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日常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共享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不断向内地高校输送大批新疆籍学生,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新疆维吾尔族的学生。江苏理工学院地处江苏省常州市,是一所近20000名学生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现有新疆维吾尔族学生49名,分布在学校10个专业20个班级中,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日常管理越来越受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一、日常管理中的现状及问题

(1)生活习惯差异大。新疆维吾尔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生活差异较大,体现在衣、食、住等方面。生活中他们的穿着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他们对饮食特别敏感,需要食用的食物与汉族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有时存在一定的冲突。在住的方面有一定要求,宿舍的布置和汉族学生也存在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使他们可能在宿舍生活区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产生矛盾。

(2)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受到地域教育因素的影响,与内地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在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中表现得较明显。这会直接导致他们学习兴趣降低,再加上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差、学业完成难度大等因素导致他们出现厌学和逃学的现象,学业问题表现得越发突出,体现为日常管理难度的增加。

(3)群体意识较强。新疆维吾尔族学生进入学校后会主动寻找老乡,他们热衷于参加老乡会里各种活动,平时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时基本上是抱团参加。对其他民族的师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其他民族的学生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中。较强的群体意识给他们融入周围生活增加了一定的障碍,也给学校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4)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地区经济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经济状况比汉族学生经济状况差,再加上家庭子女多等因素,使他们的经济问题更加严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是学生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帮扶难度大也是日常工作中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在校日常管理工作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注重对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全面了解

(1)做好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报到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查看他们的录取材料和有关档案,收集他们的学习信息和家庭情况信息,并逐步建立起与他们的联系。了解他们入校前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对学校和老师工作方面的要求,为入校后各项工作的展开做好准备。

(2)做好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报到后,老师应走入他们的宿舍,主动与他们交流,介绍学校情况和学院情况,让他们逐渐树立学校和老师是他们可以信任的人,并愿意与老师交流。

2.以民俗习惯为切入点,做好关爱帮扶工作

(1)主动学习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的民俗习惯。从事日常管理的老师应主动带领相关的学生干部了解他们的民俗习惯,研究他们重要节假日的时间和内容,在他们重要的节日时,通过一定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家乡的节日气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及时联系有关部门,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帮助是做好日常管理的保障。

(2)主动了解他们的信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很多新疆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从事日常管理的老师应主动学习伊斯兰教教义里的有关内容,以伊斯兰教的内容和要求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

3.以帮助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完成学业为己任,做好学习辅助工作

(1)以学业为主线做好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面对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问题,任课老师应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为课堂上特殊关注和课后的特别辅导创造条件。做好关于他们学业问题的沟通协调,是提升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的有效途径。

(2)以学业为主线开展学习一对一帮扶工作。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上学习的差异,以提升学习成绩为目的,并安排高年级优秀学生与其结对,要将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风俗习惯及时告知参加帮扶工作的同学,并对照不同课程安排相应的专家老师告知辅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3)以学业为内容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十分关心的,特别是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家长对内地学校的管理模式不是很清楚,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是家长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高校应以此逐渐建立起家校沟通的平台,让在遥远地方的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并逐渐了解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帮助,使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高效有力。

4.以民族团结为重任,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1)加强宿舍管理。宿舍区是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生活习俗面临挑战的重要地方,因其他同学不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容易因风俗习惯产生矛盾冲突,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和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群体意识较强,很容易导致,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如处理不好会影响民族团结。因此加强宿舍管理是日常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管理者应经常走访宿舍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将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告知其他同学,争取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同时,也将学校的宿舍管理等相关要求详细地介绍给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尊重他们民族习惯的前提下,强调一定要严格遵守纪律,在发生宿舍矛盾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争取宿舍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2)加强第二课堂管理。新疆维吾尔族的学生具有能歌善舞、活泼好动的天性,篮球场上、足球场上处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特别是一些身体冲撞较严重项目,容易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冲突,导致。因此,要及时关注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第二课堂,加大其管理力度,在有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最好要有老师在场,时刻把握现场情况,杜绝矛盾发生。

(3)加强节假日管理。节假日时间对于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来讲比较特别,因离家较远,又因经济的制约,他们除了寒暑假,一般的节假日是不回家的,致使他们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中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留在学校,二是短途游玩。对于留在学校的学生,应及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能够愉快地度过假期;对于短途游玩的学生要及时做好登记备案,时刻保持电话畅通。如有突况,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处理,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也要每天主动关心询问其在校外的情况。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2

关键词:“90后” 大学新生 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71

1 前言

“90后”是指在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国民,他们以突出的性格特色被大众记忆,其中,以目前活跃在大学中的“95后”为代表,他们以年轻、活跃和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被大众定义为“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他们的时代特色就是追求新潮,不为传统所禁锢。因此,传统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代人,新时代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亟待发现,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日常管理模式:即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进行新生适应帮扶、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集中进行学风教育和全面关注服务学生“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模式,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 新生入学教育

根据近两年在辅导员一线的工作经历发现:“90后”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着热情开放与封闭孤独并存的现象,很多同学通常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表现得积极乐观、能言善辩,而在面对面的正式场合却沉默不语,不善言辞。同时,他们个性张扬、热情奔放,但是缺乏思想深度,性格容易波动,情绪化情况严重。另外,大多数新生都是初次远离家乡外出读书,他们对陌生环境会有一定排斥,喜欢被动接受,且“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喜欢追求个性,集体意识薄弱,乐于挑战却难以承受压力,对于许多事情有很强的功利性,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结合“90后”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本院大一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不稳定,对于未来缺少科学的规划,入学后容易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和方向的迷失。因此,在入学教育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各专业老师向新生们详细地介绍了各学科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前景,积极引导新生科学地认知自我、准确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案。经过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3 新生适应帮扶

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过程是每一位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90后”大学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是每一所大学首要的工作重心。大学新生能否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新生的角色定位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而快速的适应将有助于大学新生的成长和学习。因此,我们在迎新过程中采用“辅导员一班主任一带班制”,即由辅导员负责从自我认知、职场认知等方面指导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之路,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专业和学业上的困惑解答和引导,由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们带领着新生快速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积极发挥老乡会的作用。调查发现:首次出门在外的学生总是更依赖老乡,因此,在大学新生适应期间我们充分发挥了老乡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各个老乡会开展工作,以“老乡带老乡”的模式,引导大一新生尽早熟悉大学生活,让他们在大学中也能找到家的感觉,缓解初次离家的孤独感。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90后”大学新生,很善于利用网络。在网上针对新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辅导,或就大学生关心的事情或话题在网上展开讨论,更符合“90后”大学生的意愿。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入学报到之前大多都会登陆大学的贴吧或论坛发帖聊天咨询。贴吧或论坛上丰富的答案对新生入学及了解学校和周边环境提供了许多具体实用的帮助。因此,我们广泛地应用网络平台,主动学校相关信息,参与论坛讨论,这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的感情,也为新生的快速适应起到推动作用,在新生适应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是学生从事学习、科研的平台,而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依靠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楼等硬件设施的支持,更要有学术上、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逐渐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和搭建最前沿的科学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能使同学们接触到当前最高端、最权威的学科动态;相关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开阔大学生自身的视野、完善知识储备,而且这种创新与权威的碰撞,也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们的知识开放化和多元化。

为更好地培养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院积极采取措施,结合各学科实际,认真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各类学术报告会、讲座以及交流会。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科学研究视野。自2010年以来学院学生共参与了近四十项SRTP(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和三届研究生论坛,通过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团队意识与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很多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到了生产实际。

5 学风教育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知、情、意、行在学习上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以及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的表达。学风教育应该是方方面面的,但应该立足于学生、作用于学生,并以学生的学风变化为基本的检验标准。因此,我们依托于学校的“成长论坛”、“道德讲堂”和“科大讲坛”等教育平台,由学生处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成才的要求,针对学生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和交流。利用广泛的教育平台对大一新生进行理想设立、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心理问题、应用创新、创业意识、时事政治、学术研究、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为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激励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严谨求学,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推动“好学、善思、尊师、诚信”的学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6 服务学生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在许多事情上缺乏主见,因此,我们将家长联系制度列入了教育管理。传统认为学校的教育完全在于学校和教师,但是,现代教育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不管学校教育如何好,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那么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针对“90后”大学生。因而,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服务的时候,特别是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应当组织家长参与其中,这不仅是对家长教育投入的一种反馈,也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让家长明白大学的本质、学习特点以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从而积极配合学校,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另外,学院还开设了与家长联系的网络平台,我们各年级辅导员都会定期通过电话、信件、QQ和飞信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以及学校学院的相关教育政策,通过有效沟通促使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另外,学校还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为新生提供情感、物质与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如邀请社会名人来校讲座、聘请警察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邀请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为大家联系社会实践场所等。

总之,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是一个个性化的群体,我们学生工作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找准定位、做好学业(职业)规划。同时,我们要为“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好管理服务性工作,以便于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韦玮.9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背景分析【J】.科教导报,2011,(4):189-190.

【2】葛蓉,谢宇翔.帮助“90后”大学新生定位和适应大学生活的几点有效措施【J】.管理学家,2010,(12):164.

【3】邹燕矫.“90后”大学新生人生观教育的创新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66-169.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3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国家繁荣昌盛和为国报效的重任。都说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素质的好坏这一因素是首当其冲的,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切就犹如纸上谈兵。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不断增多,甚至在社会上出现各种负面新闻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中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是与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走出心里困境,落实“人才兴邦”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引言:内容空泛、方法僵化、形式主义、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四个突出问题。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人员和心理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1.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1.1 我国大学生心理现状简要分析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

一、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3、意志健全。4、反应适度。5、自我意识明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社会生活。这就说明,只要达到以上标准的大学生都可评委心理健康,所以,那些所谓的急功近利、消极低沉、情绪失控、过度夸张反应、缺乏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不和谐、不能适应社会等行为都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当摒弃并加以反思、改正。

第二、我国大学生心理现状简要分析:

1、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所谓的大学生活,就是指围绕大学而展开来的一系列生活。从学业和专业方面来说,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暂时无法习惯大学学习中的课程安排或者专业的要求,学习再也不像初高中那样有老师的安排与辅导,自学的要求让他们显得十分盲目又害怕,甚至会迷失方向、放弃学习而追求玩乐;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或者调剂的专业不满,对自己的专业出现反感、厌恶等心理,他们不知道到底在学些什么,也不知道学完专业有什么用处,从而也会出现怠慢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从宿舍生活方面来说,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的宿舍生活,不习惯多人一个房间睡觉、室友性格不合、个人作息时间不同而产生矛盾等问题频繁出现,基于这些很多学生会出现失眠、宿舍生活不和谐、小群体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说,大学中汇集了从各个地方区域来的学生,这就意味着必然会形成各自特色的性格,所以在大学人际交往中就会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真诚。然而,有些大学生难以收敛自己的性格或者难以走出自我,任由自己的性子待人行事,这就容易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产生矛盾与隔阂,进而便影响了心理健康。又或者,有些同学本身比较害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当看到其他人一起有说有笑时便会觉得被排斥,产生孤僻、自闭的心理问题……

……

2、无法承担求职和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知识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高校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但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却不断降低、就业压力不断变大。作为大学生,面对社会就业状况和对未来的迷茫,许多人都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求职、就业压力。他们迷茫、无所适从,想做出改变完善自己但是又不能突破心理障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形象心理健康。

3、自我目标及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活形形,丰富多彩,在与各种人际交往后,许多大学生难免会迷失自我:就女生来说,大学期间她们最先学会的不是如何如何做人、做事等,而是最先学会如何打扮自己,甚至会因为一味地攀比追求奢侈品而丧失理性与自我。而就男生来说,更多的是因为时间的充裕而追求电子游戏的刺激,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些都无疑会促使大学生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于人生理想。从而,他们只能过一天算一天,每天或者碌碌无为的盲目生活。久而久之,生活会变得乏味无奈,忧郁苦闷心理也便会随之而来,这就变成心理健康的“阴影杀手”。

第三、到底什么才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呢?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健康的心理,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形象未来人生的重要因素。当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心情也会开朗很多,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当能够清醒地认清认识自我时,带来的更多的是理解与交流;当自我控制心理情绪、正确对待压力时,更多的是把压力转换成动力……当拥有了较强的的专业知识素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的人格魅力,那么生活也便会豁然开朗,未来也会一片光明。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第一、预防。预防的主要力量是在于教育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1、建立大学生心理服务网络。应该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作用,建立校级、院级、系级三级网络系统,让他们承担心理保健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并积极认真地帮助有问题倾向的学生。

2、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相关课程,系统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基本心理状况,自觉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

3、启动大学生健康预警机制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和问题预警,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全面、主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咨询、引导和帮助,防患于未然。

4、定时定期地开办心理健康趣味游戏,通过参与有助于心理健康的游戏等,让大学生们放松身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5、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二、疏导。对于疏导工作可以分多个方面进行:

1、借助父母长辈方面力量:促使父母长辈利用家庭教育对学生子女进行心理的疏导。要求父母长辈们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打破与子女之间的“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多关注学生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和心里所想,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他们真诚地谈心交流,鼓励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相信自己。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2、借助朋友同学方面:朋友在学生之间是最好的交流群体,大学生们很多事情都愿意与朋友交流,他们会通过交流来发泄心中的情绪。所以,可以借助同学的力量,让他们积极了解对方的心理诉求,用真诚来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信得过,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和他们一起努力克服,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变自我。

3、老师辅导员方面:作为大学生们的老师和辅导员,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了解,然后要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疏导,可以通过测试、聊家常等方式深入他们的内心。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并且定期给他们进行教育的灌输,使他们敞开心扉。最后还要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三、注意点。

1、深入了解。深入了解是指不仅要了解学生们的生活、性格习性,还要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内心深处世界。清楚他们的所想、所需、所求。深入地了解学生们还是得在时间上去下功夫,俗语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要了解学生不但要从各自的微小细节方面去了解,还要加上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多沟通与谈心,自然就会慢慢地了解他们了..

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保持不同的态度和行事作风,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寻找突破口,从而帮助他们拥有良好健康心理。

3、不偏不倚,众“生”平等。所谓“人生而平等”,学生更不能例外,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应心怀芥蒂与不平等思想。不偏不倚,不偏爱哪一个也不排斥哪一个,不论是否富裕或者穷困,都应平等对待,并且和他们共同面对。

[参考文献]

[1]赵法政.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2) : 117 - 119.

[2]刘玉霞.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甘肃科技, 2009,25( 23) : 183 - 185.

[3]贺文佳.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2( 1) : 4 - 7.

[4]王艳丽,杨花雨. 浅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科教文汇, 2009,( 7) : 52- 53.

[5]周振昌.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09,( 31) : 206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4

关键词: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凭教师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直面矛盾,认真分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做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一、利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教师应根据新《学生手册》的规定,及时修改、完善原有院系学生管理制度。利用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有关请假、卫生、纪律、安全、违纪处理、综合测评等方面,做更加细致的规定和说明。通过这些制度给学生的日常行为划一个框,只要不出框就行;这些制度也使我们在处理琐碎事情时“有法可依”,使复杂的事情容易处理,让同学们心悦诚服。通过制定详细的制度,有利于让同学们养成遵守纪律观念,倡导良好的学风。

二、抓好三支队伍,引导、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生的日常管理,仅仅靠辅导员是不够的,我们应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己管理自己,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作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结合内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通过举办“经管系升国旗仪式”“夏季合理饮食”“安全、文明、卫生教育月”等主题活动,使经管系“自律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火车头,为了统一班干部的思想,使他们能主动工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习的模范,做遵守纪律的模范,我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教育他们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事事以身作则、言出必行,齐心协力维护集体利益,对下阶段的工作出谋献策,提出设想。开展“学生党员民主评议”,让学生党员增强责任意识,争做品学兼优、励志成才的典范,塑造起自己的先进性形象,使党员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通过量化考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制定班级工作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老师了解各班级的基本情况,促使各个班级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日常管理中,针对各班级的早检、卫生、纪律、宿舍管理、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以下简称“我系”)学生宿舍数量多、分布广,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充分利用“自律会”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做到“小问题及时解决,大问题及时反馈”。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学生党员宿舍中针对精神面貌、卫生、纪律、学风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优秀学生党员宿舍”,悬挂小红旗,并在“学生党员民主评议”中给予加分。

四、开展先进表彰活动,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院统一安排,按照学生手册中《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细则》的规定,结合我系相关规定,对我系3000多名同学进行综合测评。以评选、表彰先进为契机,加强学生荣辱观教育,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五、关注特殊学生,确保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管理中对贫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①在心理上要给予劝慰,多与其交流,帮助正确认识贫困。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适当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③提供一个使其展现自我特长的平台。依据各自的特长提供相应的为大家服务的工作岗位,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其树立起自信心。④正确引导周围的学生,提供一个尊重、平等、宽松的环境, 使其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着关爱的大家庭。

以上措施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构建“和谐经管,文明经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为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5

摘 要:本文从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出发,结合当前高职学生日常管理,尝试探讨高职学生日常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对于有效地开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可能会大有益处。

关键词:认知失调理论;高职;学生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现象以及学校、教师、家庭或高职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形成了高职学生特有的人格特质和动机过程。另外,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日常管理一直遵循传统的方法,注重应用行为主义理论解决遇到的各种情况,如强化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惩罚和鼓励学生,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认知心理的功能,即认知失调理论,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应用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其在我国高职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涵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首创的,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即人都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需要。人的认知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一个元素即为一个认知,它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态度或信念等这些认知元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认知元素之间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导致不协调,而当个体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就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的两大基本假设:第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减少不协调的途径有三:一是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二是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三是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来消除不协调感。第二,当失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2.高职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认知失调问题

2.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一致之形成的失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层化,相应地,也会形成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贫富分化、官员腐败、机遇不公、道德滑坡等社会现实情况,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当中,形成认知元素,成为大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脱离这些现实的影响要素,忽略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认知体系的沉淀,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己有认知的失调。

2.2灌输方法与学生认知主体性之间的失调

传统的灌输教育忽略了认知者的主体地位,试图以教育者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主要教育方式。不够注重当前大学生认知体系的特征,不注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己有认知体系之间的衔接问题,而将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容器”,因而容易引发认知失调。

2.3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与学生个性认知体系之间的失调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思想解放,个性独立。从微观上来看,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认知体系,也面临着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困惑和问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困惑,有对于社会问题的困惑,有就业、婚恋、人际交往等各不相同的认知困惑和问题。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不切实际,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的认知困惑,因而造成了认知失调。

2.4教育方式落后与学生认知系统更新快之间的失调

在网络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很快,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其认知系统更新也很快。互联网、搜索引擎、各种论坛、即时通讯软件、博客等都是大学生接受新信息与新知识的渠道,各种新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都可能引发大学生思想的变动与思考。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停留在原来传统的方式上,很难动态地解决网络时代大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新的认知问题。

3.认知失调理论在高职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3.1改变行为,使行为认知符合态度认知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行为引导,实施经常性管理的手段,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逐渐提升,进而解决失调引发的冲突例如:面对学校管理目标与学生自我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在现实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使其感受到改变后的行为对其人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而结合自身特点修订完(善自我培养目标,最终达到行为认知与态度认知的统一;当面对半军事管理的具体落实与学生自我生活安排的不一致时,我们应加强制度执行的刚性,通过强制改变行为让学生体会到有秩序生活对其生活产生的良好影响,对丰富其大学生活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而符合其“大学应该丰富多彩”的态度认知。

3.2改变态度,使态度认知符合行为认知

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这种方法解决认知失调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经常性教育”。例如当面对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失调问题时,我们应积极加强信息的全面、有效传递,尽可能避免信息截留、与信息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日常活动一定会使其有收获,通过改变态度使其愉悦、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达到积极参与和“必须参与”的一致,消除不协调感。

3.3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当失调出现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主动选择认知的手段,来消除不协调因素。例如当面对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差异引发的认知冲突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进而延伸到“共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大家认识到在工作环境中就要接受特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适度按照自身的愿望设计自身行为,区分不同场合使学生能动地避开不协调的情景与信息,消除不协调感。

3.4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达到减少失调的目的

认知失调的程度是认知要素重要性的功能对个体来说,要素的重要性或价值越大,由此要素引起的失调程度也越高在减少认知失调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认知的重要性。例如在日常管理中,为提高执行力我们可适度引入各种“奖惩措施”,使要素的重要性向有利于我们管理的方面进行倾斜,使学生在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接受了我们的管理引导,进而达到认知统一。

其实,要解决认知失调问题,上述四个方面的手段都不是孤立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区分不同情况灵活选用。

参考文献

[1]闫峰.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6

关键词:

辅导员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每年各大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走入了大学的校门,但是逐年增长的学生数量也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使得更多的问题浮出水面。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作为社会的新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身虽有着创新、个性等的优点,但也有着一些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自控能力、缺乏自我生活能力、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等。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人才,高校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时代呼唤的响应。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

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学生组织的管理以及其他相对应的管理活动。

1、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文化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的中国政治国情;使学生坚持的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思想进步,抓好学生的党建和团建工作,做好学生团员的推优入党工作。

2、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教学的日常管理和对生活的日常管理。

教学的日常管理,就是防止学生有旷课、逃课、迟到以及其他不文明的学习行为,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管理和考勤。

生活的日常管理,就是对学生的宿舍卫生、内务、晚归、夜不归宿及其他行为进行管制,并防止学生违反宿舍日常规定等。

3、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包括对学生的档案、组织关系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干部选拔、培训、考核,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等。

二、学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就业与升学的压力和青春情感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1、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数年增多

由于90后的大学生有着一些心理上和生活上的缺陷,所以我们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由于学校和家长的认识偏差,人们往往没有重视到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异常表现。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而且由于没有及时的被发现,往往会发展成为自闭、抑郁、精神分裂等问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渴望远远大于了对信仰、知识的渴望,这种社会现象下的大学生也往往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往往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而忽略了对社会、对家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3、学校的制度管理远胜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适当的制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但是过多的制度往往限制了学生与学校、教师的交流,遇到事情往往按照冰冷的制度办事,而缺乏精神上的交流。适度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的效率也较高。但是有些学校过度强调制度,用各种条条框框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在管理过程中又过于偏重制度,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与学生缺乏沟通的单项交流方式对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有着不利的影响。

4、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

高校的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分成两种类型:一种认为学生是自由的,不应压抑学生的天性,而且学生是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采用放养式的方法,对学生不加干涉,基本不去关心学生的近况,也很少去学生宿舍及教室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与辅导员沟通,无法正确解决;一种认为学生还是孩子,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所以包揽了学生的各项工作,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心态消极,过于压抑,对辅导员的工作有意见。

三、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

(1)树立以学生为本和师生平等的观念

辅导员的工作从本质来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主要通过对学生的管理、服务、监督,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辅导员应该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表现,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辅导员不仅用权利来管理学生,而且要用爱心和关心来温暖和感化学生。同时,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帮助学生张扬个性和走向独立。

(2)加强辅导员自身的修养

辅导员不仅仅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人员,也是引导学生的心灵导师。并且由于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中吗,辅导员占主导地位,所以辅导员的言行在无时无刻的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对学生日后的行为是一种示范。所以辅导员平日应增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言行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要多多提高文化素养,在学生面前展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气息,让学生从内心对辅导员产生敬佩,这样对学生管理工作也有着促进作用。

2、以学生为主,发挥辅导员的管理作用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动和学习生活动态。

(1)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思想引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高鉴别能力,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使学生走出困惑的泥潭,让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等重要的地方,完成学生的梦想,使学生走上成功就业和实现自我的道路。

(2)建立师生沟通机制

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减轻学生沟通的负担。辅导员应常与学生谈话,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

(3)发挥班干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辅导员毕竟无法全天候的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时候就要注意与班干部的沟通,因为班干部也是学生,一起住宿舍一起上课,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需要,所以辅导员只要积极与班干部沟通,让班干部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使班干部成为学生管理中的中流砥柱,才能帮助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助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就需要班干部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班级的整体走上爱学习、爱生活的正轨。

参考文献:

[1]赵丽. 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的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代教育, 2012.01.82页.

[2]霍连娟.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

[3]马冰冰. 浅谈高校辅导员加强班级管理问题. 出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