统的问题’为载体,‘问题’以。搜集、暴露、解决’为主线,‘搜集、暴露、解决’以‘学材、学单’为工具”。
3.关注多要素的均衡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关注教学要素上的均衡,着力打造生态课堂,以“多元增值”来实现“减负增效”。因此,就课堂的实施而言,教师还需要关注并努力提升以下一些要素上的品质与成效。
课堂环境建设。包括“组织形态、活动方式、学习共同体组建、学习工具开发”等,强调环境建设中各要素为什么能够、怎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能。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学习中的学习准备、自主与合作、教师的角色、学生教练员的角色、知识管理、环境支持”等,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中各要素为什么能够、怎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能。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基于问题启发式;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1]。随着学科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激励、领导、沟通、决策、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诸多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如学校组织、社团组织、团队协作等结合也非常紧密。针对大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笔者尝试着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heuristic teaching,简称PBHT)开展教学,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模式与实践。
一、PBHT方法应用模式构建
1.方法内涵
当前,在高校教学方法研究中,基于问题学习(PBL)和启发式的研究较多,前者强调问题的解决,后者强调分析的过程,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较少。“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PBHT)就是结合了基于问题和启发式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方法。PBHT结合要讲授的理论知识,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以问题解决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得问题分析逐步深入。在不断驳辩和启发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辨析,自行理解并提出明确观点,进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PBHT的核心在于以问题入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模式构建
PBHT教学方法就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程特点,构建一个过程式的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问题提出、分析、解决、辨析、升华几个阶段。
(1)问题提出——构建阶段
这个阶段是PBHT方法实施的起点,非常关键。问题的构建既要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究的热情。由于我国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开展较晚,许多重要的理论、经典案例均来源于欧美国家,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共鸣。因此,问题构建时要注意:①尽量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素材,使得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结合直接或间接经验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后期启发及升华阶段,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奠定基础。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热情进行资料搜集和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案例、游戏、热点社会现象,或者对某个观点的辨析。③尽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讲授“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章节时,给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自行组建团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压力选择一个领域进行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有什么建议”。同时,让他们记录团队组建、选题讨论、项目实施、团队合作的过程,为后面讲解“群体”、“团队”的相关概念积累素材。
(2)问题讨论——分析阶段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这个阶段,一般让学生自行组建团队进行集体讨论。低年级的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能够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各抒己见,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理论的理解。采用分组团队学习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协作能力。
对于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的比较简单的问题,采用随堂讨论的方式;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让他们课后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并形成书面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只是起着简单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3)方案提出——解决阶段
学生集体讨论后,会提出解决方案。这个阶段并不提问,先让学生全面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锻炼学生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在阐述过程中,能够展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知识掌握是否全面。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有自己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等等。
(4)方案辨析——启发阶段
学生全面阐述完解决方案后,就进入辨析阶段。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通过持续问答,直接碰撞,让学生在回答中,得出某个观点或结论。也有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出现矛盾,然后需要厘清不明晰的地方。这个阶段最终的结果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归纳出相应的理论或知识点。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有点像“知识助产术”,帮助同学一步步唤醒自身对客观事务的理解,实现从现实到理论的跨越。
例如,在讲解“群体决策”这个知识点之前,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沙漠求生”的情景游戏。先让同学自行决策,然后自行组成团队进行群体决策。可以选择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差异比较大的小组进行提问,提问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问题帮助学生对问题或者解决方案的事实进行回顾与分析。例如,“群体决策做出的求生选择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些物品”,“小组差异最大的同学是哪位,选择了什么物品”,“当你的选择和其他同学出现很多分歧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为什么没有坚持你自己的选择”。
第二阶段提问主要围绕一些知识点开展,主要目的是聚焦重点,探讨焦点领域,引导学生更积极深入地思考问题。例如,“你们的团队成员构成如何,你认为这对决策有影响吗”, “你和团队成员其他时间也经常在一起吗,团队对不同意见一般是什么态度”。
在第三阶段,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充分打开,问题开始进一步聚焦,围绕相关结论开展。例如,“团队成员的多元化对决策有什么影响”, “你认为群体压力与哪些因素相关”,“什么样的群体,压力更大”,“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体决策更优吗”。
提问环节可以由教师承担,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其他同学来提问。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质疑、辨析的问与答中,启发同学深入思考,最终由同学自己得出相关结论。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也加深了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不随意打断学生,不过早评价对错,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引导学生厘清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表述中可能出现的矛盾,进行主动思考。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5)总结——升华阶段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所有过程的总结。一般先让学生总结,此时已经超脱寻求解决方案本身,而是着重对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理论、知识点的理解。问题的设置只是一个桥梁,最终的目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多个同学不断补充,共同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总结,补充一些理论的深入讲解。
二、教学方法应用要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对话”方式进行教育活动,这就是早期的启发式教学的雏形,他用讨论的方式与人交谈,但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别人,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 [2]。
PBHT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潜能。心理学家分析,当面临问题的时候,有机体内部便处于一种紧张驱动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驱力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等。内驱力使得机体释放出一定能量或冲动,促使有机体作出反应,激发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内在驱动,在游戏训练,尤其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明显增强了自信心、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理论基础对PBHT方法的实践与运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性
虽然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感兴趣,但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能用这种方式。一方面,该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素材搜集、补充修正、问题设计等工作;同时,对于一些非常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点,还需要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所以,要恰当地把握运用时机,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2)实用性
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从问题设计开始到最后的总结,要尽量结合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调用自己的知识库存,通过分析总结,挖掘出新的知识点。从课堂效果来说,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投入的热情与精力越多。
(3)自主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要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观点,而是结合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他们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们追忆、联想,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情境,发表新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4)开放性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一直保持师生的互动,所以是开放的,没有单一的或标准的答案,或者固定的结论。往往不同班级的讨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
(5)连贯性
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是密切相关的,好的问题构建是基础,问题分析及方案提出是铺垫,方案辨析是深入,最后总结是升华,每个环节都是下个环节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对最终效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对教师从问题设计、启发方法上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效果与改进
1.教学效果
在上学期最后一次课上,笔者针对所教授的两个班,共计116个同学,就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02份。经过分析我们得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没有系统复习的情况下,85%的学生能够完整、准确阐述出所学内容的理解。说明该教学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开拓了思维,增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该方法教学,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团队的沟通,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自信。
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令人欣慰,学生普遍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也承认从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许多东西。比如,日常学习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何构建学习型宿舍、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等等。
2.改进设想
在回答调研问卷中关于“哪个教学环节收获最大”时,一半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方案辨析”环节。他们认为,这个环节是对自己理解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己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最大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因此,我们的下一步改进方案也围绕这点进行。
大一的学生还没有摆脱高中的思维模式,觉得问题的解决有“标准”答案,在问题讨论过程中不自觉地希望从老师这里获得所谓的标准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同学更加大胆地、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其次,进一步减少老师的参与。基于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看,老师的参与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同时增加学生提问、互动的环节,包括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提问、辩论等。此外,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因材施教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