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价值观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1

一、中职生应当树立的价值观

对于中职生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其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确立事业目标,帮助其实现人生理想。现阶段,中职生价值观应包含两个方面:会做人、会做事。

会做人是价值观的首要方面,它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人的品质,前者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勤劳、勇敢、坚毅、遵纪守法、孝悌友爱、文明诚信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包括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意识、敬业爱岗等优秀品质。后者是指诸如创造精神、自主性、民主观念、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文化心理品质。中职生要积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不盲从,不唯书唯上;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良好的心态和过硬的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要关心、参与集体和社会事务,讲求效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岗位观,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会做事,一要有技术、有能力,二要有知识、有文化,三要不断学习。中职生应当结合自己的专业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学习过程,既获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获取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

二、中职生的价值观现状

目前,中职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一部分群体,特别是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的学生,定位比较现实,心态比较沉静,能够认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但由于基础差,学习上比较吃力,同时比较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甚至排斥培养人文素养的课程。另有一部分群体,对前途比较迷茫,或者认为年龄还小,对从一名初中生到一名劳动者的转变,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或者不愿意去面对;还有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不爱学习,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被归入“问题生”之列。后两类学生往往容易互相影响,表现为比较明显的价值观偏差,存在着诸多不良行为。

另外,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情绪化特征明显、承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强、自我意识膨胀、追求物质享受等思想及行为倾向。

三、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加强人生观教育

中职生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的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好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理想与行为统一的“粘合剂”,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内驱力。因此,在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应该把理想教育、情感陶冶、意志锻炼等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标准,让学生懂得自身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比较好地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与知识技能学习结合起来。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就是在职业分析基础上,把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作过程,从中学会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策略。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在技术、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从自身的进步、客户的表扬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学生们领悟到:他们的特长就是能够掌握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够掌握技术、技能,当他们把技术奉献给企业、奉献给客户的时候,不仅获得了劳动报酬,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这样,学生的价值观就会向社会型、事业型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加强人生观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是此项教育的主渠道,此外,还应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2.加强职业观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摒弃对劳动者的偏见,正确认识不同职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价值,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方向。要引导学生设定合理需要、确立奋斗目标。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需要,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统一,通过对需要的满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不致产生偏差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实现目标上,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企业招聘信息的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由于中职生的需求直接指向劳动就业,所以他们很关心企业的招聘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企业招聘信息,分析其中隐含的人才观、能力观、价值观,让这些观念和他们现有的价值观相互碰撞、激荡,从而实现价值观的转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重视心理调节,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中职学生要完成从一名初中生到一名劳动者的转变,必须及时进行心理调节,重视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办法,创造轻松舒缓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呵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其高尚情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智能上并不突出,但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很有潜能。发现和挖掘中职生的个性特长,为其搭建展现才艺的舞台,使他们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看到自身蕴藏的潜力,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文化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2

环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环境的存在状况对于人的需求是否有用或能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标准体系,主要是讨论人类是怎样看待世界,他们认为自己在地球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他们心中什么样的环境行为才是正确与错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校园”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保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一项终身的教育,而环保意识要从小事做起。

由于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差异,幼儿的环境价值观基础又各不相同。首先,来自农村的幼儿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模糊,潜意识里对环保的重要意义缺乏先入为主的先天教育;其次,部分家庭缺乏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甚至还会出现抵制环境教育的现象;再次,环境教育受到投入和条件的限制,往往容易停留在语言、文字和简单的课堂模拟层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最后,尽管环境保护已经达成了社会的普遍共识,但不同的社会组织对环保缺乏一个统一的行动标准,使得幼儿在面对不同场景下的环境行为出现迷惑不清等等问题。

二、幼儿环境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园幼儿的环境价值观状况,我们通过活动的组织进行了有意识的观察,并组织了问卷调查工作。

(一)活动案例

一次我们大班幼儿去公园踏春。幼儿欣赏着春天的美景,坐在草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和美味的点心。许多幼儿吃完点心后,把牛奶瓶、饼干包装纸、餐巾纸乱扔,显然这很不正常。询问之后,我们发现幼儿的答案各有不同。有的说,“明明也在扔,琪琪也在扔”(从众心态),也有的说,“这又不是在幼儿园,不要紧的”(场景差异)。从场景差异中我们分析到,在幼儿园的场地和花坛里乱扔垃圾是得不到“大苹果”(一种奖励标识)的,而在校园以外,幼儿认为幼儿园的制度就无效了,随手乱扔垃圾也就没有人管了。

(二)调查分析

因此,为了解幼儿环境价值观,我们对大班194名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对于垃圾分类,如废报纸、废电池、废弃易拉罐等能正确处理约占22.25%,还有约77.75%的幼儿选择丢弃或者不知道怎么处理。

对于一次性用品的危害,如一次性袋子、卫生竹筷等,十分了解并不选择使用的约占21.58%,还有约78.42%的孩子没有意识到或者知道却不采取行动。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班的幼儿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有的孩子懂得理论,会说,但是不一定做得到,只停留在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大口号上,真正把环境意识内化为教育的工作还有待教师加强。

三、幼儿环境意识的“三阶段教学法”

经过多年的环保教育教学尝试,笔者以园本礼仪教材《倡环保,从小事做起》为例,通过“三阶段教学法”,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一)第一阶段: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科学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和动物主题“蚂蚁”“蜗牛”,主要围绕观察大树和身边的小动物开展。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幼儿在观察大树时非常认真,却踩坏了树旁边其他的绿化;请孩子们收集树叶时,会产生矛盾,是采树叶呢还是捡树叶;幼儿对研究蚂蚁、蜗牛很感兴趣,但是一旦抓来了蚂蚁、蜗牛,却常常被养死了。

因此,教师开展活动时要强调“观察研究要以爱护身边环境为前提”。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察活动前的教育非常必要。可以请幼儿自己说说在观察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二,指导收集方法,如收集树叶时要求捡一些刚刚落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树叶,指导饲养蜗牛、蚂蚁的方法。尽量把前期的工作做到位,并让幼儿清楚:教师这样详细指导大家的原因是想使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第三,尽量减少研究对象的浪费。把原来每人收集树叶数量减少,同一种树叶收集2~3片,蚂蚁、蜗牛改为收集1~2只,观察过后及时送他们回大自然,不要把他们养死。

(二)第二阶段: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倡导环境教育的渗透

我园倡导“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注重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洗手时节约用水,爱护幼儿园花草树木。本学期我们对幼儿的点心和午餐进行了创新,让幼儿以自主的形式进行,倡导大家光盘行动,树立环保意识。

一是加强菜谱管理。幼儿园专门组织有家长代表的膳管会,制定菜谱,全镇统一,幼儿园菜谱做到品种多样,搭配科学,安全营养,菜谱两周内不重复,并尽可能选择幼儿最喜欢的菜品,提高饭菜可口度;膳管会专门对剩菜剩饭做认真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菜品,改善菜品口味。

二是培养环保、节约、健康用餐的习惯。以前幼儿点心和午餐都是教师统一分发,浪费现象较多。这学期我们开展幼儿自主午餐和点心,提供的食品品种丰富、花式多样。开始的时候,幼儿就餐兴趣很高,有的幼儿喜欢吃的菜拿很多,结果吃不完,后面的小朋友数量较少,于是,教师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又不浪费”。大家都认为,先盛少一点,吃完以后再添加,好吃的要大家一起分享,各种菜都有营养。结合《各种各样的粮食》《样样饭菜吃得香》《看谁长得高》等教学活动,教师教育幼儿均衡饮食、健康饮食,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理念和生活态度,克服偏食挑食陋习。

三是以自助餐形式增强用餐环保能力。幼儿开展自主午餐,在自主选择的同时培养了幼儿谦让、等待、分享的好习惯,大家都认同按需取食、少量多次的就餐习惯,切实实施“光盘行动”,真正把环保节约用餐化为幼儿的自觉行动,同时在全园各个班级中,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评比活动,让幼儿的就餐真正讲卫生、讲秩序、讲节约、讲环保。

(三)第三阶段:家园合作中,推动环保教育的养成

首先是通过园本礼仪课程《倡环保,从小事做起》,激发幼儿关注身边的资源。幼儿园专门设计了材料回收箱,每个班级根据教学主题活动要求,向家收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废旧的矿泉水瓶做成了小推车、登登乐,奶粉罐投放在堆堆乐中,旺仔牛奶罐做成了梅花桩,棒冰棍成为幼儿区域活动中自由拼图材料,废旧轮胎被放置在幼儿园围墙边,各种纸管被投放到公共区域活动中。利用废旧物品丰富了幼夯疃材料,美化了环境,还让幼儿体会到废旧材料能变废为宝,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丰富了幼儿想象力,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树立了资源再利用的环保意识。

其次,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家长环保理念。在镇政府组织的教师“环保志愿者”队伍中,我们邀请家委会主任和幼儿一起,拿着扫帚、畚斗、钳子等卫生工具参加扫大街、捡废纸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更多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有的家长说,孩子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以后不乱扔废纸,再教育家里的爷爷、奶奶不要乱扔废纸,垃圾应入桶。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态价值观 培养方法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泛指我们的居住环境,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就是指一切生物存在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这个词涉及面十分宽广,所能表达的范畴也越来越大,人们常常用生态形容很多美好令人向往的事物,例如健康、美丽、和谐的事物,都可以用生态修饰。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系统具有平衡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的特点,中学语文的生态构建应该以生活为源头,以平等对话为手段构建起主体生态,从校园语文教学环境、班级语文课教学环境、家庭语文教学环境、社会语文教学环境出发构建生态价值环境。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将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相联系,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网络。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和关爱大自然的人,只有具有了这些特质的学生才可以说是身心健康具备生态价值观念的人。

初中教学是学生进入高等学习阶段的过渡时期,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价值观培养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1中学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垫脚石,它是学生培养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只有在开始阶段打好基础,才可以更好地培养生态价值观。

1.2根据新课标编制的中学语文教学,涉及生态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为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3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在校参加课或者活动课时思维活跃,并且带有许多新鲜思想,能够很好地与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实践课相融合,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以往的生硬地照本宣科了,强调在学科中感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的力量,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人文环境,爱护生态系统,了解怎样运用自己的力量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怎样保护一切美好的生态环境,培养生态价值观。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好处

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自然万物以关怀的态度理性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诉求。它要求人们在谋取自身的利益中,以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本前提下,以关怀的方式生活和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实现自身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互生互助的生存方式。

2.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

2.1.1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形成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初中教学与生态问题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生态价值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们对生态高度重视,了解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

2.1.2初中课堂实践教学性强,在竞争压力还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多开展生态互动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更加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从而培养生态价值观意识。

2.1.3初中生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语文学习由于贴近社会和生活,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喜爱之情,更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生态价值观。

2.2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好处

现代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不断加剧,经济日益发达,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冷漠,生态价值观的薄弱和人文观念的缺乏,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好处不言而喻,概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2.1由于小学生对于概念性的东西只有浅显的了解,甚至只能说是知道,却没有深入了解其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而进入中学以后,会在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吸收知识极快,所以在中学培养生态价值观是最佳选择。

2.2.2初中生的科学实践性强,也就是说他们更加喜欢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学校通过语文教学开展的生态活动较多,每年节假日,更会组织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亲近周围的人们,从生活和实践中接受生态知识。

2.2.3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阶段,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大学面临就业问题的压力,所以选择初中培养生态价值观,不但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灌输一定的理念,更可以让他们从活动中了解生态,树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教师培训中都会有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这一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快速思考,让他们感受生态的美好和不足,从而得到启发,学会思考,培养生态价值观,而且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红.生态课堂教师需具备的三种心态[J].科学教育,2010(05).

[2]李小玲.谈语文生态化教学的特征及其实践构想[J].文学教育(上),2009(10).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4

(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11)

摘要:职业理想是人的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阶段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当前,在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将其作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工作重点抓紧落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做好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练好内功,形成职业理想教育的整体合力。

关键词 :职业理想;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74-03

理想是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等,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人的前进方向、奋斗目标和内驱动力。其中,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必要的过渡阶段和中介环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涉及择业和立业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对各种专业人才需要的反映,职业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同时又是个人实现生活理想的手段。职业理想反映了个人对社会需求的认同,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职业理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的理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生活理想、社会理想的力度,具有主导和先决的性质,指导统率着人的职业价值目标、职业价值评价和职业价值取向以及择业立业行动。职业理想作为一种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人实现职业愿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中职阶段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

人的职业理想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长大后自然形成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实践的深入,身心发展的成熟,尤其是伴随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等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在成人引导和社会教育影响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的期望等,将个体愿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形成的。职业理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心理想象和设计规划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时期(出生~14岁);探索时期(15~24岁);确定时期(25~44岁)。美国学者萨帕认为,中职时期是职业探索初始阶段,是个体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会主动参与班级或社团的各项活动,从中尝试、检验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寻找自己较喜欢、觉得能胜任的职业范围,探索自己可能的就业或创业方向。在这个时期,如果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就会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德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强调:“立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条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美国哈佛大学在研究中发现,有清晰的近长期目标的人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生活得好,事业有成;而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的人则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生活一般或很不如意,事业平淡或工作不稳定。唤醒学生的尊严感,使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我与他人,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是学校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在中职阶段,学校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意义非凡。

第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要实现这个目标,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教育学生胸怀祖国,立志成才,确立职业理想,刻苦学习锻炼,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是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近十年来,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 解决:不少学生学习目的、职业前途不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良,诚信、敬业、责任心缺乏,实践能力不强。而兴趣、习惯、诚信、敬业、责任心、能力等恰恰是技能型人才最宝贵的素质,也是影响人的一生成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据笔者对2 191名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对“职业指导课对你现在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的作用大吗?”的问题,57%的学生表示很大或较大,35.1%的学生表示一般,7.9%的学生表示较小或无所谓。也就是说,九成多学生关注职业指导课,希望从这门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必须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养成作用,强化生本教育,要教育学生了解“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和“我该做什么”,正确认识学习与工作、职业与人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树立较为远大的职业理想。这对于学生明确学习与工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工作的态度,激发内在动机和兴趣,调动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青少年学生的理想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对于学生而言,对其一生起作用、影响其一生的不是某种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是理想、信念、情感和价值观。为此,学校应抓好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美德建立自尊、自信;要调节学生的心态,使其身心健康、情感和谐、意志坚强;要优化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由意志获得体现,各种需要、潜质、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

而在现实中,青少年学生职业理想的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在小学,80%以上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初中,有职业理想的人下降到50%,到高中,有职业理想的人不足20%。不少初、高中(中职)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或就业)时不知所措,更多地听从他人的安排;有的上了高中(中职)或大学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高中(中职)或大学毕业了还弄不清自己该做什么。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缺乏职业理想,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兴趣缺乏,动力不足,对人生和职业前途感到困惑迷茫,做事敷衍塞责,没有责任感,得过且过,自控性、辨别是非和抗诱惑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在做人做事上存在不少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者对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薄弱和缺失。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实际上是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符合学生成人成才的实际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从小学就开始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而我国内地目前仅在高校和中职学校才开始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在小学、初中阶段,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还是一项空白,在中职学校,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还很乏力。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是价值观或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职业理想受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职业理想也不同。如果认为人生即享乐,将人生看作纯粹的人的生理需要,其职业理想即为能赚大钱,满足物质消费需要;而如果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就会以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为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内在强大的精神动力。

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根据学生富于想象、向往未来、渴望成才但又不知如何走好自己人生道路的特点,学校可从实际出发,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安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通过班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及职业能力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可以通过查询、听报告、外出参观或实习锻炼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行业、企业、专业,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再次,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及职业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最后,要让学生按计划自觉行动,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奋斗,这是实施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学业及职业的选择,志存高远是可贵的,但不根据自身条件、不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选择,所确立的职业理想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教育学生把个人兴趣、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树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帮助学生练好内功 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想象和设计,涉及择业和立业两方面的内容。这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根据多方面情况做出选择、调整和修正。在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贯彻“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的原则,既要做学生人生规划的导师,又要做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员,更要做学生思想成长的辅导员,还要做学生职业创造的引路人。要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各学科教学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练好内功。这些内功主要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如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发展兴趣、个性表达、自学能力和习惯等;(2)思想道德能力,如追求真理、勤劳致富、乐于奉献、诚信、敬业、合作、责任心等;(3)积极创造能力,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探索、勤于劳作创造等;(4)坚持实行能力,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等。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思想道德能力是核心,积极创造能力是关键,坚持实行能力是保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立职业理想,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要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要,承认其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个人的兴趣、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自主做出选择,确立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超越性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

形成职业理想教育的整体合力 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重要条件,只有三方协调统一,形成整体合力,效果才会好。为此,教师要敬业爱生,言传身教,以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指导家长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教给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各行业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应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弘扬职业道德精神,使人们心中形成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勤劳可致富的信念,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唯利是图等错误观念。社会各行各业在选拔用人上要按德才兼备的标准执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海恩.关于“中学生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研究[EB/OL].[2012-11-19].http://gd2009.teacher.com.cn/VserLogcommoit.aspx?VserlogID=20917.

[2]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钱景舫,孙玫璐,蒋文立.生涯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迟希新.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J].人民教育,2009(20).

[5]边晓丹.80%高中生无职业理想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N].杭州日报,2010-06-29.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从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他的演讲中多次提到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长期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才的培养、形成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铸造、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也就是说每天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下生活着,加上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又喜欢听老师的话,乐意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就必须要用规范、文明、人性化的语言去影响他们。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当学生向老师问候“老师您好”时,作为老师的你也应该道一声“同学你好”,不能只随意点一点头,更不能置之不理或满不在乎,否则会伤学生的心。因此,教师要做好表率,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对待别人。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得到提高,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寓德于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让学生在表率引领下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组织学生主动尝试,体验成功

所谓“体验成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和体验成功的欢乐,使其得到主动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是有限的,生活中的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参与的直接动力。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问题,提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去。

如在主题班会《在我和你之间》时,我首先出示了一组画面:①下课时,几位同学在一起快乐地游戏。②一位同学摔倒了,另一位同学马上去扶他。③有一位同学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另一位同学在教他。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事情表达了什么?你能说说你与同学之间的故事吗?这样用校园中常见的好人好事引出n题,学生之间浓浓的友谊便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气氛由此一下子调动起来,同学们踊跃发言,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就此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了新知识,收到极佳的效果。

三、营造轻松和谐氛围,增强自信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一点一点地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往往是敏感和脆弱的,他们不但有强烈的自尊心,而且非常敏感别人对他看法。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或者叫他帮忙拿一次教具、擦一次黑板、拣一片纸屑都会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关注,得到情感的满足、有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呈现多元化。这样不行,那样行;今天不行,明天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考100分,那些成绩平平甚至很差的学生,仍然有他的特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帮助树立自信,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四、温和笑容面对学生,享受快乐

微笑面对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正确积极的话语温暖学生。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授课内容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时时保持温和的笑容面对学生,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让他们感觉到上课就如在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自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同时,准确地把握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及时、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才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五、有机结合教材特点,健全人格

要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在有意中无意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特点,又要把握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氛围,恰到好处地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在班会活动中,不仅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课程标准已经把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其中之重点。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会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好在学生个体身上有机地统一。教师要依据现代教育教学整体目标,采用不同方式或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张涛.渗透德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

[4]谢鑫.体验式主题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管理观察,2010年.

[5]董烈霞.创造性人格及其教育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6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调节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情,比如,“请你想一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请坐下”等,亲切的语气和和蔼的态度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和发言的评价也要有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二值判断,即只在“对”与“错”上评价,这样容易削弱学生的思维活动,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做出多值评价,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等。通过温馨的语言和多值评价,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学生的情感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情景创设的途径和种类有多种:生活再现情景;直观演示情景;图画展现情景;实验操作情景;生动逼真的多媒体情景等。比如,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节课中,在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三个因素后,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厨房里的物质作为研究的对象,列举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的事例,让实际生活在课堂上再现。这样不仅可以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爱科学学习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择优选择教学模式

适宜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多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几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模式,发挥这些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比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一节的教学模式选择如下表: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

1.开展“科学家世界”故事阅读活动

每一位科学家都有着优秀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从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中可以感受和领悟。每周可以开展1~2次讲故事活动,化学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上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充分的利用,在课外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也可以让同学们课下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并阅读、搜集和整理,课上把精彩部分讲给同学们听。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项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事实、敬佩科学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思想品质。

2.开展课外观察活动

观察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培养情感。比如,在学习《水的净化》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带身边的水如河水、井水、自来水、矿泉水、各种污水等,分组进行加热、加肥皂水、加明矾等实验,还带领同学们在休息日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发现了很多问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亲近大自然的情感。通过课外的观察,既培养了观察的兴趣和自行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及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三、在师生日常交往中感化

1.在交往中教师要以身示范

在师生日常交往中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去感染学生,做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为人师表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无论课上课下,教师都以良好的态度热情的对待学生,以积极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化学知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与学生讲诚信,说到做到,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在交往中关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