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1

具有历史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获得广泛关切。这条道路是一条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具体道路,指引着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又要迫切地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道路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历史节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个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蕴含的基本价值精神、结合中国传统价值习俗的优秀遗产、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价值观念,具有迫切的历史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关乎国家兴衰命脉的重要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塑造价值观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和媒介。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假如对其不加引导,或者不能正确引导,而随其“自由”生长,那么很容易使得青年人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甚至被别有用心的舆论所误导,尤其是难辨是非的网络舆论,其影响不容小觑。这种“自由”的价值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将话语领导权主动退让给了其他势力;这不仅是对青年人成长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不负责任。理论告诫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只有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节拍,才可能实现青年真正自由的价值选择。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恰当的方式融入高中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迫切的时代任务。

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精神?正是当今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育体系的综合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应该渗透进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还应该致力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素质养成;不仅要出现在思想教育的课堂上,而且要引导各门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育教学实践。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专项特长的培养,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展,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周升旗仪式、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高二学生18岁成人仪式、高三学生文明离校活动和毕业典礼等,都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全面的平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以认知知识的形象出现,而且能全面、立体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时应采用有效方法

如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值得反思。当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人格和思维方式尚未定型,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价值导向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积极占领这一思想阵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在与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博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必须通过更为接地气、更贴合学生思想生活的崭新形式出现,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首先,用感性直观的体验方法取代传统的理论教育,通过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事迹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先获得情绪和心灵上的感染,再推进理论的深化和认知。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其他学生的具体案例、调查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反思,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对错,反思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对这些具体朴素的价值情感进行理论升华,帮助他们稳固对这一价值观念的思想认同。向学生开展人类的基本价值文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论精神教育,在思想史的长河中,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历史意义。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从而起到示范教育的作用。更进一步,要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长效机制,推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

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

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由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流倡导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培育取向。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基于国家主体、反映国家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并制约和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等发展方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会主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社会各种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行为规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体,反映公民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的实践方向,包括公民对自我身份、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机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而是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保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在各个社会群体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且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且与“非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众多,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必定带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尽管我国由56个民族聚集而成,但我们传承的却是同一脉的民族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其全过程。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延展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其深化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文化精髓,在不断的教育传播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效用,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4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要求,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处在道德形成的启蒙阶段,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感恩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感恩文化 感恩教育 有意识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感恩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体现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感恩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感恩文化的精华,并通过改造,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感恩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加强感恩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在道德形成的启蒙阶段,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

二、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些经典名言,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感恩既有感恩戴德之意,又有感谢、感激之情。知恩、感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体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听到这耳熟能详的歌词,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感恩的心》。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上却反而越来越迷茫,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孤僻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围着一个小孩转,抱在手里怕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成小公主小皇帝一样的供着。家里人的过分宠溺,往往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知有自己,没有别人了,不懂得分享,更不知感恩为何物。

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心怀感恩,方能聚集正能量。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

从小开展“感恩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础。

三、有意识地引导,深入开展感恩活动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让他们知道哪些是需要感恩的,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的爱。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太阳,给予我们温暖,我们应该心怀感恩;江河,给予我们清澈的水源,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大地,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也应该心怀感恩;身边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感恩教育,引导孩子们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儿更美。

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深入开展感恩活动,在升国旗时站姿要整齐,态度要严肃;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说声“谢谢”;向别人问路时,说声“谢谢”;借了别人的东西时,说声“谢谢”:买东西付款离开时,也不忘说声“谢谢”。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毫无怨言地为我们搭建快乐成长的舞台,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感恩父母就从身边小事,从日常小事做起――平时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为父母分担些家务劳动,洒扫、洗衣、做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茶余饭后,跟父母说说知心话;在父母的生日,说几句感恩的话语,让他们知道子女的幸福感受;父母下班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等。

教师传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智慧,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辛苦,感恩老师,就要珍惜老师的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进取,用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回报老师的辛勤耕耘;教师节,亲手制作贺卡把自己的美好祝福送给各科老师;即使毕业了,也多跟老师联系,不忘师恩。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青年,肩负着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巩固祖国边防疆土及增进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重任。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优秀学子迈进高校大门时,民族之间历史、地理及文化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凸显出来,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民族繁荣稳定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适时调整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曾说过:“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剩余的扣子都会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校普遍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分阶段、分年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等为契机渐进式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力求为大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将他们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一、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曾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即表明了对某种事物或思想的认同培养是可行的观点。高校是塑造青年英才、培育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在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度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重大。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从个人的行为做起,从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开始,积极推进全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能助推实现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二)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思考和甄别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科技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面对着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障碍重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把握他们的心态形成、变化及发展规律,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科学研判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社会文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文化底蕴、道德素质提升的同时,帮助他们系统地掌握价值内核,引导学生自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献身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有利于他们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综合素质。

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贴近思想为原则

当前,“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样,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备一定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由于这些大学生大都来自于生活较落后、信息不通畅、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聚居生活,受到本民族习惯、文化,特别是信仰的深刻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深深烙下本民族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以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基本原则,更好地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二)以贴近实际为原则

高校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又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理解他们的内在感受,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统一,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自觉抵制各类非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思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致认同和遵循的政治信仰。

(三)以贴近民族为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每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等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符号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尊重他们所独有的民族特点和思维习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能够兼顾本民族的优良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民族理论、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强化学生“大家庭、大团结”理念,教育学生树立“大中华”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引导学生尊重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包容共进。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针对新生来自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的特点,将民族团结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课,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及党课等,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汉族文化,让汉族学生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在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组织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庆祝,以联欢会、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民族融合。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开展民族教育的任务之一。高校应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如“民族梦”“青”“成才梦”等,组织学校、学院、年级、班级进行“四级”大讨论,或者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畅谈理想,畅谈“中国梦”,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三)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机制

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畅通的信息渠道有助于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学校通过建立思想动态信息员、学生公寓巡查员、网络动态监控员等学生信息反馈队伍,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与团队意识强、立场坚定、思维敏捷的学生担任信息员,通过日常信息反馈交流,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

心理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一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步入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随之开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测量与普查的工作,重点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测量数据加以分析与研判,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将测量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或班主任,适时开展追踪教育。此外,学校通过组织心理协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阳光形象大使”“心理剧”“心理运动会”及“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通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能够积极正确地对待,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抵御外界负面影响的能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4]张锐.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6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实现德育目标、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时期的“三个倡导”,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扩大和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学生指明了具体、可行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对价值认同机制的审视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同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表现为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为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互动能力及与其相应的道德意识形成与发展而付出意志努力的结果,是价值主体行为的内在驱动,也是其行为的价值导向。个体价值观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有效的价值认同机制。价值认同机制的建立一般要经历盲目认同、审视认同、被动认同、自觉认同等阶段,最后将价值观内化为价值主体的意识和行为。价值认同不仅涉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包括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显示,也是一主体对另一主体认可与否的反映。

1.盲目认同阶段

盲目认同主要指价值主体在没有完全认知或完全没有认知外部价值观念,也没有理性把握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的情况下,仅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根据自我潜意识盲目地接受外部的价值标准。由于此阶段价值主体的认知水平较低,其价值选择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外发性,因此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很不稳定。

2.审视认同阶段

当价值主体面临价值选择或碰到价值冲突时,自然会进入对价值的审视、辨别、判断阶段。审视就是价值主体依据自身原有经验对不同价值观念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受价值主体“前价值认知水平”的影响,还受情境、环境的影响。而且,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对自我价值取向的思考往往比较感性,审视阶段的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短时效应。

3.被动认同阶段

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必然折射到其价值行为上,同理,价值主体的价值行为也会反映其价值取向。被动认同就是价值主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被动放弃原来的价值取向或被迫接受新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被动认同的价值取向不断与主体原有的价值体系产生冲突,在冲突中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受到限制或放大,从而得以强化。同时,长期的被动强化会固化价值主体的思维,因此被动认同往往不被察觉或显得主体“无能为力”。

4.自觉认同阶段

自觉认同是指价值主体经过价值选择或面对外部的环境“压力”,对主体的信仰产生经验固化,最终把价值信仰落实到主体行为上。一方面,自觉认同具有迁移效应,会影响价值主体其他附属价值取向的确立;另一方面,价值自觉认同是深层价值确认。价值主体通过对价值本身清晰的理性认识,改善原有的价值体系,从而主动接受新的价值观。

三、以价值认同为基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大、群体影响力大,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其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搞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1.加强理论教育,矫正学生的盲从认同

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近似的价值观。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评价。 确立价值取向的过程就是达成思想共识的过程,而思想认识基于理论认知,所以理论认知是价值观确立的源头。长期以来,由于受“分数导向”的困扰,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核心价值的终极关怀。学校德育不仅缺乏实践体验,其理论体系的认知教育也远远落后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加强理论认知教育,能有效克服高职院校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盲从认同现象。首先,加强国内政策、国际形势教育,构建科学的价值体系。当前国内政策、国际形势是最大的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教育,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在全局层面深层次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是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加强理论体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在价值选择时更加理性,不断实现个人正确的价值追求。再次,加强认知心理、价值信仰教育。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受价值主体主观心理的影响。改善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培育其理想、信念,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评价取向的成熟定型,帮助学生克服在价值观上的盲目认同现象。

2.加强冲突鉴别,形成学生的审视认同

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受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因素影响,而主观选择起决定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认知是当代年轻人对价值取向“自我性”及“自我独立性”的彰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鉴别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搞好理论知识传授,更要将教育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革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利用价值冲突情境,培育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价值选择是价值主体内心价值冲突的结果和表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来源于对价值的认识,而且要依靠价值主体的坚定信念。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毅力、信念等心理素质训练,目的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方法论的教育。重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价值评价方法,发挥方法论在价值冲突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航向。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价值转换置于学生的价值审视范围内,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

3.加强熏陶体验,提升学生的被动认同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其体现出的文化、精神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加强熏陶体验,就是通过整洁的校园、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活跃的社团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展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用“大学精神”完善学生的价值认同。一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要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融入文化感染元素,让每一扇窗、每一堵墙都时时散发出文明的气息,提升学生的价值取向品味。二是加强校园虚拟文化建设。要通过制定严谨、完善的制度,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制度的人性化设计和制定,彰显制度的人本属性;通过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倡导网络道德,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阵地。三是树立优秀学生典型,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榜样参照。实践证明,无论是价值认同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同伴的肯定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更有效果,同伴的示范效果常常比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大。要通过榜样力量的折射,给学生造成一种“同伴价值压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和奖励机制,通过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4.加强内化实践,实现学生的自觉认同

价值观是以价值主体的行为表现为存在依据的。“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价值观的形成基于价值的主体内化。价值认同是一个从价值教化向价值内化的演变过程。实践是促使“知”与“行”统一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融合。任何价值观的培养都不在价值观本身,而在于受教育者的行为养成。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构建符合学生价值体系的“生活实习场”,把价值内化实践置于重要地位。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科学的实践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要加对强学生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引导。通过实践总结、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