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1

【关键词】校园欺凌 教育惩戒 司法介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不但给受害方身心带来巨大创伤,从施暴方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危及社会。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和学校教育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治。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国τ谥行生欺凌和暴力积极防治的态度,同时,抓住我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着力点,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相关主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

明确了国家对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积极防治态度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是各国都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持明确的反对态度。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在教育和司法实践中多是以加强教育、赔礼道歉、经济赔偿了结。基于未成年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在对他们的欺凌和暴力行为进行处理的同时要强调保护,这是必须的,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必须明确保护并非不处理、不惩戒、不追究法律责任。一方面,惩戒与追究法律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只有在中小学生中树立“欺凌和暴力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才能引导其正确判断、不参与、制止发生在身边的欺凌、暴力现象,从根本上消解欺凌与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对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多地应体现在惩戒与追究法律责任与成年人的差异性、程序正当性、保密、犯罪记录封存等方面,以促进其积极改过和回归社会。

《意见》强调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明确指出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社会各方主体的义务与法律责任,明确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坚决反对态度,从而为各级政府、司法、教育等领域积极应对和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立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需要通过针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专门立法,进一步明确公、检、法机关,各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学校,父母及监护人在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中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促进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法治化。

确立了强制性“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与教育方式

教育惩戒是通过对失范行为施予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措施或手段。英、美、德、日、韩、新等世界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通过立法确立了学校的教育惩戒权,并明确规定了学校采取的教育惩戒的具体形式、所遵循的原则、正当程序等。对学生来讲,惩戒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我国教育立法并未明确规定教育惩戒,只规定学校有“处分”学生的权力。这种立法模式造成当下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困境,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无能为力,“请家长”成为各中小学校最常用、“最有效”的无奈之举。针对学校实施教育惩戒这一薄弱环节,《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正式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并强调“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这对于指导中小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强化学校规则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意见》对教育惩戒的明晰,也要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制定有关教育惩戒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规定惩戒的法定形式以及惩戒权行使的主体、条件、程序、惩戒的原则和要求、惩戒的监督、违法惩戒损害的责任与救济,保证学校与教师积极履行职责,合法合理进行惩戒,维护学生权利。

专门学校是为那些具有不良行为习性、不适合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机构,其责任之重大在于它承担了普通教育不能胜任的职能──挽救失足青少年,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在普通应试教育无法针对性地矫治问题学生的情况下,社会需要专门的教育来挽救这些失足青少年。《意见》强调了学校可以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实施“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方式,既是对学校教育惩戒形式的具体化,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也为专门学校学生入学制度改革指出了方向。未来应对我国专门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发展和建立现代专门学校制度。在学生入学上,确立由特定机构决定的强制性;在学校教育内容、师资以及学校评价上,要将学校的矫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及考量标准,使专门学校适应不良行为矫治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专门学校的教育矫治功能。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公、检、法机关、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不能缺位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中的指定辩护、附条件不、犯罪记录封存等规定彰显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理念,但不能回避未成年人案件的立案标准。欺凌和暴力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依法追究,绝不能以保护为名放纵犯罪。惟有如此,才能教育广大未成年学生确立明确、清晰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公、检、法机关不能缺位。

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并“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有利于指导司法机关深刻领会国家的“不容忍”政策,采取积极行动,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除了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还要采取措施通过国家威慑力预防违法犯罪行为。针对我国基层中小学校在管制刀具、危险品以及的排查过程中面临的执法权限的问题,建议建立校园警察制度,一方面配合学校进行管制刀具、危险品以及排查,另一方面,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处理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暴力事件。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惯用暴力的家庭、冷暴力家庭、溺爱家庭、放任不管家庭。家庭是未成年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学习源和发生源,家庭对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越轨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也必须强调和明确父母的义务。同时,对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处理,不能只追究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要追究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失职的相关法律责任。须明确国家对监护人监管失职的追责权,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应该厘清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督促监护人履行自己的监护权。

《意见》一方面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指明了预防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应有的行为范式;另一方面强调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使社会充分认识到,父母有法定义务让孩子掌握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认知与态度。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虽然颁行过不少相关的家庭教育政策法规性文件,却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律。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法治建设,促进国家对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保障家庭教育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

【参考文献】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2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似乎层出不穷。其实二三十年前,校园欺凌也很常见,只是那时候没有手机,自然无法拍下来传到网上引发公愤。时代在变,校园欺凌事件却未消失。同样的暴力,同样的残忍。受害者轻则被打得鼻青脸肿,重则致残,被打死的也不是孤例,比如今年4月28日下午,重庆市彭水县桑拓中学初中二年级16岁男生赵英(化名),被堵在厕所里面,至少有三个学生围殴他,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

同窗之情、校友之谊,哪有什么血海深仇,为何非要置对方于死地?一项调查显示,因碰撞、口角、玩笑,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引起的纠纷占比接近六成。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8%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砖头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不计后果地进行攻击,死伤后果严重。换言之,诱因极小,出手却极重,这种强烈的反差真让人感叹当今的孩子怎么如此充满戾气?

如何才能遏制校园欺凌的频发势头?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招数就是严惩。通常情况下,校园欺凌事件如果没有造成足够伤害,也没有引发足够关注,就会不了了之,无论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千方百计压下来。打人者呢,常常逃过惩罚,由于年纪小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违法成本过低,是校园欺凌事件此起彼伏的一个主要原因。

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德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德国,恃强凌弱的校园“小霸王”若在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校方有权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加大惩治力度固然重要,但往往流于治标不治本。更该追问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小小年纪为何天不怕地不怕,与其说他们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不如说他们缺少管教。而缺乏管教的背后与家长、与学校都有关。

家长疏于管教,有的没条件管,有的管不过来,比如有些打人孩子是留守儿童,或者家庭出现了不幸,他们自生自灭;而学校不愿意管或不敢管。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学生在成长路上肆意狂奔,任意妄为,更激烈的事都敢做,打打同学算啥?

“教育的基础,在于认识个性;教育的宗旨,在于确立人格。”诚然,教育是叫人向善,如果学生没学好,这是他们人生的失败,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正因为此,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强化防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一些有益做法也值得我们参考。日本专门出台《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基本原则是“早发现、早预防”,监护人、学校等相关者必须承担各自职责。日本学校设有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前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已经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的独立意见,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为私利牺牲学生的利益。此外,日本文科省还要求学校在发现施暴学生有涉嫌违法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联系警方协助调查。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3

关键词:监管;疏导;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欺凌过程蕴藏着复杂的互动状态,不仅会对被欺凌者身体带来严重损害,同时亦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其人格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如何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成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世界各国防止校园欺凌的措施

校园欺凌并非某一个国家的个例,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所报道,而针对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各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将着重选取以下几个国家作为代表,对其具体举措展开分析。(1)挪威。积极鼓励学校对校园内发生的欺凌行为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干预,例如制定课堂规划对欺凌者行为予以限制,同时组建多元化的社会团体对欺凌者、受害者提供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服务。(2)澳大利亚。构建由政府支持的组织及网站,例如“反欺凌网络组织”、“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等帮助学校全面了解欺凌现象并制定与之相关的政策,促使师生能够站在社会正义的视角来正确认识欺凌,以解决此类问题。(3)以色列。要求所有学校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增加校园警力不间断巡视校园各个角落、叮嘱孩子父母接送、在课间休息时安排更多教师于走廊中来回走动。(4)美国。在学年开始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促使其掌握处理校园欺凌的手段及举措,同时对学生开展预防性教育,将校园规章制度明确告知[1]。(5)日本。增加培训合格的辅导员及护理员数量,允S学校对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强制停课等。

通过对上述国家防止校园欺凌措施进行分析可知,强化监管成为防止措施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校园欺凌的解决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

二、监管与疏导并施具体举措

借鉴国外成果可知,强化校园监管成为最为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本文结合我国学生实际情况指出,对校园欺凌的防止不应一味强调强化监管,而是需要借鉴大禹治水的思想,即:堵不如疏,将监管与疏导有机结合。一方面出台权威性更高的指导政策,例如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为校园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权威指导,坚持教育预防、依法惩戒、综合治理等原则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2]。在校园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品的管理制度、重点巡视制度。对于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或者是上述制度内容落实不彻底的校园机构,应追究直接责任人的主体责任,从思想上敲响警钟,使得防止校园欺凌的警钟长鸣。对于存在校园欺凌记录且屡教不改、多次发生欺凌行为的学生,应将其记录在案,必要时应将其转入“专门学校”,对其日常行为予以部分强制性限制,促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行为。对于已经构成犯罪的学生,校园决不能姑息,应严格按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权威性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惩处,如有必要可采取收容教养或者是给予行政、刑事处罚的手段震慑其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开展积极的疏导工作。首先,孩子家长应清醒的意识到该阶段为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必经阶段,也是最宝贵的时期,所以需要家长能够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予其必要的亲情抚慰,提高二者之间的互动频率来辅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提高道德水平。另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所以家长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尚需要从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开展家风建设,强化对于孩子的管理,特别是强调切忌欺凌弱小,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其次,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除了教授其学习知识外还需要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尤其是及时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动态,利用专业性的心理测试工具来评估学生心理发育现状,及时给予其心理矫正,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积极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处理机制,力争做到关注每个孩子不同寻常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部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深刻意识到校园欺凌发生后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其今后成长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从源头上杜绝校园欺凌的再次发生,使得教育真真正正的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第三,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责,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本职工作:(1)净化文化市场,肃清存在的不良之风,促使全社会努力维护良好的公序良俗,以清正之气熏陶孩子纯洁的心灵,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2)积极组建保护救助中心,对受到欺凌的学生提供专业性帮助。而对于欺凌者则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教育、感化、挽救”、“慎捕慎诉少监禁”等原则,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全面掌握欺凌行为发生的根源之所在,继而引导学生将其彻底宣泄出来,继而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自己和他人[3]。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热点议题,虽然欺凌事件数量不高却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既往国外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多以监管为主,通过强化监管手段来预防并及时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将其扼杀于摇篮之内。然而,处于此成长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严厉的监管并不能够收获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本文从监管与疏导并施的视角对防止校园欺凌的举措加以分析并认定,该手段有助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希望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荣鹏,方海涛.美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借鉴――以2010年《新泽西州反欺凌法》为研究视角[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15(06):55-59+101.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4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暴力殴打同伴被判刑后,不少家长觉得我们这里没人管。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事实是,只要施暴者年满16岁,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只要年满16岁,实施校园暴力肯定会受到法律制裁

中国留学生在美暴力群殴同伴的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3名中国留学生分别被判处13年、10年和6年监禁。

一些网友戏言,这是个例,“那么多校园暴力,顶多教育一下,草草了事”。错!其实,只要满16周岁,就到了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触犯法律,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比如,打人了,怎么判?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按照伤害等级鉴定,如果被害人受伤程度达到轻伤,则构成刑事犯罪,属于故意伤害他人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依照我国法律,如上述事件的施暴者,不仅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也有可能构成侮辱罪。侮辱罪的要件是“公然、使用暴力”。事件中施虐者显然使用了暴力,但是属不属于公然呢?我国有和美国不一样的地方。在我国,围观人数达到三人以上,就是公然,动手的施虐者构成侮辱罪,但是围观、帮忙的人不会被判刑。而美国把围观人也定为这次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共同犯罪人,予以制裁。这显然是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的差异。

这次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受虐者为女性。所以,还要罪加一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刑法规定,偷剪妇女发辫、衣服;追逐、堵截妇女;向妇女身上泼洒腐蚀物,涂抹污物等,均属于侮辱妇女的行为,情节恶劣的,构成犯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此次校园暴力事件中,施虐者的行为完全符合这项罪名成立的要件。

这下清楚了吧?

只要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虐者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符合犯罪要件,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复述了。

呼吁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立法

虽然《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在2015年,但在司法实践中,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的处置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今年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就校园暴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的建议,要加快修订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可以考虑将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适当提前,担心实施暴力不受惩罚,容易助长“藐视法律”的心态。

有的建议建立国家统一的“校园系统典型事件判例库”,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力量,对涉及校园的典型案例进行规范性审判,公布审判文书,进行要素分析,以指导全国各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判例为参照,同一个国家同一部法律同一个标准。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说,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应该是三方面的。第一个是教育,从思想根源上把校园暴力解决。第二是加强学校的管理,包括构建学校的安全网络,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早制止,及早化解。第三是加强依法惩治。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修法、释法,让这些恶意的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担负起他们应当担负的责任。

如此看来,校园安全立法是当务之急。

好消息是,目前,教育部已在着手制定相应的法规,抓紧起草校园安全条例,研究制定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将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建立系统化、法治化、专业化的校园暴力解决机制。

链 接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授周松清在《中美校园暴力法律规制比较研究》中说:

校园暴力不是中国法律专门处置的犯罪行为,而是被归入一般刑法或校纪校规处置之列。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将校园暴力界定为:在学校财产范围内、上下学的路上、学校主办的活动中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一名青少年可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施害者或者见证者。校园暴力包括恐吓、欺凌、推搡、挤压等暴力行为以及团伙暴力、袭击乃至谋杀。

这意味着:一个未成年人犯了成年人所犯的罪,就不应再被当作孩子来看待,无论多小的年龄都应以成年人的身份为他们所犯的成年人的罪负责。

美国的青少年司法系统是解决青少年被逮捕和指控犯罪的基本制度。通过警察、法庭和矫正机构干预罪错行为,大部分是惩罚性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面临各种后果,包括缓刑、社区服务、青年法庭、青年监禁、可选择的学校教育。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5

一、校园暴力对学校的主要危害

1.给师生心理造成压力

心理学研究已表明,情绪状况会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太过紧张不利于个体发挥最好效率水平。在教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都需要一个宽松温和的环境,以此来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而校园暴力的发生,无疑会使学校氛围变得紧张,尤其是那些比较严重的恶性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也会造成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紧张。更重要的是,获得和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创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也是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手段。而校园暴力的发生恰恰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由此影响到学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2.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少学校开始重视学校自身品牌的打造。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努力,使学校的资源更加丰富,学校个性逐渐鲜明,从而有效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尽管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同,但任何学校都是可能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在一些名校中亦如此。而一旦发生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势必会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3.给学校管理增加负担和成本

从经济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发生会给学校管理增加负担和成本。中小学校的管理和其他组织机构的管理不同,这是因为中小学群体中的主体是学生――未成年人,而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学校管理更要强调教育性原则。所以面对校园暴力这种棘手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对施暴者进行教育,以避免施暴者再出现暴力行为,同时也要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将伤害降到最小,而有时还需马上处理双方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这种额外的工作量会成为学校管理者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校园暴力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太大,所以学校管理者大都会提高对校园暴力的关注程度和警惕性,学校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防范校园暴力,虽然在这方面给予更多关注是有必要的,但这会增加学校管理的成本。此外,暴力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校园暴力虽然发生在学校主体之间,但其破坏性也是存在的,而无论是对人的伤害,还是对物的损害,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二、学校中影响校园暴力的相关因素

1.学校规模和空间布局

学校规模涉及学校班级数量以及师生数量,学校人数越多,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学校规模会影响到学校的拥挤程度,越拥挤的学校越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校园暴力产生。正如国外研究发现,攻击行为常发生在学校的拥挤地带,如楼梯、走廊和餐厅,而在教室中比较少,除了拥挤地带,厕所、出入口等位置也是校园暴力事件的高发区[2]。从学校空间布局来看,学校的建筑布局,尤其是学校建筑中的隐蔽角落,会给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条件;而学校监控系统的完备性,也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因素,大部分校园暴力会发生在学校的隐蔽角落或者缺少监控系统的地方。

2.学校管理风格

国外研究者发现学校管理风格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会产生影响,校长坚定、公平、一致的领导风格和学生的低攻击性有关,而独断的领导风格和严厉的纪律则和学生的高攻击性有关[3]。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核心家庭(指的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采用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加之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逆反心理也不断强化,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严厉的、专制的管理风格难以被个体接受,成为其攻击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

3.学校风气特点

学校风气即校风,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水平、学校文化、领导作风以及师生素质及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校风气也不尽相同。反过来,校风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学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特别是在经常出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攻击行为的学校中,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越高,也越严重。已有的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在不同校风影响下,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不尽相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学生的攻击行为也受校风的影响,例如在有着“积极向上、包容融洽”校风的学校中,学生往往思想较为进步,行为较为规范,而在校风不正的学校中,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三、校园暴力的学校内部治理策略

1.走向人本化的管理模式

校园暴力现象影响着学校师生的身心状态,而当学校管理和教育中缺少对人的关怀时,校园暴力也便有了发生的温床,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需要给人以更多的关注。正如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则意味着学校的工作要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而不是将成绩作为主要工作并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从学校领导层的角度来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持公正、坚定和一致的领导风格,尽量避免独断、严苛、争执等压制性的负面领导方式。而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坚持公正的原则。此外,民主也是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学校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管理过程,鼓励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不再认为是受制于学校的管制之中。

2.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作用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面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溺爱问题,制定有效的学校行为规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通过学校行为规范和学校纪律的影响来规范学生行为,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有些学校将以人管人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忽视或轻视学生行为规范的运用和执行,这在治理校@暴力问题上是一种失误,因为学校行为规范在校园暴力问题治理中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行为规范作为行动指南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可以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依据;二是行为规范具有惩戒的作用,因为学校行为规范中包含部分学校纪律,必然也会包括禁止参与校园暴力的规定,违反规定会受到惩罚,这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惩戒。

3.构建积极的校园氛围和文化

从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现状来看,虽然在不同学校中都有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相对还较为集中。例如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要明显多于其他学校,而那些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学业成就偏低的问题,这说明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学校自身情况和特点具有相关性,或者说校园氛围和文化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而校园氛围和文化蕴含和体现的是学校风气,所以校风越来越成为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创建积极向上的校风对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校风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构建一个人际和谐的校园氛围,减少学校环境和学校文化中的暴力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良好的校风,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从校风的内涵来看,校风涉及思想觉悟、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到行为习惯等各个层面,所以在校风建设中,也要重视思想、制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积极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价值和能动性,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有研究发现,欺凌者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会对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寻找和发现此类线索后,更多采取攻击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受欺凌者往往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4]。因此,学校要做好校园暴力中参与暴力者和受害者的心理辅导和预后工作,除了要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的问题行为进行辅导,还要关注其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全面干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治理校园暴力不仅要做好事后辅导,更重要的是做好事前预防工作,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建立完善的校园监控系统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从法律上来讲,除了厕所这样的隐私场所,其他任何角落都允许受到监控,加强对校园的监控,也是控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完善校园中隐蔽角落的监控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隐藏的校园暴力,排除其可能带来的隐患和不必要的成本。所以,学校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出入口、厕所的监察,也要重视对校园周边的监督,对校园暴力多发区予以足够警惕,这也是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新馨.校园暴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4(3):114.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6

一、活动主题:小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探究

二、适用年级:六年级

三、设计意图:

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近年来,安全问题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我们除了为未成年人建设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青少年自护自救的意识,掌握简单的自护自救的方法,进一步关爱健康,热爱生活。在“学会急救”主题的背景下,我设计了《小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探究》这个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引导学生在自护自救能力的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四、活动背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护,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肩负着保护青少年的责任。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在不断加深,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青少年必须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探究活动,使他们懂得一些简单的自救急救常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

五、活动时间:2周

六、活动目标:

1.自护自救能力是小学生发生意外后脱险的基础,意外的防范和处理是手段,通过探究使学生在遇险时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怎样逃生;

2.熟练掌握拨打急救电话的方法,如:110120119等;

3.围绕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1)了解校园欺凌的包括哪些方面,懂得应对的方法。

(2)上下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3)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以及注意事项。

(4)火灾的安全防范及自救方法;

3.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能够初步的进行反思和评价。

4.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七、现实意义:

培养少年儿童树立自护意识,掌握简单自护技巧,形成自护能力。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爱生命,懂得互助。建立学生防范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紧急救护能力,能让小学生从小懂得如何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体验生活,收获平安,创造和谐,享受幸福。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活动准备阶段:

1.把40名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便于开展探究活动;

2.提前两周安排学生围绕四个主题课前展开探究活动:

(1)了解校园欺凌包括哪些方面,懂得应对的方法。

(2)上下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3)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以及注意事项。

(4)火灾的安全防范及自救方法;

3.每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向成人和专业人士咨询、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自救自护的相关知识,积累储备的知识用于在课上的学习,也为在实际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方法提供保障。

九、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活动主题(5-8分钟)

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确是最精彩的,怎样使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的价值,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关爱生命。懂得常用的急救方法,在许多危险发生后,能使自己减少一些伤害,也会帮助到他人。但是在诸多危险面前,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围绕着“学会急救”的主题,今天我们首先进行自护自救能力的探究。

1. 下面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观看视频)

2. 看完这个视频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因此危险来临时,我们首先要有自护自救的意识,其次要懂得自护自救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的探究实践活动,我把同学们分成了四个活动小组,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表现得更精彩,同时我们也要看看哪些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收获更大一些。

(二)检验课前小问题学习调查情况,了解自护自救的一些知识(8-10分钟)

课前老师不仅给每个同学安排有学习任务,而且给每一组指定了一个特定的话题。下面,我们的活动四个小组就根据课前的主题调查情况来说一说,一起来讨论并汇报课前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成果吧!首先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

(课件出示)探究活动一身边的危险知多少

1.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我们给每一个小组安排了一个探究的小问题,下面,小组进行合作谈论,按小组的学习卡上完成第一项学习内容,并且在学习卡上填写你们交流讨论出来的结论。各小组讨论交流地内容分别是:

第一小组:了解校园欺凌的包括哪些方面;

第二小组:上下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有哪些;

第三小组: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小组:与我们相关的火灾隐患有哪些。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讨论方法,督促学生积极认真完成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每组的学习都很认真,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每一组指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活动小结:是啊,每一个组虽然研究调查的主题不一样,但通过汇报交流,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那么具有一定的自护自救意识就是我们远离危险,减少或避免伤害的基础。

(三)远离危险,培养自护自救的意识(8-10分钟)

危险虽然无处不在,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所判断和预防,我们就有可能减少或避免伤害,下面进行第二个探究活动。

(课件出示)探究活动二自护自救意识的建立

通过上一个活动的探究,在家庭生活、交通出行和学校生活等都存在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所以具有一定的自护自救的意识,就需要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一些预判和防范。下面,我们分别对四个小专题来共同探究如何防范可能到来的危险。

1.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如何预防?

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小结:文明礼貌,与同学和谐相处,参加有意义的促进同学之间感情的活动,远离有暴力倾向的同学,同时能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一起与这些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建立活泼向上的氛围。

2.我们怎样能做到安全出行?

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小结:交通安全和我们地生活较紧密,首先要建立交通安全地意识,其次就是要遵守交通规则,出行中一定按交通信号灯和交警的指挥行进,文明乘车等。

3. 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我们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小结:食品卫生方面同样建立防范意识,不购买“三无”小食品,不在卫生条件差的早餐店、饭馆等用餐,同时,注重个人和家庭的卫生。

3. 避免火灾发生,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小结:注意安全用火、用电、用气,定期对所生活学习工作的区域里的设备设施进行维修检查,按要求更换主要的部件等。

(四)掌握方法,不断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8-10分钟)

危险的到来,意外的发生,我们需要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个人的意识,做好应有的防范,但有时意外总是不期而至的,所以需要我们掌握自护自救的方法,下面我们继续第三个探究活动。

(课件出示)探究活动三如何进行自护自救

1.意外往往无法预判,当意外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做什么?

(1)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拨打急救电话,那么你知道急救电话有哪些?

(报警:110 火警:119急救电话:120 交通事故报警:120等)

(2)你知道如何准确拨打急救电话吗?下面我邀请同学来进行表演。

情景预设:红旗路第一个红灯出发生交通事故,你此时作为一个路人拨打报警电话。

演一演。

小结:拨打报警电话时注意:说清楚地点(详细地址)、事故原因以及发展的趋势等。

2.发生事故(危险)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报警后,就需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护自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下面的内容来说一说常用地自护自救的方法:

(1)遇到校园欺凌,我们怎么办?

指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冷静对待,注意不要激怒对方,向周围的学生或老师救助。事后主动向老师反映事情的经过,配合老师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2)突发火灾时逃生的方法有哪些?

表演逃生场面,教师观察指导,及时纠错。

教师小结:向最近的逃生通道撤离:捂住口鼻(有条件的用湿毛巾),蹲身,避免与浓烟接触,迅速撤离现场。

(3)发生地震时的自护自救的方法?

表演逃生场面,教师观察指导,及时纠错。

教师小结:根据现场发生的情况,有坍塌情况发生时,先躲避(抱头,寻找承重墙墙体周围且狭小的空间、立柜或承重力较强的物体旁等),情况较为稳定后抱头快速有序撤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