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行为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
一、引言
最近的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悲剧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近期报道的江西初中生殴打小学生的事件,让我们思考如今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很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发生如此之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怎能不让我们惋惜!从这些现象折射出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没有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正确的教育引导。
二、行为主义理论
1913年,以《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他认为人类很多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建立的刺激-反应所形成的。下面简要介绍以巴甫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产生无条件反应。斯金纳主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对生物的自发活动进行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内容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榜样)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所以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通过对父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观察从而有意的去模仿父母,可以避免来自父母的惩罚和维持与父母的情感,还可以使用类似于父母的行动去控制周围环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受教育者就会跟着学;教育者自身行得不正,就是强令受教育者也不会行得端[2]。
(一)父母的婚姻观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稳定的家庭和睦融洽的气氛会熏陶、感染、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推动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生活在家庭和睦的青少年,他们会以父母的这种婚姻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婚姻价值观。
(二)父母吸毒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吸毒己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杜会问题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行为主义可以解释这一行为,当父母以吸毒作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青少年会模仿并赞成这一观点。吸毒的父母没有时间去关心青少年,没有尽到父母对青少年关爱、引导、抚养等的责任。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青少年不当的赞扬方式对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若父母赞扬青少年的方法不当,可能膨胀青少年的自大的心理,也有可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后果。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应该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父母应该根据具体的成就对青少年具体的赞扬,而不是空洞的赞扬,因为这种方式的赞扬会使孩子产生自己很自负的心理,这样的人进人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不能解决时,他或她之前建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会瞬间崩塌,从而心里受到打击和创伤,出现不理智的选择。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某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话,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重要的。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人对生活和人生充满热情,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负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人消极的生活着,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一片黑暗,因受不了各种挫折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不良的社会行为。
四、提出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获得。所以要改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就应该从改变父母做起。首先,父母应该终身学习,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只有将自身打造好,才能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教育。其次,父母树立良好榜样,内化青少年的行为准则。青少年是通过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观察学习来形成自身的相似于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和信仰提供观察学习的模型。最后,父母对于青少年的良好行为要及时强化,应避免重复练习。
五、结语
本文从行为主义的视角下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规范好自身的行为习惯,价值观才能为青少年树立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现象中分析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影响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因素并没有分析,可以留待后续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曾睿 刘芸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9.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2
1.家庭早期教育中实施的公民价值观培育优越于学校价值观培育首先,优越于学校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学校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是指幼儿园、小学有意识对学生的公民价值观进行的培育。相比而言,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是自由的、随机的、渗透性的,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涉及到过多的教育对象。而学校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则与此相对,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教学目的,固定的教学场所,固定的教学时间,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功利性和明确的规定性。因而前者更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次,优越于学校晚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学校晚期公民价值观培育是指中学、大学有意识对学生的公民价值观进行的培育。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人之初好似一张白纸,其大脑处于一片空白,对于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亲和性的家长导入的主张、思想、观念,幼儿及儿童可谓是全盘吸收,由着家长引导塑造。相反,学校晚期价值观培育难度较大,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一个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越益增强,一个大脑里已有一定价值观的学生,如果学校输入的价值准则与其自身已拥有的不一致,其接收的排斥性可想而知。可见,早期教育没有受到良好的价值观启蒙,以后的学校价值观培育效果不是很理想。
2.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公民获得价值观启蒙的第一个主阵地孩童时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黄金时期,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公民获得价值观启蒙的第一个主阵地。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提出过儿童的可能能力递减法则,他说:“生来具备一百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具备一百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五岁时教育就会剩下四十度。”[2]242印度“狼孩”卡玛拉的学习案例有力的证明了越早接收早期教育、越早受到早期价值启蒙越好。
3.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较之宗教对西方人的思想、行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则更多地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孟子讲“国之本在家”,黑格尔认为中国“终古无变的宪法的‘精神’,就是‘家庭的精神’”[3]113。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重视家庭,对家庭怀着宗教般的情感,犹如西方人信奉上帝”[4]18。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可见,综合了家庭成员之间思想的、感情的、经济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诸方面因素的家庭对中国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幼童时期,正是幼儿及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负方面的影响,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由此,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后备军的孩子也决定了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家长与公民价值观的关系而言,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家长(如隔代教育)不了解价值观为何物,不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不知道价值观形成规律,无从谈起对幼儿及儿童的价值观教育。二是一部分家长虽然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但不认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在目前的社会变革期,部分家长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困惑,诚实正直还是投机取巧,宽容友善还是以直抱怨?他们既希望孩子诚实正直、宽容友善,又害怕孩子长大后吃亏上当、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因此,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不与陌生人说话”“资源有限,竞争无限”等价值观。更有甚者,自己的价值观已完全沦落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自由等,仍振振有词的灌输给孩子。三是一部分家长虽然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认可,但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价值观教育。在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下,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而对成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非智力方面,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重视度不够。
(二)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存在三种错误的教养方式
一是溺爱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千依百顺、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方式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二是放任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由于一定的原因(或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或因无意识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这种方式易导致孩子散漫,冷漠,长大后很难形成友善等价值观。三是权威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将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私人的事,全凭自己的意志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容易出现“不打不成材”“虎妈”“狼爸”等现象,易使孩子敌视他人,仇视社会。
(三)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的错误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如果要对以上的错误教养方式进行总结,可以将“家长要求孩子采取某种行动或者要求孩子听话”归纳为以下的教养逻辑:一是简单的说理;二是在说不通的前提下,权威地单方面下命令下指示;三是仍然说不通则是告诫、警告、恐吓或引诱;四是也即最后一步是歇斯底里的打骂等惩罚,如面壁,关小屋子,或拳脚相加等。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及儿童公民价值观的培育负作用相当大。在此,简单列举两种具体的方式加以说明。第一,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以编恐怖故事的方法对之进行连哄带骗的警告恐吓。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易产生诚信感,家长不是将孩子作为平等的主体尊重他,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连哄带骗,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不诚信的种子,如果以后不及时矫正,那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撒谎心理,离公民价值准则之“诚信”渐行渐远。第二,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不小心头部撞倒了桌子等哇哇大哭,家长习惯性的安慰,“我们打这个桌子,是它不乖,该打该打,不哭了啊……”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易产生友善感,家长的这一举动不是让孩子查找被撞的原因,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别物。别人、别物如果有对不起地方,那么一定要“讨回个公道”,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怨气的种子,如果以后不及时矫正,那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与公民价值准则之“友善”相去甚远。
三、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的观念和原则
(一)家长要形成正确的“三观”
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对个人、社会、国家均至关重要。但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政府对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家长自身。因而,政府、社会、社区等有义务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加强立法,加大家庭早期价值培育重要性宣传,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家长培训支持体系等,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三观,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
1.正确的孩子观。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是逐渐成熟的具有一定依赖性的相对独立主体,具有平等的人格。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重视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
2.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家长要树立教育责任意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5]23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6]8663.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家长通过学习不仅能了解、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还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特色,将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家庭成员潜意识地遵从的健康家庭价值观。(二)家长要坚持四个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中,受教育者是幼儿或儿童,家长虽是主角,占引导地位,但不是主体,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主体,而且是平等的主体。所以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个体具有亲我的倾向,易接纳“我”而排斥“他”。家长在价值观培育中不得硬性灌输,而是以孩子认同为前提。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的模式进行价值观培育:接纳孩子的情绪赞同孩子的观点从孩子观点出发让孩子主动归谬孩子自身否定其原有错误观点家长协同、引导孩子建构正确的价值准则。2.一致性原则。首先,家长言行要一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次,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等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起到此消彼长的作用,让孩子无标准可依、无方向可循,无所适从。再次,情景与教育时机要一致。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生活中一旦出现了教育的契机,家长要及时地介入、跟进。最后,行为与结果要一致。在价值观教育中,对孩子的优良品性予以充分肯定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对孩子的不良品性要予以艺术的否定并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性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3-0010-04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处在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树立良好的性价值观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重要环节[1]。所谓性价值观是指对有关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2],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对之后的人生将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时代的今天,关于性的信息鱼龙混杂,更需要良好的性教育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价值观[3],以帮助他们顺利成长。在以往的研究当中,研究者们相继探讨了各种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就家庭方面而言,有研究者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家庭流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并认为家庭是青少年性价值观发展的重要载体[4]。就学校教育而言,有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和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而实施适当的性道德教育十分重要[5]。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认为社会阶层、社会性别和社会群体构建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社会文化通过规范个人角色使个体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规范的性道德价值观[6]。就国内的研究而言,有关性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7,8],而少有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
此外,就家庭与性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而言,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着重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性教育结果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言谈、举止和态度方面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9]。Van De Bongardt等人[10]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在丹麦青少年的性规范意识发展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而国内研究者王争艳等人则发现,孩子与父母关于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过早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1]。这些结果都说明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会产生积极影响。
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呢?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联系非常紧密。所谓自尊是指个体不断以有价值的方式应付生活挑战的状态[12]。如Bulanda和Majumdar[13]发现,感知到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自尊水平有很高的预测力,即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使孩子有更高的自尊水平,而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好坏很大部分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体现。通过进一步研究,Taylor[14]等人发现,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于此同时,国外的另一些研究相继发现自尊水平同青少年的危险存在显著负向关联,危险背后的根源则是不当的性态度和性价值观[15-17],故可以假设自尊水平也能够正向影响性价值观,即自尊水平越高,性价值观越积极。因而,家庭性教育方式作为家庭教养方式中同青少年在性议题上互动的突出表现,也应该同这些变量存在显著关联,于是可以假设自尊在家庭性教育方式对性价值观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然而,之前的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做相应的机制探讨。
综合上述的国内外研究,本研究假设: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试
相对于初中阶段而言,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18]。故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区的5所高级中学,共900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剔除有遗漏项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774份,回收率为86%,符合测量学要求。其中男生为363人,占46.9%;女生411人,占53.1%。高一333人,高二301人,高三1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6.23岁。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由叶君玲和陈国彦[19]编制,并结合大陆中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该问卷将父母性教养态度分为“父母与子女的性议题互动”及“管教方式”两个维度。问卷共26题,其中前16题为“亲子性议题互动”、后10题为“管教方式”,前者主要指父母与子女在性相关议题(如性的发育、避孕等)上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而后者则为父母与子女的一般互动方式。问卷采用李克特1~5分评分,问卷得分越高代表父母的性教育教养态度越趋于正向积极,反之越消极。本研究中该问卷总的一致性信度为0.915。
2.自尊量表
本研究使用申自立和蔡太生[20]修订的“Rosenberg中文版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整体自尊。该量表是自尊测量的经典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1~4分计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1。
3.青少年性价值观问卷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青少年性价值观量表取自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中的“性价值观分问卷”。该问卷采用1~5分计分。问卷共包括9个题项,分为“性观念”和“性态度”两个维度。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由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利用学生班会课时间,在课堂环境下,由主试统一宣读问卷指导语,并发放问卷填写,然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在剔除含有遗漏项的废卷之后,将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并使用该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之后使用AMOS1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和Bootstrap法检验。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全部由问卷收集,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故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1]。采用Harman的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分析,设定公因子数为1[22],结果发现模型拟合指数(X2/df=221.30,RMSEA=0.27,NFI=0.51,CFI=0.62,GFI=0.66)不理想,这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和性价值观相关分析
对家庭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以及自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尊总分其他两个文件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家庭性教育方式与性价值观之间的各个维度也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的数据见表1。
(三)中介效应分析
以家庭性教育方式为自变量,性价值观水平为因变量,自尊水平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输入数据分析后发现,发现各个路径系数都显著且模型拟合度较好,具体数据见表2。为进一步检验性教育需求的间接效应,根据温忠麟等人的建议,使用Bootstrap法对间接效应进行检验[23],结果如下页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Bootstrap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不包括0,因而该模型的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08,且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的比值为0.11,这说明该模型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四、讨论
(一)家庭性教育方式与自尊和性价值观的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性教育方式与自尊和性价值观的正相关都显著,该结果既进一步验证了已有研究,又进一步扩展了已有的研究结论。已有研究证明了家庭教养方式同自尊和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相关,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相关。本研究更加深入地描述了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影响关系,而造成这种正向相关关系的原因可能是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让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青少年更好地接纳自我、表达自我,从而产生更高的自我认同水平和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以及自我价值感都是自尊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能够让青少年更开放地在家庭环境下谈论性方面的议题,正视性发育和两往方面的困惑,树立积极的性价值观,故三者都应是正相关关系。
(二)自尊的部分中介模型
本研究发现,家庭性教育态度对性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这也进一步验证和扩展了之前研究的一些结论。一些研究相继发现,父母教养态度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但是都没有详细阐述这种影响产生的机制和原因。本研究更进一步地研究了父母与孩子在性方面的议题的互动,即家庭性教育态度和性价值观的关系之后,通过纳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发现,自尊可以作为家庭性教育态度对孩子性价值观影响的有效机制,且该作用模型为部分中介模型,故家庭性教育方式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孩子性价值观的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孩子的性价值观水平。而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本身就能促进孩子更好的表达性方面的议题,同时这种促进也能作用到孩子的自尊水平上,而高自尊的个体对自身和环境会拥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会产生更积极的价值观,具体到性的议题方面,便是更加积极的性价值观。
(三)研究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发现了自尊对家庭性教育方式和青少年性价值观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故在今后的性教育实践当中,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将家庭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第一阵地,培养父母积极的性教育态度。在这方面,近年来已经陆续有国内外的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故在家庭的性教育当中,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自尊水平的培养。例如营造宽松、融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坦诚自己在性相关议题方面的困惑,父母不要忌讳谈性让孩子明白性并不可耻,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取样方式为方便取样,所得的结果外在效度可能存疑。另外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尽管显著,但是值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研究测量的是青少年的整体自尊,若是测量青少年在性方面的自尊水平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影响就很大,自尊对性价值观的影响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最后,家庭性教育方式问卷使用由台湾学者编制,其信效度和大陆文化的适应性仍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一方面可以更加细致地研究不同类型的自尊同家庭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更有效适合本土特点的测量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震雷. 青少年性教育是什么[J]. 中国性科学,2011,(02):3.
[2]骆一,郑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6,(03):661-664+657.
[3]林岳新,杨小松,魏传英. 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的调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1):22-28.
[4]沃文芝. 社会变迁视角下家庭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2013,(05):71-73.
[5]王进鑫. 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2):60-65.
[6]王进鑫,沃文芝,程静.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5):81-86.
[7]马晓婧. 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J]. 学术交流,2009,8:203-205.
[8]田蕾. 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3-265.
[9]徐慧,张建新,张梅玲.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10]Van De Bongardt D,De Graaf H,Reitz E,dekovic M. Parents as moderators of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xual peer norms and Dutch adolescents’ sexual initiation and intention[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2014,55(3):388-393.
[11]王争艳,赵冬艳,雷雳. 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对青少年和性态度的预测:依恋的调节效应[J]. 心理学报,2007,(06):1063-1073.
[12]张灵,郑雪,温娟娟. 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30.
[13]Bulanda R E,Majumdar D. Perceived parentCchild relations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9,18(2):203-212.
[14]Taylor A,Wilson C,Slater A,Mohr P. Self-esteem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young children:Associations with weight and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J]Clinical Psychologist,2012,16(1):25-35.
[15]Ethier K A,Kershaw T S,Lewis J B,et al. Self-esteem,emotional distress 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Inter-relationships and temporal effec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3):268-274.
[16]Greene M L,Way N. Self\esteem trajectories among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A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change[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151-178.
[17]Shrier L A,Harris S K,Sternberg M,et al. Associations of depression,self-esteem,and substance use with sexual risk among adolescents[J]Preventive Medicine,2001,33(3):179-189.
[18]陈丽君.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及相关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9]叶君玲,陈国彦. 父母性教育教养态度与子女性知识之相关研究――以高雄市国小六年级学生为例[J]. 性学研究,2012,(02):13-46.
[20]申自力,蔡太生. 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条目 8 的处理[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61-663.
[21]杜建政,赵国祥,刘金平. 测评中的共同方法偏差[J]. 心理科学,2005,(02):420-422.
[22]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3]叶宝娟,温忠麟. 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J]. 心理学报,2013,(09):1050-1060.
[24]Milevsky A,Schlechter M,Netter S,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dolescents:Associations with self-esteem,depression and life-satisfac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7,16(1):39-47.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4
实验小学015班
二0二0年9月25日
9月24日,非常有幸能在实验小学聆听了榆次区太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崔文利校长关于“家长学校智慧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讲座第一讲。听了崔校长的精彩讲座并进行了现场互动和面对面沟通之后,感觉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收获良多。
崔校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能做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崔校长从多方面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例子,运用浅显的语言,从教育现象、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讲解和详尽的阐述,为我们今后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使其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用之才,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办法。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做个合格好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感染和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对孩子的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构建学习型家庭,为孩子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前言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人人皆有。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长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国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子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主张重视儿童兴趣。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养成孩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那么这种舔犊之情无疑会成为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破坏了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不相符,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感觉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当(下转第106页)(上接第69页)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即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儿童强烈的物质欲望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里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及早施教。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既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2)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天性;(3)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色彩;(4)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走出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公共图书馆;家长学校
当今社会,每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培养孩子成才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高尔基曾经说过:“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因为时间、精力以及能力的局限,无法通过学习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养。而从家庭里走出来的是社会人,是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的,所以能否成才不仅是”家庭范围”的私事,也是公共领域的事。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责,它应如何支持家庭教育,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帮助,本文尝试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1家庭教育内涵的界定及社会意义
1.1家庭教育的内涵
从一个人的教育背景来看,整个人生的成长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的,家庭教育是围绕着儿童的成长而展开的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狭义的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影响;广义的概念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终身的教育影响。[1]本文所指的是狭义概念的家庭教育,这比较符合当下大众对家庭教育的普遍认识。
1.2家庭教育的社会意义
1.2.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每一个人都生在家庭,长在家庭。教育对象来自于家庭,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系统的起点,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儿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特别是作为起始点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会给教育对象留下影响终身生活的烙印,而且是很难在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或剔除的。[2]
1.2.2家庭教育影响社会人才的素质从家庭中走出来的不仅仅是家庭人,更是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人口繁衍的功能,任何人口和社会人才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培养,从这点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影响一国国民素质的养成。
1.2.3家庭教育影响社会的幸福感孩子是父母的明天和希望。特别在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父母更是愿意倾注一切来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不仅是家庭的荣耀,更是社会的幸福;失错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人才的受挫以致毁灭,不仅是家庭的负担,更是社会的灾难。
2公共图书馆支持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孩子身心健康,事有所成”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现实却是许多家长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对家庭教育常识学习不足,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容易走极端:要么过犹不及,要么完全不足,无法对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败事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因此社会力量有必要伸出援手,携手共教。众多的社会力量中,公共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教化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信息中心,有必要、也有力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和帮助。
2.1公共图书馆应尽的职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单纯地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功能逐渐减弱,注重培育孩子的功能日益凸显。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庭教育都得到空前重视,比如价格居高不下的学区房热,以及火爆的教育培训班市场,都反映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家长也渴望能有渠道可以学习到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进行指导和教育,以赢在“起跑线”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所提出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各个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必须能够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3]因此,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这部分读者群体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职责。
2.2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需要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图书馆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涉及的面广、人多,如果把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作为一个特色服务项目,给予重视并创新发展,公共图书馆应该会更加受关注。为了满足0-6周岁婴幼儿的阅读需求,南京图书馆在2016年10月8日开放婴幼儿阅览室。这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无益是好消息,孩子多了一个学习游乐的好地方,家长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育儿知识的天地。外加6-15周岁的少儿阅览室,以及16周岁以上的成人阅览室,借此南图实现了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全覆盖,任何年龄段的读者,包括急需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读者,都可以入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3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的优势
生在家庭,育在学校,长在社会。教育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把教育的概念放大到了一个社会视野,要有社会资源的参与,同时把家庭教育和家长这个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当中。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主要有两个目标,即文化引领和社会教育。正是由于公共图书馆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所以它已成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家庭教育关注程度比较高的社会支持场所,除此之外,因为提供的是公益服务,家长和儿童都愿意参与其中。
3.1充分利用借阅平台
目前,公共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广博的文献资源。鉴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能把相关的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就会大大方便家长读者的使用。例如,把所有家庭教育类的书籍、期刊以及光盘资源专列书架摆放,摆在显眼位置;或放置于一个专门空间。这不仅从内容上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的帮助,从形式上也体现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3.2充分利用公益讲座平台
大部分省市的公共图书馆都会结合本区域的特点,打造属于自身的讲座品牌。以笔者所在图书馆的“南图讲座”为例,每周末两场,几乎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一平台,定期请教育学专家或在育儿方面很成功的家长来此做专题讲座,无疑会受到家长们的极大关注,从而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平台。
3.3搭建亲子活动平台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4]图书馆可以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活动,使他们在互动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以南京图书馆为例,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书香童年”活动:“我是南图小管理员”体验活动、“畅游书海沐浴书香———南图之旅”、“书香阅读”系列、“书香影视”系列、“古书探秘”系列活动以及多样的培训活动来丰富少儿读者的假期生活。平日也会定期举办“故事妈妈”讲故事、南师大“黄领巾”阅读团伴读等活动。每次活动都受到广大家长和少儿读者的热烈欢迎。在数字图书馆支持家庭教育方面,正在探索中的江苏省的少儿数字图书馆项目,旨在推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少儿数字阅读服务,推动全省少儿阅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全省少儿图书馆工作者之间、少儿家长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多一个学习了解少儿教育的平台,也使孩子们有机会共享到优质的学习资源。
4公共图书馆开展家庭教育服务的努力方向
4.1努力扩大自我宣传
目前在我国,城市大都设有公共图书馆、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图书馆从事公益性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相应的支持。但图书馆界历来都只重视被动宣传,这种方式对尚未进馆的社会公众和有潜在需求但不知道有此渠道的读者不能产生任何作用,结果无形中流失了许多读者。鉴于此,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开拓馆外活动,加强自我宣传。如南京图书馆的“陶风采”活动,把南京市知名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捆绑在一起,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需借阅的书籍,极大地提高了南京图书馆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很受有孩子家庭的好评。
4.2开办网上家长学校
目前国内的网上家长教育平台,主要是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通过在线学习,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也为家庭教育专家及家庭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的机会。目前几乎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这样的家校互动平台,但可能因为费用或宣传问题,家长的追捧度并不高。公共图书馆也可以依托图书馆特有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不断发展的技术优势,借鉴省市的网上家长学校经验,建立公共图书馆网上家长学校。印发成册大力宣传,给那些有疑惑但无法亲自到馆的读者,提供一个居家就可以交流学习的途径。
4.3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处
家庭教育像心理学一样,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专业人士研究,并给予指导。心理出问题了,可以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家庭教育出问题了,也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可以给予建议和指导。目前国内家庭教育咨询这块,主要是靠社会心理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来承担。因为收费高昂,还有碍于面子心理,人们往往会不愿去咨询。如果作为公益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能够率先设立类似于心理咨询机构的家庭教育咨询处,招募专(兼)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为所有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困惑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将会受到家长和儿童的热烈欢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给那些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困惑或无所适从的家长提供帮助,而且咨询本身对人们也是一种启发,会让大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
5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的参与和支持。图书馆支持家庭教育,是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细化与延伸,必将成为今后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家庭”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和谐,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丛中笑.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13.
[2]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EB/OL].[199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