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观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43-02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福佑中华,造福人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生态文明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已有的工业文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产业的机制优势,引导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培养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贯穿政治建设,十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保障人权和民主,提出“协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此,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原料―产品―废料”的非循环方式,是单向的,结果就是“资源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多,直至崩溃”。不但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且为弥补其所带来的危害,人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工业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势在必行。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态文明时代要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生产方式要转变为“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实施“资源再生”与地球资源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文明的生产的特点是: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统一考虑,在统一的生产过程中完成,加大力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生产方式。

(二)转变思维并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树立生态学整体性思维,创造“资源矿”,从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出发,制定新的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转变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运用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三、加快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教育是桥梁,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精髓,必须加快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生态文明关系双面建设

生态文明贯穿文化建设,要加快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加。

生态文明贯穿社会建设,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战略机遇,以创新推动教育价值观的变革。

(二)以“教育先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创新驱动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到教育先行,提升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不但可以使人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感,促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复杂过程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以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大力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的生态文化产业,要形成社会生态文化氛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普及。

1.加快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必须抓好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这一重要载体。这些理论研究必须与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必须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加。

2.传统教育价值观必须向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变革。要以创新为手段、为驱动力,创新生产方式,建立新观念,直接从实践入手。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使用的资源是有内涵价值的,它的使用,除了“采掘过程”需要付费,资源本身的存在就很有价值,必须付费,必须节约使用及循环使用,建立新的“原料―产品―废料―产品……”生产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循环生产,循环使用,无废料,形成生态循环。要建立这样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以生态教育价值观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生态意识。

树立教育教育生态价值观,顺应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的发展潮流,从人的教育入手,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个体、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的和谐共存,教育培养“生态人”,完成“生态事”,造就“生态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稳步有序而又快速地发展。

四、创新是变革教育价值观的犀利武器

(一)创新是变革相当有力的手段

1.创新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建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直至无碳的发展,形成以创新生态技术和工艺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价值观。

2.创新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态资源的教育价值观。以创新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此创新建立新生态方式的教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创新生态资源新模式,树立生态资源新教育价值观。创新集约循环利用资源新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生产与发展,创新技术与生态教育价值观,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耕地,生态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与生产,可再生,可持续。

4.创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建立自然生态教育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创新保护措施,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5.创新生态产品。改变重生生态环境,建立重归自然、重生自然的生态教育价值观,人工干预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人工干预减少荒漠化,减少冰川融化,减少自然灾害。

(二)变革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借助工业文明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运用我国发达的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从生态文明教育入手,同时开展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建立并不断发展生态文明的科技支撑体系,树立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环保产业,利用当代科学技术进行废弃物的净化处理,直至转换为有益物质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打造生态文明的社会。这其中,教育是先导,利用现代生态文明的科技成果营造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的思维必然会存在巨大的惯性,只有创新才能改变。只有创新,生态教育价值观才能被唤醒,才能有所改变。创新生态教育价值观,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思维的惯性与生活方式的惯性,包括生产方式的惯性。

2.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将直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就是要做开路先锋,就是要领先。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起着思想引导者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五、结论

创新是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有力武器,教育价值观变革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工业文明已进入末路,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超前,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精髓。要加快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的文化大发展,直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生产,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创新是变革教育价值观的犀利武器,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文明,有益于创新生态文明实践发展,有益于创新树立教育教育生态价值观,有益于改变人们思维的惯性。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将能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路”,以此引领世界的未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2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式课堂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且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对重视生物学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常常成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个人的认知、思考、动机、价值、性格、情感、态度、自我观念等因素的总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难以量化考核。由此导致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丧失,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严重影响到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生物学科教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可采用渗透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态度;同时学生也会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例如:学习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中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学生设计实验问题、进行假设、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果有差异,学生们相互比较、讨论,进一步得出相应结论。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因而探究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物学科知识本身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料,以及生物科学家们的优秀事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兴趣、动机、志向等人文因素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从而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他在修道院后花园的菜地里做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才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却得不到当时学术界的承认。直到他去世以后的1900年,另外3位生物学家才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说明了科学家们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为了生物科学事业而贡献出自己毕生精力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三、利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唤起学生重建人类精神文明的使命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被不断地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近百年来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在日益发展的繁荣景象背后,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构成威胁。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时,我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排放出来的许多废气,都可以形成酸雨。我国目前受酸雨污染的农田已达1.5亿亩,森林受害面积128万公项,造成的生态损失至少是60亿元。过度开垦、森林滥砍乱伐、草原超载放牧等人类行为,都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虫灾、洪灾、旱灾、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不断地发生。这是自然界对人类进行的惩罚和报复。目前,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和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转化为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

四、加强STS教育,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中生物教学加强STS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放在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章内容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湛江特呈岛红树林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对赤坎南桥河治理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教师上课时可充分利用餐桌上的米饭、白糖、葡萄酒、米酒、豆腐乳,以及洗衣服、榨果汁、炒菜的技巧,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等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探究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体现出生物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价值。

五、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本位、伦理本位的文化,它的这个特点在历史上压抑了自然科学、分析哲学的发展,我们需要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现代民族文化。高中生物学课程应该突出科学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生命科学是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这个特点,进行动态科学观的培养。例如,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课本提供的只是一种模型。我们在观测微观生命活动时,不能同时观测到相应的结构,而能观测到的结构都是死的,这就是生物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在高中人教版教材《稳态与环境》中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墨守成规的批判思维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对此问题的点拨除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外,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生物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有栓.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钟海清主编.师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陆健身主编.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命科学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情感即一个人的情绪,是高兴、好奇或是不高兴、不满意,这些情感是形成正确态度的基础。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在正确的态度之上便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这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映。课堂教育注重科学价值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同时又承认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

2.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人的态度及观念是人在生长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与体验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态度不可能一模一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光受课堂影响,还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有很大关系。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在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前提下,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又必须指明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前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具体化的,是教师能“教”得出来的;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不可能像讲知识点或者讲授习题一样把它“教”出来。对这样一种属于主观选择的目标,教师有两条途径将其渗透到教学中:(1)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2)联系社会实际,多举例,创设情境,使学习主体能从中学习、体会并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不单单是一两堂课能够实现得了的,课上和课下的时间都十分重要。生物课堂与一些文科课堂不同,我们不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很好地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起来,所以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挖掘教材,抓住每一次机会,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生物课是一门研究人及人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可以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的学识仅限于做题和考试,那么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完全失败的。我们的学生要至少能够透过书本看世界,利用自己的所学解释世界,这其中就包括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至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这个目标。

1.了解科学史,向科学家们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苦也分享成功的喜悦,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新教材里明显多了很多科学史方面的阅读资料,且每个版块开头总是有一段对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访谈录。以前教材对科学史的介绍非常少,即便是遗传与变异章节中谈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也是着重从知识层面上谈。学生并不了解,其实孟德尔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在他去世之后二十年才被世人认可的,这位伟人终身清贫却矢志不渝,他相信是真金就会发光,直到死前仍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发现。

许多教师对理科教学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持不理解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内容,在理科课堂上真不容易实现。科学家访谈录其实就是我们理科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突破点。这样,学生和科学家的距离近了,和科学研究的距离近了。多了解科学家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们的学生也能模仿科学家的想法了,科学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2.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科技这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我们教育学生要做有素质的人,素质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就是高素质吗?不尽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有社会公德心、有责任感、讲文明的人。现今很多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都引发了社会争议。比如: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克隆技术应用在人类,会对我们伦理道德观带来什么影响?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我们的世界会否出现基因歧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教师在制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时候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对与错,对于错只在于我们是抱着什么态度去使用它的。

3.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从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到复旦研究生虐待猫的事件,这些“优秀”学子做出让我们心酸的事情,我们的生命科学教育,到底教了些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研究中确实会涉及动物实验,不管最后实验动物是否会被处死,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尊重生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去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在实验中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

教材中稳态与环境版块和这一情感教学目标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生态学方面的内容,生物圈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已经失去(灭绝)了很多物种,而物种的多样性与我们生存的生物圈的稳定息相关。英国石油公司在波斯湾漏油事件最终将导致这家老牌的、家底雄厚的石油公司因生态赔偿而破产,而就算这样,人们对这家公司仍旧满腔愤怒。在重视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生活的美好家园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面前,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4.规范日常行为态度价值观,例如卫生生活、科学用药观;规范、树立正确性观点;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药品的滥用在我国并不稀奇,很多人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不分病因盲目使用;一些疾病患者如乙肝患者、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一些患有强传染性疾病的人们却并不知道自己应该被隔离,甚至连出门应该戴口罩也做不知道。有的少女中学没毕业就去堕胎,甚至患染上性病。人们的性认识基本不是从学校学到的。

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科学,我们教的就是我们自己。以上提到的问题仔细的教师从初中的生物教科书中都能找到切入点来完成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事实上,以性教育为例,很多初中老师在讲到男女生理卫生时会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师都不好意思,学生怎么能学得清楚,更别谈要树立正确的性观点了。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这方面的知识版块,但我每次讲到艾滋病的预防需洁身自好时,总会引用一些因不洁性生活造成的惨剧来警示学生。由于女性是怀孕的主体,女性的生理特殊性导致更容易感染性病,进而让学生们树立关爱女性的观点。

三、结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是每个学科都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一门课可以设置一些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思考的问题。生命科学的素养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与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有很大关系。在这个领域从业的教师们应当有相当的行业责任感,行动起来,用心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古诗文,爱国主义的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

1、爱国主义的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古诗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的人文情怀教育。

《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之意志去追求探索“存君兴国”的理想直至生命的终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疑问,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襟;《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此外,“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五人墓碑记》中,视死如归,勇于赴死的民众……,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这些优秀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中学生,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2、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团结、气节、孝心、谦虚、节俭、仁爱、责任感、等等,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

《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教育学生宽厚待人,真诚交友;《训俭示康》可教育学生养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的良好习惯;《陈涉世家》一文则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不可见利忘义。《左忠毅公逸事》则可让学生学习左忠毅公面对,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王忠肃公翱事》中的王翱处理任何事情都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廉洁自守,忠于朋友的无私品质在当前社会则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道德洗礼。

此外,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刘禹锡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博怀,……都是我们今天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的优秀示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并行之有效地贯穿于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3.严谨的治学精神

中学课本中选入的古诗文作品,有许多都是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与他们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 对于其今天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现书有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短歌行》) 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它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可以说是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名作《满江红》里也表达了相似的人生态度:“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同时,他更以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给予后人有力的鼓舞和鞭策。《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给后学者以深刻的启示。

《石钟山记》则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真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让学生认真体会“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养成不畏艰险,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游褒禅山记》的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讲述这篇文章时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个中三昧。

此外,像《论语》中提到的“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都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那么身处逆境之时,是消极避世,自暴自弃;还是积极乐观、奋发作为,不少古诗文作品也给我们做出了经典的回答。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可以说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报任安书》中的作者司马迁为了“成一家之言“,完成巨著《史记》,身处逆境,隐忍苟活。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给予后来者提供了一种人格榜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报任安书》和《渔夫》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司马迁和屈原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为后人做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抉择,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抉择。从而可以让学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并进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经典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中学生为理想和抱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能力,尽管遭遇许多曲折和坎坷,也要具备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自我塑造成有勇、有谋、有智、有识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

中国古诗文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纵使十分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其间包含的思想也可能存在落后的东西。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然而他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以优美的意境感染人,以深邃的哲理教育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独特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姚伯登《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南方论刊》,2008年第6期。

[2]文娟《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8期

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5

学生产生“情感冷漠症”的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追求物质文明,改善人居环境,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在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于是,很多家庭只能是老人当家,小孩子留守,以至于汉语词汇中多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样的新名词。而这一现象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少方法或是正确的引导,也由于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缺失,导致了“留守儿童”患上我行我素、妄自尊大的情感冷漠症。

二、独生子女与长辈宠爱

计生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养儿成本加重,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小孩,小孩的一切似乎成为家庭生活的焦点,祖辈疼爱及父母宠爱,在这样的家庭“温室效应”中,小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长辈们则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这样的溺爱,就促成了独生子女麻木不仁、以德报怨的情感冷漠症。

三、物质文明与唯我独尊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较为丰富的物质需求,物质的丰富逐渐让小孩失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朴素精神。在一些家庭中,长辈节衣缩食、勤俭节约,把美味的食物留给儿女,漂亮的玩具买给儿女,华丽的衣服送给儿女,“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了家庭的轴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贪得无厌、唯我独尊的冷漠情感。

四、沉迷网游却难以自拔

根据笔者从教多年的经验得知:中学生处于人生逆反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家缺少父母的管教,在校或是学习动力不足,或是不服从老师的管教,或是违反校纪校规,经不起外面的诱惑等等,由于种种原因,促使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也促其走进情感冷漠的误区。

那么,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创设情境,正确引导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上完《散步》之后,给学生布置一道拓展延伸题:回家后给父母做一件事情,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践行,用文字表现出来,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问切的手法把脉学生,以欣慰的心态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以人为本,适时评价

以人为本,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适时评价,平等对待,相信他们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开阔视野,提升品位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借助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农村中学图书室的完善及不断的充实,语文教师抓住契机,罗列必读及选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到读书上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四、家校联合,共同关心

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6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屋及乌”

情景1:老师板着脸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像审视犯人般地扫视底下的学生,再来上那么一句“××同学,怎么回事,坐没坐相!”

情景2:教师春风满面走进课堂,向学生问好,欣赏每一名学生,夸上一句“呀!真了不起,桌上的文具摆得比之前更整齐了,坐得比以前更端正了. ”

你会喜欢哪种老师所教的学科?答案毫无疑问. 学生对教师的喜爱是会传递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的. 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你.

教师要真正地爱上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平时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谈谈和他有关的生活细节. 例如“你系鞋带系得真是又快又好呀”“你的书包好沉,今天上课用不到的书可以放在家里嘛,不然背这么重的书包多累啊”“呀!你有没有发现你长高了点?原来你比讲台高这么点的,现在比讲台高这么多了”. 这些话,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原来老师如此关注我.

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这不仅表现在平时和学生谈话的时候的语言和动作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是动态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是一个知识灌输者,而应是一位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同桌相互检查一下对方列的竖式和自己的是否一样,不一样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发现问题,再围绕问题共同探讨,说说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让同学各抒己见说说有什么避免这些错误的好方法,最后共同总结列竖式计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学生在发现,学生在说,这样不仅使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而且体现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积极鼓励,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促使人成功,成功滋养一个人的自信. 数学问题的解决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成功带来的自信比其他形式的奖励和激励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因为这种自信是亲自体验而来的,是发自内在的.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形式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迎难而上的精神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

数学课堂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数学问题. 如“7,8,9加几的进位加法”“十几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等这种探究算法的问题,我只是提示了可以从数的组成考虑,然后交给学生自己解决,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成功解决问题,收获自信. 如“认识时钟”、“认识图形”等此类的问题,我只需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回想起其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也可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成功地解决.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我还适度地夸大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强烈地体会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成功表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更多的鼓励,来树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这里,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第一,这里的数学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如果学生不用动脑筋,一下子就能够解决,那么不仅这个数学问题失去了其意义,而且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轻视的态度. 第二,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但这些指导是要不着痕迹的,让学生无法察觉,认为是自己独立解决了问题,否则不但起不到树立学生自信心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产生依赖心理.

三、教学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化大分工的现代,社会学家指出合作较之竞争更为重要.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与他人合作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肯与他人合作,团结合作的能力普遍较差. 这种意识显然是与时代的要求相悖的. 学会合作是当代学生的必修技能.

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方法的问题不唯一时,知识需要拓展深化时,学生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时,重难点需要突破时,都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好时机. 如探究正方形性质时,让学生将正方形对折两次,看看能折成什么样的图形,这里折出来的图形是多样的. 学生经过自己的尝试之后,有的同学回答正方形,有的回答长方形,有的则回答三角形. 学生自然很困惑为什么别人和自己说的不一样. 我没有肯定或否定他们当中的任何一种答案,而是让他们在小组内或小组间寻找和自己折出不同的图形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是怎样折出这个图形的. 学生十分乐于将自己的折法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几个回合的交流,很快便能了解到所有的折法以及对应折成的图形.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拓宽自己的思维,体会团结合作的好处与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开门办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同时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来,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