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1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企业的管理也经历了种种变革。但目前,特别是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些变革仍不能与当前企业发展同步,并不能真正引导企业走向更好更快地发展,往往是由于发展的需要而催生了制度的改革。其主要体现在:
1、绩效考核体系落后
人资管理系统与企业各部门的脱节,绩效考核过于形式是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这在当前一些大型企业中尤为显著。这将导致员工对考核结果不关心,仅仅把绩效考核当成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去分析其过程和结果。这使得在员工工作理念、方法和责任心背离了绩效考核的核心目标,激励、沟通和评价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义。
2、缺少激励与沟通因素
企业对于内部中对于有约束市场和关联团队要利用额外工作报酬奖励员工。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认同感和忠诚度,同时还能提高员工的产出。但当前企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存在下述情况,使得公司运行成本增加:1)由于工作的失误或者错误更容易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因此存在奖惩手段单一、有罚无奖或重罚轻奖;2)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倾向于进行再生产,员工的薪资上未得到公平的体现;3)在员工沟通对话方面:基层员工话语权往往较小,沟通方式单一且被动,认同感较难建立。
3、薪酬管理过分讲究员工的行政级别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如果薪酬管理过于死板,不重视从事高技能、高知识、高能力工作岗位的基层员工应当获得的薪酬和福利,则将会出现严重的,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不受重视,丧失企业应有的活力,竞争力逐步下降。
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1、薪酬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应用
根据自身的发展速度和盈利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仅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要基于企业发展方向对员工进行引导。通过绩效和考明确员工工作的重点,指明员工工作的方向和内容,确保企业政策与规划的有效实施。当企业进入持续盈利阶段,也应逐步提升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福利和待遇,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成果。
2、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
为提高绩效考核制度的力度,合理运用考核结果,真正发挥绩效考核评价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奖金等相联系;2)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绩效等级相对较低的员工给予指导和激励的依据;3)将考核结果作为培训计划制定的参考依据;4)将考核结果为实施员工忠告计划和负强化的依据。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最终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同时,针对薪酬激励的一些实施缺陷可以进一步采取奖惩公正对待、宽容处理工作失误,使奖励和惩罚能够得到等同实施。
3、新的沟通方法和渠道的应用
应尽可能避免以往人资经济管理单方面运行的缺陷,为员工构建沟通渠道。良好的沟通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沟通应该贯穿于人资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允许员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面谈、电话等多渠道向领导反映自己的需求及问题。管理者要重视问题的反馈,使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能顺利进行下去。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宣传和渗透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的理念是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沟通机制的主要手段。要使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达到理想效果,就要通过沟通使考核的双方充分认识到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来评价和完成组织目标的重要作用,最终达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真诚合作和双赢。沟通的时间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同时还能防患于未然。
三、结语
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审计 问题 措施
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将风险控制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通过以风险管理作为导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与反应,进而强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我国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制约问题分析
(一)针对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
虽然大部分企业针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但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能明确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重点,造成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开展缺乏相应的指导。
(二)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虽然大部分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上主要是侧重于对内部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性以及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审计监督,而对于以防范控制风险为目的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力,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开展不利。
(三)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水平较低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质便是对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的再监督,因而管理工作开展的整体要求较高。但是部分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水平较低,对于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分析能力较差,而且在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上也没有充分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等信息化手段,因而导致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水平较低。
二、强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策略分析
(一)准确认识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体系的建设
首先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体系建设。企业管理部门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应该给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限,使其能够独立的开展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重点针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管理。其次,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目标的制定上,应该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目标,重点针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计划、财务预算、资金利用效率等方面,来制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目标,通过目标考核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内部风险管理审计范围上,应该注重将审计范围逐步的从财务活动拓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制定、投资决策管理等内容,进而提高对于风险管理审计的力度,降低企业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优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基础环境的建设
首先,企业应该完善自身治理结构的设置,通过单独成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者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实行直接管理的方式。其次,应该结合国家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并结合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基本需要,制定相应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规章制度,重点针对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开展形式、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内容进行细化规定,通过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指导企业以风险管理作为重点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明确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开展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于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市场风险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全面以及是否切合实际进行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转进行审计;对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风险控制效果进行审计。通过明确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内容,确保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提高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水平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水平,企业应该采取信息化的手段来开展风险审计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审计信息平台,重点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阶段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在获取大量的风险信息之后,通过设置风险权重,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评价指标。其次,应该针对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系统分别在战略发展风险、市场经营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运营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几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分析以及控制措施。第三,按照审计对象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审计评估,并对各种风险发生频率以及风险度较高的问题进行预警,以切实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对于经营风险的控制管理,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水平,通过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审计理念,提高审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改善审计工作流程及方法等措施,强化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开展力度,为企业经营管理规避风险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3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商品购、产、销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补偿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现金流出。
从企业的成长过程分析,在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初期,由于在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因此设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材料的消耗量相对较高。同时,为了开拓市场,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资金,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如果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则笔者认为,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仍然出现这种状态,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不高。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
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需要额外补充流动资金,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为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融资活动贡献现金。
必须注意的是,在企业的成本消耗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确认的摊销成本(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和应计成本(如预提费用)。这两类成本可被通称为非现金消耗性成本。从长期来看,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则根本不可能维持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但不足以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此时,企业虽然在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比前两种状态下的要小,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话,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也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恰能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已经解除。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刚好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扩大投资等发展提供货币支持,只能依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规模继续扩大。
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在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后仍有剩余
应该说,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仅大于零是不够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要想对企业作出较大贡献,必须在上述第五种状态下运行。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意味着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方面所支付的现金之和,大于企业在收回投资、取得投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之和。企业上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有三个目的:①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基础,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②为企业对外扩张和其他发展性目的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③利用企业闲置的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求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在上述三个目的中,前两种投资一般都应与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一致。第三种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是企业的一种短期理财安排。因此,面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的企业,笔者认为:在企业的投资活动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条件下,这种现象表明了企业经营活动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也反映了企业在扩张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等于零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等于零,意味着企业在投资活动方面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者是由于企业在本会计期间的投资回收的规模大于投资支出的规模,或者是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方面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处理手中的长期资产以求变现,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具体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有的需要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来补偿。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建支出,将由未来使用有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补偿。因此,即使在一定时期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小于零,我们也不能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简单作出否定的评价。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意味着企业在吸收权益性投资、借款等方面所收到的现金之和大于企业在偿还债务、偿付利息和股利等方面所支付的现金之和。在企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的条件下,企业对现金的需求,主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因此,分析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是否正常,关键要看企业的筹资活动是否已经被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是企业管理层以扩大投资和经营活动为目标的主动筹资行为还是企业因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失控而不得已的筹资行为。
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企业管理;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研究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及的企业内容也较多,包括企业生产投资计划、企业生产计划以及企业采购计划等,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实现未来发展目标也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速度,也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使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企业管理人员要制定合适的生产经营计划,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一、生产经营计划的内涵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充分考虑企业所在市场的变化,制定企业未来发展任务以及发展目标,并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详细计划。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企业经营生产计划,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时,要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估。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可能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风险,并对其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考虑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还要正确客观的看待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劣势,生产经营计划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规避企业劣势,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要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重点发展内容规划,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经营发展道路,避免企业在不合适的项目中投入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便利,能够使企业员工工作内容更加规范,明确企业工作内容,减少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营造和谐的企业管理氛围,同时,也能够避免企业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保障工作计划贯彻落实
生产经营计划为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经营计划,选择合适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内容,保障企业管理工作计划能够落实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员工对自身的约束力都较差,需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工作计划,督促企业员工完成工作内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员工需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步骤进行相关工作,有利于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减少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能够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三)总结回顾企业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以及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计划符合企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出生产经营计划的价值以及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指明方向,能够反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为之后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对企业经营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使企业管理人员更加明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下一步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也能够反映企业所在市场的变化以及规律,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以及发展规律,对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变化做好预估,改变企业的经营生产策略,促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策略
(一)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原则
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需要企管理人制定合适的生产经营原则,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之前,要对企业经营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以及调查,发现企业经营发展规律,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企业管理人员要保证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预测的科学合理性,不能偏离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人员还对企业所在市场大环境的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部环境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为企业制定阶段性的经营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循序渐进的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要全面为考虑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周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生产计划周期可以以年度、季度等为单位进行,定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考核工作,保证生产经营计划贯彻落实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二)明确生产经营计划内容
1、财务成本费用预算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明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内容,对企业财务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财务成本费用预算,能够有效避免企业财务资源的浪费,为企业节省较多的经济成本。对财务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变化,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对企业财务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保证企业财务成本投入的科学合理性。财务成本费用预算,能够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生产项目,避免企业过度投资,造成企业财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成本费用预算,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能够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提供方向以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主要是企业利用现有固定资金,选择合适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投资,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部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合适的投资计划,为企业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深入了解,保证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在企业进行投资之后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制定,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社会经济进行考虑,确保投资项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需求,能够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3、重点工程项目安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安排,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项目虽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人员要做好重点工程的安排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企业工程进行分类,将重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按照重点工程的投资金额进行安排,保证重点工程能够顺利实施。重点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保证重点工程的质量,还要对重点工程项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预估,保证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符合企业的经济实力。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做好企业资金投入的准备。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
企业管理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计划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传输速度。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融合,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员工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传输,并且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实现企业内容信息共享。利用计算机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制作成流程图,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点更加清晰,对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完成进度。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风险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四、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需要企业保证生产经营计划更加标准,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想要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更加标准,需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企业领导需要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标准化的认识,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管理工作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生产经营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人才引进时,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使更多的年轻人到企业中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高校学生不仅专业实践能力较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较高,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同时,也要开通社会招聘渠道,招聘更多具有生产经营经验的人才。企业还需要对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产计划人才的专业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更加具有标准性,需要生产经营计划人员更加了解标准化的概念,促进生产经营计划更加符合企业管理需要,工作流程更加标准。
(二)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标准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将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规划工作,需要企业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需要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适企业标准化管理策略,使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在进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分析,减少外界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影响,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结构,使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信息技术支持
企业管理工作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使企业发展越来越稳定。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工作时,需要较多的企业经营数据作为支撑,企业要能够保证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企业想要保证企业经营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现阶段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以及完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储存,作为企业信息库,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提供保障。企业还应加大信息收集范围,不仅是要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进行收集,还要对企业所在市场信息进行了解,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更加全面。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收集的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市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这样能够使企业经营信息更加清晰,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也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检索,节省更多寻找企业经营信息的时间。制定企业经营计划需要具有针对性,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也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将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变化作为依据,总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发展规划,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菲菲.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04):125-126+133.
[2]陈丽君.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的应用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19(11):191-192.
[3]姜倩.试论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4):174.
[4]宁征,王飞.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18,12(26):225.
[5]张文烨.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38.
[6]田心.数字化矿井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规划及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07):73-75.
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5
一、煤炭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需要在生产中控制能源的消耗,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发展企业经济,同时还需要担负起企业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些可以看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非财务指标被忽视。在以往的企业生产活动中,非财务指标的定义较为模糊,无法进行细化和定量分析工作,这对达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一些定向的指标对于企业生产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无论是在环保能力还是资源分配活动中,都离不开定向指标的控制,这就体现了定向指标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在学科间交叉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让定量分析的指标便于区分,定向指标便于明确,从而更加方便定向指标的评价工作。2.衡量投入的力度不足。由于在分析利润时是围绕原始的数据而展开的评价活动,一旦这些数据不准确或者缺乏反馈信息的真实性,所得出的利润分析结果也是在错误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的,并不存在可靠性。由此可见,把利润作为评价的基准,就失去了评价本身的作用,不能作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真实的反馈。如果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只注重分析短期利益效果,不注重能源消耗问题的评估,就很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的只是短期的收益。3.指标的独立性较弱。指标是对企业经营情况在某一方面最真实的反馈。因此,指标的确定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深入分析企业经营情况之后在进行明确。同时,指标也可以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依据,一旦指标出现界定不清的情况,对评价体系的评估结果也会带来影响,无法真实反馈企业生产及经营情况,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4.难以适应低碳经济的理念。受低碳经济要求的影响,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局限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还需要将能源消耗、环保和对社会的责任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比如,评价系统可以将客户作为参考评估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而原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没有针对低碳经济而设立的评价指标。因此,评价体系无法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产提供效果评估,对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低碳经济下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对煤炭企业经营进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时,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其次才是具体的指标确定。企业经营绩效考虑的目的是推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之前,需要确保经济效益呈上升状态,同时以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所以,在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需要以过去作为基础,将企业的未来发展作为指定目标确认的依据,形成一套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构建煤炭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绩效评价体系框架。企业实行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目标定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就是将经济效益、能源使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作为绩效评价系统的目标层内容。就环境目标来说,在企业生产活动中需要注重考虑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问题;就经济效益来说,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明确好税收问题;就能源使用来说,需要在生产中注重能源的利用率,采用特定的手段,将能源发挥最大效益;就经营结构来说,做好各个部门的调度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点。针对以上几个部分进行合理控制形成控制层,通过分析控制层中的要素来确定评价指标,形成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层。2.评价指标的内容。经营绩效考核。从财务层面来讲,主要的目标是提升盈利能力,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利润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反映,对应指标无法反映出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需要计算出单位投入得到的利润。因此,使用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能源消耗。煤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十分重要,使用工作面回采率衡量,这个指标的提升能发挥节约能源的作用。社会效益。如果企业只注重自身的发展,就难以长久。因此,企业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王小杰 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欢坨矿业分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发展规划范文6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发展面临新一轮挑战与机遇。本文对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经济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并提出促进经济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对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创新型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大量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因此在市场环境相对低迷的大背景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保证企业继续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加,使金融危机波及面极广,造成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放缓。但应当注意的是,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因此,我国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只有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包括: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企业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缺陷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其中,企业经济管理中突显的弊端最为严重。因此转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更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对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经济管理与企业所有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与经济管理有着紧密联系,这使经济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员工。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与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紧密挂钩,甚至直接左右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因此,只有提升企业所有员工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充分提升企业活力,落实企业各项工作。
3.经济管理能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直接反映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各项决策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通过收入、成本、费用等财务数据进行反映的。企业管理人员以财务数据为依托,调整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从而保证企业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1.转变经济管理理念要实现经济管理模式创新,首先必须转变过去经济管理工作的观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上至企业高层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更新观念,为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在转变经济管理观念的过程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加强战略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从而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为企业制订未来发展规划。由于经济管理工作影响范围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还应当加强对新型管理方法的实践。
2.转变企业经营策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经营策略的转变。转变经营策略包括创新组织结构、经营观念等方面。企业应多采用相对柔性的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弹性。企业经营策略中心,主要包括加强企业经营联盟和提升品牌意识两个方面。加强企业经营联盟是指深化企业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摆脱过去企业经营中“孤身奋战”的模式。通过强化企业间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形成相对固定的经营联盟,增强企业整体对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是指转变过去依托于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原材料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转变企业经营策略,有效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从而大幅提高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加强对财务支出管理加强对财务支出的管理,企业应进一步落实对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人员接待、公车使用、差旅费等费用支出的管理制度,做到企业各项费用支出都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财务支出的管理。应当注意的是,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制度都能落到实处,而不是虚有其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开源节流,提高企业资金整体利用率。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对各部门的预算控制,形成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制度,从而大幅提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计划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结合各个部门的需要制定预算标准,并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准确分析。此外,企业还应落实财务登记制度,根据企业生产规模、业务量等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对企业的原料、商品、库存现金进行准确盘点,或者在企业进行产品、原料、设备等购入或出售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月末分摊成本差异,并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
4.加强对企业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第一,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部门财务收支平衡的重要环节。第二,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第四,完善财务预算制度能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第一时间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措施予以化解。
5.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电子科技和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企业角度看,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电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正在不断显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能使财务管理工作突破过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做到对企业财务处理的远程化和实时化。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还能加强对企业下属机构财务状况的监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由过去的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企业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数据库,一方面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强了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影响,在大幅减轻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必要参考。目前绝大部分财务管理软件都具备数据分析功能,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对经营成果、收益等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准确的事后分析,管理者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状况,从而为下一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而且财务分析软件还能提供各项报表、凭证、往来等账务数据,便于企业编制财务报表。
6.深化对企业协同效应的认识在过去的经济管理模式中,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与业务发展战略的联系相对松散。业务发展战略着重在于保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能有效实行。然而应当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造成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产业群的形式加入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协同效应在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协同效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外部业务的协同,在下游加强与客户间的业务往来,在上游加强与原料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率;第二,内部业务协同,提升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价值。加强企业内外的协同效应,最终目标是实现财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协同性的财务管理能有效应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环节,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在危机中发现新机遇,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2011(5):46,50.
[2]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5):85-86.
[3]吕玲花,焦学强.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商贸,2012(34):136-137.
[4]资成义.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3(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