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1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 “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
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2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34-36.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核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内容;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从厂址普选、比选(备选)开始,经过初步可行性研究、现场“五通一平”、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项目核准等几个阶段工作后,就基本具备了项目开工的条件。 开展好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是核电站建设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已确定“积极发展核电”、即根据我国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要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形势下,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就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另外,从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看,对核电站核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从前期工作的某些阶段就已经开始,因此,从保证核安全的角度,前期工作也同时十分重要,事实上,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本身就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的不可分割的前奏。这一阶段的计划管理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清楚工作中每一个项目的工作内容,前后的逻辑关系,开展工作的时机等才能做好计划管理工作。
1、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王勇和陈延辉认为有关投资建设项目实践表明,就对项目整体效益的影响而言,项目前期进行的可行性研究的费用投入最少,通常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3%。项目的主要投入在施工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最小,而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最大,稍有失误就会导致项目的失败,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可见,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投资的影响非常大。袁正之认为项目前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对于国内和国外的项目都是关键的一步,对国外的投资项目尤为重要。因为当国外项目决策并签订合同后,一般需要向出售方公司支付前期补偿费或向资源国政府承诺最低义务工作量和最低义务投资。
2、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的主要工作及管理
本阶段应根据初步可行性研究推荐的优先候选厂址开展外委专题工作,获得主管部门支持性文件,组织编写选址阶段EIR(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环境影响报告书)、《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并获得前三项报告的批复。
2.1两个报告编制
在核电厂厂址选择阶段,编制《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的目的是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核电厂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从安全方面确定核电厂与所选厂址之间的适宜性;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可研阶段)》的目的是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批准书,从环境保护角度确定厂址具备建设核电厂的条件。
编制《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可研阶段)》(以下 简称“两个报告”)是核电厂建设前期执照申请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用以项目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必需的支持性文件。
根据HAF001/01有关规定,“核电厂建造申请者必须在核电厂厂址选定前6个月向国家核安全局提交《核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关厂址安全内容的文件。” ;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在办理核设施选址审批手续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核设施选址批准文件”。《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可研阶段)》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部分。需分别报送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单独审批。因此开展两个报告编制工作的时机宜选在取得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之后,与可行性研究工作同时开展。因两个报告的内容主要是从安全和环境影响方面对厂址条件进行描述和评价,在核电机组技术路线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前期工作的进度,可以参照国内已建核电厂机组型号,采用核电厂环境排放量包容的方式编制两个报告,先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展工作。
2.2、开展外委专题工作
对于新开发的核电厂址,编制两个报告的前提条件是完成可研阶段的外委专题项目,开展外委专题工作所需时间因各厂址条件差异而不同,约需时间1年半左右,编制两个报告约需时间4个月,获得批文约需时间3-6个月。此项工作共需时间2年至2年半。
开展这项工作首先总体院要编制《工作大纲》,列出需要业主外委的专题项目清单,《工作大纲》经业主审查批准后,总体院提交《外委专题技术任务书》。接到任务书业主首先要进行审查,确认符合相关法律、 法规和导则标准的规定后,委托具有相应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任务。外委专题成果提交总体院后,总体院据此编写两个报告,完成后业主进行内部审查验收。最后由业主将两个报告上报国家核安全局审批,最终取得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同意核电厂选址的批复文件。
开展外委专题项目,承担单位首先编制《工作大纲》、《质量保证大纲》和《质量控制计划》,经业主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成果报告提交后,业主组织审查并反馈意见,经修改完善后业主验收存档,最后提交总体院使用。
关于两个报告的审评工作,国家核安全局在收到申请书及附送的两个报告后,于1个月之内答复是否接受该项申请。接受申请后即开始审评工作,国家核安全局委托核安全技术单位(一般是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实施技术审查,该单位负责提出评价报告。在审评过程中,业主须代表所有承担单位与国家核安全局联系,对国家核安全局提出的问题及时作出回答、解释或对资料作相应补充或修改。国家核安全局将“评价报告”送交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审议并取得咨询意见后对两个报告作出批复。
表1列出了核电厂可行性研究阶段需业主开展的外委专题项目清单及进度计划,并简单给出了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开展项目所需时间均为自合同签订起至提交最终成果报告止。由于各厂址条件不尽相同,表1所列工作内容不一定对每一个厂址都完全适用,尤其对于内陆核电厂址,差异更大。
表1 外委专题项目清单和进度计划
在策划可研阶段外委专题工作时,要与总体院充分沟通,弄清各专题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关键路径,合理安排开展的先后次序;还要弄清各专题项目的特点,避免错过一年中最佳开展的时间;对于联系较为紧密的同类项目,可考虑委托同一单位承担,这样既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费用,又可减少外部接口,缩短工期。外委项目往往是两个报告编制的制约因素,对可行性研究范围内必须进行的专题研究项目尤其是长周期项目,可适当承担一些风险尽早开展;如遇形势发展要求两个报告尽快上报,个别未完成的项目可考虑利用其中间成果,在报告中加以说明即可。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4
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数量以及能力的要求也再不断提高。一个软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能力的项目管理人员,成为一名成功的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而实践经验是重点。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中应用的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软件开发水平,培养学生的项目沟通能力,对社会培养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作为基础,理论知识融入虚拟环境中,以开发模拟项目为重点,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软件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理论联系实践比较强的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总课时数为5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下面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以及应用的教学方法分别进行探讨。
1 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重点内容是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庞大、复杂、抽象、概念多。为了考虑课程的适用性,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为主线,引出项目管理的知识点,主要介绍软件项目需求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配置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七个方面,其中需求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考虑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及教学时间的局限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使用案例驱动式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软件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中应用的课程,属于管理类课,其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任课学生都是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因此,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笔者在理论教学中使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性,在备课的时候就先选择好能贯穿该课程所有教学内容且能够体现软件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大案例,教学中师生共同分析案例,分析时力求能全面,从案例中找出隐含的教学知识点,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案例具体化,使学生生动地理解教学重点,掌握教学难点。通过课堂作业与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软件项目管理题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必要时布置课堂作业,甚至让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演算作业,师生共同探讨演算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点评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督促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2 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原理与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将在理论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Microsoft Project是项目管理软件。软件设计目的在于协助项目经理发展计划、为任务分配资源、跟踪进度、管理预算和分析工作量。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 Project软件的各项操作,并且通过上机实验练习,使学生将软件项目管理与Project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达到通过Project软件实际进行项目管理的目的。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如表2所示。
教学方法 为了贯穿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内容以及完成实验项目,课程一开始将班级学生六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每一组分配项目经理,小组中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如需求分析师、数据库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经理等),小组所有成员讨论并确定项目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将所选的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小组内部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和见解。
如讲解第二章内容“软件项目需求管理”,师生共同学习需求管理中的理论知识,下一步教师布置任务,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编写小组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接着每一组项目经理分派需求分析师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用户需求,小组讨论并编写该组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利用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实践的能力。
为了学生能够对于实际项目的体验更加深刻,教师利用一学时简单介绍Microsoft Project工具的作用及主要功能。完成实验内容时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项目经理再具体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小组成员针对不同的角色完成实验内容。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流程,第一步为计划阶段,该阶段每一组需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实验一),利用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知识和项目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画出项目的网络图,做项目进度计划,最后将项目进度、成本、人力资源计划录入Microsoft Project工具中(完成实验二、三、四),以便后续管理和计算。第二步实施控制阶段,将涉及的相关表格做好以便管理和控制。第三步是收尾阶段,填写设备验收及产品验收单、项目的经验总结报告,填写完了演示汇报项目的整个管理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掌握了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所用的工具、方法,也掌握了软件项目管理从启动到收尾所涉及的流程。加深学生有关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分析获得实践经验,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兴趣。
3 课程考核
有效的课程考核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学生辛苦一学期所付出劳动的肯定。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40%和4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出勤和课堂作业等;阶段考核取决于期中测试成绩和实践教学中完成的实验报告成绩;结课考核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软件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
4 结束语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非常重要,它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过度的课程之一。本文对其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讨,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5
笔者认为,校长培训的效果如何,主要应看培训后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行动,对此,在其管理下的教师显然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教师为本,应成为校长培训的重要立足点。当前校长培训中忽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忽视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自。校长培训的内容势必涉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问题,而要管理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的合理建议。而目前的校长培训很少能进入课堂第一线,也很少会与一线教师讨论教学管理的问题。
其次,忽视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话语权。校长培训的内容势必涉及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对接(课程中教师与课程内容的对接、学生与课程内容的对接)、教师与学生的对接、教师与课程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对接、课程的管理等,而所有这些,一线教师最清楚。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校长培训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理论与课程管理模式的传导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很少倾听一线教师关于课程改革的意见。
第三,忽视了教师对学校民主管理的参与权。校长培训的内容势必涉及学校民主管理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校长培训很少会深入到学校去考察学校民主管理的实际过程,很少了解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实际状况。
学校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师,无论如何,没有深入到教师中去、没有教师参与的校长培训,是不完整的或有缺陷的。为此,笔者建议,在日后的校长培训中,应从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关注如下内容:
1.回应教师要求,听取教师意见
在校长培训中,要充分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满足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合理要求,明确教师心目中的校长标准。为此,在校长培训的初期,培训者应深入到教师中去,对教师进行采访或问卷调查,并将调研结果作为确定校长培训的主题、目标与计划的重要依据。
2.在培训中充分关注教师需求
在校长培训中引领校长正确处理好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校长发展的关系,给教师提供充分发展的平台。例如在校长培训中开设法制课堂,引领校长关注教师在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研讨如何建立教师与学校领导共同认可的学校制度等。又如,可以把培训延伸到校长的工作场所,在其所在学校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等。
课程管理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 管理学 应用领域维 精品教材 研究与实践
管理学是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非管理类学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中国大学生通常是直接走进校门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以及在未来的实践中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和原理,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讨论,多数观点认为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从教学实践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是很大的,笔者在经过多次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后,认为应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并更应建设精品教材,而这首先需要对课程的特性和要求进行分析。
1 课程特性对应用领域维的要求
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涉及三个重要维度:管理的过程维,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的层次维,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战术管理和作业管理;管理的应用领域维,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领域。管理的应用领域维是管理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而该课程的特点需要对这一维度进行强化。
(1)管理学的基础性要求强化课程间的联系。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将在后续的课程中学习其他知识和方法,而管理的应用领域维是联系这些课程的纽带。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尽管后续会学习会计学等专业知识,但财务管理本身就是管理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并且一名合格的财务工作者更应全面了解公司运作的基本过程,而管理的应用领域维则可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
(2)管理学的抽象性要求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管理学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直观而形象地表达,特别是对于直接走进校门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管理的应用领域维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需要首先通过管理实践中的背景知识加以引导,而实践中的管理多直接体现为不同部门的具体活动,比如:财务部、人事部、生产部等部门的具体工作,这些都对应于不同的管理应用领域。
(3)管理学的应用性要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将这些知识和原理应用于其他课程以及管理实践,管理应用领域维的介绍为此打下了基础。一方面管理应用领域维的知识涉及了管理实践中的不同部门、人员和主要活动,可使学生增加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或岗位都要求与其他部门或岗位相联系,而管理应用领域维不但介绍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还介绍了不同岗位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2 现有教材对应用领域维的处理方式及问题
对于管理应用领域维的讲解,不同的教材有各自的处理方法和教学建议,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综合讲解型、专题介绍型和案例体现型,目前每种类型的教材都各有优缺点。
2.1 综合讲解型教材及其问题
许多主流教材并不直接出现管理的应用领域维,而是将相关知识的介绍融入到其他内容并综合讲解。比如斯蒂芬·P·罗宾斯主编的《管理学》系列,这在全世界的基础教材销量中名列榜首。教材虽然没有直接对管理的应用领域进行介绍,但每一次改版时,作者对管理的认知也有较大的深入,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颇多调整,其目的是帮助读者最大可能地理解:管理者所面对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管理者在实践中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再如周三多等人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这是目前的主流教材之一,作者采取了将管理应用领域的知识、原理和方法相结合的写作思路。在不断改进的版本中介绍了许多“方法”,并形成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和伦理原理等。
虽然这一类教材销量较大,但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认为管理虽然是普适的,但管理的应用领域是不一定要区分的,并且每个应用领域的差别是不大的;(2)容易将不同的管理维度混淆,比如对于生产管理领域,可分为战略管理、战术管理和作业管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上管理人员的工作都包括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全过程。现有的教材没有加以区分和梳理。
2.2 专题介绍型教材及其问题
也有许多教材用专门的章节或专题介绍了管理的应用领域,比如鄢敦望主编的教材《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用两章分别按工商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思路进行介绍。但是对管理的应用领域仅以工商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进行划分是不够的,至少应涉及到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等基本内容。
再如李庆远和杜远阳主编的教材,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管类),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分四章专门讲解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应用领域。但是,介绍的顺序是先讲理论再讲应用,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应该是先通过实践的引导,然后介绍相关理论,最后再讲如何应用。
2.3 案例体现型教材及其问题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讲解的过程通常强调结合具体案例,近期的教材增加了许多案例或实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刘涛和赵蕾主编的《管理学原理》等,近年来这种写法的教材呈增加的趋势。
3 精品教材建设的框架设计
3.1 章节结构的安排
多数教材是以管理的过程为主线编写的,即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顺序介绍,由于课程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可以在第一章就建立一种三维金字塔的体系结构,把管理的应用领域维、管理的过程维和管理的层次维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第二章就应对管理的应用领域维进行系统的介绍,并强化对管理实践中背景知识的讲解。第三章则专门介绍管理层次维的有关知识,后续的章节以管理的过程维为主线分四章讲解,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第二章而言,由于管理的应用领域较多,不宜对所有的领域都用独立成节的方式介绍,因此在章节的设置上,应选择最主要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并独立成节,对于其他应用领域的主要内容则可以融入到这些章节中,最后专门用一节分析各管理应用领域的关系,并通过综合案例将有关知识融会贯通。
3.2 讲解内容的选择
在教材的内容设置上应考虑选择什么行业和类型的组织,重点讲解哪些应用领域,现分析如下。
(1)组织类型的选择。从组织类型来看,通常可分为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不同性质的组织涉及的管理范围和内容差别很大,由于多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场所仍是企业,并且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以公司为背景的,所以组织类型应以企业为主。
(2)行业类型的选择。管理实践中不同行业的业务差别很大,涉及的管理内容也不同,如果只介绍供应链中某节点企业则内容不全面,比如以销售或物流为主的企业通常不包括生产管理的内容,因此应选择有上下游关系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样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应用领域的选择。管理的应用领域与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紧密相关,但也不能对所有的部门全部介绍,因此在选取时应考虑两个主要因素:①这些部门的工作内容应明显不同;②这些部门的工作联系应相对紧密。由于不同企业的部门设置不同,所以应选择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等部门讲解。
3.3 阐述方式的设计
虽然不同应用领域的工作性质不同,但都涉及到管理的另外两个维度,即管理的层次维和管理的过程维,因此教材应慎重考虑两个方面:(1)注意逻辑和思路,对涉及的内容始终按照管理的过程来进行整理,并注意不同层次的关系;(2)加强知识的联系,写作中每次涉及到其他维度的知识点时,都应指出在哪些章节中出现。
对于教材中的其他章节,则通过案例和实训等形式将管理应用领域的知识融入其中,案例选择时应尽量来自不同的行业和管理部门,涉及主要的管理应用领域,这样就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在具体介绍和阐述时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认知和了解、理解和掌握、思考和应用这几个阶段。由于人类阅读的基本规律是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比文字强,因此阐述方式应尽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并辅以思考、讨论和习题等形式。
4 精品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成果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立项资助,编写了教材《管理学原理:领域、层次与过程》(第二版)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精品教材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同步改革,管理学原理已成为南京林业大学的精品特色课程。此外,还将对管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对教学的研究相结合,撰写了专著《管理金字塔——成功企业三维集成管理体系研究》,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不但对管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可作教学参考书使用,该专著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张智光.管理金字塔——成功企业三维集成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九版)[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