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1

[关键词]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80-02

仔细分析世界各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省编教材篇次少,无法满足每周两课时的美术教学,教师只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生活、家庭、社会,甚至更大的范围。美术教师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多元的文化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教育资源,从宽阔的认识出发思考有效的实施。

一、开发与利用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

“发现和挖掘蕴含在人们生活中的美术课程要素,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是我国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美丽的田野、劳动的人们、可爱的动物等都是我们美术课程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周边的各种文化氛围使得学校的社区资源开发更趋丰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文化与体育设施,以及其他教育信息手段作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请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或直接、间接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还可以利用社区所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把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拥有的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与具有特色的建筑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跟影院、艺术团体、少年宫、艺术科研部门携手,开展多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使教育思路更为宽广,学生视野得到扩展。在农村,可以挖掘当地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如树叶拼贴、草编系列、布贴画、纸艺、木工艺制作、泥塑、版画、剪纸等,通过美术教师的内化,设计成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又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

二、开发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各领域的课题或跨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美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的目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将当地城市和周边的文化设施、建筑、园林、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公共雕塑、现代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作为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把当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教学课程,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考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能给学生以审美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标志的识别与设计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标志的搜集整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通过对标志的分析、整理、归类,获得标志的相关知识,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方法,使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开发与利用艺术场所资源

“在‘开放的学校’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跨越课堂教学的界限,走出校门,与社区携手,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为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并配合社区活动,保护与美化社区环境、参与社区规划,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工作室、工艺商店、艺术工作坊等都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一项内容。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

对艺术家工作室的采访不仅能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而且能直接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诞生过程。参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的艺术工作坊(如陶艺作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能使学生增加艺术知识、感受传统艺术文化。

例如,在《剪纸――走进民间美术》的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参观我镇剪纸艺人的工作室,了解剪纸的艺术特色,并邀请剪纸艺人到学校讲解示范剪纸的工具、剪纸刻法、构图方法、造型手段、操作流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民间艺术的内涵,引发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家乡乡土文化的美好情感,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四、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资源

新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来划分内容领域,增设了“综合・探索”的领域。这一学习领域的范围被界定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要实施“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就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应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动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信息。美术教师也可以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利用学校的网络功能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学习并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省市间甚至国际的学生作品交流。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成果,与其他国家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等进行多方面的研讨。

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只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开设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才能为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2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美术教师的主要课题,也是一个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遵循《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寻求可作为上海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让美术校本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在学科化中张扬个性。

校本课程案例节选

1.案例概述

案例以文字形式讲述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研究,呈现了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研究,内容丰实、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其在教学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和示范表演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了实处。

2.案例实施

《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课程给学生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营造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材质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促进学生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多年来,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民间文化,关注本地传统文化,并组织学生对材质肌理展开研究,同时整合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尝试。在课上我尝试各种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兴趣带动学习,形成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如何制作趣味肌理,并进行肌理现场表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综合性肌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作。

3.案例效果

通过欣赏,学生理解了肌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了肌理的主要类别;认识了肌理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了解了肌理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及其中的寓意。而知识的拓展,自由创作方式的采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关注自己身边的各种肌理现象,创作出更美的作品。

学生实例:

《夏天的味道》创作体会

张毅沁

通过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材质肌理的运用,如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餐巾纸,建筑工地上的黄沙,枯萎的芦苇,甚至是烟蒂等都能成为一种绘画元素。

马老师就是这样用他收集的“废弃物”告诉我们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更重要的是让我拓宽了思路,从原来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了,让我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同学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4.反思

本案例探究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为目的,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实在,学有所得。在《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中安排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探究活动已超越了以往课堂上的“教”与“学”的模式,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情景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

1.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双赢模式,将信息资源融入到美术校本课程使其得以丰富和拓展。例如,微课的制作方法。我校是应用“录课宝”视频系统+手写板+麦克风来实现的,我在电子白板和课件制作中,主要采用的是学校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及“录课宝”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微课的录制。

2.新机制探究的分析和评价

新机制探究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中,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运用学校的毕博系统以及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机制的评价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其对知识的需求而定,只要教师认真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侧重点、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整合,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整个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出新机制的效果。

校本课程的实施意义及教学效果

1.实施意义

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弥补了上海课程的不足,能更好地完成上海课程的要求。它强调以人为本,体现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校本课程的实施也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使人人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会得到更好的实现。对于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3

关键词:民间美术;校本课程;面塑;教学案例

一、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填补了美术课程资源中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空白,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实践。开发本地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补充美术教材的不足,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直观、生动、资源丰富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活跃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用身边的艺术来教学,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产生情感,摆脱以往教学中空洞的内容和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我们传统的艺术欣赏课只能以印刷品的教材来完成教学,欣赏范围狭窄,显然不能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民间美术中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欣赏实物,是最有价值的开放式博物馆。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通过对民间艺人、民间艺术作品、民间美术作坊、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等的研究,能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会涉及到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中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由于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是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欣赏探究每一种美术形式之后,创作自己的作品并汇报展览,这样学生可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得鼓励,产生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动力。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是对地域民间美术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可培养民间美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二、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案例

庆阳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如皮影、香包、刺绣、剪纸、面塑等享誉全国。民间美术已经成为庆阳当地的一种产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下面笔者以庆阳的面塑艺术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教学案例。

庆阳面塑以黄土高原生产的小麦面粉为主要制作材料。该材料使用起来经济方便,获取途径便捷,易于普及;面粉材料的性能、制作工艺和方法步骤容易掌握;面塑制作方法类似于雕塑,其造型手法丰富,可大可小,可简可繁,易于成型;创作自由,灵活度大,有良好的手感;创作中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民间面塑艺术作为校本课程可在学校大面积实施。学校在抓好美术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应该把民间美术教学向课外延伸,组建校级、班级民间美术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

教学案例一:庆阳面塑艺术的调查研究

(1)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乡村调查探究与面塑有关的故事、事件、历史传说、民俗节日等。(2)对庆阳有影响的面塑艺人进行探访,整理其艺术简历和艺术特点,收集民间艺人的面塑作品、资料等。(3)根据调查探究结果写出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交流探讨。(4)根据现场观察获得的民间面塑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面塑作品创作。(5)举办收集到的民间艺人面塑作品展览。

教学案例二:面塑动物作品的制作

准备的材料:(1)要求学生将小麦面粉用盐水拌和,加入适量的防腐剂,然后按需要将和好的面块分成若干小面球。(2)在小面球中分别加入品黄、品红、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所需要的颜色,和匀并揉成光滑的彩色面球备用。(3)准备制作用的小刀、竹针、小木棒、剪刀、梳子等工具。

面塑小鸡的制作过程:主要采用压、提、搓、拉、挖、揉、捏、剪、挑、粘、贴等方法塑造形象。(1)制胚:用鸡蛋壳或小塑料盒等废旧品通过烫眼、折扎、用细铁丝固定等手法制成骨架。(2)用白色面球覆盖骨架,做出小鸡的大致形状。(3)用红蓝面球粘接小鸡的头尾。(4)处理小鸡的头尾、翅膀、腿等细节,插上大头针连接主体。(5)整修完成。

教学案例三:制作面塑人物和模型设计作品

(1)人物形象制作。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和游戏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各种人物形象或卡通人物形象,并使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点。也可进行人物面塑创作比赛等。(2)小动物创作比赛,看谁做得快、做得像。(3)用面塑进行楼房、家园、汽车、飞机等模型设计。(4)分小组合作,自创一件面塑作品,然后展评。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校本开发;实施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与实施,许多专家、学者和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有关小学美术建筑课程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本地建筑资源融入常规美术课堂中,使学生在了解建筑本身的同时,强调人文性;二是针对现有的青少年建筑模型比赛实践,整理经验,开发校本教材,重点在于总结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是以建筑模型的制作为出发点,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去建构、完善建筑模型课程,并将建筑模型的部分制作方法运用至常规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其形式。

针对以上总结的教育趋势与问题,笔者于2016年9月至11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某小学的500名学生发放问卷。下面笔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原因分析。

问题3:你最喜欢上哪种类型的美术课?

A.绘画 B.手工制作 C.美术欣赏 D.都喜欢

低学段的学生50%选择了B,A和D各占20%,而C仅仅占10%。这与学生个体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程度不无关系,学生更倾向于形式多样、能激发好奇心的综合材料制作。

中学段的学生75.2%选择了D,C只占1.8%。这是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课有了更全面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已经接受了美术课程多元化的特性。欣赏部分比例极少,一方面由于教材设计的欣赏课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和课堂本身――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的形式等有关。

高学段的学生60%选择了B,“美术欣赏”依然选择最少,只占5%。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趋于个性化,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和有趣,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想法。

问题4:你对美术课堂中的哪一个环节最感兴趣?

A.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导入环节)

B.课堂中的美术欣赏部分(展示图片和分析作品环节)

C.就是喜欢画画做手工(完成作品环节)

D.评价环节

三个学段对于此问题的选择基本一致,选择C选项的人数最多,选择D选项的人数最少,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环节一向比较薄弱,时间比例少,评价方式容易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的影响,故而较为单一,缺乏延展性,但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过程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问题11:目前为止,你认为的美术建筑欣赏课给你怎样的感受?

A.很有趣 B.很麻烦 C.没感觉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于美术建筑欣赏课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中关于建筑方面的课题部分反而减少。笔者参考了人美版1-6年级教材,总结整理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四、五年级没有建筑方面的内容。其次,有关建筑的课例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一般为每个年级1-2课。再次,在教学内容和重点的选择上,低年级相对来说偏重于想象,更多关注建筑的外形和色彩特征,例如一年级的《童话城堡》,课本中并没有很多有关城堡本身的介绍或者图片,更多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场景和学生创作的城堡作品。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有关建筑的内容也逐渐偏重于建筑知识,关注建筑的造型特征、地域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作业提示或者学习建议方面,低年级偏向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创作方式多以画或者贴为主;而高年级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多样。有些课要求学生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拍照等方式记录和了解建筑的知识与人文,用设计草图、黏土、废弃物等综合材料制作模型等方式来呈现。

问题15:你希望通过建模课程掌握哪些知识或能力?(多选)

A.关于建筑的历史、美术、设计、人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B.制作建筑模型的方法与过程

C.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D.加强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

通过整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学生对于B、C两方面的内容有较强的兴趣,在低学段比例分别是85%和80%,中学段比例分别是86%和85%,高学段的比例分别是95%和90%,而这两点也正是建筑模型课程中相对关键的知识和技能。A选项的比例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增的,低、中、高学段的比例分别是35%、38%、45%;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开始有了求知欲,他们渴望更加深入和专业地学习。

通过对《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调查问卷》的整体数据的整理和对典型问题的分析,总结如下。

首先,将建筑模型的学习引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改变美术欣赏课的单一性,在学生较感兴趣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渗入欣赏的部分知识,把美术欣赏课发展为综合性课程,通过“做”引发“想”,再将好的想法应用到做中去。在对本课题的初步计划中,我们进行了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尝试。

其次,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具体“评价建议”为:“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将建筑模型引入到常规教学中去,必然会丰富课堂的评价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自评,互评,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展览,交流,更强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再次,问卷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权衡建筑模型的制作在课程中与其他内容和环节的关系,让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普及度和有效性”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并不是单纯静态的‘公式框架’和学校的‘教育计划’,它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展开文化探索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课题预设的建筑模型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校本教材以及在常规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校本教材的预设结构主要包括:建筑相P的历史人文知识(包括有四川本地特色的建筑)、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常规教学中运用建筑模型制作的案例等。因课题的开展时间有限,我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平衡建筑模型制作与其他内容和环节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个体学习系统,引导学生实现多元化的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黎辛斯基.建筑的表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绪培.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5

校本课程农村学生美术兴趣策略如何让农村学生对美术学习更感兴趣、更乐学呢?如何让教师教得更轻松、更有成就感呢?那就要在课堂上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策略,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么对美感的发展的需求,也能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自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对中、小学生来说,美术兴趣是由学习美术活动本身和学习美术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只有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式地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农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一、搜集整理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美术校本教育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解放了美术教师,灵活、自主地安排教学内容是新标准的一大特点。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讲师”变成据新课标灵活的、有创造性的“探索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是身边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也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重组、优化教学内容,也可以合理吸纳教材以外的各种教学资源。例如,刺绣、剪纸、石头画等一些有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只要学生喜欢,完全可以引入美术课堂,而教材中的一些不符合本地区、本校的内容则可以灵活删减,这就要求现代美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甘肃是个多民族融洽相处的地方,在这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合,多种文化也在演进发展中,形成了西部文化独有的特质。甘肃以其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的关注。在甘肃,有祁连雪峰、草原游牧、长河落日、大漠戈壁、嘉峪雄关、鸣山月牙、瓜州雅丹、走廊风光、丝路长城等自然风光;更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国家重点文物古迹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和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道教圣地崆峒山以及大地湾文化遗址、马家窑等文化遗;具有乡土特色的手工艺也层出不穷。如敦煌壁画、玉门的石画、张掖的草编、庆阳的刺绣等民间艺术。美术教师应抓住这有力的本土资源,根据学生的喜好,有效开发美术的校本课程,在美术活动课中可设立“泥塑”“石头画”“废旧材料制作”“电脑绘画”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以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动起来。

二、开放课堂,艺术教育相渗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研究,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无权也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缩,走向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灵感互动,开放美术课堂,将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其头脑中留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学生审美素质得到发展。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有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可以让他们把手中现有的瓜果、废旧药瓶或石头变成调自己想想的图像,如人物、妖怪、小动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初中美术《世界名画赏析》的时候,想创设情境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与图片相对应的音乐,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马赛曲》等,用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和韵律去感染学生,我想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感受的画面与音乐相结合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播放一些调曲诙谐,幽默又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让美术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展现自我

校本课程是校本科研的一种形式。在校本科研中,我们可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结合起来,让学生美术特长能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展现自我,找到自信;同时也能美化校园,让老师退居二线,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利用校园墙画进行环境美化探讨与设计。学生在活动中围绕如何让墙美起来,讨论、画画。在他们积极主动追求美的同时,也参与了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不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讲要注意环境卫生美化环境。学校也可因地制宜,营造具有浓郁的美术特色景点。让这些景点成为具有文化品味和精神感动的场所,如根据各班要布置好一个美术宣传橱窗;根据学校规划在每班教室外墙让学生布置绘画,起到让墙壁说话;把校园里的石头、草坪、地面、灯柱等地方都利用起来,即可营造书香校园,又能让学生。

参考文献:

\[1\]杨颖.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中国校外教育,2009.

\[2\]张青云.自信如何点燃智慧之火让课堂生辉.学周刊,2011.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德育;性格品质

小学美术作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塑造他们的美术修养,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完善他们的人格。那么,如何运用小学美术教学来渗透道德教育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

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绘画课、手工制作课、欣赏课以及校本课程这四大类,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

绘画课在小学美术教程中涉及较多,但并不是所有都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程,挖掘出跟思想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英雄出少年》这一课时,了解、绘制英雄人物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结合《我和老师交朋友》《快乐的一家人》这两课,让学生在温情中,学会与人交往,懂得互相关心帮助;学习了《美在心灵》这一课,他们了解世间的真、善、美的真正内涵,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绘画思想也能得到较高的提升。

手工制作课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手工制作时要细心、耐心,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工具的摆放要有序,制作完要收拾归位等。并且也能结合相应的课程进行思想引导,如《人见人爱的大阿福》这一课,运用泥土捏制我们都很熟悉的“大阿福”,从而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欣赏课主要集中在小学中、高年级,包括民间工艺的欣赏,名家作品的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通过欣赏民间工艺,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各地各族人民的智慧以及传统艺术的优雅与深沉,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欣赏名家作品,能让他们感受艺术家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行正面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本是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的符合地方特色的课程,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海丝泉州之曲艺文化。其中跟美术相关的是各戏种服饰的设计,提线木偶以及布袋木偶的制作,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了解泉州的地方艺术文化,从而热爱家乡的艺术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在美术课堂实践中渗透德育

每个学科在课堂上实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作为美术课,教学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却经常忘带漏带,自己没带找同学借或是未经允许自己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时常有学生报告说借同学的材料没有还,或是东西不见了等,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纠正,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借别人的东西要偿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在使用勾线笔、水彩笔时,有些学生喜欢把它们画在桌子上或是同学的衣物上,这种情况,教师要教育其要懂得爱护公物和爱护他人的财物。

小学美术属于技能课,课堂上,学生会相对散漫,有的会自由走动,或是大声说话影响其他同学,教师要教育其“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学会尊重他人,遵循学校班级法规,约束自己。作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了解其性格特征,有的学生构图非常小,这类学生胆子较小,不够自信,教师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塑造端正、大方、自信的性格品质。

三、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美术课程不仅仅受限于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园、郊野进行写生活动,让学生更亲近大自然,用画笔和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美,并体会自然之美要有人类的维护,用行动去保护自然,培养他们的爱美之心和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