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25-02
1绪论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政策支持,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外包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加强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与此同时,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了国家将加强指导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涉及两业联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企业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人才等,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因而,西部地区在制定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些差距,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来谋划两业联动发展。
2西部地区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物流外包意愿不强,外包比例相对较低
一是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近年来,虽然我国对物流的研究开始升温,不少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入物流整合的浪潮,但是从总体来看,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其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制造企业将物流等同于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环节;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热衷于自营物流,觉得外包不可靠;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没有设置物流管理部门或专职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企业对物流的投入偏少。
二是制造企业退出自营物流的成本较大。据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制造业重点调查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自有仓储面积为7.2万平方米,占平均使用仓储面积的60.1%,平均租用仓储面积4.8万平方米,占39.9%;重点调查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58辆,装卸设备为35台。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在自营物流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如果马上实施物流外包,企业的前期投入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大批员工被解雇。
三是制造企业难以控制物流外包的风险。制造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常常拥有不为委托人所知的私人信息,作为人的物流服务商很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有损制造企业利益的事情。目前,国内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也是造成物流外包意愿不强的根源之一。
四是物流外包的服务范围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当前,制造企业在和物流供应商签订外包合同时,有关物流服务范围的细节条款还需具体化、明确化。这些具体细节包括基本服务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运作流程、提高附加值的功能、信息支持等,应明确制订出这些作业的量化参数及奖惩标准。
五是制造企业自身缺乏系统性物流规划。制造企业物流布局一般没有经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导致物流环节除了停滞之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状态;重复和无效搬运占到70%之多;生产流程不合理,物流路径过长;时间占用多,空间浪费大。
2.2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竞争力不强
一是提供的物流服务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以公路货运为例,我国西部地区的公路运输服务与国外,甚至是我国东部地区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差距不在设备功能和运输成本方面,而是在服务的层次上。如果物流公司能够为客户量身订制运输计划,由物流公司进行车辆选择、路径优化等延伸业务,这就使物流资源得以优化整合。
二是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供应商较少。西部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而来,因而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往往局限于过去的业务领域,尽管冠以“物流企业”的名称,但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不多。
三是物流管理水平及信息化程度较低。据统计,欧美主流物流企业近3年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年平均资产回报率达8.3%;以仓储为主的达7.1%;以综合服务为主的高达14.8%,而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资产回报率还不到1%。其部分原因在于EDI(电子数据交换)、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集成信息平台在国外已使用较为成熟,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物流企业普遍缺乏相关技术支撑和足够的资金力量,使得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较低。
2.3两业联动发展的环境尚需完善
首先,物流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近年来,由于“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宣传,各种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数量迅猛增长,这些物流企业的设施条件、管理方式、经营规模参差不齐,“小、散、差、弱”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物流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竞争的规范性较差。其次,物流行业信用机制尚待健全。与生产销售不同,物流外包基于委托―关系,以健全的信用体系为基础。
3西部地区两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3.1从政府层面
(1)科学规划,合理组织
尽快明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影响作用,在地方远景规划中体现这一政策导向,研究制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专项规划,并与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制定和修编相衔接。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突出制造业在联动中的主导性地位,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区域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的统一制定,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法规的制定。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优化生产与服务剥离后的税赋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制造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鼓励企业外包服务,增加地方税收。二是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宽松的市场环境。三是开拓融资渠道保障联动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效益好、影响力大的骨干联动示范企业应支持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增资扩股、股票上市、发行债券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物流企业承接或租赁制造企业剥离的物流设施,在土地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四是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搭建沟通对接平台,有计划地组织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制造业物流交流和人才培训,促进人才成长。
(3)组织示范和试点工作
选择部分已成功联动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省进行推广。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的重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发展试点企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整合物流业务,组织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引导试点制造企业与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联动发展试点组合。示范和试点企业优先享受促进物流发展的有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3.2从行业协会层面
一方面,物流协会应积极吸纳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加入,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提供工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人们对联动的认识,接受联动的理念,尤其是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不断扩大厂家、商家对物流联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物流协会应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联动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规划工作,推进物流行业统计制度,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3.3企业层面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是基于横向一体化思想经营方式,使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在低成本、高质量等方面突出整合优势。解决企业传统的纵向思维方式与横向开放的联动思维方式的冲突,是企业实施“联动”发展首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二是制订发展规划。对企业来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将是贯穿整个企业及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系统工程。是企业未来发展增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企业“联动”发展前期,必须要进行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整体规划设计。
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提高方面,鼓励企业实现扁平化管理,为供应链的建立打下基础;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信息集成;构建适合联动运行的供应链组织管理结构;加强供应链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供应链过程成本控制实现效率的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鼓励供应链企业间的硬件配合服务,保证企业之间通畅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强化供应链企业间人员配合,实现业务的无缝化连接。
4结论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参与主体众多、行业领域千差万别的庞大复杂工程,其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作出合理规划,促进两业联动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国龙.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洋航务,2006(3).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2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从实际生产过程来看,智能制造从宏观上将推动传统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的生产模式向个性化、高度柔性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方向转变,微观上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实现产品研制过程的全闭环控制。(王淼、王湘念,201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认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出现在美国,其后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智能制造列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美国在2012年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以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在2013年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我国于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这些国家战略均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已经明确成为现代先进制造业新的发展方向。
在对智能制造国外先进经验分析方面,王媛媛、张华荣(2016)对于全球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胡晶(2015)对于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等策略进行了比较。杨帅(2015)对于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动因、内核、方向、结果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国在工业和互联网领域的比较优势差异显著而导致两种模式在内涵、实现路径、实施重点与效果等方面明显不同。黄健、万勇(2016)指出德国推动工业4.0的战略意图在于试图主导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韩国推行制造业创新战略3.0在于以智能工厂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改革。
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方面,《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指出,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辛国斌(2016)认为我国制造装备产业处于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李富(2016)认为我国智能制造业存在产业结构抑制了智能制造的需求、技术水平差异明显、配套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赵程程、杨萌(2015)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从技术层面进入到了应用层面。王友发、周献中(2016)指出国内目前对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模式的探讨更多集中在现象描述层面,缺乏微观机制和内部动力等视角的深入分析。
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经验方面,冷单、王影(2015)总结了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的主要做法在于推进产品智能化开发、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行动、推进成套装备示范应用等。张建宏(2015)指出扬州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措施等。陶永、李秋实、赵罡(2016)认为航空智能制造的重点在于研发关键智能工艺装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航空协同云制造等。王影、冷单(2015)从资金与投融资渠道、产业创新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思路。白小明(2016)提出推进“互联网+”制造业研发平台、产品制造、制造业服务、供应链与物流的发展。李政新(2015)认为要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技术示范平台、打造创新驱动新机制。黄群慧(2016)认为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在于突出战略引导、强化创新驱动以及完善制度环境。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行为主体及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模式,研究了智能制造发展从初级智能装备到高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循序渐进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化为突破口,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二、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一)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行为主体
发展智能制造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因素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智能制造企业自身可控的内部因素与政府决定的而智能制造企业必须适应的外部因素两类。从内部因素看,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生产要素配置、市场网络组织等企业可控因素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外部因素看,产业政策、发展环境、生产业、信息业发展状况等企业不可控因素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影响因素涉及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智能制造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生产服务企业等。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政策导向、人力资源、资金支持等社会环境。这些行为主体联系密切,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1.政府。政府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产业发展政策、金融与财税扶持政策等直接决定了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与营运空间。同时,政府还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引导”就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和落实财税、产业、金融、土地、人才、贸易等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此外,政府还要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强化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2.智能制造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企业在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所限定的发展与营运空间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努力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以新技术突破带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三)突破口
1.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支柱,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制造装备产业处于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辛国斌,2016)。《中国制造2025》包含的重大工程之一就是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河南省印发的《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把智能装备作为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装备产品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为重点,突出发展智能成套、智能电气和智能制造装备。装备智能化首先要实现产品信息化,即越来越多的制造信息被录制、被物化到产品中;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逐渐增高,一直到其在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2.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信息业的发展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智能制造跨越式发展,信息业的发展也总是领先于智能制造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投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引导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但又是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环节。黄群慧(2016)指出智能制造的实现关键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为推进智能制造,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企业逐步向制造业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中国制造2025》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4个发展方向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以及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发展智能制造,一定要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相关的信息业,以此为手段来促进传统制造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
3.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迈向智能化。技术改造是推动制造业采用先进的智能装备、促使生产系统智能化的一个有力措施,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品转型升级的一个有力手段,也是政府极力支持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一个努力方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明确要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河南省印发的《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也要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指出要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邵安菊(2016)指出要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装备相对落后,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并存。在进行技改升级过程中,第一步是对传统的设备进行由机械化向自动化的升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便实现物理设备互通互联,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四、具体做法
智能制造的发展涉及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社会组织两个方面的问题。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有效的社会组织可以积极促进和保障智能制造的实现。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的发展和实现是智能制造业努力的方向,而通过社会发展规划、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强力引导、驱动与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人为推进或加快智能制造实现的进程,则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因此,发展智能制造的具体做法,需要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政府层面
政府积极制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划、各项扶植政策,为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引导与推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以为引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2.出台积极的财政与税收政策,促进智能制造的培育与发展。
3.支持生产业的发展,鼓励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积极发展,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
4.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c智能制造相关的投资结构。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为智能制造培养与储备复合型人才。
6.以试点示范行动为抓手,推进成套装备示范应用,引领智能制造发展方向。
7.进行集聚发展。
(二)行业层面
在政府发展规划、财税政策等引导下,进行技术、装备、商业模式等的扬弃。
1.对于装备制造业,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能的装备。加快部署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支持轻工、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
2.对于生产业,以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与发展为主线,带动信息技术软硬件技的发展。
3.对于生产制造业,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积极采用新型的商业与运营模式。
(三)企业层面
以利益驱动为诱因,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入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对传统制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
1.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制造的改造与升级,适应智能制造的需要。
2.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提供智能化的产品。
3.积极采用新型的商业与运营模式。
4.积极推进机器换人。通过机器换人,把人从某些生产环节如环境恶劣、简单装配、精密检测等条件下解放出来,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5.对于新建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要求采用智能化装备进行生产。
五、结语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本文探讨了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模式,研究了从智能装备到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路径,提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以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化,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造企业、生产服务业及其他相关方协同努力,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3
一、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工业4.0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提高了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度,连续颁布了多部促进行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条文,并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大计划。纵观中国当下,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东北地区。智能装备发展专项在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后,不仅在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测控装置、智能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等方面得到了发展,更在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方面获得显著成果。按《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会有近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20年之前建成。据了解,继94家公司的项目进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示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后,又有46个项目进入了其公示的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
二、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品牌培育的战略意义
1.品牌培育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集成促进,而品牌培育正是基于企业文化与核心技术的协同合作。因此,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品牌培育可以使企业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在不断追求高品质、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由此在根本上促进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因此品牌的培育不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更是企业能够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2.品牌培育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品牌培育有利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国内外投资的认可,从而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顺利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群规模扩大,进而提升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经济影响力。因此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要想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品牌的培育。
三、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1.不足的核心竞争力与薄弱的创新意识
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产品数量、产品质量、产品的个性化创造及创新等方面。竞争力严重不足主要包括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的质量,尤其是高端装备领域方面还不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高。据有关数据统计,依靠进口的产品中有95%的高档数控系统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此外,当发达国家正在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工作重心时,中国企业还在与打假防伪做斗争;在发达国家在以如何能超越自身,树立本企业的品牌形象与经营理念时,中国企业还在以曾被评过名企而洋洋得意,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与时代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缺陷。
2.品牌意识淡薄浮于表面,协同合作模式并未真正建立
品牌之所以会被企业所重视是因为其不仅仅是企业名称,更是企业灵魂的高度概括与宣传。而现阶段的中国除了华为、沈阳机床、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少数发展良好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能时刻谨记品牌的重要性及注重培育策略,其他很多企业只是一味地将产品性能浮于形式化的广告宣传当中,并没有得到市场的真正认可与忠实青睐。
此外,目前国内的协同合作模式主要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三种形式,但因中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并没有给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以良好的引导,一轰而上的市场与并不完善的政策条文导致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良莠不齐。其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虽然大量存在,但多数是合同制的契约式联盟组织,组织运作不成系统,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也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机会主义、权力分配矛盾、彼此不信任、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发生。
3.品牌经营意识存在误区,品牌发展策略单一
放眼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无论企业大小、时间长短,都在高呼企业品牌的口号,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我国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亦是如此。有的企业将品牌简单化地理解为只要给企业起了一个好名字就会万事大吉,并将企业品牌宣传直接交给了广告公司。建兴实业作为一家小型数控生产企业,一贯重视品牌的培育,曾斥巨资雇佣广告公司,每年都会在广告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随着业内竞争的激烈以及市场的产能过剩,建兴实业不得不停止广告的大量投入,结果导致的结果就是营业额的急剧下降,所谓的“大品牌”轰然倒塌了。
四、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品牌培育的对策
1.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不断追求品质制造
第一,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效度,不断提高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与产品的数量,使其能够在基本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获得一席之地。如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在取得诸多创新成果的同时并未停止脚步,于201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又推出了智能爬壁喷涂机器人和七轴机器人,显示了企业对科研的重视力度。
第二,将个性化的商业营销理念深入到企业的经营中。企业应该将代表自身特点的产品商标以及组建品牌辨识系统作为其区别其他企业的一面大旗。如海尔就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智能洗衣机,满足了消费市场个性化需求,这一做法对智能装备企业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着力于品牌的管理,提升品牌观念,加强品牌形象建设与维护。一方面应当增强营销团队的建设,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只有销售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上去了,才能保证消费者在接触到企业的第一时间便对其有深刻的印象,达到更好的为企业做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设计新型服务模式,创新品牌推介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增加,直销广告等传统宣传渠道已经不再占优势。可通过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营销宣传,也可以借助展会、科教活动等形式使其拉近与市场的距离,使用户真切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产品,达到认同其品牌的效果。2015年10月,第一届智能装备制造与装备展在广州国际采购中心举办,吸引了大量广东本地的先进企业,更有其他省市以及港澳台、马来西亚和诸多国家的代表企业和采购商出席,这是一个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良好机遇和平台。
2.创新企业定位和规划模式,协同多方促进企业发展
(1)清晰品牌定位,提高市场品牌偏好和品牌忠实度
在明确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科学进行品牌定位,企业要做到实事求是,确定适合自身的品牌定位,促进企业与企业文化、企业与企业品牌的更好结合,并逐步培养市场对企业品牌的偏好,从而不断提高用户品牌忠实度。智能装备制造业可借鉴环美家具的品牌定位理念,即面对市场通过合理的设计规划、高水平的施工质量、高效率的施工与合理的预算,时刻准备着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各种优质服务。
(2)“盐模式”和360度品牌传播方式相结合
“盐模式”即消费体验享受模式,是将产品或企业在无形中带入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中,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可通过赞助消费市场喜闻乐见的影视、广告、活动等,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品牌理念融入其中,使消费市场能够更直观真切的对企业品牌进行感知与理解,达到宣传与传播的效果。如海尔就曾以本企业品牌为名,制作了《海尔兄弟》,而这一动画无不成为80、90后们在众多纷杂的品牌中深刻铭记的形象。此外,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走进科技展览馆、高等院校、产业园区、住宅小区等方式传播企业的品牌,真正做到360度贴近用户市场,使企业品牌深入人心。
(3)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方向,展开产业协同创新新格局
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创建动态的品牌管理体系;建立行业协会及发展产学研模式。通过建立动态的品牌管理体系,使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定要有和企业自身相匹配的管理品牌的具体规章制度,提高对管理品牌工作的探讨和审批质量。同时,与同行企业一起建立行业协会或学会,借助群体力量传播企业或产品的形象,在逐渐追求工商协同营销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的分析与研究,提升品牌管理水平。此外,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要善于联合同行企业、大中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产业标准,以树立和掌控行业规则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打造区域性品牌。事实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品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加强与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监督,使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4)借力政府部门,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
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得到有关来自于政府的经济、政策等支持。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品牌培育的力度。
首先,地方政府要全力的引导和扶持。应全方位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与扶持计划,引导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朝着合理化的方面不断发展,避免区域内产业因过度的同质化而导致的“柠檬市场”现象的出现;其次,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扶持名优的大企业继续做大做强,进而实现产业整体发展的区域经济效果,以“先进带领落后”的方法,达到智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高;最后,应树立产业集群意识,通过引入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的交流。
3.摒弃错误经营意识,改进企业发展策略
(1)树立正确品牌竞争意识,着力提高品牌竞争力
智能装备制造业要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一改以往传统观念,要树立正确的品牌竞争意识。因此,企业应将本心归还于产品,努力打造“拳头产品”,提出新想法,开发更能为社会服务的尖端产品,不断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从而使企业产品达到高水平的标准。
(2)采用多种品牌竞争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与加深,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更应放眼“大局”。应该学会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并界定自己的企业品牌的形象,使之能够真正适应时展需要。时代在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适用于当今这样一个行销的市场环境看,应该学会多利用名人效应,对自己进行“包装”,大力宣传企业品牌,让更多、更远的消费市场了解企业本身以及产品;同时企业也应该尝试采用多角化、多品牌的经营策略,从不同层面开发多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市场的同时,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与品牌的影响力。
(3)采用“品牌原型理论”,逐渐培养品牌个性
品牌原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玛格丽特?马克和卡罗?比尔森提出的。认为品牌有生命力且长寿的原因是因其拥有人格原型。而国外一些智能装备企业也正是应用了这个原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及产品形象,使之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所以中国企业也应该适当的运用自己产业历史悠久和物产丰富等自身优势,逐渐对其研究并利用,使其品牌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与支持。
(4)采用差异化定位策略
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国家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的战略工程,不断引起了国内诸多地区企业的关注,特别是广州、山西等地。而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未来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产业,势必会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关注,因此其市场竞争必将变得更为激烈。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若想在诸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差异化的定位与市场策略,达到人有我精、人无我有的同时,更应该该突出本企业的优势以及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企业印象,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与深刻的品牌认知。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4
推进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互动发展,不仅能更好地为我省能矿产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装备保障,还能为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提供重要的市场需求,是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推进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互动发展,能更好地为我省能矿产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装备保障。能矿产业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技术装备的高级化过程。有关资料表明,全国的煤炭机械设备总需求约为500亿元,市场相当广阔,但竞争也十分激烈。目前,我国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主要设备几乎全部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大多提供一些技术水平低的简单低端产品。我省能矿设备也不例外,由于自主研发生产相对滞后,煤矿机械设备90%以上向外省采购,一些尖端设备也不得不依赖国外市场。以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为例,近三年来每年与省内装备制造业的业务量2240万元,仅占该公司每年总设备投入32164万元的6.96%。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在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不仅具有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而且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度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十三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省份中排名靠前,近300家工业企业在机床配套、矿山机械、通讯配套等能矿产业设备方面有相当强的能力。这说明,我省为自身能矿企业提供相关技术装备的条件是具备的,缺乏的是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改变目前能源矿产业设备不得不舍近求远的状况,可更好地为能矿产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
其次,推进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的互动发展,为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提供重要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上国际性的能源短缺,能源化工产业超常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我省是正在发展壮大的南方重要能源基地,为我省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5亿吨以上,这需要大量的设备。以输送类设备的刮板机与皮带机为例,全省“十一五”期间将新增煤炭产量9000万吨左右,新增煤矿均为大、中型煤矿,普遍采用综采综放技术,预计今后每年大型刮板机与皮带机订货总量约为2亿元左右。因此积极主动地开展与能矿产业的合作,掌握需求信息,充分利用好这个门前市场,是我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理性选择。
第三,推进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的互动发展,是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以装备制造业和能矿产业为主,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目前装备制造业产业和能矿产业还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以创名牌产品为例,我省目前共有1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中能矿产业产品及装备制造业产品各占40%。由于受发展观念的局限,目前就制造业谈制造业,就资源谈资源的思想依然存在,企业对产业集聚效应重视不够。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做过积极努力,举办“贵州制博会”,为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宣传企业形象、展示科技成果、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但整体效果不甚明显。为此,应进一步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能矿产业,整合相关资源,延伸各自的产业链,达到“一加一大于二”效果,形成互补关联的产业集群。这也是壮大工业经济规模,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确定互动领域、明确互动方式、注意把握四方面关系及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是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互动发展的前提准备。
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互动发展,首先要确定互动领域。应综合考虑国际国内有关经济背景:一是国际油价。为应对高油价挑战,我国将以煤为主发展石油替代产业,煤化工装备有可能随着煤化工技术的突破,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二是煤电需求。我省“西电东送”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煤电装机在今后将有很大增加,需求量大。三是环保要求。现代能源化工项目需要有大量环保设备进行配套建设,环保产业将伴随基地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型产业。四是基础设施建设。适应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对各类工程机械需求巨大。五是技术革新趋势。煤、油、气等一次性能源的生产、运输正在经历深刻的技术变革,技术先进的高产高效设备将逐步取代传统设备。因此我们认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和能矿产业应突出地方性、突出针对性和前瞻性,将互动领域重点放在煤化工设备、电力设备、环保技术装备、工程机械、一次性能源的生产、运输设备等领域。
应明确互动方式。一是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向能矿产业基地延伸,特别是一些覆盖面大、维修量大、运输条件制约性强的装备制造产品,应在基地设立加工、组装、维修及营销服务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及民间资本合作设立新的装备制造企业。二是组建企业集团,打破部门界限,与国内外大型装备企业联手,整合省内能矿输送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参与省内大型高效矿井的工程承包,建立集设计、集成、工程总承包和服务为一体的企业联盟。三是开展装备制造企业与能矿企业对口合作,鼓励用户企业参股、控股或兼并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装备制造维修基地。四是组织重大关键装备联合研发,有重点地推进专有技术向专有设备发展,抓好大型、超大型装备的研发工作,推进单元设备向系统集成发展,提升综合能矿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要注意把握几个关系。首先是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的关系,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其次是处理好军工与民用的关系,鼓励军工企业发展民品,支持军工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在技术、人才和设备的优势,拓展民用产品链,增强竞争力;将军工企业发展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民园区本土化、集聚化、区域化。第三是注意大与小、主与辅的关系,利用国有装备制造业和能矿企业主辅分离的机会,实行“大中小结合,主辅配并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产业集群的链条作用,提高产业关联度,使中小企业成为“两业”互动的有效补充。第四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推动装备制造业和能矿企业两者的互动发展,政府营造良好环境必不可少,但最基本的还是靠市场的作用,要利用市场规律来建立长效机制。
推进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互动发展需要相关方面的努力。政府要积极推动。要充分认识装备制造业与能矿产业互动发展的积聚效应,大力提倡地方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团结和协作,信息沟通,使相关资源、品牌、优势整合起来。要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技术改造、土地使用、投融资、政府采购、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相关企业之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省产品,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搞好协调,建立政府部门与重点企业的联系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负责有关产业链接的组织协调工作;结合能矿产业发展计划,编制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搞好调查研究,实行“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好互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和行业应建立健全企业资源、产品、人才、技术的互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对称,加强相关企业之间相互了解,交流互动,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和能矿产业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互动繁荣。与此同时,企业应当有所作为。企业应进一步树立产业集聚观念和统筹协调观念,加快改革重组步伐,推进企业之间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多形式进行联合、兼并、重组,促进各个产业链条之间关联,增强企业竞争活力。以新材料技术和新工艺设计促进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改变我省的原材料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需的高新技术材料仍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建立一批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适应省内市场需求、有实力的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形成为制造业技术研发创新的基地。(执笔:张再杰 杨昌德)
链接〉〉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52-02
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发展的心脏,辽宁省内拥有装备制造业高集中度的资本存量和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机构相对完备,成套大型设备、知名品牌众多,科技支撑力量雄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给中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集群化程度较低等方面,因此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化融合概念雏形诞生于党的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十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和再创新的循环过程。两化融合是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抓手。辽宁要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及生产业支撑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强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向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和国际化发展,进而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第一,政府各部门要联系辽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和基础性产业,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辽宁装备制造业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全省上下要集中资源,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全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辽宁装备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融合,要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把两化融合问题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之中,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政府各部门按照发展的目标和思路,要由领导小组以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细化,强化协调配合,要抓好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投资、信贷、土地等方面向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予以倾斜。要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积极探索财政经营性资金实施股权投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放大作用。
第二,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业广泛渗透。当前,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成本上涨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传统装备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需要向精益制造的现代企业模式转型。事实上,没有所谓的传统产业与先进产业之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至在于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还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仅给传统产业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能耗降低,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新的价值链空间,实施转型。两化融合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支撑,通过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领域进行升级改造,推动了企业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辽宁省两化融合的积极推进,将加快形成信息化支撑的新型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全面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广泛渗透,不断突破企业规模和组织结项,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辽宁各装备制造企业要积极应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发展工业物联网,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运用云计算技术,建设面向装备制造企业的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发展云制造。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各传统企业还要适应当前发展形势,不断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系统集成的服务。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 制造业现状 制造业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 振兴制造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制造业对于我国来说关系到国民的根本生活所在,在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发展基础制造业就必须稳扎实打,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引入先进技术,最后要注重人才运用与产业规划管理;在最适中的地域发展最适合的农业制造企业,真正让我国制造业走上正轨。
1 我国现阶段制造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省份的制造企业争相发展,虽然各省在发展规划上都很宏远,但是在现实的实施中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品牌效应上以及市场占有份额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就拿重庆省的制造业发展来说其主要方面体现在如下:
1.1 生产企业规模过小
据相关调查分析,在2005年重庆省农机制造业方面年产值超过五千万元以上的制造企业只有仅仅六家而已,在2006年,天津市的制造企业在年产总值超过五千万的企业有近10家而已,所以这与大的企业相比相差甚多,所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只有一个企业做大并且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才会有机会发展。
1.2 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对于个人很重要,对于国家企业的发展更是所必须经历的渠道,一个族民缺乏创新就会使整个民族走向衰败,一个人缺乏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同理一个企业缺乏创新也会被社会淘汰,因为在这造业中只有掌握了自己开发的核心技术才可以让企业有发展得可能,另外在创新之路上拥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也是相当重要的;在1988年1月17日发生的铁路列车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分别为40,19人次,其中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列车制动失灵,造成与其他列车相撞,事实上在火车制动器这一致命零件的生产上我国存在技术落后阶段,此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打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此时又不加以创新,所以只是事故发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3 惯用老式经营理念
很多制造企业认为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产品价格方面过于低廉,在产品生产数量上过于少量,在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方面过于微小,所以制造业在发展趋势上由于定位不准造成发展受限;而此时的定位缺乏就是由于还是一味的惯用老式经营理念,运用以往手段来发展制造产品的销售网,认识不到经营理念的过时。
1.4 产品市场影响力低
在现代化市场需求中,由于各省份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在产品品牌效应上有很大的困难,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对于企业来说能带来较大收益,换句话说品牌的效应决定产品的销售量,比如重庆合盛公司与重庆农机企业相比两者的品牌影响就会有显著差别。
2 制造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从2007年一月份到七月份之间,我国制造企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率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在发生的事故数上下降了23%,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方面下降了14%,而在一次事故中伤亡最大的人数也同比下降了21%。一直以来我国的煤矿业是发生事故最多的制造企业,由于这些年国家对煤矿业的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频率,从以前的45%下降到如今的16.5%,通过以上数据的显示,虽然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事故发生频率以取得显著效果,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加大改进,把安全事故降带最低。
2.1 与农业经济要求脱轨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仅只存在于品牌效应一个因素,由于生产技术问题导致产品滞留量增加,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用耕种的需求,从而影响产业链发展,例如发生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公司的拖欠银行贷款一事件,在2006年齐齐哈尔机床公司由于研发了重大技术组装方案而导致疯狂的集资研制计划,此研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银行的支持,所以只是该公司可以大展拳脚,但没成想事实却不是如人所愿,由于技术的研发失败致使贷款无法偿还,进而使员工共同受到限制。那么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在没有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就支持企业大肆的研发项目,其二是企业未能认识到当前技术根本不符合此企业所能研发的阶段,设备落后,人员专业技能不够,管理不完善等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研发的失败。
2.2 发展道路方向模糊
要想制造业前景发展广阔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在,从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把生产设备的资金降到最低,而且在人员管理上要符合国家专项人事管理条例,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现代化工业步伐,还没把基础打牢就想跃升脚步,所以结果只能是失败,依照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水平来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在没有把握的状态下不要盲目追求。
2.3 与全球发展方向不统一
我国现代制造业的眼光受到约束,只是停留于中国自身角度上,没有正视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化方向,在世界激烈化竞争市场中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符合趋势而行,那么最后也会走向失败,而现在我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正是如此,只顾眼前利益不敢跃步发展,对外资的投入不加以重视与接纳,最终发展停滞;就当前我国2008年前十省份制造业数据如(图1)。
从图1可知在2008年江苏省是制造业年产值最高的省份,即使是最高才达到4145亿万的产值,相对于国外来说我们这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所以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在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制造业牵动着民情,所以要实现国家进步就要在制造业上也要加快脚步。
2.4 安全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每年的各企业事故报告数据显示,在2005年,我国有近100万起事故是发生在制造企业中的,而事故的伤亡人数达到14万之多,并且造成国民经济损失的数目更是惊人,数目达到我国总生产总值的4%,这些种种事故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企业中发生事情的因素很多,由于生产的复杂性和存在一定的意外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工作人员的技能问题,工作人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设备的自身因素,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合理性,另外还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
3 科技创新
近几年来,由于制造业对技术的应用还是大多采用传统式技术,所以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没有新的功能,最后使得产品市场停滞不前,据调查分析我国的纺织业在1980年到2012年之间产品制造率从原来的6.1%下降到2.7%,而且在食品工业上产品销售率也有所下降,现阶段只维持在3.7%左右,所以我国现如今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需要科技的创新,通过人才对技术产品的研究创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化制造产品。那么现阶段我们的产品创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产品开发符合实际需要
运用现代话高端科技手段,开发未来制造业中农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例如:现阶段平原地带的耕作设备已经达到饱和,但是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制产品还尚未进入市场,正因为山区丘陵地带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必须具有高端化,从这角度出发运用高端技术开发符合这一要求的产品打开这一市场,这对制造业来说是一次提升,对于我国制造产业技术也是一大突破,既保证了科技的含量,又突出产品的实用性能。
3.2 国家的扶持政策
一个科技的创新需要得到国家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一定资金支持也是徒劳的,所以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要取得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创新的风险降到最低。
3.3 建立创新团队
在制造企业的的发展规划中,成立专业的技术中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预谋性对策,另外此技术中心建立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将创新产品做到标准化,符合国家的法制规定,质量可靠,品质保证等一系列条件,为各大院校机构建设一个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的通道。
3.4 开设多元化渠道
科技创新需要前期的多方面准备,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如果在此阶段的不到政府的支持就会使创新之路终结,另外还存在一方面原因就是即使得倒政府支持,但由于政府的财政紧缺而不能足够支付,所以也会造成创新之路终结,所以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要实施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与投资,其次是寻找能够给予一定资金的的投资者或者是某个单位,按照国家一定的法制程序实现科技创新,最后一方面是遵循一个谁投资谁享受的原则,寻找社会有能之士加入。
3.5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所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对人才的培养是必然手段,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制造企业的队伍中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立,要做到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另外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高端人才,人才不在乎出身只要有能力就值得培养值得重用。现代化社会是科技型社会,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科技的运用,所以在制造领域也不能懈怠。
3.6 科技创新产品市场化
在机械设备成功研发之后,对于产品的前期宣传以及推广需要做到位,让基层殷实的享受到科技产品的优越性,认识到高端技术的真实性,从而打开产品市场之路。
4 创新的措施应用
开设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通过网络的运用来实现现代化产业销售平台,以及也可以通过网络端口的运用扩大制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从额外手段来提升企业的效益。
4.1 加强各企业制造技术改进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方面都显现出科技运用的不足,尤其在铁路建设,纺织产业,重要器皿设备制造等方面都存在技术问题,这些产业从一定角度上来说都隶属于国家的重点扶持产业,所以在这些产业中应该先一步实施科技的融入,创建科技核心团队,为生产一线设备达到高端化;大力开发重型设备产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强国家机构的重点建设,为产品的市场占有做出应有的准备。
(1)扩大生产合作范围;(2)产品信息化结合的实际运用;(3)吸纳多元资金,开放改革战略;现今的中国已经是在慢慢融入到世界组织中,不再走封锁道路,虽然大体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4.2 实施领域互补策略
对于国家制造业针对的重点领域,需要重点扶持,在铁路的建设装备上与电子装备以及我国发展较弱的动力设备方面,加强这两方面的技术运用,高端化的实施与基层人民相结合的装备产品,真正意义上实现军工设备与基层设备两方面的制造企业相结合,做到互惠互利。
现代诸多制造企业都需要科技创新思路的融入,才能进一步发展产品的高端化,才有走向全球化的可能,所以现阶段我国要加强在此方面的力度,重点建设各制造业中所存在的科技问题,要做到真正认知问题并解决问题。
5 结语
振兴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准备,注重核心技术的运用,增加科技创新理念的融入,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产品市场的推广占有,全面的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提供坚实基础,希望通过本文对制造业中科技运用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对我国中小层制造企业做出辅助功效。
参考文献:
[1]张俊敏.振兴铸造业策略的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9-7.
[2]苏凤昌,周阿莉.危机影响下的西安装备制造业振兴研究――西安五大主导产业细化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2009-02.
[3]廖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10-5.
[4]刘厚民,王富刚.单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基地[N].菏泽日报,2009-05.
[5]王秋菊.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8.
[6]陈涛.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