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1

关键词:DEA方法 宏观经济 多目标规划

在经济研究中经常要使用一些评价方法,然而有的方法在使用时由于权重难于确定或很难发现存在明显的显式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运算结果缺乏可靠性、客观性,而DEA方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因此DEA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从1986年以来,仅在全国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DEA方法在经济研究中应用的论文就有1000余篇,目前,DEA方法在经济评价问题中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概述了DEA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近年来DEA方法在经济评价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指出了DEA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经济效益研究、产业结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个重要方向上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DEA方法在经济效率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DEA方法以其严密的公理形式,证明其与经济学的Pareto有效性等价,并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指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DEA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Macmillan(1986)首次将DEA分析方法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并用DEA方法来评价中国主要省市的效率,并且以DEA评价结果为基础,对无效的地区行为进行分析。Chames在1989年用DEA方法来评价中国省市宏观经济状况。随后DEA方法被纷纷引入到其它区域经济评价工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Bannistter和Stolp用DEA方法测量了墨西哥不同区域制造业的效率,发现区域效率、区域工业集中度和生产规模间的关系。Sueyoshi在文献[3]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国省市工业技术问题。Patricia和James同样以文献[3]为基础,证明区域间的合作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DEA方法在经济效益中的应用

1998年,P.L.Brockett,B.Golary,Shan Li以文献[9]中的数据用DEA方法评估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的17个国家1979~1988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2003年,Victoria Shestalova的文章应用DEA方法评估了OECD的11城市制造业20年间的生产效率评价,主要从技术的有效性,分析各地区制造业的生命力。文献[5]应用DEA方法评价中国某东北省市的宏观运行效率,并给出其评价指标及结果。周子康等人利用DEA方法,建立了评价泰国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依此判断泰国的经济资源配置是否有效,进而综合判断泰国宏观经济的真实走势,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讨泰国金融危机的成因。2004年,刘大为等人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用数据包络分析(DFA)方法对30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投影分析找出了非DFA有效高新技术开发区今后的改进方向。

(三)DEA方法在产业结构中的应用

文献[6]在文献[3]所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其简化后再细化,评价了1999年我国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对第二产业经济的影响。2005年张晓林等人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基于DEA-MODM的价值网络组构模型研究。夏锦文等人运用DEA方法分析产业的发展状况,从定量的角度对衰退产业进行判别。文献[7]运用DEA的理论与方法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优选,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当前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徐华锋等人采用DEA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利用DEA相对有效性评价数学模型,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几个不同调整方案的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及生产效率做出合理评价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DEA方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006年武玉英等人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建立DEA模型,评价北京近1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得出北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而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与组合优化度,兼顾规模效益与技术有效性,同时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文献[8]运用DEA方法对2002年山东省地市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对决策单元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供了有效决策信息。2006年聂萍等人阐述了DEA方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定义与内涵,提出了4个方面的复合系统为产出的DMU概念,运用该方法,对安徽省近6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进行了评价比较。吴高艺等人将DEA的思想和模型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中,并以广西为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DEA的有效性,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这种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DEA方法在绩效研究中的应用

1999年崔南方等人探讨了DEA在评估业务流程绩效、选择流程重构方案和连续改进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方法和步骤,为解决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的业务流程的评估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文献[9]运用复合DEA方法,提出了测度和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方法,此方法为企业评价、跟踪和实时监测其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彭国甫等人在2004年运用DEA综合模型评估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政府绩效,特别是对比小同政府部门之间绩效的相对关系有着天然的优势。侯启娉介绍DEA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进行高校科研绩效的实证研究,说明高校资源投入及科研产出成果的技术效率,表明方法能有效衡量高校教育多种投入与多种产出的复杂关系。

(六)DEA方法在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马占新等人在2001年以DEA方法为基础,对同类事件的风险状况给出了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给出决策单元可能降低到的最小风险层次,为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2006年陈运辉从分析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因素人手,利用DEA思想建立了对风险投资项目多指标决策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应用。文献[10]基于Nomal/Worst DEA概念下的DEA模型,在输入和输出指标上的选取,既区别于一般的DEA模型,同时又克服了DMA类信用评估方法在选取判别定点上的缺陷;而分层层次的选择更能体现实际的特点,因此该模型在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评估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操作性。

二、展望

DEA方法是评价一类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单元的十分有效的方法,2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评价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DEA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一)复杂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这同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在应用DEA方法评价复杂系统时,该方法既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能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复杂系统的评价方法,而且对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问题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2

关键词:经济区;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

1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诸多综合影响因素都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积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反映在空间上[1]。20世纪70年代后期,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杨伟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三大地带之间收入水平的总体差异是缩小的[2];杨开忠(1994)认为省际差异的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大致呈倒“U”型变动[3];魏后凯等(1996)认为,1978-1992年间中西部同东部的差异在不断扩大[4]。

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有关中国的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成果也比较多,研究单元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以省或县为研究单元,另外还有学者从东、中、西和南、北的角度入手[5]。但目前以经济区为研究单元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及趋势的还比较少。

2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单元

经济区以“十一五”中国区域的规划中四大板块为基础,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板块(以下均使用简称)。东北区包括辽、沈、黑;北部沿海区包括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区包括沪、苏、浙,南部沿海区包括皖、粤、海南,黄河中游区包括陕、晋、豫、蒙,长江中游区包括鄂、湘、赣、徽,大西南区包括滇、贵、川、渝、桂,大西北区包括甘、青、宁、藏、新。

2.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指标数据来分析区域差异。文中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大区的人均GDP为各省GDP和人口分别加总后相除求得)。为扣除物价波动因素,反映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真实情况,将各地区每年GDP 数据都做了除以GDP 平减指数的变换。

2.3研究方法

基尼系数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度量方法,反映了区域间的绝对差异。计算公式为

(1)

式中G为基尼系数,Pi为每一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Wi为每组指标占总指标比重,Qi为从第一组到第i组的累计数据比重。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区域之间的差异越大。

变异系数可以衡量地区的相对经济差距,可以用于比较两个或者多个不同水平或不同水平总体的变异度[6],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异系数(Cv)以人均GDP的波动情况来判别。变异系数的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普通人均GDP变异系数,公式为:

式中的Cv表示变异系数,S表示对样本进行无偏估计,Xi表示各i区域的人均GDP,X表示平均人均GDP。

另一种是人口加权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地域单元总数,xi和pi分别表示第i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口数,p为全国人口总数,x为用各区的人口数pi对xi加权平均得到的全国人均GDP,即:

3经济区区域差异时空特点实证分析

3.1经济区的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分析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到,经济区域间的经济绝对差距自2000年至2003年在逐年扩大,2003年达到最大差异,2004年开始经济区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小,以2003年为分界点,整体上呈倒“U”型,趋势比较平缓,2007年区域差异相对2006年扩大趋势,但是2008年区域差异明显又缩小了,这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一致,近几年中部及西北、西南的发展速度赶上了全国的速度,差异在逐渐减小,但由于东部地区间的GDP基础大,发展更快,所以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还是存在的。

可以看出,经济区间的相对差异变化的趋势也很明显,2000年到2003年区域相对差异持续增大,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开始缩小。这正好反映了2000-2003年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出现了扩大,但随着国家开发西部等政策作用的体现,地区间的相对差异开始缩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经济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已经开始趋于减小,但是变异系数的值仍比较大,也就是说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3.2经济区间经济差异趋势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负相关,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趋同(convergence)[7],即落后的地区应该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才会最终收敛。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缩小的过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除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提速较明显,经济区间的差距主要还是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各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有收敛的趋势,比较明显。这反映国家所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发挥了实际作用,可以预测今后几年各经济区间的经济绝对差异还会存在但是会有减小的趋势。表现为全国各地发展速度逐渐接近,但距离实现落后地区有更快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各经济区之间协调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4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受到资源条件、要素投入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1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因素

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铁路、公路、航空网密布,交通网络等级较高,配套设施完善,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2政策与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形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励机制。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的高经济效益和高投资回报率,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另外,制度变迁与创新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深层根源。

中西部地区缺乏一种优越的制度环境,制度框架尚不完善,现存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4.3市场意识因素

东部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传统保守的思想影响很大,市场意识淡薄,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5结语

经济区间的经济差异在2003~2006年间是趋于收敛,这种趋势还能不能持续下去是值得关注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共同作用,在市场机制发挥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各种手段,形成结构完善、功能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在达到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地区间差异到理想的范围内,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贵勤.区域经济增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J].经济研究,1992(1):70-75.

[3]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4.

[4] 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解[J].经济研究,1996 (11):66-72.

[5] 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J].地理科学,2006,26(6):641-648.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3

关键词:FDI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聚集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开始在我国有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相关研究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仅增加了资本积累,因而只能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政策性变量对经济增长也只能产生短期作用,因此,任何鼓励FDI的政策都是短效的。而自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提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FDI同样可以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实证研究证明:FDI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FDI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的重点是把注意力放在FDI在中国各个省份的集聚状况与我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上,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说明FDI的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二、FDI在我国的区域分布现状――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状况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吸引FDI的数量和金额迅速增长,FDI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吸收FD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1.从区域分布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FDI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少且变化不大,但FDI对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从省际差异来看,FDI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沿海发达省份,发达省份之间亦呈现出波动变化,西部地区各省劣势明显。在对外开放初期,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即使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外商投资亦不平衡。随着FDI流入的增多,投资的地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特点是投资环境改善进展快的省市,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其在全国外资总额中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3.在东部地区内部开始出现FDI的重新布局。FDI正从传统的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圈转移,反映了FDI对区位要素需求的升级。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FDI在珠江三角洲的比重已从41.87%逐步降低至21.49%,降幅达49%;而同期FDI在长江三角洲的直接比重从9.94%上升到33.25%。

三、FDI集聚对区域增长的贡献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全国31个省份的FDI分布状况入手,在业绩指数、人均指数和地均指数三个基础指标的计算基础之上,来测算FDI的非均衡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业绩指数(PI)

联合国贸发会议采用业绩指数的方法来测度不同区域利用外资的能力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广为采用。业绩指数PI(Performance Index),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该省外资的流入量占全国外资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省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绝对值比较忽视了不同地区经济规模的差异。通常,一个省份经济规模越大(根据GDP衡量),吸收的外资就越多。采用业绩指数的计量方式,消除了经济规模不同的影响。如果指数值等于1,表明该省占全国外资的比例与其占全国GDP的比例相等;指数值大于1,表示该市吸收了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更多的外资;指数低于1,可能由于竞争力低下等原因,外资流入低于应该达到的数量。

2.人均指数(PPI)

沈坤荣(2001)的研究认为,除了市场容量、劳动成本、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外,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外资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则吸收的外资水平越高。为了克服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笔者设计了外资人均指数这一指标。外资人均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该省外资流入量占全国外资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

PPI=该地区人均FDI/全国人均FDI=(FDIi/FDIw)/(HRi/HRw)

PPI――外资人均指数(Investment Per-Person Index)

FDI――外商投资

HR――人力资本存量

(其中下标i表示第i个省份;w表示全国)

如果指数等于1,表明该省外资占全国外资流入的比例与其占人力资本存量的比例相当;指数大于1,表示该省吸收的外资相对于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规模要大, 该省内企业资本密集度较高;若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省引进外资的竞争力较弱,与该省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不相当,该省存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人均指数消除了劳动力资源的影响,反映各省份利用外资的成就。

3.地均指数(PAI)

土地面积是各个省份一个主要特征。从土地与资本的配置角度出发,对吸引外资水平的差异进行指数运算,得出外资地均指数。外资地均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该省外资流入量占全国外资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省的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

PAI= 该省地均FDI/全国地均FDI= (FDIi/FDIW)/(LA i/LAW)

PAI――外资地均指数(Investment Per-Acre Index)

LA――土地面积 (Land Area)

(其中下标i表示第i个省;w表示全国)

如果指数等于1,表明该省外资占全国外资流入的比例与其占土地的比例相等;指数大于1,表示该省吸收的外资相对于该省的土地资源要大;若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省引进外资的竞争力较弱,与其土地资源不相称。地均指数克服不同省份的土地资源约束,来反映各地区利用外资的成就。

4.综合指数(SI)

业绩指数、人均指数、地均指数只是剔除了单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要同时消除经济规模、人力资本、土地资源的影响,则须计算综合指数。其公式为:

SI=(PI*PPI*PAI)1/3

综合指数是在业绩指数、人均指数和地均指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同时克服了各个省份三大具体特征。这样,不同省份的外资利用成就可以直接进行横向比较;同一省份在不同时期利用外资的成就也可以进行纵向对比,把握外资利用能力的动态变化。

根据1986-2004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出1986-2004年中主要年份的各个省份外资综合指数。

5.外资区域聚集度指标

外资区域聚集度是描述外商投资在区域内形成聚集程度大小的指标。外资聚集度高, 意味着外商投资的较大份额相对集中在区域内很少的几个地区,各区域利用外资的能力差别很大;聚集度低,则说明外商投资在全区域内分布比较平均,各区域利用外资的能力比较均衡,差别小。即

RADt=STDEVt /AVERAGEt

RADt――第t年聚集度(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STDEVt ――第t年全国31个省份综合指数的标准差

AVERAGEt――第t年全国31个省份综合指数的平均值

为了对全国FDI的聚集分布有更清楚的了解,笔者将把全国的31个省份进行区域划分。这样通过东、中、西部的比较会使我们的视线变得更加清晰。

我们可以看出FDI的分布情况,FDI在西部的分布是最不平衡的。在三个区域中,中部地区的各个省份FDI分布相对较为平衡,处在0.4-1.0这个区间徘徊。而东部地区的FDI聚集度波动也是很大的,在1992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聚集度的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扬,达到了1.8左右,说明在1992年前后东部的FDI分布不均的状况最为突出。

上面我们分析了FDI的聚集状况,其实FDI的分布不均与三大区域GDP的增长率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的波动状况。这一点只要根据两者的变化趋势既能判断。说明FDI的集聚对于GDP的增长是起到重要贡献作用的。

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有些因素在用数据描述中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于FDI的集聚对区域GDP增长的具体数值的测算还有一些难度,但上面的三大基础指数和综合指数及聚集度的测算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FDI的集聚对与经济的增长是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的。

[参考文献]

[1] 桑秀国,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及对中国数据的验证.管理世界. 2002.9:53-63

[2] 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 01.5:82-93

[3] 陈浪南,陈景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6).

[4]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2,(4).

[5]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4:19-2.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4

       热点聚集

        (1)用十精神引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 无

        特约专稿

        (4)围绕主题主线 提高质量效益 全力推进发展和改革工作 杨庆育

        发展研究

        (9)坚定不移地推进核电发展 张跃

        (11)重庆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发展研究 纪跃华

        (16)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思考 无

        (19)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张新存

        (23)加强廉政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李小舟

        区域经济

        (25)加快荣昌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谢金峰

        (27)推动垫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罗德

        (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渝北区城镇化建设 董蛟

        (34)构建渝北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评价体系探索 黄佳

        调查研究

        (39)巫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建议 张龙

        (43)重庆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状况 陈阳

        统筹城乡

        (46)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及对策 李东卫

        (51)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转变 刁孝堂 袁先荣 周维旭

        (55)推进黔江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冯建华

        改革开放

        (58)提升贸易“含金量”是未来十年中国工作的重点 张茉楠

        (60)美国城市群发展对重庆市的启迪 甘红 陈昌明 黄立军 何奎

        信息摘要

        (64)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事选登 无

        无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5

唐人刘昚虚亦有诗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前方的长路虽被白云暂时遮绕,但盎然的春景春情春意却如青青的流水一样绵邈不绝。

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前景的寓意和写照。

在高层的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迅速升温,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区域经济热点。本期《中国经济报告》选择这一话题作为“封面专题”。本刊记者采写的《京津冀棋局》,邀请李佐军、郭春丽、周立群、赵弘、张贵、张燕六位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区域的专家,围绕京津冀的功能定位、产业转移及布局、体制障碍、首都副中心建设、政府与市场关系、一体化的突破口和优先序、公共服务功能的均衡配置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周民良撰文提出,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关键要靠深化改革,包括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旨在制衡与约束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改革以及科技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路径改革等。他还强调,规划制定和实施方式的改革亦至关重要。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撰文建议,京津冀一体化破题,需要找到三地携手合作的“共振点”、“共赢点”。“共振点”就是“京畿新区”,“共赢点”就是“京畿自贸区”。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刘奇洪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从长期效果看,还是要建立在产业链内部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上。这样,才能让北京对外辐射由远程的等级扩散转化为近距离的墨汁扩散和点轴扩散。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建议,北京市应摆脱“单中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跳出北京规划北京,在河北境内打造“反磁力中心”,在更大的区域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新区,才能有效疏解其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

乌克兰事件起于国内政治纷争。但由于外部势力的介入,乌克兰事件演变成了一场重大的国际危机,乌克兰的和面临着巨大考验。狭缝中的乌克兰将走向何方?本刊邀请五位国内外学者撰文,回应了这一问题。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遏制俄罗斯》一文中认为,西方国家有必要从政治和经济上支持乌克兰,或是对俄罗斯实行新一轮经济制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卫和薛力分别剖析了乌克兰危机的来龙去脉,得出了这个危机不大可能导致其进一步分裂的结论。伊万·沙拉法诺夫和沃洛西·坚科两位国外作者分别分析了乌克兰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和其经济面临的新挑战。

墨西哥前外交部长、现纽约大学教授赫尔豪·卡斯塔涅达为本刊撰写的《第二个乌克兰》一文,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委内瑞拉的危险程度不亚于乌克兰,解决其问题需要大部分拉美国家的远见和勇气。

复旦大学教授张中祥《去政治化思考中国能源安全》一文,对中国政府实施的“走出去”政策提出了质疑。这项政策虽然帮助了国企,但国有石油企业的权益石油份额,并不能真正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他的这一分析,对评估和规划中国的能源战略,不失为一个新的角度。

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在《汽车产业政策须改弦更张》中明确提出,继续以合资比例寻求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保护已不合时宜,开放竞争才是汽车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重新制定市场化的汽车产业政策。

来自环境和科技领域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为此,本刊新设“环境与科技”栏目,希望成为讨论这一问题的平台。为这一新栏目撰文的作者有: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佛瑞克,荷兰皇家壳牌首席气候变化顾问大卫·霍恩。他们的稿件短小精悍,通俗易读。这种文风值得提倡。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6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