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课程改革;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University Computer Public Basis Classes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Lu Jing,Zhu Fuzhen

(Yang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As the 21st century,computer-based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will learn a common curriculum,the faculty has become a non-computer-based courses,and increasingly the concern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certain aspects of the.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computer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computer-based teaching students the content and curriculum for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s.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current studen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urses in public problems,and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Teaching building;Curriculum reform;Basic education

一、引言

步进新时代,人类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后,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随着通信、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互联网的普及日益广泛深入。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代新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最近几年,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连续不断的改革,目的就是跟上计算机的发展脚步,跟上时展步伐,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特征,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意识,培养学生成为习惯应用并善于应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只以教会学生操作为主要目的,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很多大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所授的课程内容能听懂,但当实际操作时却是无所适从,不能举一反三。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落后。目前众多高校的老师在教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总是讲的太多,而很少鼓励学生动手,其有很明显的应试目的。很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以教师自己为中心而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们大多缺乏对熟练应用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忽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由于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未设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或与之有关的科目,各个地方的中学、小学并不重视该课程,从而使得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的也很少;不仅如此,我们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平衡的教育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重点中小学与城市一般中小学之间关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的差距十分大,尤其是在贫困的中西部地区,那里的农村中小学生除了在网吧简单的运用过计算机外,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接受计算机基础的系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对不同地区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来说,采用相同的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无疑是唯一的结果。一面水平较高的学生根本吃不饱,不仅会造成这类学生对课程的抱怨还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另一面,水平较低的学生吃不消,从而使其畏惧计算机课程,妄自菲薄,放弃自己。这些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计算机掌握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大多为非计算机院系或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为其本专业服务的一门工具,因此教师应把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放在应用上。使学生具备一种当其面临问题时能用计算机来解决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计算机可以解决、什么样的使用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以及在本专业中如何使用计算机等。精讲多练是关键,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才是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

(二)改革教学方法。以目前的高校教育特点及现阶段的计算机发展特点为依据,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总结实践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最终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各高校可以设立几个项目小组,创设极具吸引力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由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大学入学前接触计算机的程度不同,所以各大高校可以在计算机课程开始前增加一个以测试为目的的环节,从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筛选出来,分别制定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以复式教学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改革考试制度。计算机的考试应采用现场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为重点。具体的实施步骤可以是:教师在实验课前布置本次实验的任务,课程结束学生将实验报告提交给老师,学校做定期的检查。期末教师以学生实验课报告提交情况和报告水平为依据给出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着手建立计算机考试题库,将无纸化考试真正用于计算机考试中,考察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掌握及运用能力。期末学生均上机考试,在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随机抽题;将英语的课程等级制度引入计算机课程当中去,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成败、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及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好坏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在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失业率逐渐增加,各大高校供求比例及就业率急速走低,如何通过大学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水平,从而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到一定高度,是每一位教授大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老师都应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2

Seminar一词源于德语,翻译为“研讨小组,讨论交流会”等中文。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那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开设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大学中。后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用,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将其称之为“演习”,或音译为“ゼミ”、“セミナ”。

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演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主题发表为中心,通过质疑,答疑,教师、学生共同探讨的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

在演习教学模式中,为了最终以讲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发表,学生需要围绕主题,事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先行研究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应用

1.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可行性

演习教学模式适用学科广泛,就日语专业的教学来讲,首先,在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日语表达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阶段的学习,高年级学生普遍具备相应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词汇量,更容易实现演习教学模式中要求的日语口头发表和用日语提问、交流。而且,经过一二年级的磨合,学生之间互相熟悉,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胆怯心理,当众发表能够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有别于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旨在传承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常识,以及对一些有必要知道的人文知识的补充,进而使学生对日本文学,乃至其所涉及的文化领域的常识,都有所了解。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类似于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一周一次的课时安排,往往造成学生带着书本来上课,下课合上书本便不再翻开这样的局面。浩瀚深邃的文学世界,在学生的大学生活里,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模糊记忆,这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遗憾,也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演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每个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充分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发表的讲稿和可能被提出问题的相应回答,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讲稿进行陈述,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并进行答疑和解释。学生不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且学生需要就发表主题查寻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样的准备过程使学生除了教科书,还能接触到更加深入、广泛的文学知识,无形中延伸了文学课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而且,全日语进行的演习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听得懂,读得懂,同时要求学生要讲得清,写得对,不仅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也能在这样的外语交流环境中,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2.《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演习教学实践

课程准备。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时,按照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并将每组的发表任务进行分配,组长负责安排、组织成员的具体任务。在新内容开始前一周,教师根据课本涉及内容,拟定相关主题,引导担当的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搜寻相关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王志松、林涛编著的《日本近代文学选读》教材。教材由日本近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共计十五篇构成。在进行第一课《吾?は猫であ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作家生涯、作品内容、作家流派及其他作品介绍、文学史地位、感想文等几个方面进行准备。要求学生将查阅的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口头发表文字,并鼓励学生插入图片、动画、音乐,下载视频等,结合PPT进行展示。

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分为学生发表、提问交流、教师讲解补充等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就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即将发表讨论的主题。然后报告组成员根据分工上台发表自己担当的内容。鼓励学生使用日语进行发表,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班级的其他学生聆听报告组成员的发表,配合提问,并做好笔记。发表告一段落后,教师组织学生提问,并就发表内容展开讨论和辩论。问题不论大小,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最后由教师从发表规范、资料运用、完整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结合文学史知识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讲解补充,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正确把握作家、作品。

课程考查。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此课程,只是出于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那些文学知识,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人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富于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强化学生的科研和探索精神,是《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三.关于《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演习教学模式的思考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3

艺术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学生也有其特殊性。而学生公寓作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也引起了辅导员的重视。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根据当下艺术学生特点,结合实践,分析当下艺术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艺术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所承担的作用,并就如何在思政教育视角下进行艺术类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在当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和公寓中,因此,公寓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需要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在艺术院校中,因为艺术生鲜明的个性特点,学生公寓更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规范、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公寓文化建设在公寓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良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1. 艺术院校学生特点

1.1 个性鲜明,思维发散。乐于接受新事物,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自律能力较弱,自我管理以及参与管理意识薄弱,容易感情用事。

1.2 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低。艺术类专业学生常常沉浸于专业中,对文化课程及文化活动没有提升和参与意识,不在其专业所擅长的领域所开展的活动,通常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 不良生活习惯占据多数课余时间。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完全投入专业课学习之余,对文化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文化素养的提升意识。且生活习惯并不严谨和良好。在宿舍内过度上网游戏、抽烟、喝酒、甚至聚众麻将等事情也常有发生。

2. 艺术院校公寓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的重要性

2.1 公寓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艺术院校学生普遍以专业学习为主,文化内涵提升意识薄弱。公寓作为学生生活、休息的区域,是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人文气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在具有日常生活性的宿舍、公寓楼营造积极、健康、有内涵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在行为习惯、生活素养方面进行文化渗透,贯彻“润物细无声”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2.2 公寓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

公寓文化建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和教育对象,在艺术院校特有的公寓文化建设中,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干部也参与到公寓文化建设的筹备和实施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干部的综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公寓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专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想法,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参与度,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 艺术院校公寓文化建设实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移形换影,舞动乾坤”寝室设计活动在艺术院校的实践及成果

“移形换影,舞动乾坤”寝室设计活动灵感是源自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一档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交换空间”节目。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秉承“消灭差寝室,争创优寝室”的初衷,在艺术院校舞蹈系内开展了两届“移形换影,武动乾坤”公寓文化活动。

第一届活动为同班级男女生寝室交换进行设计,男生为差寝,女生为优寝,各自拥有300元改造基金,双方根据对方提出的梦想风格进行主题设计,将现场评分、文明寝室检查结果和大众投票分数按照比例排名,评选出各级奖项。在学期末再次对寝室装扮成果进行评比,结合日常检查结果,评选出“持之以恒”寝室。在第一学期末学院文明寝室评比结果中,舞蹈系以“0”差寝实现“消灭差寝室,争创优寝室”初衷。第二届活动延续第一届环节,并在活动对象、设计主题上有所创新。以“舞”为题,让新生寝室交换设计寝室。一是为了促进新生班级内部交流,增强凝聚力,二是为了使新生寝室形成良好的学舞氛围,加强新生对舞蹈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做到与舞相融。十间参赛寝室,期末文明寝室评比结果中有六间获得“学院文明寝室”称号,但仍有2间男生寝室被评为“差”寝,在上一学期中已经改变成“非差寝”的寝室,也成为了差寝。两届对比的原因值得深究及探讨。

3.2 公寓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经历中可以看出,在思政教育视角下进行公寓文化建设,在艺术院校中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其一,活动过程中覆盖面不够广,宣传力度、参与程度不够大。每次选择活动对象的参与者有针对性固然很好,但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忽略对其他寝室的跟踪检查和思想教育。

其二,公寓文化建设机制设计与规范制定不够完善,学生干部队伍管理能力缺乏。为了活动而活动,但在活动结束后未对活动进行总结经验和教训,就如何保持进行研究和探讨,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跟踪机制,管理力度未跟上,会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懈怠心理,逐渐违背了在思政教育视角下进行公寓文化建设的本意。

其三,公寓文化活动过于单一,文化内涵提升不够显著。“移形换影,舞动乾坤”作为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活动,缺少其他辅助活动的配合,让活动顾此失彼。活动中未结合对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因此文化内涵的提升不够显著。

4. 在思政教育视角下进行公寓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思考

4.1 建立健全公寓文化建设队伍,完善管理规范,实现公寓文化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

公寓文化建设以辅导员为主,建立学生干部队伍,既能设计活动、开展活动,更要对设计的活动进行过定期的跟踪调查,形成反馈。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环节也尤为重要,将活动成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使得公寓文化建设能在日常生活中贯穿融入,真正深入实现有文化、有内涵的寝室生活氛围,做有内涵、有文化的学生。

4.2 加强党员先锋作用的渗透力度,发挥学生主体性效用,提升艺术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将党建力量注入公寓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带头作用,参与到公寓文化建设活动设计、制度制定、追踪服务等环节中去,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时刻遵从全方位育人理念,把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加入文化建设的元素中。

4.3 探寻接受度高的创新型公寓文化建设方案,结合专业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活动需要在良好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做到与学生同步发展。并要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和开展活动,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活动形式多样化,覆盖面广,才能实现全面育人。在不断的创新中让方案日趋成熟,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现代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还存在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钱穆先生认为,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三个“自觉上”:即道德自觉、理想自觉、文化自觉。公寓文化结合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逐步营造和谐、文明、有内涵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东娇.浅谈艺术院校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1

[2]王丽蓉.浅谈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重c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3

[3]贺治成 李辉. 从公寓文化到文化公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8):429

[4]杨金金.浅议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论坛, 2014(8)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4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5

《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门基础必修课,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认识金融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是经管类专业教学重点任务之一。本文根据《金融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探索“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方式。根据2014-2015年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测评结果来看,该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管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不合适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在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金融学实践的多种教学方式模式,提出“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采设计并推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符合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的,同时对于二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金融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目前已有的教材主要是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范围广、深度浅,行文主要以文字介绍为主,涉及到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及逻辑推理比较少。如果采用简单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致不高,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二,《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金融发展过程、分类等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论分析内容浅显但是宽泛,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一目了然,学生可以自行学习,不需要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这些内容讲解介绍。第三,《金融学》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具有时效性,全球宏观经济瞬息巨变。而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很多都标有“21世纪”的字眼,但是书里面的内容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需要,很难适应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由于学习的知识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存在偏差,由此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消弱。《金融学》的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间的矛盾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既满足《金融学》课程特点,将简单空泛的概念、宽泛的理论分析、变化大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提供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在错综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让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可以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金融改革问题进行分析的综合教学方法。笔者在总结2014-2016学年授课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按照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寻求教学方法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时与课后互补,讲授与现场模拟融合的“组合式”教改途径。

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关建环节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显示组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集合一定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课前通过积极参与课内讲授、提高和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金融市场中具体经济参与体行为的角色模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案例研究以及现实市场经济相结合,学生自行撰写文本并进行分角色表演,根据角色进行有机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契合二本普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解读《金融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提炼课程精华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第二,案例教学。《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授中体现实践性。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具体的问题,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阿里巴巴作为案例,将阿里的IPO过程、路演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将空泛的、看似和学生学习生活遥远的金融资本市场操作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将学生带入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当中。第三,角色模拟。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人,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将不同的金融行为设置成不同的情景,由学生选择金融行为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并设定为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会对该情境下金融行为决策的做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升学的综合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实施“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分析

笔者以2014-2015学年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为教改对象,对其《金融学》课程进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如下:首先,考虑到《金融学》课程中部分章节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等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会单独开设,对于这些章节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同时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时间性,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实践中产生的新内容及时进行增减,保证教学内容与理论前言和市场经济实践相一致。其次,组织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热点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分析。课堂讲授的时候正处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阶段,教师以阿里巴巴公司的成长及上市全过程作为研究讨论分析案例,结合《金融学》课程中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布置案例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及时消化和巩固书本的基础内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了4次不同主题的课堂角色模拟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设立虚拟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部门进行了文本撰写以及角色模拟。这4次角色模拟分别为:阿里妈妈企业IPO过程模拟、企业风险投资全过程模拟、收购阿里妈妈企业模拟、资产证券化模拟。学生在角色模拟中,展示提前写好与之相关的文案并进行“表演”(这个过程学生会在“表演”之前进行排练),其他同学则认真观摩,当台上同学“表演结束”,台下观摩的同学可以就“表演”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问,要求台上的同学进行答疑,答疑对于表演组的评分具有一定的权重作用,如此使得学生在压力和动力之间相互转换,保证课堂角色模拟活动的成功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面。两个班级52位同学参加闭卷考试前,课程教师未提供课程复习指导及相应试题库。学生在期末的教师测评中给教师的平均评分为91.32分,并且将金融理财的观念已经带入日常的工作。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从2014-2015学年《金融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动来看,初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参与教学的机制,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和能动创造;第二,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将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与现实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导入性及分析,加强小组讨论以及个人独立研究,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作者:周密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靓,王晶,邹红.组合式教学与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2]吴庆田.《金融学》课程实施“教学互动制”改革实践研究[J].学术论坛,2012,(4).

[3]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水污染控制 毕业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proceeds with the problem of water treatment existing in graduation project at present, some views on how to guide graduate project and how to select the content of project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are presented.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uidance of graduate projec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根据近几年西南交大环境工程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将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因此,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受到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则对毕业后进一步发展将有很大帮助。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大学阶段课程学习的总结,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既是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训练;既是对学生将来所从事水处理工作的模拟演练,也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树立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必然过程[1]。因此,在毕业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前,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指导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目前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随着高校扩招以及伴随环境问题受关注程度的加深而导致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这种情况日益突出。许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很难满足设计题目创新性这一要求。据统计,截至2OO4年,全国设置“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共计247家,每年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接近2万人之多。这些院校每个老师指导6个左右的毕业生,在确保每个学生所选课题不重复的情况下,教师至少要准备8个不同的题目,几届毕业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重复雷同,缺乏创新性。

2、设计内容深度不够。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方向设计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废水,污水设计工艺流程、主要水处理构筑物并进行经济论证等,最后提交的论文形式为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相关图纸。与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相比,其深度还有所欠缺。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只会设计基本的工艺流程,许多毕业设计的题目冠以“初步设计”,但是实际完成的论文离初步设计的要求相距甚远。多数学生对具体的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内涵基本不清楚,更有甚者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这使得毕业生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2]。

3、教师管理不力。从目前高校教学计划安排看: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基本安排于大学最末学年的下学期。此时正值大学生进行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多数学生参与毕业分配以及参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的关键时期。由于时间上的冲突,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关系到自身就业前途的奔波之中[3]。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也多持应付过关的心态,难以保证真正的身心投入。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指导教师对学生“放一码”、“睁只眼,闭只眼”,把关不严,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打人情分,学校主管部门对学生的消极应对之举也显得很无奈。

4、图纸不规范。毕业设计绘图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主要有线型运用、尺寸标注和文字书写不规范。线型运用不规范主要是在图纸上,无论工艺管线还是构筑物轮廓线和尺寸线粗细不分,虚实不分;尺寸标注不规范主要是在图纸上,对于构筑物基本体和管渠缺少定形和定位尺寸,以及尺寸标注不集中;文字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在图纸上,不同级别的文字书写随心所欲,不分字体和字号。由于缺乏绘图经验和实际施工的经验,导致在图纸表达时该表达的表达不清和表达错误,具体反应在图纸中的常见问题有:剖面图数量不够,剖切位置不当,缺少定形和定位尺寸,设计说明和材料表不全等。

二、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探讨

1、设计的选题。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既是理论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又是最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必须依照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

选题具体要求是:① 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使学生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② 要结合生产实际,切实能解决生产第一线的问题,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③ 难度和分量要适当,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

关于题目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和假题真做。真题真做的优点是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缺点是由于受时间和设计经验的限制,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假题真做的优点是易于满足教学要求,缺点是易于脱离生产实际。实践证明,采用真题假做,即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生产实际,如污水处理厂的可研报告,并根据教学要求适当修改后的题目,既可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与生产实际结合较为紧密[4]转贴于 我院在七个学期期末,系办公室就发出了在全系教师中征集毕业设计课题的通知,教师踊跃提交课题,经过系和教研室审题组的审查、筛选,最终选出难度和工作量均比较适中、有较好的理论和实用性的课题作为最终的毕业设计课题,并公布于网上,供学生选择。

我校近几届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基本是真题假做,由各位指导老师根据工程经验,针对某种工业废水/污水作为题目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到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得到较好的效果。

2、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为了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设计的综合性,从而办出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特色,结合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可将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更改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排水管网设计和污水处理厂设计[5]。其中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可包括区域水环境污染源评价、区域水环境现状评价、区域水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分析四个方面。通过增加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又能从大环境角度进行区域水污染控制。

在设计中,除了必要的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外,还应该增加构筑物的剖面图、管道的布置图等,让学生在设计中熟悉最基本的设计图纸及方法和要求,在绘图前要求学生复习有关书籍,规范设计图纸,设计深度要求达到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成果由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以及设计图纸组成。其中设计说明书(含计算书)1份,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0字,设计图纸不少于2张0#图纸,包括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管道布置图、单体构筑物设计图等。

3、设计步骤和时间安排。我校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大致安排如下:第八学期第一周,每位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在第五周前完成文献阅读,资料收集等工作,第五周至第十四周完成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第十五周审核老师完成毕业设计审核意见,第十六周准备参加毕业答辩。

4、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把师生的思想统一到毕业论文(设计)事关教育质量优劣这一高度上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师生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建立一整套涵盖毕业论文设计各阶段的工作管理制度,理顺学校、学院、教研室、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会、学生等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起档案、经费、保障以及奖惩方面的管理规程,做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有专人负责,整个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监控、有研究、有总结。

我院在第八学期开学伊始,学院就专门成立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小组”,对本学期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布置。组织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对毕业生的前期工作对照进度计划给予一个合理的评价,对于进度滞后或设计方向存在偏差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督促,帮其整改,以便能按期完成设计任务。对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首先由导师对内容、格式进行仔细的批阅,再由另一名评阅教师进行审阅,在此基础上,再由资格审查小组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才能进入小组答辩。“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小组”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每周需与毕业生至少当面交流、指导两次,对学生在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须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答。

四、结论

在高等教育形势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作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毕业设计环节受到特别的关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队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设计步骤及时间安排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如何指导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为高等院校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毕业设计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必备素质培养—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0(3):59—60

2.方继敏,李晔,马涛,许顺红.对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2):72-74

3.廖文贵,董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J].天津城建学院学报,1994;(4):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