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范文1

[关键词]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开发;青海大通

[DOI]10.13939/ki.zgsc.2016.24.062

大通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林业用地15.39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8.6%,其中有林地1.15万hm2;疏林地0.08万hm;灌木林地10.91万hm;灌丛地1.86万hm2;未成林造林地1.14万hm;宜林地0.22万hm2;苗圃地236hm2。全县林木蓄积量为166.4万m3,森林覆盖率为38.1%,是西宁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森林植被种类繁多,以青海云杉、白桦、青杨、沙棘为主的乔、灌木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北川河及支流的河谷两岸,森林中的经济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长在林地及林缘的中草药170余种,黄芪、党参、大黄、羌活、防风等名贵药材量多质优。中国沙棘、沙棘遍布全境,面积达1.15万hm2,年结果量800万kg。由于全县林木有效利用率低和产业化程度低,林业潜在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认真剖析林业产业开发面临的问题,破解林业发展遇到的难题,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推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林业产业

1.1 抓好森林旅游,打响生态旅游品牌

在现有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在全县兴建更多更好的生态旅游景区。以国家森林公园和林区旅游资源为平台,积极发展森林观光、探险、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重点抓好察汗河、鹞子沟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1.2 驯化当地野生花卉和引进优良品种相结合,建设高原特色花卉繁育基地

加大科研力度,在培育、移埴、盆景制作、风景栽植上大做文章,通过驯化当地野生花卉和引进优良品种,营建花卉繁育基地。

1.3 大力发展速生林木,不断优化资源结构

以提高林木生长率和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为主,狠抓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和速生丰产,培育森林资源。一是要大力营造用材林,并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木材生产需求。抓住杨树生长快,市场需求量大的实际,在全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杨树,力争使杨树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片林化、网带化、规模化。二是要依靠当地苗木优势,大力培育多树种、多规格的优良苗木、花木和经济林。三是要抓住柠条、黄花条(连翘)等树种生长快易编织的优势,在荒山造林上大力种植用于编织的优良乡土灌木,充分利用柠条及树皮、苔藓等林木、林地附属品发展编制、工艺品制作。

1.4 全力推进林地开发,积极开发林下产业

一是要突出抓好森林野蔬菜、中草药采集、加工和销售,大力培育林特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大通县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蕨菜、柳花菜、鹿角菜等林下产品。根据自然条件分布的规律,分区种植,实行规模经营,开发优势品种,引进优良品种及新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增加附加值。二是要做好林药种植。充分利用好林地优势,种植天然中药材。在林区的林木空地或林间,开发种植黄芪、党参、羌活、茵陈、秦艽等药材植物,采取林药间作的模式,集约栽培。三是要做好林下养殖的开发。以林下饲养畜禽为主要类型,开辟林下养殖新路子,逐步形成上林下草、上林下药、上林下菌、上林下禽、上林下畜、上林下粮、上林下菜等林业复合经营模式。

2 以项目为支撑,培育龙头企业

2.1 抓住生态旅游这个热点,兴建旅游开发龙头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在快速造林和有效护林的基础上,继续开发生态旅游景区。通过兴办旅游企业帮助国有林场走出困境。

2.2 抓住森林食品这个卖点,兴建林果加工龙头

抓住我县发展沙棘、枸杞、白桦等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建立以饮料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2.3 抓住林药间作这个重点,兴建药材加工龙头

围绕药材加工龙头,要充分调动林农、药农的积极性,重点推进林药间作,做好林药间作文章,力争全县有林地内的闲置林地全部实施间作项目。

2.4 抓住林下养殖这个重点,兴建畜禽养殖龙头

一是做好林中养鸡、林中饲养特种动物的项目。二是在林下种草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做好畜禽的圈舍养殖,实施封山禁牧,严禁牛羊进山破坏植被和林木。三是大力推广饲草和绿叶饲养畜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资源价值。

2.5 抓住产品交易这个终点,兴建林业销售龙头

一是成立林业信息服务中心,为林农和林业企业提、供、销、人才、物资、政策等各方面的可靠信息和技术服务。二是成立林产品销售组织,鼓励农民、供销社、各类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市场流通,负责林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搞好市场开拓。三是在全县规划建设林产品交易市场。四是在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中举办林产品展销会,从而不断扩大我县林产品知名度,提升林产品的价值。

3 以科技为杠杆,加快产业发展

3.1 做好科学研究

要不断构建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用他们的技术力量为我们的资源繁育和资源转化做后盾。力求生产出更好的、更有市场前景的林业产品,为地方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3.2 做好科技培训

建立和完善科技培训机制,使林业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做到服务到位;同时做好林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确保技术运用到位,力求更多的林农能用最新的知识从林业中获取最大的效益。

3.3 做好科学规划

要吃透县情,尤其是林木资源的生长规律,在绿化造林和产业发展上做到适地适树,科学种植,力求一次投资,极早受益。

3.4 做好科技推广

要坚持把发展名优品种当作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引进优良树种的力度,提高树木良种使用率。加大技术开发和引进力度,积极向企业和林农推广使用新技术,提高林业生产贡献率。

4 以改革为手段,增强林业活力

4.1 改革林业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要加大自我投入,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林业建设和林业企业的启动投资;二是要争取社会投入,用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向林业聚集;三是要吸引外资;四是要开展林地林木贴息贷款,对造林大户、承包大户予以扶持;五是要实行林地林木抵押贷款,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林业的支持作用;六是要推行林业保险。

4.2 改革林业造林机制,加快资源培育

一是推行专业化工程造林模式。按承包方式落实植树造林工作,确保一次投资,一次成活,一次成景。二是推行“谁造谁有”模式。凡在荒地上造林者,按照规划设计和招标方案,谁造林,谁受益,以此推动植树造林的快速高效发展。三是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联动模式。用合同形式把利益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农户联结起来,公司负责造林投资、技术指导和回收产品,农民负责提供土地、劳动力、种植、管护和合格产品,利益分成,农户占大头,从而确保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4.3 改革林业经营模式,推动林地流转

抓住林地和林木权属这个“牛鼻子”,冲破公有和非公有“两姓”禁锢,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机制。一是要以“谁造谁有”为驱动,以快速发展为目标,大力支持股份造林,合作造林和个人造林。二是对乡村集体林地和林木,大胆采取托管、承包、租赁、返包倒租等新形式,推动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从而缓解集体投资难的问题和集体经营管理难,护林防火压力大的问题。三是允许林权抵押和荒山拍卖,盘活森林资源,提高林地价值,争取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林业流动,形成“以林权融资,以融资养林”的良性循环。四是积极鼓励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林粮间作、林菌间作、林菜间作以及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方式,让林木和林地充分发挥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引娥.青海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3(3).

[2]李连凯.几种林下经济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5(2).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范文2

关键词:油茶产业;特点;问题;对策;赣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7603

1引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油茶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区[1]。2013年被国家列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2016年初,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赣南茶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几年来,特别是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对赣南革命老区发展油茶和精准扶贫作出重要指示后,赣州市始终坚持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紧扣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取得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成效,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精准脱贫工作。但是,该市油茶产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据此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2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6年,赣州市油茶林面积达256万亩。其中,规模化、高标准、集约化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达91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面积47万亩,老油茶林118万亩。

全市现有12家大型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年产茶油量在1.5万t以上,总产值达42亿元。涌现了大量的知名品牌,如:“赣南”、“齐云山”、“仰山”、“百丈泉”、 “友尼宝”、“山村”等。企业通过现代工艺技术,生产加工出“赣南茶油”,产品不仅保留了赣南原产地特色风味,而且还不含反式脂肪酸,产品清澈、透明,符合甚至超过《GB11765-2003油茶籽油国家标准》,销售遍及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港澳台地区。通过扶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油茶产业已经成为该市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农业产业。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贫困农民达13.5万人。

3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3.1资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赣州市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发展油茶产业。2010年以来,争取到2亿多元的上级财政各类资金,同时,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油茶产业,累计带动社会资金约50亿元投入油茶造林或低改。同时,积极推进金融信贷资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如农业银行推出的“金穗油茶贷”,深受广大油茶企业和农户的青睐。受益油茶面积达32.38万亩,直接或间接带动近2万户贫困户发展油茶。

3.2良N供给与科技支撑力度增强

近年来,依托全市范围内的林业科研院所和学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油茶产学研合作,全市选育出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23个,每亩年产油均超过50 kg。建有油茶良种嫁接育苗定点苗圃9个,年产苗1900万株。在茶油精深加工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不仅能精炼茶油,还能生产一些其他产品,如茶皂素、化妆品、药用茶油等,产品远销发达国家。

3.3产业发展模式多样有效

发展油茶产业肩负着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多重使命[2]。各地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创新机制,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形成了油茶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的利益链接机制,如回购返租模式、“五统一分”模式、以林地入股组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扶贫资金入股组成国有林场+农户(贫困户)模式,对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4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始终坚持“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在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油茶产品品牌意识。涌现了“赣南”、“齐云山”、“友尼宝”、“百丈泉”、“仰山”、“山村”等茶油品牌。加大赣南油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宣传和使用管理,积极申请注册“赣南茶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赣南茶油”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创建油茶品牌产品、打造油茶品牌企业、培育油茶品牌产业,用品质做保障,以品牌促发展。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广告新闻等各种媒体,不断扩大赣州油茶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4油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4.1资金投入不足

油茶属于经济林树种,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3]。近年来,因各项成本上涨,特别是劳动力工资上涨幅度大,新造和低改的成本增幅很大。据测算,要达到丰产期每亩产油30 kg,实现产值2400元以上的要求,新造一亩高产油茶林按每亩种100株,从整地到第4年挂果,需要投资5450元(包括机械整地1600元,挖穴200元,施基肥360元,苗木180元,栽植150元,补植50元,第1~4年每年抚育2次工资计1600元,第1~4年每年施肥工资和肥料款计1050元,亩平修林道10 m投资260元);改造一亩低产油茶林需1100元(砍杂200元,垦复300元,修剪200元,疏伐100元,补植100元,施肥、打药200元)。而目前多数经营主体和农民因资金不足,投入远达不到建设丰产林要求。实际新造一亩油茶林投资只有2000元左右,改造一亩低产老油茶林投入只有200~300元。虽然现有的项目种类较多,但是资金补助标准普遍过低,资金缺口大,实际投入不足,造成当前优良品种油茶的优势和潜力难于发挥,产量达不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对于刚刚走出脱贫线的农户来讲,新造油茶林、改造低产林,只能以投劳为主,施肥、打药、修剪、补植等主要丰产措施因投入资金不足难于实施,农户只有靠有限的项目补助资金发展油茶。

4.2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所欠缺

近些年来,在国家、省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赣州市油茶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社会各界普遍担心潜在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问题[4]。现在,在油茶规模化造林当中,基本采用挖机作业,工效高,成本低。然而,机械化整地往往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如果操作不合理,或陡坡开挖过强,会造成植被破坏严重,引发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差,进而使得新造油茶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受到较大的影响。

4.3经营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

一方面老油茶林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经营模式,种植比较分散,管理比较粗放,实行集约化经营很难。特别是现有118多万亩低产油茶林,产量低,效益差,每亩产油量,平均不足3 kg。另一方面是新造油茶林重造轻管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新造油茶林造林后管护不到位,达不到高产高效目标。此外,油茶林分布的地方主要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林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这使得林农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4.4科研支撑薄弱

一直以来,在油茶科研上的投入较少,科研工作薄弱,科技推广力度还不够,技术服务还不到位。特别在良种选育、种苗培育、丰产栽培等技术方面的投入少,研究缺乏连续性,新产品开发滞后[5~7]。目前,茶果主要靠人工采摘、挑拣、剥壳、晒干,效率低,质量难以保证。如果形成规模化生产,人工采摘和挑拣的劳力成本很高,亟需发展机械作业,提高效率。在加工环节,采用先进压榨及提炼技术的只有少数企业,大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压榨技术,油茶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5建议与对策

5.1落实中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国家与地方仍应继续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此外,建议省、市、县政府出台扶持油茶种植经营过程中的中小额贷款政策,由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油茶种植经营中小额贷款贴息,对守信用、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与林农进行大力扶持,解决油茶幼林后期管理资金短缺的问题。

5.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树立生态开发理念

发展油茶产业,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该要注重保护好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效益榇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提倡生态经营模式。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既要金山、更要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油茶开发“四禁止”、“三不栽”、“二不求”、“一落实”政策。即:禁止毁坏天然阔叶树林,禁止毁坏水源涵养林,禁止毁坏风景林,禁止毁坏生态公益林;土壤脊薄、土层厚度小于60 cm不栽,山顶或海拔超过500 m不栽,陡坡不栽;不求大面积集中连片栽植,连片开发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的,要规划建设隔离林带。不求全垦整地造林;落实好水土保持措施,新造油茶林应坚持山顶“带帽”、山脚“穿靴”,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

5.3凝聚油茶生产力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发展油茶的主力军是农民、大户、企业,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再得到各界力量的支持,才能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由政府组织建立林地流转机制,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探索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有效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油茶产业的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

5.4建议设立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议国家科技部在赣州设立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目标,运用先进的现代生物育种、资源定向培育、油脂绿色加工等新技术,积极推进油茶育种、栽培和精深加工等重要环节的技术创新,切实把油茶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解决好,大力培养和汇聚产业高科技人才,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科学引领和支撑赣州市油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体应,宋墩祺,赵世礼,等.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模式调查研究[R].赣州:赣州市林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4.

[2]冯纪福.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13(7):29~31.

[3]邹宽生,郭晓敏,曾赣林.江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7):212~215.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范文3

1.县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3412.44万元,比上年增6075万元,增长17.47%;农民人均纯收入1399元,比上年的1256元增加143元,增长11.4%。

1.1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重要地位

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在全县农村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9937.45万元,占42.45%,林业收入1050万元,占7.9%,牧业收入3574万元,占26.9%,服务行业收入2583万元,占19.08%。种植业收入在全县农村经济构成中仍占重要组成部分。

1.2农民收入增长平稳

从农民收入与上年对比来看,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总产增产达2%,随着粮价的上涨,畜禽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全县肉产量2461吨,较上年的2255吨增9.1%,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1.3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成为增收亮点

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增加比较明显,全县在外务工农民多达13012人次,全年共实现外出务工收入2438.87万元,占总收入的10.4%,为农民增收1434万元,农民外出务工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1.4中央农民增收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中央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中央1号文)深入民心,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国家扶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从根本上得到了重视农业生产的实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增产粮食、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当前农民收入的几个重要来源

2.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县大小春生产中大力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措施,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增长较快,经济作物的产值明显增加。

2.2农民出售粮食收入

由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粮食价格进行了调整,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加强了对粮食作物生产的田间管理,在粮食生产中虽然自然灾害严重,但仍取得了增产,2006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5481吨,比上年增1.77%,农民出售粮食收入1137.65万元。

2.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由州农牧局牵头的与香格里拉·藏秘酒厂的青稞订单生产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在县沿江河谷地区种植青稞比种植小麦收入要高得多,在粮食价格低的时期厂家仍按订单收购农民种植的合格青稞。桑蚕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到2006年底,全县蚕桑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451.4亩。通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扶持,该项目现已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全年农民出售蚕茧收入70.67万元,养蚕户户均增收达553.4元人均增收183.51。县种桑养蚕项目是一个以公司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也是县目前在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中效益较为显著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的发展为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2.4旅游产业的兴起

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随着县旅游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县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来自旅游业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民从旅游服务行业中得到的收入正明显增长。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找到了销路,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正逐年增长。

2.5国家政策性扶持

国家政策性扶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根据我县的情况对全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进行了补贴,上级下达的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种粮农户手中,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为全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靠。

3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3.2农业生产成本高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农业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不断下降之势。农业经营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从而出现了农产品增产空间变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3.3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农民增收

近年来,通过各级部门对全县广大农民开展一系列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农民增收增大了难度。

3.4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

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4今后农民增收对策

农民增收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切实处理好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确保让农民得到好处。

4.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1.1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

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根据县各乡镇区域特征和当前建设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分布,使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特优农产品的基地建设步伐,在全县内形成沿江河谷区、山区半山区、高寒坝区三个不同农产品产业区域带。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在沿江河谷地区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为主,同时抓好冬青稞种植和种桑养蚕,山区半山区以种植优质豆类、药材、林果为主,高寒坝区以发展优质春青稞、优质马铃薯、春油菜、反季无公害蔬菜、球根花卉为主。

4.1.2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县粮食总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粮食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但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增产形势不容乐观,全县农业科技人员要进一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增产丰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为全县粮食总量稳定增长,切实贯彻落实好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应长期保持在23万亩,粮食总产保持5.5万吨以上。

4.1.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按照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尽快组织制定出我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规程,用合同或订单形式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以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在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过程中创造香格里拉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投资购置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在县城建设一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及交易市场,严格检验检测,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树立良好的香格里拉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4.1.4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一要继续扶持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青稞系列产品、畜产品、优质植物油、藏药、野生菌类、果汁果品、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对列入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每年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州级农业龙头企业3户以上,其中争取1—2户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4.1.5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等领域的各类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全县经济总量。合理利用和开发好我县境内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县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良好格局的形成。

4.1.6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以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行业协会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想办办不了,企业想做做不了的事,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服务组织,把农产品的规模化、优质化、上档次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行业协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民,按照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要求,构建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各类专业协会网络体系。帮助农村专业协会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

4.2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4.2.1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县1998年起开始实施,但由于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和重视力度不够,靠农民自发行为难以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这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的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发展农村优势产业的发展,在拉开水果、蔬菜、农畜产品档次的同时,方便交易,为农产品的期货交易、网上交易等创造条件,方便采购者和运销商。不论是农业部门还是科技工作者、农民、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的分级和包装、储藏等方面必须达成共识,足够重视。这是变农业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必须而关键的一步,对推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至关重要,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强农产品的采收技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储藏技术、运输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改造,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优质和消费优质,保证优质鲜销、优质转化,通过实现农产品的加工优质,实现产后优质和保质。

4.2.2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

搞好订单农业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必须使之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要严格规范产购销合同,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法律意识、价格意识、质量意识、履约意识。订单合同一经签订,产销双方都要履行合同条款的权利、义务,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避免个别农户出现“谁出的价格高,农产品就卖给谁”的现象,保证合同兑现;保证农产品的质价相符,确实维护农企双方的利益;加强合同履约监督,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产销双方必须按订单办事,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及早解决,对订单农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以期达到公平、公正和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目的,确保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和合同农业,引进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牧部门要做好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的农产品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组织工作,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4.3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4.3.1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进一步完善县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县政府的临时机构,有效与县人才交易市场结合起来,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及输出工作,县乡劳务输出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进一步建设好县乡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衔接机制,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使用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立足县内,提高输出率和使用率。

4.3.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进一步总结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新办法,要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万民工培训工程”、“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结合州内外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州内旅游和服务行业、重点建设项目等用工的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和法律法规、政策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和法律法规、政策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用工市场的需求,更好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4.3.3维护和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积极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门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切实解决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和劳动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民工救助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强劳动仲裁、司法援助、舆论监督,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4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要与全县支柱产业的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多创办一些农副产品和食品加企业,使更多的乡镇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

4.4.1支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各行业和领域,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经营面,并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农村流动性小商贩要免于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减轻农村个体经济的负担。

4.4.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形成香格里拉人文景观旅游的着力点,带动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抓实抓好,逐步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握好农村小城镇规模、功能的定位,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使之尽快成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为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聚集,鼓励农民发展餐饮、商贸、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等二三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4.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增收条件

4.5.1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县将以2003年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为基础,每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幅度。县级各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州对我县的农业项目的投入,并积极整合农业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保证重点项目资金的投入,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强化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效益。

4.5.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建设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的目标加强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开展坡改梯、旱改水、客良、兴修田间水渠水窖等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农田生产能力。大力实施 灌区节水配套工程、牧区水利工程、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不断提高农田灌溉保障,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对金沙江提灌工程和中型大沟等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和受损修复工作,确保有效利用。结合全县水能资源开发规划,确保农村小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其投入改造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民营化经营管理。

4.5.3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切实保护和建设好香格里拉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6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科技创新是不断强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针对目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难降的现实,必须加快科学技术应用步伐,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

4.6.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实现这一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把农业科技成果直接带到农民手中,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6.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巩固当前的常规种植技术的同时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二是实施“种子工程”,推广优良农作物新品种。三是实施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4.7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4.7.1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

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4.7.2落实好扶贫政策

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4.7.3开展挂钩扶贫

进一步完善部门和个人挂钩扶贫工作,部门和个人要进一步加强对要对挂钩的乡、村、社、户的联系,提出合理化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发展建议,积极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争取做到对扶贫点带资金带项目,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