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1

因此,依据学院“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理念,按照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立足鹰潭,面向江西,服务长珠闽”的办学思路,以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园)合作为依托,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行)业融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体制。为了将本院打造成区域幼师培养基地,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江西省特色专业,引领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以下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依托幼教职业集团,通过深化“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融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体制,完善“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双轮驱动”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校企(园)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鹰潭、江西到长珠闽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幼教人才培养摇篮,实现专业建设的示范效益,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效益,以及社会服务的辐射效益。

2.具体目标。(1)创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融入”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组建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化学院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院与幼儿园合作关系,在定向、订单培养上有较大的突破。(2)深化“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园、校外园”教学实训中心和基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设好课程标准,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加强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团队建设。制订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互派互培、外引内培、名校访学进修等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教师队伍。(4)优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依托幼教职业集团、学院创业园,校企(园)共同打造一批集教、学、研、创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5)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贴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幼师培训、幼教咨询、儿童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形成覆盖当地、辐射全省和长闽地区的幼儿师资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二、建设思路

1.完善一个模式。由鹰潭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组建由学院、鹰潭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合作单位的幼教机构等组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主要负责订单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资源开发,共同打造教学资源平台、人才资源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创新校企(园)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完善“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新”。通过“技能实训―见习―项目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环交互”的学训交替、实境育人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形成在学程上全线贯通,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和课程上全面整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色。

2.构建一个体系。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标准》,按照“一个方向、双线并行、三种能力、四步推进”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的素质核心、能力本位“双轮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打造一个基地。通过学院、幼儿园、政府合作办学机制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鹰潭、江西、长珠闽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幼教人才基地。

4.实现一个引领。通过“全方位”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践,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有爱心的核心品质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幼儿教育观;通过第二课堂、早晚自习、社团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展示与演出,全面提升学生“说、做、弹、唱、跳、画、保、教”的专业技能,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特色。通过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优”。

三、建设内容

1.对接行业,创新“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融入”三位一体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2.三方联动,进一步完善“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3.对接岗位,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的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双轮驱动”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4.多种途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

5.校企(园)合作,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研、就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6.强化管理,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专业设置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到,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高校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培养出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必需和急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是摆在广西各高校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概况

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 年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据统计,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预计需求总量约为115万人,预计到2015 年人才需求总量仍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 万人左右。为了缓解上述人才紧缺的现状,也为了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审时度势,在专业设置上大做文章。钦州学院的教育培养定位紧跟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步伐,开办有特色的海洋、石油化工等专业,此外,选址钦州的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学院等院校也正围绕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人才需求抓紧建设。尽管如此,当下无论是人才储备的数量还是人才结构上都不能够满足经济区发展的需求。因此,广西各高校如何制定自己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培养出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必需和急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河池学院已有专业设置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对比

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催生的。这类高校在服务面向、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等诸多方面体现着明显的区域(行业)特色,为本地区的发展负担着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开发与新技术推广的责任。在专业布局上,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学科专业设置体现了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特征,其培养规格根据产业需要及当地人文历史特点设计,以满足地方区域经济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需求。

2.1 河池学院现有学科专业特点

河池学院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风景秀丽,交通便捷的桂西北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壮族歌仙刘三姐故乡——广西宜州市,是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地处县级市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河池学院成立之初,本科专业数量仅有5个,难以适应由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综合性本科院校,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学院办学规模和效益的需要。为此,学院在继承优良传统办学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思路,依托传统优势,结合办学能力,顺应行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努力寻找、培育新专业的增长点,积极申报拓展新专业(含方向)。河池学院积极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经过八年多的努力,现有本科专业29个和专科专业1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各专业协调发展的较为合理的总体专业布局与结构,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颇具自己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为广西尤其是桂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2.2 河池学院已有学科专业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专业需求对比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 年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的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将其与河池学院目前已有学科专业进行比较,便可清晰地发现河池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现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石化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在能源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现代服务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统计学、新闻学、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在物流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英语、统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高技术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学、应用化学、市场营销专业。其它产业林浆纸产业、钢铁和铝加工业、粮油食品等现代农业加工业、海洋产业均无相应的专业设置。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4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贯穿教师工作生涯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就目前而言,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和专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它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仍属于探索阶段,远程教育发展各方面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资格认定均有较为健全的制度。在远程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和专业资格认定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制度障碍。当前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认定基本是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进行认定,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的工作要求与职责也大不相同,不应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考量。由于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和专业资格认定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是十分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及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的开放大学,依然秉承全国电大系统办学的模式即“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分院———市级学习中心———县级教学点”,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教育办学系统里,不同层级间教师的分工与合作问题目前还没有厘清。现实中,从开放大学总部到分院,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是课程管理教师又是专业指导教师,还是教学资源的制作者和提供者,还负责面授导学课,承担巡考或监考等临时性工作任务等等,老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各类量化的教学任务和各种繁杂事务占用,留给老师自己支配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往往忙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或进行学科专业研究。还有些是因为受招生专业变化的影响或受制于学校内部关于教师工作量的规定,不少老师往往要担任非专业的课程教学,有的经常处于课程教学变换之中,难以形成自己固定的核心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做到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专业发展受限。

3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电大系统的老师参加普通高校学科专业方面的培训或研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学科专业的知识更新和理论前瞻方面有所欠缺,专业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学科专业研究无法深入或难以找到研究的视角,专业素质提升较慢。即使是在电大系统内部,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之间的深层次专业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也不多,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骨干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远程教育理论素质与技能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老师反映很有收获,更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适时地开展,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参与学习。在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针对重点专业(多年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和新开的招生前景看好的专业)教师的扶持和培养方面的规划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的进修安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教师仅仅为了“能够出去一趟”,没有考虑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或教学需要进行进修学习。

4教学团队建设薄弱在远程教育中,教学团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实训平台。教师通过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教学合作、针对问题商讨研究解决办法、团队成员的相互促进和启发,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提升,也使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得到磨练,更能有效激励团队教师对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电大系统的教学虽然是按照各级电大“层层负责”的原则开展,显示出系统的协作,但远未形成团队合作,尤其是在资源建设和网上教学方面各电大基本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教学团队建设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明确提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中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建设,此举对团队中各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开放大学体系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中,教学团队建设的日趋成熟及其有效运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事物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内部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还是要看教师自身的努力。有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受限于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有些教师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意识不强,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满足于固有的知识,教学只是被动地完成工作量的考核要求,觉得参加培训学习费时费劲,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有些教师学术研究意识淡薄,创新意识薄弱,对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缺乏探究精神,缺乏创新的眼光和视野,无法有效开展专业研究或教学研究。教师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导致其专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二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机构的电大,应致力促进其教师成为符合职业特点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专家,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等,这些措施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我们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加强教师培训学习,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自我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1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外部制度的保障和支撑。在当前远程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定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开办远程教育的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普通高校和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电大系统)应根据《教育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采取政府的支持,促进政府层面制定和完善远程教师任职条件、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为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指引远程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根据《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要“办好开放大学”的良好契机,电大系统应努力争取政府对开放大学建设和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为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进一步完善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高质量的教育将是空中楼阁。因此,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的电大或开放大学,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在开放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重视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在教师管理理念上,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能把老师当作一般的人事管理来对待,简单量化教师的工作和时间安排,而应承认并尊重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属于复杂劳动,专业积累性强,这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有较多的时间自由度,要赋予教师钻研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课程教学以及推进资源建设以更大的空间;其次要完善电大系统内部的教师分类分工管理,按照远程教育的两大教学职能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完善主持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和资源制作与发送)、辅导教师(主要负责答疑、批改作业等学习支持服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让两大类教师专注其职,促进其专业发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自我发展要求,提升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3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培训、学习和交流是促进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性举措。教师的培训应是持续性和终身性的,信息技术和教育以及学科专业都是不断发展的,教师要跟上教育发展形势并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或结合教育发展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就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电大应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鼓励校内外学术交流,组织或支持其考察学习电大系统、国内外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和成功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应重点培训广大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教学和辅导能力;二是完善新任教师的培训,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解决角色定位问题,熟悉远程开放教育,促进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进修、攻读学位、参加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的进修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教师参与外界竞争、提高业务能力的进取心;四是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对一些远程教育取得典型成功经验的学校的考察学习和交流,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并能够借鉴其有效经验促进本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快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教学团队的“老中青”相结合以及“传、帮、带”的合作机制,在推进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团队合作,可有效促进团队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开放大学全面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建设进程中,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学校教学改革工程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放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当前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大学总部(即国家开放大学)可按学科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师资的基础上组建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省级开放大学可按课程或科研项目在本省电大师资基础上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加快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搭建一个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使教师通过教学团队能锤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并通过团队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进而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区域经济 政府机制引导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随之发生调整,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使得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进而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消费需求的多类性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都对人才培养提出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9年高等教育较快速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单一的结构和落后的理念,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工业5.0的到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高等教育必须进行职业预备型教育,那就是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些应用型教育大多由新建本科院校承担,这些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我国地区差异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这是目前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阻力。

1.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培养的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才需求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配置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人才需求结构的类型、数量[2]。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麦克思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生现状是供大于求,要提高就业率,关键是探索高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建设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依据,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政府政策发展规划预测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

(2)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契合,校企合作是目前各国纷纷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企业走进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参与具体教学,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为地方企业培养适应性强、即时性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地方企业的生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所在区域,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能迅速地将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减少企业为二次培养毕业生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可以有效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人才供给结构的合理设置又将引导区域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

2.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不足

(1)高校对区域经济认识深度不够。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人才需求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当今大学生毕业状况分析,人才供大于求,毕业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从企业的角度看,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人才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距离,企业可直接选择的人才有限,这二者是矛盾的,究其原因,除需求量减少及毕业生自身问题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专业知识不能与用人企业需求相契合是主要问题,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2]。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对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据统计,目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调研不足及信息不畅,导致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3],反映了人才需求调研对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2)学科专业设置更新滞后。

当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随之变化,大学生的就业不再局限于科研单位和学校,更多的大学生就职于企业,企业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相较于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所改进,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科及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虽然专业是社会所需,但教学内容陈旧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有的教学内容在工业应用中已经淘汰。课程体系的更新有一个过程,要求对区域经济有良好的预期,要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满足企业现在需求,更要进行人才储备,把企业需求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3)地方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企业的需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付出努力与行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无论从学校发展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方面考虑,都希望自己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及地方企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在努力寻找适合的方法。目前,校企合作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常用的方式,企业走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甚至有些课程由企业专家承担,地方企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在校生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培养了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但通过调研论证发现,很多校企合作的范围较窄,合作深度和力度不够,学科专业中课程的调整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并不能全面适应地方企业的需求。还有一种情况,企业投入精力培养的学生由于地域差异,导致部分毕业生不愿在当地就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失去信心,在选择人才方面固守等、靠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除了高校和企业努力之外,政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应用型本科院校鉴于对国家政策及地方经济政策的分析理解不够,只能根据当前状况预测人才需求量,无法做到准确有效预测,从而影响地方企业对人才的吸收。

3.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经验。

应用型教育方面,日本和德国做得比较好。在日本,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他们采用措施之一是加强大学同当地企业合作的“官产学协作”。政府鼓励企业界人士参与高校的多项工作,大力提倡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日本高等教育界人士认为,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造就企业适用人才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德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学大学简称FH[4],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适合学校的应用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输送专门人才。不管是日本的“官产学合作”还是德国的FH,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致的,这些应用型教育与当地企业结合,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2)高校主动研究地方经济需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应用型本科院校利用地域优势主动联系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做到来的人不需要花费时间培养,直接上岗。对区域性人才需求研究要走在需求的前面,不能跟着当前需求走,如何才能走在人才需求的前列,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需求的研究上下功夫,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几年后社会又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与世界经济走势、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地方经济发展及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研究重点在地方经济,只有透彻研究地方经济,才能预知未来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其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紧紧依托地方支柱产业,企业最终实现与地方支柱产业接轨。

(3)优化引导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主要受地方经济影响,经济发展良好、企业发展迅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注入活力。地方企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与技术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培养计划邀请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听取企业专家意见,设计实习到企业一线,甚至教学聘请企业直接加入;企业开始尝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有目标的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到现在为止,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在探索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契合的机制框架没有建立起来,框架机制体系的主导应该是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制订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同时,兼顾地方企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学科建设建议和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

4.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随之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必会引起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要坚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市场供求为最终导向,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2C48.

[2]吕秋君,车承军等.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育探索,2015(6):64-66.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发展规划 目标定位 特色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规划指学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内外环境变化,对学校未来进行预测、谋划及设计方案,并加以有效实施的过程。“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是每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更应该重视研究和制订自身发展规划。本文就地方高校如何制订发展规划作简要探讨。

一、明确高校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制订高校发展规划包括三个部分和四个方面内容。三个部分: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决定着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与校园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要服从于同时又影响着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校园发展规划要围绕和配合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但又影响和制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四个方面内容: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系统。现状分析是对自身进行梳理,明确自己在全国高校中所处的位置;发展目标指学校要办成什么性质和类型以及什么层次和水平的高校;发展要素是规划主体部分,即学校选择要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保障系统是指为服务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资源及政策支持。

二、准确定位是地方高校发展规划的核心

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定位问题。地方高校究竟如何定位?办多科性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办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学校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制订规划之时必须明确。

1.办学层次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分工更加明确,“精英教育”任务落在研究型高校的肩上。地方高校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地方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对其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高校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处地位,承认学校低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办学低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低,低层次学校如果能高质量地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就是高水平。

2.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

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得到社会认可,因此制订发展规划要能够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适用人才,努力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地方高校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提升高校文化品位,全方位服务社会,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3.办学特色的定位

办学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其中心是学科与专业优势,关键是要据此形成强势品牌,通过优势学科创造出学校的品牌效应。办学特色的定位是高校通过对自己内外部可利用、可支配的各类资源要素及其优劣势的分析与判断,选择和提炼具有独特品牌意义的竞争优势。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办出特色。针对学校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对学校优势与劣势进行判断,重视自身学科建设,不能丢掉原有特色,要把特色学科做大做强。

4.服务区域的定位

区域化是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的优势所在。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中等及其以上城市,其中以地市级所在地为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为这些高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服务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办学定位。不断从社会获得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成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力量。

三、制订发展规划要体现地方高校的个性

在激烈竞争中,地方高校取胜的关键是特色,制订规划过程中要突出特色发展。立足自身实际,博采众长,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别具一格的办学理念、注重质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优势凸显的学科专业体系。

1.办学理念要鲜明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文化、价值、理想、目标的集中体现,有鲜明、先进、正确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并通过制订规划来体现办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来落实办学理念,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既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文化,也来自于学校校长的教育思想。

2.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为地方高校,有能力培养一部分精英人才,但应侧重于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表现在办学质量上,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办学质量更是地方高校生存的法宝,地方高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通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来提升学校的特色。

3.构建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地方高校想办出特色,就要构建特色学科体系。特色是对传统优势学科继承与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特点,考虑学校现有学科基础,按照有利于保持、发展现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有利于增强办学活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原则,提升与创新传统学科,整合学科资源,打造学科品牌,形成新的优势特色,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规划要体现特色发展的思想,突出“特色发展”这灵魂,走特色强校之路。丢掉了特色而趋同一般化,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与同行竞争的优势。在规划中必须保持特色,培育特色,在综合实力的对比中显现自己的优势。

总之,地方高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实际,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思考学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科学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当然,在制订发展规划的同时,也要确保发展规划执行的力度和监控,使规划真正落实,实现学校在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孝彬.高等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5-11.

[3]黄成林,等.新形势下高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4]田建国.用科学发展观思考高校发展战略[N2].中国教育报,2006-2-13.

[5]张树广.关于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