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实用新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等。

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

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另有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从目标价值观看这一类整合,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就会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环境和多教学价值取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和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即接受式学习与其它不同种类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特是对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住处技术工具来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评价并熟练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课程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课程模式、“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和协作学习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全面素质为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的培养”是因果相切的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利用网络及其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地去获取知识,采集处理信息。在这种自主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传递、交流,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融“教”与“学”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并以此贯串教学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动口动手,合作学习,讨论争辩,从而促进主体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2.开展网络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2

调查地点是湖南省浏阳市马家湾村。本研究组成员于2009年3~4月、2010年1月、2010年7~8月3次进驻马家湾村,对该村垫料养猪情况进行无结构访谈、参与观察。该村主导产业是养猪业,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马家湾村养猪业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养猪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猪粪便用水冲到猪栏外面的沟里,不经处理就流到河中。长此以往,致使马家湾村陷入了“有水不能饮,洗菜水难寻,下田脚发痒,蚊虫蚂蚁多,空气污染大,臭气满天飞”的困境。根据长沙市环保局监测站在近几年连续对该村的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养殖区域周边90%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0%左右的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的健康安全。当地政府于2008年决定在马家湾村推广“多功能生物活性垫料养猪零排放技术”(以下简称垫料养猪),由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该技术最初在马家湾村得到一定范围推广,但由于各种原因,至2011年10月止,全村仅有两户仍采用垫料养猪,大多农户都已暂停采用,持观望态度。有些农户虽然建有环保猪场,但是根本没买垫料,仍然在传统猪场养猪;有些农户甚至又把环保猪场改回传统猪场。

2生态农业技术的产业技术化环节

垫料养猪就是采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态活性制剂制成垫料,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能够降解猪的粪尿,无臭味及其他有害气体产生,不需要冲洗猪舍,没有废弃物排出猪场,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垫料养猪相比传统养猪具备的较强优势在于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猪的抵抗力、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但该项生态农业技术在马家湾村推广效果并不佳,本研究认为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是技术整合、经济核算、政府补偿和文化形塑几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环节上的任何一环缺失或不足就会导致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不佳。

2.1技术整合马家湾村农户虽然承认垫料养猪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新技术,但普遍认为,该技术由于应用时间不长,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垫料养猪不太适合浏阳地区的气候。猪适宜在30~35℃的环境下生长,温度过高就容易生病。浏阳地区的夏季气温很高,猪舍使用垫料后,垫料分解猪粪便然后发酵,使猪舍温度更高,往往达到50~60℃,垫料上面不能淋水降温,猪舍建造又大都达不到通风的要求,猪极易患病。而在冬季则很好,垫料发酵升高了猪舍温度,适宜猪生长。二是垫料养猪不方便消毒杀菌。猪是群养,每个猪栏养几十甚至上百头猪,养殖密度大,容易传播疾病。垫料里面加了可以杀死病菌的成分,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于大的疫病作用不大,由于垫料上面不能喷洒消毒液,加大了疫病防治的困难。三是垫料养猪会造成猪成长的差别。环保猪栏很大,一般是几十到100多m2,一个猪栏养几十甚至上百头猪。猪的成长有强有弱,强的一般会长得快、长得好,弱的一般会长得慢、长得小,从整体上拉长猪的平均出栏时间。四是垫料养猪会引发猪的呼吸道疾病。猪长大以后粪便排泄增多,垫料消解不彻底,为了增强消解功能,农户就得往垫料里面掺加老糠子等材料。而这些材料会影响猪的肺部呼吸,导致一些呼吸道疾病。产业技术是系统性技术。首先,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只有做到很顺利地实现新旧技术之间的替代、交融,很紧密地实现与其他技术的匹配、契合,形成稳定的技术结构关联,并由此改变自身的形态,成为产业技术,才能发挥其作用。其次,相关群体尤其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相关农业技术丰富而实用的经验,他们与自上而下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互补或者相互竞争。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结合相关群体尤其农民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获得信任和支持,推广人员、公司、政府不能只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农业技术,而应该与农民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协商,促进相关群体达成共识。在马家湾村推广的垫料养猪是高栏环保猪场、垫料降解猪粪便、发酵高温杀菌,与传统养猪的矮栏水泥猪场、冲洗猪粪便、消毒防治疫病差异相当大,垫料养猪与传统养猪的替代、交融的实现,控温、防疫、喂食等各项技术匹配、契合的实现,都有一个碰撞、磨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对于同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及技术结构的认识、掌握和运用不尽一致,会就技术发生复杂互动,不断沟通和协商。生态农业技术之间横向、纵向的匹配、契合程度,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就技术沟通、协商的状况,最终决定着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状况。

2.2经济核算马家湾村农户普遍认为,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目前猪价不稳的情况下,很难承受。垫料养猪,不能沿用传统猪场,要改建或者新建环保猪场。因为传统猪场的猪栏较矮,而环保猪场的猪栏要求较高,里面要放一定厚度的垫料。据估计,建环保猪场的造价大概300元/m2。垫料养猪要求1.7m2养1头猪,而传统养猪,1头猪只要1.2m2,1.2~1.5m2就相当大了,因此环保猪场的猪栏很大,一般是几十至100多m2一个猪栏。这就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垫料养猪与传统养猪相比,相同面积养猪的头数即存栏量减少了,同时每个猪栏的空间大,猪的活动量增大,饲料吃得多,但出栏速度差别不大,卖价也差别不大,很不划算。垫料公司宣传1次垫料可以用1年,1年可以养两批猪,然后换第二次垫料。目前农户使用垫料的实际情况是:一次垫料不能养两批猪,垫料用到后期已经不能化解猪粪便,期间要添加好多材料,或者向垫料公司购买新垫料,这样也增加了成本。环保猪场里猪的成长有强有弱,长得快的能在6个月左右出栏,长得慢的要7~8个月才能出栏,从而把养猪的整体成本提高了。垫料养猪,要经常翻料,垫料化解粪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翻动得是否勤快,翻动的少垫料就会发霉,猪吃了就拉稀。养小猪时劳动量不大,1周翻1次就行。养大猪时,粪便多,必须勤翻。猪达50kg,每两天要翻垫料1次,猪达100kg,每天要垫料翻1次。每次翻料至少耗4h以上,农户感觉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传统养猪,100头猪的规模,每天喂两次食,用水冲洗一下猪栏,一个多小时就可完成。农户对垫料养猪成本的考虑,是与猪价行情联系在一起的。养猪赚钱的时候,不会计较太多,养猪不赚钱的时候,就更精打细算。农户认为,现在农民打零工都是50~60元/d,以此为标准,猪价要在12元/kg才算赚钱,5元/kg就不赚钱,目前猪价在下降并且很不稳,所以传统养猪从经济上来看更划算一些。产业技术是竞争性技术,它是经过选择、淘汰而剩下来的技术。农民会针对一项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前景和成本进行分析,如果此生态农业技术没有带来农民预期的经济收益,农民不可能采用。因此,生态农业技术转化为产业技术要经过经济核算,要针对采用该技术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资金投入进行成本预算,同时,还要对预期销售收入进行测算。首先,如果没有经济核算,生态农业技术不可能进入产业,无法成功转化的技术,技术本身并不一定差,可能是因为使用成本太高。正是基于经济核算,所以现实中起作用的农业技术可能并非最优的生态农业技术。马家湾村农户虽然普遍认为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但是否采用垫料养猪要视猪价行情而定。行情好的时候,养猪能赚钱,发展垫料养猪成本高点尚能接受;现在猪价行情很不稳,并且一直下降,养猪不赚钱,农户基本上倾向于采用传统养猪。其次,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经济核算,致使他们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矛盾冲突,推广人员、公司、政府认为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技术可能并不能让农民真正在经济上受益。

2.3政府补偿对于垫料养猪这种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当地政府进行了补助,但马家湾村农户认为补助力度不够大。建环保猪场的补助不是按照整个建筑面积算,只补助垫料池的面积(40元/m2),而垫料池一般只占整个猪场的50%~60%。相比建环保猪场的全部成本而言,农户觉得补助太少。而且,补助有时候未能落实到位,有的农户只给补一半,有的农户未获任何补助。补助是当地政府派人前来检查、丈量环保猪场后发放的,一些农户建好环保猪场后却没人来检查、丈量,因而没有得到补助。至于为什么没人来,农户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当地政府只给农户补助一次垫料的钱,第2次的垫料就要农户自己出钱购买。补助只惠及了头两批报名参加垫料养猪的农户,后续参加垫料养猪的就不再有补助。当地政府扶持一下后,垫料养猪就交由垫料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由于农户关于垫料养猪成本太高的反映较大,后经当地政府出面协调,垫料公司对垫料实行以旧换新。农户用旧垫料从垫料公司换取新垫料,旧垫料作价只抵1/3的新垫料,另外2/3的新垫料钱由农户承担。目前,就是垫料的以旧换新业务也不再进行。农户普遍认为,当地政府在环保养猪的推广上还需加强投入,落到实处,不能哄骗农户,这样农户才能放心去发展垫料养猪。其实只要当地政府补助到位,农户还是愿意发展环保养猪的。生态农业技术属于公益性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除了考虑技术本身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尽可能提高农民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达到公益性等计划性目标,包括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195与其他农业技术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初期,生态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可能不高于甚至低于其他农业技术,而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采用与否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考虑,政府非常有必要对其推广进行投资。像马家湾村垫料养猪的推广,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成本较高、农户不赚钱,其推广需要政府加强投入并且落实到位。政府可借鉴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价格支持做法,如政府对垫料公司提供价格或其他形式的补贴,垫料公司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农户。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垫料公司的权益,又有利于农户优惠获得生态农业技术,更有利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

2.4文化形塑马家湾村农户普遍认识到,垫料养猪在环境保护方面确实优于传统养猪。传统养猪用水冲洗猪舍,把猪粪便冲向沟渠,再流到河里,环境污染严重。这样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不利。农户逐渐意识到健康与环保的关系。环保养猪能够减少甚至从根本上解决村里的污染问题。但是,农户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对于垫料养猪,农户还是考虑成本问题更多一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养猪赚钱,可以搞环保;养猪不赚钱又要搞环保,那就不搞”。产业技术受到文化的很大影响,内含一定的文化意味,并且技术的体系化、系统化程度越强,技术结构关系越复杂,其文化属性也就越强。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其质的规定性要经过“文化形塑”。首先,生态农业技术引入一个地方必须考虑文化适应问题。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尤其整套技术的引进,不仅影响到当地原有的农业技术体系,而且对农民等相关群体的生产、生活、行为、观念都会产生较大冲击,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其次,相关群体尤其农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解越多,他们就越支持技术的推广。相关群体尤其农民所掌握的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文化知识以及对技术所持有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冲突的状况。马家湾村深受传统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之苦,普遍认识到垫料养猪对于环境保护的好处。这是垫料养猪最初能在马家湾村得到一定范围推广的重要原因,现在虽然大多农户都已暂停采用,持观望态度,但并未完全放弃,也是逐渐浓厚的环保文化作用的结果。

3促进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建议

3.1吸引农民参与,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为促进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的良性循环,拓宽推广渠道,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服务模式。推广时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技术,优先推广那些高产优质、简单易学的生态农业技术,并提供相关的配套信息。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生态农业技术研制出来之后大多由政府组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需要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技术,事先确定好推广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不能奏效,不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往往比研发、推广人员更加清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农民参与,需要吸收农民的生产经验、创造性思维。农民的参与可以保证所研究的技术更符合农民的需求,更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可以发挥出农民在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修正能力。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阶段,农民参与主要体现在技术需求的表达方面,以及把新技术与现有农业生产措施结合起来等方面;在生态农业技术的实施阶段,农民参与主要体现为大范围内对新技术进行检验、评估并内化到现有生产措施中。因此,一方面各种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学校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可以对农民进行正规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实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

3.2政府积极扶持,让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在经济上受益生态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技术的推广是不现实的,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提供了理由,各级政府应当给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一是可以给予适当补贴,降低农户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成本,鼓励农民学习、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对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投入,给予货币或实物补贴,如品种、工程材料、农业化学和生物生产要素以及农民的学习成本和投劳成本等。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的建设进行补贴,保障农民能购买到质优价廉的生态农业技术。对那些因采用生态农业技术而经济陷入困境的农民给予补偿,确保其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二是可以运用财政资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三是可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善生态农业科技应用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积极性,给予他们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为导向、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3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县畜牧兽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工作会议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市局有关要求和安排,周密谋划、精心部署、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定期督查、严格考核,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思路

突出畜牧结构调整,按照市委、市政府“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关、促增收、奔小康”三农”工作思路。坚持“林缘牛羊,前塬鸡兔,全县养猪”产业格局,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畜牧产业,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努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持续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肉牛饲养量万头,至年底。占计划的%出栏万头,占计划的%奶牛饲养量头,占计划的%肉绒羊饲养量3.44万只、出栏万只,分别占计划的%和114%猪饲养量7.23万头,占计划的%出栏万头,占计划万头的%鸡饲养量万只,占计划万只的%出栏万只,占计划万只的%肉类总产量吨,占计划的%鲜蛋产量吨,占计划的%鲜奶产量吨,占计划的%。

全力提升产业规模今年我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一、抓龙头带小区。加快推进舍饲圈养、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继续完善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和佑苏兴民养殖基地建设,改(扩)建永正良种猪场、石湾子嘉宾牛场等标准化养殖小区西坡石湾子村支部书记任家斌牵头按照“圈舍简易、品种优良、科学饲养、紧跟市场、突出效益”原则,筹资70万元对本村原宏源种业公司制种中心的房舍进行改造,建成了西坡石湾子标准化养牛场,该场占地10亩,现已建成标准化牛舍26间、520o配套建成兽医室、消毒室、饲料库、业务办公室,建50m3沼气池1个,100m3污水化粪池1个;配套建设草棚4间、平方米,建设260立方米青贮窖2个,运动场平方米;购大型铡草机2台,打捆机、包膜机一套,农用车1辆,全年青贮玉米秸秆吨现存栏早胜、秦川基础母牛80头并辐射带动周围户群众发展标准化养牛基地永正乡友好养猪场建成标准化猪舍4栋,现存栏良种猪头,至目前已出栏肥育猪头,创产值万元,创利润万元;五顷原乡龙咀子村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个,共建标准化暖棚牛舍54间,入住养牛户18户;周家乡下冯村冯云建成养羊小区1个,建暖棚羊舍4o一次性调购波尔山羊只。

新增规模养殖户户,全县新建养殖小区(场)6个。占任务户的%规模户累计达到户。

为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了加快草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二、抓饲草基地建设。筹措资金10万元,从宁夏固原调购优质紫花苜蓿种子4000公斤,投放到西坡、五顷原等种草示范点上,并派出技术人员蹲点,现场指导种植,共建千亩草带2个,五顷原龙咀子种草点抓住春季降雨的有利时机,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平整土地,一次性完成连片种植紫花苜蓿1048亩西坡石湾子租地种植紫花苜蓿1026亩。

根据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同时。大力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工作,建成五顷原龙咀子、西渠、南邑,西坡乡石湾子、高渠、南桥,三嘉乡关川、松树坪、刘川,湫头乡西沟等个青贮示范点全县青贮玉米秸秆万吨,占任务的%。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落实“预防为主,三、开展动物防疫工作。防控结合,综合防治”方针,切实落实“两强一打”防控措施,全年共用口蹄疫苗注射牛万头(次)免疫密度%注射羊万只(次)免疫密度%注射猪万头(次,免疫密度%用高致病性猪蓝耳苗免疫注射猪万头(次,免疫密度%用猪瘟苗免疫注射猪9万头(次,免疫密度99.1%用高致病性禽流感苗免疫注射鸡.万只(次)免疫密度%公路沿线、城镇周围、养殖密集区及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密度均达到%建立建全了疫情测报网络加强了兽药饲料经营及养殖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所有兽药饲料经营门店、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四次拉网式检查,查缴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兽药18件,全部进行了销毁;取缔无证经营户3户,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户,使全县兽药饲料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养殖环境进一步优化。

努力提高新技术普及应用率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在榆林子、永正、山河、西坡等乡镇建成标准化养猪场10个,四、抓畜牧科技推广。饲养肉猪3240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抓了生态养猪技术推广山河镇佑苏兴民养猪场、永正种猪场各建成发酵床猪舍一幢,500o三是抓了冻配点建设紧紧抓住国家肉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在县实施的良好机遇,新建山河冻配点(处)进一步规范了原建3个冻配点的运行机制,调购西门塔尔、利木辛、夏洛莱等良种肉牛细管冻精7000支,冻配母牛6400头四是抓了暖棚养畜技术推广改圈3570间,扣棚5.26万m2扣棚养畜10.33万羊单位;五是抓了饲养方式转变变散养为圈(笼)养,变自由放牧为设施养殖,变单一饲料为全价配合饲料,变粗放经营为科学管理,通过畜牧科技的推广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年内共争取到项目投资61.35万元,五、抓项目工作。其中:①《国家良种肉牛补贴项目》冻精补贴5万元;②《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重点建设项目》11.25万元;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9.5万元;④《兴民养猪场建设项目》35.6万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县10个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续建项目和县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市上已经初验,等待省上验收。

畜牧科技普及率大大提高一是组织了全县畜牧兽医系统3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二是组织了26名动物防疫监督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学习培训考试;三是对全县94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业务培训;四是聘请大北农集团专家举办了1期微生态健康养猪技术和防疫知识培训,六、抓科普宣传和培训。培训养殖技术骨干120人;五是派员参加北京及省、市业务培训12人(次)印发养殖知识、防疫知识宣传页6000份;六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专业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全年共举办饲草种植、加工及调制、暖棚养畜、程序化免疫、设施养殖、快速育肥、冻配改良等技术培训班41期、培训骨干4219人(次)。

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全县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始以后,七、抓科学发展观学习。单位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安排了专职业务人员,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配发了学习笔记,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编发简报26期,职工人均撰写心得体会及调研材料3篇以上,人均记学习笔记3万字以上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使工作作风得到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我不懈努力,总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是林缘和前塬养畜进展不平衡;二是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三是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发展资金相对匮乏。

三、年工作要点

以肉牛羊规模养殖为重点,年全县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及省、市、县产业开发导向。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着力组建养殖公司、养殖协会,走前塬猪鸡,林缘牛羊的发展模式,扶持带动养殖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采取国家项目扶持,1积极扶持建设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等办法,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年内建成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规模养殖场,重点抓好佑苏兴民养殖基地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石湾子良种肉牛繁育场的改扩建,永正种猪场监控设施安装工作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以林缘乡镇为基地,以牛羊设施化养殖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新增规模养殖户200户500亩草带3个,2抓好草产业开发全县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万亩以上建成千亩草带3个。其中林缘西坡、五顷塬、三嘉三乡镇,每乡各建1个千亩草带,山河、湫头、西坡三乡镇各建1个500亩草带林缘养牛规模村全部推行玉米秸杆青贮技术、舍饲圈养和良种冻配技术,重点扶持石湾子、西渠、龙咀子、关川、西沟、等5个千头肉牛养殖规模村,使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和项目扶持。

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4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及各乡镇、办事处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任务及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勤政务实,认真执法,搞好服务,使我市的养殖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水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上半年工作情况(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1、生猪出栏25.86万头,存栏30.9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0.2%和1.6%;2、商品肉牛出栏1.4万头,比去年增长16.6%;3、家禽出笼476.2万羽,存笼656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3%和0.5%;4、禽蛋产量5258吨,比去年增长5.2%;5、肉类总产30250吨,比去年增长8.5%;6、水产品产量16100吨,其种水产品产量71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6%和16%。(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1、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5%,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3、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4、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1、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100%。特别是4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7000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鮰、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防W病、Q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5

1、具体运作程序

多年来,由于协会及其会员户、民营科技企业及其业主,在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筹集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往往他们的项目发展前景看好而经济实力不足,担保条件差,银行贷款难,资金筹集速度慢、数额小,不能满足项目需要;科技扶贫项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投入比例低,有的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为此,从2005年开始,广南县科技局(科协)一改过去“科技扶贫就是办技术培训班”的科技扶贫旧方式,创新出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1)审批立项

科技扶贫项目的考察、申报、审批有三个方式。一是由科技局(科协)根据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到最需要科技扶贫的乡村、人群、企业中去调查研究,提出年度科技、科普项目计划,拟定支持的方式和数额,报县政府批准立项;二是由农技协及其会员户、民营科技企业等贷款对象,向县科技局(科协)提出项目立项申请或者科技扶贫贴息贷款请示,县科技局(科协)经过实地考察同意项目实施;三是由需要借款的农技协及其会员户、民营企业主自行与银行联系,办理贷款手续,领取资金后,申请县科技局(科协)给予科技扶贫项目贷款进行贴息和技术支持。

(2)考察借贷

项目批准立项后,先由县科技局(科协)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门联系,订立科技扶贫项目贴息贷款协议;再由科技管理部门向银行提出借款的具体项目、对象、数额、期限和贴息标准等,派员相约到实地进行详细考察,给贷款对象讲明贷款的方式、利率、用途和赔款的方法、贴息标准和超期赔款的惩处办法等,做到银行愿贷、群众愿借、科技部门愿贴;然后由银行决定借款的具体对象、数额、期限和利率标准等,办理相关借贷手续、划拨资金;最后由银行按照贴息标准计算出县科技局承担部分利息的数额,开据《贷款收息凭证》到县科技局划拨利息款。向贷款户收贷缴息的相关事宜由银行负责。

(3)技术培训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农事节令和群众需要,由县科技局(科协)牵头并联系相关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实施地点,协会负责组织会员和贷款户主或者企业技术操作人员等,开展项目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进行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技能培训,做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2、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广南县科技局(科协)启动“科技+金融+协会+企业”科技扶贫新模式后,先后联合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为黑支果乡半夏产销协会(黑支果乡秦烽养殖场)、五珠乡六良箐村委会腊梅树村半夏产销协会、广南县泓颍林果开发有限公司、莲城镇南秀社区向阳村生猪产销协会,办理1年期科技扶贫贴息贷款55万元,县科技局(科协)贴息补助5.3万元,发展半夏、生猪生产,成效显著。

(1)半夏人工栽培示范项目效果良好

2006年,由民营科技企业――黑支果乡秦烽养殖场筹建的黑支果乡半夏产业协会,遵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南药、北茶、中烟”支柱产业发展思路,在开展中药材半夏引种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乡扩大种植规模,但资金缺口较大,协会会员心急如焚。县科技局(科协)得知后,主动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协商办理1年期贷款35万元,贴息3.7万元,支持黑支果乡半夏产销协会会员种植半夏113.6亩(1亩=1/15ha)、五珠乡六良箐村委会腊梅树村半夏产销协会会员种植51亩、民营科技企业广南县泓颍林果开发有限公司在莲城镇畜牧场村种植35.4亩。采用半夏与向日葵套种技术,认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深入种植地块指导,并结合实际将掌握的种植技术制作成光碟,手把手教村民种植,使半夏种植获得了好收成。经县科技局(科协)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量176.2kg,以16元/kg的市场价计算,亩产值2819元,亩纯收入1584元,全县当年种植半夏200亩,总产量3.5t,总产值56万余元,协会会员和民营科技企业主纯收入31万余元。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还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2)向阳村科学养猪示范项目正在实施

向阳村位于广南县城西郊1km处,居住着16户52人。近年来,在南秀社区科协的指导下,由村民王天喜牵头,养猪户自愿报名组建了有14人参加的“向阳村生猪产销协会”;县科技局(科协)把向阳村列为科普示范村,引进先进养猪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普及活动,使全村生猪发展到109头。但由于去年发生疫情后,该村养猪户损失较大,无力投入生猪产业,到金融部门贷款,又因没有物资抵押而无法借到资金。为此,县科技局(科协)在划拨2000元协会活动费的同时,主动与广南县信用联社联系,由莲城信用合作社于2008年8月4日贷款20万元,借款期限1年,县科技局(科协)贴息支持1.6万元,支持姚发艳等8户会员户进行科学养猪,以便实现该村年户均生猪出栏20头的目标。项目正在实施中。

养猪实用新技术范文6

一、精心搞好教学安排

一是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本课程采用全军基层后勤管理专业统编教材《基层农副业生产》(2011年版),该教材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由于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很快,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广泛查阅有关资料,及时了解新的知识点,并不断丰富到教学内容中,使生产课程更具有前瞻性,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可以采用给学员配备《部队常见小菜制作技术》教材,播放总后配备的种植、养殖教学光盘等,拓展学习的知识面。

二是课时安排要突出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要结合好,要突出实践性教学,使学员掌握农副业生产基本技能。课堂教学要为实践操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讲解由易到难,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践性教学时间,要求实践性教学全部走进菜地、走进养殖场,让学员到生产第一线去看、去听、去学、去做。采取学员全期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完成种植、养殖和副食品小加工等生产训练任务,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

三是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教员在组织好教材的同时,应合理使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生产课的多媒体课件要具有丰富图片、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教员博客提供给学员更多、更新咨询,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利用生产网络课程,提供给学员己研发的《蔬菜栽培》、《常见病毒性猪病防治》和待研发《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的交互性,实现网上辅助教学的功能。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基层农副业生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实践条件,结合农副业生产的具体环节来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的各种感觉器官,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现场教学。采用现场教学能够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促使学员熟悉相关的生产环境。司务长实习基地有养猪场、养鸡场和鱼塘,讲解生猪饲养可以在养猪场组织教学,使学员能够理解养殖规模、养殖品种、饲养方式等,能帮助学员很好地了解各猪种的生产状况,熟悉各猪种的生产性能;在种植基地现场讲解如何进行蔬菜种植,通过现场操作演示,学员能更好掌握给豇豆搭支架、给茄子整理侧枝、给白菜束叶等技术;小菜制作间可以常年安排学员制作腌制类、糖醋类、泡制类等品种;豆腐制作间拥有一整套磨浆、煮浆和成型设备,学员可以在进行小范围的豆制品生产;豆芽生产间拥有豆芽机1台,生豆芽缸6个,可以组织学员自己动手分别采用机械方法和传统工艺生产豆芽;对一些难以进行现场教学的环节,可以通过制作教学录像来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很强。在现场教学学员人数过多会影响授课效果,要实行小班教学或轮流分组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二是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员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选材、合理组织。《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生猪饲养、家禽饲养和副食品小加工等章节。比如生猪饲养,可以收集整理某个基层单位养猪的成功案例,从建猪场规划设计、场址选择,到投入建设;从小规模饲养,到扩大养殖规模等,经过认真挑选和整理,加以补充和完善,作为教学案例和训练课题,将这些细节整理成册,以指导书和光盘等形式发给学员。所选教学案例和训练课题既要贴近生产实际,较好地体现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充分考虑到学员的认知与接受能力。

三是讲座教学。《基层农副业生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一些知识点仅靠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根本不能讲授得很透彻或没有课时来讲授,例如:猪、鸡、鸭、鱼的疾病防治,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豆制品的深加工技术等。因此,我们可以安排教员或邀请外校的专家给学员作专题讲座,如:《猪传染病防治》、《蔬菜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等专题讲座,拓宽学员的知识面,使学员接触到更多、更新、更深入的知识点。

三、提出创新考核方式

为解决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考核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出创新《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的考试思路,探索并实施2-6-2的考试模式,即采取20%过程考核,60%实践技能考核,20%理论考核的方式,综合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不足60分为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将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把考核与学员的能力培养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章节考核。日常考核是由任课教员根据学员的上课表现来评定,一般由作业、课堂问答、学习态度纪律等三部分构成。章节考核是指在某些章节授课结束后,组织的书面或口头考核,任课教员要有详细的考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