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首都机场航空运输能力的日渐饱和,北京新机场的建设迫在眉睫。2011年11月北京市政府、民航总局和军方签订三方协议,解决了制约新机场建设的重大问题,新机场的选址及建设方案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国家相关部委、民航部门及北京市政府等纷纷组织开展了新航城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北京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对新机场建设前期的主要工作进行部署,统筹协调各部门,确保新机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按照规划,未来北京新机场将承担1亿人次以上的客流量,机场占地面积超过40km2。如何围绕新机场更好地发展临空经济,进而建设北京新航城将是规划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综观荷兰史基辅、韩国仁川、迪拜国际中心等全球知名航空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统一完整的综合性发展规划是推动航空城发展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依据我国临空经济区(航空城)的规划体系要求,结合新机场及区域的特点,以综合性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对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和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展开研究。
战略定位是北京新航城本质特点的体现,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发展规划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北京新航城的定位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世界航空城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新航城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担当的角色,总结出新航城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世界交通枢纽,更是以拥有科学有序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及中西结合的时尚氛围为特色的,世界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物流的枢纽,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为此,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新航城的定位为“世界枢纽、中国门户、区域引擎、生态新城”。这种宏大的战略定位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意图。新航城的建设发展将对“首都经济圈”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城镇化、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新航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发展什么”重点解决产业体系、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须充分依托枢纽机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并结合国家战略及区域自身特点,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导入的特色产业,从而构建既能体现国际化、高端化特点,又有鲜明的临空指向性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新航城产业发展主要在四个产业领域展开,分别是枢纽机场自生产业、典型临空经济产业、世界城市战略产业和都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表1)。“怎么发展”重点解决新航城产业提升和产业发展时序的问题。通过实施高端化的国际产业发展、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产业与文化驱动发展等措施来提升新航城产业的竞争力。新航城产业发展时序结合新机场的建设进程及北京世界城市整体战略部署,从初期的临空典型产业、衍生临空产业到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集群,进而发展壮大新航城,从而使得新航城临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注重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新航城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协调与区域特别是北京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形成良好互动。积极发挥新航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新航城产业、人才及经济向区域实现“正外溢”,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与其他区域实现产业联系与协作,营造新航城与区域双赢的发展环境。
根据临空经济不同单元与机场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不同产业在机场周边空间中表现为不同的区位选择,使得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圈层结构特点,通常包括四个圈层区域,即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区与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区、辐射区。但该结构图2北京新航城空间布局结构图3北京新航城功能分区会随着机场周边交通干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和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从而形成圆形模式、偏侧模式、线形模式和星形模式等不同的空间分布形式(图1)。新航城的空间布局规划遵循航空港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发展临空经济为基本要务,结合产城融合、建设生态宜居新航城的理念,合理地将临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一核、一轴、环状组团”的“中”字形新航城空间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形成了“点轴布局、星状模式、圈层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图2)。“一核”,指新航城中心城区,包括新机场以及新机场北侧的临空产业区、保税加工区、航空物流区、国门商务区、国际居住城、榆垡镇和礼贤镇。“一轴”,指北京南中轴,通过新航城的建设,加强北京南中轴的世界城市职能—国际交往职能、文化与传媒职能、国际性金融职能、国际性商贸职能和洲际交通枢纽职能。“环状组团”,指围绕新机场,按照职能分工合作建设的多个组团,包括庞各庄镇、安定镇、魏善庄镇、广阳区、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和涿州市等。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既要立足产业理想布局,又要坚持区域统筹,强化北京与河北区域的联动与协调发展。根据各产业对机场的需求程度以及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在整个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图3)。
当前,全球低碳生态发展渐成趋势,机场作为一个高碳排放的区域,应在保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前提下,提高区域的生态容量和碳汇能力,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从机场运营安全及新航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新航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不仅包括机场噪声、电磁环境保护和鸟害防治等诸多方面,还包括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和湿地所构成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新航城的建设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维护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此,本研究在新航城区域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航城发展的资源环境禀赋,并依据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图4)。首先,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提炼生态敏感要素,进行生态敏感区划分,对生态网络进行连接修复,尽量拉长生态网络长度,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保证现状廊道和斑块连通的基础上,将新航城划分为禁建区和功能区。其次,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新航城功能区的生态格局,建设生态新航城。通过类比目前国内较具示范意义的生态新航城,以及根据国家对于生态城市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新航城建设用地与生态城市用地比例的关系,在满足生态资源承载力的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新航城建设用地的选择。最后,在新航城建设用地内,采用生态、低碳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创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宜居城市,如基于TOD创建紧凑的城市形态,建设步行优先、多功能混合的邻里社区,优先发展自行车网络等慢行交通等。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本报讯 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5个工程施指南的制定是对《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具体落实,明确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任务和手段。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个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绿色制造工程通过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
2个专项行动指南中,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重在夯实质量基础,打造以质量安全为基础、高质量产品为核心、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旨在通过加快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
4个发展规划指南中,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是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和专用装备;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是以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突破关键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普遍服务,促进深度融合应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旨在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开放合作,保障质量安全,增加有效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从制造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局角度出发,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龚新)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一、当前*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三产业总量少、比重小,与区域地位极不相称。从纵向发展来看,我区20*年、20*年、20*年、20*年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8.13亿元、22.42亿元、25.74亿元、30.18亿元,增幅为14.3%、12.8%、13.5%、15.7%,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5%、19.4%、20.7%、21.1%,三产总体发展缓慢,比重增长不快。以20*年为例,*区三产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9.1个百分点,全市的20.7个百分点,名列全市倒数第一,这与*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地位和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战略明显不符。
2、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带动和引导。一是政府引导不足。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抓经济就是抓工业”的惯性思维,对三产的发展趋向没有进行整体性的描绘和构思,缺乏了政府有效的、必要的引导,我区的三产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总体上“低、小、散”,现代气息不浓。二是发展定位不高。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中,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三产以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目标,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外向型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而是简单将三产作为一、二产的派生体进行定位。三是鼓励政策不够。近几年来,*区在一产、二产的发展上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发展三产方面,有关优惠政策不多,且没有实质性内容,实际效果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的投资取向和活力。四是新的增长极不多。虽然三产各行业门类齐全,但对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生产业投入不足,难以产生强大的集聚和带动效应,以至于全区三产形不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3、全区上下在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上还有偏差,影响到三产的工作力度。由于三产所占比重过低造成各级干部对三产重视不够,大多镇(街道)的三产工作没有专人负责,对三产的扶持措施不多。第三产业涵盖的领域广,出现交错归属、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各镇(街道)机构和职责不明确,对发展第三产业的管理也缺乏积极性,出现无序发展。三产统计体制不够健全规范,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况。
4、三产发展空间预留不足,给*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区品位的提升造成阻碍。当前各类工业园区(基地)快速推进,而“退二进三”等工作却没得到有序开展。特别在土地规划方面,在做好二产用地规划的同时,三产用地布局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类三产用地布局没有做到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合理、科学的安排,造成三产的发展空间明显预留不足,给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埋设了障碍。如果这种二产与三产“争地”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今后三产的发展可能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城市化的步伐将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二、*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是区位优势:我区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是*的东大门。是全国较大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之一,*永强机场坐落在本区,区内建有*港最大的码头——*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直通*港区。以机场大道、瓯海大道、滨海大道、高新大道、灵昆大道、永梅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快速道为主体,形成发达的城市道路网络,有机连接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与“东、西拓展翼”及“两个板块”,以交通流汇聚人流、物流和商流,构筑联系紧密、要素流动高效、互动推进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经济优势:从20*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经济形成了合成革、不锈钢、阀门、化工、铜加工、制笔、鞋服、食品制药机械、水暖洁具、民用电器、等支柱行业,“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中国阀门城”和“中国鞋都女鞋生产基地”相继落户我区。区内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滨海新区,省级*工业园区、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区以及*民营科技产业基地。这些都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资源优势:*人文、自然景观非常丰富,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安寺石塔,省级瑶溪风景名胜区和瓯江旅游度假区,市级天柱风景名胜区,市级爱国主义暨国防教育基地炮台山,以及号称“东海第一堤”的永强堤塘。形成了集山海旅游、休闲度假、国防科技教育、商务考察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体系。
四是民间资金雄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民间资金,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使民间资金实力越来越雄厚。当前,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投资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间资金对第三产业的投向越来越看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资本支持。
五是发展机遇良好:国家已将加快服务业发展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7号),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市委提出“建设三个*、实现三次跨越”发展战略后,*作为*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的腹地、*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战场,将使我区成为全市投资环境最好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从我区发展的实际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正迈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年,全区人均GDP已达45761元(折含5866美元),按国际上公认的发展标准,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期,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应是与二产相近甚至超出。这表明了我区第三产业将面临发展新机遇,进入发展新阶段。
三、*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
根据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后*区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加快速度,提高比重,增加就业,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三产增加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65亿元,年均增幅20.5%以上;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9%;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5%左右;传统优势服务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打造以“一个核心、两个拓展翼、两个板块”为基本构架,形成西接*主城区,东拓滨海组团,中心突破,相向推进的第三产业发展布局体系。
(1)一个核心。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主要范围是*城市中心规划建成区,形成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通过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活动中心、区级商业核心圈和毗邻大罗山景观居住区的建设,形成以行政管理、文化娱乐、商务休闲、金融办公和生活居住五大功能为主导,集其他配套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区。发挥主导和辐射作用,引领我区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高层次服务业的集聚区。
(2)两个拓展翼。
①东翼(沙城-滨海片区)包括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及滩涂围垦区域,抓住城市东拓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推进的契机,突出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和优势工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生活配套和生产业,启动和建设服务特色工业基地、国字号生产基地的产业物流节点;通过*永强机场扩建工程,完善航空配套基础设施,增开航线、扩大货运能力,积极发展以集仓储、配送、拼箱、增值加工等为一体的空港物流加工基地;同时高度挖掘滨海风光带的旅游价值,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业,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
②西翼(状元-蒲州片区)紧紧抓住*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的机遇,依托该片区临近*主城区、交通路网畅通,靠近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条件,突出发展开放度较大的第三产业门类。加快实施产业调整战略,机场路以北整合搬迁片区工业企业向东部的工业功能区集聚。以江滨路东拓为契机,呼应*中央商务区建设,重点发展商贸、贸易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及旅游接待服务等产业,主动接轨和拓展*都市经济,加快形成*滨江商务区。
(3)两个板块
①大罗山生态休闲板块。按照“生态*、山水*、绿色*”的发展模式,依据《*生态园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大罗山“绿心”资源,打造*都市区的生态休闲板块。依托该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生态规划,进行生态修复和高品位的开发。通过大罗山麓休闲带和人文景观旅游观光圈的建设,全面营造生态功能突出、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文”底蕴浓厚的旅游环境,成为*都市区的“城市花园”。
②灵昆岛滨海休闲度假板块。抓住*半岛工程和*“海上花园”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城市东移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推进海港、海岛、海涂、海岸线的综合开发和生态整治,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休闲渔业、港口物流和生态居住等产业,形成具有海岛特色的都市服务配套体系。
四、加快*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我们要从宏观层面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强化三产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第三产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发展难度大,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要强化三产管理机构。重点选调三产发展专业人才,加强对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
二要加强三产发展的协调管理。尽快成立区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三产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要建立三产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逐年量化、细化,以领导小组名义落实到镇(街道)和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力求在全区形成良好的三产发展氛围。
2、落实三产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产发展。积极落实《*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我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一要做好《*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我区于20*年编制的《*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道路网的快速形成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不适应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布局需要,要综合我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内容,做好《*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修编,提高规划项目的布局科学性和实施可行性。
二要注重各类三产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落实。目前,我区已经编制和区三产发展规划衔接较好的旅游、海洋经济等三产发展规划,要积极落实。另外,应根据我区三产发展战略,重点编制交通运输、商贸业发展、公共服务业等专项规划并实施。
三要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落实我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我区实际出台发展第三产业激励机制,抓紧制定《*区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引导我区各类资金投向发展第三产业.根本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3、培育三产新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按照“产业联动、城市化推动、外向带动”的原则,着力培育市场潜力大、预期效益好、带动力强、吸纳就业多的三产项目。
一要大力兴办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重点筹建不锈钢、合成革、建材、卫生洁具、阀门、废旧金属材料等专业市场,形成与第一、二产相配套的市场服务体系。
二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和城市物流需要,以空港、港口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重点启动*农产品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灵昆码头仓储物流中心、*港区物流中心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产业配套区的建设,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三要不断完善商业网络体系。依托新的城市中心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有利时机和永强片原有的商贸体系,建设颇具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购物中心、特色商街,构建区域齐全的大型中央商务区,引导商业人气集聚。发展并规范一批超市、专卖店,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形成比较完善的批发零售网络。
四要强化提升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立足于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我区开设营业机构。结合*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园区(基地)的开发建设,科学规划我区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布局,增加服务网点密度。大力发展网络、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围绕数字建设,以信息网络和数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先导,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产业水平,鼓励创办面向社会的各类电子平台,建成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五要注重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坚持“山海*,都市休闲”的总体定位,以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重点,强化特色、增强辐射,建成集人文景观、滨海风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都市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快建设滨海大酒店、万康假日大酒店的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重点做好瓯江旅游度假区、天柱文化园和钟秀园景区项目开发,加快形成*都市旅游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化,开辟三产发展新天地。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强化城市功能为重点,鼓励人口向城市流动和集中集聚,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有效地带动了人口集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落实一批体现强化基础产业、强化科技教育、强化外向拓展的重点项目,以提高我区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二要推进房地产品牌开发。按照市场需求整体地推出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块,用于商品房开发,满足消费者品质生活需求,尤其是加强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功能和优化开发地块的出让工作。房地产的开发要突出精品意识,提高住宅品位,提升城市形象。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生态产业园区是打造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农业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尽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园区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调整战略,建好生态产业园区。
一、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仅有在建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为48.98公顷,属镇城郊范围,距林区政府(镇中心城区)3公里,距拟建的火车站25公里,距在建的飞机场约80公里,距兴山峡口码头120公里,307省道贯穿园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林区通向“武神”公路、所有景点景区以及车城十堰市的必经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一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园区已经拥有了一定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二是有了优越的优惠政策。林区人民政府以神政发〔〕119号文件下发了招商引资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旅游工艺品加工,对进入区内外资企业,区级行政规费全免,服务性收费不得高于规定标准的下限,土地出让金按最低收取,对有关税费实行减免,对符合贴息条件的项目林区人民政府给予贴息支持,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其市场开发成效比较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从而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已有康俊公司、望林公司、梆鼓人酒业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年4月,林区政府与鑫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生态产业园投资框架协议》,生态产业园引来首个过5000万投资项目,为园区建设开创了良好局面。
三是有着超前的产业发展设想。生态产业园区的定位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以生物药业开发生产、旅游工艺品加工为辅助,林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生态产业园区。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构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建设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而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效益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物药业方面,以本地资源优势为先导,大力引进培育医药领军企业,借助“”这面大旗,利用国内外医药高端技术和产业合作,建立集产、研、销为一体的生物药业开发基地。重点开发生产各具特色的中药产品,生物工程药品等。在旅游工艺品加工方面,发挥生态良好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具有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加工,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尽管如此,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园区规划滞后、加工与资源分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劳动力素质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乏力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园区规划滞后。尽管林区党委、政府早就提出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设想,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园区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移民迁建、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明确和协调统一的规划,相关部门只能“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导致园区建设目标缺失、部门缺位、资金缺乏,难以整体推进,规模化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生产、加工、销售分离的局面,没有正规的加工企业,也无专门收购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实质上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龙头企业产品加工与全区农产品资源开发缺乏有效联结,带动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和产品开放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不够。三是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投入资金少,技术等配套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很难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园区建设的建设和发展。五是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导致企业加工运输成本过高,难以开展招商引资,对园区建设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产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的理想模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投资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通过办工业,搞招商,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群体的规模效应。产业园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通过产业园区可以解决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以下问题:一是在边界明晰的区域进行产业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可以节约用地和降低基建投资,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二是通过园区分工协作,形成园区特色,可以突出重点产业发展,产生“旅农林”产业增长中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创造独特的投资环境,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四是利用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工业辐射源,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带动和示范作用。五是产业园区与城市化进程可以相辅相成,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产业园区可以带动城市的拓展和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化水平。在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化,更需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相对集中办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结合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主要是构建与区外发达地区进行要素对接、产业对接、制度对接、思想文化对接的有效平台,从而在融合互动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前提,要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园区,必须进一步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一要注重园区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促进企业向规模基地集中,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二要注重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区内不同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紧密结合园区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园区功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有效避免低水平产业结构,确保园区可持续长足发展。三要注重园区规划严肃性。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杜绝农户无序占地,盲目发展,促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要搞好规划,就必须深入开展调研,建议成立有园区有关负责人、区级有关领导、乡镇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发展研究专家、农业发展专家共同组成的课题调研组,及时就农业园区建设进行调研,重点研究农业园区在新形势下的产业布局、承担功能、服务对象等。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明确生态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思路,明确服务对象,设置产业企业引进条件和门坎,明确园区、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的结合点和关键措施,以及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区外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入,让企业去推动区内的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对农民开展示范带动和培训,如何充分运用农业高科技等措施。
(二)加大园区建设投入。要建好生态产业园区,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抓住产业发展政策机遇,有重点的增加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二是鼓励招商引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大胆引进区内外有技术、有资金的能人到园区内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旅游工艺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园区规模。三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按照规划规范实施园区建设所需要开展的移民迁建、标准厂房建设、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布局、移民迁建以及新修道路、铺设供水管道、污水垃圾处理、供电设施以及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园区内路网框架基本建成,供排水管网逐渐完善,园区供电确保充足。坚持复合型开发模式,辐射带动全区农业板块基地、旅农林生态产业的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园区环境容量。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编制林地经济发展规划
1编制规划的原则
1.1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规划编制的内容
2.1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坡位:中、下腹。
2.3.4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2.4.3林畜模式。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森林猪、野兔,圈养、放养均可,饲草、饲料来源广,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产值高、效益好,是林下养殖的重要模式。也可在林间养殖鹿、狍子、狐狸、貂等特种动物,效益更高。也可以选择野生动物林下驯养繁育如野猪家养等。
2.4.4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选择种植种类,也可根据林间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种类。如利用春秋季节林间的光照种植山野菜以及蒜苗、菠菜、圆葱等蔬菜,销售容易,效益良好。
2.4.5林莓模式。在郁闭或基本郁闭的林下种植草莓,采用草莓的分植苗或组培苗在林间覆膜种植,惊蛰后顺行搭建小弓棚,四月下旬上市,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以上,投入较小,技术简易,是城市近郊区发展的好模式。
2.4.6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人参、细辛、天麻等,技术简单、收益可观。
2.4.7林草模式。在适宜郁闭度的林地内发展,可选种类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年收三茬,可出售鲜、干饲草、也可放养畜禽,也可在林下种植园林绿化的草坪,收入较高。
2.4.8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营造模式。可选择适合林地或沿海农田林网营造落叶松、杨树等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
2.4.9发展果材兼用林模式。如培育红松、山核桃果材林。
2.4.10培育食用菌原料林摸式,可选择封育天然阔叶林进行抚育改造等,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
2.4.11山地苗圃模式。可选择山势平缓、土层深厚、交通便利的山地(包括河滩地、堤坝、果园等林地),采取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培育方式培育绿化苗木,解决绿化市场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紧缺问题。
2.4.12林蛙围养模式。山林小区围养林蛙是养殖林蛙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利用天然生长阔叶林混生灌木丛、杂草及地面覆盖枯枝落叶的山坡,附近又有可靠水源等自然条件,围成适度面积的小区,以天然植物为主要遮阴设备,形成半封闭式的养蛙方式。
2.5林地经济规划设计
2.5.1林地踏查。根据已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结合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适合发展林地经济项目的条件,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了解资源分布区树种、林分、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
2.5.2外业调查。要认真细致调查,要实测小班的面积,并逐小班记载下列因子。a、林地类型;b、地形、地势、坡向、坡位、坡度;c、土壤种类、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土层厚度、地下水位、酸碱度;d、植被类型、林木组成、郁闭度、林龄、生长及幼苗幼树状况;灌木种类,盖度;草本种类,多度;e、病、虫、鼠害情况。
2.5.3详细统计本村林改情况、家庭承包造林地现状、经营水平,本村林地经济发展优势和大户生产销售情况。
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一、前言
邛崃市自然资源涵盖了白鹤山、金溶洞、南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地质、水域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引导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注重强调对自身现有资源的整合,由此来打造良好的旅游空间,并就此凸显“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以下就是对新时期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二、邛崃市旅游产业资源分析
邛崃市旅游产业资源分布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物景观角度来看,邛崃市涵盖了芦沟竹海、千年古榕树、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生物景观,因而该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为旅游人群打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空间,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从遗址遗迹角度来看,邛崃市具有古县衙遗址、土司衙门、秦汉驿道等文化遗址资源,即可满足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需求。
(二)从建筑与设施资源角度来看,邛崃市具有蔡渡大桥、状元桥等交通建筑,同时其文君酒、邛崃甜皮烧鸭等地方特色商品资源可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此外,邛崃市在人文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祭灶节等人文活动,继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邛崃市旅游项目内容,且就此推进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品牌资源角度来看,邛崃市为四川省森林城市,从而为该地区旅游产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三、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建构措施
(一)整合人文旅游资源
在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构建过程中强调对该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即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该地区已有2300年的历史条件,将其历史文化贯穿于旅游产业中,同时注重将文君故地打造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点项目,继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旅游人群营造浪漫且动人的旅游空间,且引导其在旅游过程中被“凤求凰”文化气息所感染。同时,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邛崃市红色文化占地面积为1.67公顷[1],且包含了纪念馆等,因而在旅游产业推广过程中,为了较好的宣传中华民族精神,应注重强调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以此来彰显民族气息,且传承中国文化,同时丰富旅游产业内容。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整合商品特产资源
在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强调对商品特产资源的整合有助于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在此基础上,当地旅游产业在发展战略建构过程中,应注重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对邛酒、文君绿茶、花楸贡茶、瓷胎竹编、富贵春家常豆腐等地区特色商品展开宣传,从而引导旅游人群在旅游过程中可依据自身需求产生特色商品购买行为。同时,在商品特产资源整合过程中亦应注重结合商品独特性特征。例如,邛崃市瓷胎竹编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2],因而在产品宣传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工艺品实用性、观赏性等特点展开宣传活动,由此来吸引旅游人群的关注,继而就此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亦有助于推动邛崃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因而邛崃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建构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1、就相关调查数据表明,邛崃市临邛古城、天台山、平乐古镇住宿接待能力分别上升至为7000张床位、5000张床位、8000张床位。同时,该地区485家宾馆中有2家为星级酒店,即红楼大酒店、天台山大酒店。因而,邛崃市在旅游产业推广过程中为了完善自身配套设施,应注重强调对星级酒店的建设,由此来满足当前旅游人群消费需求。
2、邛崃市在旅游产业战略发展规划过程中,亦应注重针对当前发展星级农家乐18家的状况,对先进的旅游配套设施进行引进,并致力于建设星级旅游饭店,由此满足旅游人群用餐需求,并就此带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