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NG Xiaoting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xistence of vocational students for the current weak professional values,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unsatisfactory issues such as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student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ay put forward by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values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0 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不断发展,国内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新的职业及职业观不断出现,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研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引高职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实现人生理想意义重大。
1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1.1 学生职业价值观突出自我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较以往时期的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有着更强的自我学习意识,会主动学习以储备知识和技能;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主要出发点,更具“主见”,更加注重自我表现。在工作选择上,他们更喜欢自由和不受人约束的工作,这是新时期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之一。
1.2 多元价值取向间的矛盾冲突
高职学生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价值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上,他们有远大的职业抱负,有报效祖国的信念和理想,但在行动上,许多高职学生又不愿意前往艰苦或者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或行业工作。第二,在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准备方面,他们重视学习的重要性,立志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在涉及要具体工作上,许多人又不能做到脚踏实地。第三,在具体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具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气质,但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坐享其成、贪图安逸。①
1.3 个人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脱节
首先,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和社会职业岗位价值在取向上有着错位的现象。比如,具体到空乘服务这一行业,它对于工作人员的个人外貌、形象气质、仪容仪表及服务态度等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许多高职学生在生活习性上,对于周边环境不屑于整理;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人的生活习惯不够尊重。其次,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现实的职业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幻想,他们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渴望未来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然而,当面对现实就业环境时,很多学生表现出了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丧失了对未来职业理想的动力。最后,道德的实践以及道德的认识之间存在着不对接的现象。高职学生比较喜欢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但是,相对而言他们更加重视物质利益,常常把利益价值的获得作为最后的行动依据。
2 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2.1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和等价交换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当代高职学生对于奢侈品也更加崇拜和追求。此外,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职业成功的最终评价标准就是拥有的财富数量,这使得高职学生经常用物质和财富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使得高职学生更加趋于利益化和物质化。②
2.2 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上力度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高职学生在现阶段的就业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经常会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这样的社会形势对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影响巨大。高职院校往往过于重视引导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而忽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引导,使得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有所忽视。
3 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3.1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学生在形成个人的职业价值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身,更不能对于事物进行正确的取舍和判断。所以,为了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个人职业价值观,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个人价值观主要内容包含:个人的价值追求、价值的取向以及价值的目标和准则等。因此,要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入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周边同学的重要案例,引导广大学生更加关注职业的价值理想和意义,舍弃以往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身边的优秀案例让学生明白只有将个人的实际价值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得自己的事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有理想才能不懈地努力,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因此,理想教育对于职业理想的建立意义重大。众所周知,理想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想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伟大的职业理想,让学生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能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职业理想就是人生理想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定位方面,体现了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二是职业发展方面,所体现的是学生的未来指向。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地规划未来的发展,使学生加深对于职业观的认识。帮助高职学生认识到:职业价值的本身在于他人价值,只有为人民服务了,才能体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职业理想。③
3.3 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帮助高职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积极引导广大的高职学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了诚信勤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这对于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法律意识都有着重要意义。
4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其职业价值观念不仅仅关系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和个人发展,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深化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这是引导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 张荣香.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8):47-48.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9-02
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1.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讲,就是帮助人培养和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科学理性、政治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怎样强?教育是基石,德育是根本。以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年的拼搏精神、创新理念,道德水平,政治信仰有所提高。但是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表现出它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功利主义观念强。高校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制定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但这个目标限制了获取其他知识,很多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课堂上只学与考试相关的东西,忽视课堂上正在讲授的内容。二是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薄弱。这是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基本是独生子女表现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讲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指示着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启示。
第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日常喜闻乐见的趣事、言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寻常的理念,也使这种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到一处。
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浪潮中,时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变以往教师单独讲教为学生讲。学生对新的理念有他们独有的体会,学生在这个浪潮中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若干板块,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围绕其感兴趣的板块合理分工,课下收集材料、集体讨论、形成结论、制作课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表达该小组同学的观点。
第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内容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当前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合理利用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开发思想政治新领域。建论坛,设讨论组,打造网络课程等,利用这些方式随时讨论,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交流情感,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人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满足状态,是人的精神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理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 法治思维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法意识。
“法治”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的契机。法治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致力于法治建设,培育法治政府、法治公民。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应以法治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尽一份力量。
“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社会的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是每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目标的实现要靠法律来实现并监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平等不是唾手可得,都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和保障。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更有助于他们对“自由、平等、公正”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和谐有序美好生活的憧憬。
“法治”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源泉。只有在处处有法、时时有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创造出一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法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原则,以法治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领域、理念的创新。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29-02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各种文化的交流逐渐频繁。从国内来看,利益主体的变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还不成熟,面对多元化文化的来袭,失去了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被“糖衣炮弹”所迷惑,此外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侵入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成为了当今最受欢迎的传播媒介。大学生对内容及其丰富的网络文化有极强的好奇心、辨别能力差、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中的主要来源。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以最便捷的速度获取各种最新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给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些消极思想, 并且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生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把金钱至上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传播到我国境内,使大学生在人生价值上,偏重于追求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倾向于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追求享乐主义,讨厌艰苦奋斗。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条件下滋生出的金钱价值观,大学生出现了错误的价值取向、模糊的道德判断。有些大学生把金钱和享乐看成评价一切的标准,经济利益关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大学中见利忘义现象逐日增多,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在品质的提升,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和享乐的傀儡。(2)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倾向于关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对他人的利益毫不关心。他们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最终目的。从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偏远的贫困山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争着到发达的沿海城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考虑问题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缺乏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因此,面对文化的多样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要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决定其行为和处事态度,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充分的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最终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要经常给大学生播放为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电教片,教育大学生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服务社会、提高能力。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的意识,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
3.引领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校园传播和蔓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污染了纯净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观念得到改变,觉悟得到提高,素质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得到改变,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高校实际,把握时代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高校要认真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状况和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开展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经常找学生聊天谈心,在沟通中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积极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局心理问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
5.积极占领网络教育阵地。21世纪是以网络为主导的时代,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便捷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垃圾资源。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认真对待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搭建交流、学习、工作的平台,通过QQ、电子邮箱、微博、MSN、博客、微信等方式,采用有效的网络教育方式,深人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观,从而自觉防范和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诱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卢桂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王汉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0(34)
5.唐桂莲,郭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6.孙克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这种先进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随后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共同诉求的价值目标,最后是对实现目标所需作出努力的概括。三个层次自成一体,具有内在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帮助教育者占I道德的高点,保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具有主导性
在人民对崇高的思想道德进行追求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引领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民提倡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起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一般的价值体系,它是对社会主义体系所需精神的一般概括和总结。这些表述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中具有主导性。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别于其他价值体系的地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措施,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打造。
(一)加大方法创新,进一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创新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之间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语言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用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相对来讲比较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新型的网络媒介大行其道的当下,学校也要积极的利用好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开发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表达方式,增强虚拟空间的话语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同空间领域的渗透力。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和社会变化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解读,引导和塑造人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努力的发挥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意识。
(二)加强工作机制的改革,协同带动,发挥整体效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不是一个主体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在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协同带动,发挥整体效力。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改革内部的引导机制,增强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构与解读,通过对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完善,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家庭来说,家长要不断的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观念、新名词,和学生保持交流和沟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保持学习和了解,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来说,全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整合好、发挥好不同的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设施,形成全社会最广泛的参与。
(三)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涵
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传承历史人文精神,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核心价值观新的生命力,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本质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对大学生的管理制度,引领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主义情怀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传承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08).
[2]王汉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汉大学学报,2010(27).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4-0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意识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心理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付之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
党的十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通过阅读,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引导大学生应该关注时事热点,及时充分地了解国内国外发生的大小事。不要轻易被媒体导向影响,对于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理性的判断,感性的认知。第二,大学生还是要做好学生的本分,明白时间的宝贵,规划好自己的目标,适当的娱乐活动是好的,但如果让自己变成它们的奴隶,是可怕的。第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因为人生多磨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让自己对社会、对比自己生活好的人有仇视敌对的心理。第四,学习思考明白生命的伟大与渺小,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有无限奇妙美好的可能,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情景。其实,在青年时期,最大地让自己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一颗热爱祖国和同胞的心,并且用行动去表达来源内心深处的爱,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与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践行方式。其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驭物质、金钱的能力。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是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道德价值和道德教育作用入手,才能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进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祖国的未来建设打好根基。
作者简介: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5-0084-07
作为一种存在、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表现形态。在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性与关系实质。而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者之关系不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实效,还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
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形态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学界认识不一,不同学者按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有时即使按同一标准,不同的学者也有着别样的认识,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新的价值形态。除传统的理想价值、现实价值、正面价值、负面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认识外,工具价值、目的价值、生态价值、管理价值、实践价值、集体价值、生命价值、民主政治价值,甚至诗性价值等亦为部分学者所论及。
之所以进行多层次价值类型划分,主要是因为在大部分学者看来,“价值是一种有强烈主体性和个性特色的关系,因此它必然表现为‘多’。划分价值类型的标准、角度和层次,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价值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维化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比较适宜。这就是,把现实的价值关系看做是主客体之间多维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地限定每一种划分的角度和层次,用多种划分相互交叉的系统整体来表述价值类型的立体分类。在其中时刻把握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一基本线索。”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多个层次尝试,学界已有认识就是最好的证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类,不在于简单地对其进行类别的划分,而是要通过分析其表现形态,探讨其涉及哪些内容,进而认识其本性。如果忽视这一点,只是一味地玩分类游戏,或单一地从哲学、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时序等角度进行划分,或为追求新颖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非主导的价值形态,则肯定会出现宏观与微观、表象与本质的混乱,这往往让人迷惑不清,不知所从。
之所以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类的多样化,主要还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认识不清、不深所致。作为主体对象性活动的产物,作为主客体间的特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是单一地由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主体需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两者的互动。由此,虽然从客体的角度区分价值类型,可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划分价值的类型,可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动力,并且离开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但是,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类型既不能单纯从客体属性出发,也不能单纯从主体需要出发,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类型。
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有机结合是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导标准,这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所决定。固然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主体间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随之而产生各类价值,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但基于价值主体主要是个人与群体这一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都是由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所延伸而来,或者说均与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有关。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价值表现形态是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群体主要是指阶级、政党、国家、社会,其中阶级、政党、国家之价值均可归之于社会价值,在此,群体价值又可为社会价值所替代。之所以用社会价值这一普遍称谓,一是从广泛意义上讲阶级、政党、国家自然隶属于社会;二是社会与个人是一对辩证对应关系,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分类既比较容易归类,又较为清晰明了。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这里的社会价值是包含有阶级价值之社会价值,而非一般性的社会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之公共的提升,人们往往会忽略其所包含的阶级利益,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
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单个个体的促进作用,也称之为个人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单个个人的利益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爱好,对思想政治教育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一个人的满足与促进是不同的,可能不具有共性。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个人价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价值,应该以“人的价值”取而代之。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概念的问题,“人”是对单个人的一种抽象,是个人的类的总称。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用于个人,进而对社会、阶级发生效能,而其对个人、阶级、社会的作用与促进,最终均可归为对人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个人价值是最基础、最直接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与总称。另外,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个人的作用不同,但在教育活动中预设的目标是明确的,价值可控、可识、可见。每个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教育活动,非外在强制力所为,而是一种自觉自愿,其中的个人价值较为明显。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的取向。人们对于己有利的事情就愿意去做,而对跟自己无关或于己不利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这是一种现实,也不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这一现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个人价值提示出来,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外来的甚至是强加于人的东西,它并不与人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相违背,而是相一致的。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权利。人不仅需要接受实用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也需要接受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那种认为接受知识技能的教育是一种权利,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义务的想法是一种误解。”既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形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指向社会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吗?
社会与人都是一个综合发展系统,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物质与精神、思想与道德、生产力与教育等方面都彼此相连,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覆盖范围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全部。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甚至还有生态价值、管理价值等其他价值。事实上,当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产生方方面面影响的时候,已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之作用扩大之“无边”与“万能”。试想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何在?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人为地、强制性地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使命。即使经过中外比较,我们发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对其民众灌输“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方是人类发展之正途”的观点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传输这一理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要么是政治理念传播过程中的附加,要么是阶级、国家、社会利益维护之需要。也就是说,虽然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划分出更多价值形态,甚至学界已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所有分类都可以在社会与个人的身上有所体现与展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是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其他一切都是间接的或附加的。这就如同我们吸收氧气,它首先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其后我们可能会上学,掌握技能,养活自己,为社会作贡献。但我们不能说吸收氧气的直接价值或最大价值就是挣钱,就是为社会作贡献。这实际上有点本末倒置。因为一个事物总会与无数个事物相连,不能因为它们相联结,而人为地进行推演。
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表现形态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主要指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政治领域,即社会政治价值与个人政治价值。不过,这并非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会与个人的其他方面,对其他领域的需要有所满足,而是强调对个人与社会所产生之政治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原初、最基本,具有“母胎”意义的价值原态。
二、非此即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认识误区
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一般强调要辩证统一,但事实上却往往偏重一方。长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往往更多局限于社会价值方面,即从阶级、政党、国家、社会角度来谈论与实施教育活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在于社会价值。这种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占据了主导,致使教育运行过程中个体主体地位缺失,最终导致了教育实效性不强,并且引起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非议也逐渐增多。正是由于对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错误认识与做法的科学辨析,伴随国家层面“革命意识形态”向“建设意识形态”的转变,加之个人层面人性的复苏与回归,特别是伴随“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与高度关注。在许多人看来,个人价值得以彰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社会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只有也唯有个人价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有人认为,“确立以现实个人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当展的起点,就是要扭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价值基点定于纯粹的服务阶级统治、维持社会秩序这些功能上。其意义不仅在于确认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重要的内容是以现实的个人存在为其意义所指,它的目标是对现实个人存在价值的尊重和实现,而且这种价值意义所指必定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划定了一个清晰的边界,也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不只是满足于社会进步所需,更重要的是,它的本源价值是要服务于那组成社会和生活其中的各现实个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这种界定防止了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淹没掉具有鲜活生命、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价值,避免了用社会整体价值去挤压同样具有实体价值的个体存在。”
不可否认,在人类发展史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比重视个人价值的历程要长,并且带来了对人性的漠视,忽视人的主导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们今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是对过去片面认识的一种校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一种还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去促成社会进步,这就是我们今天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但我们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而贬低其社会价值,特别是单一地强调个人价值而丝毫不提社会价值,似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外在的,对个人而言是被动的,与个人价值完全不相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而人又会形成群体,群体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实际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设计与面向并不是针对单个个人而是针对一组群体而运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对群体都具有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展现的关系主体既有社会又有个人,两者不可偏颇,事实上,“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阶级、国家、社会由人组成,它们利益的获取与发展具有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又高度一致。
三、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判定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不单单是一种关系的解析与比较,实质上“关系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全面理解,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重要问题。”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受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人是社会人,个人组成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社会谈人不对,离开人谈社会亦不对。人虽具有自然属性,但社会性却是人的根本属性。这是人与动物之区别的根本所在。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共融互动关系――个体依靠社会的保障与支持,他必须尽力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停滞不前,个人发展无从谈起;社会需要每个个体的参与与推动,但其必须保障个人利益的获得,否则个人没有发展动力,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愿望,而每个社会也均有对个体的角色期待。但是,个人与社会均有自己的利益,两者又具有对立性,矛盾与冲突普遍存在着。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发展的初期,社会与个人最初会比较和谐,利益能够保持一致,但随着发展,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会激化,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时还相当激烈。不过,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内,两者的冲突不会过激,以不影响到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为底线。但是,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至极端,特别是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激烈冲突时,革命往往就会发生,个人与社会处于绝对对立状态。一旦矛盾到了这种地步,则对立已经无法调和,最后经过革命又演变成了新的社会中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又会出现如上关系,循环不止。
作为满足社会与个人需要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受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同样有所体现与展示,且表现得更为具体与逼真。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保持着适度张力。整体来说,任何事物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应该是一致的。任何事物对个人的积极意义,就是对群体发展的促进,对群体的意义就是对个人发展的保证。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既需要满足社会之需要,又要满足个体之需要。一般来说,当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又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或反之亦成立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会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而如果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满足度基本一致,则价值达到最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只是名称上的差别,内容上基本无分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状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高值。但这只是理想,只能在特定社会与特定人群中出现。
而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而言,更多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都能满足,但满足程度不一致。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满足度差异不大,那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能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是因为,既然能产生满足感,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均是有益的,虽与自身需求有一定差距,但因差距较小,没有影响到社会或个人的根本利益,故不会产生对立。但是,当两者的满足程度有足够大的差距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地位则会发生较大变化。重视社会利益时,社会价值突出,重视个人利益时,个人价值更为突显。不过,此时虽然对社会与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并没有因为重视一方而对另一方完全否定,即使一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由于没有发展到根本对立,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尚能共处发展。况且,人们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解释。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突出时,人们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归属与贡献,并不否认个人的获取与利益保证;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突出时,人们强调的是个体是群体的基本单元,也并不否认关键时刻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与奉献。
当然,在社会发展中,也可能出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完全对立的情况。当思想政治教育只满足社会需求而完全排斥个人需求时,其社会价值就得到了极度张扬,从而一家独大,个人价值没有存在的痕迹。这固然有利于社会的集权统治,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民众对现下的社会失去了信心,要么揭竿而起,要么投向他者社会之怀抱,革命往往发生于此时。反之,当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个人需要而对社会需求漠然视之时,个人价值则得以极端满足。不过,此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为社会所需、所容,也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建设意义。实际上,此时思想政治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和满足人的需求之目的永远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存在也值得怀疑。
由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始终保持着适度张力,两者间相似度最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佳样式,两者完全对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消亡之表现。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作用,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可能倾向于社会,有时可能侧重于个人,这固然有人为的、外力的原因,但更多地取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需要,取决于社会与人的一种互动。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交结,既为工具又为目的。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互动。虽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双方的对立与争执都以不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维护社会与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就会无效。但是,有学者则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二分法固然理论上不错,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实体,或社会或个人。“教育价值有两个主体:社会和个人,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实践作出价值评价。但这两者不是平等的主体,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所以它们对教育实践的价值评价也不具有平等的有效性。……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最终方向,如果教育实践同时指向社会和个人,那么当两者的要求相互冲突的时候,它将不知所从,而且实际上,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所有形态中,都存在着社会与个人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有时还非常激烈。所以,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主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实践对它的服务方向必须有所取舍,在这些时候,我们坚持社会需要的至上性,坚持认为教育实践应该首先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实际上教育实践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即是典型的人力教育。”
此种说法的实质不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分类的质疑,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与个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秤应该倾向于何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跳出偏执的思维,不要认为非此即彼,而应站在社会、个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于教育、社会与人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是一种手段、工具,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来说则是一种目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说是一种手段、工具,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是一种目的。所不同的是,教育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手段和工具,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结果。在这里,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条件、手段与基础,没有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无法存在与发展,但同时还要看到,人的成长与发展对社会来说也是目的。”因此,教育、人、社会三者关系问题的解决“是可用‘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这十六个字来概括。或可简单地称为‘以个体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这种观点虽然是对教育、社会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实际上对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亦有方法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