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1

一、工作原则

(一)加大试点力度。总结第一批试点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化试点内涵,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试点工作水平。

(二)加强引导支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试点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既要注重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引社会创新要素向试点企业聚焦。

(三)突出示范带动。完善标准,强化导向,加强宣传,促进交流,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试点范围

国有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

三、选择资格和条件

(一)选择资格

申请开展试点的企业应具备以下资格:

1. 中国公民或中资机构在中国境内全资设立或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 企业主营业务和技术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确定的重点方向。

3. 企业经营和运行状况良好,一般应近三年连续盈利或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6%以上。

(二)选择条件

根据企业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进行优选:

1. 具有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发明专利,软件、集成电路企业近三年获得过著作权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近三年主持或参与制定过行业、国家或国际技术标准。

2. 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在同行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3. 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细分)位居前列。拥有省部级以上名牌产品或知名商标。新产品(新服务)或采用新工艺带来的销售收入占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20%以上。

4. 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资产负债率合理,治理结构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形象。通过质量管理等相关认证,制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5. 具有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重视技术创新。制定有技术创新规划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工会组织健全,能够正常开展活动,企业劳动关系和谐。职工技术创新活跃,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创新的薪酬激励和奖励表彰制度比较健全。

四、组织实施

(一)基本程序

企业自愿申报,各地方组织初选并推荐,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审核确定第二批试点企业名单。

(二)申报方式和主要步骤

1. 请符合条件并自愿参加试点的企业认真填写《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申报书》和《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申报表》并准备有关证明材料。

2. 中央企业向国务院国资委、中央级转制院所向科学技术部递交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向本地方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或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尚未建立联合工作机构的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申报,申报材料一式四份。申报截止时间为20xx年8月31日。

3. 请各地方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或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本通知要求,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于20xx年9月20日前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材料并附推荐函(纸质版一式三份和电子版一份)寄送到创新型企业试点受理工作组(设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各地方推荐作为试点候选的企业最多不超过5家,并给出排序。推荐函可由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代章。尚未建立联合工作机构的地方由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初审和推荐工作。有关行业协会也可按照通知要求向受理工作组提出推荐意见。

受理工作联系人:李享,阎冬

电话:010-68598364,68511564(传真)

E-mail:,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火炬中心(100045)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2

近年来,大连高新区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大连市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聚集英特尔、微软、IBM、惠普、NEC和东软、华信、海辉等98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软件研发和BPO中心,拥有7家全球十大软件开发商、7家全球十大服务外包供应商、3家企业软件出口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前三名。这些企业几乎都是无污染、低排放,由高、精、尖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组成的楼宇经济。

到2020年区域内总人口将达50万人,这里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文化、宜居、绿色的国际新城,绿地率达5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率达100%,绿色建筑与生态住宅推广率达90%以上。这里住宅、公寓类产品类型丰富,以大型高端综合体和高端豪宅项目为代表的万达·广场-万达·海公馆,是高新区凌水湾区域的代表之作,为高新区未来“半小时生活圈”奠定了基础。而高新区管委会周边的繁华区域中,小公寓类型产品鳞次栉比,作为其中的代表,韩国投资的浦项·道项目以智能住宅为理念,为高新区的财智精英们提供了未来住宅的新范本。而高新区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家长选择定居于此的重要原因,作为学区住宅的代表以及集大成者,东方圣克拉当仁不让地拔得头筹,是家长向往的优秀学区项目。

政策东风助力 高新区生物产业热潮涌动

生物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前景正日益显现。业内专家认为,生物技术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我国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改善民生也需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2011年年底,国家支持生物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也为生物技术发展创造了机遇。而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在发展生物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少国家高新区已制定相关规划,生物产业发展热潮涌动。

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目标明确

2011年11月28日,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将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产业快速崛起。12月26日,科技部又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我国将实施世界顶尖人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产业人才、生物技术管理人才等五大培养行动,并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两部国家级发展规划直指“生物技术”,表明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保证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生物产业还被不少国家高新区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早在两部国家级发展规划之前就已经拟定了各自的生物产业发展方向。两部国家级发展规划的相继,更加坚定了这些高新区发展生物产业的信心。

医药产值多年来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济南高新区,近年来有1/3的税收来自于生物医药产业。济南高新区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新药创制平台及孵化基地两大“招牌”的推动下,济南高新区将按照以技术链和产业链相结合打造高新区生物医药创新产业体系的整体思路,全面建设“中国·济南药谷”和“济南药城”。2012年济南高新区将加快建设济南生物医药园,通过孵化区、中试基地和产业区三个区域同步展开、齐头并进,推进生物医药支柱产业的发展。孵化区将继续以引进研发型生物医药孵化企业和研发机构为重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中试基地将全面展开招商工作;产业区将协助福瑞达生物医药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启动1040亩大中型企业发展区的建设和招商。

昆山市政府投资2.6亿元建立了公益性的小核酸应用研究和孵化实体昆山高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昆山高新区还划出了1000亩土地专门发展小核酸产业,同时将小核酸产业列为园区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国30多家小核酸企业有一半落户在昆山高新区。昆山高新区组建了江苏省小核酸产业联盟,正在筹建全国的小核酸产业联盟,通过产业组织进一步推进整个小核酸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是四川省、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也是中国西部生命科技产业门户,目前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出台了多个专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重庆高新区也已在白市驿布局建设了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制药制剂、医疗设备等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合肥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根据合肥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合肥高新区将大力发展干扰素、母牛分枝杆菌等生物制品,鼓励发展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积极推进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分子影像融合ct、数字式一体化手术室等医疗器械以及医药包装、医用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医药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医药物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药商业集散地;重点发展化学和生物外包及临床研究委托研究机构(cro)服务,推动服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

襄阳高新区也提出了“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园区生物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吸引3-5家全国知名的医药企业入驻,建成一批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种、产、销加工一体化gap基地,加大品牌建设与推广力度,形成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拳头产品。重点发展中药、医药流通、作物育种,培育发展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制品等。充分发挥本地特色生物资源优势,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加快一批特色鲜明的中药制药企业发展;集聚一批县域范围内的作物育种优质企业或研发中心;长线投入,加强留学生创业企业的引进,培育发展大输液、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领域。

政产学研积极投入

尽管生物技术领域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但国家支持生物技术发展的相关规划的犹如给政、产、学、研、金各界注入了一针发展生物产业的“强心剂”,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而且促使各方加大了投入力度。

“两部规划先后出台,无疑会进一步刺激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下一步,疫苗和诊断试剂行业将获得更多关注,其中优势突出、研发能力强、产品线合理的企业如长春高新、华兰生物、智飞生物、迪安诊断等具有一定成长潜力。”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专家分析认为,疫苗、诊断试剂等将是发展重点,包括重大传染病的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的大规模生产、体外诊断仪器与试剂、生物医用材料等。

“我们最近通过了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孵育基地的首批认证,目前在北京通过这项认证的孵化器仅有6家。”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科技孵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兰丰介绍,资源网络同盟是该孵化器成立的多个产业联盟之一,联合了园区内多家大型企业,整合了价值2亿元的仪器资源让园区企业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园区企业的研发活动。

“最近,我们的海洋生物制品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得政府贷款贴息780万元。”潍坊高新区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他所说的这笔资金支持,是近日拨付到位的第二批8亿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810万元专项资金中的一部分。

据了解,目前不少高新区已制定明确的资金和项目扶持计划。西安高新区刚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设立了10亿元专项资金,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和项目将是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之一。对于从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或自主创新产品研发与中试、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从事标准制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企业,专项资金将以无偿资助的形式择优给予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最高500万元的支持。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无锡)动物生物反应器产业高峰论坛”上,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将在无锡高新区重点建设和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动物生物反应器产业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功引进多个重大产业转化项目。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科研管理;应用策略

本文主要探讨技术路线图的基本内涵,总结概括科技路线图的主要特征,同时对技术路线图的功能与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实现技术路线图的推广应用目的。只有依靠并应用有效的技术路线图,才能提高科技研发的工作效率。

1技术路线图的内涵

1.1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概念

技术路线图实际上是实现科研成果的路径设计。技术路线图反映了人们对技术研发的主观意见,使用了人们已知的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技术路线图更强调价值的实现,利益的协调,促进产业的发展等。技术路线图是由技术相关者参与的,对科技研发进行的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预算,在制订的过程中强调相互协调和统一,注重规划出科学合理的路程。

1.2技术路线图的结构要素

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技术路线图理论已经越来越科学,目前可以用数据、图表、文字等不现的形式进行表述,同时也形成了构造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首先,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设定技术发展的目标,找出技术发展的前景,对技术研发进行必要的预期。其次,采用多层结构的模式,对技术路线图进行不同层级的设想,要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反映科技研发的实际进程。第三,目前技术路线图的制订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远景规划阶段、确认技术发展路线、形成技术路线报告等几个阶段,其中要对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障碍进行充分的考虑,然后采用研讨会的方式找出最佳的科技研发路径。

1.3技术路线图与技术发展

技术路线图可以预见技术发展的方向,可以对技术研发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技术路线图不是对技术发展的预测,两者还是有实质区别的。首先,两者都是技术与时间的联系,但是技术路线图指向了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预测指向了技术发展的结果。其次,技术预测可以说是技术路线图的组成部分,或者是技术路线图的起点或终点,技术预测可以指明技术发展的前景,但是技术实现的过程仍然需要技术路线图的科学规划与指导。可以说技术路线图是可操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2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的主要功能

2.1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路线图从本质上讲是对技术的清晰描述,它充分的反映了技术上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高效的运用技术路线图,实际上也就标明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在哪,也就体现了技术路线图在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功能。首先,技术路线图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围绕着技术创新为企业的未来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制订技术路线图可以对企业过去与未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找出企业过去与现在的契合点,帮助企业认识到未来的前景,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拓展更新。第三,技术路线图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策略还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方式与发展经营策略必须从企业的技术状况出发,只有适应技术状况的营销策略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技术路线图的优劣,还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工作的体系,同时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产的业发展

随着技术路线图技术的不断完善,技术路线图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推动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推动着整体产业链条在向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企业围绕技术进行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首先,技术路线图可以为企业的产业调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分析出来,确定企业发展的最优化的途径。其次,技术路线图制订受到多种动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此也最终会反映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敏性,从而实现产业的有效优化组合,使产业调整更为顺利,调整的方向来更加明确和具体。

3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的发展前景

3.1为技术发展提供利益整合机制

科技研发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科研成果而进行的研究和创新性的活动,它不仅由科研部门来完成,而且背后涉及到相关利益方的现实需要,只有在研发中体现出相关利益方的需求,才能使该项目顺利的进行下去。首先,采用技术路线图可以为科研工作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清晰的思路,是实现科研民主化与科学化的重要路径,可以把当前最前沿的行业意见纳入到体系当中,因此可以用技术路线图来充分的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其次,还可以建立起专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以便形成健全相关的调研机制,使相关利益的人诉求得到在项目研发中得到全面表达。这实质上等同于利益相关方参与到项目的研究进程当中,实现了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更有利于实现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

3.2为科研活动提供技术协调机制

科技研发活动不仅涉及到科研院所,还涉及到相关辅助部门和科技转化的企业等,科技工作是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围绕技术的协调机制,实现有效的调配各种资源,对科技研发活动进行更好的掌控。首先,技术路线路图应当作为未来科技研发中协调技术、经济、社会等相关层面的基本机制。技术路线图可以在整合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实现各部门的协调运用。其次,技术路线图应当是在达成部门一致性基础上进行的科技研发工作规划,它不仅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而且还要规定具体的时限。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要求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当科研进程出现问题时,还可以就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有效调配资源实现补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研发效率。第三,技术路线图更指向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预期性和前瞻性,充分的把未来因素考虑在其中,这就减少了科研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有助于围绕未来实现资源整合,全面提高了科研的效率。

3.3为科研管理提供监督保障机制

技术路线图对技术研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对技术发展的基本时间与空间与范围进行了限制,清晰的界定了技术发展的进程。通过路线图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技管理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监督机制,主要部门可以按照技术路线图对技术研发进行监督,使所有相关工作在技术战略图谱的指引下有序发展。首先,可以作为立项、实施和考核的评判标准,使所有的技术研发在统一标准监督下运作。其次,为科技工作的管理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使科技工作有了基本的参照指标体系,保证科技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第三,有助于对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提供了项目进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全面提高了项目的效率。

4结论

技术路线图是科技研发的一项基础性工具,对科技研发的战略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重大科技项目领域都已经广泛的使用技术路线图,都建立起了完善的科研决策的咨询和协商机制,从而全面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技术路线图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玉红,都慧敏.技术路线图及其在科技发展规划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2(5).

[2]李瑞光,杨映明,孙静.产业技术路线图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014-05

近年来世界纺织工业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逐步向亚洲转移,使该地区对纺织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得到迅猛的发展。2009年全球纤维产量超过7000万吨,预计到2020年,世界各国对纤维的需求量将超过9500万吨,纺织工业发达国家对纺织印染助剂产量与纤维量之比达到15:100,世界平均水平为7:100,即纺织印染助剂需求量已经超过350万吨,直接销售额超过420亿美金,而亚洲的东南亚逐渐成为新兴的纺织工业强区,亚洲对纺织印染助剂的需求量已超过北美、西欧和日本之和,列世界

第一。

1 国际印染助剂行情

国际纺织印染工业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不断注入,新纤维、新设备不断涌现。产品朝着高档、舒适、健康及生态绿色方向发展,纺织品的高环保化、新颖化、高档次化、功能个性化已经成为未来主流方向。然而,我国国内技术含量高、环保性能好、专用、高档纺织印染助剂仍需要大量进口。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助剂行业为了在世界纺织印染助剂领域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制订或修订纺织印染助剂的发展策略及技术壁垒,反映了当今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

1.1 国际格局

虽然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四大国际化供应商,DyStar(德司达)、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汽巴精化)、Clariant(科莱恩)、BASF(巴斯夫)已经逐渐被收购或者关闭工厂宣布退出本领域。但是,如Lanxess(朗盛)、Cognis(科宁)、NovoNordisk(诺和诺德)、Wacker(瓦克)公司和日本的松本、竹本等公司仍然凭借它们突出的技术优势,在纺织印染助剂领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所以,即使世界纺织工业转向亚洲,但由于发达国家纺织印染助剂质量有保障,品种数量多,服务到位,依旧占据助剂行业的高端市场。中国、巴西、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占据中低端产品市场。

1.2 国际技术壁垒格局

纺织印染助剂是纺织化学品领域的一类重要化学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占支配地位的技术优势,对产品市场设置了大量的“技术和贸易壁垒”,其中“生态安全绿色壁垒”尤为突出。欧美等国家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生态安全贸易保护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设置高门槛。这无疑是对我国作为纺织服装和纺织化学品出口大国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和严重威胁。

1.3 纺织印染助剂技术发展方向

1.3.1 低碳、高功能性、高效、绿色环保型产品开发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近年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新型高性能纺织印染助剂,目前研发力度主要集中在低碳型但又含有高附加值的助剂上,如:高专用性助剂、高功能助剂、低温型助剂、多功能助剂等。在新型纺织印染助剂的开发上,不仅要具有要求的牢度和应用性能,还必须满足一些特定的质量指标,特别是受限成分的控制。

各国纺织助剂制造企业都把新纺织助剂的研究和开发放到显著的位置,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纤维、新型助剂不断涌现,使得纺织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各国都采用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不含磷和有害物质的有机溶剂进行合成和复配,不仅能适应新纺织纤维和新染整技术的需要,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加工质量、性能和效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1.3.2 应用交叉学科技术开发多功能高效助剂

正如所有学科一样,一个学科的进步是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进步的,在对多功能高效纺织印染助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各国技术人员采用各种新技术,如:复配增效技术、微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技术、生物酶技术等新兴技术、材料对传统的纺织印染助剂进行改造、改性,得到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高效印染助剂,为传统的纺织印染助剂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积极推动催生了纺织印染助剂升级换代,必将推动世界纺织助剂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健康发展。

2 国内印染助剂行情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家,2010年我国印染布产量超过601.65亿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10.69%。而在国家“十二五”计划伊始,就进一步明确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列为国家十大重点振兴产业之一,强调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纺织工业将迎来一次突飞猛进的技术改革和创新。纺织工业的持续增长必将带动纺织印染助剂的快速增长。当然,国内印染助剂行业发展的过程将是艰难前行的。

2.1 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印染助剂行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薄弱的基础,使得产业在制造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世界纺织印染助剂约有100个门类、15000多个品种、而我国能生产的仅有29个门类,1500个品种。行业中具有规模生产专用纺织助剂的企业不多,国内行业结构布局仍待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形成了国内企业占据中低端市场,而国外企业却占据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专用、高档纺织印染助剂市场的局面。当前国内纺织印染助剂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5

技术发展战略是国家对科技活动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规划和行动方针,由科技行政体系主导,并协调技术政策与其他工业政策、国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对一国技术政策的分析框架,Lall(1998)提出从三个层次研究国家技术政策:(1)确定国家发展目标,明确技术发展与国家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2)激励政策,对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国家干预的信号,包括基础型干预和选择性干预,所谓基础性干预是国家对人力资源、科技基础设施、研发鼓励等要素市场的干预,而选择性干预指国家扶持特定产业或特定产业组织优以实施优先优术发展目标;(3)组织制度,包括为实施技术发展战略的科技计划、行政组织等。[1]以这三个层次考察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技术规划不明晰时期。独立之后马来西亚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相一致,资源型产业(如早期的橡胶、之后的棕榈油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是政府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建立的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研究所(MalaysianAgriculturalResearchandDevelopmentInstitute,MARDI)对当时农业多样化、农矿产品的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技术指导和推广作用。相对地,在马来西亚推动工业化的产业政策框架中,产业技术发展并没有成为优先的议题。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通过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投资方式在生产初级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行业兴建了一批制造业企业,到60年代末为解决就业问题和种族间经济利益冲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旨在社会重组目标的新经济政策成为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重点,而外资主导的出口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建的自由贸易区内,与区外的当地产业几乎没有技术联系和外溢效果。在80年代初期到中期马来西亚重工业化的第二轮进口替代阶段,马国政府通过政府投资行为推动的重工业项目计划不仅包含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设计,同时希望进一步达到种族间经济利益平衡的目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产业技术的学习、深化一直不是政策制订者的直接目标。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开始筹建科技行政体系,如1975年成立的国家科学研究开发理事会(theNationalCouncilforScientificResearchandDevelopment),1976年成立的科学技术环境部(theMinistryofScience,TechnologyandEnvironment,MOSTE),它们的预算、权限十分有限,无力对其他部门(如贸易工业部、农业部)以及这些部门下属的重点研究机构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政府加强技术力量供给的技术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政府感到马国工业化“缺乏对科技政策、战略全面而清晰的方向”,[2]1986年马来西亚政府在当年数个经济规划中,包括第五个国家计划(1986—1990)和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明确了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联合,并在1990年产业技术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详细了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及鼓励措施。首先,产业技术目标在多个政策框架中明确体现,明显不同于前一阶段。由政府推动的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失利后,1986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了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1986—1995年)(theI8ndustrialMasterPlan),在这份规划中明确说明国内弱小的产业技术基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认为已具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几乎完全依赖外国技术,建议采取韩国式产业政策对特定部门采用倾斜式政策以帮助本地企业建立技术基础,强调优先发展具有较强联系效应的资源型制造产业,如木材加工业、橡胶制品、石油精炼产品。尽管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的政策方向随着很快到来的外国直接投资冲淡了许多,但该计划是马来西亚政府首次将技术发展领域独立地列为经济发展规划中,显示产业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政策目标之一。1990年出台的“产业技术发展行动计划”(ActionPlanforIndustrialTechnologyDevelopment,APITD)作为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的补充,更为详细列举了五大优先发展领域,如自动化材料、先进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和能源、环境与环境技术,同时指出了马来西亚产业技术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瓶颈,并提出了42项建议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在包含产业技术发展目标的多个政府规划出台后,对原有科技行政体系的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这些技术发展机构与私营企业界联系显得比过去紧密。原有分散在各部门的主要工业研究机构统一由科学技术环境部管理,以便提高这些研究机构的合作能力;改革后的国家科学开发理事会加入了更多私营企业界代表,并监督1986年启动的、由国家资助的“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theIntensificationofResearchinPriorityAreas,IRPA)项目的实施情况;马来西亚内阁组建一个由总理牵头的、新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科技立法和项目规划,除此之外,产生了一些非政府机构的民间—政府协商组织,如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的技术委员会、马来西亚高科技产业—政府协调小组。最后,在政策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对科学技术的公共投入迅速增加,1986—1990年第五个五年规划中科技的公共投资从5.4亿林吉特上升到11.6亿林吉特,这些投资流向国有技术研究机构的基础设备投资以及资助国家重点领域研究项目(IRPA),国家科学开发理事会挑选国有技术研究机构开展IRPA项目。

从实践效果来看,由政府制订技术发展规划、国有资金支持、国家公共研究机构执行的科技体制属于典型的“由上至下”的技术供给型发展战略,这种规划体制的性质是一种集中型的体制而不是包含私营企业界参与的复式或协调式体制,尽管政府的初衷是仿效日本产业需求拉动式技术发展模式将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统一起来,但显然缺乏合格技术官僚的参与和企业界的广泛参与,特别是这种集中型的技术供给型发展战略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自由化的市场环境相矛盾,这种发展战略对产业技术的提升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但无疑地国家对科技的大量投入培育了一种技术创新的社会风尚,这是马来西亚社会氛围里一直缺少的。

第三阶段,1993年后,加强技术政策与产业组织结构、市场条件的协调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注意到大量涌入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内部化的技术转移比70、80年代显得活跃而积极,跨国公司对呈现产品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依托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消费型电子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开始跨国公司增加了对马来西亚本地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以及部分下包行为,槟城形成了以半导体、硬盘驱动器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的产业集群。面对占马来西亚经济举足轻重地位的电子产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紧密融合和跨国公司行为模式的转变,前期的供给型技术发展战略显然无法满足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马来西亚政府调整了技术发展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制造业转变原有扶持单一产业为主的倾斜式产业技术政策,新发展思路强调为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提供诱导性的政策指导以及完善创新的网络建设。在产业政策上,面临90年代初国内已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社会基础设施紧张等形势,政府强调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向“生产效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组装、装配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环节发展,提高产业的自动化水平。加强产业技术开发,提高产业结构联系,以生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在技术发展的操作思路上,突出了培育产业群的技术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以电子电器产业、石化与制药、材料、资源加工等8个产业群,通过产业群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和相关商业服务的互动合作带动产业上下游联系。在外资政策上,1991年11月颁布《新外资投资法案》对参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的外资给予倾斜的投资优惠政策;1995年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规定以“人均员工最低投资额”作为批准投资的附带条件,从而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1996年马国政府将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作为最优先的税收优惠项目,这些政策调整表明政府通过选择性FDI政策以达到促进本国产业技术升级的目的。另外,为改善本国二元性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先进技术扩散,1993年马来西亚政府公布了《扶植企业计划》,由马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三方合作,促进大企业和经挑选的本地中小企业的配套生产,打造中小企业的技术学习渠道。

其次,科技体制从政府指令性向市场主导机制转变,这种转变突出表现在有关技术政策的制订、实施有更多私营企业界的参与。为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原国家公共研究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转变,改革后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营公司,采取合同制研究体系建立企业式营运模式,与此同时大学也被要求通过研究合同立项加强与产业的联系。1992年成立的公私合资经营的“马来西亚技术发展公司”(theMalaysiaTechnologyDevelopmentCorporation,MTDC)是马国首家风险投资公司,旨在促进公共研究机构成果的商业化。

二、马来西亚R&D发展模式的转变

推动研究与开发(R&D)的发展是政府培养本国内生性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国政府科技规划的主要领域。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工业化发展早期,R&D的作用并不突出,但随着企业技术能力深化,R&D活动就开始变得重要,这时的R&D活动大部分与企业吸收、改良复杂的引进技术相联系。特别是,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R&D活动开始从改良转变为真正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因此,无论是促进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或是实施技术创新行为,R&D的增长都意味着工业的成熟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学术界视研究与开发投入为衡量一国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R&D水平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马来西亚进入工业化快速成长阶段,但R&D投入(指R&D/GDP)一直较为落后,成为制约马来西亚产业升级目标的阻碍。但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R&D的资源分布和活动特征明显改善。90年代中期之后,马来西亚的R&D总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幅。从R&D投入来源结构来看,来自产业界的研发比重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0年的57.9%,说明产业界研发的支出已经成为马来西亚R&D总投入的主力,显示在R&D领域由20世纪80年代政府主导开始转变为企业主导模式。与此相应地,在研发项目类别上,应用型和实验型研发支出大大超过基础型研究支出,显示产业主导形式已成趋势。

马来西亚政府的R&D投入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增长幅度很大,其产业需求导向的趋势日益增强。1996—2000年R&D支出为9.35亿林吉特,比1991—1995年的支出增长49%,[3]其中67%分配给国家资助的“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IRPA),其余则流向政府参与的技术合作项目,包括1999年成立的马来西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技术合作项目(theMalaysia-MITBiotechnologyPartnershipProgramme,MMBPP)、1998年批准的多媒体走廊研发基金计划(MSCResearchandDevelopmentGrantScheme,MGS)、1998年成立的示范应用技术资助项目(theDemonstratorApplicationsGrantScheme,DAGS)等。以政府R&D领域的资金分布状况来看,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IRPA)是马来西亚政府研发的主要部分,配合第二个产业主导计划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重点扶持领域从过去的5个增加到11个。相比过去,政府对应用性研发给予了更多倾斜。1986年启动的IRPA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1)IRPA的资金绝大多数流向公共研究机构和一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界很少从该基金获得研发项目,目前该基金尚缺乏产业界与研究机构的共同合作的机制;(2)缺少能够承担风险的技术孵化器的民间企业,IRPA在各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都很低。考虑到IRPA模式的局限性,马来西亚90年代下半期在IRPA之外设立了对企业新技术研发、应用资助体系,着重联合产业界强化对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市场推广。如斥资1亿林吉特的产业研究与开发基金计划(IGS)的主旨在于鼓励产、学、研三方的共同研发与应用,已资助项目包括现有技术改良和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多媒体走廊研发基金计划(MGS)是鼓励进入多媒体走廊的资格公司的研发,已批准的项目涉及电子交易的软件开发、网络电话合成、指纹识别等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技术资助项目(DAGS)旨在推广本地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表2表明在2001—2005年期间马来西亚政府对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在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算投入方面将有大幅度提高。

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占全国研发比例的大幅增长是马来西亚研发结构最显著的变化,2000年企业研发支出金额是1992年的4倍左右,1998年曾达到全国研发总额的72%,显示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需求快速增多。与国家公共研究基金、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基金相比,83%的私营企业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本身。私营企业研发领域多集中在制造业的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特别是电子设备及零部件、交通运输工具和石油产品。在民间研发结构上,外资企业大约占40%左右,且集中于技术密集性行业,如电子电器、化工和塑胶产品,本土企业的研发着重于食品、精练石油产品、基本金属产品以及交通运输器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马来西亚研发型人力资源的缺乏和科技基础设施的不足,2000年民间企业研发费用中有1.31亿林吉特研发项目外包给海外的研发机构。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开支的迅速扩大,一方面是企业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表明马来西亚的一部分民间企业(包括外资和本地企业)已通过技术吸收、消化环节后进入工艺和产品的创新环节。另一方面,民间企业的研发扩大也得力于政策激励。为鼓励私营企业的研发活动,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除对私营企业研发活动的资助体系外,鼓励企业研发活动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也是重要的有效政策,具体地,由国家批准的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可以加倍从应课税中剔除,被批准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予以免除5年期限的公司所得税,公司内部的研发费用的50%准予在10年内从所得税中剔除。从私营公司对这些优惠政策的反馈情况来看,研发支出双倍从所得税中课除的激励政策效果较显著。

尽管近年来投入增长较快,马来西亚研发支出比例(R&D/GDP)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对于期望延伸本国制造业的价值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此外,据马来西亚科技信息中心(MASTIC)的调查,公共研究机构、产业界和高等教育机构很少从事合作研发活动,三者中高等教育机构研发能力偏低,公共研究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从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在一国创新体系的循环流转的角度来看,马来西亚R&D资源配置随着产业导向的模式趋强,技术创新的效率有所提高,但科技行政机构作为协调产、学、研创新行为主体的联系功效以及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仍然有待加强。

三、马来西亚近期技术战略调整的理论分析

学术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政策的选择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新古典学派坚持应建立“市场亲善型”(Market-friendly)的产业技术政策,即为弥补市场失效,政府应改善要素市场,推动贸易自由化、深化金融市场、完善人力资本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主张技术政策应当保持中立性。新古典引用寻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效的可能性和成本远大于市场失效,所以排斥任何形式的针对某一特定产业、某一特定企业组织的信贷、补贴、税收优惠等干预行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理论学派(Lall,s.1998)认为政府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即便不是所有后发国家政府有能力象韩国一样成功执行有力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如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培育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后发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是一种包含基础型和垂直型干预的混合物,不仅包括改善现存的要素市场,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弥补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市场缺陷,比如鼓励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比如发展技术外溢性强、关联性强的产业,Lall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政策应向“市场激发型”(Market-stimulating)调整。从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政府对其技术发展战略的调整来看,其调整的思路更多地体现“市场激发型”的特征。

首先,针对制约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点,政府加大在人力资源、研发鼓励、科技基础设施等环节的基础性干预。在马来西亚国家创新体系中,缺乏高级化、技术性、知识型人力资源被认为是制约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因此,第8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强调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倾斜,推动在职培训,从教育体制上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促进政府与私人、国外机构的合作。此外,以国家力量促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马来西亚加快知识经济步伐的重要措施,2001—2005年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占马国政府科技投入的60%,此举意在以信息技术的推广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在研发领域,除提供普遍的优惠政策外,政府还提供资助诱导私人研发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技术战略相结合,并改革公共研发资源的分配、运行机制,突出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效益。

其次,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以新的创新组织形式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学研究机构的信息技术交流。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领域里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的集中,通过产业集群里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获得比孤立的企业整体更有效的集群创新优势,集群式创新体现了互惠共生、协同竞争性、资源共享性的特殊优势。在实践中,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已经在经济活动中,特别在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中显现出来,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等都是成功的案例。马来西亚政府大力推出的“多媒体走廊”、“生物谷”计划也是希望借助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吸引外资进入,带动本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名牌是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指导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