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三语文课外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三语文课外阅读范文1
理科生不重视语文学习固然有学生层面的原因,如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态度,思维特点导致的偏科等因素。理科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高耗低效,有的甚至认为,花时间学习语文还不如解几道数理化题目合算。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教学者的层面去思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即机械做题、机械讲评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师教改意识的缺乏。
对高三理科班学生来说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高中的最后一学年,挖掘潜力对高三理科学生固然有着诸多的困难,但惟其薄弱,才有提升的可能。教师只有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的机械练习与机械讲评的教学方法,抓住高三阶段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高三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优势,积极探索与钻研,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并在“发现”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理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理科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课堂复习模式
有些理科生之所以语文学科成绩落后,与他们对语文学科一贯的态度、缺乏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外阅读面狭窄等因素有关,更与教师缺乏教改意识、没有结合理科生特有的思维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忽视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有关。高三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与考试、机械的习题讲评几乎贯穿了整个复习阶段,学生对这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势必会产生倦怠心理。教师本身缺乏教改意识,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则使高三理科班学生“苦不堪言”。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课堂复习模式和机械的试卷习题讲评模式,引教学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让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率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考试、试卷讲评固然是整个高考复习阶段的主旋律,但语文教师适当调整教学方式,甚至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心理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却要以其他理科的复习方法试图改变学生的落后面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复习方法,在常规的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高三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要结合理科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充分利用理科生的思维优势对其加以良好引导、培养和训练,有效提高理科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二、营造课堂语文气场,用个性化教学吸引学生
营造课堂语文气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对高三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课堂这个师生对话交流的特定环境,创设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用个性化的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三理科生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因此,教师不妨发挥个人的魅力,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风采,营造个性化的教育氛围。同时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个特定的交流空间,对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谈谈自己的深度解读。对素材的思考与解读是对高三学生必备的写作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高三阶段,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备考,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把握关键的教学时机。实施有效策略
1 新接手班级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把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高三起始阶段,对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情况有必要做实际的调查与把握。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你认为语文学科中薄弱的环节在哪
里?你手头还有那些语文复习资料?你在语文方面所花的时间是多少?你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吗?你拥有哪些课外杂志?
2 试卷讲评和分析环节:量化分析,增加认同感
卢梭认为,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最好的也更为可靠的办法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因为“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爱弥儿》)。可见,现实的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高三理科生的思维注重结果,比文科生更功利。在每次的试卷评改后采用量化措施,用数据说话;建立薄弱学生学习跟踪档案。因为理科生对数据和数学分析方法比较认同,所以量化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增加认同感,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此方面的分析,激发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专题复习环节: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体验“发现”的喜悦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理科生为何对做数学题目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主要原因是做这些理科的题目本身具有成就感,如果在我们的语文复习中,也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作为发现者的乐趣,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小说复习主题探究为例。教师在这一专题的复习中,要精心挑选具有可探究性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小说文本主题探究的复习中,引入汪曾祺的《侯银匠》、卡尔维诺的小说《良心》这些文本。学生通过自行提问、自行答疑的方式探寻小说的主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成就感。
又如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结合2011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取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进行诗歌鉴赏的理论复习。在文本的深入鉴赏与解读的同时,对词人的身世及创作背景进行适当的深入与链接,其中穿插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唤起了学生诗词学习鉴赏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复习文言断句时,选取了《世说新语》中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四、虚功实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却没有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自觉自愿性。在语文基础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关注高三理科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高三语文课外阅读范文2
1.师生“结对”合作,精心制定双向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计划尤其是“二统”后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复习开始前,教师就要对高三学年的复习内容全面把握,整体安排复习计划,并详尽制定阶段复习计划,落实各阶段的复习。复习计划要有超前性,即把从进入高三一直到高考前的安排向学生交底;计划要具体,把每个阶段复习的内容、方式、时间、重难点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复习时头绪清楚,心中有数,而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教师复习计划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相应的计划。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计划安排中明确复习的目标、做法和安排,同时从中发现自己的缺漏并有意识地进行补救,在自己的计划中列出教师未复习到的知识死角和问题所在,并安排出时间(语文课内自己复习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和难点的各个击破。
2.督查笔记和改错本,适时巩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纠错本是对课堂出错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其中的错误可按基础知识、文言知识、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将自己的错误一一梳理,出错集中点就一目了然,然后可以有目的地精选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和自由写作的载体。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进步;懈怠放弃,再好的基础也有可能在高考中“马失前蹄”“大意失荆州”而抱憾终生。
3.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这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如果我们不将最短的木板挑选出来并增加它的长度,那么这只木桶盛水的量就不可能增加。所以语文复习时如果不将薄弱环节挑选出来,其复习效果只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复习效益,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首先要找准薄弱环节,而面面俱到的复习费时费力,往往使师生疲惫不堪。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师生共同筛选后会发现,有的知识是多数学生已掌握的,一些带着普遍性的问题,如成语的运用,标点的正确使用,古诗词的赏析,文段的阅读,写作等就是复习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复习中能有针对性地对知识体系中的这些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精讲精练,有的放矢。教师好比是教练,导演,学生好比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登台表演的演员。高三学生学业繁重,升学压力大,十分容易疲劳,如何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安排相当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自己的计划进行复习。教师在复习时要做到精选内容,精心准备,精妙讲解,急学生所急,讲学生所想,如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考查趋势,高考试卷的评判,考生常犯的错误,失分最多的类型题,解题的切入口、思路和方法等。
高三语文课外阅读范文3
一、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认为语文学科应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由此可见,《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民族性。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民族性的,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巧用各个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又强调“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有将地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大语文”理念,要有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具体举措,并能为此而付诸行动。
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面对熟悉的家乡,也许并未能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注重本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热爱之情。
本土文化源自我们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是学习者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它具有很强的可感性。我们可目视之,耳闻之,心触之。如果能结合本土文化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走进它们,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有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的有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有的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有的有品种繁多的地方特产,有的有异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家乡历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迭出不穷的哲人英贤,精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历史,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对课文的分析和对本土文化的分析联系起来,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1.导入讨论型。即用本土文化导入教学,或者在教学讨论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用本土文化导入相关课文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及早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在介绍知识、培养能力时,也可结合本地区的文化事例。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前,笔者首先问:“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山水赛桂林”这两句诗是怎么来的?学生没有回答全面。笔者解释说:“1938年10月,艾青随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避战乱迁来新宁,在山教了8个月的书,他看到了这秀丽无比的景象,随即吟诵了这两句诗。”学生听到艾青跟自己的家乡有关,一下子就对艾青亲切起来了,学习兴趣自然也来了。
2.加影插播型。即借鉴电视广播等常在节目前或节目间加影、插播一些诙谐、浪漫、滑稽的短片以激发观众兴趣的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入本土文化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戏剧知识,笔者播放了我县传统戏剧――祁剧的片段;为了让学生更真实的写好丹霞地貌的景象,笔者播放了山风景的特写镜头;为了叫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笔者特意播放了从县电视台借来了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9月在我县拍摄的《走进新农村》的部分录像……
3.角色表演型,即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表演。如让学生介绍本地民间传说、风俗习惯;让学生扮演本地哲人英贤的角色讲述动人的事迹;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地方的旅游景点等,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010年5月,省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一节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学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教师专门让两个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也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教师介绍我们都熟悉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山。这让学生颇感自豪,与会者纷纷颔首。
4.随机应变型。学生想象丰富,在课堂中很少揣摩教师的想法与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来回答问题,往往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敢想敢为,敢想敢说,有时会“歪”出老师的教学思路,节外生枝,甚至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干扰。针对课堂中的这些“节外枝”,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灵活处理,如果处理得当,有时甚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执教了一堂高三语文复习研讨课,复习的内容是写景抒情诗歌的写景手法和抒情手法。教师在列举了一些有名诗歌和高考试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写景物手法和抒情手法后,本想让学生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一些例子,来巩固课堂知识。谁知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做,而是另辟了一片天地――纷纷列举本地一些著名人物的诗词并加以评点,课堂异常活跃,而且效果很不错,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也都纷纷肯定。
5.专题讲座型,即专门聘请本土文化名人担任学校本土文化教育的教师,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本地的历史渊源、风俗民情、传统文化,使学生知晓本土文化知识,积累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我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专门聘请我校退休语文教师王瑞启担任我们的本土文化教师,每个学期专门给实验班级的学生上2-4节本土文化课。我们还不时从回龙、麻林等地请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让他们专门给学生讲述新宁的历史典故、风俗民情等,这些课学生特别喜欢。
三、课外语文教学应着意融入本土文化
仅靠课堂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贯穿本土文化的教学。
1.编写本土文化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本土文化。在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教师可推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本土文化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以此来拓展教材的学习。我们课题组在2010年12月编写了《山文化精选》并推荐给学生,学生非常欢迎。该读本分为“历史渊源”、“人文故事”、“世界自然遗产景观”、“风俗民情”、“山诗文”等几个方面,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式灵活,特色突出,深得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喜爱。一位学生曾以“山文化读本就是棒,读了一遍舍不得放”这样一句广告语来表达同学们的心声。
2.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巧用本土文化。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我们可在活动和研究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名胜古迹,调查它的历史、造型艺术等,这样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比如学生的研究课题可以选择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2009年,我们的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瑶族风俗”,该课题获得了湖南省中小学生研究性学等奖。
3.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融入本土文化。比如每个班级以“弘扬本土文化”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所有橱窗、过道里的黑板报也要以本土文化为内容。耳濡目染,本土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4.利用校报、文学社刊物、广播站等宣传本土文化。校报可以成为开展本土文化教育一个阵地,展示教师研究成果、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的校报《新宁一中》每期开辟都“山文化教育”专版,专门发表学生关于本土文化的习作,采风收集的本土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教师们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校广播站是本土文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栏目包括“山方圆”、“佳作欣赏”、“我说山文化”等。
5.其他各种形式的渗透。比如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参加了“山文化教育读本朗读比赛”,由此,在全校掀起了一股读“读本”、读文化书籍的热潮。课题组组织部分师生参加了“山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山文化手抄报、剪贴报”评比活动;组织“我心中的山”习作竞赛;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比赛,书写的内容为“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上的诗词、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